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工程硕士论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工程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8年工程硕士专业毕业论文篇一
第一章绪论
1.1论文研究的背景
现今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是继历史上以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为主导之后的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随着这一时代的兴起,知识上升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地位。如今,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科技发展实力成为最重要的民族竞争力。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言论,也在当今世界的竞争与发展中得到印证。为了应对国家在世界经济领域的生存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己被提升到战略性的高度。20世纪90年代由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让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空前的发展时期。国内高等院校不但需继续执行教学与科研等基本任务,更需承担起将知识体系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时代职能。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中国在201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时至今日,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与在校学生人数已位居世界第一。在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城市快速扩张,高等教育面1?大众等背景下,校园规划与建设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精华与糟柏并存,挑战与机遇并存。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各地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与老校区环境的更新改造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更高层次的挑战。对于高校校园景观改造设计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近年来,高校校园老校区的改扩建与新校区的建设均引起了人们对于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就在为这些成就与发展感到欣喜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普遍的感觉到迷茫与困惑,一种位于物质化繁荣与无序堆积背后更深层次的思想E乏。各地高校校园本应具有的独特唯一的文化气息与历史文脉正在悄然消失和淡去。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对于校园自身的潜在价值认知不足,单凭设计师的个人想法去进行规划设计,忽视了高校校园特有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印记。
1.2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目前,建筑与规划学科内有关高校校园建筑单体与整体规划设计方面的理论已顺应时代需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然而就高校校园景观改造方面的理论体系与指导尚有欠缺,尚待进一步的完善与丰富,这一状况在国内外的高校校园景观改造建设中都有所表现。杨-盖尔1971年出版的《交往与空间(Life Between Buildings)》中从建筑学的角度对于建筑的人文价值和景观环境之间的共生与影响作出了详细的描述,书中批判了当时在欧洲的城市及屈住区规划中盛行的功能主义,呼吁对广外空间中活动的人们应给予关注:1999年道伯出版《校园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中对于校园景观设计的类别以及决定性因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从文化层面与空间形态的角度作出了详细的阐述;2001年由克莱尔.库拍.马库斯和卡洛琳.弗朗西斯共同编写的《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对大学校园的不同空间组成进行分类,以使用者的视角来对校园户外空间与规划设计进行研究;2005年理查德'P?多贝尔出版了《校园景观 功能?形式?实例(Campus Landscape-Functions,Fomis,Features )?,书中将校园景观设计的决定因素上升到规划设计的首要位置,通过微观层面的组合来构成不同的使用空间,不过,他忽略了对于校园的整体景观环境的思考,没有谈及各个功能部分之间的联系。国内关于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方面的著作有2000年由梁永基、王莲清主编的《校园园林绿地设计》,该书主要论述了大专院校、中小学、托儿所和幼儿园等校园的园林绿地设计程序以及规定,同时也佐以例证。2006年由涂慧君主编的《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一书,系统总结了我国现阶段高校校园发展现状、特点以及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校园设计这一系统工程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设计体系。
1.3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高校校园景观的概念
(1) “高校”指的是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面向大众的高层次教育机构,一般可以分类为综合性大学、专科大学和学院三种类型,从学历角度上可以分类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
(2) “校园”泛指在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固定环境,一般包括教学科研区、学生生活区、行政办公区、体育运动区和生态休闲区。
(3) “景观”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空间与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在本学科中一般作为“自然风景”来理解,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
(4) “高校校园景观”不仅仅指校园中拥有绿化的场地,而是指在具有一定设施围合的高校校园中以开放空间为基础单位自由组合而形成的校园空间。其中包含了场地原有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和气候环境,这些校园室外环境为高校中的使用者创造提供了交流、学习、运动和游憩等活动的空间。高校校园景观是一种人工与自然结合共同形成的拥有一定教育和文化内涵的开放空间。
第二章高校校园景观改造概述
2.1髙校校园景观规划发展历程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每个时期的高校校园都拥有其特定的环境形态。高校校园景观环境往往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和文化,是人们对于科学和理想的精神文化追求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校园逐渐演变成了当今的环境形态模式,对校园景观规划历史及演变过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系统的掌握校园景观环境的存在形式与文化底蕴,从而丰富现代的高校校园景观。
2.1.1西方髙校校园景观规划发展简述
西方世界中的教育由古代希腊人创造,它在七门学科:语法、修辞、逻辑(论辩)、和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中对人类的知识作了第一次的记述,其目的在于塑造人的个性发展,培养能言善辩和领袖群论的公共角色⑴。“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4]。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今天以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可以从校园发展的历史中看出,高校校园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的更新与前进,校园建设与社会经济的主导体系息息相关。伴随着人类社会迈入新世纪,人民大众对于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校校园已经从最初的单一模式发展到现在的以教育为主体、科研同步进行的综合性社会机构。作为高校的物质载体,校园景观环境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好的校园景观环境可以为师生们提供安静,样和,轻松的学习交流场所,引导其领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纵观历史发展流程中,高校景观环境扮演着无可取代的重要角色,从最初选取自然景观秀丽的校址空间到如今的主动建设,校园景观正在人们的关注下有意识的不断完善,为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当今新老校园共同发展的时代,如何去糟留精的改造出功能设施完善、景观空间丰富、传承历史文化底蕴的高校校园景观,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三章 高校校园景观相关改造理论............29-36
分析问题............ 29
3.1 理论依据............ 29-31
3.1.1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理论............ 29
3.1.2 动态设计观点............ 29
3.1.3 场所文脉延续的观点............ 29-30
3.1.4 人性化设计理念............30
3.1.5 环境行为学............ 30-31
3.2 实践依据............ 31-35
3.3 本章小结 ............35-36
第四章 高校校园景观文化涵构............ 36-40
解决问题............ 36
4.1 对于文化传统的延续............ 36-38
4.2 对于历史的尊重............ 38
4.3 地域性文化特色的体现............ 38-39
4.4 本章小结 ............39-40
第五章 高校校园景观改造设计的手法............ 40-65
5.1 高校校园景观改造分级 ............40-41
5.2 高校校园景观改造设计原则............ 41-43
5.2.1 协调性原则............ 41
5.2.2 以人为本原则 ............41-42
5.2.3 参与性原则............ 42-43
5.3 高校校园景观改造手法宏观层面............ 43-48
5.4 高校校园景观改造手法微观层面 ............48-65
结论
随着社会与时俱进的脚步和“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施,高校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特征,她担负着为国家提供高素质人才和教育科研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高校自身的发展逐渐无法满足各类人群对其校园环境提出的要求,这一现状促使我国高校校园景观环境急速发展,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作为高校成员,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尽力纠正高校校园景观环境中的偏差之处。
本文剖析了当今高校老校区和新校区景观建设中的不足之处,以前人在景观改造方面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结论作为依据,结合新时代下的校园文化内涵和使用人群心理特征、行为需求等设计原则,提出高校校园景观改造的方法与模式,并以实践项目佐以例证,分析和总结出具体的设计思路。高校校园景观建设是国家的百年大计工程,不仅需要针对现状情况进行规划设计,更要兼顾到未来高校发展的需求,单纯的景观设计学方面的研究难免偏泛,本论文旨在立足学科角度,在一定范围内综合、分析、归纳与综合思考出研究成果,以充实和完善我国高校校园建设的理论体系,为其发展提供一定参考。由于作者学识有服,论及问题的深度及广度方面难免有所欠缺,疏漏欠妥之处,恳请各位师长、学友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涂慧君,任君炜.大学功能、社会期许与个性发展[J].新建筑杂志社,2009
[2]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关于书院的释义.白度百科,
[4]魏源,清,默觚?治篇五[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
[5]高波.大学老校区景观空间更新的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6][丹]杨.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11
[8]王燕飞.大学校闶景观与场所精神[D].南京林业人学硕士宁位论文,2009-6
[9][英]J.H.纽曼,徐辉芦译,大学的理想[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新华出版社,1998
2018年工程硕士专业毕业论文篇二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大学既是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的载体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也是校园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结晶,大学就像是以为从远古悠远的时空里走来的一位神秘老人,摇曳着双臂向世人宣昭知识的博大精深[1]。大学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校园里,对校园里的景点、楼宇已了然于心;陌生,是因为校园景观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平日所见,只是表层的部分,更多深层次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挖掘和领悟。最近几十年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学生人数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图1-1),从 1995 年到 2009 年十五年间,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从 1054 个增加到了 2305 个,在校生人数从 290.6 万人增加到 2144.7 万人,招生人数从 92.6 万人增加到 639.5 万人,毕业生人数从 80.5 万人增加到 531.1 万人[2]。同时,校园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出现了大规模的校园改建、新建的浪潮,高等教育总体上实现了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在这一背景之下,由于校园景观的形成期较短,必定会良莠不齐,势必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校园建设的速度是否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节奏吻合;校园景观环境是否能够满足师生的多样化需求,校园景观的功能是否充分发挥,这些问题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日趋增大,这就对大学的育人目标提出了更为高远的要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对这一现实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开放性办学已经成为大学的两大主旋律[3]。切合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已然登场。各校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办学投入的竞争,更是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效益之间的竞争。但是,人们不能过分热衷于这样波澜壮阔的竞争热潮,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当我们面对崭新的校舍、功能齐全的大礼堂、建筑外观新颖的图书馆等等校园新建筑的时候,我们是否会想到,这些新事物和原本蕴含时间年轮的老旧校园相对比,是否会有所失望?校园景观的历史感与文化内涵的缺失已成为当前校园景观建设的通病——校园景观过分公园化,削弱甚至流失了校园景观本该具有的教育功能;校园内那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景观小品、校风校训以及那些镌刻在校园景观之间的学校人文传统、办学特色、大学精神屈指可数。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校园景观的特殊性,认识到校园景观使用主体的特殊性,充分挖掘大学校园景观的潜在价值,让校园景观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这一大局。大学校园是环境教育的场所,是师生生活、学习、休憩的环境,校园景观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我国目前的大学校园景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绿化美化的层面,景观的教育功能还没有得到规划设计者和管理者的重视。当前正是景观事业欣欣向荣和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期,要紧紧围绕大学育人的中心目标,深刻认识到校园景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在做好校园景观环境绿化、校园美化工作的同时,更需要强化校园景观教育功能,以凸显校园景观环境育人的功效。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近年来,大学校园规划进展空前,校园环境建设方兴未艾,机遇与挑战并存。校园景观得到了普遍重视,朝着园林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为莘莘学子提供了更加理想的学习环境,但是当前校园景观建设普遍显得急功近利,过多注重表层的视觉效应,而忽视校园景观的潜在价值。目前对于大学校园景观的研究,谈及校园景观教育功能的较少,且相当不系统,不能够很好地作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参考借鉴。鉴于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以高等学校校园景观的自身特点为基础,分析校园景观中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元素及其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功能,将这些元素整合、延伸、发散、应用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实践中,将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思想、办学理念、学科特色、校风校训等融会贯通于校园景观设计理念中,通过景观设计手法物化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同时在校园景观中蕴含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相应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感悟历史、品味文化、潜移默化中得到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引申和扩展。此外,当前大学教育的目标多样化,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大学教育已从单调的课堂教育扩展到室外教育,通过校园景观增加专业知识,通过校园交往空间促进师生学习交流,通过校园景观增加师生的审美情趣和感性认识世界的能力等都是校园景观教育功能的范畴。因此,校园景观的质量、校园景观是否具有必备的教育功能,就影响和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综上所述,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内涵、类型,教育功能的表现形式与效用等进行系统研究,明确校园景观的潜在价值,加强对校园景观教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得出基于教育功能的大学校园景观优化的策略,为增强校园景观的文化性、可持续性和生命力做出应有的努力和探索。
第二章 研究的基础理论
2.1 现代大学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一种价值体系,大学教育理念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等多项内容,是大学发展的航向和灯塔。大学的教育理念能体现教育目的、反映教育规律、造就大学精神,指导大学的发展方向[19]。大学理念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传承性和时代性。大学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了大学,大学的使命是为社会输送人才,为社会服务。大学理念自然也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不同时代的大学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的先进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适应当前与适应社会,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的、灵活的学习空间。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的信息化社会化,催生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当今大学教育理念也随着发生巨大变化,高等教育综合化、开放化、大众化、终身化、网络化、学、研、产一体化,现代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实际创新的能力[20, 21]。随着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知识与跨学科交流频繁,知识与信息更新速度快,因此校园的办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校园景观要符合和体现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理想的物质环境(图 2-1)。
第三章 大学校园景观解读........... 30-49
3.1 大学校园景观的构成........... 30-36
3.2 大学校园景观的功能........... 36-39
3.2.1 视觉功能 ...........36-37
3.2.2 生态功能........... 37-38
3.2.3 文化功能........... 38-39
3.2.4 保健功能........... 39
3.3 当前大学校园景观的发展趋........... 39-45
3.4 大学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45-47
3.5 本章小结........... 47-49
第四章 大学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解析........... 49-59
4.1 大学校园景观教育功能的内涵 ...........49-51
4.1.1 大学精神与校园景观........... 49
4.1.2 大学校园景观教育功能的涵义........... 49-51
4.2 大学校园景观教育功能的分类...........51-55
4.3 大学校园景观教育功能的效用........... 55-57
4.4 本章小结...........57-59
第五章 大学校园景观的价值与教育功能评........... 59-82
5.1 大学校园景观价值的涵义 ...........59
5.2 大学校园景观的价值与教育功能的关系........... 59
5.3 实地调研与景观评价对象的选择 ...........59-63
5.4 大学校园景观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63-81
5.5 本章小结........... 81-82
结论
大学校园景观作为大学历史文化精神的有形载体,因为其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成为校园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大学室内课堂的延伸,是学校教育的隐性课堂。耶鲁大学校长 Richard C. Levin 曾经说过一所大学要具备有形资产、人力资源、文化内涵三个必备的要素,才能完成教书育人、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重任,才能在办学过程中实现大学的使命。有形资产指的是校园的基础设施,包括校园软件和硬件环境;人力资源指的是校园教育活动的主要完成者,即大学中的各类人才,决策者、教师、管理者等;文化内涵是一所学校独有的办学理念、学科特色等的直接体现。其中实现教育功能最直接相关的环境因素是校园景观以及校园之中蕴含的文化气息。然而,校园景观建设缺乏特色、忽略个性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学办学功利化、校园建设肤浅化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从本质上使得大学精神黯然失色,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景观教育功能的发挥。从本质上来讲,大学校园景观就是一种文化景观,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校园景观中的文化要素表达和实现。校园景观的物质形态中往往蕴含着一所大学特有的精神文化气息,能够对师生的行为和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熏陶作用。本课题尝试探索解决当前校园景观建设实践中忽视教育功能的现实,力求形成可行的校园景观教育功能优化措施与策略,为将来校园景观的改建、新建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园林景观设计行业以及高校规划、建设、管理者对校园景观教育功能的重视。总结起来,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提出了当前校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有深入的认识。随着高等教育和校园景观建设的发展,在校园景观中融入大学的办学理念、历史文化、学科特点等精神文化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加以重视。
(2)归纳总结了大学校园景观教育的内涵及其与大学精神之间的联系,指出大学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就是校园景观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对师生的激励、促进和感染作用,也包括校园景观提供良好的户外教育场所和交流空间,以及校园景观设计所采用的新颖的设计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对于师生的引导、示范等作用。
(3)通过对大学校园景观教育功能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的梳理,归纳总结了校园景观教育功能的类型,主要的类型有七类,分别是艺术与美学教育型、历史与文化教育型、情感与心理教育型、环境与生态教育型、思想与道德教育型、体验与参与教育型、科教与创新教育型。
(4)结合校园景观调研的实际情况,利用由层次分析法(AHP)演变而来的属性层次模型(AHM)对选取的大学校园景观进行了质量评价,并对参评的校园进行景观质量的排序。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文的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大学校园景观优化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韩薇. 牛津深呼吸[M]. 台北:大地出版社,2002: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756-757.
[3]胡海建. 大学城的理想与困惑——大学•大学城•大学园区的教育经济学反思[M].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1-3.
[4]王宇. 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7:1.
[5]杨艺红. 高校绿地景观文化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2.
[6](美)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 形式 实例[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76-135.
[7]胡凯华. 论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的营造[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3.
[8]张敏. 高校校园景观的育人功能探析[J]. 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07):48-51.
[9]王福刚,石铁矛. 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以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为例[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86-489 .
[10]马锦义,薛亮,王雅云. 浅析大学校园文化景观与环境育人[J].中国农业教育, 2010, (02):35-37.
2018年工程硕士专业毕业论文篇三
1综述
1.1研究背景
休闲度假行为始于公元初,最初休闲度假只是少数毕业论文范文统治者消磨闲暇时间的一种休闲方式。直至18世纪,休闲度假也只是少数统治者消磨闲暇时间的一种活动,而不是普通大众生活的组成部分(Tower, 1996)。随着19世纪中产阶层规模的扩大、个人可支配财富的增多、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逐渐突出,使休闲度假行为日益活跃,并幵始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起来。从国际度假旅游人数的趋势来看,1950年至2010年这个阶段是国际旅游度假迅速发展的时期。至2007年,国际旅游度假人数达到8.98亿人次,是1950年数据的35.4倍。而在1950年以前,国际旅游度假人数还很少,最多也只达到几千万人次。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休闲度假行为已由最初贵族阶级少数人的休闲活动发展为大众接受和认可的休闲活动,它越来越频繁的发生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然而我国的休闲度假行为却明显滞后于世界休闲度假行为的发展。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一直到到上纪70年代末,我国的休闲度假行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邓小平同志将旅游事业提高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在提出“旅游业大有文章可为,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这一倡导下,伴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休闲度假走入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自此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自从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休闲度假旅游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开始展现出巨大的活力。1985年至1995年,休闲度假旅游的快速兴起并蓬勃的发展,虽然这十年度假旅游只是在摸索中发展,但休闲度假行为更趋于成熟,休闲度假旅游也被大众所普遍接受,成为了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95年至今,人们节假日时间普遍增多,民航机场和航线不断增多、铁路客运屡次提速、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给现代人们带来的问题,让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更加迅速,休闲度假旅游的市场也更加广阔。休闲度假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必然趋势。休闲度假旅游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并以高速的趋势向前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消费享受休闲的时代正在到来,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尽管中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旅游消费构成上,休闲度假占整个旅游的比重仅为20%左右,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50%左右的比重,尚未进入真正的“休闲时代”,但休闲经济已具备了相当规模,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我国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加,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需求主流。休闲度假行为和休闲度假旅游业已经脱离了原来传统意义上狭溢的休闲活动。现代意义的休闲度假是旅游者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用于度假旅游活动,以达到放松、体验、娱乐、健康和自我完善目的的行为和过程。休闲度假行为由原来只是少数人才享有的专利转变成为大众化的旅游活动,同时它的形式将更加丰富,内容将更加完善。休闲度假旅游业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它与其他的行业的联系将更加密切,促进旅游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大众休闲意识的提高,休闲度假旅游成为一种新的需求主流,并逐渐改变着传统的旅游市场结构。人们出游目的已不再是盲目跟风,开始由单纯的游山玩水、追求猎奇性向追求舒适型、享受型的方向转变,对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休闲度假产品需求更为迫切。在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中融入休闲度假的概念,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与观光并重型转化,将会成为未来我国旅游市场的主导。
1.1.2我国西部青海旅游的兴起
《西部大幵发“十二五”规划》的顺利通过预示着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心正在向西北倾斜,青海作为西部大幵发的重点省份之一将在新的战略背景下迎来经济增长的春天。青海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省委省政府积极探索如何将青海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经济优势,以推进青海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北京一拉萨、西宁一玉树、格尔木一敦煌等高速公路将贯穿青海全境,青海省将以大交通格局融入国家快速交通网络,而且未来十年内青海将新建直达新疆、甘肃、四川的铁路,与青藏铁路一起形成六条出省铁路大通道。青海将从青藏铁路中转站转变成为沟通西部五大省区的重要铁路交通枢纽。这种新交通格局的变化,为青海旅游直接对接国内主要客源市场提供便利条件。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将旅游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新高度,“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2020年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指示,海南州积极推进旅游转型发展。近年来,海南州贵德社会经济建设成效显著,态势良好,人文底蕴丰厚、自然资源奇特、区位优势明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措施,加快将贵德旅游发展潜在优势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动力。
2文化视角旅游景观规划特征
2.1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及其价值
关于旅游资源的深度幵发可以直观理解为对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包括纵向和横向的开发。本文将其扩展为挖掘文化深层次的内核,加强研究和项目开发的结合,组合历史的、地方的、民间的文化要素,幵发出适合现代旅游者需求的产品。也就是在幵发过程中要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的、国际的、主流的展示方式,让文化通过旅游展现出来,旅游过程中的观光、游览、学习、体验以及景区静态、动态景观、建设与服务等方方面面都体现出文化的主题和特色,反映出文化旅游产品独特的历史质感和文化韵味,满足旅游者的求新、求知、求乐欲望。
2.1.1.1自然资源文化的挖掘
在具有旅游价值的地域,其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组合的自然综合体,是形成地域景观的基底和背景。旅游文化资源挖掘正是建立在对组成具有旅游价值的地域上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地域文化的认同。由于人类的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空间条件才能进行,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而不同的自然环境塑造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的民族,也就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具地讲,就是在旅游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从地域自然环境的角度考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乡土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景观特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达到景观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在旅游景观规划的总体项目的定位和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对地域中土地自然环境资源的分析、设计、改造、保护和管理,必须建立在以下两点的基础之上:其一,对地域自然环境资源认知的准确定位。旅游资源在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上无不打上自然环境的赂印,自然环境各要素在景观的形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二,对地域自然环境资所带动的文化认同。中国地域广阔,自然风光秀美,地形多样,各地人民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适应中,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格。这就是认同创造了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艺术、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说,人生活的过程就是认同于环境、认同于自然的过程。那么,在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对地脉的定位和认同的基础上,创造了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
3 贵德休闲旅游度假区规划的基础............ 25-43
3.1 研究区概况.........25-29
3.2 SWOT分析 .........29-31
3.3 贵德休闲旅游度假区的资源......... 31-37
3.4 旅游市场及其发展预测分析......... 37-43
3.4.1 贵德县旅游发展形势分析......... 37-39
3.4.2 贵德旅游市场分析......... 39-43
4 贵德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43-50
4.1 规划区场地分析......... 43-45
4.2 项目规划指导思想......... 45
4.3 规划年限与范围......... 45
4.4 规划目标与定位......... 45
4.5 规划原则......... 45-46
4.6 总体功能分区 .........46-50
4.7 整体景观规划......... 50
5 重点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50-69
5.1 贵德文化概述......... 50-51
5.2 历史文化脉络的文化景观......... 51-58
5.3 民族宗教文化的文化景观......... 58-64
5.4 民族风俗体验的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64-69
结论
随着人类发展,文化也不断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危机、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因此,在人们开发营造文化景观的过程中,如何对文化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己成为业界全新而又紧迫的问题。本文从文化景观视角出发,以贵德休闲旅游度假区为研究案例,应用文化景观及旅游景观规划的相关理论,探索了基于文化的现代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得出以下结论:由于休闲度假旅游的兴起,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由传统的观光向休闲度假与观光并重的旅游发展模式转化。这种旅游发展的趋势也将影响了贵德休闲度旅游假区的幵发。在对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的基础上,对贵德休闲度旅游假区建设的可行性、SWOT分析及旅游市场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从文化视角出发,对贵德休闲度旅游假区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特征分析,特别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挖掘。确定了通过文化内涵与景观规划设计的载体结合的方式,把贵德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成为当地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特色文化景观。本文研究从“贵德文化旅游景观规划”这一具体实践项目出发,针对该项目遇到的文化景观规划设计实际问题,就如何来认识文化景观资源,如何来展示这种文化景观,以及从文化角度如何规划设计、传承地域文化景观等具体问题,作了相应的研究与探索,并初步构建出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2)文化景观元素的提炼;(3)文化内容的景观加载;(4)文化景观的规划思路。从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对现状旅游资源的梳理,结合贵德现有的文化旅游景观资源,对其旅游资源特色进行分析。以贵德文化为主要切入点,进而对贵德休闲旅游度假区进行总体的功能分区与布局,并对休闲度假旅游区的旅游绿地种植、生态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划。通过科学和合理景观规划设计和安排,将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转化为文化景观形式。基于文化视角,现代旅游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对我国休闲旅游景观的开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日)石胜造园所编委会编著.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1.
2. Terry L Anderson, Donald R. Leal著翁端译.环境资本运营一牛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保继刚,钟新民,刘德龄.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 124-13
4.保继刚.珠海城市旅游发展[J].人文地理,1999,14 (3): 7-12.
5.卞显红.旅游者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 19(6): 83 - 88.
6.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2.
7.曹文彬.旅游概论[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
8.陈万蓉.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初探[D].同济大学,2001.
9.池雄标.政府在城市旅游发展中的角色定位[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2, (5):18-21 .
10. 丁峰.文化失语——中国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挑战[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
2018年工程硕士专业毕业论文篇四
第一章 绪 论
1.1 释题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进入到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初见成果,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面临着新一轮城镇建设的高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城市中景观的建设也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人们对于城市景观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入,对城市景观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城市中五彩斑斓的快节奏的生活的同时也希望在自己能够生活在一个亲近自然的、聆听大自然呼吸的现代化生态大都市里。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者,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从而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在这种形式下,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对人工湿地的利用。近年来,人工湿地正越来越多的以城市公园、科普教育区、生态农业园、甚至小区主景观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因此,如何在兼顾美学与生态的前提下,对人工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地进行了尝试和推广,比较著名的如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 WWT)、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弗尔公园泻湖等。在国内,成都府南河边的活水公园己成为城市人工湿地生态景观的典范。而在华东的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人工湿地的生态景观建设也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任何人工产品都是以人的需要而设计的,人是设计基本出发点,并且强调艺术与技术统一。反映在城市人工湿地景观上,就是注重人的因素,关心使用者生理、心理、情感的需求,使人工湿地环境更加充满人性化和生命气息。人工湿地景观,承载着人工湿地自身的生态功能,又被赋予了景观的功能,增加了城市景观的美学价值及为人们提供了参与的空间。鉴于以上观点,本课题提出结合“人—城市—自然”相协调的设计理念的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就是指从人们的生理、心理、情感出发;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为目的,充分考虑“人—自然—城市”系统(如图 1-1 所示)、美学以及文化等因素后设计的人工湿地景观。
1.2 课题的内容
本课题的内容是:研究城市化的背景下的自然湿地景观的发展模式,即通过人工湿地景观的营造将自然的湿地景观融入到城市中。在研究和分析人工湿地景观的前景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了现在国内外城市人工湿地景观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为研究城市人工湿地景观提供了很多理论支持。研究对象主要为国内外的典型的人工湿地景观,由于比较和分析的需要,文中也讨论了中国和国外此类景观的发展情况并且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对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新的认识。(如图 1-1 所示)最后通过苏州花桥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规划,将前期研究的成果利用到实践中,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把自己对城市人工湿地景观的认识展现出来。
1.3 课题的价值
人工湿地景观凭借其可以减缓城市的高温、干燥等环境压力,也可以给城市增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的诸多优点得到了人们的宠爱[1]。作为一名城市景观研究者要顺应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利用艺术手段结合科学的技术,让人工湿地景观在保持其应有的生态效应的同时更加具备人性化特征和城市化色彩。通过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营造,将自然的景观引入城市,让人们更了解自然;通过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营造,让城市中的人们融入自然,身临其境的体会自然的美;通过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营造,让人们对城市的认识更加全面,让人们爱上这座城市。总之,人工湿地景观正在成为城市、自然、人三者的共同载体,它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城市品味位和城市特色;它承载着自然的属性和自然的美丽;它承载着人们的快乐和对生活的憧憬。
1.4 研究的途径
我在景观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完成了许多景观设计的项目,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许多景观的设计都是在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去规划设计,人工湿地景观正是其中的一种。自己有幸参与了苏州花桥桥苑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规划,在做前期的背景知识和资料的手机过程中,我对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景观以及城市人工湿地景观的概念定义有了深入的了解。然后对国内外城市人工湿地景观典型案例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之后,发现了一些差异和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文献,结合实地的考察、体验,对于国内外著名的城市人工湿地逐个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将目前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并针对其中的本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剖析研究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障碍,为了解决这些疑惑,我与生态领域、景观设计领域、艺术领域、社会学领域的同行们一起进行探讨,并且请教了这些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在他们的耐心指导下找到了一条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设计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我完成了苏州花桥桥苑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规划。在将这种理解应用在具体的案例中后,我又得到了一些反思,这些反思也说明了城市人工湿地的景观设计发展道路还很漫长。
第二章 城市人工湿地景观
2.1 城市人工湿地景观的定义
关于湿地的认识,国际上公认的定义出自于 1971 年 2 月 2 日诞生的《拉姆萨尔公约》(也称《湿地公约》):“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水域。”湿地分布广泛,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2]。水生文明和水力文明的建立与发展均以湿地为基础;湿地在调节与抵御洪水、降解污染物与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喻为“地球之肾”[2];湿地还是众多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飞禽类最重要的栖息地。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以及人类对湿地认识的不全面性,导致对湿地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甚至于破坏[3]。湿地特征表现不明显,生态价值不断削弱,自然湿地的生境受到极大的威胁。正在这个时候人们想到了人工湿地,利用科学和技术手段保护和恢复自然湿地。
2.1.2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具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同样功能和效应,在城市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人工湿地在城市中越来越显出其重要的存在价值。人工湿地可以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提高水文特征,也可以给城市营造一道靓丽的风景带,同时也可以给城市的动植物提供一个安居之地,既可以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又可以给居民带来美好的环境,既可以对城市的环境起到一个净化作用又可以开发人工湿地的社会经济价值。(如图 2-1 所示)像这样成功的城市人工湿地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英国的伦敦湿地公园、美国波特兰雨水花园、香港城市湿地公园、成都活水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第三章 城市人工湿地景观中的科学............ 16-19
3.1 城市人工湿地景观中的科学理论.......... 16-17
3.1.1 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16
3.1.2 边缘效应的应用.......... 16
3.1.3 生态演替规律..........6-17
3.2 城市人工湿地景观中的科学技术.......... 17
3.2.1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17
3.2.2 人工湿地进水方式 ..........17
3.2.3 人工湿地防渗处理.......... 17
3.3 城市人工湿地景观中的艺术语言.......... 17-19
第四章 城市人工湿地的景观设计.......... 19-22
4.1 城市人工湿地中景观设计原则.......... 19-20
4.1.1 适用性原则..........19
4.1.2 综合性原则.......... 19
4.1.3 地域性原则 ..........19
4.1.4 景观艺术学原则 ..........19-20
4.2 城市人工湿地景观的景观设计要素.......... 20-22
第五章 国内外城市人工湿地景观的研究.......... 22-35
5.1 城市人工湿地景观在中国的发展.......... 22-23
5.2 国内城市人工湿地景观案例分析.......... 23-31
5.3 城市人工湿地景观在国外的发展.......... 31
5.4 国外城市人工湿地景观案例分析.......... 31-35
结论
经过对城市湿地景观的研究以及实地考察和具体案例的规划设计,我对城市湿地的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中的原生态的湿地量很少大多数都是人工湿地,人工湿地除了继承了自然湿地的环境生态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人工湿地还承载着城市和人们对自然的一种追求和热爱。因此关于城市是湿地的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关注的重点学科与热点研究领域。在城市中通过人工湿地景观的营造,在保护湿地的前提下合理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使之得到平衡点。人工湿地景观最终的目的是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考虑,根据人工湿地中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出发,结合自然景观、田园景观、滨水休闲景观以及生态建筑景观的设计手法,将城市人工湿地景观打造成城市生态景观系统中一个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建设城市人工湿地景观也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景观营造模式。利用城市人工湿地景观,在保护恢复原有生态湿地环境的基础上,丰富城市景观结构,将自然的景观融入现代化的城市中。通过人工湿地景观拉进城市中人们和自然的距离,让人们更加了解湿地,满足城市中的人们对自然向往,最终达到“人—城市—自然”相协调的设计理念,将城市人工湿地景观打造成一件结合艺术、科学并且充满人性化的艺术品。最后,城市作为一个综合载体由于地域特征、文化差异、地理条件的不同,城市人工湿地景观在具有共通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导致了城市人工湿地景观在技术层面不断的发展和更新,所以对于城市人工湿地景观的研究和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肯定能够承载起城市景观的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 金研铭等.人工湿地在城市生态中的环境效应[J]. 北京: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6 年 2 期.
[2] 李娟.人工湿地环境设计的艺术语言表达——以三洲田人工湿地环境的艺术设计创作实践为例[J].长沙:华中科技大学, 2007.
[3] 张艳.长沙市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研究[J]. 长沙:湖南大学, 2009.
[4] 陈钰.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存在问题与对策探析[J]. 大连: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0 年 7 期.
[5] 解放.乌兰县防风治沙工程调查报告[J]. 北京: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 年 7 期.
[6] 呼春月.鄱阳湖地区生态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J].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9.
[7] 刘岩.对现代城市湿地环境保护措施的几点思考[J]. 北京:民营科技,2010 年 2 期.
[8] 潮洛蒙等.城市湿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J]. 北京:规划师,2003 年 7 期.
[9] 王胜永.城市湿地公园分类与营建模式研究[J].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10] 朱俊华.夏热冬冷地区湖泊湿地型城市水环境规划策略研究[J].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018年工程硕士专业毕业论文篇五
1 绪论
人创造空间环境,空间环境反过来影响人,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宜居的空间环境。“宜居”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基于科学发现与创造的环境生态(美)和基于艺术发现与创造的环境体验(审美),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空间美学的基本内涵。环境生态促使人与自然和睦共处、协调发展,环境审美促使人与人互助友爱、携手并进。两者相互交织。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最基本、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它既是文化的容器,又是艺术的温室。但凡宜居环境中的人造物或人为预留的自然物都有着科学的痕迹,也渗透着艺术的美感。如果说城市是音乐的殿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雕塑就是乐章的音符,三者以共同的目的、不同的方式塑造着城市,也塑造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并在蔓延与嬗变中演化着同一个主题——生命与秩序。中国 2/3 的土地、森林、矿产、水能等资源集中于山地,[1]山地人居环境是人口、民族、资源、地域文化丰富且多样的典型区域。在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西部推进战略中,山地区域的人居环境建设均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山地人居环境空间建设过程中存在重技术轻艺术,重物质轻人性,重功能轻形式等观念惯性误区,导致山地城乡环境艺术、地域文化特色、物质空间形态的极大破坏和损失。在理论方面,关于山地人居空间美学的专项研究未成体系,成果稀微,显露出理论指导乏力和基础研究薄弱的弊病。着手进行山地人居环境空间美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既是提升山地人居环境品质,满足居民身心需要的空间艺术追求,也是填补当前国内知识体系空白,具有战略高度和学术价值的重要科学问题。论文针对山地区域空间建设审美不足与人文环境严重缺失的现实状况,带着对和谐生态环境及场所精神品质的追求,从“城市-建筑-雕塑”的多维空间视角出发,完成山地人居环境空间美学的理论体系构建及实践方法探索。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哲学家谢林宣称:“艺术是哲学的完成:在自然界,在道德界,在历史界,我们都还仍然只是处在哲学智慧圣殿的入口,在艺术中我们才真正进入了圣殿本身。”[2]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的发展和生态科学的崛起,人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居住环境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科学中的美感、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以及艺术自身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重点。美国科学家、评论家阿•热的著作《可怕的对称》对现代物理学中的美做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伦纳德•史莱茵的《艺术与物理学》着重探讨了艺术与科学在创造性思维、艺术审美和创造方法等等方面的相通之处,我国学者徐纪敏先生的《科学美学思想史》对自然法则的美及其表达形式以及美感直觉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对科学研究与艺术创造中美与审美的发掘,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美不仅存在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成果之中,而且还存在于研究主体及其研究过程中。宇宙秩序所具有的和谐、圆满和自洽这三个条件,是空间美学及其美与审美得以存在的基石。
1.1.1 研究的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等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社会思潮更加纷呈复杂。显然,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物质财富的持续累加并非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唯一和终极的目标,必须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当前,文化强国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作为文化主要分支之一的人居环境空间美学的继承与创新自然也在其中。①人居环境现状发展的情感混乱与价值缺失。通常,人们认为艺术不过就是美化空间环境,提供一种赏心悦目的表象,而往往忽略其更为重要的的精神意蕴——即人的情感、观念、理想和愿景。纵观历史,一个城市最让人难忘的不仅是它的空间形态,更在于市民的生活功能与理想愿望被考虑、被采纳和被表达。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外部特征成为把感情及态度传递给公众的手段,建筑师、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反映人类的精神追求和理想愿望,为人居环境建立空间秩序和相互关系。人居环境建设不仅需要满足人类对遮风避雨、行为生活的物质需求,而且还应满足人类对伦理、心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人居环境涵括特定时期集中而多元的人文精神,体现出当时丰富而生动的艺术风貌。在人居环境的空间营造过程中,无论是建设城市,建造建筑,还是打造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景观雕塑,都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工程,而是一种文化艺术活动,更是亟需进行美学研究并合理引导的空间创造过程。人居环境空间形态、艺术品质是长期积累、层迭的结果。巴黎至今之所以还保持着浓郁的古典风格,得益于其悠久的城建规划历史,得益于人们较早理性地认识到尊重传统、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建设原则。
2 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基本构成
广义的人居环境空间美学融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是环境生态、环境行为和环境审美的综合。狭义的空间美学主要指以人居环境审美为主的空间艺术,是对聚居环境的空间艺术创造和体验,是融艺术美学与技术美学于一体的综合美学,具体到本论文主要涉及城市、建筑、雕塑及其相应的艺术形式、场所特质、精神意蕴等等方面。人居环境空间艺术涉及建筑学和美术学两大学科领域,因此,“空间环境”与“空间艺术”是理解城市空间艺术的关键,而“空间”则是概念的起点或者说是元概念。这里,论文有意强调以往空间概念所忽略的虚拟的想象空间,也就是论文将要涉及的“意象”或“意境”。论文认为正是纯粹想象中的“意象”或“意境”使得人的生命更富诗意,也使人居环境空间的艺术创造和体验得以升华,它可以说是人们心目中潜在的艺术空间,与实存的空间环境构成一虚一实的理想与现实,并通过知觉空间相互关联。黑格尔认为,人类精神以三种形式把握理念:艺术、宗教、哲学。对空间的认识与塑造亦如此。哲学是对空间的概念性解释,宗教是对空间的表象性(感性形式加虔诚态度)期望,艺术是对空间的情感性表现。无论是科学、宗教还是艺术,它们都是对世界的“觉悟”,都共同遵循着美的法则和审美的意愿。三种形式相互渗透,殊途同归。可以说,科学是抽象的艺术,艺术是形式的科学,而宗教则是对真理和美德的信仰。
2.1 “空间”释义空间
既是物质和生命的存在形式,也是生命体验、认知的对象。站在人居环境的角度,可以说空间乃是各种模型及其相应的秩序——既是客观的秩序,也是主观的秩序。所谓城市、建筑、雕塑就是赋予人类共同体以空间秩序及具体的形态,其基本作用是培养并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象力是人们把握事物本性时所用到的重要工具之一。““想象”意味着“想出图像”来。因此,图像成为人类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空间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宗教体验,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以图像的方式呈现于我们的知觉,而我们用知觉思维构筑的图像是客观实在经过意识过滤、筛选的结果,同时也是概念、思想得以形成的基础。图像可以说就是对空间最直观的反映和表现。
3 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审美演进...........52-136
3.1 自然的人居环境空间艺术........... 52-73
3.2 自觉的人居环境空间艺术........... 73-104
3.3 自主的人居环境空间艺术 ...........104-133
3.3.1 空间艺术的人文思想........... 104-107
3.3.2 现代山地城市空间艺术........... 107-128
3.3.3 演进中的迷茫 ...........128-133
3.4 小结 ...........33-136
4 我们如何审美——关于空间的美学思辨........... 136-156
4.1 空间美学的认知基础........... 136-140
4.2 空间美学的心物辩证推演........... 140-146
4.2.1 人的天然性与文化性........... 140-142
4.2.2 先验与经验的等价性推论........... 142-144
4.2.3 基于宇宙能量的心物辨证........... 144-146
4.3 “三位一体”的空间美学思维........... 146-154
4.4 小结 ...........154-156
5 艺术如何表现——基于空间美学的艺术建构........... 156-215
5.1 空间艺术的符号学途径 ...........156-162
5.1.1 符号的一般特性........... 156-159
5.1.2 空间艺术符号的特殊性........... 159-162
5.2 空间艺术的意、象、形........... 162-175
5.3 “象”的构成及其关联机制........... 175-210
5.4 空间艺术的意、象、形三位一体........... 210-214
5.5 小结........... 214-215
结论
作为空间的灵魂,场所精神是对天、地、人的审美,体现为、真-善、悟。“悟”就是审美,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情感悟性的统一。应该说,凡是具有创新的艺术形式和开先河的科学研究,都会触及到实在的本性,在终极意义上,它们都是对自然的审美。人与天地间的自然、自觉、自主三种“力”的状态注定了人类思维的三个方面:充满幻想、万物交感的神话思维,表现为宗教信仰;充满理想、形而上的玄学思维,表现为各种主义;充满理性、渴望被证伪的科学思维,表现为形上的逻辑与形下的实证相统一。对天地之仰观俯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远古诸神和上帝不过是自然法则的拟人化或人的生命意识、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祖先崇拜和英雄传说则是文明进程中人地关系和族群关系的行为折射;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使人得以反观自身,通过审美融天地人于一体,透析出生命的意义。所有这些,都以场所精神隐含在空间艺术的形式中。以文(纹)教化造就了一整套符号——象征体系,人类以此来解释世界,相互交流。所谓和谐就是客体的某种秩序与我们心灵中深藏的秩序感相互协调合拍,人们正是依据和谐秩序这一基本原则来区分真假、善恶、悟痴,进而判断事物的美丑,空间艺术便是对这一判断的形象展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没有光,便没有像,也就没有想象。曾经的第欧根尼为此而呐喊:“请不要挡住我的光线”,视真理之光比权威、皇帝重要。对宇宙的认识首先来自于光照下的可见物质,然而,人类并不仅仅满足于此,哲学的惊奇、科学的理性、艺术的想象促使人类用思想之光去探索隐藏在物质背后的、更为基本的“道”。事实上,正是建基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理性的、形而上的思考使得内在的先验能够超越外在的经验并最终被经验所证实。
人类尚处于进化的过程中,包括习惯和定见在内的自身局限还时刻屏蔽着人自己,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社会契约论》开篇一句“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中”道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事实:自由地探索与建构既是对已有束缚的抗争与超越,也是对新的束缚的直面与应战。何为“进步”?历史学家波德拉所下的定义是:“人类史上若存有某种变化模式……而这变化只能朝一个方向推进,无法逆行,那么这个方向就是进步。”[113]进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逾越障碍和自埋陷阱的过程,如同所有生物一样,人类也是在尝试错误中存活至今。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着,《山地城市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11
[2] 转引自[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2.
[3] 参见[美]阿•热著,荀坤、劳玉军译,《可怕的对称》(封底引文),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 [美]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著,舒予译,《艺术:让人成为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5] 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6] [美]C•亚历山大著,赵冰译,《建筑的永恒之道》,知识版权出版社,2002.
[7] 邹文著,《2008 年奥运建设的公共艺术应用》[J].
[8] 吴风着,《艺术符号美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126。
[9] [美]伦纳德 史莱因著,暴永宁、吴伯泽译,《艺术与物理学》,吉宁人民出版社,,2001.
[10] 王贵祥着,《东西方建筑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62—73.
2018年工程硕士专业毕业论文篇六
第一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是地球表面最突出的景观标志[1; 2]。由于论文格式范文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了景观格局在全球和区域的尺度上发生显著变化[3-6],并通过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改变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信息流以及各种水文过程和物质循环的过程,由此引起许多自然现象和生态过程发生改变[7-11]。―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IGBP)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自 1990 年起开始筹划全球性综合研究计划,并于 1995 年共同拟定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提出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change,LUCC)研究计划,将其列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项目,并确定了―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土地覆被变化机制和―区域与全球模型等研究重点,使土地利用变化成为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课题[1; 9; 10; 12; 13]。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利益驱使下的人类活动是使全球范围的土地利覆被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根本动因。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强度影响和改变着生态系统的面貌,而因此造成的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退化、能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进而以影响到人类本身,因而,生态系统健康开始进入视野,引起学者们的重视[14]。资源、环境和人口问题日益加剧,自然灾害的接续发生,使有关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做为新兴的生态系统管理学概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成为环境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的新目标[15]。目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已成为生态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将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健康学整合到生态系统健康的框架中,探讨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现状与演化规律、产生不健康症状的机理,提出生态系统调控对策,对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际生态系统健康学会将―生态系统健康学‖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管理的预防性的、诊断的和预兆的特征,以及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之间关系的一门系统的科学,生态系统健康本身是一个旨在探讨人类活动、社会组织、自然系统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领域,因此,选择合适的研究尺度对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尤为重要。
在自然界的各种资源中,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文明和居住的发展总是以河流为中心,河流不仅孕育了人类社会的古代文明,而且促进了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上许多河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地带[12-14; 16; 17],河流或流域本身就具有一种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内在机制,因此如果不能对流域进行持续的开发利用,人类将会失去依托,人类的生存发展必将受到威胁,因此可以说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流域从自然角度看流域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区域,是以河流为网络的、由分水岭包围的在地域上具有明显边界的区域[18],作为水文循环的基本单元和主要形式,是特殊的地貌单元;从经济角度讲,流域又是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进行以水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区域;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流域既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空间基础,又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流域本身不仅包括流域内陆地生态系统、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来体现流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还兼收了物理、化学循环,以及社会经济、人类健康等多重因素,具有物流、能流、信息流及水文过程、物理、化学循环的生态完整性,并能反映流域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19]。流域的主体是人与自然环境双方,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特征共同作用形成了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20],因此,从流域尺度建立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视野,探讨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将为人类对流域进行规划、管理和保护以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是保障流域生态安全的基础。根据评价结果,即可对流域生态系统的某一层面采取相应保护、修复等对策和措施,促进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间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后河流域地处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西麓,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松花江重要支流辉发河的上游水源涵养区,地理坐标为 126°18'49″~126°32'15″E,42°16'20″~42°22'18″N。流域内地形结构复杂,由龙岗火山第四纪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发育成为大片熔岩谷地和熔岩台地、火山锥和火山口,地势起伏,东高西低,山地多,平地少,高差大,从而构成了山地、河谷相间,火山口形成的火口湖和湿地镶嵌分布的特殊地貌景观。具有春季风大干旱,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4.1℃,无霜期 110~120 天,5~9 月积温 2500~2600℃。年均日照时数 2550 小时,年平均蒸发量为 1276.1mm,年平均降水量 704.2mm,降水时间分布受气候影响显著,夏季雨量集中,占全年降水 61%。土壤主要为暗棕壤,类型比较单一,土壤质量高,显然,该流域从地形、气候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在东北山区均有一定的典型性,因而,以流域为尺度研究该区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景观格局变化,评价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现状,并提出针对健康水平的调控对策,无疑在更在的尺度和范围内具有示范作用。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后河流域位于吉林龙湾国家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西麓龙岗山脉中段、通化市辉南县境内,研究区总面积约 13000hm2,地貌特征是以火山地貌为基础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及其自然生态环境,是我国数量最多的火山群。后河流域湿地是松花江上游辉发河水源的主要给水区,对调节松花江上游水流量分配及水资源平衡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甚为重要。此外,研究区内优越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该区分布有森林、沼泽、湖泊、河流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态、科研和经济等价值。奇特的地貌景观、资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均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旅游资源潜力极大,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了解龙湾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生物多样性和发展现状,受辉南县森林经营局委托,本实验室成立课组题对保护区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同时,为了为后河流域未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调查以研究区的地质地貌和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植被类型、种子植物区系、脊椎动物区系、昆虫区系、大型真菌区系以及土壤昆虫区系等。同时还调查了保护区的气候、水文和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和旅游资源、社区社会经济等内容。在 10 余次科学考察的基础上,经过标本鉴定、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本文研究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有了科学认识,编制《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作为调查成果报告,并作为本论文后期研究的基础。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论文研究区后河流域位于吉林省长白山西麓龙岗山脉中段,通化市辉南县境内,其东部和南部以龙岗山山脊为界与靖宇、柳河县相邻,西部和北部界外均属吉林省辉南森林经营局管辖。其地理坐标为 126°18'49″~126°32'15″E,42°16'20″~42°22'18″N。流域地势变化在 590~1200m 左右。全流域最高处位于最南端,西端海拔较低海拔595m。流域总面积约为 13000hm2(图 2.1、2.2)。
第三章 数据收集处理与遥感应用........... 43-58
3.1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提取......... 43-57
3.1.1 数据获取 .........43-46
3.1.2 数据预处理......... 46
3.1.3 分类体系.........46-48
3.1.4 信息提取 .........48-50
3.1.5 土地利用解译结果......... 50-53
3.1.6 遥感应用的验证.........53-57
3.2 小结 .........57-58
第四章 流域景观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 58-70
4.1 景观类型的转化特征......... 58-64
4.1.1 变化信息提取及变化度量......... 58-59
4.1.2 景观格局及各景观类型变化......... 59-60
4.1.3 景观动态转化过程 .........60-64
4.2 流域景观格局的演化特征 .........64-68
4.3 小结 .........68-70
第五章 流域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70-81
5.1 数据资料及分析方法......... 70-71
5.1.1 数据来源......... 70
5.1.2 计算方法 .........70-71
5.2 气候要素变化特征......... 71-76
5.3 自然驱动因素......... 76-77
5.4 人文驱动力......... 77-79
5.5 小结 .........79-81
结论
后河流域位于松花江最大支流辉发河上游,是长白山区典型山间河源流域,区内由于第四纪火山喷发,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地貌丰富,在维系区域水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几十年来,社会发展对流域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大,人类活动不断改造着景观环境,进而影响着流域生态系统的过程和功能。为了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后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现状,科学合理的进行流域水资源配置及管理,本文利用多时段 LANDSAT 遥感影像,应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与技术,对流域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国家台站气象资料和社会经济数据,探讨了流域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并引入能值理论,进一步阐述了后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估,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建立 PSR 模型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后河流域过去 31 年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取得主要结论如下:
1980~2011 年间,后河流域的景观类型没有发生改变,变化主要表现在各个地类的构成比例和空间格局上,其景观演变结果表现为:居民用地增加,水田减少,旱田先是快速增加后略减少,这是最为显著的景观特征。景观内湿地先退化再趋于稳定,森林面积略波动增加,但幅度不大。从景观格局转化结果来看,1980~1991 的流域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农田面积间的转化及居民地的重新布局。1991~2000 年间流域景观综合动态度较低,各景观类型间的转化依然以农田生态系统内部的水、旱耕作方式的转化为主导,水田的面积持续减少中。2000~2011 期间的景观转化以大面积的水旱田相互转化与居民地及其周围景观间转化为主。景观水平上,1980~2011 年研究区变化特征是:平均斑块面积增加、斑块密度下降、景观多样性先下降后略增加、蔓延度增加、分裂度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分维数降低,反映出流域景观逐渐聚集的趋势,景观结构趋于均匀。类型水平上,1980~2011 年间水田、旱田和居民地的变化最为剧烈,在总面积交互转化的情况下,水田、旱田的斑块数量和密度都大幅度下降,平均斑块面积很小,形状指数高,表明其景观受干扰明显。森林斑块平均面积波动大,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皆为 2000 年度最大,表明在该年受人类干扰最大,破碎化程度最为严重。湿地和水体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仍处于自然状态,其面积和比例较小,从斑块数量、密度和面积变化趋势上皆表现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Meyer W B.Change inland use and land cover. A Global Perspectiv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4:45-49.
[2] 李志,刘文兆,杨勤科等.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7(06):1299-1304.
[3] 王根绪,刘进其,陈玲.黑河流域典型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影响比较[J].地理学报,2005(04):339-348.
[4] 贾科利,常庆瑞.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景观格局动态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7(09):2045-2049.
[5] 谈明洪,李秀彬,辛良杰等.英国城市绿化带土地利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以斯佩尔索恩(Spelthorne)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2(01):20-25.
[6] 乔青,高吉喜,王维等.川滇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研究,2007(06):341-344+347.
[7] 侯扶江,徐磊.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历史与现状[J].草业学报,2009(06):210-225.
[8] Paruelo J M,Burke I C,Lauenroth W K.Land-use impact on ecosystem functioning in eastern Colorado,USA[J].Global Change Biology,2001,7:631–639.
[9] Turner B L,Meyer W B,Skole D L.Global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Towards an IntegratedStudy[J].Ambio,1994,23:91-95.
[10] Turner B L,Kasperson R E,Meyer W B et al..Two type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Definitionaland spatial-scale issues in their human dimensions [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0,1:1-14.
2018年工程硕士专业毕业论文篇七
第 1 章 引 言
1.1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基本概念
笔者对于城市商业综合体概念的理解是:城市商业综合体是建筑综合体中的一种,是主要以商业功能为核心的建筑综合体,商业在建筑综合体中所占的比例一般都在 50%以上,另外还涵盖办公、餐饮、旅店、展览、会议、文娱、交通等其他功能,可以为市民提供日常生活中各个时段不同需求的“一站式休闲消费功能的建筑组团”。在城市商业综合体中不同的建筑单体的组合并非简单的累加,而是多种功能的系统优化,以实现各部分的价值互补从而提升综合体建筑的整体价值。
1.2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分类
城市商业综合体按照商业功能侧重点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主要以百货、大型超市、娱乐休闲功能形式为主商业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这类商业综合体注重综合体的商业性,代表综合体有:深圳华润万象城、北京东方新天地以及遍布国内各地的万达广场。
2、作为旅游景点的服务配套设施而建设开发的城市旅游商业综合体,这类商业综合体主要以服务旅游景点为目的,旅游地产是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最大的价值体现,这类商业综合体的代表有:深圳华侨集团开发建设的欢乐谷主题商业综合体、瑞安集团开发建设的上海新天地综合体以及万达集团投资建设的武汉楚河汉街等综合体建筑。
3、商务型商业综合体,这类商业综合体的组成形式主要以写字楼办公等商务功能为主体,在这类商业综合体中办公功能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在其综合体的组成中商业写字楼、SOHO 的商务功能所占的比重较大,这类商业综合体主要面对世界五百强企业办公租用。这类商业综合体的代表有:IFC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绿地长春英湖商务港等综合体建筑。
4、专业市场型商业综合体,这类城市商业综合体也称作物流型商业综合体,相对其他类型的综合体其市场的专业性更加强大,是传统专业市场的创新。专业市场型商业综合体以深圳长城国际物流中心、武汉汉口北国际商品城等商业综合体建筑为代表。
5、产业园型商业综合体,是伴随着文化、创意等主题的产业园而诞生的以某种主题型的产业为概念,并配以商业、公寓、酒店、会展、办公等服务配套而形成的城市综合体建筑集群。这类商业综合体的代表有:联东投资上海联东谷、融科地产武汉智谷等。
1.3 城市商业综合体与普通商业空间的区别和联系
一、 选址上的区别和联系
国内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规模巨大,但由于目前我国私家车的普及率还比较低的现实所限制,当前我国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一般选址于人口密集、建筑相对集中的城市地区,这些地段交通网络发达,城市功能完善;普通商业空间的规模较小,同样也选址于城市中的繁华地带,因为这些地带人流量大,对于商业活动的开展十分有利。在选址上,城市商业综合体和普通的商业空间,区别并不是很大,因为商业活动的开展是不能离开人的因素的,有人的地方才会有商机,才会有城市商业综合体。区别是普通的商业空间可操作性强,对于土地面积的大小要求比较简单,甚至是有一间门面都可以开展商业活动,因此普通商业的开展一般不需要进行建设前的商业调研,而城市商业综合体对于土地面积的需求就不一样了,因为其使用的土地面积巨大,因此在选址建设之前,开发商一般都会邀请专业的商业策划公司进行建设前的商业调研,并制定相关的建设可行性报告。
二、 内外部空间环境的区别和联系
“城市商业综合体一般由若干个单体建筑组成,内部拥有复杂、完善的交通体系,规划设计有立体型的交通网络,”②这一复杂的交通网络将内部各个功能不同的建筑单体有机的连通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商业综合体对于外部的城市交通的依赖也非常的强,外面城市交通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商业综合体内部不同功能的使用效率和规模的大小,因此城市商业综合体非常注重内部的独立性及外部环境的共生性;普通商业空间一般由一个或是几个建筑单体组成,内部交通流线较为简单,各商业空间常常是“各自为政”互不往来,普通商业空间不太注重外部空间整体环境的一致性,但是与城市商业综合体一样,普通商业空间对于城市交通同样有相当比重的依赖。
第 2 章 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的组成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空间的景观设计,“主要是对其内部各组成空间的景观环境的设计及这些构成空间的景观设计,使之满足人们的多种商业活动的需求,并通过景观设计向人们传递一定的信息,以此满足人们在除商品购买和休闲活动之外的精神的要求”。③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景观由室内景观和室外景观(也称作“灰空间景观”)组成。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室内景观主要由门厅、中庭及内部空间景观组成;其室外景观即“灰空间景观”主要由广场景观、屋顶景观也称“第六面景观”组成。室内景观和室外景观是以一个整体,同时又各具特色,它们一起构成了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景观系统。
2.1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室内景观组成
2.1.1 入口门厅景观
入口门厅是商业综合体室内空间的重要交通枢纽,它既是对建筑风格的反映也是作为商业综合体建筑与消费的身体和心理联系的接触点,它给消费者以心理上的暗示同时引导人们的行为,从深层次上看,商业空间的入口门厅的景观环境设计涉及到环境心理学、建筑美学、形态和视觉关系、城市景观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它是多种学科研究的边缘,也是他们的交融之处,在现有的城市商业空间中,只有很少的商业空间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考虑到了景观设计,相当多的商业空间还未意识到入口门厅的景观环境对商业空间的作用。入口门厅是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交界面,是商业空间中消费者最新接触的空间,同时也是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入口门厅的景观环境的设计对于其景观环境的整体和协调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商业综合体的景观环境是由多种单个建筑单体景观元素有机而系统的结合而成的整体,其门厅景观是其整体景观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节点,入口门厅的景观设计无论是从风格还是从形式上都要和整体景观环境相统一,城市空间与商业建筑空间需要融合,这种融合是一种共生,入口门厅景观是商业建筑总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整体空间景观环境有着促进和补充的作用。
第3章 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的关联.......... 22-29
3.1 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与商业的关系.......... 22
3.2 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与消费者的关系.......... 22-26
3.2.1 满足消费者的身心需求.......... 24-25
3.2.2 延长消费者的逗留时间促进消费.......... 25-26
3.3 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与城市景观间.......... 26-29
3.3.1 对城市景观的完善和补充.......... 27
3.3.2 为城市创造新的旅游目的地.......... 27-29
第4章 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9-43
4.1 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的原则.......... 29-35
4.2 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的方法.......... 35-43
4.2.1 直接的景观设计的方法.......... 35-40
4.2.2 间接的景观设计的方法 ..........40-43
第5章 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43-53
5.1 武汉龙王庙沿江一号景观设计案例.......... 43-49
5.2 日本大阪难波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49-53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建筑综合体特别是商业综合体建筑发展迅速,商业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业态,进入我国的时间比较短,与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大量兴建和其在城市商业中的地位相比较,目前的国内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环境的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很多,如何建设既能有优美环境的商业综合体空间,又能满足商业综合体对于商业价值的追求的需求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本文结合景观设计、环境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原理,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尺度探讨了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首先从概念上介绍了何为城市商业综合体,结合作者对其认识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分别介绍了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类型和其与传统商业空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对于景观环境设计的研究意义;分别列举其景观设计的构成,如室内空间景观、灰空间景观、屋顶空间等节点空间景观,从空间功能上对其空间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出其节点景观设计的作用;从城市商业综合体与商业、消费者、和城市景观之间的关联来分析其景观环境设计的特殊意义;提出人性化、艺术化、环保化的景观设计方法;最后步步推进,落实到方法,列举了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的三大方法:引进自然要素的方法、模拟自然要素的方法、运用借景的方法结合曾经参与的实际案例和世界商业综合体中景观环境设计较为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适合国内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景观环境设计的方法和建议,打造既人性化又可促进商业繁荣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井宏建,“MALL”在我国的发展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第 2 期,2010 年
[2] 周闽 杨帆, 城市商业综合体设计实践----成都“世代春天二期-春天广场”设计札记,四川建筑, 29 卷 1 期,2009 年 2 月
[3] 孙蔚蔚,城市商业综合体外部形态与城市环境的关联,山西建筑第 36 卷第 7 期,2010 年
[4] 李振华,城市商业综合体业态设计的新趋势, 广东建材 ,第 7 期,2010 年
[5] 李恒,大型购物中心的过渡空间初探,四川建筑,第 29 卷 1 期
[6]《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大型购物中心在我国的发展,《商业现代化》2008年 9 月(上旬刊)
[7] 辛艺峰,当代商业空间环境的设计特征及发展趋势,《长江建设》第六期,1996 年
[8] 张维,浅析中国发展大型购物中心的可行性,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第 20 期,2010 年
[9] 施俊,商业环境设计对购物环境空间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7 年 5 月(中旬刊)
[10] 王京红 ,中国 mall 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华东经济管理,第 21 卷 7 期,2007 年 7 月
2018年工程硕士专业毕业论文篇八
1绪论
在高度现代化的城市里,人们为生活疲于奔命,出行方式越来越机动化,道路不断拓宽却永不及拥堵的速度。曾几何时,流经自家门前的河流已在城市的建设中被高楼和快速路隔离,离我们的视野越来越远;曾经倘徉在河滨与伙伴嬉戏、与街坊聊天,这样简单而原始的快乐生活也仿佛被快速的城市生活掩没了。在日渐浮躁的城市中人们确实需要一个空间让他们感受潮起潮落,花开花谢,在不疾不徐的漫步中重新发现城市的魅力和生活的幸福感。
1.1研究背景
自古人类就逐水而居,城因水而兴。早在《管子?乘马篇》中就有关于城市规划的论述,确立了城市选址的原则——“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现在世界上的重要城市有许多仍处于滨水的位置上。仅以我国为例,34个省会、自治区省府、直辖市、特别行政区首府就有33个处于滨水(滨河、滨湖、滨江或滨海)的地理位置上。[1]滨水地区的发展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在西方国家,大多著名城市的滨水区都经历了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三个时期。在西方国家,18世纪的工业革命的开始,机器化大生产席卷全球,滨水区域逐渐成为城市中心区、航运,仓储、工业等功能的载体,从而导致滨水空间与城市之间的隔离;20世纪下半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和现代交通方式的迅速发展,许多原先滨水而居的仓库、航运码头、港口被废弃、加之水体污染严重,滨水区域一度成为环境恶劣、臭气熏天的衰落区,北美和欧洲各国开始重建滨水区。20世纪60-70年代,城市滨水区项目在北美及欧洲地区逐步开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滨水区的复兴和开发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也出现了如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区,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码头区等著名的开发案例。而中国在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后,许多城市的滨水区被工业用地占用岸线,沿岸的用地被无序的开发,出现了 “临水不见水”的怪现象。近年,随着国内城市景观建设的提升,滨水区的独特的景观价值被重新发掘,滨水区的建设也已一种加速的态势在各城市蔓延开来。
在城市滨水区建设的庞大体系中,滨水的步行系统如同整个滨水区的筋络,既贯通整个滨水区域,又与城市交通连接。良好的步行系统不仅方便了人们在滨水区的活动,常常也是这个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城市的滨水区的景观建设成果已初现端悅,其中不乏有优秀的案例,很好的实现了功能与美观的统一,但还有许多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忽视了步行系统的作用,没有将步行空间作为一个景观整体进行设计,步行道不连贯存在许多“断点”,不利于滨水区的畅通;或者还有一些滨水区仅仅是把步道当做交通的线路而没有与滨水区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结合,使步行丧失了许多本应有的趣味。究其缘由,或许以往对滨水区在整体规划层面关注颇多,却少有对步行系统这一单一元素进行研究。因此,对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研究无论是整体的步行系统选线还是步道的景观细节设计都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
1.2研究目的
本文计对当前城市滨水步行系统建设良赛不齐的现状开展对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调查。在对大量文献进行查阅和总结,及对国内外的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建设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对大量文献的整理和评述的基础上,认识到关于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尚不系统,通过结合实例的分析,总结出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类型、功能,并对影响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建立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设计原则并对城市滨水区建设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2、针对当前城市内河整治方兴未艾的现状,也因内河滨水步行系统的复杂性和对城市交通的重要性使其可以成为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代表,于是结合福州白马河滨水步行系统进行实证研究,借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和对策。
2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研究概述
2.1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相关概念
—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对系统的定义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系统强调的就是事物的整体性。步行系统:在城市景观层面,步行系统是由城市公园、步行道、休憩场所等组成的线性公共空间,它在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及其内部起着联系和组织的作用;在交通规划层面,步行系统是用来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出行要求,把主要的商业、文体、交通(枢纽)设施以及居住区联系成一个有机的、多功能的、环境宜人的、连续的步行空间⑷。滨水区(Waterfront):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与河流、湖泊、海洋Btt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按其at邻水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河滨、江、湖滨、海滨等;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建国教授对城市滨水区的定义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总而言之,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从水际线到第一个街区)的区域,作为城市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区域,它既是陆地的边缘,也是水的边缘。[5]综上所述,城市滨水步行系统可以界定为城市滨水区域内连接该区域各功能区的线性亲水空间。本文对步行系统的研究范畴:地理范围——是城市滨水区内具有亲水感受的区域;水域性质——由于城市江河水系在国内城市中普遍存在,因此文中对滨水步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也已江河滨水步行系统为主。该系统的作用也主要体现为协调区域内的各个要素,不论从选线,景观节点的安排,还有三维空间中对视觉资源的管理和空间环境的设计等都要满足人们以步行的方式在滨水区与城市之间和滨水区内部方便直接地进行各项活动的需求并得到审美的享受。
3 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研究............ 23-26
3.1 城市滨水系统研究的相关理论........... 23-25
3.1.1 环境行为学........... 23-24
3.1.2 景观生态学........... 24
3.1.3 景观设计学...........24
3.1.4 城市空间美学........... 24-25
3.1.5 人体工程学........... 25
3.2 城市滨水系统的相关设计依据........... 25-26
4 城市滨水步行系统调查及其分析........... 26-52
4.1 调查的目的 ...........26
4.2 调查的方法、步骤和内容........... 26-27
4.2.1 调查的方法........... 26
4.2.2 调查的步骤........... 26-27
4.2.3 调查的内容...........27
4.3 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分类与分析........... 27-32
4.4 对城市滨水步行系统构成要素........... 32-49
4.5 对福州城市滨水步行系统景观........... 49-52
5 城市滨水步行系统设计的研究 ...........52-71
5.1 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功能研究........... 52-53
5.2 城市滨水步行系统景观的设计目标 ...........53-54
5.2.1 环境目标...........53-54
5.2.2 生态目标........... 54
5.2.3 经济目标 ...........54
5.3 城市滨水步行系统景观设计........... 54-55
5.4 城市滨水步行系统设计方法........... 55-71
结论
在城市滨水步行系统景观设计的研究中,本文在文献收集,分析研究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对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成功案例进行了阐述,并结合相关学科基础,将实地调查资料做了详细的分类与分析,对城市滨水步行系统景观设计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国内外在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研究状况和案例的综述,表明国外城市滨水区的复兴建设和理论研究要领先我国许多,也出现了大批成功的建设案例。而我国近十几年也充分吸收国外的优秀经验,在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理论研究却没有较为系统和细致的论述。
(2)本文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与分析。分别从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构成要素——铺装、景观建筑、景观小品、标识系统、绿化、夜景照明等方面进行比对分析,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有了解了民众对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需求和满意度。
(3)将环境行为学、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学、城市空间美学、人体工程学等基础理论与调查研究的结论相结合,提出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景观设计目标、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在设计方法的阐述上,从滨水步行系统选线到空间节点设计和景观细部的设计都尽量己量化的方式使景观设计更具科学性
(4)最后用上述总结的景观设计方法反观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实例——福州白马河滨水步行系统,发觉其优点与不足,为城市滨水步行系统景观设计方法理论找到现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2:3
[2] 丁圆编著.滨水景观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9~20,46
[3] 毛利虹.城市公园滨水植物景观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4]文国讳.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3
[5]盛起.城市滨河绿地的亲水性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6][美]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一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65.
[7]张庭伟,冯阵,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3:62~67
[8]孙靓.城市空间步行化研究探索[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 (3):76~78.
[9]施维克.城市步行空间的质量与改善[J].城市问题,2003(6):12-15.
[10]秦趣,刘兴荣.国内外滨水旅游发展探析[J].地理教育,2010.(7~8):125~126
2018年工程硕士专业毕业论文篇九
绪论
0.1 提出问题及研究对象
由于人类论文范文活动范围的无约束扩张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和资源危机已在全球悄然出现。因此,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如今,对待生活和环境场所的要求,从最初的功能使用要求,到使用面积、地段也开始转向到绿色、生态的环境,这反应出人们对高品质的居住环境的渴望,本质上是回归自然的要求。而国内的情况却是对当代木建筑的认识和实施都非常有限,当代木建筑也只少量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图 0-1),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引入生态的理念,强调自然的重要性,实现居住环境与自然系统的和谐互动的关系,推动国内木建筑的发展。在“中德同行”展厅落户青岛理工大学的背景下,突破中国对传统住宅和宫殿建筑的局限,研究在新形势下的木结构建筑能否满足人们对建筑的使用需求?本文通过对当代木结构建筑在材料、空间和文化方面的广泛适应性来阐述论证。
0.1.2 研究对象——当代木结构建筑的界定
当木结构建筑与传统木结构建筑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木结构建筑是指以各种木质人造板材或经过处理的原木、锯木为建筑的结构材料,以木质或其他建材为填充材,并以木构件或钢构件为连接材料建造的房屋。这些经过加工、处理的再生木质人造板材可以直接替代天然原木使用,其结构性能以及防腐、防火性能却远远优于天然原木。图 0-1 中国木建筑分布图图片来源:中国木建筑网说明:颜色越深表示木建筑分布越多具体说来,首先建筑本身大部分均是木质材料,是可再生的 4R 产品,这也是当代木结构建筑被称作绿色生态建筑,区别于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现代建筑的重要特征。其次,当代木结构建筑的生态系统:隔音、保温系统,有效的利用能源;中央供热系统,供热可以做到点对点,发挥最好的热能效;变频中央空调系统,可以有效节省电能;中央吸尘、排风系统,有效地净化空气和粉尘。这些功能系统的应用使得现代木结构建筑节能环保的性能更为突出。当代木结构建筑的工业化体系的形成和新材料技术的成熟,也是木结构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木结构建筑有以下几大优点:
1、施工周期短木结构建筑的建造是工厂加工预制件、现场拼装的方式,施工周期 2—4 个月,更重要的是施工交付就是无需装修的成品,当然,也可以根据业主的要求进行在装修。
2、易于扩建和改造由于木结构建筑的标准构件方法,因此对其扩展、整修和改造很方便;再者,由于木质材料的自重比较轻,室内非承重墙通常可以拆除,其他设备就可以在不需高昂费用的前提下完成重建。
3、优良的抗震性能由于木材本身重量轻并具有很好的韧性,对于瞬间冲击荷载和周期性疲劳破坏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地震产生时能吸收震波,抗震效果好(图 0-2)。
4、高效的保温隔热性木材的绝缘性,具有优良的保温性能。在寒冷的冬天,质量优良的木屋的室内温度可以保持在 15—20℃;而在酷热的夏季,室内温度可保持在 28℃左右,大为节约能源。
5、很好环保性由于它的主要建筑材料采用各种木质材料,是对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均无污染、并可再生的 4R 产品。
6、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木材自身的材性和本身所具有的色泽、材质、纹理,使得木屋的建筑造型丰富多变,内部空间亲切宜人,并且和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极具个性的当代木结构建筑是当代建筑中不可缺失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 1 部分 木结构建筑历史和“回归”
对木建筑的研究,首先到对中西方的木建筑史进行研究,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找到影响木建筑发展的规律。通过对历史上影响中西方木结构建筑应用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森林资源、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居住模式的变化等都是导致木结构建筑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这样的研究结论为第二部分的当代木建筑的广泛性奠定研究基础。
第一章 传统木结构发展的对比研究
1.1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发展
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木建筑构件,而且构件上保存着圆形的穿透榫卯(图1-1)。而奴隶社会时期的实物表明当时至少已有井干、木板、木构架三种结构形式。木构建造技术的大发展时期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自战国初至清代末,经过了二千三百多年,木构建造技术在这个漫长的时间中,形成了若干发展阶段。
1.1.1 战国到西汉末—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 25 年
这个阶段只有一些建筑遗址和间接资料,经战国至西汉,木构建造技术的发展是迟缓的,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新发展的萌芽,但并没有突破高台建筑的范畴。
1.1.2 东汉初到南北朝末—公元 25 年至 580 年
按朝代说,这一时期包括东汉、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这一时期高台建筑已被淘汰,木构建造技术显著发展,出现了多层建筑,并被应用于建造佛塔,到南北朝时已能建造高达九层的木结构佛塔。
1.1.3 隋初到北宋末—公元 581 至 1127 年
这一阶段有了木结构建筑实例,斗拱这一巧妙的结构方法在唐带取得了飞跃的发展。这一阶段中的高标准建筑都采用斗棋结构,并由此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总体构架形式。公元 11 的年,《营造法式》成书,总结了它以前的成就。又推动了一个新的发展。木构技术自从唐宋达到成熟的高图 1-1 河姆渡圆形榫卯图片来源:《中国建筑史》峰以后,其后大约一千年中,总体上始终没有突破传统木框架梁柱结构体系的框框,在技术领域再也没有质的发展。
第三章 当代木结构建筑材料........ 41-74
3.1 传统木材的物理属性及其缺陷........ 41-45
3.1.1 木材的物理属性........ 41-43
3.1.2 木材的缺陷及其应该用中........ 43-45
3.2 木材技术的成熟——复合木材料的发展........ 45-47
3.3 新型符合木材料与其他材料的组........ 47-73
本章小结........ 73-74
第四章 当代木结构建筑空间的广泛........ 74-96
4.1 木建筑空间表现的实质探索........ 74-77
4.1.1 结构体系的木建筑空间本质........ 74-75
4.1.2 新结构体系成熟对木建筑........ 75-77
4.2 当代木结构建筑的空间广泛适应性........ 77-95
本章小节........ 95-96
第五章 当代木结构建筑文化........ 96-115
5.1 当代木结构建筑地域性........96-105
5.2 当代木结构建筑有机性........105-114
结论
在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当今建筑的功能和空间要求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但是木结构建筑没有走上逐渐消亡的道路,却以其特有的魅力赢得了越来越多的青睐与重视。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对历史上影响中西方木结构建筑应用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森林资源、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居住模式的变化等都是导致木结构建筑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当代木结构建筑的广泛适应性进行分类研究,不仅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非专业人士也可以从中获益,因此,通过对当木结构建筑材料、空间和文化性的研究,丰富我国当代木结构建筑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木结构建筑呈现技术、理性的表达同时,更多的建筑师开始表现出技术与情感相融合的表达手段,木结构建筑在文化精神的潜力也逐渐被挖掘出来。在新形势下,当代木结构建筑具有有广泛的适应性。
传统木构建造术的遗产有两方面,其一是遗留的传统木构建筑实物,其二是建造工艺。建造工艺可以记录于典籍,也可相传于工匠。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老工匠们就陆续退休,木构建筑队伍技术水平逐渐下降,传统木构技术濒于失传的危机。相比建筑实物,急需保护的是工艺,保护难度更大也是工艺。保护工艺最重要的是传承给下一代,具体的做法可借鉴日本伊势神宫二十年重建一次的方法,将手艺完全保留。这种做法虽然无奈但是总归有效。另外,我们新木构建筑设计中完全可以请传统匠人参与,既让传统技术有用武之地,又可向其学习加以改进以适应时代。
参考文献
[1] B W Arthur.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ereasing returns and lock in by historicalevent [J].The Eeonomie Journal, 1989
[2] Bain J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59.
[3] Bain J .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56.
[4] Batt Rosemary. Explaining wage inequality in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Custome rsegmentation,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union declme[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2001(10): 19-28
[5] Boyer, Mai cel. A Habit Forming Optimal Growth Model [J]. InternationalEconomic Review, 1978(19)
[6] Boyer,Maicel. Rational Demand and Expenditures Patterns under HabitForm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3(31).
[7] Brynjolfsson, Erik,Michael D Smith, Jeffrey Hu. Consumer surplus in the digitaleconomy: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increased product variety at online booksellers[J].Management Science, 2003(11): 87-89.
[8] Chakravorti, Sujit. Theory of credit card networks: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3(12):103-112.
[9] Chaloupka,Frank. Rational Addiction Addictive Behavior and Cigarette Smok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
[10] ChappelL Davies, Griffiths. Online Computer Gaming [J]. Journal of AmerieanAcademy of Business, 2004(7):87-96.
2018年工程硕士专业毕业论文篇十
第一章 绪 论
1.1 乡村景观评价研究的背景
1.1.1 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家自立的基础。中国以仅仅相当于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几乎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很大的收入结构差距,农民消费低迷,农业基础脆弱特征显著,“三农问题”开始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另外,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越来越紧张,乡村城市化问题突出,农村与城市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和农村环境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
1.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当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总体上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新阶段。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村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中共中央连续出台并颁布了一系列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文件:2004至2008年,国务院连续5年颁布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的中央一号文件,高度重视和积极指导农村建设。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并作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可见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1.1.3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随着我国进入城镇化建设的高峰时期,城市的环境问题逐渐突出:交通拥挤、住房条件低、绿地面积少,同时由于城市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紧张,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找一片绿色清净的乡土来放松身心。而中国广袤的农村远离喧嚣的城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名俗风情、优美的田园风光、浓郁的乡土文化。乡村旅游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2006中国乡村旅游国际论坛指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达359家,遍布全国,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如农业、渔业、牧业等。在节假日,大约每个黄金周能够形成6000万人次左右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全国乡村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3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4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中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亮点[3]。
1.1.4 乡村生态环境面临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思不断加强。人们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将生态、环保、可持续的要求放到逐渐重要的位置。然而乡村的生态环境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城市扩张、人口增加带来的农村耕地的不断减少;农业化肥、农药等施用带来的土壤肥力的下降;生活垃圾和乡镇企业带来的空气、水质的污染等都使得乡村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一些环境、资源的问题,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有时会产生冲突。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合理发展也有利于乡村资源的保护和乡村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1.5 乡村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环境景观的研究而言,关于乡村的理论研究以及方法研究还有很大的不足。我国目前乡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乡村规划、乡村聚落、乡村旅游、乡村城市化、乡村经济、乡村教育的方面,对于乡村景观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乡村景观的研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对于乡村景观分类的研究[4-5];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遥感数字等技术对乡村景观格局和分布进行的研究,为乡村景观格局优化[6-7],乡村景观生态环境的稳定[8]提供基础的技术分析和科学理论支持;乡村景观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乡村特色文化的研究;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总体上,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相对较多,但研究的深度较浅,研究大多停留在乡村景观规划基本原理、布局、农业景观规划设计、功能研究上, 乡村景观评价研究相对较少,缺少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操作性较强的方法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 乡村景观评价概述
2.1 乡村景观评价的相关概念
景观一词最初源于人们对自然景物的感知和认识,是一种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山水画,以风景(山川自然景观)为描述和研究的对象,发展了丰富的山水美学理论,因此也才有了中国举世无伦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悠久历史(如图2-1,2-2)。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景观即是风景,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到 19 世纪初,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德堡将景观引入地理学,强调景观地域整体性的同时,更强调景观的综合性,认为景观是有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理综合体。1986 年著名景观生态学家 Forman 和 Godron 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景观含义广泛,不同学科对其的理解差别很大,整体上,人们分别基于风景美学意义上、地理学上、景观生态学概念,从各自的侧重点出发对景观下了不同的定义[10]。“乡村”的界定较为复杂,不同的学科对其有不同的解释,仅用任何一种方式试图对乡村作出公认的定义,都将不切实际。从乡村景观的角度来看,乡村是一种格局,是历史上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因此,乡村是区域景观特定的演替阶段。同样,乡村景观的概念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也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角度认为乡村景观具有特定的景观行为,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聚落形态为分散的农舍和乡村集镇所代表的区域。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强调乡村景观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是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美学价值的复合镶嵌体。
第三章 乡村景观评价的研究区域...........22-29
3.1 研究区域.......... 22-27
3.2 研究方法..........27-28
3.3 本章小结.......... 28-29
第四章 昆山花桥天福生态农业园规.......... 29-47
4.1 调查的目的.......... 29
4.2 调查的方法.......... 29-34
4.2.1 调查因子集的确立.......... 29-33
4.2.2 现场调查 ..........33-34
4.3 主要环境要素的调查和分析 ..........34-40
4.4 研究区域各分区现状主要用地.......... 40-43
4.5 主要景观资源的分析..........43-46
4.6 本章小结.......... 46-47
第五章 昆山花桥天福生态农业园景观.......... 47-70
5.1 方法概述.......... 47-49
5.1.1 层次分析法.......... 47-49
5.1.2 综合评价.......... 49
5.2 评价体系的构建 ..........49-52
5.3 权重的确定..........52-56
5.4 综合评价 ..........56-65
5.5 评价的结论与分析.......... 65-69
5.6 本章小结 ..........69-70
结论
本文的第一章至第二章是对乡村景观评价相关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对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方面的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对乡村景观评价的研究现状、评价方法的应用领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继而笔者确立了研究的区域为江南大环境下的天福花桥生态农业园规划区,占地面积约有近 7000 亩,为典型的江南乡村。希望通过对该区域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乡村景观的评价以最终实现指导天福生态农业园的规划设计的作用。之所以选择这一区域,因为规划区占地面积较大和具有典型性,包括了江南水乡的古镇、多处村落、水系、农田等用地类型,另外可以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接着笔者参照谢花林关于乡村景观功能评价中以满足生产第一性、景观功能及社会经济功能的主线,也期望从生态、景观、经济三大方面入手来进行乡村景观的综合评价,以较全面的反应乡村景观。但是在具体调查因子的选择上,笔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并充分结合具体的研究区域的特点。最终确立了 20 个调查因子。然后对相关的因子进行调查和分析。生态环境的调查以环境要素:水体、土壤、植被、噪声为主。但是环境要素的调查需要用到大量的生态学知识和实验数据,因此笔者以研究如何进行现场调查和取样工作以及研究环境要素的相关标准和评价方法为主,对主要的生态实验数据进行直接的运用。对研究区域各分区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查和分析。
景观效应的调查以主要的河流、道路、村落为主线从多角度进行现场拍摄和后期的分析为主。社会经济的调查以初步了解结合现场观察访谈,并查询相关统计数据来反应区域的社会经济。紧接着,将调查因子体系与指标评价体系相一致,构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对研究区域的 4 大分区进行打分评判。得出 4 个区域的对比分析结论和总的景观综合评价的结论,并提出天福花桥生态农业园规划的建议。最后根据评价的结论和建议进行花桥天福生态农业园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功能分区规划、天福古镇规划、水系规划、交通规划、植物规划、产业规划。规划的目的是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优化乡村景观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三者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浩,李晓颖.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 [M].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1:1.
[2]吴凯.景观评价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
[3]王浩..农业观光园规划与经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4]李振鹏.乡村景观分类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
[5]李振鹏,刘黎明,谢花林.乡村景观分类的方法探析[J].资源科学,2005(27):167-173.
[6]刘颂,郭菲菲.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乡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11):42-46.
[7]周再和,蔡满堂,许勇太.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9.12(6):599-605.
[8]陈涵子,严志刚.城市化进程中江南乡村水体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146-149.
[9]蔡碧凡,夏盛民,俞益武.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10]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11]吴凯.景观评价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
[12]王浩..农业观光园规划与经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