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组态探讨——以东北三省120家合作社为样本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666 论文编号:sb2024031112573751993 日期:2024-03-2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研究从如何促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这一现实问题出发,基于组态理论、集体行动理论等理论基础,从合作社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梳理了影响合作社效率的七个因素,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影响因素组态分析框架。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农业大国,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面,然而农业是弱质产业,小农户是弱势群体。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的经济利益较难得到保障,更不易改变其弱势地位。鉴于小农户家庭经营作为我国农业主要经营方式将长期存在的现实,组织小农户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为合作社)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1]。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简称为《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依法设立、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为大力支持合作社发展,在2008-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明确提出各级财政要持续加大对合作社的经费支持,鼓励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引导合作社开展农村资金互助,并重视合作社在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支撑种业科技创新以及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各级地方政府也加快制定推动合作社发展的实施细则,制定扶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意见,不断探索合作社发展新模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申合作社的重要地位,认为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并为合作社制定了全面、系统的帮扶与支持政策。2014、2015年,中央政府提出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兴办专业合作或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的合作社,引导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并督促相关部门适时修订合作社法以适应合作社多元发展趋势。党的十九大以来,抓好合作社建设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任务:一是开展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注重合作社质量提升工作,不断引导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构建“村集体+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公司”和“农户+合作社+合作社联社”等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三是拓宽合作社功能属性,以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发展特色村镇、休闲旅游、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产业链建设。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围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真实的效率水平如何?”、“某种单一要素是否能够构成影响合作社效率的必要条件?”和“要素之间如何耦合以产生合作社高效率或低效率的结果?”三个问题,本研究以组态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集体行动理论为基础进行理论框架的构建,尝试较为系统地探究多种影响因素对合作社效率的综合影响作用,通过实证分析检验理论框架。具体而言,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了解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水平、分布特点及所处规模报酬阶段。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一手数据,并使用三阶段DEA方法分阶段测度合作社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达到科学、准确地把握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水平、分布特点及所处规模报酬阶段的目的,回答“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真实的效率水平如何?”的问题。
二是识别影响合作社效率的关键因素,分析合作社高效率或低效率结果下不同影响因素的组合形态,进而释放合作社助农增收潜力,促进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基于东北三省1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数据,使用fsQCA方法对本研究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影响因素的组态分析框架进行实证检验。其中,通过fsQCA中的必要条件分析识别影响合作社效率的关键因素,回答“某种单一要素是否能够构成影响合作社效率的必要条件?”的问题;通过fsQCA中的组态分析探究实现合作社高效率发展的组态路径,了解导致合作社低效率发展的复杂动因,回答“要素之间如何耦合以产生合作社高效率或低效率的结果?”的问题。
................................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不同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
随着合作社实践的逐步深入,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相继被引入到合作社问题的研究中。根据合作社的组织特点,学术界先后发展出以垂直一体化、企业、市场主体联盟和契约连接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且不同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之间存在差异又相互继承。
垂直一体化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认为合作社是农场的延伸与扩展[4]。某一区域的农场主通过自愿联合的方式组建合作社,进入市场,并促进市场的有效竞争。由各农场主联合组成的合作社并非盈亏自负的企业组织,而是农场主自担风险的垂直经营联合体。同时,Phillips[5]认为农场主间“联合”的紧密程度受可预期的不确定性、联合降低成本的有效性、成员出资的情况和成员对合作社效率的关注度影响,且农场主间应按比例分享收益、承担成本。然而,垂直一体化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忽略了合作社内部各农场主间的交易成本,故于上世纪60年代后逐渐被企业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取代。
企业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认为合作社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企业[6]。Enke认为在垄断竞争市场中,若合作社能够按照边际成本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的交点产量进行生产,合作社就能实现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最大化。然而,社员和合作社交易量的增加使得合作社的实际产量偏离最优产量,故Enke假设的均衡是不稳定的。在Enke假设的基础上,Helmberger等[7]提出了合作社决策的短期和长期模型,并发现合作社既有成员的利益才是影响合作社最优决策的决定性因素。同样,在企业视角下,Albaek[8]、Chaddad[9]和Royer[10]等学者认为,与投资者所有企业(IOF)相比,多数合作社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存在劣势,但合作社在古诺双寡头市场中更具竞争力,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部分合作社会演变成投资者所有企业(IOF)。
...............................
2.2合作社效率研究
关于合作社效率的研究应至少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界定合作社效率内涵的研究;二是测度合作社效率的研究。下面依次介绍两部分的研究现状。
2.2.1合作社效率内涵的研究
国外学者参照效率理论研究成果对合作社效率内涵进行界定。Sexton和Iskow[15]将价格因素考虑在内,把合作社的经济效率分为技术效率、配置效率、规模效率和价格效率。Ariyaratne等[16]研究了合作社的X-效率和规模效率,其中,X-效率考察的是合作社对投入品进行最优利用的能力,规模效率描述的是合作社是否在最优规模上运营。
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于合作社效率内涵的解释更加具象。相关学者主要从公共经济学理论和帕累托最优理论两个视角对合作社效率的内涵做出诠释,形成了相对丰富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出发,樊丽明等[17]认为合作社的提供产品和服务极具“俱乐部产品”属性。由此,张靖会[18]认为合作社的效率可概括为合作社向社员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效率,合作社高效率意味着要以最低的成本提供种类多、数量大、质量高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社员的需求。王文慧[19]认为合作社具备经济俱乐部属性,合作社效率应包括整体效率和个体效率两个方面,整体效率可由合作社整体盈利能力评价,个体效率可由社员入社前后的收益变动反映,且单独考虑整体效率易挫伤社员积极性,仅仅考虑个体效率又不利于合作社发展大局。另一方面,从帕累托最优理论出发,黄祖辉和扶玉枝[20]提出合作社效率内涵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部效率”,即合作社的投入产出效率;二是“外部效率”,即合作社对社会总福利的贡献度。合作社追求内部效率的同时,也应考虑外部效率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张超[21]将外部效率定义为合作社在服务社员过程中所“溢出”的服务社区和社会的效率,其内涵反映的是合作社在带动非社员农户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社会影响力,并用社区服务和社会影响等指标来衡量外部效率。综合公共经济学理论和帕累托最优理论,崔宝玉[22]和李彪等[23]提出,合作社需要追求经济效率、社会效率和交易效率,以实现增加收入和利润的经济目标、实现农产品交易的交易目标和带动社员增收的社会性目标。
.................................
3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 14
3.1 相关概念界定 ................................. 14
3.1.1 农民专业合作社 ............................... 14
3.1.2 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 ................................... 15
4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23
4.1 .样本选择 .................................. 23
4.2 问卷设计 ....................................... 24
4.3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24
5 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测度分析 .............................. 32
5.1 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测度方法 ....................................... 32
5.1.1 经典数据包络分析 .................................... 32
5.1.2 三阶段DEA方法 .................................. 32 
6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影响因素的组态分析
6.1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与适用性分析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基于组态理论,参照本研究理论框架,在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前,对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定义、优势和分类进行介绍,对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操作步骤进行阐述,并对本研究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6.1.1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是一种由Ragin提出的案例导向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基于布尔代数和集合论的组态分析方法[101]。现实中,某一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条件变量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QCA方法基于组态理论,通过考察条件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充分与必要子集关系,探究条件变量之间的抑制、替代和互补关系如何系统地导致结果的发生或不发生。相较于假设自变量相互独立且考察线性因果净效应的传统计量分析,QCA方法一是可运用集合论和布尔代数对必要和充分条件进行分析,二是可运用组态比较分析技术对多重并发因果关系进行探究,因此,QCA方法更适用于现实中广泛存在的非对称性关系的研究,更适用于对复杂因果关系的探索。
根据数据类型,QCA方法可以分为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mvQ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其中,csQCA方法仅可以处理简单的二分变量,记数值“0”为完全不隶属,记数值“1”为完全隶属,故易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造成大量的信息丢失,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偏误;在csQCA方法的基础上,mvQCA方法将变量看作是多值的,但仍旧不能完全捕捉部分隶属或隶属程度变化引发的案例复杂性,故应用范围仍旧有限;相较于csQCA和mvQCA,fsQCA方法允许取介于0和1之间的部分隶属分数,评估介于“完全隶属”和“完全不隶属”之间的隶属程度,故更能够捕捉隶属程度变化带来的路径差异,适用于连续型数据的分析。
.......................
7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7.1研究结论
本研究从如何促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这一现实问题出发,基于组态理论、集体行动理论等理论基础,从合作社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梳理了影响合作社效率的七个因素,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影响因素组态分析框架。进一步,在三阶段DEA模型对东北三省120家粮食种植合作社的效率进行了科学、准确的测度基础上,以测度的综合效率为结果变量,使用fsQCA方法对影响合作社效率的关键因素进行识别,对产生合作社高效率或低效率结果的条件组态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提出了关于促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相关理论,分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从七个要素如何分别影响合作社效率和七个要素会如何组合进而系统地影响合作社效率两个方面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影响因素的组态分析框架。区别于以往研究,该分析框架系统地梳理了合作社效率结果背后的复杂影响机制,并认为一方面,合作社的人力资源、产品品牌、内部治理结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支持、金融环境和外部社会资本七个因素皆会对合作社效率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另一方面,各个影响要素共栖于一个合作社发展生态中,内部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外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内外部因素之间相互牵制,进而系统地影响合作社效率。
(2)在剖析合作社效率内涵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投入、产出和外部环境变量,使用三阶段DEA方法,真实、客观地测度了合作社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效率水平适中,调整后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值分别为0.6263、0.7410和0.8456,相较于规模效率,合作社纯技术效率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从效率分布角度出发,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效率分布特点,这与我国近年来开始重视合作社发展质量有关;从规模报酬角度出发,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有较大的效率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