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时期日本汉文学家依田学海与中国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ao 点击次数:54
论文字数:40000 论文编号:sb201211141455274183 日期:2012-11-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概述
    近年来,随着以日本、韩国和越南为主体的汉字文化圈内汉文小说的整理并公布于世,也得益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工作也逐渐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这些汉文小说的创作者都有一定的汉文学素养和汉语遣辞造句的本领,其作品也不同程度显示了作者的汉文水平,是研究汉文化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依田学海作为其中较为优秀的代表者之一,其作品《谭海》受到了众多学者大家的关注,并有多篇研究成果相继问世。然而,依田学海的作品远不只此一部,他还留下了两套日记《学海日录》以及《墨水别墅杂录》,并有汉文小说《谈丛》以及其它多部作品留世。另外,在甲午战争期间,他还有一些援战诗文以及作品问世,诸如《国姓爷讨清记》、《援韩雄略》、《征清录》等。
    由于依田学海身处明治维新的变革时代,并见证了中日关系由互派使节到甲午战争的变化,笔者认为,在对其文学造诣进行研究的同时,也有必要通过其留作品及资料来对中日交流中的依田学海进行研究和定位。这对于把握整个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以及中日交流的研究都是一分有益也是不可或缺的。基于此,本文将从学海与清人的交往以及对战争的态度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力求剖析出依田学海作为一位大儒,一位大汉学家,在中日交往以及中日关系中的立场和表现。
    而对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探究,在把握人物形象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梁启超曾在1902年2月在《新民丛报》发表《新史学》,批判“历史者,英雄之舞台,舍英雄几无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离开了时代背景的人物就如脱离历史舞台的英雄,无从定位;离开了时代背景的人物研究也极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鉴于此,笔者将在行文之初对依田学海所处时代社会及文坛的状况做以简单综述,以为后续部分的探讨提供一个宽阔的舞台空间。
    依田学海所经历的日本近现发表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明治维新这一重大变革。在明治维新的影响下,日本结束了长达三百年的德川幕府,建立了天皇制政权,使整个社会在政治上为之一新;另一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在经济文化思想各个方面积极向西方靠拢,追求全面欧化,以达“求知识于世界”之目标。这使得整个日本文坛也为之一颤,并展现出与维新前不同的新气象,如启蒙思想的传播,西方译作的大量涌现等,其中最为重要的转变是对汉文学逐渐减退的热情。
    从以人物为媒介的遣使交流到以商船为媒介的书籍交流,中国一直在东亚秩序中处于核心地位,而维持着这整个东亚文化秩序畅通有序的是汉字。这也就是一些学者提出的“汉字文化圈”之根本所在。但经历了明治维新的重大变革之后,日本一改往日对中国文化的崇拜情结,往日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也随之崩溃,从而转为欧美一边倒,凡事向西方靠拢,积极学习西方;对国际关系的认识也走向现实化,开始走向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之路。时过境迁,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实用主义思想也以西风压倒东风之势占据了文坛的上风位置,汉学转而被认为是无用之学,地位一落千丈,被视若无用草芥,大有趋于灭绝之态。
    但明治初年的日本还处在社会转型期,文化也正值“开化期”。社会上仍然活跃着一大批幕末汉文学大家,如西乡隆盛等。这些大家拥有开国元勋的身份,且仍为国家奔走不息;再加上明治8年(1875年)太政官设修史局修史,使这批大家得以集聚,进而形成群体效应。他们的努力为明治初年汉学余温的维持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明治10年(1877年),第一任驻日大使何如璋,以及参赞黄遵宪等有着良好学问修养的外交家出使「〕本。此举一时间带动了日本汉学者的热情,他们以笔代言,纷纷作诗作文以求与清人的交往。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奄奄一息的汉文学得以有喘息之机。
    再者,文部省认识到只学习西方的局限性以及汉学的重要性,并于明治.年重申了汉学在教育领域的意义,又在东大文学部设置“和汉学”专业;明治14年(1881年),文部省增设“古典讲习班”。在这一时期,社会上也出现了
一大批如二松学舍等汉学学塾。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汉学在这一时期得以呈现复苏迹象,并在日本文坛兴起了一个用汉文进行诗歌小说创作的小热潮’。明治17年(1884年),俞越应岸田吟香之邀选取日人所作汉诗精华辑录而成《东t.art诗选》更是将这股热潮进一步推进。在这一年,日本的九春社还出版了专门的白话小说训读字典《小说字林》,收录了近六千个自话小说常用词汇以方便阅读之需。

    .................
    第二节 清末文人 ......29-39
        一、叶炜 ......29-31
        二、王治本 .......31-32
        三、俞樾 .........32-39
    第三节 综合评述........... 39-42
第二章 依田学海的中国观....... 42-53
    第一节 援朝“义战” .......42-47
    第二节 英雄丁汝昌 ...........47-50
    第三节 “台湾本为日本领土” ..50-53
....................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甲午战争之前,随着中日国交的正常化,两国交往的日益频繁,两国人民间的主流愿望都是睦邻友好,寻求稳定的国交关系。这期间,大量中国文人以及才华横溢的外交官活跃在日本社会,他们与日本文人官员在献筹交错和诗文唱和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期间留存后世的许多诗文,如一颗颗沧海明珠在日本汉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成就了日本明治文坛汉诗创作的高潮,也使得明治维新后的汉文学如遇回光返照,又如枯木逢春,重获一丝生机。
    这期间的外交活动所表现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笔谈,因此也被一些史学家称为
  “笔谈外交’,。其中,日本方面,宫岛栗香、中村敬宇、大河内辉声等表现得十分积极;中国方面,以黎庶昌时期定期举办的诗文唱和会为顶峰。
    再者,文化作为这一时期外交关系的纽带,在外交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在对这一时期的依田学海进行研究时,他与清人的交往是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从这种交往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学海对中国文化以及文学的一些态度。作为当时明治文坛的重镇之一的依田学海,“为人做岸,不修边幅”,不喜欢交际,也很少主动去应酬,却还是凭借自己较高的文学地位,在日记中留下了不少关于这场文坛盛世的记录。对这些以文学和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一记录进行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对学海的文学观,书籍偏好以及文学评价和文章风范等进行探索的过
程。比如从与沈文荧交往中看出的学海对《红楼梦》的喜爱,以及他对俞的评价中看出的惩恶扬善的小说观等等:而从与黎庶昌等具体人物的交往中,又能看出他们之间的君子友谊。这些画面的拼接构成了依田学海这一时期中国观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了甲午战前中日友好交往的一个侧影。
    但甲午战争的爆发打破了这一片宁静。在国家利益面前,曾海誓,称兄道弟的挚友纷纷倒向主战一派。依田学海也走在了这股潮流的前列。他不仅在日记中忠实记录战况进展,并加以评价;更发表了多篇援战类诗文,以及诸多相关题材的作品,诸如《征清录》、《援韩雄略》、《国姓爷讨一清记》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在甲午战争的影响下,依田学海对战前所持中国友好态度的颠覆。
    正是这场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依田学海中国观的双重性。这里所说的“双重性”主要是指依田学海站在文化和政治立场对中国所表现出的的双重态度。通过
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依田学海对中国的文学以及文化十分向往和推崇,并且有着十分的了解和把握,出了对汉字能够熟练运用,甚至汉语作为记录日记的文字之外,在思想层面上,依田学海的价值观中深深浸透着中国儒家思想,这种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在文学创作以及社会活动各方面与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一生。但是,这种崇拜或是推崇限于文学或者文化的层面,当这种思想精神层面的信仰与国家利益和政治立场冲突的时候,依田学海仍然是国家的坚定拥护者和天皇的绝对追随者,甚至可称为主战派,以笔为武器,利用自己的学识为战争加油助威,因此,他被一些学者归为极右翼文人”吕之列。
    但是,不论依田学海的政治立场如何,也不管他是主战还是反战,对中国地态度是友好还是敌对,有一点是绝不可否认的,那就是他汉学大家的身份。汉文字以及文学影响了学海一生,战后他对汉文的以及汉文学的热爱也并未减退半分,乃至临终遗书也为手书汉文。目他为后人留下的中、日文两套日记,在探讨中日关系以及日本文坛史方面,都是十分珍贵的史料。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