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的逆向性别歧视与家庭资源错配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5966 论文编号:sb2024040815284952181 日期:2024-04-2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研究通过与罗(Low)的农户模型对话分析得出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逆向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次,利用社会交换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从家庭的同代与代际两个层面分析逆向性别歧视是如何导致家庭资源错配。
1引言
1.1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视的方面,“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而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农民就业问题成为了重中之重。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里,大量农村农业劳动力不断地涌入城镇,参与非农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9562万人,较1983年《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估算的改革开放初期的200万人,增加了146倍,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了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根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有关数据可知,到2050年,预计我国每年将有300-5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累计转移1亿人左右。劳动者作为最基础的存在,在社会中持续地创造着财富,在劳动力市场中,农村劳动力就业改变了中国,影响并惠及了世界,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社会结构转型的推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农民工就业质量越发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如何提升农民工收入和工作质量也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稳定农民工就业。因此,在三农工作中,稳定、有条不紊地落实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当前的重点。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针对我国发生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的逆向性别歧视这一在研究领域被长期忽视的现象以及其对家庭产生的危害进行深入考察,本研究的目标为:首先,探究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逆向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与罗在1986年建立的农户模型进行对话,在女性劳动力供给和女性劳动力需求两个方面对我国出现的这一特殊的逆向性别歧视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其次,揭示逆向性别歧视是如何导致家庭资源错配。在家庭的同代和代际两个层面利用社会交换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来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通过实证检验逆向性别歧视对家庭资源错配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该影响在不同年龄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最后在研究结果基础上为应对逆向性别歧视现象提供相应的建议。
1.2.2研究意义
从理论层面上看,我国出现的这一特殊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的逆向性别歧视现象,是一个国内外研究领域较少触及到的问题。另外,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往往会更多的讨论劳动力市场歧视与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即歧视现象对劳动需求方的影响(Sehultz和Becker等),本研究探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逆向性别歧视与家庭资源错配,即性别歧视现象对家庭的和谐与对孩子的教育之间的关系,为歧视现象对劳动供给方的影响。同时在提倡性别平等、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性别公平就业的背景下,能否消除农民工劳动力市场逆向性别歧视问题关系着我国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因此从理论上分析造成农民工劳动力市场逆向性别歧视的原因,探究消除就业逆向性别歧视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相关理论
2.1.1罗的农户模型
经济学家罗(Low)在1986年建立了农户模型,其中男性优先供给劳动力,本研究是与之相反的在我国出现的女性优先提供劳动力的现象。因此,有必要首先梳理出罗的模型的形成机制,为下文分析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逆向性别歧视”的用工形成机理奠定基础。
罗研究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诸国的农业生产,这些国家经济生活最重要的特征是近似高度发达的雇佣劳动市场:一是,存在劳动市场。不同类别的劳动存在着显著的工资差异,尤其是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其次,是原始土地租佃制度,即农户的土地取得取决于其家庭规模;三是,半生存经济。农民在自家门前卖出的粮食价格与市场零售价有差距;最后,由于粮食自给水平不足,大量农户和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罗的上述假定隐含着“工资性工作比较优势”的存在,在南部非洲流行的工资就业市场中,家庭中身强力壮的男性工资更高,拥有从事雇佣劳动的相对优势,因此,妇女、孩子、老人和体弱多病的男人多从事生存农业。图1.1显示了简化的罗模型,假设某农户有三个劳动人口,各自的劳动时间为A、B、C,三个劳动者在生存农业生产中的劳动生产率完全相同,但在劳动市场有不同的工资。TPP为生存农业的总产量线,TPP为直线代表三个家庭成员的农业生产的边际生产率相等。曲线OW代表总工资或总劳动机会成本的增长状态,由于每个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收入不同,每个人劳动的工资收入增长幅度不同。ww’为劳动机会成本的平行线,与TPP相交于E点,此时是农户劳动投入的“利润最大化”水平。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
2.2文献综述
2.2.1性别歧视的相关研究
关于性别歧视的国内外研究,从古至今都大多的围绕在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上(Sehultz、Becker、张抗私等),少数学者研究了对于男性的歧视(David Benatar,2012)。旨在揭示歧视问题及其原因,以及探索解决问题的政策和社会改革方案。这些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劳动力市场、教育体系、家庭结构、法律制度等,对于推动性别平等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研究也反映出国内外社会对于性别平等的不断关注和探索,为性别平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支撑。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这一种不公平的现象不论是发生在女性身上还是男性身上,都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并且其背后的原理也具有共通之处。因此,研究作用于男性的性别歧视时,也有必要对作用于女性的性别歧视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2.2.1.1关于男性性别歧视的相关研究
在性别歧视被认为是错误的社会中,对性别歧视的认识大多是针对那些使女性处于不利地位的态度和做法,人们很少关注那些主要受害者是男性的性别歧视现象(Warren Farrell,2008),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性别歧视是被忽视的性别歧视,即使是许多反对性别歧视的人也没有认真对待。因此,对于作用于男性的歧视的认识不足会导致男性受歧视的问题无法得到改善。
男性处于不利地位的时刻经常会被忽视(Benatar David,2012),其中包括男性缺乏征兵入伍的豁免权,而女性通常享有这种豁免权,与女性不同的是,男性不仅要被征召入伍,还要被派往战场,在那里他们冒着身心受伤甚至死亡的风险;在大多数非战斗环境中,男性也是不成比例的暴力受害者,例如,大多数暴力犯罪的受害者都是男性,而且男性经常成为大规模杀戮的特别目标,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体罚,而有时这种惩罚对女性来说是被禁止的,而对男性的这种惩罚即使不鼓励也是允许的;还有,男性遭遇性侵的情况,虽然男性遭受性侵犯的次数少于女性,但人们通常不会那么重视对男性的性侵问题,因此经常会出现报告不到位的情况(Guy Holmes和Liz Offen,1996);
...............................
3 农民工劳动力市场逆向性别歧视的原因分析 .................................. 24
3.1 女性劳动力供给:计划生育政策释放女性劳动力 ....................... 24
3.2 女性劳动力需求:工业生产轻型化 ....................... 26
3.3 本章小结 .................................... 27
4 逆向性别歧视与家庭资源错配 ................................ 29
4.1 男性与女性的生理特征与比较优势 ............................... 29
4.2 社会传统文化 ......................................... 30
4.3 研究假说:逆向性别歧视如何导致家庭资源错配 ....................... 32
5 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的逆向性别歧视与家庭资源错配的实证分析 ........................... 37
5.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37
5.1.1 模型设定 .......................................... 37
5.1.2 变量选取 ......................... 37
5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的逆向性别歧视与家庭资源错配的实证分析
5.1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5.1.2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妻子对家庭婚姻是否满意以及孩子是否是“问题少年”。在CFPS2018的问卷中涉及到对于婚姻满意程度的问题是“总的来说,您对您当前的‘婚姻/同居’生活有多满意?”,对配偶在经济上的贡献满意度涉及到的问题为“您对对方在经济上为家庭做出的贡献有多满意?”。以上问题的回答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设置,从1代表“非常不满意”到5代表“非常满意”。婚姻满意度回答比例分别为1.73%、2.78%、15.41%、18.87%、61.20%,配偶经济贡献满意度回答比例分别为4.22%、3.69%、20.18%、20.56%、51.36%。虽然以上测量指标为简单的单项目指标,但已有研究证实了其和多项目量表一样有效(Sloan等,2002)。由于婚姻满意度和配偶经济贡献满意度数值通常偏高,本文参照以往研究的做法,将“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受访者重新编码为“满意”组,将“无所谓满意不满意”、“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受访者重新编码为“不满意组”(王杰,2021;Zhang,2012;Furdyna,Tucker和James,2008;Kaufman和Taniguchi,2006),用1代表“满意”,0代表“不满意”。关于孩子是否是“问题少年”涉及到的问题是“这个孩子学习很努力。”以及“这个孩子遵规守纪。”,从“十分不同意”到“十分同意”的回答比例分别为1.135%、21.38%、5.53%、58.73%、12.99%和0.58%、10.92%、1.63%、71.08%、15.80%,与婚姻满意度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使用一样的过程来进行重新编码,以上变量用1代表“同意”,0代表“不同意”。
(2)核心解释变量。
实证部分将会验证逆向性别歧视对于农民工家庭成员婚姻是否满意与孩子是否是“问题少年”的影响。理论分析部分已对发生“逆向性别歧视”的农民工家庭中丈夫待业在家,妻子参与就业会导致家庭的资源错配进行了分析,因此,本研究将是否受到逆向性别歧视,即家庭中是否是丈夫被迫待业在家,妻子参与就业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分析产生的影响效应。在CFPS2018问卷中涉及到的问题中,妻子参与就业用妻子问卷中的过去一周从事了工作来表示,丈夫被迫待业在家用丈夫过去一周未从事工作且过去一个月找过工作来表示,最后再对妻子和丈夫的问卷进行匹配。整理后用1代表发生逆向性别歧视,即妻子参与就业,丈夫待业在家,0代表未发生逆向性别歧视,即妻子参与就业,丈夫参与就业、妻子待业在家,丈夫参与就业和妻子待业在家,丈夫待业在家的总和。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
6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6.1主要结论
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的逆向性别歧视现象已经存在已久,无论是对于每一个家庭还是社会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研究领域还未得到重视,并且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往往会更多的讨论劳动力市场歧视与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即歧视现象对劳动需求方的影响,本研究探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逆向性别歧视与农村家庭的和谐和对孩子的成长之间的关系,即歧视现象对劳动供给方的影响,是另一种重要的分析角度。首先,本研究通过与罗(Low)的农户模型对话分析得出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逆向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次,利用社会交换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从家庭的同代与代际两个层面分析逆向性别歧视是如何导致家庭资源错配。最后,通过构建logit模型,使用2018年的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2018CFPS)验证了逆向性别歧视对家庭资源错配的影响,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同时实证考察了这一影响效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的差异性。具体的研究结论如下。
(1)从农民工劳动力市场“逆向性别歧视”的产生原因来看,通过梳理罗(Low)的农户模型的用工机理,对比分析得到我国“逆向性别歧视”的用工形成机理。首先,在女性劳动力供给层面,中国大陆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一个家庭最多只会生育两个孩子,女性生育期基本上在30岁之前结束,从而使得家庭有了提供女性常规劳动力的可能。其次,在女性劳动力需求层面,二战后,工业生产体系的标准化与普遍出现的以机器替代重体力人工,使得工业生产轻型化,许多之前需要男性的强体力的工作,女性通过操作机器便可实现,而女性有着更加细心与更好管理的优势,使得工业企业更愿意使用女工。以上两点使得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发生了逆向性别歧视的现象。
(2)逆向性别歧视现象导致了家庭资源错配:同代层面上,在社会交换理论的框架下,受到逆向性别歧视的家庭,丈夫待业在家,妻子承担起家庭负担,家庭无法获得丈夫在经济保障等方面的支持,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与男性被迫待业在家的现状的冲突会降低妻子在婚姻中获得的奖赏,受到歧视的男性产生的负面情绪以及男性在孩子教育上的劣势会提高妻子在婚姻中的代价,妻子会更容易产生不满的情绪;在代际层面,将绝对优势理论中的绝对成本替换为绝对收益进行分析,父母性别特征的差异是父母不同的资源禀赋,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生理特征的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存在,丈夫对孩子进行照料时,孩子所获得的绝对收益会低于妻子进行照料时所得。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价值链视角下农业企业价值评估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