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论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工成为一个庞大的建设城市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是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转变的关键性要素,他们在这一历史转型中承担了由此而来的种种阵痛,农民工被隔离于城市之外,城市和他们总是保持着精神上的距离。“城市是他者的,民工只是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一个‘闯入者’,一个‘城市的异乡客’、一个‘陌生的侨寓者’、一个寄人篱下的栖居者,他们既是魂归乡里的游子,又是都市里的落魄者。”’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强,农民工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对象,农民工问题也成为社会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农民进城了,在城里的二、三产业的单位里工作了,但他们的户籍仍是农业户口,农民的身份没有变,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的主流社会和主流生活,成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人’,并由此引发了现阶段突出的农民工问题。”2农民工的一系列问题不但被社会学、经济学等所热切关注,也成为了当代文学所关注的热点,从多个层面对农民工文学在媒介场中的新特征呈现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电影文学对农民工的再现,存在他者视域中农民工形象现实性诉求缺失、刻板印象和形象异化等问题,电影文学作为农民工文学形象构建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对农民工电影形象的研究,对这一特殊社会形象在电影媒介中的再现进行概括和总结,综合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元素对电影创作的影响,着重从电影这一文学形式下分析农民工形象的文学特征、大众文化消费需求对文学的影响、各种电影叙述主体对农民工的不同塑造等,有利于通过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发展特征去透视现代媒介对农民工文学形象的构建作用,为文学和媒介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提供双方面的反思和借鉴。
针对农民工电影形象,学术界己经从各个角度做出了精彩深入的论述。当前对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喜剧性研究尚少,本文将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喜剧性这个较新的视角出发,研究电影文学中的农民工形象,把喜剧性与传统的农民工形象苦难塑造相结合,期望通过对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喜剧性的解析,试图对农民工电影文学形象做出更加丰富的研究。
二、研究现状
(一)“喜剧性”理论研究现状
研究喜剧性,就需要理解:什么是喜剧?什么是喜剧性?什么是形象的喜剧性?喜剧和喜剧性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喜剧性。“喜剧,是通过事物的不谐调状态因自安其位而造成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来否定丑、生笑的一种美学范畴。构成喜剧的基础是“丑”即事物的内在矛盾失去相对平衡、矛盾双方的对立明朗显现而又尚未达到新的相对平衡时的不谐调状态。”3“‘喜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艺术形式。就狭义而言,仅指戏剧中的一种与悲剧、正剧相对别的独立体裁。就广义而言,是指各种带有喜剧性的艺术体裁,除戏剧中的喜剧外,还包括笑话、幽默故事、曲艺、漫画、谐谑曲、哑剧,以及带有喜剧性的小说、诗歌、电影、电视、歌曲、舞蹈、杂技、魔术、体育表演、建
筑艺术等。二是美学范畴,即一种与优美、崇高、悲剧等范畴相对别的美的形态。”通过对喜剧含义的理解,可见喜剧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美学范畴。
关于喜剧性的涵义,前苏联美学家奥夫相尼柯夫在其主编的《简明美学辞典》中对喜剧性作如此解释:“喜剧性就是,用贪求有内容和有实际意义的外表来掩饰内在的空虚和微不足道。”5朱克玲在《悲剧与喜剧》中指出:“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概念(又称喜剧性),要比艺术类型的喜剧概念更为宽泛,它包括对一切背离客观规律的现象所作的审美评价和审美反映。美学家常把喜剧性与滑稽联系在一起,因为富有喜剧性的事物总是以滑稽的形态表现出来,引人发笑……现实生活中充满着丰富多彩的喜剧性现象,反映在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中,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喜剧表现形式,激起多种多样的喜剧效果,引出不同色彩的笑。”6喜剧性包括了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和事件,喜剧性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例如绘画、小说、电影等,它以不同的形式在艺术表现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不一样。
关于形象,朱光潜在《艺术心理学》中认为:“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形象是‘符合理想或理念要求的感性表象’,即艺术形象。”8农民工电影形象即农民工在电影文学中被呈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农民工电影形象既是电影呈现的农民工艺术形象,也是观众对农民工在电影中的感觉表象,这种电影形象是感性的表象,和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形象有远近之分的距离。
形象的喜剧性,“形象的喜剧性或喜剧性形象的外延要比严格意义上的喜剧形象宽泛好多,艺术形象所体现的任何喜剧因素都可称之形象的喜剧性。喜剧性能够体现于任何艺术种类与艺术形象之中。不论如何对艺术进行分类,喜剧性这一启颜的特殊审美形态皆能以各种方式渗透其中。一首诗歌,一篇散文,小说,一幕戏剧,一场影视,都能够而且常常出现喜剧性。就连音乐这种表现性最强而又具有不确定性与多义性的听觉艺术也可以有喜剧性。”9喜剧性比喜剧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喜剧性既是喜剧的表现特征,也包括了喜剧的美学范畴,在悲剧中也能体现出强烈的喜剧性。
陈孝英、王树昌在《喜剧美学范畴论纲》一文中提出,判断一部作品是不是喜剧,应当把喜剧性作为其基本的评定依据,“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属于喜剧范畴,其标准应该看它是否具有一般的喜剧性本质,也就是看它是否具有普遍的喜剧性审美价值。”。人物形象在滑稽、怪诞的表象下隐藏着庸俗的内在,即使这种庸俗是被扭曲或者被恶意加上去的,但是当滑稽的面貌被摘下,本质被暴露时所受到的嘲笑或者否定就呈现出喜剧性。这种喜剧性的存在不仅仅是内容上和形式的,还表现在本质原形和外在表现的不符合,从而达到可笑性的效果。
饵荣本在《笑与喜剧美学》中专门分析了喜剧性笑的发生、发展、基础等,“我们认为喜剧性笑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笑的突发性、笑的两极性与多义性、笑的结构多层次性。”“喜剧性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笑,还包括丑、不协调等因素,对喜剧性笑的特征的解析,是对与喜剧性相关的笑的理解深化,也是对喜剧性的进一步分析。
第一章 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喜剧性要素 ...............14-30
第一节 外形要素 ..............................14-16
第二节 语言要素 ..............16-22
第三节 行为要素 ...............22-30
第二章 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喜剧性审美意蕴 ....................30-38
第一节 审丑与审美.................... 30-34
第二节 悲喜互渗 .............34-38
第三章 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喜剧性功能 ...................38-48
第一节 喜剧性的成因 ...................38-45
第二节 喜剧性的意义........................... 45-48
结论
在传统纸质媒介和影视媒介以及互联网等交互作用的复合情境中,影视媒介日益成为了强势媒介。新世纪农民工电影文学在农民工形象的语言风格、审美方式等方面凸现了喜剧性理论产生的巨大影响。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喜剧性是由多种因素构建而成的多元化结构,因此对农民工电影文学形象的喜剧性要素、审美意以及功能的研究,是对农民工电影文学形象的喜剧性结构由表层至内在的挖掘。
与农民工电影相联系的任何社会性因素的变异,都会影响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喜剧性审美效应,因此对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喜剧性意蕴的探析,仅仅从审美审丑的主体精神,以及悲喜互渗的审美风度去解析其喜剧性的审美意蕴是远远不够的。农民工电影文学形象的喜剧性在于它的喜剧性意识,在这种喜剧性意识下有利去分析电影对农民工形象塑造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去发掘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喜剧性背后的精神意义,以及农民工对时代和社会的期望和诉求。
对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喜剧性研究,电影在强化突出农民工形象的喜剧性时,与人文关怀如何才能更好地结合而不削弱人文关怀成分,归还农民工的话语权,是喜剧性研究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表现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喜剧性中,本色出演与明星策略,如何才能更好地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哪种更能为农民工代言?怎样更好地实现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喜剧性表研究的使用价值、指引价值?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喜剧性,从电影文学的角度而言,是独特的文学形象特征;从电影传播学的角度而言,符合电影发展自身的规律和变数;从文艺心理学上来说,具有其丰富多彩的文艺心理成因和内涵;从美学而言,反映电影文学形象的美学追求和价值诉求。对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喜剧性分析,从农民工形象喜剧性内容的特征和喜剧性的表现方式以及对喜剧性审美意蕴、,成因与意义等,都是我对力求对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喜剧性所做的微弱探索,我希望通过继续探索,能够获得更多深入的思考。
新世纪农民工电影形象的喜剧性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ao
点击次数:187
Tag:
相关其它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