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区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2522 论文编号:sb2024012709195851845 日期:2024-02-2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深入分析了东北地区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权衡协同关系,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文献,构建了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系统评级指标体系,采用遗传-投影寻踪模型获得权重进行综合评价,测度了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关系。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保障粮食持续稳定的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1],也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首要前提。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不断发展,人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加剧,满足粮食刚性需求以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和学者关注的重点。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耕地的生产力成为满足粮食需求的首要途径[2-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重视粮食增产增收和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在1996年时粮食产量突破5亿吨,但之后粮食产量却呈现下降趋势,保障粮食安全成为重中之重。自2004年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以来,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但随着近年来公共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局部战争冲突、气候灾害频发,全球粮食生产、物流、消费等多个环节受到严重冲击,虽然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但自给自足的背后,是中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仍快于产量的提高,“紧平衡”已成为我国粮食供求的长期态势[5]。在当前国情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保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粮食主要生产区的耕地产能,对于实现我国未来耕地资源安全、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推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稳定耕地生产力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作为不可替代的稀缺性农业生产资源,耕地始终担负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其利用状况不仅关乎粮食产量,更关乎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战略安全。近年来,作为维系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资源——耕地,受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影响逐年减少[6-7],耕地生产力出现了严重的不稳定性[8],加之在气候变暖影响下,东北地区耕地利用格局变化显著。此外,为适应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一系列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也改变农业生态系统,影响到农作物生产条件,进而影响耕地生产力[9-10]。“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稳定耕地生产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数量充足且质量良好的耕地资源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进的基本,也是农业不可或缺的特殊生产资料。因此,综合各区域内自然、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模拟耕地生产力水平对稳固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耕地是维系粮食生产的基本资源,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条件,耕地生产力的状况直接影响区域粮食安全的发展态势,而想要长久实现粮食安全势必会对耕地生产力产生一定的制约。现有研究多是从耕地角度考虑生产力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却忽略了在实现粮食安全过程中对耕地生产力造成的影响。本研究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将两个研究主体以“分析时空变化特征——探索耦合协调关系——预测关系发展趋势——提出合理对策建议”为主线,选取东北黑土区为研究区域,构建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灰色-BP组合预测模型等对研究区域的耕地生产力和粮食安全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与趋势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不同协调发展类型区域的政策建议,具体研究目标包括:
(1)阐述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的内涵与逻辑关系。
(2)探究东北黑土地区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关系。
(3)明晰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
(4)依据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关系的区域间差异提出东北黑土区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耕地生产力
耕地生产力是指耕地在一定的气候、土壤、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农业技术水平与投入强度下开展农业生产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通常包括耕地理论生产力、耕地可实现生产力和耕地实际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指在农业生产条件达到最优,仅考虑自然因素对生产的影响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实际生产力是指区域某年经济作物的真实总产量。可实现生产力是指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基本保证,自然因素均处于正常状态,在现有经济技术和利用水平的最高投入下正常年景农作物能够达到的最高产量,本研究中的耕地生产力指代的就是耕地可实现生产力,也有学者将其称作耕地生产潜力[109]。尽管目前对耕地生产力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学者们对耕地生产力是土地的基本功能属性这一观点是统一的。本文在前人对土地生产力、耕地产能和耕地生产力等相关内容的研究及概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对耕地生产力提出如下定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拥有的耕地资源基础上,通过一定自然条件约束和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经济投入水平的影响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收获物的最大数量。
2.1.2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概念最早是在1974年11月的世界粮食会议上提出的,而随着国际上对粮食安全定义的不断完善与改进,我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顺应我国国情发展,开始对我国粮食安全概念进行全面解读与完善。目前,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为“在质与量两方面同时满足全社会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基础上,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资源转化效率稳步提升”[112-113]。东北地区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产粮基地,科学评估东北地区粮食安全水平及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对于更好地巩固东北地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推进东北地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地区的区域粮食安全问题不仅要解决自身粮食供给,更重要的是实现更高层次的粮食保障目标。因此,从保障范围和标准上看,东北地区的粮食安全概念不同其他地区。对此,研究借鉴姚成胜等[114]对区域粮食安全的定义,认为东北地区粮食安全是指区域粮食生产能力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粮食需求,而且也能够承担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实现对国内、国际市场粮食的保障,在保持国家粮食市场供求动态平衡和稳定国家粮食市场价格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东北地区的粮食安全是在实现本区域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是维护本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条件下的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
...........................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基于环境与发展问题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旨在以可持续的方式促进全球经济、环境和社会繁荣的发展策略。其核心原则是协调现有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确保当前和未来的人类都能够获得资源和服务,并保持生态平衡。当前由于资源和环境的有限性,现代社会面临着大量的挑战,包括气候变化、能源短缺、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等等。可持续发展旨在找到一种平衡解决这些挑战的方法,不仅保护环境,同时满足人类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三大基本原则是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公平性意味着要平等分配资源和机会,以确保所有人都能享有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好处。持续性意味着要在现有资源和服务的使用和保护之间达成平衡,以确保未来世代也可以享有资源和服务。共同性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协调,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联合国在2015年通过了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其中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消除贫困、保障食品安全、提高能源效率、实现性别平等和可持续城市等,这些目标旨在鼓励全球各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各国家、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都需要承担责任,采取积极行动,而土地作为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耕地资源受到其自然属性的约束,自我修复能力较弱,需要人为提供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以确保耕地资源合理可持续利用,但由于社会经济与人口快速增长,给原本并不丰富的耕地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许多耕地长期处于超负荷使用状态,严重影响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因而,结合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进行研究,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3 东北黑土区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关系 .......................... 19
3.1 东北黑土区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测度 .................................... 19
3.1.1 研究区域 .................................. 19
3.1.2 研究方法 ............................ 19
4 东北黑土区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水平变化及趋势分析 .......................... 30
4.1 研究区域 .................................. 30
4.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31
5 促进东北黑土区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43
5.1 对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协调型区域的建议 ............................ 43
5.1.1 识别关键因子助力系统协同发展 ........................... 43
5.1.2 坚持因地制宜稳固协调发展优势 ........................... 43
5 促进东北黑土区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对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协调型区域的建议
5.1.1 识别关键因子助力系统协同发展
东北黑土区耕地生产力水平受到农业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自然因素的影响效果区域差异性明显。粮食安全水平受到可供性尤其是耕地面积的影响较大。因此系统协调型区域应保持自身优势,稳步提升影响耕地生产力和粮食安全综合得分的因素,以实现两个系统“双高型”耦合。首先,需要加大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要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引导农民利用畜禽粪污积造施用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用好畜禽粪污等有机资源,替代部分化肥投入。其次,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合理的施肥方法,同时加强土壤水分管理,控制作物病虫害,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此外,应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减少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还应保护现有和宜耕后备耕地资源,并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运行管理和开发建设,调整优化农作物种植品种和种植结构,确保耕地优质高产和区域粮食富足安全。
5.1.2 坚持因地制宜稳固协调发展优势
对于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趋势较好的区域,虽然短时期内并不面临严峻的耕地压力问题,但随着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力度的加大,黑土耕地的高强度运作也可能在未来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应该未雨绸缪,除严格保护黑土耕地数量外,可利用耕地压力尚低的契机,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供给的前提下,合理测算可适度休耕或轮作的耕地面积,并以此开展科学的休耕轮作计划安排,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恢复和提升地力,实现“藏粮于地”。其次,对于压力状态趋势逐渐向好的区域,要区分“黑土地保护利用成效显著区”与“短期高强度耕地利用成效显著区”,本研究认为针对这类区域应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提升区域竞争力也将有效缓解耕地压力,而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遏制对耕地的过度非农化利用,依据严格的黑土地保护政策,扎实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土保持工程、农田防护林、推进侵蚀沟治理等工作。最后,应大力推进有机肥料的积造和使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建立健全监管处罚机制,坚决杜绝依靠施用大量化肥农药带来短期增产的情况。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总-分”式的研究思路,首先以地处黑土核心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为研究区,按照“建立耦合协调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探究耦合协调关系-判断耦合协调类型及趋势”的整体思路开展研究。首先,深入分析了东北地区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权衡协同关系,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文献,构建了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系统评级指标体系,采用遗传-投影寻踪模型获得权重进行综合评价,测度了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关系。为进一步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发展趋势,选取21个东北典型县区,借助修正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县域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趋势,并对此进行时空分析与评价,比较不同时间、不同研究区域的耕地压力变化情况,采用灰色-BP组合预测模型对研究区域耕地压力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最后,基于省级、县级研究结果分别对不同协调发展类型区域提出因地制宜的政策方案。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东北地区整体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系统高度耦合且逐步发展为优质协调。东北地区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耦合水平达到0.9以上,均处于高度耦合状态。从指标体系分析,耕地生产力水平受到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较大,粮食安全水平受到可供性的影响较大,其中耕地面积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其单个指标权重达到0.14,两系统综合水平呈现为整体上升趋势,局部年份出现小幅波动。协调水平整体上有平稳升高趋势,从协调类型上看,东北三省地区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系统整体由“双低型”同步逐年向“双高型”同步发展,期间多经历生产力滞后的过渡期。
(2)东北地区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水平与耕地压力之间关系为显著负相关。在系统协调发展期间,耕地为满足高强度的粮食生产任务,易产生消极状态响应,研究借助耕地压力指数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耕地压力指数能够作为反映二者协调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系统耦合协调度与耕地压力指数为显著负相关,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表现出的相关关系强于辽宁省,分别为-0.8994和-0.8303,说明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系统协调水平越低,耕地压力越大,系统协调水平越高,耕地压力越小,耕地压力指数可以作为进一步探究长时序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的关键指标。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