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88
论文字数:39658 论文编号:sb2015083013091714469 日期:2015-09-05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失业和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和日益加剧,人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了各国关注的问题。各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逐渐从“经济的发展”转变为“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并不断探索经济社会的合理发展路径。人类发展指数是以“预期寿命、教育质量和生活水平”三项作为基础变量,来代替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它不仅从经济方面,还从社会发展方面提出了综合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状况的方法,比以往用 GDP 来表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项制度也正处于调整当中。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进行探讨、总结,有助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日两国同属亚洲国家,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则是亚洲第一个发达国家,也是早期实行资本主义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影响着东亚经济的发展。从历史路径角度来说,中日两国也有相同之处,战后的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迅速复苏甚至超过战前。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发展到鼎盛时期后进入成熟阶段,但同时伴随着经济泡沫以及 90 年代泡沫破灭,在长达 15 年的萧条之后,从 2002 年至 2008 年 2 月日本经济持续了 73 个月的复苏状态,在此期间日本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被中国所取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得到飞快发展,人民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伴随着虚拟经济的不断膨胀、人民币升值、楼市价格的快速增长,这与日本经济泡沫经济时期有多处相似,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同。因此,中国在选择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时,应可以借鉴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徐玲玲,郝胜涛,王利运用了主成分——聚类分析的方法,选取了能够综合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辽宁省 100 个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综合的分析评价,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提出了对策建议[1]。李玲玲认为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2]。栾金昶建立了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的模型,从经济、科学技术、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对我国副省级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及分析,并对各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3]。杨永恒,胡鞍钢,张宁对用主成分分析法及其形成的权重结构来构建人类发展指数给予肯定,并且对我国在经济、教育、健康三方面的不协调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4]。潘安娥,杨青对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研究,并且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提出建议[5]。朱芸芸通过使用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构建了指标体系,并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与典型相关分析[6]。邵明豪运用数据详细的剖析了日本经济衰退的诸多因素,随后对日本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给出分析、评价,并指出在现阶段国际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了日本的经济政策,同时也探究对我国经济腾飞带来的启示[7]。王威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能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模式来带动,这种模式并不科学,随着资源的枯竭,中国需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与日本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借鉴日本的发展方式来探索中国的发展之路[8]。廉东、赵红玉对比分析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日本的相似之处,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是否会重蹈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覆辙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比研究了中日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借鉴日本泡沫危机的经验教训在产业机构、金融市场、政策工具以及区域合作方面提出了建议[9]。
……….


第 2 章 基础理论


2.1 人类发展指数的理念
“人是国家的真正财富”。出于这样的理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 1990 年的《人类发展报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HDR)中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将经济、社会指标进行结合,揭示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展现人文发展现状,即以人的健康长寿、受教育的程度、生活质量为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数据处理及计算方式,得出相应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全球 187 个国家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对以往只将经济作为衡量指的挑战。HDI 意味着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思考“发展”。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创造一个有利环境,以使人类享有长寿、健康、富有创造力的生活。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 HDI 至今,人类发展指数的理念已经在指导各国政府制定政策、战略部署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为推动全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90 年以来,世界平均人类发展指数值已经提高了 18%,反映了在入学率、预期寿命、收入水平等方面具有较大程度的综合性提高。那些 HDI提升最快的国家包括以收入“增长奇迹”著称的中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当然也包括那些在人类发展的非收入维度上以公平著称的尼泊尔、阿曼和突尼斯。因此,HDI 为各个国家及地区提供了一个全新、宽广的视角。事实上,进入到前十位的 7 个国家主要归功于它们在健康和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而非单纯的经济增长[25]。
………


2.2 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框架
本文从人类发展指数的理念出发,得出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研究框架如表2.1 所示。在该研究框架中,经济社会发展被划分为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和科技发展、医疗卫生发展以及就业与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根据人类发展指标体系选择了相应指标予以比较衡量。德国经济学家 Wolfgang Klenner 综合点评了日本市场经济上的种种不同观点,并结合日本于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一些方面上同现在的中国经济情况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并对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有利的建议[16]。吉川洋认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机制为人口移动,通过人口移动、户数增加、内需扩大、经济增长、人口移动的循环过程促进经济增长,这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城市化提供了参考建议[17]。Kristen Schultz Lee 和 Yumiko Fujita 对日本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变革进行研究,认为经济衰退是二十世纪末期日本社会价值观每况愈下的主要原因[18]。Eiji Yamamura 对社会信任在日本长期逃学学生生和人力资源形成过程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社会信任的增加可以有效减少初中、高中学生的逃学率,并且对提高教学质量会产生积极影响[19]。Kerry JaneHickson 探究了预期寿命的增加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得出日本的人均GDP 会伴随人口寿命增加发生近两倍的增长[20]。Yong Li 提出协调资源可持续使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发展是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提出一系列建议[21]。

………


第 3 章 中日经济发展比较......... 10
3.1 中日经济发展规模及速度比较 ........ 10
3.2 中日经济结构比较.......... 12
3.3 中日经济发展质量比较 ...... 17
第 4 章 中日教育科技发展比较..... 21
4.1 教育普及度及教育质量比较 .......... 21
4.2 科技创新水平比较.......... 24
4.2.1 研发创新水平.......... 24
4.2.2 技术应用水平.......... 27
第 5 章 中日医疗卫生发展比较..... 31
5.1 医疗覆盖率 ....... 31
5.2 医疗质量 ......... 33


第 7 章 中日经济社会发展指数


7.1 中日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构建
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了贫困、落后,30 年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令世界瞠目,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中国的崛起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进行了许多探讨与猜测。同样,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迅速恢复,高速的经济增长使得日本在各方面超过欧、美许多发达国家位于世界强国之列,之后经历了泡沫经济的崩溃和长期的经济停滞,2008 年金融危机和 2011 年大地震对国内经济的巨大冲击更是雪上加霜,日本未来的发展之路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21 世纪对中日两国来讲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同为亚洲国家,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曾经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两国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轨迹、在推进世界发展中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加全面的考察两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将选用的社会经济变量进行适当处理,用相对较少的变量保留尽可能多的信息并构建出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对中日两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做出综合评价。本文选择了中日两国 2006年至 2012 年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数据,使用 SPSS 统计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模块进行主成分的提取及指数的构建[48]。
……….


结论


人类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大人们选择权的过程。而拥有健康长寿、良好教育和体面生活的权利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49]。1990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创立人类发展指数时,即以“健康长寿、受教育程度和生活质量”三项作为基础变量。之后的对人类发展指数的完善与发展也是对这三项基础变量进行更为丰富的诠释。本为基于人类发展指数的理念对中日两国进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研究,在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这三方面的比较之中得到相应结论。人民生活质量如何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本文上述对中日两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在经济发展规模及速度方面,中国的 GDP 已经在 2010 年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差距保持持续增加的趋势,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但仍快于日本,日本的经济增速呈现出逐渐从金融危机和大地震的阴影下跳脱出来的趋势;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进行快速调整,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仍然是中国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但增速较慢,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的第一、二产业占比仍然过高,而第三产业占比过低,中国仍然需要对经济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在经济发展质量方面,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远高于日本,就中日两国比较而言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 CPI 指数逐年增加已经在 2010 年超过了日本,加重了人民的生活成本,2008 年日本的基尼系数为 0.3211,属于收入相对合理范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 0.426,属于收入差距较大范畴,经济发展质量既是宏观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需要重视货币发行、物价水平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保障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云南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研究
下一篇:技术创新对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