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小说的运河叙事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2566 论文编号:sb2021091114094838053 日期:2021-09-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立足于运河叙事的内容、深层意蕴以及叙事策略三大方面,可以发现徐则臣在运河运河的写作方面积淀很深,切实立足于运河这一载体,写他所关心的上世纪 70 年代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需求,同时不忘涉及对社会现象的揭示与反思。从现代题材入手,打下基础,适当时机将运河作为主角从历史迷雾中推出来,丰满运河叙事,这是徐则臣多年写作积攒下的功力。

一、运河叙事内容的开拓

(一)现代题材的书写
徐则臣对现代题材的书写和把握敏锐真实,他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观察世界的独特角度出发,构建了花街和北京两大现实题材,作品大多充斥着生活的艰难与追寻人生意义的整体基调,所以学者多将徐则臣的作品按系列分类研究。本文探讨的是徐则臣小说的运河叙事,因此,在研究徐则臣现代题材书写上,重点选取与运河有关的花街系列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花街的风土人情和花街青年的理想与爱情两方面。花街其实并不是徐则臣真正的故乡,淮安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是运河水养育的一座文化古城,这对于徐则臣精神文化上的熏陶有很大的影响,也孕育出徐则臣作品中独特的花街韵味,作家熟悉的石码头和运河水是与花街一样的味道。文学本身是有虚构的成分的,作家构建了花街这样一个文本中的故乡,文本世界的吸引力和价值也得到提升。小说故事中的人物几乎都是由花街出走,就像远离家乡只身北上的徐则臣自己。花街寄托着作家对于故乡的情感,无数的人物和故事成就了花街,也将花街作为土壤,生根发芽。徐则臣用丰富的文学作品构建花街世界,从孩童到迟暮之年的老人,各色人等将花街塑造的有血有肉。也让读者感受到作家对这样的精神故乡所倾注的心血,对花街这样一座南方水乡小镇心生向往。
1.运河边的花街
“从运河边上的石码头上来,沿一条两边长满刺槐树的水泥路向前走,拐两个弯就是花街。一条窄窄的巷子,青石板铺成的道路歪歪扭扭地伸进幽深的前方……花街从几十年前就是这么长的一段。临街面对面挤满了灰旧的小院,门楼高高低低,下面是大大小小的店铺。生意对着石板街做,柜台后面是床铺和厨房。每天一排排拆合的店铺板门打开时,炊烟的香味就从煤球炉里飘摇而出。”[1]一个南方运河边的小巷展现在读者眼前。花街灰旧安静,青石板铺路,墙角布满苔藓,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味道,古朴的小镇孕育着民风淳朴、心地善良、敢爱敢恨的花街人民。像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那里民风淳朴,人们心地善良,生活的沉稳平和,《边城》中善良无私的老船夫爷爷和善良美丽的女孩翠翠,还有善良有责任感的二老傩送,都让这个湘西小镇笼着平和安稳的气息,让读者心生向往。徐则臣笔下的花街人们同样沉稳平和的生活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风格和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分不开的,徐则臣对于长大的江南水乡的眷恋怀念使他在讲述故事时带着游子的想念和深深的乡愁。
..............................

(二)历史题材的书写
运河一直是徐则臣小说中重要的写作背景,徐则臣有意识地将运河作为主角推到台前来,成就了《北上》这部作品。《北上》从章节目录上便体现出叙事时间跨越的深度和广度,从 1901 年清政府停止漕运到 2014 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作家选取独特的角度和时间段为运河作史,力图在片段式的几个故事中,探索出中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西方人与东方大国的关系、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复杂纠缠的关系网中,探讨京杭大运河之于中国的重要性。作者在书写历史题材上,是和现实题材完全不同的写作风格,深沉悲悯、扎实厚重、视角独特、情怀高远,以京杭大运河为载体,淇水汤汤,溯流北上,在运河漕运兴衰的背景下,书写大国命运,谱写一段河流的秘史。
1.跨越百年的运河历史
“漕,水转谷也。宋元以降,漕船千万,沿运河北上,源源不断地把江南鱼米输送到北方京城。那里的帝王将相和百万戍边兵士每天张着嘴要饭吃。吃饭是大事,运粮也就是大事;那时候的大事都甩不开外国人,他们对漕运也要插一手。”[1],《北上》第一章便将时间拉回一百年前的中国,当时的京杭大运河经历各朝各代后依旧发挥着航运价值,清朝以末,西方人对清朝朝廷的各个方面都要介入,由此,引出了主人公之一的谢平遥,作为给西方官员的翻译。徐则臣对于知识分子的关注涉及现代和过去,现代生活中塑造了出走花街的初平阳,逃避现实爬上夜火车的陈木年等人,但是徐则臣对于现代知识分子的灵魂注入总是缺少些爱国的成分,更多的是关注于知识分子本身的经历和人生思考。对于清代知识分子谢平遥,徐则臣显然是偏心的,谢平遥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对康有为等爱国分子敬羡不已,在翻译工作中,比长官还要着急,帮长官和洋人补足话外之音,对于洋人的傲慢无礼用自己的方式予以还击。通过谢平遥的生活,作者开始逐步叙述清朝运河漕运的逐渐衰微。
..........................

二、运河叙事的多重价值意蕴解读

(一)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
《大运河礼赞》:“长城一撇,运河一捺,在中华大地上写下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2]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象征屹立于东方,在中华大地上写下顶天立地的人字,见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同时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主动脉,促进航运商业繁荣经济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内蕴的运河文化,南下北上的船只和过往的商人,丰富了运河沿岸人家和城镇,徐则臣的作品中就不止一次的提到过,花街的许多人都是从水上来的,他们沿着运河水而来,上了石码头,在花街扎了根。《耶路撒冷》中景天赐和秦福小的父亲景侉子、《梅雨》中的姑娘高棉、《南方和枪》中的妓女青蓝等,都是花街上的外来人,是运河四通八达贯穿南北的交通网将他们送到南方小镇,走上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也是运河繁忙的跑船业务给花街带来“吃花酒”的生意,让花街因妓女而得名。运河长距离的行程,建造多个漕运码头、会馆和茶楼等衍生建筑,运河沿岸的城市因依托运河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艺术。《耶路撒冷》中易长安的父亲易培卿便通过花街独特的妓女文化作由头,想为妓女作书。这是徐则臣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独辟蹊径想到的故事情节,然而现实情况下的运河文化艺术,更多的是指民间的运河号子、歌谣、传说以及从古至今留下的有关运河的民间故事。自古以来,多少迁客骚人折服在运河的魅力中,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来纪念运河,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隋堤柳》,“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著名文学家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其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由此可见,运河两千多年来的深厚历史滋养着历朝历代的文化创作和发展。
徐则臣小说的运河叙事研究
徐则臣小说的运河叙事研究
...................................

(二)厚积薄发的历史影响力
开凿运河之风始于春秋战国,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国无不想方设法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自卫甚至扩大领土。诸侯国都曾经借由水道运兵输粮,利用水运的优势补给粮草发展军队,早期开凿运河多为了军事需要,这是运河在古代率先被利用的优势。早在隋末群雄争霸时,李渊父子深谙漕运和漕仓的价值。武则天也曾下令开新渠以置诸州船,赵匡胤则把汴京作为国都,当时汴京处于漕运的中心,这表明他极为清楚大运河对国之生息的重要。而清朝康熙帝与乾隆帝都多次下江南巡查运河,运河在朝代更替中,不仅没有被废弃停置,反而在统治者的利用下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闭关锁国下经济的发展和供养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京杭大运河连接沟通着中国东部的五大重要水系,由隋朝隋炀帝下令建造,此后不断翻修延长,凝结了各朝各代人民的汗水和生命,对当时的南北经济和南北发展产生了难以预估的影响,推动了地域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是促进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力推手,其作用和价值不可忽略。运河本身就承载着历史意味和民族内涵,徐则臣在《北上》中刻意选取漕运即将衰败的清末时期,作品淡淡的渲染着对大运河衰败的可惜,通过谢平遥对清政府衰落的无力感,孙过程家族受国家衰败的影响妻离子散的悲惨,以及生活在现代的谢望和等人多大运河深切的怀念,这种淡淡的平铺直叙在读者心中转化为深深的可惜,强烈的涌现出运河的历史追求和向往。“跟所有运河沿岸的城市差不多,这座城市成败皆系于这条河。当年雄踞天下的十里长街之繁华,漕运废止后渐趋凋零,没有不散的宴席……当年帆樯林立、舟楫如梭的‘沿海地带’,毫无悬念地成了现代化时代的‘内地’,所以,在很多年里,这座城市被戴上了‘欠发达’的帽子。”
............................

三、运河书写的叙事策略 .............................................. 21
(一)物象的巧妙建构 .......................................... 21
1.大和堂:此心安处是吾乡 ................................ 22
2.家族信物:联结情感的纽带 ............................. 24
3.船:运河上的家 ............................. 26
结语 .................................. 34

三、运河书写的叙事策略

(一)物象的巧妙建构
徐则臣不仅重视小说的写作技巧,同时也是一位善用道具作为载体的小说创作者。选取独特的道具进行组合,以达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烘托文本气氛的作品,细数徐则臣的文学作品,对于道具的使用十分频繁。小到短篇小说《镜子与刀》中生了病不能下楼的儿童穆鱼,在大和堂的二楼通过小镜子反射的光和楼下运河里随父亲跑船的孩子九果相识了,九果通过一把漂亮的杀鱼小刀反射太阳的光和穆鱼互动,帮助穆鱼度过难捱的养病时光。镜子和小刀在小说中充当着主人公的玩物,同时是作者为小说情节发展设置的道具组合使用,在小说后半段的情节发展中,穆鱼通过在大和堂二楼高处的地理位置优势,发现九果的父亲在花街上找妓女,九果和母亲常年忍受着父亲的家暴,最后九果追到妓女的屋内用杀鱼小刀扎得父亲老罗从头到脚都是血,在小说的结尾中九果划船领着母亲远走。这部短篇小说,作者直接用出现的道具命名,直白的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意蕴。《苍声》中何校长的帽子在他被红卫兵抓走的时候从头上脱落,被大米捡到后,拿来威胁韭菜与他苟且,帽子作为小说设置的道具,在何校长沉冤得雪时又干干净净的回到他的手里,帽子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正义回归的感情色彩,对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感情处理有突出的表达作用,是作家徐则臣善用的写作手法。
《刑具制造者》中老班是为衙门制作枷锁和刑具的,因制作的枷锁出了问题,犯人逃跑,老班被抓紧去关了两年,出狱后的老班一门心思改良枷锁,宣称要制作最难以逃脱的枷锁。新衙门造反推翻了旧衙门,老班回归了本职木匠,为邻居做板凳和家具,新衙门战败,老班的儿子大班成了造反者,一行人站在台上即将被枪毙时,老班认出了大班身上的枷锁正是自己制作的。枷锁显然是徐则臣在这部小说中设置的道具,结尾出乎意料的情节正是在扣住了刑具制造者的小说名,枷锁作为道具也暗含着枷锁住人们意识的解放、新思想在成熟以前总要受制于旧思想等含义,作者别出匠心的表达也离不开道具的设置,在表现人物形象特征和个性上都有烘托作用。徐则臣在许多有共性的作品和情节上还设置代表性的道具,比如花街故事中都离不开对花街妓女的描写,花街上做着妓女生意的门房上都挂着红灯笼,傍晚天黑的时候点上,嫖客们走街串巷,看中了谁家就摘下谁家的灯笼,这样一种道具的设置出现的次数多了,会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间的联结和共通。灯笼作为道具还出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改编自苏童作品《妻妾成群》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灯笼作为重要道具出场多次,是女子通过身体获得权力的一种暗示,在展现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走向高潮的重要道具。
徐则臣小说的运河叙事研究
徐则臣小说的运河叙事研究

..................................

结语


如果说到世界去是徐则臣小说绕不开的一个主题,那运河则是徐则臣小说跨不过的情结。徐则臣作品中包含着很多现实社会中的载体,运河只是其中隐含许久的配角,《北上》的创作无疑是将运河推到了台前,也将运河叙事推到了徐则臣作品研究的关注点上。以往提到徐则臣的小说创作,花街和北京两大地理坐标总是率先被提及,在徐则臣早些年的创作中,京漂生活和城市边缘人物的书写确实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他书写上的一大特色。每一部作品都运用适合这部作品故事和人物的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写作技巧打磨出具有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在徐则臣多年的创作中,同样不曾远离运河,在每一部作品中都穿插着运河的身影,或隐或现,或宏大叙事或浅浅作谈,运河这一载体在他的作品中所处的地位和价值都值得我们去加以深思和研究。
徐则臣对运河的细心发现和细致挖掘,使得运河叙事的研究有着其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运河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吸引着现代人的目光。社会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热度也在近几年逐渐升温,不仅仅需要站在文学的角度上关注运河叙事的意义和价值,运河叙事的现代性意义同样值得我们研究。
立足于运河叙事的内容、深层意蕴以及叙事策略三大方面,可以发现徐则臣在运河运河的写作方面积淀很深,切实立足于运河这一载体,写他所关心的上世纪 70 年代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需求,同时不忘涉及对社会现象的揭示与反思。从现代题材入手,打下基础,适当时机将运河作为主角从历史迷雾中推出来,丰满运河叙事,这是徐则臣多年写作积攒下的功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