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少数民族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 55 个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给予了相应大量的政策照顾。但是由于区位条件、历史原因、资源开发和文化传播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任有相当大的差距。全国 56 个民族中,有 36 个以西部各省区作为主要的聚居区,西部地区 12省区中,有 5 个少数民族自治区,3 个多民族省份(云南、贵州和青海)和四川、重庆、甘肃的 5 个自治州和若干个自治县,西部地区成为了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的新疆,其面积就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正因如此,西部地区与全国的其他地区相比,民族问题在西部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其经济发展对解决国防安全、社会、政治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内学者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问题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部分研究在强调西部内部改革和加大对外开放。但是从国内区际贸易的角度来探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再者,面对金融危机,中央政府积极倡导发展国内区际贸易,调整产业结构,我国 5 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又都地处西部,因此本文从区际贸易的视角来分析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对于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区际贸易
1.2.2 产业结构
英文中“产业”一次是“industry”,和中文的“工业”是同一个词,但中文的产业不仅仅指工业,而泛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个行业,因此,本文认为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生产和经营上具有类似特征的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在国民经济中,从生产部门到各个服务行业,都可以称之为产业。对于产业的分类,各国学者并没有达成共识,1985 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如下: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二产业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行业,主要指运输业、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仓储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新闻、科学、广播、公共行政和国防,以及人生活服务、社会服务娱乐等。“产业结构”概念的使用可追溯于 20 世纪 40 年代,那时“产业结构”的意义和用法比较混乱,随着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深化,这一概念的概念也逐渐界定下来,现在公认的产业结构的基本涵义,可从两个从以下角度来解释: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他相应的“结构”效益。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本文涉及的产业结构上述两方面都会涉及。产业结构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分析,狭义的产业结构指的是构成产业总体的产业类型、组合结构、各产业间的本质联系和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的产业结构不仅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还包括各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和空间上的分布结构。从而产业结构的研究思路也就有两种,一种是从广义的角度来探讨产业间的关系及其演进规律,另一种是从狭义的角度探讨各产业间的结构变化规律。本文将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区际贸易对少数民族自治区产业结构的影响。
2.文献综述
2.1 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研究
最早对区际贸易进行研究的是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其 1931 年出版的代表作《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区际贸易的概念,俄林将“地区”比拟为“国家”来分析区际贸易,认为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有共同的基础。俄林认为:产生贸易的首要条件是商品在一个地区比在其他地区能够更便宜地生产出来。在每一个地区,出口的产品中包含着该地区大量相对较便宜的生产要素,而进口其他的地区能较便宜地生产的产品。也就是说,出口那些含有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那些含有相对昂贵生产要素的产品。因此,在生产要素具有替代性的条件下,一个地区大量使用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就具有由成本所决定的区域竞争优势。同时,俄林还指出,区域是开展贸易最初的单位,区际贸易的发展会逐渐演化成国际贸易。因此,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有以下共同点:(1)都存在贸易壁垒;(2)都有贸易引发投资的现象;(3)都存在要素流动的现象;(4)都可以优化资源结构;(5)都可以对地区产业结构产生影响;(6)都能够提地区市场的竞争性(7)都能够获取规模经济;(8)都能促进经济增长。当然,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也存在差异。赵伟(2001)认为: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有相同的理论基础,二者的主要差别体现在贸易调节方式和政策上。区际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个特例,相比较国际贸易,国家在区际贸易上有更多的主动权;地区之间要比国家之间拥有更大的开放性,地区之间不存在关税壁垒、汇率变动,各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要比在国家之间具有更大的流动性。相比较国际贸易,区际贸易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改进要素配合比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区际贸易有两个优势:一方面可以保持国内市场的竞争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国际竞争优势。
3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区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现状.........12
3.1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概况 ............. 12
3.2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区际贸易现状 ......... 12
3.2.1 从区际贸易差额视角分析 ............ 12
3.2.2 从区际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视角分析 ...... 14
3.2.3 从区际贸易交易成本视角分析 .......... 16
3.3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产业结构现状 ......... 19
4.区际贸易对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产业结构..29
4.1 区际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依据 ........... 29
4.2 区际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作用机理 ........... 30
5 区际贸易对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产业结构...33
5.1 相关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 33
5.2 国内区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回归分析 ........... 34
结论
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区际贸易和产业结构的现状,理论上分析了区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并对区际贸易对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区际贸易基本上处于逆差状态,而且逆差额在不断加剧,造成了较高增长率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大打折扣;
(2)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产业结构和全国的产业结构基本完全一致,说明其产业发展已丧失了民族特色;
(3)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业发展和就业发展是不均衡的,且这种不均衡程度在加强,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和就业发展基本均衡。
(4)区际贸易是通过增加资本积累、加快技术进步和增加消费需求及投资需求等途径来影响产业结构的。
(5)实证分析表明:总体来说,区际贸易对少数民族的产业结构影响是比较显著。
参考文献
[1]Alwyn Young. The razor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people republic of Chin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4)
[2]Poncent S.Measuring Chines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1(14)
[3]安虎森.边际效应、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垄断竞争框架的分析[D].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9
[4]白仲林.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统计检验和新进展[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10):3-12
[5]伯尔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M].北京:商务印书:1986
[6]蔡从露.我国区际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亚太经济,2003,(3):28-30
[7]蔡文浩,赵金亮.区际贸易:基于区域开放视角的贸易理论发展[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8):34-38
[8]蔡文浩.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商业路径研究[J].社科纵横,2009,(10):45-48
[9]陈飞.边际效应、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垄断竞争框架的分析[D].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9
[10]陈晓谦.重庆市区际贸易发展研究—基于国际贸易和区际贸易的比较[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