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限制语给英汉交替传译作用的实证研究—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新闻发布会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chenhuixia 点击次数:134
论文字数:106120 论文编号:sb2015013014292811832 日期:2015-01-31 来源:硕博论文网

1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使用大量的模糊限制语(hedge) 1,例如:Ithink、Itdlyou、it can be considered that、sort of等等。这一语言现象对口译员造成了挑战:一方面模糊限制语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在模糊限制语中所表达的委婉、肯定、回避等态度;另一方面,不包含信息的模糊限制语冲淡了信息浓度,可能会阻碍译员提取核心信息。因此,有必要了解模糊限制语对译员造成的影响,来为口译训练和教学提供参考。模糊限制语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颇多。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以“模糊限制语”作主题词,检索的结果有1398条。但是,对于口译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较少,同时满足“模糊限制语”和“ 口译”两个关键词的相关文献仅有18项(附录7)。正如罗锐(2011: 52)所指出的那样,以往的研究大多是从笔语的角度归类、分析模糊限制语,而分析单个译者的译文笔录并不能完全反映译者的真实表现。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探究模糊限制语对实际口译产生的影响。笔者选取2009年1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的一次答记者问作为实验材料,以6名随机选自北京外国语大学髙级翻译学院2012级研究生为受试者。
..........

2文献综述

2.1 “模糊”的概念
“模糊”(.fUzziness)这一概念由拉特飞.扎德(Lotfi A. Zadeh)在“模糊集理论”(Fuzzy Sets)中提出。扎德(1965: 338)的“模糊”是逻辑领域的,是指某物即可以包括在某个范畴内,还可以处在两个范畴的交界处。2这样的定义类似于“相对反义词”,即事物并非都是“非黑即白”的,也常常存在“不胖不瘦”、“不高不矮”这样难以精确衡量的情况,由此产生了 “模糊”。而在20世纪70年代,埃莉诺?罗斯(EleanorRoschHeider)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即“人们对范畴的理解是按照原型及与原型的距离来进行的,范畴中的较典型成员与最高级别的中心意义(core meaning)的距离应该比非典型成员与中心意义的距离近(庞建荣2007: 30)”。许之所和黄广芳(2006:101)指出“原型理论体现了一种语义的向心力,其核心意义源于对范畴内所有成员共同特征的抽象”。举例来说,说到“家具”,人们首先会想到床、柜子、桌子等,因为他们接近核心意义(也许是“木质、大、每家必有”),而烟灰紅则离核心意义较远,人们有时难以判断烟灰紅是否属于家具的范畴。

2.2模糊限制语的定义
拉考夫(1973: 471)在扎德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模糊限制语(词)的定义:“这些词使事物变得模糊或不太模糊,我将这些词称为‘模糊限制词’。”拉考夫从语义的角度定义了模糊限制语,重点强调语义上的模糊。这一定义本身也表现出了语言的模糊性:“模糊”、“不太模糊”、和“不模糊”三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词”狭义上指单词,广义上也可以指词组。事实上,从这一定义出发,难以演绎出模糊限制词究竟包括哪些语言成分。拉考夫(1973: 472)在论文中举出了模糊限制词的例子:sort of,roughly, almost, strictly speaking等等。可以发现拉考夫所指的hedge既包含roughly, almost等单词,也包含sort of, in asense这样的词组,以及can be viewed as这样的谓语结构,甚至还包括-like, -ish,pseudo-等词缀。
 

3理论基础........ 14

3.1本研究采用的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14

3.2合作原则........ 14

3.3礼貌原则 ....16

4实验粉........... 17

4.1研究对象 17

4.2实验材料....... 17

4.3评估标准.......... 17

4.4实验设计与步骤 .....19

5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5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1定量分析
本节将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即“模糊限制语是否影响口译主要信息准确度”。经过实验统计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综合得分情况和忠实度得分情况,如表5.1和表5.2所示:可以看出,不管是在综合表现方面还是忠实度方面,主实验中的平均分差要远远高于预实验中的平均分差,而且忠实度上的差距更大。这说明不管在预实验中还是主实验中,对照组的平均表现都要优于实验组;而且在主实验中,对照组的优势表现得更为明显。主实验中对照组的优势比在预实验中更加明显。但是,这是否是由于对照组译员不需翻译模糊限制语所造成的呢?由F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综合得分和忠实度得分的检验,其P值皆大于0.05。这说明虽然主实验平均分差较大,但主实验中两组的综合表现和忠实度都没有显著差异。因此,仅从本实验来看,模糊限制语对于英汉交替传译质量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5.2定性分析
但是,这样的随意添加程度变动语在政治性的口译中同样是不能接受的。任小平提到,如果把 “We watc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with satisfaction. ”译为“我们对形势的发展感到非常满意”实际上“就提高了原意的程度,有惊于外交谨慎的特点(任小平2005: 129)。”而“外交谨慎的特点”实际上可以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中看出的。从合作原则的角度来看例1的实验组原文,使用降低模糊型变动语违背了方式准则中的第一次则,产生了晦湿。可以设想,奥巴马从美国利益的角度考虑,让听众感受到美国不愿在减排问题上有所让步的语气。这样的晦淫在例3的实验组原文中表现得更为明显:somewhat clean history,表现出奥巴马自知美国在减排问题上受到很多国家的诡病,这里使用“比较清白”而非“清白”其暗含的意思是:尽管美国在减排问题上态度強硬,饱受非议,但是从道义和事实的角度讲,美国依然有资格主导减排的讨论。

.......

 6结论

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探讨模糊限制语对英汉交替传译的影响。并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通过定性分析,探讨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以及在翻译中需注意的事项。在文献综述中,笔者介绍了 "模糊”的概念以及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和分类,回顾了前人对口译和政治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模糊限制语可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通过对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2012级6名受试者的实证研究发现,模糊限制语对译员的总体表现和忠实度均未产生显著影响。而定性分析表明:第一,译员对程度限制语敏感度低,译员在翻译时不自觉地在形容词前面使用"非常”、“很”等程度限制语,有悼于外交场合谨慎的原则;程度限制语在违反质的原则的同时,既有可能遵守礼貌原则,又有可能违背礼貌原则,需要译员字斟句酌,不能任意为之;第二,译员在翻译数字时容易忽略数字后所跟的约数词;约数词所代表的变精确为模糊型限制语遵守了量的准则,需要译员遵从原文,维护量的准则.
..............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晚清陕西新闻传播业的起源与发展
下一篇: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分析经济新闻英中编译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