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长篇小说《活着》的经典化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7588 论文编号:sb2021112021595439725 日期:2021-12-2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读者观众的传播接受热潮极大地推动了小说的经典化历程,而文学教育的传承和文学史的书写确定了小说的经典地位,结合上述种种分析,《活着》是一部当之无愧的文学经典,并为发掘和研究当代文学经典化路径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第一章 小说《活着》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活着》的思想意蕴
《活着》讲述了福贵跌宕起伏的悲惨一生,展示了人的命运的不可把握性和荒谬性,从而追问“活着”与“活着(生存)的意义”,消解生死对立,探寻生存真相,不管是从时间跨度还是从思想深度看都可以展示小说的经典性。
余华总是不吝解读和阐释《活着》的思想意蕴。他在《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访谈中说到小说主题的确立和灵光乍现的写作契机:在创作小说《活着》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沉迷于试图想创作一部有关一个人与他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的作品,仅是一个主题不能让作品成型。转机出现在一个清晨,作家醒来突然在确定了“活着”这个题目,在这之后马上就有了创作小说的思路。
在 1993 年的中文版自序中他介绍《活着》是一部关于人们承受苦难的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的小说。并表示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感悟:“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11996 年韩文版自序中再次强调:“《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在 2002 年日文版自序中作家谈到,由答一些意大利中学生问而产生对小说主题意蕴新的阐释,除了延续加深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观点,认为小说《活着》传达了生活是属于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外,添加了对时间的叙事力量的阐释,表示小说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时间的变化掌握了《活着》里福贵命运的变化,或者说时间的方式就是福贵活着的方式。3在 2002 年英文版自序中,他重申 1993年自序中写到的《活着》的写作灵感来自于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并表示小说描写了人的共同之处,发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拥有不同肤色、不同嗜好,不同经历,存在在不同时间空间的老黑奴和福贵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在面对多舛的命运时做出惊人一致的选择,认为《活着》是一部描写了人类共性的小说。
文学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 《活着》中的死亡意象
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死亡在小说《活着》中不单单是一个意象或情节,与此同时还有叙事功能,展示了余华有关生命、生存的思考。《活着》用简洁冷峻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有关现实的寓言故事,小说中意蕴丰富的死亡意象为体察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提供了重要线索。
余华在《医院里的童年》一文中提到他共鸣于海涅的诗句:“死亡是凉爽的夜晚。”,这源自于他的生命体验,他幼年时在夏天睡在了太平间,并称在那个炎热的中午,感受的是无比的清凉,太平间于他不是死亡,而是幸福和美好的生活。3在小说《活着》中死亡意象既象征着结束又象征着新生,无论是人物之死还是象征着死亡的符号都展现出沉重悲痛和超然洒脱的双重意味。对待死亡的矛盾复杂的态度恰是作家试图以自己的创造活动摆脱对死亡的苦痛印象,迫使死亡在艺术中隐遁,消解生死的对立,追问生存意义,最终与现实和解、获得自我新生的佐证。
在《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一文中,余华表达了阅读川端康成和卡夫卡对其生死观的影响:“生在死之后出现,花朵生长在溃烂的伤口上。对抗中的事物没有经历缓和的过程,直接就是汇合,然后同时拥有了多重品质。”1并称:“伟大作家的内心没有边界,或者说没有生死之隔,也没有美丑和善恶之分,一切事物都以平等的方式相处。他们对内心的忠诚使他们写作时同样没有了边界,因此生和死、花朵和伤口可以同时出现在他们的笔下,形成叙述的和声。”2对此,有学者评论余华的小说中死亡的存在意义时称:“死亡作为生命的归宿不仅是生命的结束,也是生命的寄托,死亡是人生过程的一种丰富的痛苦,生与死作为人生的两极构成了一个宿命式的循环圈。”3作家在《活着》中体现出对此辩证统一审美的艺术追求,死亡意象无论是在叙事结构还是叙事内容都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叙事结构上,小说采用双层第一人称回顾叙事结构,由讲故事的“我”(福贵)和听故事的“我”(采风青年)两位叙述者交替叙事,共同完成文本叙事任务。从多个叙事视角结合旁观者评价和自述,构建宽文本解释空间,呈现出多层次开放的文本。《死亡美学》这本书充分承认了死亡意象所负载的叙事结构功能。“死亡是从时间层面展开的人物形象在空间形态中的事件过程,尤其是在叙事艺术类型中,死亡是具体的情节在时间空间范围内的运动。在整个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在宏观的故事情节结构中,死亡在各种有机的部分中是重要的部分,是促进故事情节变化、改变叙事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构成机缘。”4接着说:“时间范围大,历史场面广,生活面容量丰富,思想内容深刻的叙事性大作。没有死亡这一结构性功能,作为整个结构的调节机制是无法想象的。”5《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小说通过叙述富贵爹、长根,福贵娘、老全、龙二,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等人物之死逐步丰满徐富贵这一人物形象,让他以这些生命存在的记录者,苦难的幸存者和承担者的身份走向了自我新生,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表在时代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

第二章 《活着》的传播与接受对小说经典化的影响

第一节 《活着》的传播范围和程度
小说《活着》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至今已有 29 年,最初作品是以中篇小说的形式在 1992 年《收获》杂志刊发,随后受到张艺谋将其改编成电影时提出的建议启发,1993 年改写成长篇小说并出版单行本,也就是本文分析研究的小说扩充版本。据统计,截止到 2019 年,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就突破了 2000万册的销量,一部纯文学作品能够销量破千万,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特别是现当代文学。到目前为止,《活着》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广受欢迎,获得了国内外多个文学大赏。
文学评奖作为文学评价机制的组成部分,其主办方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机构,都是对一定时期内的文学作品进行遴选、鉴别与裁决。既表现了评奖主办方的文学理想、价值导向,也彰显了主办方对获奖作品的认同、肯定和褒扬。所以评奖这种形式,对作家的发现、扶植、成长,对文学生产的引导、规范都意义重大。由于评奖机构本身的地位、影响力,参与评审专家的权威性与知名度,获奖会给作品及作者本人带来荣誉与声望,或者说是获得一种象征性资本。长篇小说《活着》出版 28 年,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可以说是“神作”,虽然并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等国内的重大奖项,但却获得许多国际斐名的文学大奖,如 1998 年荣获意大利最高的文学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Grinzane CavourPrize),该奖项被称为“消失的经典文学奖”,1982 年创立,于 2009 年 3 月31 日解散,奖项设有意大利小说奖和国际小说奖,自创建至取消亚洲地区仅两部作品获得此奖。2004 年 3 月余华因小说《活着》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在世界范围内只有极少数享有很高声誉的艺术家才有资格入选。2005 年该作就获当年刚刚由新闻出版总署设立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8 年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并入选由《亚洲周刊》编辑部与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学名家联合评选的“20 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和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 10 部作品”。2018年 1 月 10 日,余华因《活着》的销售长红,获颁作家出版社“超级畅销纪念奖”,出版社社长吴义勤表示,“《活着》是余华先生的代表作,是他在世界上深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余华从 2008 年 5 月开始将包括《活着》在内的 13 部作品委任给作家出版社出版。到目前为止,销量达到 866.8 万册,其中《活着》的销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586.9 万册,创造了现代纯文学作品销售的奇迹。”1同时作为文学评论家的吴义勤评价说,《活着》这部小说是余华文学创作生涯的高峰,小说主人公福贵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罕见的闪烁着文学光和人性光的典型形象。
........................................

第二节 《活着》的接受情况
文学活动的系统中,读者接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美国当代著名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在其 1953 年出版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The Mirror andthe Lamp: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学四要素”这一概念——即“作家、作品、读者、世界”。从提出至今,这一概念被全世界的文学研究者一致认可并奉为圭臬,并且成为了各大高校教授文学理论这一课程的基石所在。文学接受,发生在作品和读者之间,它是读者在接受动机的驱使之下阅读文学作品并获得审美体验的这一系列过程的统称。在文学活动中,作家作为创作者和表达者,通过作品这一媒介向读者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其它表达意图,而读者则作为能动的接收者通过作品与作家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与沟通,同时期的读者甚至能通过某些实际渠道向作者传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并作更深层次的交流,这样的反馈甚至会影响作家接下来的文学创作——因此,“作家、作品、读者”这三者构成一个循环且三者缺一不可。
余华以其简洁的语言、得力的翻译精准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普遍的人性,这是他在国际社会受欢迎的原因。在当代中国文学界,余华是不管在国际还是国内文学界都备受关注,被认为很有潜力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不仅被选入中国中学教科书,而且还进入外国大学课堂,余华在欧美大学的东亚系和文学系享有盛誉,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1《活着》是余华在海外广受认可和高度评价的作品,这部小说在英文版的封面有如下评价:是一部触及人性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求的作品,是人类精神的救赎,一个融美德、反抗和希望于一体的曲折感人震慑心灵的故事,写出来了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内核,虽然讲述的是中国的人和故事,但却引发了世界性的共鸣,并称余华以冷峻的目光剖析社会,以温暖的心灵感受世事,是当今中国最深刻的作家。
文学论文参考

..............................

第三章《活着》改编的三种艺术形式对小说经典化的影响......................................... 27
第一节 《活着》三种改编艺术形式的传播情况........................................27
第二节 影视化、戏剧化的《活着》与原小说的对比研究.....................................29
第三节 影视化、戏剧化的《活着》对小说传播接受的作用.................................32
结语................................................ 34

第三章《活着》改编的三种艺术形式对小说经典化的影响

第一节 《活着》三种改编艺术形式的传播情况
1994 年 5 月 18 日电影《活着》在法国首映,之后分别在荷兰(1994 年 5月 26 日)、中国香港(1994 年 6 月 30 日)、德国(1994 年 7 月 28 日)、英国(1994 年 10 月 14 日)、美国(1994 年 9 月 30 日)、瑞典(1994 年 11 月 25日)、西班牙(1994 年 11 月 25 日)、澳大利亚(1994 年 12 月 16 日)、葡萄牙(1995 年 3 月 17 日)、韩国(1995 年 5 月 27 日)、日本(2002 年 3 月 23)等 11 个国家上映。该片由张艺谋执导,葛优(饰徐富贵)、巩俐(饰家珍)主演,刘天池(饰凤霞)、姜武(饰二喜)、李连义(饰老全)、郭涛(饰春生)、倪大红(饰龙二)、牛犇(饰镇长)等参演,ERA International 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年代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出品。张艺谋在 1990 年代的作品大多还没有商业化,可以说当时尚在追求纯粹的艺术电影。他非常擅长改编文学作品,电影《活着》就是在余华的小说上的“再创作”,并促成了风靡国际的长篇小说的完成,该影片在 1994 年第 47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斩获评委会大奖,葛优凭着对福贵的演绎赢得了第 47 届戛纳电影节的影帝称号,张艺谋凭借此片荣获人道精神奖,1995 年获第 48 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第 52 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获全美国影评人协会和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外语片。2015 年《内地导演作品评分榜》中,电影《活着》在豆瓣和时光网上评分高达到 9 分。截至 2020 年 11 月搜狗百科词条浏览共计 654041 次,在豆瓣被收录于评分最高家庭片,高分政治历史电影榜、中国香港历史片榜,电影《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是一部跨越很长一段时间的电影,也是张艺谋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被禁的电影,但它被一些观众和评论家称赞为张艺谋最好的作品之一。
...........................

结语


关于什么是文学经典这一问题从古至今谈论已久,尤其当代对于文学经典的指认更是是众声喧哗,各执一词。美国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撰写的《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旨在寻找并论述西方文学的经典。他选择评价了二十六位作家,指出其伟大之处在于“一种无法同化的原创性”,并表示每一时代里都有一些体裁比其他文体更具经典性,并称不能让人重读的作品算不上经典。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指出,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作品包蕴着丰富的阐释空间,这巨大阐释空间使其跨越时代、民族、历史的局限,从而具有广泛且永恒的文学魅力,所以才会百读不厌,每次重读都会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经典化则是指文学经典被不断建构的一个动态过程,是指文学作品在作家、读者、世界的互动联系中存活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鲁迅研究月刊》主编黄乔生认为,文学经典的道路是模糊的,需要大家去探索,文学经典的密码需要下功夫去找,需要在浩瀚的资料里去找,他改编鲁迅的名言说明经典确立的过程:世上本没有经典,写的人多了,读的人多了,研究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1小说《活着》以其文本的艺术魅力,用简洁的叙事营造了富含哲思深远的意蕴,使其跨越了民族时代的限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并吸引到到影视戏剧改编的青睐,而艺术改编的成功更推动了小说的传播与接受,在影视化,戏剧化的过程中,小说不可避免地被再创造以迎合观影受众的喜好,但小说语言艺术提供的文学性,如意境、韵味、诗意,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思想的深度与广度等奠定了影视剧故事性的艺术魅力和文学内涵基础。读者观众的传播接受热潮极大地推动了小说的经典化历程,而文学教育的传承和文学史的书写确定了小说的经典地位,结合上述种种分析,《活着》是一部当之无愧的文学经典,并为发掘和研究当代文学经典化路径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