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中关于叙利亚战争报道的新闻媒体框架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0023 论文编号:sb2019071017223227239 日期:2019-08-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笔者将以《新闻联播》中的叙利亚战争报道为研究样本,从新闻报道数量、类型、时长以及援引消息来源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归类统计,将文本内容进行量化处理,清晰直观地梳理出《新闻联播》中叙利亚战争报道的内容及报道特征。除了文本数据的统计,研究中还对《新闻联播》中叙利亚战争报道的重要节点事件进行文本分析,进一步总结出《新闻联播》中叙利亚战争报道的特点。

一、框架理论与战争报道概述

(一)框架理论
1.框架理论的起源
框架理论首次应用于传播学领域是在 1974 年。在戈夫曼出版的《框架分析:论经验的组织》一书中,他将“框架”的概念应用到传播情景当中。戈夫曼对框架这一词的理解很简单,“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他解释为人们将现实生活的图景纳入框架之中,以便对社会情景进行理解和反映。人们借助框架来识别和理解事件对生活中出现的行为赋予一定的意义,否则这些行为和事件就没有任何意义。”在这之后,框架一直被广泛应用,并在多个领域被用于研究。此后,吉特林也发展了戈夫曼的观念,他在《整个世界正在看:大众媒体对准新闻的制造和非制造》一书中,首次将“框架”这个词运用到媒介研究之中,由此建构了“框架”一词与“新闻”之间的关系,在书中他重点研究了在新闻报道中过程中,那些隐性的框架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从此框架概念开始进入新闻学研究领域。
2.框架理论的发展
框架概念在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阐述,框架理论在媒介研究领域的发展。当框架一词进入媒介研究领域,众多学者关于“框架”理论的内涵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1989 年美国学者盖姆森,发表的论文《媒介话语与大众关于核能的意见:一种建构方法》便是研究关于框架内涵的代表之一。在论文中,他提出框架是新闻的核心思想,框架是有组织的主要观点或内容线索,为一系列的事件提供意义。此外,1993 年恩特曼在《框架:对一种破裂范式的澄清》一文中,也对框架的内涵作出了解释,他把框架理论视为媒介研究的一种范例,并认为媒介框架包括确定问题、总结原因、下定论、推出建议与方法这四种功能。
.......................

(二)战争报道
1.战争与新闻传播
“战争是一种集体、集团、组织、民族、派别、国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击、杀戮等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战争与新闻传播联系紧密,新闻的实质就是对事实的传达,而战争则是人类历史上乃至当今世界上最受人类关注的事实之一。战争具有复杂性、突然性、残暴性,这些特点使得人类对战争的关注一直居高不下,在大众传媒还没有出现的时代,战争就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人群中传播。所以战争一直都是新闻传播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在战争中,通讯技术至关重要,这一点关系到战争的输赢,所以军队中一直都配备最先进的通讯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讯息传播技术的研发。
由于战争的复杂性使得战争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随着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战争报道也成为战争宣传的一种手段。“宣传战”、“舆论战”这种特殊的战争形式使得战争与新闻传播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2.现代战争与战争报道
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也使得战争报道的形式不断进步。早在 1990 年海湾战争爆发时,媒介技术手段还没有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媒体的报道能力有限,因此全球人民对海湾战争的了解大多数来自 CNN,使得 CNN 对海湾战争取得了绝对的报道优势。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发生时,媒介技术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全球各大媒体争先恐后地报道这场战争,使全球人民全面地了解到伊拉克战争的全貌。除了 CNN 之外,BBC、FOX、半岛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伊拉克战争进行报道,与此同时现场直播报道、全天候转播、实时跟踪报道使得伊拉克战争得到了全球人民的关注,媒介与新闻报道手段的提高,也使得人们感受到了最“真实”的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争关注度之高与媒体的大量报道分不开,此后的战争报道在很多方面延续了伊拉克战争报道的形式。
.........................

二、《新闻联播》中叙利亚战争报道的框架文本分析

(一)样本统计与分析
1.新闻报道数量分析

经统计,2011 年 1 月 1 日到 2017 年 12 月 31 日《新闻联播》中有关叙利亚战争的报道数量一共是 870 条,平均每 3 天就有一条有关叙利亚战争的新闻。其中 2011 年有49 条,占总量的 6%;2012 年有 208 条,占总量的 24%;2013 年有 131 条,占总量的15%;2014 年有 69 条,占总量的 8%;2015 年有 70 条,占总量的 8%;2016 年有 158条,占总量的 18%;2017 年有 85 条,占总量的 21%。(图 1 和图 2 所示)如图 2 所示,从整体上看从 2011 年到 2017 年,《新闻联播》中关于叙利亚战争报道的数量是呈递增趋势,增长态势呈双驼峰状态,在 2012 年和 2017 年出现两个高峰期。叙利亚战争报道数量的持续增长态势,也体现出《新闻联播》对叙利亚战争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度。
......................

(二)节点性事件分析
“框架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媒介的生产,即媒介怎样反映现实并规范人们对之理解;其次,怎样反映现实,如何构建意义并规范人们的认识,最终是通过文本或话语——媒介的产品得以体现。”简而言之,媒介通过新闻报道来反映现实,并规范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在本次研究中,《新闻联播》中叙利亚战争报道反映出了叙利亚战争事件的发展过程,并通过对叙利亚战争的建构来影响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新闻联播》叙利亚战争报道中报道了什么,这些报道会对受众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叙利亚战争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量化分析只能从整体上把握事件的发展趋势,具体内容上的分析,还需通过研究具体事件的报道文本。对《新闻联播》中叙利亚战争报道的节点性事件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新闻联播》中关于叙利亚战争报道的框架特点。
1.叙利亚化学武器事件分析
叙利亚战争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 2011 年至今仅在《新闻联播》的新闻报道中就发生许多事情。从总体上看 2012 年到 2017 的化学武器事件引起了巨大的关注,《新闻联播》在 2012 年 7 月 24 日开始报道此事,一直到 2017 年 9 月 5 日才结束对此事的报道。
(1)事件开始与结束部分的报道信息不完整
《新闻联播》中关于叙利亚化学武器事件的报道开始于 2012 年 7 月 24 日,一直到12 月 9 日才有相关报道,下一篇则是在 2013 年 4 月 27 日,对整个事件原因的报道并不详尽。
2012 年 7 月 24 日的整篇报道长达 1 分 36 秒,共有 433 个字,但涉及化学武器问题的信息仅有 115 个字,剩下信息则是报道与此事无关的信息,在此前的《新闻联播》中从未有一篇报道提到过叙利亚化学武器的问题。这篇报道中提到的“一些媒体对此炒作”的信息在之前《新闻联播》中也没有报道过。在此报道之后再也没有相关报道,一直到2012 年 12 月 9 日,《新闻联播》中报道了一条简讯在此提及此事。在这则报道中也没有提西方国家指控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的任何详细言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报道到此事,一直到 2013 年 4 月 27 日才有了较为详细的报道。
...........................
三、《新闻联播》中叙利亚战争报道的框架特点............................ 29
(一)战争事态报道不全面..........................29
(二)信息筛选不当导致报道失衡.......................32
(三)凸显中国的大国形象.............................33
四、《新闻联播》中叙利亚战争报道的启示...........................35
(一)突出专题报道,梳理事态进程.........................35
(二)合理筛选信息,保持新闻的客观性...................36
(三)增加现场报道,提高新闻的生动性..............36

四、《新闻联播》中叙利亚战争报道的启示

(一)突出专题报道,梳理事态进程
《新闻联播》中叙利亚战争报道的专题报道数量呈下降趋势,从 2012 年的 56 条下降到 2017 年的 0 条,专题报道数量的减少会影响受众对整个事件的理解程度。《新闻联播》中的专题报道,是对最近一段时间内叙利亚战争的发展状况的总结报道,是把零碎信息串联成一条主线的关键。通过对整个内容分析发现《新闻联播》中叙利亚战争报道的信息并不全面,例如对叙利亚化学武器事件的报道空缺很多重要信息。《新闻联播》受时间限制并不可能每天都对叙利亚战争进行追踪报道,只会在发生重大事件时对其进行报道。当报道时间没有衔接上时,则需要对之前的信息和新近状况进行报道,以便受众对之前信息进行回顾。《新闻联播》中叙利亚战争报道的时间跨度太久,受众对之前的信息早已模糊,适当的专题报道能唤起受众记忆,加深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理解程度,以到达最佳的传播效果。
当调查受众是否了解叙利亚战争时,150 人中有 61.9%的人选择“知道但不了解”,38.1%的人选择“基本了解”。当问及不了解的原因时,有 69.2%选择“对军事、战争话题不感兴趣”和“信息太多没时间看”。对于了解的原因,有 62.5%的人选择“媒体广泛报道”。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被调查的受众是因为媒体的报道才知道叙利亚战争,因为不感兴趣和其他信息太多,导致他们对叙利亚战争并不了解。虽然调查结果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选择,但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新媒体和信息化的冲击下,人们对叙利亚战争报道的关注并不是很高。
...........................

结语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新闻联播》叙利亚战争报道为大众建构一个怎样的战争图景。通过量化分析和内容分析以及个案分析,得出媒体都报道了哪些方面,这些文本会对受众产生怎样的影响。虽然《新闻联播》中对叙利亚战争的报道不是非常全面,但是受众能从《新闻联播》中了解叙利亚战争的发展过程。对《新闻联播》中叙利亚战争报道的传播效果进行调查之后,发现《新闻联播》在内容和形式上未能满足受众的需求。结合传播效果调查和内容分析两方面的问题,为《新闻联播》提出几点建议,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新闻联播》中关于叙利亚战争的新闻报道更多传递了大国博弈的一个过程。从报道对象与报道主题的变化能看出各方势力在这场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大国介入这场战争目的是为争夺国际地位,在中东地区的国际地位并不是简单的一场话语权的争夺,这背后包含经济利益的霸权。美国争夺中东地区是为了霸占能源资源,进而霸占石油与美元的兑换交易,这是美国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失去石油霸权意味着美元将变成废纸。英法等西方国家以及以色列、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则是美国的前锋,虽然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限制但总体上受美国利益的影响。美国在中东利益上的侵占必然会导致俄罗斯失去对中东的控制,俄罗斯自然不会放任不管。《新闻联播》叙利亚战争报道把这场博弈过程清楚的展现给中国大众。
《新闻联播》叙利亚战争报道中除了传递战争信息,也传递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传播对象不仅仅是国际友人,也包括本国民众。中国民众除了要了解中国的国家发展现状,也需要了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形象,这对于民众树立民族自信心与国民素养的提升是很有必要的。《新闻联播》叙利亚战争报道中,中国代表的发言很明确、强硬,一改以往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态度。这样的发言会给受众传递一种正直、自信、公正的中国形象,这种国际形象符合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策略。在全球经济发展萎靡的背景下,中国在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思想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国党和人民一起朝着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只有自身不断进步才能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发言权。中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组织多起国际会议,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这种国家自信心必须传递给中国民众。从新闻报道上就可以看出中国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多次在叙利亚问题上投反对票,并为解决叙利亚问题提出“五个坚持”和“六点建议”,联合国和叙利亚政府多次高度赞赏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做出的贡献。这些信息都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国正在以一个国际化的大国姿态,处理国际事务。中国民众能渐渐感受到这些信息背后的意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