1.硏究进展
1.1. 生态用地的概念与内涵
国内外对于具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土地类型的研究很多,国内以"生态用地"一词统称这些用地类型,国外学者则一般针对具有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属性和空间结构特征的土地分别进行研究。1997年深圳市总体规划(19%~2000)将全市土地划分为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陶松龄等,1997),此后,生态用地一词开始在一些官方文件以及文献中涉及,如2000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一项中指出要"加强生态用地保护"。2003年,岳健等在探讨当前中国土地分类体系的不足之处时,提出用"生态用地"来取代"未利用土地类型"(岳健等,2003),由此国内学者开始对生态用地的内涵进行探索,并且针对研究尺度的不同,将生态用地的概念延展到区域和城市生态用地。
1.1.1生态用地的内涵
近年来,由于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面临愈加严峻的形势,对于能够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土地需要进行更长远的规划,而在进行生态规划时有必要明确生态用地的内涵和范围,才能够保证其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当前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生态用地的内涵进行阐述:
(1)从生态用地范围的角度来定义其概念。早期许多研究在探索区域或城市范围内各种具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土地类型的总体结构或变化特征时,将一定尺度下的林地、湿地、水域和城市绿地几种土地类型的整体视为生态用地(王振建等,2006,邓小文等,2005,陈婧等,2005)。这种定义方式缺乏生态用地内在特征的深入探讨。
(2)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来探索其内涵。该角度强调土地系统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认为能够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自然或人工的土地都可以称为生态用地。不同的研究区域和范围内,各学者以研究区域土地所提供的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定义生态用地的依据(王振建等,2006,陈婧等,2005,张红旗等,2004)。
(3)从生态用地的空间特征来探索其内涵。此类研究强调生态用地的空间属性,指出生态用地是区域或城市中一个网络状的空间体系(俞孔坚等,2009),生态用地的整体空间结构也是研究生态用地应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各种生态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下进行的,因此基于不同的研究尺度,生态用地的概念进一步具体到城市生态用地概念。
1.1. 2.城市生态用地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中人地矛盾愈发突出。一方面,城市土地受人类干扰严重,几乎失去自我演替的能力,另一方面,城市土地不仅需要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而且承载着保障居民生活健康以及恢复、维持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任务,因此针对城市的特殊性,开始有学者提出"城巿生态用地"的概念(邓小文等,2005),强调在特殊的城市生态系统中,生态用地除具有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的作用之外,还具有保障城市中人群生活质量的作用。各国学者对于城市生态用地有着不同的理解,硕博论文网是国内专业的硕士论文网站,提供小学德育论文题目,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小学德育案例,教师评职称论文题目,教师论文发表服务。联系方式:QQ 1847080343,电话13795489978。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采用绿色空间(green space)和幵敞空间(open space)的概念来代表城市生态用地。在研究城市土地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时主要釆用绿色空间的概念,且国外研究一般针对某一类型的城市绿地讨论其结构和功能,如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 (DeAraujo ALL etal., 2011, MurbtergU, et al,, 2000, Asakawa S et al,, 2004)、城市森林(urban forest) (EscobedoFet al, 2009, Benjamin MT et al, 1996)、保护区(conservation area)等(Ferketic JS et al., 2010)。在国外城市规划中一般采用开敞空间来代表城市中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绿色空间(车生泉等,2001),各国的定义虽有所不同,都强调土地的自然属性和公益性。
2.硏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发展也不平衡,由于本论文研究时间跨度自1995年始,参照2000年之前《中国城巿统计年鉴》对中国城市规模的划分,城区非农业人口达到200万以上的城市被列为超大城市,本研究主要针对超大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以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以中国1995年城区非农业人口达到200万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南京、西安、哈尔滨、武汉、广州和沈阳,其中沈阳数据缺失,在此仅讨论其他九个城市。这9个城市除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个直辖市,其他都为省会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作为各区域的行政、文化中心,城市化程度高,能够代表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的城市的部分状况,这些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能够反映出中国高度城市化的城市内部土地系统状况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强弱。
2.2. 研究内容
2. 2. 1.九个超大城市生态用地利用状况研究
以土地的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土地调査的分类体系为依据,将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六种生态用地和不具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建设用地。以1995年和2008年九个超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模型,分析中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大型城市近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
3.超大城市生态用地变化状况.............................. 23-27
3.1.数据收集以及生态用地类型划分 .............................. 23
3.2.土地利用变化状况模型构建 .............................. 23-24
3.3.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分析.............................. 24-27
4.城市生态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 27-34
4.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系数.............................. 27-28
4.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估算.............................. 28
4.3.生态系统敏感度模型.............................. 28-29
4.4.城市生态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分析.............................. 29-32
4.5.各生态用地的敏感性分析 .............................. 32-34
5.超大城市土地利用状况.............................. 34-40
5.1.九个城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4-36
5.1.1.城市发展水平分析.............................. 34-35
5.1.1.1.城市发展水平模型构建.............................. 34
5.2.城市生态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6-40
5.2.1.上海市城市概况 .............................. 36
5.2.2.耕地变化基本特征 .............................. 36-37
5.2.3.上海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力 .............................. 37-40
结论
所研究的九个超大城市2008年单位面积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范围在4000至9000之间,各种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量虽然有所差异,整体分布特征相似,总量相差较小,说明在城市发展相似阶段的城巿土地系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似。综合考虑了人口、产业结构和人居环境三方面要素对九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评估比较,结果表明南方和沿海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整体高于西北地区城巿,说明在1995年人口规模就已经达到超大城市水平的九个城市的城巿化发展历程不同地区有所区别。
通过九个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做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化的发展造成城巿土地系统所提供的大部分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生弱化,其中原材料生产和保持土壤随城市化发展弱化最为严重,这是由于城市的发展必然引起建设用地扩张,耕地、林地等具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用地类型遭到侵蚀。然而,城市的发展并不是一定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在对城市进行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到各种用地类型的功能特征,对于具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用地类型重视对其进行审核评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保证各种土地类型的生态健康,充分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则是使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
由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全部为超大城市,主要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比较,无法得出超大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全国范围内的区位。此外,不同城市规模下,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关性可能有所不同,本研究仅以超大城市作为研究样本,一方面可以反映这一城市规模下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关性,有助于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的共同特征以及差别。
总体来说,木研究对中国超大城市的土地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城市化水平做了综合评价,并对其关系进行了分析,可以为其它新兴的大规模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对于上海巿生态用地变化的驱动力探讨主要针对上海市近年来缩减形势最严峻的生态用地类型——耕地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当前耕地面积缩减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政府行为对于城市发展的引导也是影响耕地面积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