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数据新闻生产规范化范文研究——基于5个数据新闻栏目的内容分析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2455 论文编号:sb2021040910352235124 日期:2021-04-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 5 个数据新闻栏目进行内容分析,采用“假设-验证”的方法,研究了数据新闻生产规范确立与否的问题。虽然国内数据新闻生产在数据质量层面已经形成诸如采用多源数据进行交叉印证、采用可信度更高的政府数据、数据主要为媒体自采等较为规范的操作理念,但其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题材公共性不足、新闻时效性不强、数据可追溯性差、处理水平较低、交互设计意识欠缺等。由此可知,国内数据新闻领域至今尚未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全面且有针对性的新闻生产规范。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未来属于数据新闻。”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如是断言。作为新闻创新实践,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在 2010 年前后大数据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迅速兴起。简单而言,数据新闻就是利用分析工具,从数据的关联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再通过可视化技术呈现给受众。尽管关于数据新闻的定义目前尚有争议,但学者们普遍认同数据新闻是传播领域的一次重要革新,数据新闻也成为学界和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数据新闻的出现,首先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对数据用量化分析的方法进行生产,颠覆了记者“用眼睛观察”“用嘴巴采访”“用笔写作”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其次,数据新闻改变了新闻生产流程,程序员和视觉设计师进驻新闻编辑室,成为新闻生产不可或缺的角色,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成为数据新闻的主要表现方式。再者,数据新闻改变了新闻产品的面貌,理想的数据新闻,可以是一则报道,也可以是一个网站,甚至可以是一个游戏应用。数据新闻颠覆传统的革新意义使得其在国内迅速风行,一度成为潮流。
一个新闻形式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新闻生产规范,界定这个形式的内涵和实质,并给予实践基本的理念指导和行为指南。关于数据新闻生产规范的问题随之浮出水面。跟其他新闻形式一样,数据新闻生产有其独特的运行逻辑。在西方新闻界先知先觉的实践中,数据新闻已经形成相应的新闻生产规范,指引、评判、规制和约束新闻实践发展。
2011 年第一个数据新闻栏目在国内出现以来,数据新闻进入中国 8 年有余。其间,业界的新闻实践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界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数据新闻在国内已经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还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操方法。数据新闻从西方扩散至中国,根植于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历史情境,也因此造就了一幅独特的新闻生产图景——沿袭西方数据新闻生产规范的大体框架之外,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表达。
........................

1.2 研究现状
1.2.1 数据新闻及其生产
数据新闻最早追溯到 19 世纪。1821 年 5 月 5 日,英国《卫报》创刊号一篇未成年人接受免费教育的报道被视为最早的数据新闻。①但报道未能规模化,而且“调查数据仅依靠 4 个牧师手工统计,存在人工的、零散的、非系统性的缺陷”。②直到 2009 年《卫报》网站开设“数据商店”(Data Store),此报道形式才首次以清晰的面貌出现。数据新闻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英国《卫报》前编辑西蒙·罗杰斯(Simon Rogers)认为,虽然数据处理的技术今非昔比,但“如今的数据新闻和早期数据新闻在报道动机上是相同的”。
对于数据新闻的起源和发展,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数据新闻发展过程交织着两条脉络,显性脉络是技术发展,隐性脉络是新闻行业的自我追求。④精确新闻报道、计算机辅助报道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奠定了数据新闻的技术传统。新闻报道形式的每一次进化都是新闻业对摆脱新闻来源控制的不懈追求,对记者报道独立性和系统性的不懈追求。⑤方洁进一步指出,虽然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是较早出现的概念,其次是精确新闻,然后才是数据新闻,三者有一定的延续关系,但并没有相互取代。⑥钱进、周俊认为,数据新闻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具有其自身复杂性,它的出现和扩散有着特殊的境遇和外部结构:新闻业的生存危机、颠覆性技术的普及和知识全球性扩散的加速。新闻业求生的创新尝试、政府处理信息开放时的逻辑、开源软件对技术壁垒的消解、编辑部里人员结构的重组以及实践的全球扩散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在数据新闻上叠加,这些“貌似联系松散的行动者们”相互交织,共同完成了对数据新闻这项社会实践的创造。⑦数据新闻的诞生从两个方向对传统新闻业进行了扩张,一是应用技术收集和深度分析数据,二是以交互方式呈现结果或将结果可视化。
.......................

2.国内数据新闻生产规范锚定

2.1 中国数据新闻的创新采纳与扩散
中国数据新闻编年史从 2011 年开始,国内出现第一个数据新闻栏目。但确切来说,数据新闻在中国的发展 2012 年才按下快进键。这一年发生的两件事,尽管在当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在此后数年的新闻实践中,逐渐显示出其对中国数据新闻的里程碑意义。一件是《数据新闻手册》被翻译成中文,另一件是国内新闻门户网站陆续推出数据新闻栏目。
《数据新闻手册》2011 年诞生于伦敦 Mozilla Festival 的 48 小时工作坊,由欧洲新闻学中心(European Journalism Centre)和开放知识基金会(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倡导,2012 年 4 月由 O’Reilly 出版。76与普通出版物不同的是,该书由全球各地的数据记者通过跨国际的网络协作编写而成,“上百人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记载的贡献者有71 人”77,成书之后又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协议下在线免费阅读。《数据新闻手册》第一次以专著形式解答数据新闻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在此之前对数据新闻的描述只出现在数据记者们的博客、视频和网络文章中,因此也被称为全球第一本数据新闻制作指南。
这本《数据新闻手册》与中国新闻业发生关系,有赖于几位喜欢数据新闻的香港学生。2012 年 5 月,香港城市大学传播系研究所学生崔岸雍发起《数据新闻手册》中文版翻译项目,并在欧洲新闻中心、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译言网的协助下,召集了将近 30人的志愿团队在线协同翻译,2013 年 5 月完成。78值得一提的是,2013 年 8 月,崔岸雍还和马金馨、卜书剑共同创办了数据新闻网(http://djchina.org/),该网站是国内最早的数据新闻中文信息平台之一。正如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教授陈婉莹所说,这本70 页的中文版数据新闻手册的受众“不仅仅限于中国读者,而是全球的中文读者”。79《数据新闻手册》中文版的面世,开启了数据新闻理念在中国的第一轮扩散。
图 2-1 搜狐 2011 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

2.2“中心—边缘”机制下的规范扩散
《数据新闻手册》中文版的翻译,开启了数据新闻在中国的第一轮扩散,此阶段是理念传入阶段;国内媒体前赴后继的数据新闻年生产实践,开启了数据新闻在中国的第二轮扩散,此阶段是实践转化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创新扩散的显性阶段。实际上,数据新闻作为一种外部创新实践,跨越其产生的欧美语境在全球其他地区铺开时,数据新闻原有的基本逻辑和价值准则也在发生着采纳与扩散,这就是数据新闻在中国的第三轮扩散。相较于前两轮,以基本逻辑和价值准则为主体的第三轮扩散更隐蔽,也更为关键。
学者钱进、周俊认为,数据新闻以一种范式的形式,不断从中心(欧美媒体)向边缘(边缘地区媒体)扩散。尽管边缘地区媒体也根据各自语境对范式作调整和修改,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完成创新性的数据新闻产品,但这些实践所遵循的基本逻辑和使用的应用工具,依然是中心地区媒体所提供的。中心地区媒体通过这个创新扩散过程,将自己的实践转换为标准化的知识,并在全球迅速传播开,从而稳固了自身在整个网络中的位置。
西方新闻报道为公共服务的媒介传统,计算机辅助报道和精确报道确立的“量化转向”,开放政府运动和互联网兴起普及的开放理念和开源文化,共同催生了数据新闻的创新尝试109,也形塑了数据新闻生产的基本逻辑。这一逻辑最早是通过《数据新闻手册》的知识普及,与数据新闻概念一同构成“诠释包裹”(Interpretive Package)110而实现扩散。国内学界和业界在论及数据新闻的历史时往往将源头追溯至上述几个框架,也是这个原因。
学者肖倩、谢海涛、高彩云利用 CiteSpace 软件,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 2013-2017 年 108 篇关于数据新闻的论文绘制知识图谱。《数据新闻手册》(2012版)被引用的频率达到 21 次,仅次于引用最高的方洁的论文《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他们指出,由于该书是多版本的开源电子书,施引文献对其写法不同,导致其在知识图谱中未显示为很大的节点。111该书实际被引次数可能会更多。在业界,国内一些实践者也谈论过《数据新闻手册》对自己的影响。财新数据团队原负责人黄志敏表示,他最开始所有关于数据新闻的知识都是从《数据新闻手册》和数据新闻网获得的。
........................

3.基于 5 个数据新闻栏目的研究设计……………………36
3.1 样本选择和采集………………………36
3.2 类目建构与编码说明…………37
4.基于 5 个数据新闻栏目的内容分析…………………………43
4.1 样本总体描述……………………43
4.2 研究假设验证………………………43
5.国内数据新闻生产四重困境……………………58
5.1 数据困境:数据生产与需求结构性错位的假象………………59
5.2 价值困境:新闻价值判断逻辑突破与重构的阵痛………………61

6.国内数据新闻生产规范化反思与路径

6.1 新闻生产规范对创新的双刃剑作用
英国学者斯旺·彼得和舒默·马克(Swann Peter,Shurmer Mark)根据技术创新中有无标准存在而将其划分为两种模式。254(见图 6-1、图 6-2)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定义,标准是被作为规则、指南或特性界定反复使用,包含有技术性细节规定和其他精确规范的成文协议,以确保材料、产品、过程与服务符合特定的目的。255经济学家将标准看成是在用户需求、生产者技术可能性与相关成本、以及政府为社会利益所强加的各种约束之间实现的平衡。256因此,在社会生产领域,标准(Standard)可以等同于规范(Norm)。本章将借用斯旺和舒默提出的两种创新模式,进一步分析数据新闻生产规范对数据新闻创新实践的推动和抑制作用。
图 6-1 有规范存在的创新模式

...........................

7.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 5 个数据新闻栏目进行内容分析,采用“假设-验证”的方法,研究了数据新闻生产规范确立与否的问题。虽然国内数据新闻生产在数据质量层面已经形成诸如采用多源数据进行交叉印证、采用可信度更高的政府数据、数据主要为媒体自采等较为规范的操作理念,但其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题材公共性不足、新闻时效性不强、数据可追溯性差、处理水平较低、交互设计意识欠缺等。由此可知,国内数据新闻领域至今尚未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全面且有针对性的新闻生产规范。
结合对数据新闻生产者深度访谈文本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中国数据新闻生产面对的四重困境,制约了数据新闻生产规范的确立。数据生产与需求的结构性错位,造成数据困境;新闻价值判断逻辑的突破与重构,造成价值困境;媒介传统与新闻创新脱节的人才之困,造成技术困境;内部高强度常规挤压创新空间,造成生存困境。四重现实困境在为数据新闻领域带来困惑的同时,却也为国内建立数据新闻规范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本研究还对国内数据新闻生产规范化进行了反思:借用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模型,探讨数据新闻生产规范对创新的推动和抑制作用;数据新闻创新外衣之下裹挟着的西方价值理念,在创新扩散过程中与中国语境发生角力,遭遇一系列在地化改造。
由于能力和时间有限,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果本研究能在历时性层面进行指标设计,考察数据新闻生产规范形成和变迁的历史动态过程,可使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但这可能涉及多套指标体系的问题,考虑到论文时间有限,只能放弃,这是研究的一大缺憾。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