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理论硕士论文范文:论明清朝代演唱理论的历史价值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127
论文字数:120000 论文编号:sb201309032017528040 日期:2013-09-04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阶段论:明清演唱理论的发展

明清两朝是中国古代演唱理论大发展的时期,这个发展经历了儿个阶段的沉浮,为中国古代演唱理论的宝库增添了重要内容并且遗存至今。本竹将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探讨在历史的背景下,演唱理论在明清两朝经历阶段,在这儿个阶段中,孕育出了多少演唱理论(着重探讨的足较为主要的演唱论著的发展),它们与当时社会的发展、演唱艺术的发展,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第一节沉寂中的孕育

一 、明前期的演唱理论
(1368一1505)经:洪武(1368-1398)建文(1399-1402)永乐(1403,-1424)洪熙〔1425)宣德(1426-1435)正统(1436-1449)景泰(1450-1457)天顺(1457-1464))戊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
(一)沉寂的明前期唱论
我们现存的明前期音乐文献,数量很少,根据我国目前最完整的、收录历代音乐文献目录的《中国音乐书谱志(先秦一1949年)》的情况来看,有关明前期(1368-一1505)的音乐文献只有19部,包括律吕6部,音乐家传记资料1部,戏曲音乐理论1部,古琴琴论1部、琴潜7部,道教音乐2部,音乐类书1部。与歌唱有关的有两部,一是《录鬼薄续编》(无名氏著),是明初对歌唱相关艺术的研究,它记述了元明间戏曲、散曲作家的简略事迹和作品目录:二足《太和正音谱》(朱权著),包括对古典戏曲(散曲在内)的理论和史料的研究及北杂剧曲潜的整理记录。而专门褚讲究演唱的理论史是少之又少,只有朱权的《太和正音谱》里的《词林须知》《善歌之士》两个篇章,可以说,明前期的唱论研究是相当沉寂的,之所以形成这种情况是有它的原因的。
明朝是我国古代又一个统一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在经历了元上朝百余年的风雨之后,汉民族中一种对木民族文化的极为强烈和迫切的怀旧和复古意识,一下子爆发出来,“于是一百有余年之胡俗尽复中国之旧”传统思想全面恢复。洪武开国,朱元璋便下沼令撰《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大力倡导尊孔读经,崇扬程朱理学。明朝的以八股取士:之法,是中国历史上最僵化、最腐朽的考试形式,这种对文化专制的表现,其直接结果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与之交谈,两口睦然视,舌术强不能对”“读书人都成了书呆子,学术上别无创新,“有明学术.....................
................................

第二章重点论:明清演唱理论的若干问题研究

明清演唱理论经过了五百多年历史发展,从明初的沉寂时期到清中叶以来的融会贯通时期,在明清两代唱论家的共同努力下,产生了一大批内容丰富、见解深厚的唱论专著和专篇,为中国古典唱论宝库增添了十分珍贵和富有价值的唱论史料,这些著作不仅对当时的演唱艺术有指导作用,直到今日,其中的很多理论仍指导着中国当今的演唱艺术,由此可见这些演唱理论的影响力之大。本章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三节探讨明清演唱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第一节声字问题研究①
中国传统演唱艺术,特别戏曲,都十分讲究声字关系,每一句唱段甚至每一个字都传达着曲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曲词意境等,任何演唱都要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因此,不论中外,不论古今,声字问题都是演唱的首要、核心的位置,特别是中国传统演唱强调“字正腔圆”,因此,就不难理解声字问题的研究在明清唱论研究中占的大比例了。
一、声字结合
《看山阁集闲笔·文学部》的“词曲”一篇中云:“词难于景外生情,出人意表。·一其声谐、法严处,不过取平、仄二声:较曲而有平、上、去、入,有开、发、收、闭,有阴、阳、清、浊,有呼、吸、吐、菇,审五音之精微,协六律于调畅,务在穷工辩别,刻意探求……”此段话虽是从作词的角度论述,但反过来看,也说明了曲词的各种特性,这也要求唱曲词时应具备各种口法。中国字以普通话为例,包括声母、韵母,演唱者出现咬字不清,通常是因为出声字头不清、引腹发响韵母不纯、字尾不归韵或归韵不准确,甚至三者皆有之,字音是否读准还包括声调问题,魏良辅《曲律》云:“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语言是一切演唱的基础,“夫曲先正字,而后取音。字讹则意不真,音涩则态不极。”②可见声字关系之密切,发音吐字是首要的基本功,这是所有舞台上的歌唱演员所必备的。明清演唱理论从发音吐字二者关系出发的研究声字结合问题主要有四下几个方面。
(一)五音四呼
何为五音?在传统音韵学中,五音即喉、舌、齿、牙、唇,《乐府传声·五音》云:“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此审字之法也”;何为四呼?四呼指的就是咬字吐字的四种口型,这是读准字音的关键之一,《乐府传声·四呼》云:“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此读字之口法也。”.....................................
...................................

第二章重点论:明清演唱理论的若干问题研究.................48
第一节声字问题研.究...........................................................48
第二节腔调、节奏问题研究................................................63
第三节曲情、南北风格问题研究.......................................78
第三章结构论:明清演唱理论的体系.......................................89
第一节曲论为主,诗词谣艺:现世表演艺术的演唱理论.......89
第二节声字格演,注目实践:丰富实用的演唱理论内容...........101
第三节书文评说,各具见识:多样的演唱理论形态....................110
第四章特色论:明清演唱理论的特点.............................................120
第一节空前规模,丰厚专深..........................................................120
第二节艺人文人,创作主体...........................................................123
第三节扬弃继承,锐意创新............................................................127
.............................................

结束语
中国传统演唱理论在明朝之前以元·燕南芝庵《唱论》这部专著、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以及为数不多的篇章和散论为代表,明朝以来,随着演唱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们对演唱艺术的日益喜爱,统治阶级对演唱艺术的扶持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给予演唱艺术发展较为轻松的氛围,明清两代的唱论家于当时的演唱表演艺术为研究对象,潜心研究,终于使演唱理论在明清时期有较为全面的发展,不仅有多种专著、专篇,还有很多散论、评说。其讨论的艺术体栽主要集中在戏曲,也有曲艺等方面,而且讨论的演唱理论涉及面较宽,从演唱发声的基本理论到演唱的风格、曲情及评价,都有着较为深入的探讨。
在历史的变迁中,明清演唱理论经过了近五百年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型的发展形态。从明初的沉寂到明中期的崛起,再到明末清初的延伸发展,最后到清中叶的融会贯通,可以看出:寂寞期与延伸期的演唱理论创作较少,崛起期和融汇贯通期的演唱理论创作的数量较多,这样的波浪型发展形态是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联的,社会最稳定和繁盛的时期往往是在某个朝代的中期,这时候的政治、经济环境处于稳步或迅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时的文人、艺人对演唱艺术也就会更加关注,人们有更多精力研究演唱艺术,在明清两代的中期都出现了数量较多、研究较为深厚的唱论著作。
明清唱论着重研究戏曲的演唱理论问题,从他们所研究的内容来看,不论是“声字问题”、“腔调、节奏问题”还是“南北风格、曲情问题”的研究,都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有关演唱的基本理论,研究了演唱理论的共性问题,虽然中国的演唱艺术种类繁多,又有各自的语言和腔调特点,但明清演唱理论探讨的基本理论,总体而言,适用于各类演唱艺术,也正是因为如此,明清演唱理论的精华才会历经数百年之后,仍然指导着从事演唱的人们,这也正是明清演唱理论如今还倍受关注、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原因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第1次印侧
 2、《曲艺漫谈》王决著中、下)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第1次印侧广播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艺人谚语大观》任骋搜集整理花山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论李渔的戏剧美学》杜书演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0月第l版第1次印刷
5、《李渔戏曲艺术论》胡天成著(重庆市艺术研究院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才fs月第l版第1淤步口杯}。
6、《中国戏曲与社会诸色》路应昆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l次印侧
7、《戏曲美学沦文集》魄莆詹慕陶闻起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9月第l版第l次印刷
8、《弹词音乐初探》连波编著卜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第l版第1次印刷
9、《谈艺录》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0、《说唱艺术简史》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5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