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都市农业研究综述
一、 都市农业的理论分析
都市经济特指处于工业化社会中后期、城市化发展到中高级阶段的经济活动形态,其产业结构以高档次的第三产业为主导,以新型工业化的第二产业为基础,以为城市生活服务的都市农业为补充,其产业运作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期都市农业首先出现在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地区,都市农业研究的相继开展与这一概念的广泛普及,则是随着欧美各国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大都市的崛起而展开。历史上看,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的形成,一般有着以下特殊的背景。第一,以都市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基础。都市经济的高度发展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发展顺序。其中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0%以上,特别是金融、通信、信息、房地产等高层次现代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第二产业的支柱产业逐渐向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作为都市经济中第一产业的农业,产值在整个都市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基础性地位将保持不变,在都市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将日益多样化。比如农业除供应新鲜产品还发挥提供休闲服务和生态环境改良与缓和的功能等。第二,城乡关系的巨大变化。随着现代化大都市的崛起,城乡之间也形成了有分工、多层次、一体化的新格局,城乡一体化使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具体表现为城乡融合—就是农村与城市在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融合现象。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都市的城乡界限逐步消失。农民的收入与衣食住行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已没有多少差别。一些大都市逐步形成“中心城市—中小卫星城市—农村小城镇—相对集中的居民点”的城市格局,城乡融合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表现为产业融合—就是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的融合现象。如农业与商业、旅游、文化和教育等第三产业相融合,使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应运而生。还表现为劳力融合—就是农民与工人就业的融合。截至2009年10月无锡流动人口逾230万,其中有许多人是来自外省市农村地区的农民,在无锡从事工业、第三产业的生产活动。第三,城郊农业的局限性及其影响得到人们的重视。城郊农业的局限性主要是指,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由于比较经济效益规律的决定,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日益处于缺乏竞争力的地位而逐渐衰退或萎缩,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充分发挥大城市在科技、教育、装备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把郊区农业建设成为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高,因而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也高的一个新型产业,都市农业即应运而生。
(二)都市农业的涵义
对于都市农业的概念,不同国家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有的侧重于对农用土地分布模式的描述,认为都市农业是“镶嵌在城市中的小块农田”;有的侧重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认为城市的类型决定了农业的类型;有的侧重于事物之间的联系,认为经济关系密切的都市圈内的农业就是都市农业;有的侧重于某些新兴的生产项目,如观赏农业、休闲农业等。对都市农业的分布、模式等描述各有侧重,但多数学者对都市农业的本质仍可以形成共识:都市农业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在都市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结合国外都市农业的发展经验,特别是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论者认为中国的都市农业可以采用这样一种界定:中国的都市型农业是以大城市、特大城市和沿海港口城市的郊县和周边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以从城市引进的多数非自然的现代化经济要素为主体,以现有的城郊型农业为起点,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导向,生产高档优质的名、优、稀、特精品,满足休闲旅游观光的精神产品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产品及其前延、后续产品为主,具有都市特色的多功能现代化农业。这种特殊的区域性农业和农村发展模式,要具有提供郊区农民基本农产品,提供大都市主要菜篮子产品和轻工业原料等生产功能,要具有生态屏障、环境休闲、观光等服务功能。并直接接受所围绕的大都市的强大科技、工商产业对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持。在中国现阶段条件下,都市农业将起到探索和实践农业现代化、集约化的先驱和“窗口”作用,并以此与广大内地农村实现双向交流和联系。
(三)都市农业的特征
都市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不同于一般农业和以往城郊农业的特征。其本质特征就是“服务城市,依托城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满足城市人民生活需求为发展方向。在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发展方向上,都市农业要以满足城市人民日常生活需求为中心,围绕服务业来寻找都市农业的发展契机和发展空间。
第二章国内外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探索及对无锡的启示
一、 国外都市农业的实践经验
都市农业的研究与实践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长足发展,至今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目前已形成了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分别以美国、欧洲城市、日本为代表,形成了三种较成熟的模式:第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功能为主的模式,美国的巨型农业带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弱化自然环境的能动性,强化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主动性。第二类是以欧洲城市为代表的重视生态功能的模式,如德国的田园化城市、英国的森林城市等。在欧洲各城市的都市农业建设中,政府会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农业的发展以达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目的。第三类是兼顾生态和经济功能的模式,主要以日本为代表。日本国土资源有限,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大量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耕作技术,同时,把农业生产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相统一,实现了一定量的农产品生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完美结合。研究这三种典型模式将对无锡都市农业的建设起到积极地指导作用。
第三章 无锡都市农业现状分析.................... 26-34
一、无锡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26-28
二、无锡市都市农业发展总体定位................... 28-30
三、无锡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与原则 ...................30-34
第四章 无锡都市农业发展成效分析 ...................34-42
一、无锡发展都市农业的实践举措................... 34-35
二、无锡都市农业发展特色与成果................... 35-39
三、无锡都市农业成功模式推动因素................... 39-42
第五章 无锡发展都市型农业存在问题................... 42-50
一、无锡都市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42-44
二、无锡都市农业发展指导思想................... 44-45
三、无锡都市农业发展对策................... 45-50
结论
从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轨迹看,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化发展的一种大趋势,是现代交通、通讯条件下人口、资金、物资、技术、信息高度集聚的必然结果。无锡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也是无锡市围绕建设江苏省对外开放前沿阵地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无锡市提出农业发展必须实现从城郊型向都市型的转变,即从主要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品的产品农业向发展绿色安全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经过多年的努力,无锡市在农用土地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农业项目园区化集中、农业产品特色化发展、品牌化运作、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都市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不仅促进了无锡市农业的结构优势化、空间外向化,也促进了农业向可持续发展型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产品向质量数量并重的模式的转变。
无锡地区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有着多种原因。其中主要有:一,提高思想认识,把现代都市农业纳入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统筹发展。二,在充分发挥都市农业主体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其生态、服务、社会等功能的综合体现。三,大力建设绿色、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农业。四,整合发展资金,集中财力支持现代都市农业建设。五,发展设施农业,根据城市功能需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六,打造职业化农民队伍,步入农业信息化时代。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无锡市为解决城市扩展对生态环境影响、满足安全生活产品的需求、推动城市近郊区农村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尝试,它的成功经验和对运行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都将为无锡市今后都市农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其他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Vasconcellos,E.A. Rural transport and access to http://sblunwen.com/nygcsslw/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olicyissues[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997, 5 (2):127-136.
[2] Ribchester,C., Edwards,B. The centre and the local: policy and practice in rural educationprovision[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9, 15 (1):49-63.
[3] Tuthill,S.J. Innovative approaches in rural education[J]. Rural Information Certer PublicationSeries,2000,72.
[4] Brown,P. H., Park,A. Education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J]. Economics of EducationReview, 2002 (21):523-541.
[5] Bouck,E.C. How size and setting impact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J]. The Rural Educator,2004,25(3):38-42.
[6] Hannum,W.H., Irvin,M.J. Distance education use in rural school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Rural Education,2009,24(3):1-15.
[7] Tomuletiu,A.E., Moraru,A. Rural education in Romania: Present and perspective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eiences,2010,2 (2):402-406.
[8] Mtahabwa,L., Rao,N. Pre-primary education in Tanzania: Observation from urban and ruralclassroo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10,30(3):227-235.
[9] Huffman,W. E. Decision making: The role of educ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Economics,1974,56:85-97.
[10] Fane,G. Education and the managerial efficiency of farmer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Statistics,1975,57:45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