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水泥、钢铁、和机械制造等很多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大规模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另一反面,大规模的建设也带来了能源巨大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基于资源效率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创建和维护一个健康的建筑环境。装配式建筑建造模式所具备的高生产效率、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低人员投入等优点完全契合了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2)装配式建筑是我国积极推广建筑模式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全国约有三十多个省市已明确提出了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关的指导意见和规定。2016年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要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2017年5月住建部发布的《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现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推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发展。由此可见装配式建筑是我国正在积极推广的建筑模式。
(3)装配式建筑推广过程中面临供应链协调的问题
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装配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建造的业务流程和生产关系,在新的业务流程下,装配式建筑推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供应链协调问题。尽管政府颁布的新的政策有利于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和性能,但装配式建筑的推广更需要高水平的供应链协调与整合。传统建筑行业对抗性的特点使得建筑供应链中的各方很难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很难形成协调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推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供应链研究综述
建筑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刘跃武(2011)基于Williamson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原理,为了节约建筑供应链内产生的成本,构建了针对减少交易成本的建筑供应链组织结构[2]。许杰峰(2015)针对建设项目供应链高度个性化的问题,研究了能快速响应顾客需求,供应链成员间能快速结盟扩充,并能通过网络快速进行信息共享的敏捷供应链[3]。孔海花等(2018)基于建筑工业化背景,在传统建筑供应链组成成员中加入了建筑构件部品供应商,建立以总承包商为核心的EPC模式下的供应链的组织结构,明晰了各参与主体及其主要职责以及供应链实现协同运作的措施建议[4]。
建筑供应链的运作模型。王挺(2005)提出了建筑供应链模型及供应链管理模式应用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法[5]。王红春(2017)阐述了在大数据环境中的供应链采购的优势,建立了基于供应商大数据的总体采购成本最优的运作模型。李毅鹏(2013)建立了一个总承包商和多个供应商的供应链模型,解决了材料、设备和构件部品现场存放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建筑供应链的优化并降低总承包商的采购成本[6]。
信息技术在建筑供应链的应用。郑云(2015)应用BIM模型确定了准确的装配式建筑构件清单,应用GIS规划供应商的最佳运输线路,两者的结合实现了供应链中不同物料状态的有效监控,并有效减少了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运营成本[7]。JavierIrizarry(2013)建立了一个集成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技术的系统,实现了对密集型数据的收集,并能够实时跟踪监控构件部品的相关运输信息[8]。AniSaifuza(2016)提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首先应打通建筑设计和构件部品生产两个环节的信息障碍,建筑设计模型完成后可以直接自动计算生产各种构件部品所需的材料种类及数量,这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构件部品生产的效率。另外,施工现场的相关信息也应该实时地反馈到构件部件的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物流的效率提高并准时供货[9]。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2.1.1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装配式建筑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建造的建筑,是将建筑物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和部品在工厂中进行预制,然后运输到现场由专业施工人员通过装配、锚固而快速建成的建筑[35]。传统建筑建设采取的是现场手工操作的建造方式,而装配式建筑是实现构件部品标准化,生产工业化,装配机械化,流程规范化的建造方式。装配式建筑通过改变传统建造方式,实现了工期短、成本低、污染少的目标,是中国建筑可持续发展和建筑工业化的必然趋势。
装配式建筑项目同时具备传统建筑和制造业的双重属性。所以和传统建筑项目相比,装配式建筑有很多自身的独特性。
(1)工业化
装配式建筑将传统施工建造的实现方式转换为生产制造的实现方式。这种通过在工厂预制所需的构件部品,然后运至现场进行装配安装,最后形成完整建筑体的过程就体现出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特点。
(2)标准批量化
在装配式建筑构件部品生产中,标准化和批量化是其基本的特征。为了使构件部品符合装配式建筑项目,要对构件部品的尺寸、规格等进行详细的设计,使构件部品可以通过工厂流水化作业,批量化标准化地生产。
(3)机械化
机械化是装配式建筑实施的重要手段。在工厂进行构件部品生产以及在现场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只需要进行装配、锚固等工作,整个过程均是机械化作业,减少了人工使用并能够缩短工期。
(4)科技信息化
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工业化地生产、标准化地设计、机械化地施工,这些的实现对科技和信息化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装配式建筑项目的科技水平更高进信息化程度也更高。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合作伙伴关系理论基础
(1)资源依赖理论
Pfeffer&Salancik认为企业的生存必须依靠一定的资源,要获得资源企业就必须与外界进行交互,所以企业是依靠外界环境的[41]。资源依赖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其他供应商拥有的资源,所以公司间的关系管理的目的就是控制或减少资源依赖。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公司必须通过外部环境获取必要的资源,公司的经营业绩受到能否成功获取必要的资源的影响。但是,由于资源不足且不容易转移,公司往往会在寻找资源时付出很多代价。因此,交换是就是企业在需要资源时的最佳解决方式。但由于公司和资源交换单位的总存在着条款不同、地位不等和都通障碍等问题,因此公司需要与资源供应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高效便捷地获得必要的资源。
(2)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是指企业为获得某些资源需要花费的费用或者精力。这些资源包括产品、服务和技术等,花费的费用包含实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事前交易成本一般包括搜集信息成本、协商成本、合同检验成本等,事后交易成本包含管理成本、纠纷解决成本、监督成本等。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会想办法减少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
企业可以采取内部结构化的措施,这样就消除了交易成本,不过会增多企业的内部管理成本。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采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措施,这样既可以减小交易成本还可以规避风险。所以,交易成本理论是合作伙伴选择的重要理论依据,是选择合作伙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直接的驱动力。
.............................
3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15
3.1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过程模型 ......................15
3.2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7
4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培育.................37
4.1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培育理论研究 .......................37
4.1.1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培育的概念 ........................37
4.1.2 装配式建筑合作伙伴培育与制造业供应商培育的对比 ........37
5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巩固.................47
5.1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信任 ............................47
5.1.1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中信任的概念 .....................47
5.1.2 信任对于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影响 ................48
5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巩固
5.1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信任
5.1.1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中信任的概念
人们最早对信任的研究始于社会学,后来研究延伸到了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信任的概念比较抽象,许多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对信任的概念进行了相关表述。豪斯默(Hosmer)认为信任是当预期亏损多于预期回报,个人所做出的不具有理性的行为[85];Mayer 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条件监督对方的条件下,仍然不去对对方进行监督,置自身于有可能被对方伤害的状[86];Morga 认为信任是指合作的其中一方对对方的真诚与可靠的行为有着十足的信心[87]。在装配式建筑供应链伙伴关系中,合作伙伴间的信任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之间为了维护合作关系,会为对方投入的资源和努力等。
(2)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会根据合作伙伴的建议或意见来调整自己行为,来满足对方的要求。
(3)合作的各方会根据合同来约定彼此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之间会减少各项约束条款的设置和使用。
(4)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之间会减少为获取不当利益而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采取行动时也会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5)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间会进行充分交流沟通,互相之间有良好的开放包容性,愿意互相披露自身的重要信息。

..............................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文根据我国装配式建筑初期推广的实践,针对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这一问题,从合作伙伴选择、合作伙伴培育及合作伙伴关系巩固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得出以下的主要研究结论:
(1)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方法。首先根据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结合的思路,构建了包含 8 个一级指标和 30 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然后应用三角模糊数的打分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值,最后结合专家打分计算不同合作伙伴的总分并选出最合适的合作伙伴。
(2)根据Stackelberg博弈模型,设计并分析了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培育模型。结果表明,购买价格补贴和投资分担两种激励措施都能够提高构件部品质量水平,都是对构件部品供应商培育的有效措施。同时,构件部品的需求量、未来市场需求波动、构件部品供应商风险承受能力等参数对构件部品供应商的培育效果也有明显影响。
(3)从信任关系构建、信息共享和冲突管理三个方面构建了合作伙伴关系巩固路径。通过分析信任对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影响,提出合作伙伴间信任关系的构建模式;通过分析 BIM、GIS、RIFD 等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供应链中的不同应用场景,建立起基于多种信息技术的装配式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分析合作伙伴间冲突产生的原因,根据管理方格理论提出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间冲突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