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的困境与策略思考——基于成都市T中学的实施现状分析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556 论文编号:sb2022060422322648097 日期:2022-06-0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结合李维特的系统性变革模式,对 T 中学走班制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多维度的缕析,通过师生访谈深入了解了走班制的实施给教学活动带来的影响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剖析,最后,从系统性变革模式的组织任务、组织结构、技术工具、组织成员四个层面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综合提出了有效对策,力图丰富和深化走班制的理论研究,助推我国走班制研究理论构建的良性发展。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应“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1]。此后,与走班制有关的研究急剧增多。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本着“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的原则,在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考试形式和内容、招生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2]2014 年,浙江、上海启动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 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启动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8 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八省市启动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2016 年 4 月,《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从 2021 年开始,四川省高考将实行“统考+选考”的 3+3 模式。[3]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及相关教育政策的引领,走班制的研究成果丰硕,效果显著。不过,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关于成都市的实施现状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虽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成都还未正式施行,但就现状来看,已经有不少中学提前步入了走班制的行列,对它们进行研究,或将对即将推广开来的新高考改革起到借鉴作用。所以,我们试图以成都市 T 中学这所先期实行走班制的学校为研究对象,总结其经验成果,提炼其理论价值,同时分析 T 中在走班制的实践探索中遇到的现实困境,并结合国内外走班制的实施经验及发展趋势,试探性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成都市即将展开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
二、概念界定
在冯文全、吕瑞香的研究中,走班制指“上课的教室和进行教学的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行层次划分,选择在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班级中上课,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内容、作业布置、考试难度等都是不同的,这就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发展”[1]。同时结合其他学者的论述,本研究将走班制定义为“上课的教室和教师固定,依据学生的学力和兴趣对班级进行层次划分,学生选择在契合自身情况的班级中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层次班级的授课内容、作业布置等都是有区别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走班制”是国内学者对分层教学及选修制结合而成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命名,国内学者将走班制主要译作“Walking Class System”[2]、“Optional Class System”[3]、“Mobile Learning System”[4]等。Judith Ireson 和 Susan Hallam 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称作“Selection and Ability Grouping”[5]。走班制依托分层教学和选修制发展而来,继承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差异性特点和选修制的流动性特点,尊重学生兴趣,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与潜能,是契合本次新高考改革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
...............................
第二章 T 中学走班制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任务改革
(一)课程设计
自 2012 年起,T 中就开始筹划突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历时 3 年后,T 中于 2015 年依托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成功研发“4.0T 课程体系”(见图 2.1)。为学生了提供丰富、多样、个性化的课程资源,确保每位学生的课程表都能涵盖到这四类课程,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特定课程”的规划完全依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学生通过通识性学习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特惠课程”为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做好铺垫,共性化学习惠及学生终身;“特长课程”满足学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性、差异性、多样性,最大化发扬学生个性化的天赋和才能;“特创课程”在依托实践课的基础上提倡探究性学习,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其社会责任心。[1]该课程体系的建设保障了之后 T 中走班制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
(二)生涯规划
在新高考改革下的选科模式中,学生所选择的三个学科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密不可分,并会对学生高考后的择校和择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处于人生初始阶段的高中生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确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理想,帮助他们做好最充分的准备,避免他们在未来走弯路,尽可能地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则成为 T 中培育学生的关键环节之一。2010 年 9 月,T 中在全省率先开设“人生职业规划课”——定期邀请相关专家举办讲座,指导学生深度剖析自我,确定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和职业倾向,并针对学生在职业规划的疑虑逐一解答。以此帮助学生依据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术掌握、兴趣爱好、个人特点等,制定符合个人发展的职业发展规划。2016 年开展走班制教学实践后,T 中为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之系统化,借助信息化平台对所有高一新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他们的生涯规划倾向做了测评以建立初始档案。在学生其后三年在学期间持续监控学生的规划方向、受训情况。[2]与此同时,在走班制教学实践刚开始的暑假,T 中组织所有导师参加生涯规划培训,大大提升了 T 中教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能力,参训人员大多数都获得了教育部认证的生涯规划师的资格证。

教育论文怎么写
教育论文怎么写

..................................
二、结构改革
(一)年级管理扁平化
T 中以前的年级管理是科层制,从校长到学导处再到年级组长。实施走班制后是扁平化管理,让每个年级自主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一个年级上三分之一都要参与到管理中。每个行政班有 36 人,班主任负责 18 个学生,另外 18 个学生自己选择学业导师。明确分工,行政班班主任负责管理该班的晚自习纪律、组织班级活动、手机管理、指导教室的保洁工作等。班主任有无法胜任的工作及时上报,由其他部门接管。改革前有班主任的余威,学科教师只管教学。但现在学科教师要参与教学班的考勤管理、纪律管理、卫生管理等,部分学科教师能力有限,学校有相应的培训指导提高。学校也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科教师的课堂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与评价考核息息相关。以前是以行政班班级的高考总分成绩以及录取人数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现在以个人所教授学科的成绩为主要考核指标。即根据学生资质,按照入学成绩来推算上线人数,最终以学生的高考成绩和上线情况作为教师的考核指标。
(二)级部管理网状化
T 中的“二三四”级部管理机构(见图 2.2)别具一格。即由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家校协作协会构成的“两会”;学生发展中心、生涯教育指导中心、学困生扶助中心构成的“三中心”;课堂教学巡查部、课程教学实施研究部、导师全员教育部、级部协作统筹部构成的“四部”等各种管理组织形成了网状式的新型管理机制,管理效率得以提升。
2016 年刚开始施行走班制时,教师们共同摸索,迎难而上,探寻制定了一整套适合走班制的教学方案。后几届教师没有亲身经历热烈的讨论过程,遇到问题时被动接受相应的方案或经验,造成了执行力的差异,对走班制的深度认知及实际操作都有待提升。如今,T 中加大了宣传力度,加强了部门交流。在面对已经具有解决方案的情况时,重现讨论情景,让后来的教师对方案的形成有更为明晰的认识,更好地与前几届教师统一思想。
................................
第三章 T 中走班制实践的现状调查 ................................. 21
一、对改革的态度 .................................. 22
(一)担忧:难以落地,负担未减 ................................ 22
(二)认可:有效激励,管理先行 ................................ 23
第四章 对 T 中走班制教学实践的问题剖析 ........................ 35
一、任务维度 .................................... 35
(一)学生的选择受限 ......................... 35
(二)资源规划意识欠缺 .............................35
第五章 探索走班制教学实践的有效对策 ............................. 43
一、任务层面:明确目标,整合资源 .......................... 43
(一)志愿填报及生涯规划 ............................ 43
(二)预备选科指导方案 ............................... 44
第五章 探索走班制教学实践的有效对策
一、任务层面:明确目标,整合资源
组织往往对其将要完成的任务有清晰的愿景,通过设定目标并规划组织运行得以实现。在走班制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要整合并调动资源以履行教育功能,促进走班制改革成效的提升。
(一)志愿填报及生涯规划
在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下,高考志愿将采取“专业+高校”的模式。部分中学已经率先尝试与高校合作,通过由大学教师提供系列讲座、学生自愿参与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志愿填报指导。[1]新高考改革要求所有高中实行走班教学,将从更大范围、以更大力度推动了走班教学的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随之而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必须有效跟进。这些改革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选择能力无疑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学生应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和选择,正确分析自己的学业状况和职业愿景,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申请要求,明确当前的学科和未来的职业,这些应在学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课程中实施。[2]为了提升学生生涯规划能力,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编写了系列教材,强化学生在生涯发展方面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3]该教材在“我的生涯规划书”部分设置了“学科或职业兴趣”、“学科或职业能力”、“个人特质”、“价值观”、“胜任能力”和“个人经历”六个板块供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试图有效加强了高中生的生涯教育。此外,学校要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在课余组织学生对家长所在不同行业进行实地的考察,甚至参与社会实践。也可以邀请家长来学校为学生开展讲座,使学生对不同职业的特点与异同有一定的认识,积极树立自己的职业愿景。在家长未涉及的领域,学校除购买相关图书供学生阅读,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可设法将一些职业“搬进”学校,如不少学校设置的模拟联合国、手工操作间、虚拟编程等,这些虽然与现实可能相去甚远,但拓宽学生的眼界。

教育论文参考
教育论文参考

...........................
第六章 结语
成都市 T 中学的走班制教学改革已走过六个年头,从高考成绩、社会反响、学生评价等方面来看,T 中学的探索虽几经艰难,但总体而言改革成效符合预期。正如库恩(Thomas Samuel Kuhn)所言,“起初,新的范式候选者可能只有少数支持者……然而,如果他们真有能力,他们将会改进它,探索它所提供的可能性,并且表明:在它的指导下,共同体将有什么样的前景”[1]。然而,T 中学的走班制教学实践至今仍存在以下问题:任务维度学生选择受限、学校资源规划意识欠缺、应试主义下存在功利性;在结构维度,教师参与率有待提高、班级管理制度尚需完善、“教”与“育”产生割裂;在人员维度,层次设置存在争议、教师评价指标不够细化、激励方式面临困境、时空变化阻碍交流;在技术维度,排课系统有待优化、信息化平台建设迟滞。
本研究结合李维特的系统性变革模式,对 T 中学走班制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多维度的缕析,通过师生访谈深入了解了走班制的实施给教学活动带来的影响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剖析,最后,从系统性变革模式的组织任务、组织结构、技术工具、组织成员四个层面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综合提出了有效对策,力图丰富和深化走班制的理论研究,助推我国走班制研究理论构建的良性发展。首先,从志愿填报、生涯规划以及选科指导方案等任务层面明晰目标,整合资源;其次,从明晰分层模式以及实行分布式领导等结构层面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再者,从模拟走班、调整教学流程等人员层面革新观念,适切评价;最后,从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疫情防控工作等技术层面实现对走班制的智能化管理;此外,从外部环境支持层面,本研究建议提供固定科目组合,或者形成区域联盟,让“走班”扩展为“走校”;同时通过呼唤相关政策来规范走班制乱象。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