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基础性建设工程正在不断的兴起与壮大,地铁工程是最大的城市基础性建设工程也在逐渐的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青睐,然而地铁工程由于其建设时间久、建设工期长、建设专业性要求高以及建设技术水平高等特点导致其建设本身的施工难度较大,因此,要想使得地铁建设工程能够顺利的竣工,一定要从项目风险管理等施工管理方面进行研究和完善,以保证施工作业的有序进行。
城市的发展导致工程项目不断的兴起,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也早已经得到不断的发展,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分析与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要根据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发现以及分析出存在的风险因素,其次要根据发现的风险因素建立其一套适合项目自身的风险评价体系,并根据风险评价体系对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相应的风险因素评价,最后要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相应性的提出风险应对措施与管理保障措施。项目工程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针对该项目的实际情况将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挖掘以及分析,并将其进行分类,并根据相应的风险管理理论思想与相关的案例研究将挖掘出的风险因素区分为可控风险因素与不可控风险因素,对于可控制的风险因素要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将其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对于不可控的风险因素也要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避免其风险因素的发生或者将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为项目工程的顺利竣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本文以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建设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与调研,在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对徐州地铁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识别,并采用合理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相应性的提出风险应对措施,为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建设工程的顺利竣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由于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分布有岩溶、地层断裂等不良地质,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周围环境复杂,各种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多,施工工法多样,因此施工难度和风险较大。本文以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建设工程为研究对象,对其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价以及应对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为其他熔岩地质地铁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2.2 研究意义
3.1 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概述 ..................................... 15............................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由于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分布有岩溶、地层断裂等不良地质,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周围环境复杂,各种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多,施工工法多样,因此施工难度和风险较大。本文以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建设工程为研究对象,对其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价以及应对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为其他熔岩地质地铁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2.2 研究意义
徐州地铁项目由于其建设周期长、时间跨度久、施工技术专业度高以及工艺流程复杂等特点,导致其存在众多的风险因素,对徐州地铁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分析、评价以及防制对于徐州地铁项目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
1.理论意义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出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基础性建设工程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相应的国内外学者以及企业也逐渐的加强对于城市基础性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研究,现如今,城市基础性建设工程的研究已渗透到通讯、公路等各个领域,但是对于地铁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以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建设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有利于拓宽城市基础性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研究领域,为我国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基础性建设工程的研究提供理论上和案例上的借鉴意义。
2.现实意义 本文以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建设工程为研究对象,在风险管理理论学的基础上对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建设工程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同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将可控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将不可控风险因素进行规避或者将风险因素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同时由于徐州地铁地处于灰岩层范围且该地质层时有底层断裂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对其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有利于保障施工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以及建设工程单位的财产安全,为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建设工程的顺利竣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1.理论意义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出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基础性建设工程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相应的国内外学者以及企业也逐渐的加强对于城市基础性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研究,现如今,城市基础性建设工程的研究已渗透到通讯、公路等各个领域,但是对于地铁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以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建设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有利于拓宽城市基础性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研究领域,为我国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基础性建设工程的研究提供理论上和案例上的借鉴意义。
2.现实意义 本文以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建设工程为研究对象,在风险管理理论学的基础上对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建设工程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同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将可控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将不可控风险因素进行规避或者将风险因素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同时由于徐州地铁地处于灰岩层范围且该地质层时有底层断裂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对其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有利于保障施工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以及建设工程单位的财产安全,为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建设工程的顺利竣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

3 号线二期将线路从下淀站向东延伸至后蟠桃村,主要是方便金山桥片区的居民及企业职工前往市中心、铜山新区。3 号线二期共设 5 站,分别与 7 号线交于徐钢医院站,与 5 号线交于驮蓝山路站。
徐州地铁对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支持重点区域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徐州地铁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徐州市中心城区的交通状况,有利于徐州市整体交通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城市改造、开发和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
2.2 工程地质情况
第2章 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项目概况
徐州地铁 3 号线工程为一条串联徐州主城区南北方向的骨干线,二期工程路北段起自振兴大道路口的后蟠桃村站,沿驮蓝山路,下淀路走行,全长约6.9km,设站 5 座,其中有 2 座为换乘车站,全为地下线,平均站间距 1.38km,二期工程南段线路起自一期工程终点创业园站,利用既有出入段线延伸一站,终点为银山车辆段站。南段线路全长约 1.57km,其中地下线为 0.9km,地面线约0.67km,设地面车站 1 座,新建后蟠桃村站停车场一处,沿用一期的 1 号线控制中心控制。2018 年 10 月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建设规划初稿已完成,2018 年12 月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进入可行性研究及设计阶段,开工日期待定。
2.1 项目概况
徐州地铁 3 号线工程为一条串联徐州主城区南北方向的骨干线,二期工程路北段起自振兴大道路口的后蟠桃村站,沿驮蓝山路,下淀路走行,全长约6.9km,设站 5 座,其中有 2 座为换乘车站,全为地下线,平均站间距 1.38km,二期工程南段线路起自一期工程终点创业园站,利用既有出入段线延伸一站,终点为银山车辆段站。南段线路全长约 1.57km,其中地下线为 0.9km,地面线约0.67km,设地面车站 1 座,新建后蟠桃村站停车场一处,沿用一期的 1 号线控制中心控制。2018 年 10 月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建设规划初稿已完成,2018 年12 月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进入可行性研究及设计阶段,开工日期待定。

3 号线二期将线路从下淀站向东延伸至后蟠桃村,主要是方便金山桥片区的居民及企业职工前往市中心、铜山新区。3 号线二期共设 5 站,分别与 7 号线交于徐钢医院站,与 5 号线交于驮蓝山路站。
徐州地铁对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支持重点区域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徐州地铁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徐州市中心城区的交通状况,有利于徐州市整体交通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城市改造、开发和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
2.2 工程地质情况
2.2.1 地质构造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中心,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断块区的南部,在地震区划上则属于大华北地震区的南缘。徐州的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不太复杂,地震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均较低。从地壳结构来看,徐州地壳厚度变化较小。莫氏面(地面与地幔的分界线)平均深 36 公里左右,康氏面(花岗岩与玄武岩分界线)平均深 20 公里,一般是西部较深。再看构造运动。徐州属于苏北平原的大面积沉降区。地貌上表现为地势低平,在断陷盆地内的沉积物厚度较大(几百米到几千米),表现出共震荡运动的特征。在断裂构造上,徐州地区断裂较为发育,按其规模大小和地质发展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北、东向的断裂分布较广。徐州主要断裂带有:郯城----庐江断裂带,丰县-----邳州断裂带,故黄河断裂带。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
2.2.2 地层概述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中心,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断块区的南部,在地震区划上则属于大华北地震区的南缘。徐州的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不太复杂,地震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均较低。从地壳结构来看,徐州地壳厚度变化较小。莫氏面(地面与地幔的分界线)平均深 36 公里左右,康氏面(花岗岩与玄武岩分界线)平均深 20 公里,一般是西部较深。再看构造运动。徐州属于苏北平原的大面积沉降区。地貌上表现为地势低平,在断陷盆地内的沉积物厚度较大(几百米到几千米),表现出共震荡运动的特征。在断裂构造上,徐州地区断裂较为发育,按其规模大小和地质发展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北、东向的断裂分布较广。徐州主要断裂带有:郯城----庐江断裂带,丰县-----邳州断裂带,故黄河断裂带。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
2.2.2 地层概述
评估区地形特点以平原为主,中部斜插丘陵山带,评估线路涉及剥蚀-溶蚀丘陵、残 丘、冲积、冲( 坡) -洪积和冲-湖积等多个微地貌单元,跨越数条公路、铁路及河流,沿线地形随地貌变 化存在一定的起伏。第四系厚度变化较大,厚度约 0 ~ 45 m,为全新统—中更新统沉积物,土 层结构可划分为砂性土单层结构、砂性土-老黏性 土双层结构、新黏性土-老黏性土双层结构、老黏性 土单层结构 4 种类型。下伏基 岩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偶夹页岩。从上至下为:2.1.1 填土( Q4 ml ) 杂填土( 1) 1:杂色,松散,以黏性土为主,夹有 碎石、砖块等。该层人工填土主要为最近道路、堤 防等建设形成的堆填土,层厚 0 ~ 6.8 m。 2.1.2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 Q3 al ) 黏土( 5) 3-4: 黄褐、棕褐色,硬塑状,层厚 0.4 ~ 7.4 m,干强度高,韧性高,含有少量铁锰结核及姜 石,局部含量较高。基岩 本区间揭露的基岩主要为奥陶系中统阁庄组 ( O2 g ) 、下 统 马 家 沟、肖 县 组 ( O1 m + x ) 、贾 汪 组 ( O1 j ) 、三山子组( O1 s ) ,寒武系上统凤山组( 3 f ) 。本区间主要为上层滞水及岩溶裂隙水。填 层为上层滞水含水层,( 5) 3-3 层粉质黏土及( 5) 3- 4 层黏土为相对隔水层。上层滞水杂填土中,水量 较小。 岩溶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奥陶系、寒武系灰岩溶 洞、溶隙中,局部具承压性。测得水位埋深为 4.6 ~ 37.0 m,由于该区间地形差异大 ( 标 高 31.64 ~ 81.95 m) ,相应的岩溶裂隙水水位变化也较大,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少量的 越流补给和区外岩溶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
...............................
...............................
第 3 章 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 15
3.1.1 项目风险管理概念 ................................ 15
3.1.2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 15
第 4 章 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项目风险评价 .......................... 22
4.1 风险评价概述 .................................... 22
4.2 构建项目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 ......................... 22
第 5 章 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风险应对与保障措施 ................................. 35
5.1 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风险应对 ............................ 35
5.1.1 施工风险应对 ................................... 35
5.1.2 财务风险应对 ........................37
第5章 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风险应对与保障措施
5.1 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风险应对
通过前 4 大章节的分析、研究以及计算,可以得出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主要包含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组织风险、施工风险以及环境风险 5 大类一级风险,其中一级风险下面又包含相对应的经济风险、履约风险、工程变更风险、财务管理风险、线路方案风险、工程技术风险、设备技术风险、投资方风险、勘察风险、监理方风险、供应商风险、分包商风险、安全风险、质量风险、进度风险、合同风险、自然环境风险以及政治经济环境风险 18 类二级风险,同时对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风险评价结果进行计算,运用矩阵计算法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使得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风险评价结果数据化,通过计算可知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相对高风险发生的概率为 17%、相对较高风险发生的概率为 32%、一般风险发生的概率为 36%、较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为 15%,因此有必要对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的风险因素进行相应的风险因素应对措施控制。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的风险应对措施主要包括风险预防、风险转移、风险接受以及风险储备四类,具体如下所示。
5.1.1 施工风险应对
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最主要的就是运用风险预防措施解决施工技术带来的风险。风险预防措施主要包含有形和无形两种风险预防措施[50]。
1.有形风险预防措施 有形风险预防措施主要是采取现有的风险应对措施和手段来预防还未出现的风险因素、减少已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将风险因素与主要主体进行相应的隔离[51]。首先,对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进行详细和完成的前期地质和水文的勘察,以掌握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在项目建设区域的资质状况、水文状况、人文地理以及涉及主体单位等的实际情况,同时邀请该领域比较权威的专家学者进行勘察文件的审核,提出相应性的建议和意见,对于在项目工程施工作业的过程中要时刻的根据勘察形成的文件结果进行施工作业,当有突发情况发生时要及时的报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处理,以预防还未出现的风险因素[52];其次,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的施工作业区域的地质环境较为恶劣,时有塌方及断裂情况的发生,这就会导致作业好的施工隧道出现堵塞的情况,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补救,施工方可以应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对隧道四周区域进行加固与防护,尽量减轻已经发生的风险因素带来的后果;最后,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对各方面的风险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与预测,尽量将人员和财务与风险性较大的因素放置在一起,间接的减少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的整体损失。
................................
(2)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德菲尔法以及矩阵计算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价,通过计算可知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相对高风险发生的概率为 17%、相对较高风险发生的概率为 32%、一般风险发生的概率为 36%、较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为 15%。
(3)本文通过对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的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预防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减轻了不可预防风险因素发生所带来的危害,同时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针对性的提出了风险转移、风险预防、风险接受以及风险储备四个方案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及完善监控机制和风险应急机制两个方案的风险控制措施,不仅为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的顺利竣工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其它基础性假设工程的风险管理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略)
结论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于项目风险管理案例以及结合风险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分类、评价以及预控,旨在降低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降低不可避免风险所带来的危害,为徐州地铁 3号线二期工程的顺利竣工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通过对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进行实地调研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存在诸多的风险因素,在风险识别方法以及风险分类及基础上将风险因素分为 5 个一级风险因素和 18 个二级风险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德菲尔法以及矩阵计算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并将其以数据化形式展现出来,最后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相应性的提出风险因素的应对以及保障措施。通过以上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结合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的项目概况,在风险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徐州地铁 3号线二期工程主要存在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组织风险、施工风险和环境风险 5个一级风险因素和 18 个二级风险因素。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于项目风险管理案例以及结合风险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分类、评价以及预控,旨在降低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降低不可避免风险所带来的危害,为徐州地铁 3号线二期工程的顺利竣工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通过对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进行实地调研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存在诸多的风险因素,在风险识别方法以及风险分类及基础上将风险因素分为 5 个一级风险因素和 18 个二级风险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德菲尔法以及矩阵计算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并将其以数据化形式展现出来,最后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相应性的提出风险因素的应对以及保障措施。通过以上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2)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德菲尔法以及矩阵计算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价,通过计算可知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相对高风险发生的概率为 17%、相对较高风险发生的概率为 32%、一般风险发生的概率为 36%、较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为 15%。
(3)本文通过对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的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预防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减轻了不可预防风险因素发生所带来的危害,同时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针对性的提出了风险转移、风险预防、风险接受以及风险储备四个方案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及完善监控机制和风险应急机制两个方案的风险控制措施,不仅为徐州地铁 3 号线二期工程的顺利竣工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其它基础性假设工程的风险管理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