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报纸研究——以《赫芬顿邮报》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vicky 点击次数:113
论文字数:25652 论文编号:sb2015120621303114974 日期:2015-12-1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传播渠道的多元,受众兴趣的分化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纸媒已死的呼声越来越大。罗杰·菲德勒(Roger Fidler)在《媒介形态变化》一书中地指出,“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介,以及媒介企业,为了在不断改变的环境中生存,必须针对新型的媒介作出改变—它们惟一的另一个选择就是死亡。”  可以看出,在传播介质这一微观层面上,纸张不应为信息传播画地为牢,应该探索出新的形式。
本文研究的目的,希望结合国外已有的实践方式,将网络报纸作为报纸转型的一个方向进行论述。采用《赫芬顿邮报》作为媒介融合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分析,为报纸的发展策略提供了借鉴。
从理论上来说,媒介融合是当前传媒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报纸作为最重要的媒介形式之一,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该分支的媒介融合理论,以网络报纸为研究对象,突破宏观理论描述,深入分析报纸走向媒介融合的必要性。不仅丰富了媒介融合的理论,也为纸媒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及指导。
此外,本文大量采用《赫芬顿邮报》在媒介融合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其可参与、开放的内容生产模式,可移动的内容聚合平台,将公民新闻效果发挥最大化,并与社交网站合作,推广社交化新闻。同时对其传播模式进行分析,其中的搜索引擎优化系统,通过分布式的公民新闻与社交新闻服务来增强用户粘度,以及为广告主直接进行品牌营销,这些方法为《赫芬顿邮报》带来巨大流量的同时,带来盈利。
.........................

1.2  文献综述
至 2013 年 10 月,以“媒介融合”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共有直接相关资料 2,648 篇,以“网络报纸”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资料 571 篇。
西方学者关于媒介触合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角,有从技术融合角度展开研究、从媒介所有权触介角度展开研究、从媒介文化融合角度展开研究、从媒介组织结构融合角度展开究、从新闻采编技能融合角度展开研究,等等。一般认为,“媒介融合”一词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尼葛洛庞帝首先提出。他指出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此带来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  他以语言的形式提出了融合的方向,对于人们开始以融合的角度来关注传播形态的发展起到了先驱的作用,此后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此问题。
而对于“媒介融合”的定义,研究者普遍认为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过去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的媒体提供。
此后,西方学者对媒介融合的理论研究还在不断发展中。而媒介融合概念直到 2005 年才引进中国,国内学者开始从事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刚开始,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对国外,主要是美国媒介融合的现状介绍上,而且主要针对报纸。
至此,国内学者专家对报纸在新媒体冲击下的生存、发展以及应对等的研究也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成果多为期刊文章。其中有对报业生存、报业应对、报纸与网络新媒体关系等各方面的研究。而对于报纸的数字化,多从理论层面和应用层面进行阐述和论证,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新媒体及其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报业的转型和变革、以及报业数字化等方面。
关于新媒体及其与传统媒体关系的研究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崛起,以及传播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新媒体不但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也给信息传播领域自身带来了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正因为此,有关新旧媒体的争论,新旧媒体之间或竞争或融合的关系也由此受到关注。
......................

第二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网络报纸
2.1  媒介融合概述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一词,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的伊锡尔·德·索拉·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提出。普尔在其著作  《自由的技术》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阐述了一种技术与另一种技术相互依存,以及公共政策受这类依存关系的影响。普尔预言,未来会有一种物理形态的网络能够服务于所有形式的媒体,而一种媒体提供的服务也可依托任何物理形态的网络,他指出各类媒体的一体化方向。普尔的媒介融合思想是将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融合,这通常被认为是媒介融合概念起源。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西方新闻界常常使用 Journalism 来指代新闻业,因此 Journalism 与 Media 的意思差别不大。所以对于西方来说,新闻业融合和媒介融合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蔡雯在美国访学期间,将媒介融合的概念引入国内。西方学者从技术应用、传媒结构、新闻业务以及媒介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媒介融合的研究,可谓研究领域广泛。研究方位基本上涵盖了媒体的所有方面,从媒体生存环境到经营模式,从业务流程到新闻教育,而也正是因为研究无所不包,对于媒介融合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蔡雯在《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中提到,媒介融合不仅改变对于了媒介的经营模式,也对新闻业务流程和管理产生影响。从此后,国内学者对于媒介融合的研究渐渐展开,但媒介融合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
暨南大学陈浩文在其论文《再论“媒介融合”》中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媒介融合”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内容和形态“融合”在一起,生成新的媒介形态,如网络报纸、电子杂志;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广的“媒介聚合”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狭义的“媒介聚合”则是发展的最高阶段。
......................

2.2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报纸的发展现状
各国的传统纸媒积极的寻找对策,应对报纸销量的下滑,借鉴新媒体技术成为新的趋势。
报纸网络化。面对报纸读者的流失,美国报业集团采用数字技术,纷纷开设报纸网络版,加大对网络版的投资力度,并且不断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不断探索出版发行模式,《新闻周刊》停刊纸质版,专注网络版的决定,不仅是纸媒日落西山的信号,更是传统媒体拥抱新媒体技术的积极对策。
1987 年,位于美国硅谷的《圣何塞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 News)上线发行网络版,成为全世界首家进行网络化的报纸。随之而来的多家报纸凭借网络技术的发展,纷纷上线。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西雅图邮报》、《肯塔基邮报》,这些昔日大报都已停止出版纸质版,将业务转至网络,纸媒弃纸投网已成为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纸媒向网络版演化。
英国《卫报》早在 1996 年就建立了新闻网站,最初只有一些简单的新闻条目,较少配图。自第二年起,增加了新闻标题和图片数量。1999 年,Guardian Unlimited  正式成立并迅速壮大。随着技术的发展,《卫报》一直在对自己的网站进行升级,其访问量长期霸居英国报纸网站榜首,根据报刊发行量审计署(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的数据,其 2012 年 3 月的日访问量突破 400 万,这得益于《卫报》坚持创新,可信度高,并且是英国最早进行网络转型的媒体。
《神州学人》是中国首家网络新闻媒体,网站创办于 1995 年 1 月。《中国贸易报》于 1995 年 10 月 20 日上线,不仅标志着中国国内首家日报上网发行,也开启了国内媒体发行网络版的序幕。
读者访问量的增长也是纸媒上线的推动力。根据康姆斯科(comScore)公司的统计数据,网络四大报《赫芬顿邮报》,《纽约时报》,《卫报》和《每日邮报》每月的平均访问量均超过 2,000 万,《纽约时报》更是逼近 5,000 万访问量。(如图1)

...........................

第三章  《赫芬顿邮报》的特色.....................23
3.1  《赫芬顿邮报》概述................... 23
3.2  媒介融合时代《赫芬顿邮报》的内容特色.................... 24
第四章  从《赫芬顿邮报》看报纸发展................32
4.1  报纸如何在媒介融合时代继续生存................. 32
第五章  结论...................39

第四章  从《赫芬顿邮报》看报纸发展

4.1  报纸如何在媒介融合时代继续生存
4.1.1  重视深度报道
詹姆斯麦迪逊在 200 多年以前写道:“自由检视公共角色和措施的权利,人们之间自由沟通的权利……已经可以被认定为构成了对其他权利的唯一有效的保障。”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众媒体,特别是报纸,履行了这样的角色。但随着报业日暮西山,调查性报道成为一枚荣誉徽章,越来越难以维持。调查政治家、政府机构或者公司的不道德行为是一项非常昂贵和耗时的实践。不仅如此,它还可能带来很多无法预计的风险,回报无法保障,而且好的调查性报道不一定能带来大量的读者。所以当报纸预算紧张时,调查性报道经常成为首先被削减的项目。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免费转载成为新闻网站生存的不二选择。
多年来,《赫芬顿邮报》的商业理念都是最大化地利用免费资源,但是免费也意味着另一层意思:没有太大的投入也不可能有太大的产出。
最大程度的利用免费资源一直是《赫芬顿邮报》生存秘诀之一,但没有投入也不会获得太大的产出。同质化是困扰网络报纸多年的问题,即使编辑技巧再高超,也敌不过同样的素材写同样的文章。阿里安娜看重原创性报道,被美国在线收购后,她从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招来优秀的记者编辑,进行严肃类新闻报道,旨在使《赫芬顿邮报》真正挤入国际大报行列。
重视严肃类新闻报道,并不表示要放弃为网站带来巨大流量的八卦新闻。相比起枯燥的政治经济类新闻,读者对生活八卦类的信息更加感兴趣。如果只把关注点放在了严肃类新闻上,那么网站失去访问量会难以为继,也就没有足够资金支持深度报道。《赫芬顿邮报》对此也做了平衡,依靠年轻编辑来制作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同时聘请资深媒体人在原创内容上下功夫。
......................

第五章  结论


技术的发展是媒介融合的推动力,并且已经在传媒领域掀起了一场变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看似两股不同的力量,实际上都是新闻信息的不同表现形式。无论媒介融合采用哪种形式,依靠何种传播介质,依托何种平台,还是要根据各类媒体本身的特点来研究受众的需要,符合受众的信息需求习惯。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的发展,拼的还是内容。
尽管传统报纸面对受众、广告等资源的分流,但其内容生产能力及坐拥的可信度是网络媒体所缺少的,因而在面临数字化的挑战时,纸媒应重视内容生产以及受众体验,延伸自己的品牌。
《赫芬顿邮报》的崛起给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以公民新闻和社交化新闻等新型的新闻报道方式可以作为借鉴。报纸要长久发展,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敢于创新,根据自身定位,既保证内容的准确、可靠性,又注重读者体验,提高可读性,来增加影响力。
当然,本文对媒介融合时代网络报纸的研究,是对《赫芬顿邮报》的个案研究,偏重于业务层面,对于理论和数据上有一些欠缺。媒介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还在不断完善,而且美国的报业环境与中国并不同,所以此文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研究。由于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功底有限,对于一些不足之处,希望会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网络环境新闻的报道框架研究——基于“人民网”、“凤凰网”对 PM2.5 的报道
下一篇:北京卫视和上海东方卫视早间新闻节目内容的分析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