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化落实,我国钢铁工业产能快速扩张,而这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即产能过剩,这不仅进一步加剧了钢铁行业的竞争态势,而且也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市场长时间处于供需不均衡状态。另外,钢铁工业在早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下,存在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持续污染的问题,这也造成产业发展与生态需求不适应。无论是为了缓解行业本身的供需矛盾,还是优化畸形的产业结构,亦或是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都必须要深刻把握住时代特征,领悟宏观经济重大变革的深刻内涵,将高质量,集约内涵式发展看作是未来发展的根本要求。随着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也应当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趋势,集中力量开拓创新,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最新要求,这是企业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企业适应钢铁工业产业结构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需求。
设备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生产的主要手段[2]。设备管理水平的高度,直接决定了产品生产质量,同时也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尤其对于钢铁工业而言,设备管理更是企业稳健经营、高效运行的重中之重。要想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高效,设备前期规划、施工调试,中期的运行维护,后期的淘汰报废这些过程的管理都必不可少[3]。在此背景下,如何使企业做好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助力实高质量发展目标值得探讨。
目前,一些先进的钢铁企业结合前人的实践成果和自身的摸索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模式。但是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大多数钢铁企业仍然未能深刻认识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未能建立一套高质量、精细化、集约式的管理模式[4],设备选型前期论证、设备标准监制和管理体系规范等方面存诸多在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设备管理的效率,使其无法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作贡献。
目前,一些先进的钢铁企业结合前人的实践成果和自身的摸索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模式。但是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大多数钢铁企业仍然未能深刻认识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未能建立一套高质量、精细化、集约式的管理模式[4],设备选型前期论证、设备标准监制和管理体系规范等方面存诸多在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设备管理的效率,使其无法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作贡献。
..........................
1.2 研究目的
本文以 H 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与剖析了该企业在设备管理前期论证、采购招标等方面的工作流程,并总结了 H 企业的设备管理所取得的成效和出现的问题:如设备管理多是由运行维护期介入,缺乏前期管理;设备问题可追溯性不强,问题根源不易确认;设备资源配置和维护成本未达到最优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 H 企业未能建立真正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方案。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化设备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平台,为 H 企业建立了一套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切实提高该企业设备管理效率,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设备管理主要是通过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等多种手段,高效运行设备,延长设备寿命,提高设备可靠性的一种管理手段,是工业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从某种层面而言,设备管理是包括设备安装、运行、维修、报废等诸多环节在内的物质运动状态[4]。设备是工业企业至关重要的生产资料,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设备是否能够实现高效可靠管理,决定了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5],同时也决定了自身的竞争优势。也正是如此,设备管理是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6]。另外,在如今提倡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当下,设备管理对于工业企业提质增效,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淘汰落后产能具有重要意义[7]。现代的设备管理体系中主要有“设备综合工程学”和“全员生产维修制”[8]。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设备全生命周期
2.1.1 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内涵
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是指设备从前期规划、到最后报废处理整个过程的时间序列,囊括了规划设计、采购招标、运行维护、报废处置四个生命阶段。设备全生命周期要求企业必须要正确认识到设备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和作用,要做到各项流程合理划分和各项环节的环环相扣,以此更高效的开展设备管理工作[29]。
2.1.2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内容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了设备各项环节的全面覆盖,涉及到规划设计、投入使用等各个环节。以下着重概述设备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管理内容。
1)规划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
主要对设备进行规划和初步设计,如设备的选型设计、年度采购计划、设备在生产车间的编排和具体使用方案等[30]。
2)采购招标段的工作内容
主要进行设备的釆购和招标,包括设备的釆购、安装、抽检、核对、技术参数整理及完善、创建设备台账、招标和评标等[31]。
3)运行维护阶段的工作内容
主要是实时监测和定期评估设备运行状态、及时检修设备故障,同时还包括设备的运行维护和信息化建设。具体来说,运行维护阶段的管理工作内容繁多,包括设备动态监视、状态检修、现场巡视、使用调试、诊断性试验、设备未来状态发展趋势等[32]。
4)退役处置阶段的工作内容
主要是通过折旧等措施处理使用年限已到的设备,具体包括设备残值评估、循环利用、报废处理、折旧等内容。
............................
2.2 设备管理理论体系
2.2.1 设备管理理论基础
1)系统工程
系统主要是由若干个存在联系,且具有一定功能的各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换言之,系统是多要素的集合、要素间能够相互作用。系统具有自适应和调节功能,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逐步地适应外部环境,在满足发展需求的同时,不断地达到新的平衡。设备可以看作是接受外界环境能源和原材料,并将其转化为成品的生产系统。设备管理系统通常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应该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管理设备。要点如下:
(1)设备管理必须以企业发展实际为前提。
(2)设备管理必须基于企业全局的支持。
(3)设备管理必须要以全生命周期思想为指导,要实现全过程管理,以克服传统以检修运行、设备选型采购等为主的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4)设备管理要实现技术、财务、管理三大要素的深度融合。
2)可靠性工程
上世纪 40 年代,随着工业企业的迅猛发展和设备管理理论的日臻成熟,人们提出了“可靠性工程”的概念,这对现代设备的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到了 50年代,美国学者则集中开展了可靠性工程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这为该管理模式的实践应用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到了 60 年代,可靠性工程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等多个领域,成为了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手段[33]。相较于传统设备管理模式而言,可靠性工程综合运用了定性定量法,在大量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数理统计等量化分析方法,根据可靠性分析与评价结果,高效、客观地开展设备管理工作。
从原则上而言,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有利于降低设备故障产生几率,延长设备寿命,降低企业资产成本,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可靠性工程”以揭示与发现设备故障规律为重点,要求通过可靠性设计、试验、使用、维修等分析方法,尽可能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以此达到降低损失,节约能耗,提高效率的目的[34]。
................................
1.2 研究目的
本文以 H 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与剖析了该企业在设备管理前期论证、采购招标等方面的工作流程,并总结了 H 企业的设备管理所取得的成效和出现的问题:如设备管理多是由运行维护期介入,缺乏前期管理;设备问题可追溯性不强,问题根源不易确认;设备资源配置和维护成本未达到最优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 H 企业未能建立真正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方案。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化设备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平台,为 H 企业建立了一套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切实提高该企业设备管理效率,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设备管理主要是通过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等多种手段,高效运行设备,延长设备寿命,提高设备可靠性的一种管理手段,是工业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从某种层面而言,设备管理是包括设备安装、运行、维修、报废等诸多环节在内的物质运动状态[4]。设备是工业企业至关重要的生产资料,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设备是否能够实现高效可靠管理,决定了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5],同时也决定了自身的竞争优势。也正是如此,设备管理是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6]。另外,在如今提倡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当下,设备管理对于工业企业提质增效,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淘汰落后产能具有重要意义[7]。现代的设备管理体系中主要有“设备综合工程学”和“全员生产维修制”[8]。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设备全生命周期
2.1.1 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内涵
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是指设备从前期规划、到最后报废处理整个过程的时间序列,囊括了规划设计、采购招标、运行维护、报废处置四个生命阶段。设备全生命周期要求企业必须要正确认识到设备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和作用,要做到各项流程合理划分和各项环节的环环相扣,以此更高效的开展设备管理工作[29]。
2.1.2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内容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了设备各项环节的全面覆盖,涉及到规划设计、投入使用等各个环节。以下着重概述设备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管理内容。
1)规划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
主要对设备进行规划和初步设计,如设备的选型设计、年度采购计划、设备在生产车间的编排和具体使用方案等[30]。
2)采购招标段的工作内容
主要进行设备的釆购和招标,包括设备的釆购、安装、抽检、核对、技术参数整理及完善、创建设备台账、招标和评标等[31]。
3)运行维护阶段的工作内容
主要是实时监测和定期评估设备运行状态、及时检修设备故障,同时还包括设备的运行维护和信息化建设。具体来说,运行维护阶段的管理工作内容繁多,包括设备动态监视、状态检修、现场巡视、使用调试、诊断性试验、设备未来状态发展趋势等[32]。
4)退役处置阶段的工作内容
主要是通过折旧等措施处理使用年限已到的设备,具体包括设备残值评估、循环利用、报废处理、折旧等内容。
............................
2.2 设备管理理论体系
2.2.1 设备管理理论基础
1)系统工程
系统主要是由若干个存在联系,且具有一定功能的各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换言之,系统是多要素的集合、要素间能够相互作用。系统具有自适应和调节功能,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逐步地适应外部环境,在满足发展需求的同时,不断地达到新的平衡。设备可以看作是接受外界环境能源和原材料,并将其转化为成品的生产系统。设备管理系统通常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应该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管理设备。要点如下:
(1)设备管理必须以企业发展实际为前提。
(2)设备管理必须基于企业全局的支持。
(3)设备管理必须要以全生命周期思想为指导,要实现全过程管理,以克服传统以检修运行、设备选型采购等为主的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4)设备管理要实现技术、财务、管理三大要素的深度融合。
2)可靠性工程
上世纪 40 年代,随着工业企业的迅猛发展和设备管理理论的日臻成熟,人们提出了“可靠性工程”的概念,这对现代设备的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到了 50年代,美国学者则集中开展了可靠性工程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这为该管理模式的实践应用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到了 60 年代,可靠性工程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等多个领域,成为了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手段[33]。相较于传统设备管理模式而言,可靠性工程综合运用了定性定量法,在大量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数理统计等量化分析方法,根据可靠性分析与评价结果,高效、客观地开展设备管理工作。
从原则上而言,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有利于降低设备故障产生几率,延长设备寿命,降低企业资产成本,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可靠性工程”以揭示与发现设备故障规律为重点,要求通过可靠性设计、试验、使用、维修等分析方法,尽可能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以此达到降低损失,节约能耗,提高效率的目的[34]。
................................
3.1 项目介绍..........................15
3.1.1 项目概况............................15
3.1.2 系统目标.................................16
第 4 章 H 企业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设计.......................21
4.1 设计原则...............................21
4.2 系统方案设计..........................22
第 5 章 实施方案及应用效果分析...............................38
5.1 系统实施方案...................................38
5.1.1 系统业务实施方案...........................38
5.1.2 系统流程实施方案..............................39
第 5 章 实施方案及应用效果分析
5.1 系统实施方案
5.1.1 系统业务实施方案
设备管理系统业务流程依据“业务处理协同、信息动态跟踪、数据多维分析”原则进行设计,业务架构分为三层四个部分。如图 14 所示。

基础层:基础管理。包括数据标准管理、文档资料管理、设备技术标准、设备点检标准、设备检修标准、设备润滑标准,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设备基础管理水平,为后续业务处理与管理决策提供统一、规范、真实、全面的数据信息。
业务层:包括设备管理、检修管理、点检管理、运行综合监控、物料管理、计量管理、特种设备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在线监诊、状态监测。主要目的是实现设备管理工作要求与日常业务的高度融合,真正落实资产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同时积累设备在役的宝贵数据,为未来设备预测性维修奠定基础。此外,从信息共享角度还需要与乐亭钢铁现有或未来信息化系统实现业务协同。
.............................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在如今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当道的时代,钢铁企业理应与时俱进,牢牢把握时代发展风向,加强信息化建设,转变管理理念,全面提升设备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高效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强劲的竞争优势,才能够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本论文主要以 H 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设备管理系统特别是涵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 H 企业的特点进行了全生命周期设备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然后针对 H 企业对系统的需求完成功能和流程设计,最后对 H 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本文总结 H 企业管理工作的发展脉络和成效,将其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进行对标,找出 H 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的主要成果如下:
1)结论
在如今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当道的时代,钢铁企业理应与时俱进,牢牢把握时代发展风向,加强信息化建设,转变管理理念,全面提升设备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高效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强劲的竞争优势,才能够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本论文主要以 H 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设备管理系统特别是涵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 H 企业的特点进行了全生命周期设备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然后针对 H 企业对系统的需求完成功能和流程设计,最后对 H 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本文总结 H 企业管理工作的发展脉络和成效,将其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进行对标,找出 H 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的主要成果如下:
(1)将全生命周期理论与钢铁企业设备管理系统结合,设计完整的功能与实施方案。针对目前钢铁企业现有设备管理系统在项目前期设备资料整理和设备归档方面的不足,提出了设计、采购和施工阶段的设备管理方法,从根本上解决设备选型不合理、原始数据部准确等问题,实现 H 企业设备管理实施方案在前期论证阶段介入,全面覆盖企业设备管理各个环节,真正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2)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应用于 H 企业运维阶段,通过加强数据集成和数据获取能力,提升设备级、车间级、工厂级数据管理效率,丰富数据种类,实现各层级信息高度共享,强化协同应用,数据实时监控和设备信息全程可追溯。
(3)结合 H 企业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求提出了评价体系实施方案,从不同维度对涉及设备管理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工厂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平台,计算设备管理指标绩效。
参考文献(略)
(2)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应用于 H 企业运维阶段,通过加强数据集成和数据获取能力,提升设备级、车间级、工厂级数据管理效率,丰富数据种类,实现各层级信息高度共享,强化协同应用,数据实时监控和设备信息全程可追溯。
(3)结合 H 企业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求提出了评价体系实施方案,从不同维度对涉及设备管理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工厂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平台,计算设备管理指标绩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