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清代扬州地区经济的发展,在乾嘉时期达到了鼎盛。当时,“四方豪商大贾,鳞集糜集.侨寄户居者,不下数十万”。’随着经济的繁荣,大大促进了扬州地区的文化发展。薛寿有描述云:“吾乡素称沃壤。国朝以来,翠华六幸。江淮繁富,为天下冠。士有负宏才硕学者,不远千里、百里,往来于其间。巨商大族,每以宾客争为宠荣。兼有师儒之爱才,提倡风雅。以故人文汇萃,甲于他郡”。2}州学术在当时的学界占有显赫的地位。有学者评价道:“乾嘉之世,江淮河汇于扬州城下,于时儒林文苑并世而生,迫苹一代”’“乾嘉道咸之朝,扬州经学之盛,自苏常外,东南郡邑,无能与比焉”.‘优越的社会环境,胎育了汉学重镇—扬州学派。浓厚的学术氛围,孕育了乾嘉后期的“汉学领袖”.一江藩。
一、知人论学—江藩身世与学术渊源
江藩,字子屏,一字国屏,,号郑堂,,晚号节甫老人.。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卒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o祖籍安徽族德,,后移至江苏江都县。雍正九年(1731年)分江都县,置甘泉县,遂为甘泉(今江苏邢江)人。江家以药肆为业,。江藩少时从余萧客、江声问学,学宗吴派,为“惠派嫡传之法嗣”‘.他治学博综群经,精通汉话,涉猎领域旁及九流、二氏。江藩擅长古文词的写作,曾作《河赋》,豪迈雄俊,时人论谓可与郭景纯的(元虚》、《江海》二赋相媲美。江落著述颇丰,尤以《国朝汉学师承记》(以下简称《师承记》)知名。
有关江藩身世的资料不多,以至阂尔昌在编《江子屏先生年谱》时发出“借无叙传可考”之叹。依据现有的材料,也可对江落的身世有一鸟瞰。江藩之父名栋.,精于佛学。江藩有记载云:“先君子学佛有年,明于去来,尝曰:‘儒自为儒,佛自为佛,何必比而同之?学儒学佛,亦视其性之所近而已。儒者谈禅,略其迹而存其真,斯可矣。必日佛孺一本,亦高明之弊也”.如所周知,清初学风承晚明东林衣钵而起,掀起理学清算的浪潮,学界反思明亡之因,归咎于阳明一派的“空言心性”,而追根溯源,学界士子无不以辟二氏为理学清算之津筏。逸通下至乾嘉年间,学界依然承袭清初学风,斥佛辟老.江藩在《师承记》中所著
录的相关材料已屡见不鲜。若对武亿、焦循、程易畴、阮元、钱大听、戴震等人的辟二氏,(师承记)中均有记载。但江藩本人在对佛老的批判却态度暖昧,究其原因,似其父之影响使然。江落有言:“藩谨守庭训,少读儒书,不敢辟佛,亦不敢佛,识者谅之”。.这里,江藩在辟佛问题上的“不敢”,显然是对“庭训”之“谨守”所致,而他的“不敢按佛”则透露出了乾嘉年间的学术主流社会辟佛斥老的一般治学取向。江藩的交游极广,其中也不乏佛道中人,,其治学于九流二氏之书亦“无不综览”’。实际上,江藩的著述之中佛氏的影子也依稀可见。如言及吾学海之母王孺人云:“今秋患病,虽危剧,而神明不衰,无殿屎之声,若不有疾苦者,岂二氏所谓来去了然者耶”。’此处,值得注意的是,江藩的对于佛学的关注目光是停留在佛学思想中可操作的形下层面,而对佛学思想中精深的形上思辩部分是略而不论的。江藩的这种观念的承继,同当时思想界的“辟二氏”思潮是相合的,是乾嘉“弃虚蹈实”学风在江落身上的折射。
江藩的亲人之中,除其父之外,现存材料尚可考见的仅为其母及妹。江藩云:“落与学海少同学,情好逾昆弟,总角时,登堂拜母。孺人以子侄蓄之。及学海娶藩妹,为姻亲,时相往来,孺人与先慈杯酒论心,情如同气。两家子妇侍左右,团圈笑语,如一家焉。先慈见背时,孺人哭之拗”。,《扬州历史人物辞典》收录有江珠,云:“江珠(1764— 1804),女,字碧岑,号小维摩,清甘泉人,江藩妹。嫁诸生吾学海。通经史,工诗文,尤长骄体文,并善舞剑。著有《青葬阁词》、《小维摩集》传于世”。
由上可知,江落身处书香门第,其父“习佛有年”;其母与王孺人“杯酒论心”;其妹“工诗文,通经史,善舞剑”。子屏身居其中,耳濡目染,对其性格的形成及人生价值取向的确立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一、江藩论著
1,《国朝汉学师承记》
凌善清点校本。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大东书局
周予同选注本。民国二十三年(< 1934 )上海开明书店
《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务印书馆
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版影印《丛书集成初编》本
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版钟哲整理
三联书店本。1998年版朱维铮校注
2、其他著作
《半毡斋题跋》:收录于《廉石居藏书记》(内外编)及其他一种
《隶经文》:收录于《隶经文》及其他一种
《乐县考》:收录于《乐县考》及其他一种
《炳烛室杂文》:收录于‘炳烛室杂文》及其他二种
注:上述著作均为丛书书集成初编(补印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12月初版,1960
年5月补印。《炳烛室杂文》参考《涝喜斋从书》、《积学斋徐氏丛书》本。《国朝宋学渊源记》
一、 知人论学--江藩身世与学术渊源 9-15
二、 《国朝汉学师承记》研究 15-33
(一) 、 写作时间 15-17
(二) 、 著述目的与编篡特点 17-18
(三) 、 史料采择 18-21
(四) 、 黄、顾问题 21-25
(五) 、 学术影响 25-29
(六) 、 文情与史实 29-31
(七) 、 《国朝经师经义目录》问题 31-33
三、 江藩学术思想论 33-42
(一) 、 汉宋学论 33-37
(二) 、 经今古文观 37-39
(三) 、 吴派皖派学论 39-42
结语 42-44
附录一、 《汉学师承记》传主简表 44-47
附录二、 江藩学术大事记 47-49
附录三、 江藩学侣简表 49-53
附录四、 参考文献和书目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