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工程硕士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9471 论文编号:sb2018082221531722642 日期:2018-08-2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工程硕士论文,工程硕士属于专业硕士学位的一种,是工程类专业学位,分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学术硕士学位的工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工程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经典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目的
排水规划中排水量预测及管网计算在国内外的应用研究主要体现在应用新的信息系统和市政管线设计软件利用计算机内储存的大量排水设施、地形情况结合市区规划利用输入的数字地图自动生成排水服务地域内居住区、办公、商业、工厂的分类面积总和由面积推算出排水量并结合现有排水设施状态结合地形特性生成最佳排水规划方案并模拟进行排水管线建设后的效果分析[81。由于宣城市排水设施的信息系统有待完善在研究城市排水时主要是结合城市电子地形使用市政管线设计软件合理布置排水管线计算排水面积和排水量计算机自动生成计算表格。城市化带来人口在城市集聚城市不透水面积使得降水入渗量减少按照传统理论设计的敷设地下排水管将雨水排往下游水体由于汇流时间较短使得雨洪峰值增加导致城市雨洪危害加剧水涝灾害频发造成经济损失重大;且直接排放的雨水还导致了雨水资源的大量流失并对下游城市防洪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雨水径流污染的加重[9]。甚至一些地区和城市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了地面沉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环境危害。因而如何正确对待和有效利用这些既有巨大潜在价值又有广泛潜在威胁的雨水资源已经摆在了我们城市排水规划设计工作者的面前它也是一项新的课题和紧迫任务。国外十分重视雨水的利用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城市雨水资源化和雨水的收集利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在城市排水规划中一直把它作为重要内容来加以研究规划。国外发达国家城市雨水利用的主要经验是:首先确立雨水是资源要先利用后排放的思想然后制定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并在城市排水规划中加强雨水利用规划和相应的技术研究。这些经验和方法对我国城市排水规划很有借鉴意义。在宣城市排水规划中也使我们不得不对按照传统理论进行的城市排水规划和设计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来面对这些问题并作出有益的尝试。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水体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据深圳、成都、长沙等大城市的水污染调查报告显示:除了管理不善、监督不力、法规不健全、市民不重视等等原因,城市水污染主要原因是城市没有完善的排水管道系统,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不足,大多数城市的老城区还保留着大量的合流制排水管道系统。由于污水的收集率、处理率低,绝大多数的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水体,大大超出了受纳水体的自净能力。于是城市水体就受到了污染。而水污染控制的重心也由点源阶段过渡到了面源阶段,也大大加剧了城市水污染防治的难度。清楚了原因,也就意味着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城市水体污染的治理应首先从城市排水系统尤其是城市排水管道系统入手。如何做好适合城市自身的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如何进行老城区的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改造?如何做好污水资源化和城市雨水利用工作?成为21世纪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和义务。①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现代化的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进入21世纪,城市排水管道系统不仅仅只具有传统的截污、防洪、排涝的功能,而更应该起到防止城市水污染,为城市提供第二水源的作用。
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规划设计不能照抄照搬规范的东西,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布局、城市发展水平,以污、雨水分流的排水体制为方向,因地制宜,结合建设、管理、维护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确定适合城市自身的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一方面要在管理监督、政策法规上逐步减少、杜绝污水的直接排放、随意排放,污水必须通过污水管道系统收集至污水厂处理;另一方面,要对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进行精心地规划设计,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并具有超前性。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规划设计一经确定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仍然需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做适当的调整。②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管道系统的改造。在几乎每一个有点历史的城市都会保留着相当部分的合流制排水管道系统。是改成截流式,还是彻底的分流制?不同的改造方式都会有相当的拥护者。合流制改造在综合考虑城市现状的同时,必须要有超前性,要尽可能去实现污、雨水的分流排放。由于合流制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合流制的改造设计应得到充分的重视。.③污水资源化和城市雨水的利用。在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并存的危急时刻,污水资源化和城市雨水的利用己经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国外发达国家,污水资源化和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己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并拥有了成熟的经验、先进的技术。在我国城市水污染己经不可小视的状况下,应借城市化进程加快之机,在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将污水资源化和城市雨水利用纳入其中并加以重点考虑,充分重视城市第二水源的规划、开发、利用。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规划设计的理论和规范在我国己经十分成熟。通过对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规划设计工程实例研究,提醒在此领域的规划设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状况、发展战略、相关行业的管理水平及自然条件,充分重视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新功能的规划,做出有地方特点的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并为其它具有相似地形、地貌的平原或丘陵地区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二章宣城市基本情况概述
 
2.1自然条件
地理区位:宣城市位于长江以南黄山以北地处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地带皖东南门户。市域总面积为12340平方公里。东邻江苏和浙江的漂阳市、宜兴市、湖州市和杭州市南接黄山市西滨芜湖市北界马鞍山市全市总人口约274.2万人人口密度为222.8人/平方公里。市区东距杭州240公里南距黄山市198公里北距南京194公里芜湖76公里距省会合肥213公里.市区现辖七个街道办事处(鳌峰、济川、澄江、西林、敬亭山、双桥和飞彩)建成区面积35.85平方公里市区总人口35.5万人宣城市位于我国经济最归达的长江三角洲影响第二圈人接受沪杭经济辐射强烈。同时与皖江经济带最重要的中心城市芜湖仅距76公里。宣城市市区是皖赣铁路与宣杭铁路的交汇点同时又是两条高速公路—318国道和合杭高速的对接城市。芜湖长江大桥和318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宣城从公路、铁路北至合肥东至杭州南至黄山均有便捷通路。水阳江的水运可直达芜湖通往长江黄金水道。地势地貌:宣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复杂且起伏不平。城区地面高程一般在12-6m(吴淞高程系下同)最高达88m。市区西北部Zkin有敬亭山主峰海拔317m;西南部为丘陵地带岗峦起伏沟冲交错平均地形坡度在6-0%平均海拔22-6m;东南部为水阳江冲击而成的平阪区水网密布地势低洼地面高程大都在设计洪水位以下。
 
第三章 宣城市给水概况、排水现状............... 19-23 
    3.1 给水概况.............. 19-20 
    3.2 雨水排水现状.............. 20-21 
    3.3 污水处理系统现状.............. 21-22 
    3.4 排水现状存在的问题.............. 22-23 
第四章 宣城市排水规划总则.............. 23-26 
第五章 宣城市雨水工程规划研究.............. 26-35 
    5.1 雨水排水规划指标.............. 26-27 
    5.2 主要河流特征.............. 27 
    5.3 雨水排水分区.............. 27-30 
    5.4 排涝泵站规划 ..............30-31 
    5.5 雨水排水管网规划.............. 31 
    5.6 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设计有益尝试.............. 31-33 
5.7 排水河道整治规划.............. 33-35
 
结论
 
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改造自己的居住环境,排水工程建设是否能满足城市生产人民生活的需要,标志着一个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单个城市的污水处理和排放实际上是整个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组成内容之一,彼此是依存关系。如果本城市的污水虽经二级处理后排放,而“客水”是IV类以上的水,那么本城市范围内的水体环境仍得不到改善,从而影响到本城市治理污水的积极性。这充分说明在流域范围内的城市进行统一的排水工程规划的必要性。‘而目前进行单个城市的排水工程规划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整个流域的排水工程规划由谁来管理和协调?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城市里有无排水设施或数量和功能的大小、是否配套等情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城市生态、经济、社会方面诸多功能作用的发挥,严重时则危及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本规划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分为雨水工程和污水工程两部分另外对雨水的利用也做了研究。本规划研究完成后要在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制定排水工程规划的实施方案和扩初设计对污水处理场、水系河道整治、雨污水管道系统建设等要深入研究充分论证以使规划真正可行。污水工程规划要先实施主干管系统一次性投资这样可随着城市的改造和建设逐步实施其它管网系统。要做好工程管线的实施管理工作要做到先地下后地上。雨水和污水管线与道路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有建成区和新建区的建设环境差异较大经济实力以及建设标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应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普查对错接的管道进行纠正保证雨、污水管道各行其道避免污染水环境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同时进行研究宣城市《城市排水规划管理办法》对排水规划的编制、设计、建设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明确排水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使用。禁止雨水、污水管道混接。现有的排水设施未实行雨污分流的应当有计划地进行改造。暂不能实行雨污分流的地区应当进行污水截流并逐步实行雨污分流。己截流区域污水不得直接排入排洪渠、河涌、湖塘。加强控制滨水区的城市建设对湖泊岸线尽可能采用自然形态、增加绿化植被恢复滨水生态同时充分运用湿地、水生动植物等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建设。加强水环境管理的法律体系的完善依据水环境的表现形式重点细化湖泊、港渠、水库等相关法规并成立综合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城市水环境建设在城市建设中要改变以往重开发轻治理的思想注重城市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优化生态环境创造亲水宜人的自然景色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张杰李碧清李继祥高洁.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与利用对策研究[J]一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2)
2陈卫孙文全孙慧.城市雨水资源利用途径及其生态保护[J].中国给水排水200015(6)
3车武.我国缺水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199915(3):
4王家廉.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里程碑—介绍《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重要含义与作用[J].中国环保产业2000(4)
5陈森发.一种污水管网系统优化的新方法[J].南京工学院学报1987(2)
6王文远王超.国外城市排水系统的发展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1998(2)
7陈策田长勋郸金敏.关于城市排水体制的思考一从平顶山市污水处理工程湛河治理污水截流谈起[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9(2)
8彭永臻王淑莹王福珍.排水管网计算程序的全局优化[J].中国给水排水199410(5)
9邝铁池.广州市排涝工程现状与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0117(9)
10刘燕李俊奇.国内外城市雨水水质及污染控制[J].给水排水200329(10)
 

经典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绪论
 
1.1土工排水板的结构
土工排水板是指用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和丙纶、涤纶等高分子聚合物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一种排水材料,它由具有纵向排水通道的塑料板芯和外覆滤膜两部分组成,结构如图1-1所示。板芯一般采用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制成,型式分为十字型板,长城性板,丁字型和乱丝型板等,国内主要是十字型(槽型),板芯的功能主要为抵抗土体的压力,并作为通道将水导出。滤膜一般为涤纶和丙纶等短纤浸胶无纺土工织物或长纤无纺土工织物,其功能主要为,在水流进入排水板的同时将砂土阻挡在外。板芯与滤膜的复合方式有两种,分别为分体式和整体式,如图1-2和图1-3。整体式是将滤膜与板芯通过热粘合熔融在一起,而分体式排水板是由滤膜包覆在芯板外面,两者可以分开。总的来说,整体式排水板性能更加优越,因为整体式排水板的滤膜和板芯粘合在一起,在外界水的压力作用下,滤膜的形变相对来说较小,因此排水通道不会因滤膜形变而减小。
 
1.1.2土工排水板的分类
排水板产品从采用的原材料分类,也主要有两种:聚丙烯排水板。聚丙烯排水板为烯烃材料的一种,热塑性、强度高、变形延伸性能好、材料加工性能好、但是聚丙烯片材的抗撕裂强度较低,容易加工成特殊的形状,能够添加一定量的掺加材料而改善其材料硬度。高密度聚乙烯(HDPE)排水板。高密度聚乙烯(HDPE)也是烯烃类材料的一种,其分子结构无极性(电荷),热塑性、硬度大、强度高、变形延伸性能好、抗撕裂强度高,且只能够掺加进小于2.0%的外加剂,因此属于纯聚烯烃型材料,其最大的特点是耐橇擒蚀性好,一般的酸之碱、盐均不能对HDPE形成腐蚀破坏,故世界范围内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均采用HDPE膜为防渗系统。按型号分,交通部的%标准中只有A、B、C三种型号,没有D型。然而在实际工程中,产品的可用与否,各地根据实际使用效果情况,判定合格的标准有所不同,所以在下面的表1-1中增加了D型的判定标准。
 
1.2土工排水板的应用研究
土工排水板的应用制作排水板的材料包含排水板的滤膜和排水板芯板的用材。原来排水板芯板都是用PVC、聚乙烯旧的成品材料经加工成粒子做成的,这些旧料都是从社会上收购来的,旧料成分杂乱,质量基本无法控制,杂质、有害成分也多,不能适应工程的更高要求。新诞生的高性能排水板在芯板材料上完全使用了新聚丙烯原料,从而使排水板的性能指标有了极大的提高[2],产品质量已接近和达到了国际水平。原来排水板滤膜都采用短纤浸渍无纺布,其质地很不均匀,加上粘合短纤维的粘合剂为水融性的,水稳性差,滤膜浸水后强度大大降低,且耐久性也差,因此滤膜的湿抗拉强度很低[3]。现在工程上应用的排水板滤膜以纺粘非织造布为多,如聚酷纺粘排水板滤膜可以增加土壤的粘聚力和摩擦角,大大增加土壤的抗剪强度;滤膜有良好的渗透性和耐腐蚀性,使用寿命长,几乎可以应用在任何土壤中;滤膜几乎垂直的立面,使其占地较少。因此,聚醋纺粘排水板滤膜在岸坡堤坝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聚醋纺粘排水板滤膜是由连续长丝成网而成,具有良好的拉伸性和渗透性。所制长丝的线密度,滤膜的厚度、透气性、透水性及孔隙率等与非织造加工工艺密不可分,因此滤膜生产工艺参数的掌控十分重要。
我国上个世纪生产的排水板,其滤膜大多数都是用缝纫机缝合的方式来包裹芯板的,这样生产的排水板会在滤膜上留下一长串的针眼孔洞,会影响排水板的使用效果。关于这一点在武良金等人的研究成果中也有说明,从地下挖出的排水板上观察到“打开滤套发现芯板上吸附一些极细的土颗粒,尤其是缝线针扎过的槽子,已被土颗粒充满。这说明滤膜还不能阻挡很细土颗粒的侵入。缝线针眼严重破坏了塑料板的隔土性,土颗粒堵塞了部分排水通道,影响通水能力[6]。现在塑料排水板滤膜的包裹方式有了根本上的改进,由过去的缝纫机缝合包裹变成用胶粘合,使滤膜完全成为排水板芯板的一个封闭的过滤结构,在排水板的滤膜上不再留有针眼孔洞,避免了泥土颗粒进入排水板齿槽的可能,极大地提高排水板的排水功效和改善了排水板的长期工作性状。整体式排水板与分体式排水板相比结构形式具有如下特点:①整体性好,尤其是整体受力性能好,滤膜不会由于排水板断裂而与芯板脱离;②滤膜与芯板热合在一起,把芯板分成许多小格,对芯板起到适量加固作用,在侧向土压力的作用下,滤膜向芯板槽内凹陷较少,同时芯板齿槽不会发生倒齿现象,保证了排水空间;③节省滤膜材料。
 
第二章土工排水板滤膜的制备
 
2.1原料的选择及其结构性能
纤维是生产土工合成材料最基本的原料,纤维原料的特性对它所形成的非织造布产品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土工排水板主要用于加固软土地基,工作环境为软土。因此用作土工排水板滤膜的纤维原料主要要求强度高,耐老化性好。本课题主要采用土工合成材料行业中用量最大的聚醋纤维,单基是由一个苯环、两个醋基和两个亚甲基构成。一CHZ一CHZ一是柔性链;苯环使分子链的刚性增大,熔融嫡减小,结晶速率减缓,所以传统的熔体纺丝法得到的初生纤维一般为非晶态,但经过拉伸取向可诱导快速结晶,不仅取向度高,而且结晶度也高[l2l。PET熔点高,大约为267℃。PET分子链为线形结构,具有高度的立构规整性,所有的芳香环几乎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因此具有结晶的倾向;同时由于没有大的支链,分子易于沿着纤维拉伸方向取向而平行排列。PET分子链通过酷键相连,如在高温和水存在下或强碱介质中容易发生醋键的水解,使链断裂,聚合度下降,所以在PET纺丝成型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水分含量。在涤纶纺粘法中,一般要求切片的含水率小于50ppm。PET的成型加工性能与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大分子的聚集态结构及聚合物中的杂质含量有关。纺粘用PET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15000-22000。相对分子量低,则熔体粘度下降,纺丝容易断头,丝条亦经不起较高倍率的拉伸,所得到成品丝强力下降,延伸度上升,耐热性、耐光性、耐化学稳定性差。相对分子量分布对于PET纺丝加工性能及非织造布纤网中的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很大。实验证明,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相同而分布宽的PET,纺丝时容易产生断头、毛丝和疵点,且经不起拉伸,所得纤维及非织造布的强度低、延伸度高、弹性回复率低、表面粗糙。
 
第三章 土工排水板滤膜过滤................. 32-47 
    3.1 滤膜的过滤机理.............. 32-35 
    3.2 滤膜的渗透机理.............. 35-38 
    3.3 渗透性能测试原理及方法.............. 38-46 
    3.4 本章小结.............. 46-47 
第四章 土工排水板滤膜的工艺优化.............. 47-64 
    4.1 工艺优化.............. 47-50 
    4.2 滤膜性能分析.............. 50-63 
    4.4 本章小结.............. 63-64 
第五章 土工排水板在青草沙工程.............. 64-73 
    5.1 工程简介.............. 64-65 
    5.2 土工排水板在青草沙工程中的应用.............. 65-68 
    5.3 土工排水板施.............. 68-71 
5.4 本章小结.............. 71-73
 
结论
 
本论文对作为土工排水板滤膜的纺粘热轧非织造布进行了性能测试及研究,在深入掌握原料性能及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分析了滤膜的渗透机理,还对滤膜的力学性能,水力学性能和老化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分析了生产工艺参数对这些性能的影响。最后例举了一个工程实例,分析了排水板在此工程中的应用。
本课题在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
(l)阐述了滤膜的过滤机理及渗透理论,并通过公式推导出滤膜的透水率的数学模型,以便后面分析工艺参数对滤膜渗透性能的影响。
(2)分析了滤膜结构及阐述了测试水力学性能的原理。再通过大量的实验确定了测试时的最佳水头差为scln,渗透性能的指标最好采用透水率。
(3)采用模糊决策中的Boula数法评价所有工艺方案,样品F的材料性能最优,工艺参数最为科学。具体方案为:纺丝速度3700n亡min,面密度为sog/mZ,轧点类型为椭圆形,轧辊压力为n0N/Inm。
(4)通过实验测试并分析得出,由于纺丝速度增加,纺出滤膜的纤维细度变细;面密度增加,单位面积内承担外力的纤维数量增加;轧点面积增加,粘合区域增加,滤膜的力学性能都有所提高。而随着轧辊压力的增加,粘结处的强度会先增加,进而纤维内部的大分子键断裂,使得滤膜的力学性能先增加后减小。
(5)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由于纺丝速度影响纤维的细度,面密度和轧辊压力影响滤膜的孔隙率,轧点面积影响滤膜的有效过水面积,根据土工织物透水率的数学模型,得出的规律为,随着纺丝速度、面密度、轧点面积和轧辊压力的增加,滤膜的透水率都是下降的。
(6)通过排水板通水量的实验,可知排水板的通水量主要取决与板芯的类型,滤膜对其影响很小,在试验中无法找出规律。
(7)测试滤膜的老化性能,分析并建立聚酷纺排水板粘滤膜的老化方程,得到其耐用期的老化方程,并分析了其老化机理。
(8)简单介绍了上海青草沙水库工程,通过对该区域的土质分析,并计算其沉降要求,得出应该使用C型排水板,并最终确定其设计长度为21-25m,间距1.4m,呈正三角形布置。并简单阐述了施工过程及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 B W Arthur.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ereasing returns and lock in by historicalevent [J].The Eeonomie Journal, 1989
[2] Bain J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59.
[3] Bain J .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56.
[4] Batt Rosemary. Explaining wage inequality in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Custome rsegmentation,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union declme[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2001(10): 19-28
[5] Boyer, Mai cel. A Habit Forming Optimal Growth Model [J]. InternationalEconomic Review, 1978(19)
[6] Boyer,Maicel. Rational Demand and Expenditures Patterns under HabitForm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3(31).
[7] Brynjolfsson, Erik,Michael D Smith, Jeffrey Hu. Consumer surplus in the digitaleconomy: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increased product variety at online booksellers[J].Management Science, 2003(11): 87-89.
[8] Chakravorti, Sujit. Theory of credit card networks: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3(12):103-112.
[9] Chaloupka,Frank. Rational Addiction Addictive Behavior and Cigarette Smok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
[10] ChappelL Davies, Griffiths. Online Computer Gaming [J]. Journal of AmerieanAcademy of Business, 2004(7):87-96.
 

经典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城市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人类对城市生存环境的品质也有了越来越高的新要求,从自然、人与社会这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的基本点出发,已由过去的“生存意识”进展到现代的“环境意识”,如同加拿大的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所说的:“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环境意识不断被大众所认知,人们内心渴望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和令人身心愉悦的城市环境之中。园林艺术作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造不仅仅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协作,公众也作为创作的主体而参与其中。怎样使景现墙艺术走向公共空间,使之成为满足大众需求的公共艺术,成为构成园林环境中诗情画意的部分;又怎样把景观墙艺术与大众生活相联系,协调景观墙艺术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又怎样使景观墙艺术性与地方的多样性及文化特色联系起来,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等问题,这些都是在景观墙设计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同时需要明白为谁而设计景观墙,除研究景现墙基本功能元素外,园林景观设计师更多的是应当探索怎样达到人与景观墙之间,景观墙与文化、自然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并使大众真正接受与喜爱景观墙,使景观墙真正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最终成为公共艺术。中国素有“园林之母”的美称,不仅是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更是因为园林之美的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周武忠在《园林美学》一书中指出,对于园林美学广泛地、深入地研究当视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园林美化是个系统而重要的工程,需要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者结合和渗透的园林美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领域包括城市园林规划和其中单一园林景观元素设计[1]。园林小品作为城市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有重要的作用,景观墙是园林小品的元素之一被用于现代城市居住环境之中,其体积较小,造型精致,丰富多彩,在环境中若能匠心独运,则能够起到丰富城市景观,美化居住环境,突出地方特色,丰富人们的生活,增添生活情趣等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品味[2]。景观墙在满足基本性的功能外还需要追求景观性和生态性的价值,具备视觉形式上的美观,并在墙体的内容里体现城市特有的景观特征,尤其是在城市环境的艺术与文化层次中,营造具有内涵的艺术与文化氛围,成为城市的景观标志,使园林环境更好的为人服务,满足现代人对精神享受的更高要求。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在园林景观中,景观墙作为室外环境陈列的艺术品,也可作为整个环境的中心,也体现了人们对公共艺术的审美,由于其较好的视觉效果和功能性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被广泛地应用于美化环境之中,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总结景观墙的缘由及理论基础,调研国内外景观墙的现状和建设成果,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城市景观墙详细的分类和功能,阐述城市景观墙的理论依据和内涵,提出城市景观墙的新的设计模式。
(2)以福州作为考察对象,对福州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公园绿地、公共设施绿地、专类绿地五种不同类型绿地中的景观墙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考察研究。
(3)根据不同类型景观墙的具体设计模式,对福州五种绿地类型中的景观墙基本概况及建设现状进行对比,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4)研究其应用前景,将实际的项目案例结合理论知识对城市景观墙的功能性设计、文化性设计、生态性设计进行详细的剖析探索,论证其可行性。
 
2 城市景观墙的相关概念及常见分类
 
2.1 相关概念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墙为最常见的建筑表现形式,在古代典籍中,墙有墉、壁等称谓。《尔雅》曰:“墉,垣墙也”,《说文解字》曰:“垣,墙也,从土”古代的墙十之八九是以土筑墙,所以与墙相关的字皆从土;“墙,垣蔽也”墙具有遮挡掩蔽的作用;墙的作用不仅与家屋有关,而且也常常和国家联系在一起,《释名》曰:“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垣,援也。人所依阻以为援卫也。墉,容也。所以蔽隐形容也。”墙的三大基本功能第一是屏障功能,可以隐蔽自我;第二是凭借着高强保护自我;第三是在围合成高墙的空间内,具有保护隐蔽自我的巨大容量,使敌人不能侵犯,使人民安居乐业[21]。
在古典园林建筑构成元素中,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实体元素,也是园林建筑的精神载体,自然也有其独特之处。然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墙体运用于与国外建筑中的墙体运用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如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墙体可以不用在作为承重墙,所以增加了使用的灵活性,人们可以按照个人的喜好与需要来修建粉墙或漏窗,用来丰富建筑的风格与环境的需要;墙体不用承重具有较大的装饰性、实用性,对于墙的厚度与开窗形状、样式等进行不同的变化,用来满足人们对墙的多种需求;很多时候墙也可以作为一种构造物的形式独立存在,可与山石、竹丛、灯具、雕塑、花池、花坛、花架等组合独立成景,其形式有院墙、围墙、园墙、城墙、照壁等。古典园林中的墙为分割空间、衬托景物或遮蔽视线,一般都用薄砖空斗砌筑,在《园冶》中把墙垣按照墙的材料和构造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白粉墙、磨砖墙、漏砖墙、乱石墙[22](图2-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园林篇部分把墙按照造型特征和材料进行了整体分出类别,第一,按造型特色分为平顶直墙、云墙、龙墙、花格墙、花篱、影壁墙;第二,按材料特色分为砖墙和石墙,石墙又包含一般的石墙、虎皮墙和乱石墙,砖墙中包含混水墙、清水墙和混合墙,乱石墙中掺杂黄石,成为嵌壁假山,其作用可以丰富院内的景致;水磨砖相砌而成为磨砖墙,淡雅的同图又不失华丽,纹样丰富变化;水磨砖具有紧密的质,很讲究接缝,在门墙中常有用到[23],园墙在古典园林中运用各有各的特色,墙壁的粉白色与墙头和屋顶的深色瓦块,形成强烈对比而又颇具优雅,内墙上的花窗和砖框小巧精致,内外相望,粉墙花影,若隐若现。
 
3 城市景观墙设计模式研究.................. 36-59 
    3.1 城市景观墙设计 ..................36-39 
        3.1.1 城市景观墙设计理念.................. 36 
        3.1.2 城市景观墙设计原理.................. 36-37 
        3.1.3 城市景观墙设计核心内容.................. 37-38 
        3.1.4 城市景观墙的设计意义.................. 38-39 
    3.2 城市景观墙设计的模式研究 ..................39-58 
        3.2.1 城市景观墙的具体设计研究.................. 39-53 
        3.2.2 材料在城市景观墙中的应用.................. 53-58 
    3.3 小结.................. 58-59 
4 城市景观墙现状调查与分析.................. 59-76 
    4.1 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59-60 
        4.1.1 调查的方法.................. 59 
        4.1.2 调查区域的选择.................. 59 
        4.1.3 调查内容.................. 59-60 
    4.2 现状调查及分析结果.................. 60-75 
    4.3 小结 ..................75-76 
5 城市景观墙实践性研究.................. 76-86 
    5.1 “桃源居”项目概况.................. 76-79 
        5.1.1 项目分析.................. 76 
        5.1.2 整体设计思路 ..................76-78 
        5.1.3 设计形式.................. 78-79 
    5.2 “桃源居”中景观墙的具体设计研究.................. 79-86
 
结论
 
时至今日园林景观中的材料与技术日新月异,使园林景观的造景形式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如何营造属于中国现代特有的园林景观,设计者不但需要从古典元素中汲取其设计精髓,也需要把现代的元素提炼抽象化于景观表现中。在古典园林中景观是在不同的艺术手法相结合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园林中园墙的艺术所呈现的美不是仅只局限于可视的艺术形象上,而是运用各种造园的手法和技巧,合理的布置造园的要素,巧妙的安排园林的空间,灵活的运用其形式美的法则,以抒发体现园林的意境之美,其中可学习研究借鉴的地方数不胜数,对现代城市景观墙的研究要在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吸取古典园墙之精华,但这不等于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可以滥用古典园墙的设计形式与元素,毕竟现代人需要在景观中留下能反映就有当代特征的景观设计语言。现代城市景观墙作为园林景观中重要的景观小品元素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随着城市建设不断的重视城市景观环境的生态化,加之现代新的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这对在传统中只注重外形设计与形式设计的景观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者逐渐认识到一个优秀的城市景观墙设计不仅要注意功能性,注意环境美化在意境中的体现,更要注意体现其生态性。本文对现代城市景观墙的设计模式进行研究,以福州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通过实例调查与案例分析,理论研究和实例相结合,对城市景观墙的功能性设计、文化性设计、生态性设计、材质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分析了景观墙与其它景观元素如何相结合,又怎样在园林中形成丰富多变的景观,使我们认识到怎样在园林景观中设计景观墙和创造性的应用景观墙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研究结论如下:
 
(1) 确定城市景观墙的基本概念及具体分类
经过研究可把城市景观墙定义为在城市绿地系统中,为满足客体即城市园林景观环境不断丰富发展的要求,以客体生态环境为前提,以主体人为基础,保证基本的功能基础之上,以提高环境的质量与品质、提升营造生态性景观为最终的目的,从而达到城市景观墙的环境、经济、文化、功能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最佳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景观生态环境的营造一个最优的条件。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对城市景观墙进行分类,按地域类型可分为陆地式景观墙和水景式景观墙,按功能分类可分为装饰性景观墙、文化性景观墙、空间性景观墙、象征性景观墙,按材料分类可分为硬质性景观墙、柔质性景观墙、混合性景观墙。
 
(2)城市景观墙的设计模式研究
城市绿地景观化景观墙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反“客”为主,反“客”为主的理念就是把客体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以追求园林景观质量的优化为最终目的,在满足不同需求的基础上,为大众提供可观可赏可游同时充满诗情画意的空间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城市景观墙的景观生态化。本内容以园林美学,色彩构成学和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研究,分四个方面对城市景观墙的设计模式进行研究:①城市景观墙的功能性设计,把景观墙的主要功能分为突出视觉中心点、形成特定的场、创建空间三种类型,分别阐述了各自的特点与应用形式。②城市景观墙的文化性设计,从景观墙文化性设计表现手法与城市景观墙的文化概念和表达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文化性设计表现手法中,分别阐述了文化型景观墙的特点和文化型景观墙的表现手法,在城市景观墙的文化概念和表达中,分别阐述了景观墙中人文关怀的设计表现和如何把城市景观墙与历史文化相结合。③城市景观墙的生态性设计,从景观墙和水体的结合、景观墙和植物相结合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景观和水体结合中,把景观墙分为动态式水景墙和静态式水景墙,在景观和植物的结合中,从景观墙植物设计的意义、景观墙绿化的设计类型、景观墙的植物选择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在景观墙绿化的设计类型中,把景观墙分为以绿化墙体为主的景观墙类型、以植物特点分类的景观墙类型。④城市景观墙的材质运用研究,从不同材料产生的质感、不同材料的分类及应用、墙面装饰材料的基本功能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在不同材料的分类及应用中把景观墙分为运用石材的景观墙、运用金属材料的景观墙、运用木材的景观墙、运用砖瓦的景观墙、运用陶瓷的景观墙、运用新型生态材料的景观墙、运用其它材料的景观墙七种类型。
 
参考文献
[1]周武忠.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5-6
[2]曹宁,刘怡,胡海燕.园林小品与环境的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3):43.
[3]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9.
[4]郭晓华.粉墙花影景观及其在园林中得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2-5.
[5]王苇页.苏州园林的园墙艺术设计[J].山西建筑,2010,(14):365.
[6]封云.门窗洞墙—古典园林小品之妙[J].华中建筑,2003,(3):108-109.
[7]程小蓉,程平.从墙与空间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41-44.
[8]石玉庆.论园林景观艺术中墙的妙用[J].农业考古,2007,(6):237-239.
[9]尹文.中国古建筑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4.
[10]孟琳.浅述墙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J].苏州大学学报,2004.
 

经典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四

 
1.绪论
 
1.1课题背景
纪念性广场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深入了解和解释纪念性广场景观的文化内涵是旅游文化研究的任务之一,本文基于这点,借助象征视角,试图揭示纪念性广场景观的内涵,既完成旅游文化的解释任务,提高纪念性广场景观的旅游吸引里,同时还能够为旅游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使作为旅游景观的纪念性广场景观内涵更加丰富。
 
1.1.1旅游景观文化与纪念性广场景观发展现状
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把景观和文化、旅游结合起来的全新视角。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现象,以后人类通过文化知识评价,把与人类生活相关适合审美的自然存在叫做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是人类在追求各种需求过程中形成的创造物。由于景观是由人参与存在的,与人类文化和心理活动不可分离,所以任何景观都有人类文化的涵义。深入解释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是旅游规划、旅游策划等包括旅游行业其他方面都需要掌握的知识,是提高旅游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之一’。旅游景观文化包含山水旅游景观文化、气候天象旅游景观文化、生物旅游景观文化、宗教旅游景观文化、古代建筑旅游景观文化、近代建筑旅游景观文化、园林旅游景观文化、民族民俗旅游景观文化、人类生活形态旅游景观文化等多个方面。纪念性广场景观是集宗教旅游景观、古代建筑旅游景观、近代建筑旅游景观、人类生活形态旅游景观为一体的,综合型景观。因此,纪念性广场景观文化属于旅游景观文化,对于纪念性广场景观文化内涵的研究是旅游景观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对旅游景观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中西文化中,“景观”都是一个复杂而又内涵丰富的概念,不同的人面对相同景观时,也会有不同的解释。俞孔坚教授在“景观的含义”一文中,对景观进行了定义,称“景观是人们向往的大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纪念性广场景观”是“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纪念性广场景观除了具有一般景观所具有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符号性之外,为了满足其景观纪念意义的表达,纪念性广场景观的象征性尤为重要。
纪念性景观可以说是人类景观最早的类型,原始人类标志大地的冲动来自于“纪念”的本能’。当原始社会进入部落群居时期,象征氏族精神的原始纪念性广场景观也随之产生了,原始纪念性广场景观表达了原始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死的思考,对神灵的虔诚。如今,景观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涵盖景观美学、景观心理学、景观生态学、景观生物学、景观地理学、景观旅游学等多学科、广泛性的专业领域,并且不断有新的学科产生并加入其中,呈现多学科综合化、交叉化的特点2。纪念性广场景观作为景观学科的分支,也呈现出综合化、交叉化的趋势。随着中国当今社会高速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文化因素”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而纪念性广场景观作为重要的旅游文化载体,已经成为了旅游景观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很多地区,纪念性广场景观成为景观发展的新焦点,成为了地域环境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纪念性广场景观是一个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象征。理论方面,旅游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尚不成熟,旅游景观规划理论也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学科不完善、相关理论也不成系统。景观学科引入中国也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而其中的纪念性广场景观的相关理论也是近阶段才受到重视的,关于纪念性广场景观的相关研究多散见于各种景观学科文献与著作当中,独立的、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相对较少。
 
第2章纪念性广场景观象征一般性分析
 
2.1纪念性广场景观发展分析
纪念性广场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重要的旅游文化载体,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同时又凝集了城市精神,是旅游者必到之处。纪念性广场景观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氏族纪念广场景观—祭祀广场景观—现代城市纪念性广场景观,纪念性广场景观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
 
2.1.1早期的纪念性广场景观分析
不同地区的原始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大致是相同的,建筑也多有相似之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人类进入部落群居并产生固定的居民区,原始广场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原始广场(图2.1)一般位于聚居区中央,被聚居区的建筑所环绕。原始广场对聚居区内居民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居民交流传递信息、相互沟通、举行公众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法国和英格兰等地发现了多处深暗色的石阵、石柱、石圈。巨石阵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谜,这些遗迹可能源于原始崇拜或宗教。巨石阵大都位于古城周边的空旷地带,规模庞大,排列整齐,置身其中神圣感油然而生。比较著名的有英国石环巨石阵(图2.5)、法国卡纳克石阵(图2.6)。巨石阵可以看作是是最早、最成功的纪念性广场景观。能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建造而成,源自原始人内心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大自然的敬一畏和向往。如今巨石阵遗留下来的只是昔日辉煌的一个轮廓,而这个轮廓也令人难以忘怀。尽管一半以上的石块或者掉落、或者丢失、或者被掩埋,但巨石阵的原始布局仍然依稀可见。巨石阵不仅仅是新石器时代人们聚会的场所,它还具有宗教和天文研究等用途,它象征原始人内心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3章 纪念性广场景观象征表现手法.................40-77 
    3.1 纪念性广场景观空间象征分析............... 40-47 
    3.2 纪念性广场景观形态象征分析............... 47-65 
        3.2.1 人物形态象征分析 ...............47-52 
        3.2.2 动物形态象征分析............... 52-57 
        3.2.3 植物形态象征分析............... 57-62 
        3.2.4 抽象纹样象征分析............... 62-65 
    3.3 纪念性广场景观数字象征分析............... 65-66 
        3.3.1 传统型数字象征分析............... 65-66 
        3.3.2 创新型数字象征分析............... 66 
    3.4 纪念性广场景观色彩象征分析............... 66-73 
    3.5 纪念性广场景观植物象征分析............... 73-77 
第4章 相关案例中象征运用评析............... 77-86 
    4.1 唐山抗震纪念广场景观象征分析 ...............77-82 
        4.1.1 空间象征分析............... 77-78 
        4.1.2 纪念碑象征分析 ...............78-79 
        4.1.3 基座台阶象征分析............... 79 
        4.1.4 纪念馆象征分析............... 79 
        4.1.5 植物象征分析............... 79-80 
        4.1.6 浮雕象征分析............... 80-82 
    4.2 美国二战纪念广场景观象征分析............... 82-86 
        4.2.1 空间象征分析............... 82-83 
        4.2.2 拱门与柱列象征分析............... 83-84 
        4.2.3 自由墙象征分析............... 84 
        4.2.4 浮雕象征分析............... 84-86
 
结论
 
当下“文化因素”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旅游景观文化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内容。纪念性广场景观作为重要的旅游文化载体,已经成为旅游景观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由于纪念性广场景观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同时又凝聚了城市精神,是旅游者必到之处。因此,正确解释纪念性广场景观的文化内涵,是提高纪念性广场纪念目的的关键;还原纪念性广场景观的“故事,,情节,有利于加强纪念性广场景观的吸引力。本文借助象征视角,对纪念性广场景观空间的象征、形态的象征、数字的象征、色彩的象征和植物的象征五大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l)通过象征视角研究纪念性广场景观具有方法论意义,这不仅具有对旅游文化的解释以及反映景观本质的作用,还具有对旅游规划中纪念性广场景观设计提供重要指导的意义,这些都将对提高旅游吸引力起到重要作用。
2)在纪念性广场景观中,象征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象征是纪念性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景观象征,才能将纪念性广场景观的涵义正确、深入、完整的表达出来。
3)纪念性广场景观象征可分为“传统型景观象征”和“创新型景观象征”两大类。传统型景观象征指的是人们直接将思维中约定俗成的表征机制应用到景观创作过程中,通过景观象征表达特定的景观涵义。创新型纪念性场景观象征指的是通过对传统象征形式的借鉴,在景观创作中将不同的象征符一号重新整合和处理,再加以应用,使之具有新的象征涵义。在纪念性广场景观创作过程中,两种象征类型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4)纪念性广场景观象征具有必然性、主动性、普遍性、差异性、通俗性、丰富性等特点。只有对纪念性广场景观进行系统的研究,了解景观象征的表征机制,在今后的纪念性广场景观设计过程中,才能更准确的对景观象征性进行应用。
纪念性广场景观作为重要的旅游景观文化资源,对其象征性的研究,也就是对旅游景观文化的深入解释,是提高旅游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今后旅游行业应该重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居阅时.旅游景观文化[J],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
2居阅时、翟明安.中国象征文化[J].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9
3居阅时.帝王陵墓建筑的文化解释同济大学学报[J].2004.10第巧卷第5期
4居阅时.庭院深处—苏州园林的文化涵义【M】.三联书店.2006.7
5居阅时、高福进.中国象征文化图志[J].山东画报出版社,第一版,2010.7.1
6齐康.建筑思迹[J].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俞孔坚.景观的含义时代建筑[J].2002.1
8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9刘滨谊.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J].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10刘滨谊、李开然.纪念性景观的基本图式母题中国园林[J].2003第04期
 

经典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五

 
第 1 章 引 言
 
1.1 研究背景
21 世纪,是人类工业空前发展的年代,全球的经济繁荣让很多工业发展包藏下的社会问题愈演愈烈。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环境问题成为了阻碍社会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工业中,废水的排放量日益加剧,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和许多国家一样,我国也正面临着水质污染和恶化的生态问题。既要追求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保证人类生存环境不受破坏,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基于工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人们极力寻求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吸纳工业生态学的思想,用生态的模式来打造现代工业厂区,也就是“生态工业”代名词的诞生。这一理念的提出,火速在世界各地得到认同,由此,它也成为了未来工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生态工业”是工业生态系统、工业生态学理论的具体实践的体现。它宣扬的是在工业厂区内各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废物源头减量化,工业环境生态化的理念。为了实现区域内的废弃物零排放,将资源充分高效利用,物质和能源循环利用的一种手段。作为一个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工业”可以有效地实现厂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工业旅游的兴起也再一次应正了“生态工业”的重要性,它是工业景观发展的产物。在国内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我国的工业景观设计由于起步晚、理论水平不高等原因的影响,一直未能形成研究的体系。许多研究都是针对单一类型的案例展开的,普及力度不够大。本文摘自无忧论文网,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org专业提供硕士论文库,博士论文库,留学生论文格式参考,联系方式:QQ357500023,电话13795489978。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后,我国对于工业遗产的改造和保护等方面也渐渐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工业景观的发展还是受到了局限性,发展速度缓慢。国外对于响应“生态工业”战略的号召,早已有了独特的建树。他们认为,要想工业旅游再度掀起热潮,工业景观设计的革新尤为重要。除了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如何打造特色的现代生态工业景观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即将成为工业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旅游消费者更希望找到原生态的旅游栖息地,能够使他们放松身心。能亲近自然,又能在玩乐中学习到知识,满足人类基本的求知欲,这无疑是旅游消费者新的消费需求。从理论高度来讲,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不再停留于狭小的天地,跳开空间的局域性,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领域。因此,我认为着重在厂区营造特色景观,融入更多的生态元素是工业旅游再次吸引旅游消费者眼球的战略思想。在设计景观时,用景观设计方法论的“融合”的观点把自然景观和工业特色穿插起来,创造出新的亮点。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国外发展状况
打造生态工业厂区,建设特色工业景观,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一个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作为依据。工业生态学是生态工业景观建设的学科指导和理论基础,它是生态、环境、能源、经济、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它强调的生态工业景观建设是指在工业园区建造合理的生态景观体系。20 世纪 60 年代末,日本政府的工业部门---通产省的咨询委员会及其附属的产业生态工作组对“生态环境”与工业体系的共同发展开展前瞻性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工业体系应在“生态环境”中发展经济的观念,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现有的工业体系,工业生态学初现萌芽状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科学院经过会议讨论,确立了“生态工业”的概念、基本内容和应用前景。到了 1993 年 10月,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确立了生态工业园区的定义和建设原则,工业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第 2 章 概念及原理简述
 
2.1 工业景观
工业景观属于景观的范畴,它体现的是人在自然中的工业生产活动——涉及人、建筑、机器与自然,依附于工业生产、生活而建造的一系列景观群体。现阶段的工业景观主要是指工业遗产保护中产生的景观和工业厂区建设中生成的景观,而本论文针对的是后者。它的重要特征是,机器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工业生产而存在的工具,而是不可避免的重要景观。工业景观设计就是以人为中心,兼顾机器生产的可能性,基于审美观和生态观对工业厂区进行的规划、建造与修缮,将附属景观与工业生产活动揉合在一起,让它们也成为一种可供人们欣赏的视觉上的享受。
 
2.2 人工湿地景观
 
2.2.1 湿地
在世界上 50 多种对湿地的定义中,普遍让大家接受的定义是“公约”中的定义。它对湿地的描述是天然的、人造的,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泥地带,并且带有流动的或静止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水体(包括水深小于 6 米的海域)。换句话说,江河水域,湖泊,沼泽,滩涂,水库和水深小于 6 米的海域,不管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开凿的都属于湿地的范畴。
 
第3章 工业景观的基础性研究................................ 18-23 
    3.1 国内外工业景观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18-19 
    3.2 我国工业景观存在的问题............................... 19-20 
    3.3 工业景观的分析............................... 20-23 
        3.3.1 工业景观的景观要素 ...............................20-21 
        3.3.2 工业景观的设计原则............................... 21 
        3.3.3 工业景观的景观分类............................... 21-23 
            3.3.3.1 工业厂区建(构)筑物景观 ...............................21 
            3.3.3.2 工业厂区道路景观 ...............................21 
            3.3.3.3 工业厂区绿地............................... 21-22 
            3.3.3.4 工业厂区环境质量 ...............................22-23 
第4章 工业景观与人工湿地景观的关系研究............................... 23-37 
    4.1 人工湿地用于工业中的必要性分析 ...............................23-24 
    4.2 人工湿地用于工业中的必然性分析............................... 24-25 
    4.3 人工湿地用于工业中的可行性分析............................... 25-33 
    4.4 人工湿地应用的实际案例分析 ...............................33-37 
第5章 人工湿地景观在工业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7-55 
    5.1 人工湿地工业设计中应用的设计原则............................... 37-38 
    5.2 人工湿地在工业设计中应用的设计方法 ...............................38-53 
        5.2.1 设计步骤及要求 ...............................38-41 
            5.2.1.1 基础资料分析 ...............................38 
            5.2.1.2 选址和布局............................... 38 
            5.2.1.3 人工湿地景观营造 ...............................38-41 
        5.2.2 设计方法............................... 41-53
 
结论
 
中国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节能减排这个问题已刻不容缓。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景观的时代性、美观性、综合利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全面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下,充分考虑工业厂区环境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创立独特的工业景观,体现特有的企业形象,因此生态景观建设也成为了当前工业厂区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人工湿地系统是一种正在不断得到研究、应用和发展之中污水处理新技术。
该技术应用于工业厂区的生态景观建设中是一种新的探索,对于改善工业区的废水排放,提高整个工业区的环境质量,具有不可估摸的意义。同时,也是节约投资成本,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化发展的需要。因此,人工湿地景观在工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益。人工湿地在工业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要以尊重工业厂区的功能特性为前提。
作为一个能源的发源地,节约能源、保护资源同样的重要,人工湿地在工业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正是节约能源、保护自然资源的一种充分体现。就目前来看,人工湿地在工业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备以下的优点:雨水收集。雨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污染轻,一般经简单处理后便可用于生活杂用、工业生产、消防、园林、绿化、景观用水、车辆冲洗等。常用雨水收集措施有:屋面雨水收集,路面、停车场、广场雨水收集,以及雨水入渗。也就是除了通过普通的雨漏、落水管等方式收集雨水以外,还可以通过透水路面收集雨水。使用透水路面不仅可以大面积收集雨水,还可以有效缓解因为雨水量的增大而导致的积水问题。
 

经典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章引言
 
滨海度假旅游以其优质的环境条件已经慢慢成为人们度假旅游的一种趋势,滨海度假酒店往往是滨海度假旅游区内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滨海度假酒店环境的品质是吸引游客入住的重要因素,滨海度假酒店环境的景观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从而有力推动滨海度假旅游的发展,是滨海度假酒店建设的重要问题。本章首先给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进行总结,归纳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1研究的背景
城市生活的高速工作节奏,私人空间的不断压缩,休息时间的法律保障使得度假成为城市居民一种需求甚至是追求。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度假成为在各种自然之美深深打下人的“印记”的充分理由,度假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这种活动也必然需要统筹规划和管理安排:从人文的角度来看,在高度重视文化的现今,度假己经不单单是单一的物质享受,而且还含有精神追求的内涵,是一种高层次的生活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一般的标准的;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度假其特殊的需求,拥有极其庞大的市场价值,对其开发建设是与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的休闲度假市场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一定时期之内,还是和观光结合在一起,并以观光为主,度假目的地的度假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随着城市化的扩张,人居环境受污染,人类越来越重视自然环境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回归自然”的观念将越来越受到关注,实现回归自然将成为人类的追求目标。人们对度假的需求日趋增强,1992年10月我国批准建设了12个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标志着我国旅游的主导方向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型。滨海度假酒店作为滨海度假旅游区的重要部分,它的建造属于一个或多个集团进行的投资行为,为了吸引游客,当代的滨海度假酒店不可避免的既要保存并强调当地特有风情,又要对当地的地域和文化的各种限制有所突破和创造。滨海度假酒店的规划与设计也是以推动其被市场所接受并创造收益为目标的。
滨海度假酒店是依据其功能和地域条件上对酒店类型的定位,滨海度假酒店拥有的阳光、沙滩、海水等自然资源,成为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对滨海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不但要注重度假酒店特色环境的营建,还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的保护,实现滨海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滨海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对滨海度假酒店是否能长期持续地满足人们度假休闲的功能,是否能持续产生盈利的效果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世界滨海度假酒店是伴随着滨海度假旅游的兴旺而发展起来的,滨海度假酒店一般分布在滨海度假旅游区内,从全球来看滨海度假旅游区主要分布于: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区、大西洋西部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沿岸地区、印度洋东部沿岸地区、太平洋地区四个区域。在我国也形成了:渤海湾滨地区、长江三角洲滨海旅游区、闽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南岛滨海旅游区五个滨海度假旅游区域。
 
1.2研究意义和目的
滨海度假酒店的营建绝对不能是对海洋资源的一种掠夺式地开发,滨海度假酒店在营建优美环境满足人们度假休闲需求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对海洋资源的保护,这样才‘能实现滨海度假酒店的永续发展。因此滨海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不但要注重其特色环境的营建,还要充分考虑其对海洋生态的保护,实现滨海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滨海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对滨海度假酒店是否能长期持续地满足人们度假休闲的功能,是否能持续产生盈利的效果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对国内外以往实施项目进行理论总结。
滨海度假酒店在我国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是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在高速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对现有知名的国际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同时需要我们对国内滨海度假酒店的成功案例进行总结,在我国滨海度假酒店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借鉴的作用。.形成较为完备的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理论基础。就我国而言,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促使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公司和景观设计公司不断加深与我国建筑、景观设计公司的交流与合作。我国现在也有一大批设计院从事度假酒店环境的景观设计工作,但是遗憾的是,国内关于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的理论书籍与研究却是非常之有限,大多是对度假酒店建筑设计的研究,对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的专题研究少之又少,滨海度假酒店的景观环境是满足游客休闲度假需求的重要载体,因此有必要形成较为完备的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相关的理论体系,对其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积极指导意义。
 
第二章滨海度假酒店概述
 
本章以对酒店的概念和发展的研究为起点引出滨海度假酒店,进而对滨海度假酒店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阐述。
 
2.1酒店的概念及度假酒店的发展
 
2.1.1酒店的概念
关于酒店的几种定义:酒店是给公众提供住宿、膳食和服务的建筑与机构(((科利尔百科全书)}),酒店是提供住宿、膳食而收取费用的住所(《牛津插图英语辞典))),酒店是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下榻住所的住宿设施及一种或多种服务的场所。它的多种服务包括餐饮服务、客房服务、迎送服务等(((宾馆总服务台管理》)。酒店是经政府批准的、服务设施完善的建筑机构。为旅客提供吃、住、游、乐、行、购、商务、文化信息服务的综合服务系统。(((现代酒店经营管理学》)。
 
2.1.2度假酒店的发展
度假酒店是随着度假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酒店从只具备单一的住宿功能发展为具备包括住宿、休闲、餐饮、娱乐、会议、购物等综合性服务功能。国外发达国家度假酒店的真正发展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新材料、新技术、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为酒店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种文化艺术思潮运动,使得人们对酒店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旅游业向大众旅游转型。酒店的多功能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
 
第三章 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 20-28 
    3.1 滨海度假酒店的商业特征................ 20-21 
    3.2 滨海度假酒店场地的自然环境条件................ 21-22 
    3.3 文化因素................ 22-23 
    3.4 滨海度假游客的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 23-26 
    3.5 滨海度假酒店建筑................ 26-28 
第四章 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 28-34 
    4.1 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8-31 
        4.1.1 海洋生态保护原则................ 28-29 
        4.1.2 品牌原则................ 29-30 
        4.1.3 功能性原则 ................30-31 
    4.2 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的基本特点................ 31-34 
第五章 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 ................34-46 
    5.1 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 ................34-35 
        5.1.1 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场地................ 34-35 
            5.1.1.1 场地自然环境条件 ................34 
            5.1.1.2 场地的建设状况 ................34-35 
        5.1.2 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场地................ 35 
    5.2 滨海度假酒店环境的景观策划 ................35-36 
    5.3 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空间设计 ................36-43 
5.4 案例分析 ................43-46
 
结论
 
滨海度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滨海度假酒店的开发和建设,而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是衡量滨海度假酒店的重要标准,对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对滨海度假酒店有着重要的意义。滨海度假酒店的开发和建设是与滨海度假旅游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本文对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其商业的特性的影响、地域自然条件的影响、文化因素的影响、滨海度假游客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的影响和滨海度假酒店建筑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随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基本设计原则和景观设计的特点。在对滨海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研究,以实际的景观设计工作程序作为研究线索,对滨海度假酒店的场地现状分析、滨海度假酒店的景观策划和滨海度假酒店景观空间设计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出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的要点。得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的理论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滨海度假酒店景观空间设计进行研究时,以实际建成的案例加以分析,对滨海度假酒店的景观空间的设计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滨海度假酒店的建设技术的科技含量将不会提升,这一点已经在迪拜的迪拜帆船酒店的建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是计算机的模拟技术在其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笔者有理由相信:计算机模拟等智能化技术在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常怀生著.建筑环境心理学[M]北京: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陈南江,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3.程露悬.国内度假型酒店的发展研究[M].广州大学学报,200l(l0):44一46.
4.崔荷.旅游景观设计[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5.弗雷德•劳森Fred.Lawerson著,初蕾译.酒店与度假村规划、设计和重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
6.甘露.度假酒店的地域性研究[M].湖南大学,2005.
7.郭春华,周厚高,欧阳秀明.水景设计[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8.哈菲黛恩著,范秀明译.度假中心设计完全指南:规划,建筑与室内设计[M].北京: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9.韩敬祖,张彦广著.度假村与酒店绿化美化[M].北京: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10.韩林飞著.滨海度假区生态与经济规划[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经典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七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各类用途的地下空间在各大中城市中得到开发利用。基坑工程也由于目前越来越多的地下工程建设项目的蓬勃兴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的基坑工程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发展的短短四十几年的时间里,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基坑的建设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深层次的矛盾也日益凸现。长期以来,建设项目存在“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的“三超”现象和多头管理等问题,同样,在基坑工程管理中也暴露了相同的问题,存在着诸多不足。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带动了大量大型基坑工程的产生,且规模和深度在不 断加大。相对于一般土建项目,大型基坑工程项目是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较复杂的生产消费过程。
从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开始直到梭工验收阶段,各种未知因素、随机因素和模糊因素大量存在于整个项目过程中,并不断变化,在客观上使各方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只有通过合理的预测管理建设项目的风险,才能使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否则将造成各种各样的损失,甚至酿成严重后果,同时造成大型基坑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大幅增加。因此,大型基坑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管理的研宄在当前显得非常重要。近几年来,基坑工程风险性造价的分析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大多只是 1停留在强调其重要性和理论研宄阶段。也有运用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决策分析的,但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及实践中还未运用。
随着基坑工程中各种新技术的发明与引入,建设各方面临了更多的招投标和工程竞争,实施科学的风险分析和决策及风险管理对提高我国大型基坑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发展
英国在16世纪首先出现了工程预算类的鼻祖职业,当时大家称其为“工料测量师(Quantity Surveyor)",从此对工程项目的造价确定和控制成为不可或缺的工作。由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19世纪的英国就出现并发展了招投标制度,这标志着工程预算专业的正式诞生。20世纪30~40年代,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工程造价管理不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造价确定和控制,开始向投资效益评估、项目经济分析等方向发展,这使工程经济效益得到极大的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力口。进入上个世纪中旬后,更多专业的造价工程师协会也应运而生,比如广为人知的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st Engineers)。这些协会对工程造价管理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了工程造价的确定、控制、风险管理等问题,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英国工程造价管理学界为主,国外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研宄与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综合与集成。1974年6月,Gordon.A在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的《建筑与工料测量》季刊上,首先提出了 “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Life CycleCosting-LCO"这一名词。1977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出版的《全寿命期分析一建筑师指南》一书中提出了 “全面造价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TCM)”的概念。上述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概念与理论,成功地为我们展现出全新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相关基础理论
 
2.1大型基坑工程造价风险的相关概念
一般规定深基坑定义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0米(也有部分省市规定为6.0米)的基坑,或者深度未超过5.0米,但场地地质情况复杂(比如存在流砂、管涌和游泥质软土等)或周边环境较复杂(比如临近有重要建筑物、地下管线、地铁构筑物等)的基坑。本文研究对象“大型基坑”,是在此基础上根据造价和研究的意义来定义:开挖深度超过5.0米或虽未超过5.0米,但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且土方开挖达到一定量的基坑工程。这里加入了土方开挖量的规定,是因为只有当开挖量达到一定数目,基坑的规模才会是“大型”,并且风险几率上升,才会对整个基坑造价产生较大的影响,研宄才有更大的意义。同时,对基坑进行造价风险控制和管理需要I资金和精力投入,如果基坑的规模不是很大,投入与产出就不成正比,反而会浪费时 间和投资;只有当基坑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因对造价风险的控制而节约的成本才能超过前期投入,这样控制才有现实意义。基坑工程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基坑工程是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中的一部分,是子分部工程,有其特有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具有单独的设计、施工和组织,其特殊性表现在:①临时设施设计安全储备比较小、风险较大,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区域性强,③基坑个性强(包括时空效应、环境效益强),④学科综合性强,涉及稳定、变形和渗流,⑤荷载具有复杂性,⑥是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设计、施工、监测、监理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人员。
 
第三章 大型基坑工程的造价风险识别 ..........................29-49 
    3.1 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 .......................... 29-30 
    3.2 大型基坑工程造价风险的识别 .......................... 30-36 
    3.3 大型基坑工程的造价风险 .......................... 36-41 
    3.4 造价风险的分类 .......................... 41-46 
    3.5 大型基坑工程的造价风险特点 .......................... 46-47 
    3.6 本章小结 .......................... 47-49 
第四章 大型基坑工程造价风险控制难点 .......................... 49-55 
    4.1 常规造价风险控制手段 .......................... 49-50 
    4.2 常规造价风险控制方法在大型基坑工程中遇到的困难 .......................... 50-53 
    4.3 本章小结 .......................... 53-55 
第五章 大型基坑工程造价风险的控制 .......................... 55-73 
    5.1 造价风险控制思路  ..........................55-57  
    5.2 造价风险控制的流程方案设计 .......................... 57-67 
    5.3 造价风险控制的报价方案设计  ..........................67-72 
5.4 本章小结  ..........................72-73
 
结论
 
作为一项风险因素多、频率高、影响深的工程,造价控制是大型基坑工程的一个重要管理目标。本文在对大型基坑工程的造价风险作了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造价风险因素,设计出一套系统的、针对大型基坑工程的造价风险的控制方法。总体来说,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1)介绍了工程造价和工程风险的一般理论,将两种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大型基坑工程造价风险的控制提供理论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进行大型基坑工程造价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2)论述了大型基坑工程造价风险的识别,详细的阐述了大型基坑工程造价风险识别的过程、方法、工作内容,并分析了影响大型基坑工程造价风险的因素,得出了可能存在的造价风险内容。
(3)详细解释了为何目前常用的造价控制手段和风险规避方法在处理大型基坑工程时的弊端。
(4)利用建设方和承包方的博弈心理,从流程方案设计和报价方案设计两个方面提出了系统的大型基坑工程造价风险的控制手段,为风险管理者作出合理的决策提供参考。采用此方法能使承包方报出一个最接近其实力的价格,发包方也无需费劲心思去考察承包方的能力,发包方“不用扬鞭”,承包方就“自奋蹄”,达到了 “双赢”的局面,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经典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 概 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石油工程项目的逐年增加,项目投资由几十亿到上百亿,石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对企专生产经营、决策分析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石油工程造价信息是计划投资和工程结算的依据, 也是工程项目实现成本控制、项目管理的基础和关键。21 世纪是信息时代,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越来越广泛的计算机管理方法的产生,传统的人工管理手段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这个时代的需求,这些都促进了更先进的管理手段与方法的诞生,即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石油工程造价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挑战,由于石油工程造价本身具有数据复杂性和分段式计价等特点,导致石油工程造价数据的具有分散性、灵活性与大量性,对于这些采用造价数据手工方式进行存储、对比、分析、加工等难以实现,然而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为快速准确实现这些功能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石油工程项目造价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org提供文科论文,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格式模板,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联系方式:QQ357500023,电话13795489978。石油工程造价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主要依托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管局)的规划计划部、工程造价管理中心、价格定额中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在油田施工的外部单位,以石油工程项目为主线,借助油田局域网资源搭建石油工程造价管理协同工作平台,消除地域分散,分段式管理模式的缺陷,应用柔性化软件技术,解决基于估算、概算、预(结)算等功能单一、分散、独立,相互之间不能进行数据交换的瓶颈,使项目计划编制、投资控制、专务审批、智能审查、数字造价以及投资分析等工作形成一个有机体,为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提供系统、全面、统一的工作平台,实现石油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为工程造价人员及时提供实用、高效、全面的信息服务,同时为领导提供科学、及时、准确的分析决策数据,使工程造价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工程造价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对工程造价信息的收集与积累,这些经过收集、积累的信息可以辅助造价人员更准确的编制预、结算,同时为领导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提供有意义的决策支持。造价相关的数据、信息经过工作人员精心的筛选、分类、处理后可以表现出该项目的技术、经济等项目特点,也可以反映不同时间段内的项目在建设中各环节的技术、经济、管理层次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为各个不同阶段的项目提供有用的造价估算参照资料,可以为项目的各项决策提供相关的参照数据,为施工单位在进行项目投标时提供确实的依据,为建设单位在进行项目管理时提供可参照的意见,同时可为相关定额编制管理部门在造价指数测算、编制与修订定额时提供准确、丰富的基础数据。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由于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增多,依靠传统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造价的需要,这就要求与之相应的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发生新的革命。对于工程造价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是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以及人们对管理方法的不断探索总结而逐步形成并提高的[1]。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专专在 16世纪之初便在英国产生了,正是由于对这些专专的项目管理人员的实际需要,在英国便出现了工料测量师这一专门从事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的确定与控制的专门职专。伴随工程造价管理这一专专化职专的产生与不断进步,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对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实用方法进专专化、全面化、深入化的系统研究。
 
第二章 系统总体规划
 
2.1 系统原则系统
设计应本着用户至上的思想,遵循以下原则:
1、战略性:系统规划从企专战略目标出发,分析内部的专务和管理对信息的需求,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
2、实用性:方案选择应追求实用性,结合油田网络建设的实际,设计的系统考虑易于使用、便于维护。在保证系统能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与现有的专务系统兼容性,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造价,保护计算机设备及应用系统的投资。
3、可靠性:根据集中式管理的要求,在设计软、硬件方案时,充分考虑系统运行时所可能发生的情况,采用高可靠性的产品和技术,提高整体系统的安全能力、应变能力和容错能力。
4、先进性:采用先进、稳定和成熟的开发技术,保证系统结构模块化,要尽可能设计得简明,各个功能模块间的耦合度小,采用 B/S 模式与 C/S 模式相结合,操作简单,可视化程度高,易于使用者掌握。
5、开放性:系统设计在网络通信、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程序开发语言、数据互联等方面要遵循专界流行的开放标准。
 
第三章 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18-23 
    3.1 ADO.NET 技术 .........................18-19 
    3.2 多线程技术 .........................19-20 
    3.3 C/S 与 B/S 混合开发模式......................... 20-22 
    3.4 本章小结......................... 22-23 
第四章 系统设计具体方案 .........................23-45 
    4.1 系统设计目标......................... 23 
    4.2 总体设计方案 .........................23-24 
    4.3 协同工作平台......................... 24-28  
    4.4 审查核对系统 .........................28-31 
    4.5 数字造价系统......................... 31-44 
    4.6 本章小结 .........................44-45 
第五章 重要代码示例 .........................45-51 
    5.1 通用数据接口......................... 45-46 
    5.2 数据录入接口......................... 46-48 
    5.3 预算文件的留痕与上报接口......................... 48-50 
5.4 本章小结 .........................50-51
 
结论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大庆油田造价系统的专务流程,借助油田局域网资源搭建石油工程造价管理协同工作平台,解决了建设单位地域分散和工程造价专务分段式管理模式的缺陷,完成了协同工作平台、审查核对系统、数字造价系统等开发及其技术研究内容。主要完成了如下研究任务:
(1)优化工程造价的各个工作过程,实现工程造价的编审一体化,将编制与审查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工作效率;
(2)将过去工程造价的传统手工方式转变为计算机网络化集成处理,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
(3)采用流程驱动技术,实现网络化造价数据的在线审查;
(4)采用三层架构开发模型,提高系统可维护性与可重用性,事务处理更加灵。该系统架构先进,功能强且细致,一体化成度高。目前已在采油一厂、采油二厂、监理公司、电力集团等十一家单位试运行,正式运行可降低生产成本,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经典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章文献综述
 
从一个人居住的房子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性,那么硕士毕业论文从一个城市的面貌中就可以了解这个地域内的历史和文化。什么是城市?在字典里,城市是这样被定义的: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非农业人口中心,主要运作的是非农业的生产活动。城市通常规模都比乡村大、人口也比乡村集中,而中国一般把人口在十万以上,有设市建制的地域称为城市。由于人口和生产力都比较密集,因此有很多城市无论是在商业贸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方面还是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科技信息方面都处于其所在省或区域内的领先或核心地位。通常人们会认为城市(city)是指人口比较多,有供人们进行工业生产、居住生活、商业贸易等活动的并具备一定行政管理职能的地区。在大多数人眼里,城市就是高楼大厦、就是拥挤的交通、就是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设备,就是人们每天生活工作的承载体,就是能够影响着人们生命活动方方面面的巨大群体。当今,我们人类已经走进了 21世纪的信息化工业大生产时代,我们的城市也伴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进步从原始社会末期的雏形阶段发展到了今天的现代化阶段,在这漫长的几千年里,城市从无变为有、从小变为大,经历了无数的演化与鋭变。毋庸置疑的,城市的文明史是人类文明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展示了生活在其中的一代又一代人类群体的生存画卷,它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而它的形成与强大,也正是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的不断交替与演变中沉淀下来的。所以,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一个城市中的历史与文化是这个城市的宝贵财富,是应该被珍视和保护的。但是,人们却确确实实忽视了它,在现代人忙于大兴土木的时候,大量历史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和毁灭,而那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也在人们日益兴旺的娱乐和商业活动中渐渐被埋没。这是人类社会不可估量的损失,幸好有很多民众和专业人士对此表达了质疑,引发了社会与国家的重视,也从而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政策与措施。景观建设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十分重视在其设计的过程中对历史文脉的研究与探讨。事实证明,只有深入的挖掘和运用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内涵,才能创造出有价值有内涵有利于民众精神文明需求的景观设计。
 
1 . 1研究背景
 
1.1.1现代城市景观建设过于雷同,缺乏自身特色
建国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从经济恢复时期的以满足群众居住工作为目标到近几年以开发城市精神和面貌为重点,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城市建设也和人民的生活一样,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园林和景观设计行业渐渐步入成熟阶段,也曰益壮大和兴旺。但是随着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对国内行业的冲击,我国的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领域却发展了一些不好的趋势:景观设计越来越程序化,缺少最基本的人文内涵;城市建设忽视地域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一味地仿照国外的大草坪、大水面、大自由曲线的图面化形式,使形式凌驾于功能和设计内涵之上(如图1-1、1-2、1-3、1-4);景观作品缺少创意与理念并且越来越雷同,造成城市之间缺少地域特色,从而丢失了自身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1.1.2现代城市景观建设过于商业,忽视历史文脉我们建设城市的本质其实就是在建设文化。如果一个城市仅仅是以经济的需求和目的来进行建设,那么这个城市中的人民是非常不幸的。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座城市在营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城市形象独具特色。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它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的历史遗迹与文化传统,这些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是我们全体中华子孙的骄傲。但是随着改革幵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受到根深蒂固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市场运作不规范,导致景观行业“潜规则”现象严重,这不但增加了整个行业的浮躁情绪,更使得景观设计师们一味利益化,设计的作品丧失了人文精神,忽视了城市的基本历史和文脉。更有甚者,有的设计师为了跟随商业运作的快脚步,生搬硬套或直接抄袭不同城市的景观作品,完全不顾地域特色和环境,致使城市宝贵的历史文脉和传统特点渐渐丧失,而景观建设也越来越没有自己特色。
 
第二章城市景观设计与历史文脉元素的相关论述
 
2. 1城市景观设计概述
城市景观(cityscape )是指人类在城市的范围中通过运用景观艺术的工程技术和处理手段对城市中的固有资源进行地形、水体、植被、建筑等方面的改善,从而创造出的具有观赏和游玩价值的生态自然环境。城市景观所指的范围很广,包括城市的建筑物、游园、街道、广场、绿地等一切能为人类提供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的空间和场地。因此,城市景观是为城市创造自然氛围的艺术,是为城市提供人文气息的艺术,它最主要的作用便是使人们在城市中能够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舒适感。城市景观要素主要分为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这两大要素。其中自然景观要素即为自然的环境和风景,如山川、丘陵、盆地、古树名木、花舟、石头、海洋、河流、湖泊等。而人工景观要素即为由人类创造建造的景观,如历史遗址、文化古迹、建筑物、广场、街道、集市、园林绿化、艺术小品等。不论是自然景观要素还是人工景观要素,它们所提供的丰富素材和内容都是城市空间环境得以高质量建设的基础保证。但是,我们要想建设独具特色的优秀城市景观就应该立足于城市中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对人类文明的深度挖掘和研究,根据城市精神将以上各种要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利用,并把城市的历史文脉元素完美的融入其中,形成和谐有序有内涵的城市空间形态。
 
第三章 西安市唐文化景观设计................. 19-31 
    3.1 西安市的唐文化背景分析 ...............19 
    3.2 西安市发展唐文化景观建设的必然性............... 19-21 
    3.3 西安市唐文化景观设计的优秀............... 21-31 
        3.3.1 以大唐芙蓉园为例............... 21-24 
        3.3.2 以大雁塔北广场为例 ...............24-28 
        3.3.3 以曲江池遗址公园为例............... 28-31 
第四章 历史文脉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方............... 31-52 
    4.1 唐文化元素在西安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模式............... 31-35 
    4.2 以西安市唐文化景观设计为例分析历............... 35-52 
        4.2.1 元素“加减法”............... 36-42 
        4.2.2 符号的运用............... 42-47 
        4.2.3 历史文脉元素在现代城市景观设...............47-52
 
结论
 
当前,我们人类已经走进了 21世纪的信息化工业大生产时代,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一个城市中的历史与文化是这个城市的宝贵财富,是应该被珍视和保护的。本文结合了实际案例来诠释历史文脉与现代城市景观的关系。这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建设地域特色性城市景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最后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结果:
1.论文论述了当前国内景观设计行业的一些不良现象并对其提出了整改的观点。
2.论文验证了城市景观设计与历史文脉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指出在做景观设计时应正确地认识到一个城市的品位与魅力。
3.论文通过对唐文化景观的分析,归纳出历史文脉元素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模式,并分析总结出形态、色彩、材质、装饰纹样四方面元素在进行搜集和提炼过程中的“加减法”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应运用解构、夸张、置换、共融的表现手法对历史、文化、民俗符号进行现代的景观建设。
 
参考文献
1薄松年.2001.中国美术史教程.西安:陕两人民美术出版社:113-116
2汝信.2000.全彩中国雕塑艺术史.银川:中夏人民出版社:68-73
3汝信.2000.全彩中国绘画艺术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39-42
4金维诺.2004.中国美术.魏晋至隋唐.北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2-59
5贾志刚.2009.唐月照关河:陕西史册上辉煌靓丽的篇章.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51-56
6楼庆西.2001.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
7王其钧.2008.中国建筑图解词典.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5-18
8厂绍刚.2009.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师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79
9田永复.2008.中国仿古建筑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71-72
10王其钧.2007.中国古建筑语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38-41
 

经典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十

 
1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外市场经济己日趋成熟,知识经济也渐入佳境。随着我国旅游业纵深层次发展与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当前旅游度假发展趋势已从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步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⑴。会议旅游是依托各类会议、展览、体育赛事等活动而展开的旅游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具有停留时间长、人流量大、消费水平高等特点。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会议业在经过了 90年代初期的停滞、缓慢复苏之后,1994、1995年开始,参加国际会议的平均代表人数开始急剧增加。随着会议业的蓬勃发展,会议旅游成为国际旅游业的热门旅游方式。一般情况下,参会者在会议目的地逗衍的时间会比休闲旅游者长,大多数顾客可能会倾向丁?参加会前或会后的旅游度假活动,且消费数额大,因此会议旅游市场被视为重耍的旅游细分市场。近十年来,会议旅游经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全世界每年平均会议收入约高达2200亿美元,并以8%?10%的速度快速增长由此可见,可见会议旅游市场的收入非常可观。同时,会议旅游作为一种会议商务体验与休闲功能结介的度假方式,也已经成为国际旅游业中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此外,巾国会议酒店联盟对2008年11国的会议酒店市场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品示:会议举办地选择商务型酒店的1.20%,而在度假型酒店;办的仅受访酒店的4.1%。在此数据基础上,排除回收问卷的不均衡因素,这同时也反映出度假型酒店、旅游胜地的会议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问[6,7]。如果选择在景色优美、人文醇厚的度假区开发为综合型的会议市场,那么此类会议旅游是相当有竞争力的[8]。综上所述,面对会议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之配套的旅游度假景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会议旅游度假区应通过良好的景观设计,营造宜人的休闲氛围环境,使旅游者在享受大自然所赐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民俗、文化、艺术等无限的休闲乐趣。因此,如何根据会议旅游的特点,通过提升度假区的高品质景观环境来提高会议质+ 量,其景观设计的研究对未来会议主题性度假区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
会议的英文名称有很多表达,如 meeting, congress, conference,convention assembly,summit等等。尽管这些表达在;[义上有细微的差别,但都是指“人们为了聚集在一起,以最真诚方式的交流思想、信息,讨论、谈判,以此来提高个人或组织的效率” 根据会议的性质与内容的区别,本研究将会议划分为年会(convention)、代表会议(congress)、专业会议(conference)、座谈会(symposium)、论坛(fomm)、研讨会、讲座(lecture)、讨论会(seminar)、培训性会议(training sessions)、专题讨论会(seminar)、奖励会议(incentive meetings)等。根据会议组织者会议目的来划分,将会议划分为会议(销傅会、董事会、股东大会、人W培训会等)、协会会议(培训会、研讨会、年会等)、政府会议,此外还存展览会、博览会和会议(宗教会议)等。其中公会议、协会会议是商务会议的主流。
 
2. 1.2会议旅游
近年来,纵观国内会议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大多是是集商务旅游、奖励旅游、科学活动旅游、度假观光旅游等旅游形式为一体[14]。对会议旅游的界定,本文足义会议旅游是指以会议功能为主要特色产品,吸引需求者前往的会议1=1的地,游客集聚于此组织、参加会议,并在会议前或会议后游览、观赏会议的地的特色风景名胜,以此达到满足自身商务、休闲、娱乐、康体需求的一种旅游产品。
 
2. 1.3旅游景观
“景观” 一词在自然科学中应用较广,泛指自然景观、景象旅游景观是景观的一个分支,是指客观存在于一&时间、空间的事物、景物、景象的综合,具有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値,能吸引经营者开发旅游产业,同吋吸引游客前往开展旅游活动的自然要素、环境要素、人文要素的综合实体[|6]。本研究根据景观的基本属性,将旅游景观划分为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两大类别。自然旅游景观是指源于自然并以自然要素构成的旅游审美对象,是客观存在,其形态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具有自然性、直观性等旅游价值,游客通过审美、体验去感觉、感知,从景观中获得身心愉悦的感受如南京栖霞山风景名胜区的红槻景观(如图2-1)。人文旅游景观是指人类创造的、对游客有吸引力的事物与现象,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例如南京中山陵(如图2-2)。人文旅游景观与自然旅游景观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其旅游价值具有更多为主观性与潜藏性[18,19]。
 
2. 1.4旅游度假区
旅游度假区是为满足旅游者较长时间的出游停留而设计的旅游目的地,具有优美的环境和一定规模游览条件,资源相对集中,旨在为度假者营造愉悦、舒适、休闲的环境旅游度假区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分类结果。若依据度假区的环境特征分类有:海滨旅游度假区、温泉旅游度假区、山地旅游度假区、湖滨旅游度假区、森林旅游度假区;若根据客源市场特征分类有:国内旅游度假区、国际旅游度假区;若根据其功能特点分类有:娱乐型、康体型、会议型和观光农业型旅游度假区[23]。本次研究界定旅游度假区是指通过向旅游者提供配套的服务和设施,具有丰富的休闲度假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地。旅游度假区游客短期居住的综合体,其设施系统应配备齐全,一般应包括基础设施、餐饮设施、住宿设施、游憩设施、会议设施、购物设施、康体设施等,其中游憩设施和会议设施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3 
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5 
    4.1 研究内容 ..................13-14 
    4.2 研究方法.................. 14-15 
        4.2.1 文献综述法.................. 14 
        4.2.2 现场勘探法.................. 14-15 
        4.2.3 访谈法 ..................15 
        4.2.4 案例分析法.................. 15 
    4.3 技术路线.................. 15 
5 会议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概述.................. 15-34 
    5.1 会议旅游度假区景观的特点.................. 16-19 
        5.1.1 特点.................. 16-17 
        5.1.2 重要性.................. 17-19 
    5.2 会议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理念.................. 19-20 
        5.2.1 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19-20 
        5.2.2 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20 
        5.2.3 给予景观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 20 
    5.3 设计原则.................. 20-21 
    5.4 会议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程序.................. 21-23 
        5.4.1 调查.................. 21-22 
        5.4.2 策划 ..................22 
        5.4.3 营造.................. 22-23 
    5.5 会议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内容 ..................23-29 
    5.6 相关案例研究.................. 29-33 
5.7 小结..................33-34
 
结论
. 我国现今正处于从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度假、专项旅游并重发展的转折期,度假旅游已成为我国的主导旅游产品之一,并且其比重在不断上升中。会议旅游度假区作为目前度假区的主要类型之一,在其景观设计中,其潜在的时代性、历史性、承传性始终作为其发展的内在动因,因此,进一步拓展度假区的景观功能,以会议旅游度假景观的独特性、文化性、生态性原则为基本指导思想,对会议主题性景观设计进行系统探究,提取文化精华作为设计的灵魂,并将其与特定境域中的生态环境融为-?体,力求达到科学、技术、艺术的和谐统一。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现代会议旅游度假区的景观设计特点与实际功能需求,在其景观设计中应主耍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融合生态休闲度假和会议功能的创新设计思路通过对设计区域的功能定位和现状环境进行整体分析,达到“生态休闲与会议功能完美融合”的创新思路,即将会议、商务、办公、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融入于景观优美、人文气息浓焊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此展现山之清,水之秀,大巧不工的独特景观。
(2)会议旅游度假区策观环境的独特化设计独特化是指导会议旅游度假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圾重要的原则,景观环境设计独特性的来源与建筑外观设计相类似,都是以特殊的文化内涵为独特形式的主要出发点。此外,会议旅游度假区景观环境的独特化设计还包括景观结合功能耑求,在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山水、地形地貌条件的基础上,打造各分区、各节点的“独特化、主题化”景观。
(3)会议旅游度假区景观与户外休闲的结合性设计游客在度假区内的行为活动主要是以休闲娱乐为主,而且度假区的自然环境越是优美,游客的户外休闲活动所占的比例就越大,而且景观的放松的、休闲娱乐性对会议人士更为重要。因此,营造优秀的户外休闲娱乐空問是会议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的关键点之一。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合现利用自然优势、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户外休闲景观,对整个度假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健明.诛角东部地区滨海旅游度假地规划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2]刘士军.刘我国国阽会议旅游发展的思考[J].旅游调研,1996, (5) : 24.
[3]徐栖玲,邓波.会议客人的需耍特点及讷店别策[J].桂林旅游卨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10):29-32
[4]张雪丽,度假酒店休闲与会议服务主张及融合研究 以杭州人虚湖假日洒店为例[J].黄闪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 13) :70-75
[5] Chuck Y.Gee.度假酒店的丌发及其管理[M].北京:屮国旅游出版朴,2003.
[6]觌斌,刘妍.旅游的休闲市场与酒店的度假业态[EB/OL] . (2006-04-28),
[7]张害MICE市场产业链中会议度假酒店发展研究——以杭州太虚湖假日酒店为例[J]长春理丁.人学学报,2010,5 (7) :185-187
[8]李田英.基于顾客体验的之江度假利产品改进策略研究[Z].浙江大学,2006.
[9]例丽琴.会议旅游游的地形--以杭州为例[D].杭州:浙江1:商大学,2010.
[10] Seyhmus Baloglu, Curtis Love, Association Meeting Planners' Perceptions and Intentions forFive Major US Convention Cities: The Structured and Unstructured Images 2005(2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