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叙事的建构——莫言、墨白小说比较研究

论文价格: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课程论文 Master Assignment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2554 论文编号:sb2021012813323334476 日期:2021-02-17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认为二人在小说技巧上不拘泥于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大胆向西方现代先锋派汲取经验,无论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亦或墨白的现实主义先锋派,都是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本土化的西方现代小说技巧巧妙融合的产物。虽然他们先锋技巧尝试同样存在着晦涩难懂、阅读障碍、重复自身叙述模式等缺陷,但二人的先锋尝试却打开了中国乡土现实主义写作模式的其他途径,拓宽了小说的表现形式,让中国的本土小说与世界文学接轨,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认可。

第一章 相似的成长之路

一、底层苦难的生活经历
莫言 1955 年出生于山东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莫言的家庭属于中下农阶层,经济困顿又加兄妹众多,常常吃不饱肚子。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莫言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去煤山捡煤核吃,并且因此得了大肚子病,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进了小说中。这段记忆对莫言来说刻骨铭心,这种饥饿与苦难感给幼小莫言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由于物质上的贫困,孩子又比较多,吃饭都成问题,小时候的莫言无法接受过多的系统教育,他的童年更多是在放羊、放牛和拔草中度过的。莫言和墨白在小时都恰逢如火如荼的政治运动,残酷而荒诞的政治斗争给莫言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影响了他的写作态度。这点来自莫言的切身体会,他曾自嘲自己小时候因为丑、懒、馋经常为家里惹事,一次因为他拔了生产队一根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被父亲用鞭子沾凉水抽打,深受政治运动影响的经历成为他走向新历史主义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家里“中农”的政治成分,在日益扩大的政治运动中处于风雨飘摇的地步,家长说的最多的话便是:“别在外给我惹麻烦。”因此莫言的童年是压抑的。即便如此,尽管莫言身上背负着政治歧视和物质贫困的双重压力,但和相似经历的墨白不同,莫言积极向上的天性还是养成了他乐观开朗的性格,与物质贫乏相对的是精神给养的充足,莫言回忆到,那时他用尽一切办法把所有能接触到的书弄来看,从《封神演义》《水浒传》等古典通俗读物到十七年文学如《青春之歌》《三家巷》等,其间他养成了浓厚的阅读兴趣,那时的书大都来之不易,莫言在《童年读书》中曾回忆道:有时为人家拉了一上午的磨,才有被人家监督着在磨道里看半天书的资格。一次为了看到二哥藏起来的那本《破晓记》,不小心碰到了马蜂窝,被马蜂蛰得肿疼难忍,也强忍着先把书看完,越是得来不易的东西便越让人印象深刻,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文学故事在莫言心里勾起了他对文学世界的向往,他的文学语感便是在一部一部的小说书中培养起来的。精神上的给养冲淡了肉体上的苦难,因此当多年后莫言回过头来在文中追忆这段童年时光时,笔下不乏轻松幽默的笔调,用一种历经时光磨洗冲淡后的语调淡淡诉说。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作家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来治愈,这句话对莫言和墨白来说一样适用。莫言的童年整体来说是温暖的底色中掺杂着些许冷色调,又加他本人天性乐观的个性气质,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以乐观积极的暖色调为主,以浪漫主义的奇幻笔法讲述故事,而非像墨白一样过多沉浸在苦难和质疑中。
....................

二、殊途同归的作家之路
因为童年生活在物质的困顿与精神的压抑中,莫言对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充满着愤懑甚至是仇恨,他急不可耐地想走出这个偏僻的农村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探索。于是莫言在 21 岁的时候,坐上了装运新兵的运载车,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这也成为改变他一生的选择。莫言曾说到:“十五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5乡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仇恨。它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也正在消耗着我的生命。……当时我曾幻想:假如有一天我能离开这块土地,我决不会再回来。所以,当我坐上运兵的卡车,当那些与我一起入伍的小伙们流着眼泪与送行者告别时,我连头也没回。我有鸟飞出了笼子的感觉。我觉得那儿已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我留恋了。”○1在家中的时候,由于物质和政治的原因,莫言不仅没有圆成大学梦,甚至连初中都没读完,但一家人对知识文化还是很重视的,父亲上过私塾也具有一定的学识,莫言从小就对看书、获取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军队期间他终于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教育。莫言利用空闲时间把军队图书馆的一千多本书都读完了,包括黑格尔的《逻辑学》等较为高深的书目,此外他还用自己微薄的薪水订阅了《解放军文艺》《十月》等文学杂志,孜孜不倦地阅读,他甚至在军队期间还自学了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莫言坦言最初想成为作家只是因为听下放到他们村一个知青说:成名的作家一天可以三顿吃饺子。这对那时饱受饥饿折磨的莫言来说简直是皇帝般的待遇,一天三顿饺子对他来说成为了他文学作家梦的最初动力。这看似调侃戏谑的轶事,实则却反映了莫言内心深处隐秘的文学动因,他的文学梦的肇始一开始只是想通过写作摆脱贫困的生活,实现物质上的富裕满足,这也是大多从贫困中走出来的作家最初的努力动因,墨白亦然。所以这也间接导致了莫言之后的作品出现了一定的商业媚俗化倾向,莫言想通过寻求商业消费主义和严肃文学的平衡点达到口碑和商业效益的双丰收。《丰乳肥臀》便是这种思想引导下诞生的作品,这篇长篇小说获得了那年“大家文学奖”的十万元奖金,但却在口碑上陷入指责,有批评家指出了莫言的这种商业媚俗化投机倾向,这种倾向的来源有很大可能便来自于莫言最初的一天三顿饺子的源动力。
.........................

第二章 “高密东北乡”与“颍河镇”

一、民间底层立场的坚守
陈思和曾在《民间的浮沉》中为民间下定义:“一、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中产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教真实的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二、自由自在是他的审美风格;三、他既然拥有民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的传统背景,用政治术语说,民主性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因而要对他做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是困难的。”①莫言和墨白由于都出身于底层民间的家庭环境,因此他们在确定写作对象时自然而然的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底层人民为对象。他们俩的小说主人公大多是出身农村的底层劳动者,这些人以农民、民工、地主、土匪、长工等类型居多,共同构成二人的小说群像。即使有些后来脱离了农村,成为在城市拥有一定地位的城市居民,也大多抹不去精神上带有的底层民间烙印。二人的眼光更多聚焦于农村在历史发展中的变迁浮沉,选取其中在底层挣扎求生的小人物为代表,以中国底层民众的命运走向,以小见大地来窥见历史走向的得失所在。二人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和“颍河镇”更像是整个中国全貌的缩影,人们在这里经受着生与死、得与失、变革与浮沉。尤其是二人对中国民间农村的刻画,使它成为全国农村的普遍性代表。而城市在二人笔下显示出矛盾的状态,它们有时以农村对立面的形象出现,相较于淳朴温情的乡村,城市展现出冷漠无情和自私的一面;有时又以先进、文明的正面形象出现,对比显示出乡村的落后、封闭与愚昧。正是这种矛盾纠葛的心态使二人笔下的人物无法确立自己的精神归属,尤其是在历史极具动荡变革的年代,身处民间底层的小人物更是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莫言和墨白两个人都是“作为老百姓写作”而不是“为老百姓写作的”农民作家,但由于某些思想观念的不同,莫言墨白表现民间的侧重点出现差别。莫言小说中体现的更多是对民间的认同,虽然也有对其中藏污纳垢的否定,但总体来说是认同大于否定;而墨白小说中体现出的是对民间的批判,尽管其中也蕴含着对民间故土的热爱,但对农村落后封闭的痛恨压过了恋乡之心,这是二人显著的区别所在。
......................

二、神秘奇幻的故土
神秘一直是小说家构建小说的一种手法,莫言和墨白更是将神秘当作小说写作的叙事策略和立场之一,二人都以“神秘”一词作为结构小说的手法,但二人所理解的神秘含义却有一定差别。莫言的神秘是学习了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下的神秘,他在故乡传说、神话、民间故事的基础上,经加工选材后化用进小说故事中,立足于本土的民族资源,是一种浪漫主义化的神秘。而墨白的神秘为先锋现实主义的神秘,他是将世界和他人视作不可认知的迷宫,墨白曾举过一个例子,他把每个人称作一个房间,墨白认为我们对每一个的认识,往往不过是看到了这个房间的外形,而没有进入房间的内部。因此,我们就谈不上真正认知了这个人。现实生活其实对我们来说处处都充满了神秘。但仔细剖析,莫言和墨白的神秘并非没有共通性,拉美的马尔克斯将神秘视作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他并不认为他在小说《百年孤独》中的神秘现象是虚构出来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写出。譬如马尔克斯曾自言他亲眼见证了村里一个老人预感到自己即将死去便提前为自己缝制裹尸布,过了几天他果然暴毙而亡。因此马尔克斯根据这个老人塑造出了《百年孤独》中的预言家阿玛兰塔形象,神秘叙事在马尔克斯这里并非小说技巧而是上升到了本体论的层次,马尔克斯认为世界的真相本就是如此,他并没有做出虚构或夸张。莫言从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出汲取了灵感,他用崭新的美学眼光审视自己的家乡山东高密东北乡,发现这里同样是一片充满灵性的土地,这里流传了一部部传奇故事或狐鬼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山东本就有崇武敬神的传统,甚至有五大保家仙的传说,神秘色彩浓厚,因此童年受这些文化耳濡目染的莫言也并不是像其他现代作家一样,仅仅将神秘叙述当作一种可资借鉴的西方现代小说技巧,而是真切地以神秘的本体论眼光看待自己的故乡。在对待西方神秘叙述技巧时,墨白秉持着同样的严肃态度。他吸收了西方的存在主义不可知论思想和博尔赫斯的迷宫等叙述技巧,又加童年的生活经历深刻影响了他审视世界的眼光。
............................

第三章 叙事风格的先锋探索.......................................37
一、多变的叙事视角转换 ........................38
二、意识流穿插与心理时间 ...........................44
三、冷暖穿插的色彩表达 ...............................46
第四章 故乡叙事的影响与局限..................53
一、新历史主义和先锋小说的承继与开拓 .......................53
二、民族传统的回归与精神家园的启迪 ...........................57
三、重塑历史的矫枉过正与先锋形式的晦涩难懂 ......................59

第四章 故乡叙事的影响与局限

一、新历史主义和先锋小说的承继与开拓
新历史小说是上世纪 90 年代在新历史主义思潮影响下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学形式。一般来说,正统的历史主义者普遍承认客观历史事实的存在,因此他们认为历史学家可以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搜集、考据、钩沉,最终完成对于历史真相的还原,因此我们所阅读的官方历史是完全真实可信的。与此相反,新历史主义的倡导者却否认真正客观历史事实的存在,认为所有的历史书写都是人类主观作用的产物,因此不可能真正将历史的客观真相还原,新历史小说便是这一思潮主导下诞生的产物,新历史小说家用文学想像的方式展现出自己心目中真实的历史画面。罗兰·巴尔特通过分析历史话话语,认为“历史话语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或更准确的说,是想像的产物。”①因此成为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支撑之一。在文学创作上,新历史主义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不能将一个时代的文学与其政治、经济、历史截然分开,而应将文学与非文学加以“综合研究”,力图达到“文化政治历史诗学”的“重写文学史”目的。相应的,新历史小说摈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二元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同时,挖掘传统历史文化对现实的影响,整合积极精神因素,塑造民族意识,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相比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和九十年代的“官方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在写作手法上表现出了与前二者迥然不同的特点,它的抒写是反传统的,这种反传统表现在:民间视角、个人体验的强调;边缘人物、非史资料的撰写;叙述空缺和再现原则是瓦解历史的存在,但这些理论家们却认为所有的历史书写都不可能真正地达到还原历史真相的目的。在他们看来,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是带着一定的情感价值立场从事于历史的书写工作的,虽然他们的确想尽可能客观地将历史的真相呈现出来,但不同的情感价值立场的存在本身却阻碍着这样一种目标的实现,当历史学家选择硬币的一面时便很难顾及到硬币的反面。
........................

结语
莫言与墨白共同依托故乡进行自己的文学地理建构,二人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与河南“颍河镇”与前人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孙犁的河北白洋淀、师陀的河南果园城等共同组成了中国的文学地理版图,拓展了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二人相似的童年成长经历与创作风格让两人具有了可比较性,他们面对故乡时不约而同地共同选择了神秘、苦难、民间、权力、性等关键词作为建构小说的核心。他们都迷恋对历史的重新建构,以民间、个人的眼光躲避主流意识形态的遮蔽,叙述自己个人经验上的历史。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故乡写作审美风格,体现的是作家二人基于自身体验对世界做出的独特反馈,以及人类共同性的生存经验使然。尽管这种新历史写作也有其弊端,但他们的有益尝试让文坛收获一批宝贵的实验作品。另一方面,二人的故乡地域写作并没有局限在“高密乡”或“颍河镇”这一狭小的地域,而是将它们作为整个乡土中国的缩影,以在这里生活的人、事、物,反映其他具有普遍共同性地方乡村的风貌,探讨存在于乡村和城市之间问题的社会根源。但这种思考迄今为止或多或少只停留在现实主义的表层,缺乏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与超拔,而后者是决定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有恒久艺术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这是二人未来在进行故乡写作时值得注意的可突破方向所在。
二人在小说技巧上不拘泥于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大胆向西方现代先锋派汲取经验,无论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亦或墨白的现实主义先锋派,都是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本土化的西方现代小说技巧巧妙融合的产物。虽然他们先锋技巧尝试同样存在着晦涩难懂、阅读障碍、重复自身叙述模式等缺陷,但二人的先锋尝试却打开了中国乡土现实主义写作模式的其他途径,拓宽了小说的表现形式,让中国的本土小说与世界文学接轨,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认可。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因为缺乏现代性生长的土壤而不得不学习借鉴西方的现当代文学技巧,不得不说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大缺憾。中国现当代作家应当立足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有机地吸收借鉴异域文化资源,创作出属于中国本土的现代技法,完善文学发展的外部机制和内在逻辑,为中国后来陆续涌现的故乡叙述者铺好道路。中国文学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曾在古代焕发出灿烂光芒,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正是实现中国文学伟大复兴的新时期,如何让中国现当代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引领者?依然是莫言、墨白等当代作家和学院批评家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正是本文的比较意义所在。
总之,莫言和墨白的故乡叙事必将激励更多的后来者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精神家园,为中国文坛贡献出更多有益的作品尝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