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文人笔下的呈贡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265 论文编号:sb2021091314515838094 日期:2021-09-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认为文学作为作家思考生命的产物,个体的生命体验往往成为作家写作的支点。因此,呈贡为作家提供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是其他地方不可取代的。呈贡在进入到作品的同时也融入了作家的生命,作家将这种生命体验通过有关的书写进行表达,使呈贡与现代文学产生了联系,从而进入到了文学的领域。

第一章 抗战时期文人与呈贡的缘起

第一节 战时文人在呈贡的基本情况
抗战爆发后,很多机构、文人意想不到,昆明滇池旁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会与他们发生联系,也意想不到,这个小地方可能在很长时间内改变了他们的生存及思想方式,就是这样的意想不到,众多的机构、个人与呈贡因缘际会地联系上了。
一、 文人、机构相聚于呈贡
由于战争的机缘,呈贡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国文化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随着抗战形势的越来越严峻,昆明遭受敌机轰炸的次数越来越多,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干扰。为了躲避昆明城区的敌机轰炸,相当一部分的机构和作家、学者、专家疏散到呈贡,他们的身影几乎遍及了整个呈贡。呈贡作为昆明的乡下之一,因其距离昆明不远,交通便利,环境相对安全和安静,因此成为了战时疏散的宝地之一。西南联大当时考虑自己建校舍时原打算到昆明以外的小县城去建,曾想过到呈贡,宜良。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将抗战时期迁居呈贡的文人与机构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整理。
搬迁到呈贡的机构有据可考的有: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搬迁到了呈贡文庙、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所搬迁到了呈贡魁星阁,陈达、潘光旦、李景汉等学术泰斗们在呈贡做社会调查时,便把这里作为了办公用地。文庙清幽的环境利于这些社会学家们潜心学术,因此做出了很多不菲的研究成果。中山大学有一部分也迁到了呈贡城隍庙。此外,昆明的一些公私立学校也疏散到了呈贡:育桥中学、云南省立昆华女子中学由昆明市绥靖路迁到了呈贡县海晏镇十字河;云南省立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由大西门外龙云街迁到了呈贡县可乐村暨乌龙浦;昆明市私立南英初级中学由北门街四川会馆呈贡县安江;1942 年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成立,坐落在呈贡斗南村“水月庵”内。抗战时的呈贡虽然只是一隅之地,但却名人荟萃。1939 年暑假,冰心、吴文藻夫妇刚到呈贡时曾居住在呈贡文庙,联大教授戴世光为欢迎冰心一家的到来,还特意书写了一幅对联:“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后来一家又搬迁到呈贡三台山上的华氏墓庐,冰心称其为“默庐”,她的名作《默庐试笔》便作于此。1940年底,冰心夫妇便离开呈贡,离开昆明去了重庆。

抗战时期文人笔下的呈贡
抗战时期文人笔下的呈贡

............................

第二节 战时文人在呈贡的基本活动
战时文人在呈贡的基本活动主要以工作和居家生活为主。呈贡作为昆明的乡下,远离市区的敌机轰炸,为寓居呈贡的作家提供了相对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他们闲暇时便邀三五好友聚在一起畅聊,一起游山玩水,一起听“知音琴会”;闲适之余还义务在呈贡的几所学校任教,为呈贡的教育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除此之外他们也从未停止思考与创作,文人在这里尽情感受着清贫而宁静的乡下生活。
一、 琐碎的家居日常
在生活上,乡下生活与市区生活相比相对简单清静,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也远离纷繁人事。文人们在乡下的生活虽艰苦却也自得其乐。战时沈从文一家在呈贡乡下居住了长达八年之久,八年的乡居生活让他们与外面的社会产生了长时间的隔绝,但好在沈从文夫妇都比较喜静,因此这段乡下生活便也可以过得简单平静而知足。自从佣人借故进城后,他们一家老小便过起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佣人走后大小杂务都自己动手,磨刀扛物是我二十年的老本行,做起来自然方便容易。烧饭洗衣就归主妇,这类工作通常还与校课衔接。遇挑水拾树叶,即动员全家人丁,九岁大的龙龙,六岁大的虎虎。一律参加。一面工作一面也就训练孩子,使他们从服务中得到劳动愉快和做人尊严。干的湿的有什么吃什么,没有时包谷红薯当饭吃。凡是一般人认为难堪的,我们都不以为意。孩子们的欢笑歌呼,于家庭中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主妇的身心既健康而素朴,接受生活应付生活俱见出无笔的勇气和耐心,尤其是共同对于生命有个新的态度,日子过下去似乎并不如何难。
他们一家在这里过着挖土种菜,磨刀扛物的生活。在麦豆收成的时节里,两个孩子便跟随用人去地里“捡漏”。在做家务这方面,沈从文很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参与感,教育他们从劳动中获得快乐和尊严。也正是他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们从小学会了苦中作乐。一家的幸福生活确实离不开主妇对柴米油盐的辛勤操持,这点同为主妇的冰心也很感同身受,她在乡下的日常生活也是照顾丈夫和孩子,操持家务,闲暇时间便去爬爬山,看看景。张兆和对沈从文照顾得很上心。一到周末,沈从文从城里回到乡下时,张兆和都会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做一桌子丰盛的佳肴犒劳丈夫。为此张充和的弟妹孙凤竹还调侃说沈从文在家伙食丰盛地就像在招待客人。
..............................

第二章 抗战时期文人笔下的呈贡书写

第一节 旖旎的自然风光
自然风光是文学创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为文人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文学地理空间。呈贡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文人学者们印象颇深,在他们眼中,呈贡空气里永远充满着活跃的青春气息。因此风景成为了文人重点书写的对象。充满诗意与灵气的大自然 给文人带来了灵感与启发,文人在描绘呈贡的自然风光时,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情感融入自然环境中,不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还享受到了心灵的宁静、精神的升华和生命的愉悦。
一、 变幻莫测的云霞
变幻的云彩和绚丽的晚霞是文人们百看不厌的,同时它们也给予了文人很多的创作灵感。纯净的自然可以荡涤人的灵魂,使人保持自然的品性,激起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通过描绘自然的云彩,来寄托自己的家国信念与人生理想。而自然在文人的笔下又被赋予了哲理性的色彩。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沈从文闲暇之余就会躺在呈贡的山坡草地上看浮云变化,从变幻的云彩中思索着生命的意义与民族的未来。他在呈贡的创作中有很多关于“云”的书写,其笔下的云形态万千,变幻无穷。有色调单纯的云:
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唯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
用“高山的冰雪”比喻云彩的纯白,是对“云”的盛赞。可见自然在于沈从文来说,是纯洁和高尚的。
此外沈从文笔下的云还是活泼好动的云:
其实松树顶稍有白云驰逐,正若自然无目的的游戏。阳光返照中,天上云影聚拢复散开,哪些不等云彩的阴影,便若匆匆忙忙的如奔赴从那些刚过收割期不久的远近田地上一一掠过,引起我一丁点新的注意。
天还是那么蓝,深沉而安静,有灰白的云彩从树林的尽头慢慢涌起,如有所企图地填去了那个明蓝色的苍穹一角。随即又被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所抑制,在无可奈何情形下,转而成为无目的的驰逐,驰逐复驰逐,终于又重新消失在蓝与灰相融合做成的珠母色天际。
...........................

第二节 呈贡的社会风俗民情
在文人们眼里,风俗民情是一种美的产物,呈贡作为昆明的乡下,民风淳朴,生活宁静。人们心态平和安详,性情纯良温厚。其民风民俗很具有乡土性,文人们除了描写呈贡的自然风光外,对本地的风俗礼仪、民俗文化以及乡民的生活状态等方面都有书写。他们作为外来者、异乡人,带着一颗善于发现乡土文化魅力的好奇心融入到呈贡日常的乡土生活中。呈贡的传统住宅、衣着服饰、农家日常、节日、宴会、吃食等每一件事物都深深吸引着文人们的注意,文人们对此也都进行了描绘。
一、 传统的民居与服饰
传统的民居是人类智慧与审美的结晶,它们或厚重或灵动;或朴素或气派,都沉淀着古老的文化与记忆,展现着独特的传统文化魅力。
沈从文寓居的杨家大院,算得上是呈贡乡下顶好的房子了。这座宅院是老主人辛辛苦苦花了十二年的功夫才建成的,房屋结构与内部装饰都十分考究,体现着房主人的智慧与人生追求。在《绿魇》中沈从文就移步换景,细致的描绘了杨家大宅的内景:
我们在雕花隔扇间,在镂空贴金拼嵌福寿字样的过道呈窗口下,在厅子里,在楼梯边,在一切分量沉重式样古抽朱漆灿然的家具旁,在连接两院低如船厅的长形客厅中,在宽阔楼梯上,在后楼套房小小窗口那一缕阳光前,在供神木座一堆黝黑放光的铜像左右,到处都停顿了一会。
屋子有着充满巧妙雕饰的涂金彩绘长廊、金漆隔扇、雕花石鼓,院中有浮雕戏文的青石水缸,极具非凡的艺术价值,可见这老宅的气派。老宅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对战时来此居住的文人朋友的性情有着极大的引导与熏陶作用。
杨家大院不仅内景气派,周边的环境也是令人心仪,张充和就对杨家大院周围的一片美景描绘过,:
由龙街望出去,一片田野,远接滇池,风景极美,附近多果园,野花四季不断地开放,常有农村妇女穿着褪色桃红的袄子,滚着宽黑边,拉一道宅黑条子,点映在连天的新绿秧田中,艳丽之极,农村女孩子、小媳妇,在溪边树上栓了长长的秋千索,在水上来回荡漾。

抗战时期文人笔下的呈贡
抗战时期文人笔下的呈贡

................................

第三章 呈贡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39
第一节 从湘西到呈贡:沈从文创作风格的转型........................39
一、 乡下人的身份体验............................ 39
二、 抽象的精神危机.................................. 41
第四章 战时呈贡文学书写的意义....................................48
第一节 呈贡为作家提供多方拓展............................... 48
一、 为文人创作提供素材.................................... 48
二、 为人物提供活动场所............................. 49
结语....................................... 54

第四章 战时呈贡文学书写的意义

第一节 呈贡为作家提供多方拓展
抗战时期的呈贡因为汇聚了一大批文人学者群体,从而使得这小小乡间一度成为了当时在中国文坛一个较有影响力的文学中心。呈贡安静的环境为文人提供了很好的庇护,为文人造就了一个更为和谐自由的人文环境,也因如此,文人们在抗战时期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还能秉持着坚定的文学理想和爱国情怀,并从未停止过对文学的思索与创作。创作出了颇多具有深厚意义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 为文人创作提供素材
呈贡生活为文人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为文人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以群曾特别说明文学创作的题材和所描述的生活情景往往与作者的生活实践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冯至在 40 年代初期写得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里的个别篇章,以及历史故事《伍子胥》,都多多少少影射出杨家山林场茅屋的生活足迹。换言之,如果没有没有那段生活经历,这三部作品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甚至有一部分写不出来。冯至一生很少写小说,但在昆明时期却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写完成了这部小说。冯至创作的转型自 1942 年以后,转向种种现实杂文,有田园风光,但更多着眼于现实。这正说明了新的生活体验会让文人们产生新的创作动机与灵感。
对呈贡书写研究不能只局限于作品中书写呈贡的文字,书写呈贡的文字只是一个表象,还应当进一步研究作家在呈贡的独特生命体验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①作家在呈贡创作的作品以及相关的呈贡书写,支撑这些作品的背后,是作家们的呈贡体验。战时宁静的生活体验:呈贡作为昆明的乡下,为这些寓滇漂泊者暂时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且安静的住处,文人历经很久的水深火热日子以后获得了难得的平静,这种宁静的生活体验让呈贡一切人与事,景与物成为了作家创作的部分灵感;家乡与远方体验:寓居呈贡的作家有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即家乡与远方的体验。这些文人深处异乡,呈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远方,是无数个远方中的一个,他们对家乡的思念是一种共通的体验。这种体验也是作家创作的新题材之一;都市与乡村的体验:在呈贡寓居的作家学者大多因为工作每周需要往返于昆明与呈贡之间,在房东与乡下人眼里他们都是从大城市来的文化人。这种独特的城乡体验,成为了沈从文笔下的一个新题材。这些呈贡体验的形成,显然是一种丰富性的综合。在呈贡这个环境里,文人学者们的人生经验得以拓展,突破了时空与个人体验差异的限制,也使得使得文学风格有所突破。
...............................

结语


由于多种因素的聚合,使得中国边疆的一块小小的地方与中国文学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众多作家汇聚在这里,感悟着呈贡、书写着呈贡,进而书写着中国。文学作为作家思考生命的产物,个体的生命体验往往成为作家写作的支点。因此,呈贡为作家提供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是其他地方不可取代的。呈贡在进入到作品的同时也融入了作家的生命,作家将这种生命体验通过有关的书写进行表达,使呈贡与现代文学产生了联系,从而进入到了文学的领域。
我们打量呈贡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时,呈贡书写不仅仅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呈贡的风土人情、社会历史,是对过往呈贡记忆的保留。而且它更是抗战时期中国精神的提炼,是抗战时期中国文学最自然、生动的反映,交汇着中西、现代与本土、中国与云南、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多方对话、碰撞,他们的书写,至今依然值得研究者去仔细咀嚼。他们在呈贡书写中提及的一些地方,比如三台山的默庐,呈贡的龙街大院,文庙,魁阁,斗南,滇池等等,直到现今还有一些遗迹可寻,这些文化故地虽看似平常无奇,但是却见证了无数文人学者曾经生活,学习并且进行文学创作的聚集地。文人的呈贡书写,让昆明的抗战历史文化故地多了一条可以依靠的根脉,还能让我们在历史的环境中得以追寻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回归。
总之,在抗战时期所有迁居到呈贡的文人学者们,不论他们寓居时间长短,都给呈贡乃至中国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