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金融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及政府支持路径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2566 论文编号:sb2024060815332952529 日期:2024-06-2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笔者发现企业的金融化与技术创新之间仍存在着负向的关联性。加入政府补助变量后,企业金融化行为与其技术创新通过政府补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这表明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对其通过政府研发投入补助的技术创新活动有更大的影响力。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中,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强调了创新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并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的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调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同时更要发挥高科技骨干企业的引领以及行业创新的支撑作用。这些论述中不仅强调了科技和研发投入的重要性,同样强调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防范“脱实向虚”、增强实体经济已成为中国实现高水平发展的根本要领之一。尽管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利润率远高于平均水平,由于资本追求利益的驱动,许多实体企业对金融化缺乏足够的主动性,以及对自身产业的更新和新产品开发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较弱。因此,实体经济部门通过房地产等渠道提供的大量金融资本,企业的金融化行为是否会对技术创新产生新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针对落实市场企业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方面也作出了全方位的部署和指导,其中包含加大财政以及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和优化相关政策和环境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根据《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我国企业科研经费总额为18673.8亿元,同比增加10.4%;在国家科研投入中所占比例达到76.6%,对国家科研投入的贡献率达到77.9%,较去年增加0.2个百分点和9.4%,带动效应得到了加强。因此,政府科研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市场企业创新转型提供了有利环境。
基于此,本文深入探索企业金融化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政府支持对该作用机理会产生何种影响,将从政府支持和企业自身投融资能力两个方面厘清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动因,减轻“脱实向虚”的问题。

金融论文怎么写
金融论文怎么写

.......................
1.2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政府的研发投入,沿企业金融化对技术创新现状分析—理论分析—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实证分析—结论与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通过界定金融化行为、技术创新、政府支持基本概念;研究金融化行为、政府支持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综述,为后续文章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企业金融化、技术创新和政府支持背景及现状分析。本部分对企业金融化行为、技术创新、政府支持进行现状分析,为本文研究提供现实数据支撑。
第三,基于政府支持企业的金融化对技术创新活动影响的理论研究。该部分首先讨论金融化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效应,认为金融化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将会产生资金蓄水池效应和投资挤出效应。进一步在考虑政府支持对金融化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会产生何种影响,并基于理论分析提出相应假说。
第四,基于政府支持的企业金融化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首先,主要针对中国2000家上市企业自2012年至2021年间连续十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基于政府支持,企业金融化行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回归模型,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政府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检验,检验假说是否成立。
...........................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企业金融化的相关概念
金融化也常被称作“证券投资”。它是市场中的经济主体出资买入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以期望获得收益和又或者是股权的投资行为。金融化既是一个领域,也是一种方式,是发达发展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贡献力量。Palley(2021)将企业投资金融资产做出具体定义,认为其是依据市场上的经济主体身份,采取的投资行为,具体投资对象包括股票、债券及具有金融属性的产品等。企业金融化与实物产品的投资有所不同,它的收益不是来自于实物产品自身价值的增值,而是通过分割所产生的投资利润而获得的。
在整个金融业市场发展的全过程中,段君山和庄旭东(2021)根据金融市场其中所有参与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服务和企业进行金融化的目的方式更为复杂的背景下,将其大致归纳为三种:通过投资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获取股息及增值回报;通过投资房地产获取增值收益;以及其它形式的金融化以实现增值目标。在别的角度中,杜勇等(2019)以多元化投资活动为目标,通过投资参股或者控股等方式来实现。实现保值功能,采取风险管理和调节流动性的措施,例如购买短期金融资产和套期工具等。企业参与金融化的动机各不相同,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交叉、互相转换,令外部难以准确辨别公司金融化这一行为过程下的真正动机。因此,经济市场上的公司无论是流动性资本的运转还是直接的证券投资又或者是进行房地产等方式投入资金均是以资本资金的形式来实现资金资本的增值进而保证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
2.2文献综述
2.2.1关于企业金融化行为的研究
企业作为市场发展的主体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金融化”效应的深刻影响,许多非金融公司的盈利主要来源由其在原有的产业中的投入转变为更多的金融证券投资收益。研究者们发现,微观企业的经济金融化愈发的明显,其日益偏离了实物商品的范畴,因此,大量学者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金融化在宏观层面上的具体表现为,传统的金融行业逐步向非金融行业延伸且其行业规模不断膨胀,金融业的产值所占GDP总量的比重也逐年提高,这不仅为我国经济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收益和资本增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就业难题。Foster(2007)指出在过去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中,金融部门以及金融化为其贡献了极大的力量并有着逐步走向各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中心的趋势。而Palley(2013)则认为,由于金融部门的急剧扩张以及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现象导致了其原本部门的资本和资源向金融部门转变,这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和限制作用。
在微观层面上来看,金融化则集中表现在更多的非金融企业从事以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为代表的金融投资活动,他们通过这些投资活动获得的收益在总的利润水平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Demir(2009)在研究中发现,由于实体经济的种类繁多投入差异较大以及投资收益回报周期不同的两种因素共同导致了这些投资收益的差异化显著,同时受全球市场经济形势不稳定性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各国市场中企业实体投资以及固定投资的减少,为了增加利润水平转向金融投资的方向转变。因此,根据Dore(2002)的研究指出企业的金融化实质上是资本和资源配置的改变以及盈利占比的变化。王红建,曹瑜强等(2017)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在市场逐渐饱和,消费动力进一步下滑的背景下,非金融企业更多专注于证券、房地产等投资,同时扩大金融资产的持有比重,企业重心逐渐由主营业务向金融方向转变。
总的来说,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众多学者针对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以及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现状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在相关的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企业行为的动机以及企业金融化和金融化现象所可能对自身业务生产投资和转型产生的影响与作用。
................................
第三章 企业金融化行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政府支持的现状分析 .... 14
3.1 企业金融化的现状分析........................... 14
3.2 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 16
3.3 关于政府支持的现状分析 ................................... 20
第四章 政府支持、企业金融化行为和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机理分析 ...................... 24
4.1 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 24
4.2 基于政府支持的门槛效应企业金融化对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26
第五章 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 ....................... 29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9
5.1.1 数据来源 ............................................ 29
5.1.2 数据选取与处理 ............................... 29 
第五章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
5.1数据来源与处理
5.1.1数据来源
本文初始研究样本数据为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样本数据区间2012年至2021年。选择2012年至2021年的样本区间,是因为首先中国证监会开始要求上市企业公开研发数据年份是2007年且部分行业企业数据2012年前缺失值较为严重,故在2012年之后的企业研发数据会相对更加全面与完善尽可能的避免了缺失值较为严重的情况;其次由于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多数行业企业营业收入与投入波动较大,不仅极端数据值相对较多而且也会导致企业各项投入与产出的极端变动使得数据不具备相应的研究价值。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避免大量极端数据值的存在影响最终的结果分析,本文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处理选取数据:(1)根据不同行业的因素,剔除了金融上市公司及房地产公司;保证部分指标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以影响整体情况;(2)剔除ST、*ST上市公司,因为它们存在不同的退市等风险,它们的各年份数据也会存在不确定性;(3)去除存在数据异常过大或虚假、年份缺失较多的数据指标;(4)取消在考察区间内已经退市的上市公司数据。依据要求整理,得到7650个公司年度观察值作为最终样本数据。本文企业数据主要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国泰安数据库以及万得(Wind)数据库。

金融论文参考
金融论文参考

............................
第六章结论和建议
6.1主要结论
本文研究基于国泰安数据库中的中国A股市场的非金融企业面板数据,探讨金融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向关联。经过深入分析,发现企业的金融化与技术创新之间仍存在着负向的关联性。加入政府补助变量后,企业金融化行为与其技术创新通过政府补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这表明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对其通过政府研发投入补助的技术创新活动有更大的影响力。综上,得到如下结论:
(1)企业的金融化行为显著的抑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
尽管企业一定的金融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予其技术创新活动一定的正向支持、资金回馈以及产生相应的激励作用,并能够形成资金蓄水池效果,这对其技术创新投入活动具有正向影响。但是可以发现,在我国金融行业和体系平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前提下,包括非金融企业在内的各种企业的金融化活动提供较好的发展平台和环境。许多非金融类企业的金融化收益已经逐步成为其自身盈利的主要来源,在企业金融化的过程中所获得丰厚的收益显著的抑制了企业自身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仅如此,由于企业资本总量是有限度的,尽管企业在金融化过程中会带来丰厚的收益和产生反哺作用,但这些并不足以弥补企业金融化资本投入对其主营业务以及技术创新投入所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总而言之,企业的金融化行为的确会对自身的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消极的负面效应影响,企业在进行金融化的过程中会显著抑制其技术创新投入活动的开展。
(2)企业的金融化对其技术创新产出方面影响依旧显著为负
而在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方面发现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对其产生显著的负向相关影响,受传导机制的作用,在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下并不能够为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提供足够的基础以及资本资源;而企业的金融化同样也会对其技术创新产出产生严重的挤占效应。综合来看,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对其技术创新产出的推动依旧有着较大的抑制效果,所以对于技术创新产出的“挤出”作用仍旧明显。故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同样较大,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对其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自然也是显著为负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