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环境之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设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66
论文字数:36420 论文编号:sb201405301053039783 日期:2014-05-30 来源:硕博论文网

绪 论


一、 选题缘由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文化旅游消费趋势也在不断高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 2020 年,甚至更早,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国,估计每年将有 1.3 亿游客前往中国①。这使得旅游发展由最初单一的经济功能,逐步转向多元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环境保护功能,而且旅游目的地也逐步由中心城市扩展到边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服务部资料整理,2008 年年末我国总人口为 13.28 亿,乡村人口 7.21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54.3%。“三农”问题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由于农业基础薄弱,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城乡差距逐步扩大,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4 年,占全国总人口 54%的农村人口,仅享有23%的全国义务教育经费和25%的公共卫生资源。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年收入3255元。自 2006 年起,国家旅游局着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塑造典型、重点指导和市场引导多方面举措,培育出一批以旅游型村镇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点,推出“中国乡村旅游年”系列活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性”和“地缘性”吸引力,在国家政策和宣传的推动下受到广泛关注,当地政府也开始对民族文化保存较好的村寨给予重视和扶持。旅游产业是一个具有文化性质的经济产业,也是一个具有经济性质的文化产业,产业链带动性强、扶贫功能强大、拉动内需明显。民族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可以吸引村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旅游事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还可以带动农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自愿离开家前往少数民族村寨,去品位异族文化、观赏乡野风光、体验淳朴民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活方式。
……………


二、 相关学术研究动态
民族村寨旅游的学术研究融于文化旅游、民族旅游研究之中出现③,近年来,伴随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热潮,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和旅游学等学者开始关注民族村寨旅游与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的相关研究。笔者检索了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图书馆3个主要数据库近十年(2002-2012)的相关文献,查询到了近170条关于我国民族旅游村寨相关问题研究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在现有文献中,针对民族村寨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相对讨论较多,集中体现在:民族文化变迁,生态环境破坏,社区村民参与度小、受益面窄,村寨旅游利益分配不均等方面。罗永常(2003)指出,随着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村寨出现了族群文化认同的失落感,传统民族文化逐渐走向衰退和消亡;价值观的改变和传统社会结构的崩溃;民族传统文化粗俗化;“旅游扶贫,越扶越贫”等现象①。李菁(2006)对梨园村的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农户参与旅游发展的机会不均等、村民家庭贫富差距巨大;农户之间的矛盾突出等。而它的主要原因是“旅游户”和“非旅游户”信息源不对等、缺乏整体规划与管理、缺乏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相对薄弱、居民经济地位低、资金短缺等②。刘旺等(2008)指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出现了公共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公地悲剧”,导致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遭到恶化③。
……………


第一章 郎德上寨特色村寨建设的现状


一、 村寨概况
在行政上,郎德上寨是郎德镇上郎德行政村,该行政村还包括位于对面山顶上的包寨自然村。在交通上,郎德上寨距雷山县城 15 公里,距自治州府凯里市29 公里,乘车由凯里至郎德后,转郎(德)报(德)公路约 1 公里即到达。2010 年年末郎德上寨全村人口 598 人,138 户,村民以陈、吴二姓为主,全系苗族,全村面积 10.9 平方公里,其耕地面积 319.2 亩,山林面积 5286 亩。寨内女性多穿长裙包头巾手帕,被称作“长裙苗”。郎德苗族语言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郎德现在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汉语言也作为村民们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寨内村民之间交流仍然使用苗语。在旅游开发前,郎德上寨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社区,农业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谋生方式,耕作方式还很落后,用耕牛犁耙耕种,肩挑背扛。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还种植少量的玉米、薯类、豆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梨、茶叶和林业、原生药材等;饲养的家禽有猪、牛、羊、鸡等,以养牛、猪最为普遍。因为旅游开发的缘故,饲养的牲畜除了可耕田的牛以外,很少看见其他家禽。郎德上寨海拔在 735 至 1280 米之间,由于河流下切的侵蚀强烈,地形复杂,沟谷纵横,相对高差悬殊大。郎德苗寨位于山脉的凹处,三面环山,苗家吊脚楼大多分布在贯穿全村的望丰河两侧山体缓坡区域,耕田多位于望丰河边以及河边附近的平坝地区。郎德苗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水适中,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 14℃-15℃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村民长期以来的生态保护传统,使得森林覆盖率迄今仍保持在 75%以上,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有尾松、杉、枫、青杠、白杨、秃杉等。这里地形独特,气候条件好,是一个山青水秀的旅游休闲胜地。
……………


二、 村容村貌
从整体范围来看,郎德上寨三面环山,整座村寨坐南朝北依山而建,背靠报吉山,左挨干容炸当山,右临养干山。数百户苗家分布在山体周边缓坡上以及贯穿全村的望丰河两侧区域,形成了以村寨为主的聚落分布特征。村寨其余绝大部分是山地森林,村寨南面有植被茂盛的“护寨山”,因旅游开发和村民传统的生态保护观念,山上的树木是严禁砍伐的。北面有杨大陆桥—“风雨桥”横跨于望丰河上,村民和游客都喜欢在上面逗留、乘凉、赏风景。风雨桥旁边竖立着一个直径约10米的水车。村寨下方的耕田多位于望丰河边以及河边附近的平坝地区,以上这些构成了郎德上寨的外围景观。从望丰河下游沿公路上行,有政府因旅游开发需要所修建的生态步道,木质结构的步道竖立在河上,可以供游客赏玩。植物是自然风景的主体之一,丰富的植被种类构成了村寨的生态环境空间。村寨的森林覆盖率一直保持在75%以上,尾松、杉、枫、青杠、白杨、秃杉以及茶林、梨树、李子树、樱桃树、板栗树等果树林木,环绕在郎德上寨周围,是村寨主要的绿色植物景观。这些植物除了能满足村民日常的物质需要外,还具有宗教和心理方面的象征意义,蕴藏着苗族的文化意蕴。郎德上寨内部则有传统民居吊脚楼、木柱瓦顶的寨门、铜鼓芦笙场、跑马道遗址、全寨86条鱼骨纹鹅卵石和石料翻修铺就的大小道路、水井、防火塘、保寨树、岩菩萨、游方场等公共建筑和设施,这些设施构成了村寨核心的内部景观。村旁的公路边建有一座木质小楼,上面醒目的写有“旅游公厕”汉字和“TOILET”的英文字样。寨内主要道路附近还修建有景点的中英文双语标示牌。村里设有十二个木质垃圾箱,有专人负责打扫。这些都是发展旅游的副产品。
……………


第三章 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66
一、缺乏政策支持....... 66
二、旅游形式单一且资源利用率低......... 67
三、村寨保护与村民需求的矛盾....... 67
四、旅游带来的文化涵化与变迁....... 68
第四章 对策...... 70
一、政策支持......... 70
二、整合旅游资源、拓展旅游类型......... 71
三、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 72
四、把传统文化作为特色村寨建设的核心......... 73


第四章 对策


一、 政策支持
要与外界产生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流通,涉及到村寨的经济、环境以及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容。政府是特色村寨建设和旅游活动开展的监督者与协调者,对特色村寨建设发挥着宏观调控作用。政府部门的行政效力在民族村寨旅游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旅游市场的培育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方面,尤其是政府部门的经济和政策性的扶持,包括在资金、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对村寨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引向以及市场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民族旅游村寨的建设离不开政策支持,如果单纯的依靠社区发展旅游,很多措施的实施将无法得到保障。郎德上寨在二十多年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依靠社区参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旅游发展模式,虽然经济增长缓慢,但是对于村寨文化的保护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如何实现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引导和服务。旅游开发之初,各级政府对郎德上寨的村寨整修、交通、通讯、消防、供电、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与执行等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在旅游开发中身为“中立者”的角色,应当在尊重村民意愿和以民族文化保护为前提下,为村寨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现在政府部门需要做好对村寨整体旅游形象的塑造、对外宣传、对村寨基础设施进行维护等本职工作。相关部门还可对村民进行农业技能培训,种植水果、蔬菜等有机蔬果,以旅游带动相关副产品的销售,以增加旅游收入。政府除了对村寨的硬件设施给予保护之外,同时还要注重对青年艺术人才和社区精英的培养,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沿袭都有重要作用。
…………


结论


民族村寨旅游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经济类型,是旅游发展由最初单一的经济功能,逐步转向多元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环境保护功能。同时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已经受到民族地区政府的重视,在不少省份,实施将民族村寨旅游与扶贫相结合的举措,是一种改变过去输血式扶贫的新方式。少数民族村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所以,“活态”的整体的保存是必然要求。郎德上寨以“村寨博物馆”的形式于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进行旅游接待,曾一度成为黔东南苗族旅游村寨的典范。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对贵州郎德上寨进行个案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当地的村寨建设在村寨传统建筑、村落文化、社区发展、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四个方面都发展较好,对当地民族旅游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村寨旅游的开展提高了社区居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同时使村民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觉醒,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推动作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提高了居民的主体意识,为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旅游发展使社区的公共环境卫生得到改善,自然资源得到重视和保护。通过开展民族村寨旅游来带动当地经济和社区发展在郎德上寨无疑是成功的范例,其旅游发展模式也被外界称之为“郎德模式”,即一种社区主导、全民参与,以工分制作为管理和分配机制、以民族文化旅游为具体手段的文化保护与继承体系,它以文化真实、文化持续、旅游持续和尊重当地社区意愿为重要特征。
……………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