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高架桥区域绿色生态设计的研究——以武汉戴家湖高架桥公园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vicky 点击次数:69
论文字数:11256 论文编号:sb2015071223033513398 日期:2015-07-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 1 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城市高架桥出现城市经济,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派生部分在我国各大城市当中随处可见的的一部分,城市高架桥的建立是为了满足城市交通的一种构筑物。这种新生的构筑物打破了城市原有的传统交通形式,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向新型城市的变革发展的需求。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亟待的解决。目前,我国城市面临着交通堵塞的问题在不断的扩大化。如果在城市交通方面没有一个重大性的突破,将会影响了整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经济发展,所以不得不把它作为一个全面的研究。使之不会成为全国各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病根,以便更好的满足现代城市变革发展的需求。
在国内,武汉作为我国发达的大城市之一,武汉戴家湖高架路自建成迄今已有多年,是我国比较完善的高架路系统给疏解交通阻塞,加快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 城市化进程的高架路的出现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重要细节,它反映了城市的形势和趋势变得越来越拥挤和城市空间形态的位移情况一个接一个从水平到垂直的水平部分推进。
在过去建设的城市高架桥以不能适应现代旧城市向新型城市转型,现代城市高架桥的要求是既能满足正常的交通功能也要满足高架桥本身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城市高架桥作为一种新的交通形式既是一种交通场所也是一种人们日益丰富物质生活所追求的精神场所。因此,在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下高架桥以及附属景观的发展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让城市化高架桥发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和一个全新的层面。


1.2 研究现状
国家实施中部经济崛起的策略中湖北省武汉市属于湖北的省会中心同时也是中部城市较大的城市之一,在面对这样的机遇面前将会给正在处于发展时期的武汉市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意义。武汉市青山区戴家湖的立体和平立交桥隶属“三桥一站”的重点建设项目。在“十一五”期间,城市空间发展的格局急需一个高层面的有效的调整,城市的整体规划也面临着一个更高要求。只有抓住国家政策才能为青山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以及经济基础。
青山区是武汉市中心区域之一,戴家村戴家湖隶属武汉青山区的三环线上,青山区天兴洲大桥引桥下,北临和平大道,西接建设十路,东靠工人村,南面为工厂区。经由和平大道和天兴洲大桥引桥,可顺利行至三环线。基址临近青山区商业中心红钢城,周边居民较多,总规划面积约43.5公顷。
1.2.1  目前存在的问题
场地内土壤状况复杂,总体来说可分为四类土壤。①现有土堤为灰堤土②高架桥下区域为打桩后的回填土③现有水体下为粉煤灰混合土④其余部分大部分为粉煤灰,及少数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
场地内除靠近和平大道一侧的土堤上有成形的园林绿化,局部地区有野生草本植物覆盖外,其余地区多为裸露地,无景观效果。
依据所提供测量图,基址外围由堤坝环绕,场地内部整体高于起周边市政道路。场地北高南低,地势较为平坦,局部地区存在土堆及低洼坑地。北部标高大多在30-33米左右,南部以水塘为主,其中有一处高约10米的煤堆。
场地南部及匝道处存在几处水体,水体总面积约67000平方米,其中位于煤堆旁的一处面积约22000平方米的水体呈现特殊颜色。

第 2 章 高架桥下的附属空间以及其空间认识

2.1 高架桥下的附属空间
2.1.1 高架桥下的附属空间概念
为实现现代城市的转型中,城市建设的项目也在相应的增加,随之大批人口涌入城市虽然增加了城市所需求劳动力,但是城市人口密度在增大,随之而来的交通压力也在日益上涨。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区域,为解决人口的交通问题,减少交通事故保证正常的交通行驶,这时就要比较交通组织来缓解种种交通工具所带来的压力。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有平面交通,立体交通,高架桥,铁路,地铁等交通路段。高架桥,即跨线桥,一种桥梁。
高架桥在现代的城市扮演的往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它见证了整个城市的发展的过程和发展趋势。在城市区域建设高架桥对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总是存在着很大争论的问题,其给城市带来缓解交通的压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反方面来讲,高架桥的出现严重的割裂了整个城市的景观。这正是由于高架桥自身的构筑特点所决定的。例如尺度大,色彩单一以及造型单一等,这样的构筑物往往被市民视为“灰色怪物”。
2.1.2 城市高架桥的性质及景观特征
城市高架桥之所以会被称为“灰色怪物”其因素在于本身的构筑物体型过大。城市本身能利用的土地面积有限甚至出现用地紧张的局面,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突然竖立一个混泥土钢筋结构无疑对市民的心理上造成一个冷冰冰、单调丑陋的“大怪物”这种构筑物的出现严重的割裂了整个城市的肌理。在加上管理部门对其管理的实效,有加之其建设位置的特殊性已经成为城市被忽略的一角。所造成的无形破坏也日益加重,成为城市消极因素的一部分形成了对城市人性化尺度的挑战。

2.2 城市高架桥的空间认识
高架桥时横跨城市交通区域的一部分,其桥下的空间和桥上的构筑物共同组成高架桥的空间形态,高架桥桥上的功能是用于保证正常的交通行驶,而桥下的附属空间极为复杂,其中包括水面、道路、绿化和其它建筑物等。但是这大部分空间势必别人们所遗忘。因为它的位置正处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灰色空间”地带,也没有对其的区域位置给予一个明显的标注。而城市的公共空间用地是极为有限的,高架桥下的附属空间属于城市公共空间范畴的一部分应该得到很好的利用,才能更好的为市民提供一个更为丰富的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对高架桥下的“灰色空间”的再利用变得极为重要。
因为这种特殊的空间会存在很多的边角或死角,比如说由于被路面交通隔离的匝道下的附属空间利用率就会变成很低。高架桥建设的距离可以横跨很多的区域。例如,武汉市戴家湖和平立交桥横跨了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和公园绿化带等附属周边空间。像高架桥这样的硬质构筑物需要软质景观进行综合的设计。而目前高架桥满足交通功能后应当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同时也要与周边居民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社区活动、城市文化以及种种景观设施相结合。使之成为城市特色空间景观之一。

第3章 城市高架桥下的附属空间利用.........................7
3.1 城市高架桥下的附属空间利用的研究方法..........7
3.1.1  基于生态学的研究方法...............7
第4章高架桥下附属空间利用的原则.........................9
4.1  安全性原则...................9
第5章 结论与展望......................12

第 4 章 高架桥下附属空间利用的原则

4.1 安全性原则
高架桥的建立是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而高架桥上的车辆行驶在车流分道的时候要以车流量为基础,选择合适的车流以及人行道。而武汉和平立交属于“三桥一站”式的立交桥,车流人流量比其他的平面车型到要多,要处理好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必须以安全性为原则,在车流量的分道时要保证车流的视线安全,将不同车流方向进行植物隔离,以免造成车流线干扰,导致交通事故。而在人行过道方面也通过植物来限定人行的行走方向以及人行的行走空间,并且结合现有的方向指示标保证人流,车流的互不干扰,特别是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能做到及时的调整交通路线,以便达到整体的安全性。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高架桥下的附属空间的形成是城市发展的范畴同时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景观规划、生态发展和城市公共空间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较强的影响,这样将会大大的加重城市化发展的负担。城市高架桥下的建设决定着高架桥下的附属空间环境,当城市高架桥跨越不同的空间时派生出的附属空间形式也会随着地域性或区域性发生种种不同的变化。因此,为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加强城市种种空间的利用,美化使用城市失落的空间,美化城市景观,延续城市的文脉,减缓城市的空间压力,提高城市高架桥下的附属空间进行在利用是对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又一重大突破。
本文在经过实地的科学实践调查和国内外实践的科学案例分析,并且通过查阅大量的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鉴于科学实践性和科学理论性为依据的实例上,选择了具有实质性和研究性的城市公路高架桥,以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戴家湖高架桥为主要的研究案例。首先挖掘了武汉市整体城市交通的景观特征作为研究依据,并深刻理解武汉市高架桥交通的景观本质,并且提出高架桥的交通景观存在的某些亟待解决的实质性问题,再通过对其突出问题进行一个科学性的分析,最后对高架桥种种问题提供一个解决的方案和对策,并且落实到实处,其中本文所研究的重大突破点是,在确保城市高架桥正常行驶的交通的前提下,将城市高架桥和城市视觉审美关系提高到另一个可行性的层面上分析;以城市高架桥的周边环境为重点研究对象,重新认识高架桥对武汉市整体环境形象的影响;实现武汉市在交通、景观、生活、历史文化和公共空间设施五个方面综合利益最大化;对提高武汉市景观整体形象和武汉市城市区域标志的可识别性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同时也对今后城市高架桥景观设计提高一个可行性的参考。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剪力墙—支撑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
下一篇:大跨度门式刚架结构设计与分析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