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对自身创新产出的影响——经验证据及其机制检验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633 论文编号:sb2022090310455549356 日期:2022-09-23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笔者认为企业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可能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并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进而对创新投入和产出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讲,如果企业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主要是为了提高闲置资金的利用效率进而改善自身的财务流动性,则可以通过资金储蓄效应为创新活动提供更充足和持续的资金支持,进而促进创新产出;如果企业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主要是为了通过短期套利获取超额收益,则可能通过资源侵占效应挤占创新资源,进而抑制创新产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发展主题(钟瑛,2021)。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微观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打造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然而,创新驱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目前企业的创新行为还受到诸多约束。由于企业创新活动存在弱排他性(Teece,1986)、资产专用性(David等,2008)和不确定性(温军等,2011)等特征,致使很多企业都难以实现技术创新。因此,如何更好地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有效纠正抑制企业创新的行为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研究课题。
随着实体经济的低迷以及金融行业利润的高企,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资金投入金融领域,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趋势日益明显(韩珣和李建军,2020)。委托贷款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是企业最重要的类金融业务之一(张成思和张步昙,2016)。我国《贷款通则》中明令禁止,在没有实际贸易背景下,不允许不同法人之间转移实体账户资金。因此,只能通过委托贷款这种搭桥方式来实现企业间资金的相互融通(钱雪松等,2013)。在非金融企业部门 “脱实向虚”、企业间直接借贷受到政府管制的背景下,很多上市公司充当了资金的配置者,将从多元化融资渠道获得的低成本资金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提供给资金需求方,成为影子银行体系中一个特殊的参与主体。尤其在存在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时,管理层有较强的动机发放委托贷款,以期在资金调剂的过程中获取短期利差收益(韩珣等,2017)。近年来,一些处境窘迫、资金缺口大、净利润下滑的上市公司也频繁发放委托贷款。然而,与如火如荼的委托贷款实践相比,学术界对委托贷款的相关研究就显得较为滞后。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
本文拟通过文献梳理、机理分析、实证研究、机制检验这四个方面,探讨企业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对其自身创新产出影响。在文献梳理方面,主要对国内外研究中关于委托贷款动因及其经济后果、创新的影响因素、委托贷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为后文的机理分析、实证研究提供文献支撑。在机理分析方面,首先,从资金储蓄动机和市场套利动机这两个角度分析企业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对其创新产出的影响。其次,分别从融资约束、股权集中度以及资本结构探讨企业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对其创新产出影响的异质性,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在实证研究方面,以非关联委托贷款为出发点,从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两个角度实证检验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与否及其发放规模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在机制检验方面,分别从资金储蓄效应、资源侵占效应这两个角度探讨企业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对其创新产出影响的传导过程及其作用机制。根据以上研究内容,将本文划分为七个章节,文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阐述研究内容和框架以及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文献回顾。本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委托贷款的相关素文献,主要分析了企业发放委托贷款的动因及其带来的经济后果,其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回顾影响企业创新因素的相关文献,接着梳理委托贷款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评述,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第三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本章首先从理论层面对非关联委托贷款与创新产出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接着探讨其影响的异质性,最后分析非关联委托贷款影响创新产出的传导过程,进而提出有待检验的研究假设。
第四章: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本章主要是基于上文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模型的构建,并介绍了样本的选取、数据的来源与处理以及变量的定义,为下一章实证检验奠定基础。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委托贷款动因及其经济后果分析
委托贷款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等委托人提供合法来源的资金,委托业务银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业务(钱雪松等,2013)。资金供应方、资金需求方与金融中介机构三者的关系如图2-1所示。委托贷款的实质是由资金供应者的投资与资金接受者的融资两部分构成。从资金供应者的视角看,委托贷款的发放是一种金融投资行为,既有收益又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当委托方拥有充沛的资金且想获得额外的投资收入时,会根据自身要求撰写委托贷款申请书并委托给金融中介机构。当金融中介机构寻找到符合要求的资金需求者时,就会以自己的名义将资金贷给资金需求方,从而使委托方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从资金接受者的视角看,委托贷款是企业进行外部融资的一条渠道。在银行信贷受到约束、融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出于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考虑,企业会选择委托贷款的形式进行融资(姜永盛,2017)。

金融论文参考
金融论文参考

...............................
第二节  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
企业创新是公司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Porter,1992),也是经济体内生增长的重要构成部分(Rober,1957)。目前关于企业创新活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文献,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政府层面、中观市场层面以及微观企业层面来分析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创新的宏观政府层面因素包括:税收优惠、政府补贴、人才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在税收优惠方面,朱永明(2019)实证研究发现,税收优惠能在一定门槛范围内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而在创新价值创造过程中则表现出门槛异质效益。在政府补贴方面,郭玥(2018)实证研究发现政府创新补助会显著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和实质性创新产出的增加,而非创新补助对企业创新无显著影响。潘孝珍和楼梦佳(2021)发现政府研发补贴会对企业研发投入存在融资结构门槛的激励效应,即只有当企业的债权融资率低于门槛值、股权融资率高于门槛值时,政府研发补贴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在人才支持政策方面,刘春林和田玲(2021)运用信号理论发现,人才政策“背书”不仅有利于企业接近政府资源以获取政府的创新补贴,而且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商业信用改善企业获取市场资源的能力,进而从总体上促进企业的创新行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Ang等(2014)通过实证检验后发现,政府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与企业外部融资的能力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产生,进而提高企业研发投入,促进企业创新专利的产出。
影响企业创新的中观市场层面因素则包括企业所处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银行业竞争、融资约束、分析师跟踪等。在金融发展水平方面,Amore 等(2013)研究发现,当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与企业创新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企业创新的增加有一定积极的作用。在银行业竞争方面,Cornaggia(2013)认为,银行业竞争能够为小型的、创新型的企业提供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在为创新项目融资时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沦为大型上市公司收购的对象。李波和朱太辉(2021)的研究结论也证实了银行价格竞争不仅会通过提高银行的风险容忍度直接增加银行发放给企业研发投资的信贷供给意愿,而且可以通过降低贷款价格、增加贷款间接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在融资约束方面,Alvarez和Crespi(2015)研究发现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企业创新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融资约束会抑制企业研发行为。但是孙博等(2019)认为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关系。即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加剧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企业创新绩效将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在分析师跟踪方面,He和Tian(2013)研究发现指出,分析师会更倾向于预测企业的短期业绩进而提高市场的预期,面对传递而来的压力,管理层会为了提高企业短期绩效而选择降低企业创新投资。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 .................................... 14
第一节  非关联委托贷款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分析 .......................... 14
第二节  非关联委托贷款对创新产出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 15
第三节  非关联委托贷款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分析 ............................. 17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 18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18
第二节  计量模型设计及变量定义 .................... 18
第三节  异质性分析的子样本划分 .............................. 20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21
第一节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21
第二节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与模型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 22
第三节  非关联委托贷款与创新产出的多元回归分析 ........................ 23
第六章  非关联委托贷款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研究
第一节  中介效应模型设计
为了进一步验证在样本企业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影响其创新产出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资金储蓄效应和资源侵占效应,本文借鉴Baron and Kenn(1986)以及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提出的中介效应模型来检验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是通过何种途径影响企业自身创新产出。
一、资金储蓄效应
从资金储蓄效应的角度看,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是企业理性的选择。非关联委托贷款利息高、回收期限短,让企业在获得一定收益的同时,也能够平滑企业创新转化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非关联委托贷款通过改善企业的流动性,降低财务流动性风险对创新活动的不利影响,间接增加了企业创新产出。因此,本文引入流动性供给(Flow)作为中介变量进行检验。具体途径为:非关联委托贷款—流动性供给—技术创新投入。借鉴胡泽等(2013)学者的相关研究,采用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流动性水平。
二、资源侵占效应
从资源侵占的角度看,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是企业投机动机的驱动。面对创新活动的高度不确定性和非关联委托贷款的高息诱惑,企业管理者会倾向于选择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从而侵占原本用以企业创新活动的相关资源,包括自主创新方面的相关投入,进而间接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具体途径为:非关联委托贷款—创新资源侵占—创新产出。本文引入创新资源侵占中介变量进行检验,参考杨国超和芮萌(2020)的做法,用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作为创新资源侵占中介变量的代理变量,具体采用研发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进行衡量。

金融论文怎么写
金融论文怎么写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企业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可能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并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进而对创新投入和产出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讲,如果企业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主要是为了提高闲置资金的利用效率进而改善自身的财务流动性,则可以通过资金储蓄效应为创新活动提供更充足和持续的资金支持,进而促进创新产出;如果企业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主要是为了通过短期套利获取超额收益,则可能通过资源侵占效应挤占创新资源,进而抑制创新产出。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与企业自身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主要如下:
(1)企业当年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会显著抑制其下一年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即企业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对自身创新产出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发放的非关联委托贷款规模越大对企业创新产出的抑制作用越大。这个结论在后面的稳健型检验中也得到了支持。
(2)不同企业的外部资金获取能力、资本结构以及治理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资本配置行为,因而企业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的创新产出效应会表现出明显的企业异质性。融资约束较低、股权集中度较高和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对其创新产出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3)进一步检验影响机制后发现,非关联委托贷款不会通过缓解企业的流动性供给促进企业创新产出,即非关联委托贷款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不存在资金储蓄效应;反之,非关联委托贷款更多的是通过侵占创新资源,进而抑制企业创新产出。本文的证据更倾向于支持非关联委托贷款影响企业创新产出的资源侵占假说。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