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工程硕士论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学位类型和人才培养规格。从发展的势头看,工程硕士教育充满着活力。在当今贯彻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三大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规划。(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工程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精选工程硕士论文篇一
1绪论
1.1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的意义
电力系统是由电力生产企业、输电网、电力用户组成,其目的是满足各类电力用户对电力的要求,即满足负荷要水。但是由于电力系统的特殊性,即电力的生产和消费同时完成,不能存储,这样就要求电力系统的电力生产随时跟电力系统负荷变化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而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就是为保证这一平衡而提前做好准备。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是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理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未来电力系统负荷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推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强,电力需求增长迅猛,电力紧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用电高峰期间还存在着拉闸限电的现象,电网的用电负荷屡创新高,这使得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国际上能源紧张,国内节能降耗国家能源战略方针的实施,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受到前所未有重视。而更深入的研究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技术的一个原因是:随着我国的电力市场化,竞价上网、分时电价和实时动态电价的实施,电力市场对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是电价制定的主要依据,是电力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的现实意义总结如下:
(l)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优化调度的基础工具,如火电厂燃料需求、网间调度、何时停开机组等,是电力部门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是制定发电计划和电网供需动态平衡的关键,有助于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预知电能的生产、传输、销售情况。
(2)精确的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对于电力生产企业,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是制定生产计划、检修任务和报价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对于供电部门,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则为供电方制定购电计划提供依据;对于电力网而言,它是电网规划、拉闸限电和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基础。
(3)准确的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能促进电力生产、电力销售、电力运输三方的协调,提高电网的运输能力,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通过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结果进行有计划的发电、合理调度以及不同电力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资源利用率。
(4)电价是电力市场的杠杆和核心内容。目前我国是政府制定电价,电力市场没有正式形成,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电价将随市场而变化,不再由国家政府制定,由市场来调节,而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是电价制定的主要依据。高精度的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能提高电力企业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力。
(5)准确的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给电力系统的充裕性评估奠定了基础,保证了发电市场的顺利进行以及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
综上所述,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力市场的发展,目前的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电力市场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针对传统方法需要假设和现代新兴方法的局限性,本文将在金融、资本市场中成熟应用的分形理论应用于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分形理论是解决非线性系统的理论,它能很好克服市场对电力系统负荷的影响,且不需要假设和不存在不收敛的情况。
1.2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技术的研究己有较长的历史,是随着电力系统中EMS的逐步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七十年代初,对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的研究开始出现逐步上升的趋势,随着经济、电力工业的发展以及能源的紧张,到了八十年代造成了对电力系统负荷科学管理的迫切要求以及强鲁棒性和准确性的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模型需求,对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越来越重视。九十年代,随着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至今,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理论和方法已做了大量的研究。
(l)国外学者的主要研究
成果国外对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技术研究较早,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电力市场的日益成熟,电力供应商为获取最大利润非常重视电力负荷预测工作。目前基于混沌理论的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方法是国际上的热点领域。混沌系统是由确定性系统产生的,对初始条件有敏感的依赖性的非周期运动。混沌是一种处于完全随机运动和完全规则运动之间的运动行为,其长期运动趋势是无法预测的。但是,由于混沌运动是确定性系统的固有随机性产生的,具有某种确定的统计特性。因此,混沌运动在短期内是可以确定的,可预测的。所以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可以与混沌理论结合,对电力系统负荷进行研究和预测。
(2)国内学者主要研究成果
我国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技术研究比国外慢,其主要原因在我国对电力系统负荷统计晚,没有规范、完整的统计资料。我国的邓聚龙教授提出了灰色系统理论,用来解决信息不完整系统的一种方法。他把控制理论的观点与运筹学的方法相结合,研究自然界中具有灰色性的问题。一部分信息已知、一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灰色系统理论认为,随机过程是在一定区域中变化的,且和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对灰色量常用累减生成、累加生成方法,不寻找统计规律,将无序复杂的数据整理成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数据,再进行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建模。
2分形预测的基本理论
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是二十世纪交叉学科研究中的两个重大发现。分形是研究系统所表现的几何结构,是结构的深化,而混沌是研究系统现象的变化,是现象的深化。这两个理论的发现使人类对社会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处理数据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分形的思想和方法在模式识别、金融市场、自然图像的模拟、图像处理、图形生成以及智能信息处理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分形具有极强的应用背景、广泛而又巨大的使用价值和理论价值,尤其是在八十年代初在物理化学、工程及经济等领域中取得重大突破。因此,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不断地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
2.1分形的基本概念
2.1.1分形的定义
分形是由美国IBM公司研究中心物理部研究员暨哈佛大学数学教授曼德勃罗特在1975年首次提出的,其原义是不规则的,分数的,支离破碎的物体。分形几何学是一门以不光滑、不可微的几何图形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对象在自然界中是随处可见的,分形几何创立不久,就引起许多学科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这是由于分形几何能很好描述大自然中很多现有理论无能为力的现象,在实际应用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形理论是现代非线性系统理论中十分活跃的一个分支,非线性系统中产生的几何形体是分形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分形理论认为,分形内部任何部分,经过一定的尺度变化后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整体的缩影或重现。也就是说,系统的部分与整体具有信息同构,从而找到了由部分过度到整体的纽带,将系统模型由高阶降为低阶,由多变量转化为单变量,这在实际工程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分形是没有特征长度图形的总称。至今,分形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曼德勃罗特曾经为分形下过两个定义:一是集合的分形维数大于其拓扑维数,称该集合为分形集;二是部分与整体以某种形式相似的形态,称为分形。
第三章 短路电抗在线监测数学模型的构建.................... 36-46
3.1 变压器短路阻抗在线监测方法................... 36-39
3.1.1 等效电路简化法 ...................36-37
3.1.2 等值回路平衡方程法................... 37-39
3.2 短路电抗在线监测数学模型的构建................... 39-45
3.3 本章小结................... 45-46
第四章 短路电抗在线监测数学模型................... 46-60
4.1 变压器试验数据................... 46
4.2 PSASP软件概述................... 46-47
4.3 变压器的仿真分析................... 47-59
4.4 本章小结................... 59-60
第五章 短路电抗在线监测误差................... 60-68
5.1 概述................... 60
5.2 互感器误差分析................... 60-66
5.3 数学模型误差分析................... 66-67
5.4 本章小结................... 67-68
结论
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分形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分形的基本概念、分形的特征以及分形特性的判别方法,这些都是研究基于分形理论的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技术的理论基础。然后详细分析了电力系统负荷变化的特点,证明电力系统负荷变化具有随机性;通过分析电力系统负荷曲线特性,证明其变化具有周期性规律;利用分形维数和Kolmogorov嫡分析电力系统负荷特性,验证其具有分形特性。最后根据分形理论建立了基于分形理论的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模型,进行实例预测,并与非线性理论中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实例预测比较,结果证明将分形理论用于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是可行的,并且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较高,同时具有很好的普适性。本文研究取得成果如下
:(1)对C-C方法计算电力系统短期负荷的时间延迟时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修正。选取△S,(t)的第一个局部最小点作为最佳时间延迟,并且不采用平均分块策略。实验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方法对时间延迟的判断更加准确。
(2)电力系统短期负荷曲线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了电力系统负荷的日变化规律、周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规律。通过比较得出电力系统负荷变化既是随机的,同时也是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的;运用分形理论,计算电力系统短期负荷的分维数,验证了电力系统短期负荷在具有分形性,即电力系统负荷时间序列具有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计算电力系统短期负荷的Kolmogorov,说明电力系统负荷是介于规则运动和随机运动之间的,是有序与无序、确定性与随机性相统一的非线性系统,同时也表明一该电力系统短期负荷是可预测的。
(3)根据分形理论建立了基于分形理论的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模型。该方法以南方某地区2009年9月电力系统短期负荷数据为依据进行实例预测,并与非线性理论中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分形理论的电力系统负荷短期预测是可行的,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
参考文献
1张昊,吴捷.应用模糊神经网络进行负荷预测的研究[M].自动化学报,1999,25(1):60-97.
2牛东晓,邢棉,孟明.基于联合数据挖掘技术的神经网络负荷预测模型研究[M].电工技术学报,2004,19(9):62一68.
3肖国泉,王春,张福伟.电力负荷预测[M].(第一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4刘晨晖.电力系统负荷预报理论与方法[M].(第一版).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1987.
5于尔铿,韩放,谢开等.电力负荷预测[M].(第一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6吉国力,程军,米红.应用混沌相空间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短期负荷预报[M].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
7曾鸣,刘宝华,徐智勇等.基于混沌模糊神经网络方法的短期负荷预测[M].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1):8-61.
8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第一版).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
9王文莉,魏晓云.负荷预测的灰色系统方法[M].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7,17(2):37-43.
10牛东晓,张彤彤,陈立荣等.基于关联分析的多因素电力负荷预测灰色模型群研究[M].河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5(33):90-92.
精选工程硕士论文篇二
第1章绪论
1.1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电能是不可以大量存储的,代写论文这就决定了电力生产具有“即产即销”的特点,整个生产与消费必须一瞬间完成,从而要求电能从发电厂发出后必须有用电设备瞬时使用,进而使得发电动力系统的发电出力时刻跟紧系统设备用电负荷的动态变化,否则,将会对电能的频率造成影响,严重的会危及系统的安全与稳定,高精度的负荷预测会提高电能使用效率确保发电和用电的瞬时完成,对保障系统稳定起到积极作用,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就这样发展起来,成为电力工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1.2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外关于电力负荷预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电力负荷主成分分析、确定影响电力负荷的主要因素、负荷预测建模以及负荷预测算法的研究与改进。相对前两个方面,在负荷预测建模和负荷预测的新算法与算法改进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最广泛,已经涌现出了许多不同数学模型和预测算法。近年来随着预测技术和数学理论的长足发展,负荷预测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历数主要有:时间序列预测法、灰色预测法、专家系统预测技术、模糊预测技术、小波分析法、神经网络预测技术、混沌预测技术等。
1.3电力负荷分类及影响电力负荷的主要因素
目前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可以按不同行业分类,也可以按时间期限进行分类。按行业分一般分为四类:
第一类,农业负荷;
第二类,工业负荷;
第三类,社会事业与商业负荷;
第四类,城乡居民负荷;
按时间期限分类一般分为四期:
长期,10年以上并以年为单位的负荷预测;
中期,5年左右并以年为单位的预测;
短期,以月为单位以及以周天小时为单位的负荷预测;
超短期负荷预测,未来1h、未来0.5h甚至未来10min的预测;超短期负荷由于时间极短不考虑温度因素的影响;短期负荷的增长和下降趋势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气象因素是影响短期负荷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夏季和冬季,研究表明,气象因素是影响短期负荷的主要因素,当气象环境出现剧烈变化时,用电负荷及电量也会剧烈变化,这使得电力负荷与气象关系的分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气温的影响最为显著,当天气骤变变冷或变热时,将有大量取暖负荷或者降温负荷投入运行;而当平均温度连续多日过高或过低时,与以之前年份的相同日期相比,日负荷将有较大的变化,降雨会直接影响到农灌溉负荷和夏季降温负荷;中期负荷主要受大用户生产计划、气象条件、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电价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长期负荷主要受到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人口、产值单耗、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电价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1.4当前电力系统负荷预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研究方向主要偏重于负荷预测建模以及负荷预测算法的研究与改进这两个方面,而对电力系统负荷主成分分析与影响电力负荷的主要因素研究不足,然而负荷预测建模和负荷预测新算法的突破又多是依靠于新的数学方法的产生和新理论的突破,使得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研究偏数学化。电力系统负荷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负荷的变化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清楚地掌握电力负荷的变化规律,而只是单纯依靠预测算法是很难达到理想的预测效果的,因此电力系统负荷分析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要想清楚地掌握电力负荷的变化规律和特性是需要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而这些实际工作经验又因预测区域的不同如东南沿海与西部地区负荷特性和负荷结构不同,加之分析统计方法的不同使得负荷分析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利于负荷分析的研究与推广。这样就需要一种相对一致的负荷分析方法,而且能够对负荷进行分析与方便使用。
1.5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
通过大量的阅读有关文献以及实际在相关单位调研,将电力负荷看成随机序列,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相关理论使用经验模式分解(EmpiricalModeoecomposition,EMo),将电力负荷序列分解成多个固有模态函数(IMF)分量,通过对各个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ModeFunction,IMF)分量进行研究分析与预测,通用性与预测效果都有所提高。所做工作具体有以下几点:
(1)大量阅读相关影响电力负荷因素的文献,分析并归纳影响电力负荷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电力负荷特性的研究,把电力负荷看成随机信号序列,应用经验模式分解(EmpiricalModeoecomposition)方法,将负荷序列分解成具有不同频率特征的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ModeFunction)分量。
(2)学习并研究经验模式分解(EMD)理论,找出经验模式分解(EMD)与电力负荷分析有关的切合点,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研究,依据各个固有模态函数分量的频率特征与实际负荷特征,划分各个固有模态函数分量,确定进行相关分析的固有模态函数。
(3)依据距离分析理论,使用欧式距离分析法确定出进行相关分析的固有模态函数分量的影响因素,并依据影响因素的不同,使用BP神经网络分别预测,最后将各个预测得到的固有模态函数(IMF)分量加和重构得到新的预测值,得到一种预测方法,即分析预测法。将预测结果与其他预测方法比较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通用性与预测精度。
第2章经验模式分解基本理论及其在负荷分析中的应用
2.1经验模式分解(EMD)理论
经验模式分解(EmpiricalModeDecomposition,简称EMD)法是美籍华人N.E.及其同事在研究非线性非平稳信号问题和希尔伯特变换中为处理瞬时频率有关问题时提出来的,其初衷并不是为创造经验模式分解法。经验模式分解法把复杂的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分解为一组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ModeFunction,简称IMF分量,经验模式分解一方面可以使信号分解具有唯一性和自适应性,另一方面能在时域和频域同时表现出很好的局部化信息。信号分解完成之后可根据实际工程问题的要求进行分析,加和重构。经验模式分解法对信号分解是唯一的和自适应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一经验模式分解的基函数与傅里叶分解中的所用的基函数是不相同的,傅氏分解的基函数是幅度与频率恒定的正余弦函数,其二经验模式分解的基函数也与小波分解中的基函数不同,小波分解的基函数是由人工预先设定的一批小波函数,小波分解的效果是由所选基函数决定的,由此可见傅氏分解和小波分解不一定可以保证分解出最优的效果,而经验模式分解方法的基函数是可变幅度和可变频率的正余弦函数,即有瞬时频率决定,是信号中自适应得到的,其效果要优于傅氏分解和小波分解。
第3章 神经网络简述.................... 20-26
3.1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20-22
3.1.1 人工神经网络................... 20
3.1.2 神经元模型................... 20-22
3.2 BP神经网络原理 ...................22-25
3.3 本章小结................... 25-26
第4章 负荷分析与预测模型................... 26-40
4.1 分析与预测所用数据的选取................... 26
4.2 EMD分解日负荷曲线................... 26-31
4.3 气象因素相关分析 ...................31-33
4.3.1 日负荷分析气象因素选取 ...................31-32
4.3.2 日负荷IMF分量与气象因素................... 32-33
4.4 训练BP神经网络................... 33-39
4.5 本章总结...................39-40
第5章 预测实例 ...................40-47
5.1 负荷预测误差指标................... 40
5.2 负荷分析与预测实例................... 40-46
5.3 本章总结................... 46-47
结论
本文从提高日负荷预测精度入手,提出一种基于经验模式分解(EMD)和BP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称为负荷分析预测法,即将日负荷组成的负荷序列进行经验模式分解,将分解后的固有模态函数与气象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并加入气象因素使用BP神经网络预测,将预测得到的固有模态函数加和重构得出预测负荷。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l)对电力系统负荷特性进行了研究,将电力系统日负荷序列看成随机信号,将经验模式分解伍MD)的理论应用于负荷分析。
(2)系统学习和研究经验模式分解伍MD)理论,分析使用EMD分解电力系统日负荷序列产生的各个IMF分量的影响因素。
(3)研究影响电力系统日负荷的主要因素,并在相关文献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出影响日负荷的主要因素。
(4)提出基于经验模式分解和BP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即负荷分析预测法。
(5)进行实例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的负荷预测方法相比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参考文献
[1]康重庆,夏清,刘梅.电力系统负荷预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叶淳铮,基于小波变换与支持向量机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硕士学位论文].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8.
[3]牛东晓,曹树华,等.电力负荷预测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4]周平,杨岚,周家启.电力系统负荷灰色预测的新方法[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1998,10(3):45-50.
[5]严华,吴捷,马志强.模糊集理论在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3):67-72.
[6]Mori,KobayashiH.OPtimalFuz Inference for Short Term Load Forecasting[J],1996,11(l).
[7]台区能灵,侯志俭,李涛,等.基于小波分析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23(l):45-50
[8]高山,单渊达.基于径向基函数网络的短期负荷预测[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5):31-34.
[9]彭建春,江荣汉,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报的动态神经网络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1997,2l(l):83~86.
[l0]杨正领,林孔元,电力系统负荷记录混沌特性成因的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26(l0):18-22.
精选工程硕士论文篇三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电网的安全运行主要体现在智能电力设备安全和系统运行安全两个方面,而智能电力设备安全是电网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有必要对电力设备进行状态评估,在电网的设计和运行中消除隐患,提升驾驭大电网安全运行的能力,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电力变压器是电网中能量转换、传输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能量来源的必经之路,是电网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设备之一。加强变压器绝缘评估与故障诊断,及时发现隐患以确保电力设备和系统安全,预防和减少设备事故,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电力系统对变压器的检修策略均采用定期检修模式。按照规程 DL/T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和 DL/T573-95《电力变压器检修导则》规定的大修和小修周期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式存在过度维修、维修费用高等不足,已不能适应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电力系统高可靠性和经济性的迫切要求下,建立一种根据运行状态确定维修策略的预知性维修方式,已成为电力变压器维修方式的必然发展趋势。状态维修是以设备当前的实际状况为依据,通过监测手段对设备进行纵向(历史和现状)、横向(同类设备的运行状况)的比较分析,来识别故障的早期征兆,并对故障部位、故障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以确定其最佳维修时机。
状态维修作为一种维修方式,较定期维修,能降低维修成本、缩短维修停电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电力企业的欢迎。美国电力研究院诊断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实施状态维修可提高设备利用率 5%以上,节约维修费用 25~30%。变压器的状态维修就是根据变压器的历史档案、运行工况、运行经验、带电测试或在线监测数据等综合分析变压器的健康状态,并由此确定变压器是否需要维修以及维修时间和项目的安排。因此,成功实现变压器状态维修的关键在于:① 变压器运行状态的准确判定,② 合理有效的维修策略。
运行中变压器发生不同程度的故障时,会产生异常现象或信息。故障诊断就是搜集变压器的异常现象或信息,根据这些现象或信息分析,从而判断故障的类型,严重程度和部位。因此,变压器绝缘状态评估与故障诊断的作用是:① 准确判断运行设备当前处于正常状态还是异常状态;② 若有故障,则判断故障的性质、类型和原因。③ 根据故障信息或信息处理结果,对故障发展趋势做出诊断;④ 提出设备维修的合理方法和相应的反事故措施;⑤ 对设备的设计、制造、装配等提出改进意见,为设备全寿命现代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研究电力变压器等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可以有效地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设备的潜伏性故障,避免突发事故的发生,这不仅对电力工业的科技进步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对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科学管理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国内外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概述
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最早起始于上世纪 60 年代,经过专家们几十年的努力,它几乎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独立学科,在电工界受到广泛重视,其理论研究已日渐趋于成熟,在实践中,各种诊断技术也已获得了显著的成果。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是根据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对变压器所处的状态进行评估,以确定该设备是否存在故障以及故障严重程度。大型充油电力变压器的故障涉及面广而复杂多样,很难以某一单独的特征量来判断出故障的类型及性质。预防性试验是对变压器故障最主要的诊断方法,其有效性对诊断结果有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各种有效的试验,获取可靠、准确的试验结果是正确诊断变压器故障的基本前提。当变压器出现异常时,要迅速进行有关试验,对变压器的状况进行诊断,确定有无故障。到目前为止,变压器的故障诊断常规预防性试验项目主要包括电气试验、油中溶解气体分析以及绝缘油的特性试验等,此外,红外线测温技术、超声波探伤技术、检测绕组变形缺陷的频率响应分析法和低压脉冲法等也逐步得到了应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法是从变压器油中取样,通过分析其中溶解的各种气体相对含量关系,从而达到诊断变压器故障的作用。虽然这种方法对于运行设备内部故障早期的诊断有一定的灵敏性,在实际中也已广泛应用,但是对故障类型的诊断准确率还不够高,故障准确位置也很难确定。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测得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准确及时地判断故障的类型、原因和部位,是智能化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的热点。现有的人工智能诊断方法,主要是基于油中溶解气体(DGA),将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数学、专家系统、灰色系统和粗糙集理论等等用于变压器故障诊断中,将变压器七种溶解气体含量或者几种气体的比值或百分比作为输入,输出为七种主要故障。或者利用油中溶解气体和几种电气试验数据的综合诊断方法。以上方法,主要是根据 DL/T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简称《规程》)规定的试验数据,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变压器故障识别。而变压器的故障现象、故障原因以及故障机理间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难以借助准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变压器征兆现象是大量实践经验的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准确地反映变压器的故障。因此将变压器征兆现象和试验数据结合,用于变压器绝缘故障诊断,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做法,对提高现场快速、准确的诊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基于试验数据和征兆现象的变压器指标参量和故障模式分析
2.1 引言
变压器故障诊断是一个多指标决策问题,每一类特征量对状态的反映都有其优势与局限性选择科学。所以选择全面、合理的指标参量,对正确判断变压器故障非常必要。大型电力变压器结构复杂,包含铁芯、绕组、分接开关、保护机构等多个系统,不能仅仅通过几项试验数据就可以反映变压器的某种故障。因此,故障诊断是包括了变压器的预防性试验数据和征兆现象的大量因素的综合诊断。本文将变压器试验数据和征兆现象作为两方面因素,构建了变压器故障融合诊断模型,将反映变压器故障的指标参量分为预防性试验数据和征兆现象。基于此,本章主要对融合诊断方法的指标参量和故障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本文的诊断框架作了说明。
3 基于模糊隶属函数的试验数据故障..................31-45
3.1 引言.................. 31
3.2 电气试验故障概率的确定.................. 31-39
3.3 油中溶解气体故障概率的确定 ..................39-44
3.4 本章小结 ..................44-45
4 基于极值理论的变压器征兆现象故障..................45-51
4.1 引言 ..................45
4.2 征兆现象状态指标体系的量化.................. 45-48
4.3 基于极值理论的征兆现象故障概率确定 48-49
4.4 本章小结 ..................49-51
5 基于 D-S 证据理论的变压器试验数据.................. 51-71
5.1 引言.................. 51
5.2 证据理论.................. 51-53
5.2.1 证据理论的基本概念.................. 51-52
5.2.2 证据理论的合成法则.................. 52-53
5.3 基于证据理论的变压器试验数据.................. 53-55
5.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变压器指标参.................. 55-56
5.5 实例分析.................. 56-69
5.6 本章小结.................. 69-71
结论
本文以大型油浸电力变压器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在故障诊断中将试验数据和征兆现象融合诊断的思想。首先,在汇总、整理现有的反映变压器运行状态各种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目前电力部门对变压器故障的监测与检修状况,按组成结构建立故障模式及故障指标参量的对应关系。再次,将试验数据和征兆现象分别诊断后,对诊断结果进行融合,得到最终融合结果,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① 通过对变压器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后,将变压器按组成结构划分为八个主要部件。针对每个部件深入分析指标参量和故障机理的关系,建立了变压器指标参量和故障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了以往在变压器故障诊断中,指标参量少而不能全面反映变压器故障状态特征,为变压器故障融合诊断模型奠定了基础。
② 提出了基于模糊隶属函数的变压器试验数据故障概率诊断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隶属度分布与实际物理意义的关系,确定四种类型的隶属函数。利用指派法选择不同试验项目的隶属函数,避免了选取隶属函数的任意性。
③ 对于油中溶解气体,基于油气量的故障诊断方法目前已相对成熟,本文提出了基于气体总分解能量的油中溶解气体故障概率确定方法,用气体的摩尔热量和 C2H2/C2H4的比值来反映故障严重程度,构造隶属函数,确定故障概率。
④ 对于变压器征兆现象,综合考虑外观检查、运行工况、附件等,对定性指标量化后,将指标数据扩展为一区间,采用极值理论确定其故障概率。
⑤ 建立了变压器故障融合诊断模型,将变压器故障指标参量按组成结构分为试验数据和征兆现象,分别对其进行诊断,最后用信息融合理论融合。计算得到每个部件的故障并对其排序后,当故障概率大于 0.8 时,确定为有严重故障;当故障概率小于 0.2 时,确定为没有故障。
实例表明,所建立的变压器试验数据和征兆现象的故障融合诊断模型能比较有效地利用各种运行状态信息,简单、准确识别变压器故障,为变压器的状态检修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树勇,宋书芳等.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2009,33(8):1-7.
[2] 孙才新.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与诊断技术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电力,2005,38(2):1-6.
[3] M.Wang,A.J.Vandermaar,K.D.Srivastava.Review of condition assessment of powertransformers in service [J].Electrical Insulation Magazine,2002,18(6):12-25.
[4] 胡学浩.智能电网-未来电网的发展态势[J].电网技术,2009,33(14);2-5.
[5] 张文亮,刘壮志等.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09,33(13):1-1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DL/T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
[7]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Q/CSG 1 0007-2004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DL/T 573-1995 电力变压器检修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1995.
[9] 国家电网公司.110(66)kV~500 kV 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检修规范.2005,3.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DL/T 722-2000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S].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2000.
精选工程硕士论文篇四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电力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代写硕士论文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当前,电力供应的现状是由供不应求逐渐的变成较低用电水平下的供求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影响电的销售,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效益,从而使电力企业有了强烈的危机感;电力用户强烈的要求电力行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而政府从社会公平和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个角度出发也势必需要电力行业进行现有体制改革,改变电力行业过去的经营方式,在两种压力下,电力行业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模拟电力市场的运作,进而使电力的市场化进程也在一步步的加快。电力作为商品,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既然是商品,那就需要营销,电力市场营销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加强,产业结构将发生变化,所以用电结构也将随之改变。第二产业的用电量比重每年逐渐的下降,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的比例在逐年的增加。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供热等用电市场会有比较多的发展。电力营销实际上就是要调整电力市场的供需水平、供需时间、供需特点,以良好的服务质量来满足用户合理用电的需求,实现电力供求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建立电力公司与用户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更强化了以用户利益至上的服务宗旨,要求电力企业采用更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促使用户去主动的改变消费方式和用电方式,提高用电的效率。伴随着新的经济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营销也需要定量化和信息化的研究。电力营销的定量化分析是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定量化的结论,提高了信息判断的可靠性与决策方案的可行性;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力营销的信息化也使营销决策变的更加快捷简单,大量复杂的数据通过程序的处理提炼出有用的信息,为营销决策提供了充足的的证据,电力营销信息化也是今后电力市场的一个发展趋势。
决策分析系统 DAS(Decision Analysis System)是一个用系统技术描述动态领域的术语,是信息系统 IS(Information System)的发展有电子数据处理 EDP(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和管理信息系统 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System)所达到的最新阶段。DAS 是一种比 EDP 系统和 MIS 更高级的信息系统,它以提高决策的有效性为主要目的,以模型驱动方式为基本特征。随着决策理论、管理科学、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尤其是专家系统 ES(Expert System)、通讯技术的发展,DSS 无论在概念、结构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快的发展,并以其各种各样数据和信息的提供、便立刻用的模型和分析操作,对高层管理决策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贝叶斯网络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挖掘工具,它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平台,可以综合各种先进的数据处理理论与技术,生成用于不同数据分析预处理目的的有力工具。贝叶斯网络作为图形模型的一种,拥有图形模型的大多数优势。图形模型拥有概率论和图论的双重优势,它为我们解决不确定问题时提供了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在数学与工程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所以必须建立起以贝叶斯网络为基础的电力营销决策分析系统来将这些大量的数据里面包含的信息发掘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而使决策者能够及时做出决策分析,进而解决企业运营管理中严重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随着决策分析系统的发展,当时只有很少的人在关注和进行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但是到了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企业管理应用的重点才慢慢的由事务型转向企业的经营、控制、决策和分析等高层次决策制定方面,决策分析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才迅速增加。微电子计算机系统与自动化设备的快速发展,为决策分析系统提供了优良的发展平台,在国外先后出现了不同种类高功能的通用和专用决策分析系统,比如 SIMPLAN,IFPS,GPLAN,EXPRESS 等都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决策分析系统软件。现在的决策分析系统正向着智能化和群体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决策分析系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大连理工大学、山西省自动化所与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山西省发展规划决策分析系统。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决策分析系统,在我国应用最早,影响最大。
随后,大连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又开发了多个区域发展规划的决策分析系统。天津大学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创办的《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刊物,对我国决策分析系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与指导作用。我国很多研究机构在智能决策分析系统的研制中也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成果,如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史忠植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研制并完成的《智能决策系统开发平台 IDSDP》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实际情况的限制,决策分析系统在我国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在电力行业。由于决策分析系统的实现问题和电力营销的特殊需求,目前对电力营销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不太成熟,并且现在国内的电力营销辅助决策系统多采用柏拉图分析法、2/8 理论分析法、决策树算法和聚类分析法,而把贝叶斯网络分析法引入到电力营销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2 贝叶斯网络综述
2.1 贝叶斯网的诞生与发展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不确定的,而我们认为确定的或规则的问题,它只会在一定的前提下才会出现,或者只会出现在局部的地方会较短的时间段内。换而言之,所以也可以这么说,不确定性是一种绝对的现象,而确定性却是一种相对的现象。随着科研人员对不确定性问题研究的深入,物质世界的不确定性特征逐渐的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在一般情况下,人类可以很轻松的去解决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问题,在这方面人类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当某个决策问题设计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时,这就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这时仅仅靠人本身是无法完成这个繁杂的工作的,我们只能求助于计算机技术。在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上,计算机的出现是一个里程碑的科技创新,它大大的降低了人们的计算强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计算机刚出现时,计算机仅仅被用于帮助人们进行科学家算,它还不能处理不确定问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人工智能理论的提出,科研人员开始渐渐地热衷于研究使计算机拥有更优秀的智能能力,使它能够去解决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问题。在这方面,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系列的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比如在 20 世纪末的“人机世纪大战”,美国 BIM 公司研制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就战胜了俄罗斯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这意味着计算机在某些领域已经可以取代人的位置了。所谓的不确定性在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它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不确定性主要包含随机性问题、模糊性问题、不完全性问题、不稳定性问题和不一致性问题,在这五个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随机性问题和模糊性问题。
(1) 随机性问题
随机性是指在没有充分的条件下,所发生的事件的前提和事件的结果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使事件的结果表现出不确定性。著名的“抛硬币实验'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硬币降落在地面以后,究竟是哪一面朝上?问题的答案有且只有一个,但是我们再抛硬币之前谁也不能准确的预测这个结果。在数学方法中最能将随机性表现出来的就是概率论,我们通常用“0”和“1”来表示事件是否发生,肯定发生事件的概率为 1,不可能发生事件的概率为 0。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硬币降落到地面以后正面朝上的概率和反面朝上的概率一样都是50%,在“掷筛子”试验中,掷出 6 的概率和出现其它点数的概率是一样的都是 1/6。
3 贝叶斯网的建模和优化..................... 16-23
3.1 贝叶斯网建模原则..................... 16-17
3.2 贝叶斯网建模流程..................... 17
3.3 建模流程分析 .....................17-23
3.3.1 问题分析阶段..................... 17-18
3.3.2 模型设计阶段 .....................18-21
3.3.3 模型测试阶段..................... 21-23
4 电力营销辅助决策系统总体框架..................... 23-26
4.1 电力营销中运用挖掘的可能性..................... 23-24
4.1.1 电力营销系统的特点..................... 23
4.1.2 电力营销系统中可用Bayesian 网络..................... 23-24
4.2 电力营销辅助决策系统简介..................... 24-26
5 贝叶斯网络在电力营销中辅助决策系统.....................26-38
5.1 决策分析过程中常用的分析算法..................... 26-28
5.1.1 柏拉图分析法—从利润贡献分配角度..................... 26-27
5.1.2 2/8 理论分析法—从创造利润..................... 27-28
5.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决策分析过程..................... 28-29
5.3 电力营销辅助决策系统的实现和仿真..................... 29-38
结论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电力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的部门,其经营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这并不就是意味着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也同步提高。我国在重视效率的提高上往往忽略了效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电力企业的运营发展也会受制约,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把经济效益作为电力企业的经营目标。贝叶斯网络以其直观、易于结合先验知识、易于理解等特点,在不确定推理和知识发现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主要做的工作有:
1)研究了电力营销辅助决策系统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了贝叶斯网络的建模流程,为实际系统设计提供了清晰地的概念和重要的理论基础,指导着系统的组织和框架安排。
2)在分析电力营销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电力营销决策模型;通过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因果推理和诊断推理,可以很方便地找出影响收益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3)建立了面向电力营销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电力营销和决策支持系统奠定了基础。
本文论述了电力营销辅助决策系统的整体设计过程,提出了运用贝叶斯网络建立分析模型。随着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稳步推进,电力营销工作重要性日益凸现,地区供电局对营销工作的认识逐步加强。面对海量的营销数据,供电局不仅需进行简单的电力用户与业务流程管理,还亟需一套具有可靠性、实时性、科学性与易操作性的技术支持系统以完成对供电辖区内营销数据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夏安帮,决策支持系统引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2]李德毅,刘常笠,杜鹉等.不确定性人工智能.软件学报,2004,15(11):1583-1594.
[3]朱卫东.面向互联网基于证据理论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4]张少中.基于贝叶斯网的知识发现与决策应用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5]Joesph Giarratnao,Gary Riely 著.印鉴,刘星成,汤庸译.专家系统原理与编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5.
[6]ZadehL.A.,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5(8):338-353.
[7]ZadehL.A. Fuzzy sets as a basis for a theory of Possibility. Fuzzy Sets and Systems,1978,l(l):3-28.
[8] P. Larranagaetal. Structure Learning of Bayesian Networks by Genetic Algorithms: A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ontrol Paramet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Machine Intelligence. 1996.18b(9):912-926.
[9] S.Ferat. A Bayesian Network Approach to the Self-organization and Learning in IntelligentAgents. Dissertation. Blacksburg, University Libraries,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University.2000.
[10]J Pearl. Probabilistic Reasoning in Intelligent Systems.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1988.
精选工程硕士论文篇五
第一章 绪论
1.1 系统开发背景
作为央企的大型企业国家电网公司以电能商品经营范围之广和电网资产、供电量持续快速增长名列 2008 年《财富》全球企业 500 强第 24 位,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包括南方电网公司在内的全国电网企业电能商品的销售区域覆盖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国土面积的 98%,用电人口超过 12 亿人。年用电量的增长率已达到 20%。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电力营销管理体系是国家电网企业面临的迫切问题。国家电力公司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逐步实现营销管理现代化”,为满足 21 世纪社会对电力营销作的要求,必须实施对电力营销全过程的网络化控制与管理。多媒体、网络、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化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成为可能。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网络化服务功能,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是国网及其供电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能和决策水平,向客户提供“优质、方便、规范、真诚”服务的重要条件。
目前,电力工业发达国家的电力营销已进入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时代,我国的电力营销工作也必须走智能化和网络化的道路。建设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便是有效的途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能够为电力营销作业、管理、决策提供高效准确的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决策支持的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系统。因此,为适应电网商业化运营需要,开拓电力市场,引进发达国家电力企业营销服务理念,运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建立现代化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己成必然趋势。
1.2 系统开发的意义
系统的开发应用提高了电网企业对电力市场的监控和管理能力。电网企业的电力市场反应敏感度和判断准确度以及电力营销策略与方案的主动性、科学性和及时性。来自于对电网企业内外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度,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特别是电力客户服务系统。国家电力公司在关于面向二十一世纪电力营销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的要求:在县地供电企业营销业务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省公司电力市场营销综合信息系统,形成自下而上反应灵敏运行可靠的信息网络,提高市场营销监控和决策能力;建立和完善需求侧管理的负荷管理支持系统,为市场预测营销策略、研究和负荷管理提供现代化手段。系统的开发有利于拓宽电力市场。
电网企业要开拓电力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争取客户消费的满意度和对电网企业服务质量的认可,争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客户至上”是每个企业永恒不变的信条。过去由于电力供不应求,电网公司的电力市场营销服务观念比较淡薄,电力公司与客户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电力公司的工作是管理用户而不是服务于客户。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供需关系的转换,电力公司逐渐树立了客户服务的观念,搞示范服务窗口,设节能节电展示厅,安装查询电话和多媒体咨询台等要让客户满意。仅有这些信息服务是不够的,还必须主动了解客户的用电需求并做出最快反应,如进行各种形式的需求调查为其提供多渠道的投诉,快捷方便的报装和迅速的故障处理服务等。这就需要建立全方位和多层次的电力营销管理服务网络系统。通过电话传真和 WEB 等多种途径的现代信息传递手段为电力客户提供一种高效快捷和方便的电子服务取代面对面的服务可以提供更快捷的响应和更加个性化的客户服务。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及客户服务中心可以提供诸如服务受理计费、信息查询、服务投诉和信息发布等多种服务。建立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具体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⑴ 提高供用电双方办事服务效率在没有建立现代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之前,电力客户户往往会因为一项用电业务或一个投诉在供电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跑来跑去,即使有专门的受理电话不是因为受理人员对超出自己权限范围的问题不能处理,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敷衍客户使问题很难获得及时有效地解决。如果启用现代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将大大提高供用电双方的用电和供电的办事效率。
⑵ 建立一个有效的客户应急服务体系电力客户用电事故应急处理是建立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理由。成千上万的电力客户在用电过程中难免发生用电事故。对电力客户用电事故时,系统能提供一个快速响应机制,及时排除用电故障,能使用电力客户迅速恢复生产。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简介
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应用的电力营销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很多,现在只对关键的技术作简单介绍。
2.1 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简介
系统是指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形成的一组元素的有机集合,而系统本身又可作为一个元素单位参与多次组合,这种组合过程称为系统集成。信息系统集成是根据应用的需求,将硬件产品、网络设备、系统软件、工具软件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等集成为一个具有优良性能价格比的计算机系统的全过程。
Delphi 在数据库方面的特长显得尤为突出:适应于多种数据库结构,从客户机/服务机模式到多层数据结构模式;高效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新一代更先进的数据库引擎;最新的数据分析手段和提供大量的企业组件。Delphi 发展至今,从 Delphi1、Delphi2 到现在的 Delphi5,不断添加和改进各种特性,功能越来越强大。De1Phi5.0 添加了对 IDE(集成开发环境)的很多改进新特性,扩展了数据库支持(ADO 和 InterBase 数据库),带有 Internet 支持的 MIDAS改进版,Teamsouse 版本控制工具,转换功能,框架概念以及很多的新组件与新特性。在实现上,Delphi 体系使用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它的核心是一个分布式、规模可变的应用系统。
B/S 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 WEB 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WEB 浏览器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这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Browser),如 Netscape Navigator 或 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安装 Oracle、Sybase、Informix 或 SQL Server 等数据库。浏览器通过 WebServer 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12
3.1 系统目标 .................. 12
3.2 系统业务分析 .............14
3.2.1 客户要求 .......................... 14
3.2.2 系统架构分析 ................. 15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17
3.4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25
3.5 系统开发工具及平台选择 ................... 26
第四章 系统设计 .....................29
4.1 系统构架设计 .....................29
4.2 系统模块设计 ................. 31
4.3 系统各模块功能设计 .................32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1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49
5.1 总结 .................. 49
5.2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50
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系统是在原有部分供电公司开发的用电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电网公司 SG186 工程有关规定和标准以及电力行业电力营销技术规范统一标准、统一规范进行设计的。本系统以江西电网企业为背景研发的。做的主要工作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功能分析。本文在深入了解供用电双方对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系统在原有基础上要改正和拓展的营销服务功能,尤其在电力客户服务管理的功能需求分析中尽量满足客户的需要,拓展了电力客户电费缴纳渠道,方便了客户的用电。同时在朝着智能用电方面,分析了新装增容变更用电业务的智能化、网络化功能的拓展。
第二方面:设计了系统的架构和系统模块以及各子系统模块。在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实行每一块功能本文进行了流程分析和设计。
第三方面:系统数据库的设计。本文规定了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对系统数据库整体规划,数据库编码进行了阐述和设计;本文绘制了系统部分(业扩中收费)的概念模型图和逻辑模型图,设计了系统部分实体列表。
参考文献
[1] 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 [M].1 北京: 国家电力公司,2001.
[2] 冯秀庆《上海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其应用》[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3 ,(1).
[3]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2000 年的中国研究资料第 19 集: 电力工业国内外科技水平和我国的差距〔C〕 北京: 电力出版社,2000.
[4] 吴运生.中国电力企业管理[M] .北京: 中国国际出版社,2001.
[5] 国家电力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导则(试行).北京:国家电力公司,2001.
[6] 曹宏宇.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2.
[7] 李瑶虹.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现状与前景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4 - 6:26 - 30.
[8] 于崇伟.电力市场营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9] 张旭博.供电企业电力营销 MIS 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
[10] 傅景伟.国家电力公司组.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精选工程硕士论文篇六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电压稳定按时域可分为代写硕士论文短期电压稳定和长期电压稳定,其中长期电压稳定是指和系统慢动态元件相关的电压稳定性,如温控自恢复负荷、发电机励磁电流限制器、电枢电流限制器、有载调压变压器(on LoadTapChanger,OLTC)等。长期电压失稳可能由缓慢的负荷增长引起,也可能发生在故障后的恢复过程中,与慢动态元件的调节过程有关,失稳过程并不一定出现暂态电压波动越限的情况,扰动后的暂态电压恢复水平也较高,但当系统无功补偿和储备不足时,伴随着动态元件的动作,如发电机励磁电流限制器的动作及负荷本身的动态恢复特性,会使系统过渡到不稳定平衡点,最终导致电压失稳。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均发生过严重的电压崩溃事故,如表1-1所示。其中1996年发生的美西部电网事故损失了约10%的负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生活紊乱。2003年8月14日发生的美、加大停电则是一起由电网局部故障扩大到电网稳定破坏、电压崩溃,最后造成电网瓦解、引起大面积停电的恶性事故。
可见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特别是长期电压稳定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仿真分析能对系统各部分元件进行建模,设定各种可能的故障类型,并对系统在假定扰动下的发展轨迹进行模拟,进而提出对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仿真是长期电压稳定最为基本而重要的研究方法。然而长期电压稳定的仿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仿真时间长达数百秒甚至上千秒,用于功角稳定和暂态电压稳定仿真的全时域(FullTime-Scale,FTS)仿真法由于其对全部快动态元件如励磁系统等均采用详细模型,仿真步长小、方程维数高、仿真速度缓慢,不适用于长期电压稳定的仿真计算;而后来广泛采用的准稳态(Quasisteady-state,QSS)仿真法为了加快仿真速度,将快动态元件的微分方程约简为对应的平衡方程,降低了方程维数,并且由于方程组的刚性降低而可增加仿真步长,仿真速度大大提高;然而Qss仿真提高仿真速度是以牺牲计算准确度为代价的,将QSS仿真和FTs仿真的结果进行对比,指出了QSS的缺陷。FTs仿真精确但费时,QsS仿真快速但还太粗略,因此研究一种适用于长期电压稳定的精确而又快速的仿真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系统建模
发电机,励磁系统,调速系统和电力系统稳定器(P55)等的数学模型己经很成熟,文[4]对上诉元件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详细论述。而实际的负荷特性具有分散性、时变性、变结构等特点,使得对负荷精确建模有相当的难度,然而负荷模型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特别是电压稳定分析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出了负荷对电压失稳的重要作用。电压失稳被普遍认为是负荷侧的稳定性问题,从负荷侧端口向系统侧看,负荷特性通过注入导纳的形式在系统中反映出来,当系统运行到临界点附近时,电动机负荷或电压敏感性负荷对系统是否最终发展成为电压崩溃事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6]指出,19%年夏天北美发生了两次大停电事故后,对事故进行仿真重现时采用wsCC(westemSystemCooulinatingCouncil)数据库中的模型和参数不能得到与现场记录一致的仿真结果,后来将负荷模型从恒电流静态模型改成电动机模型加上静态负荷模型的组合后,仿真结果才与现场记录一致。指出,在再现1983年瑞典电压崩溃事故的仿真计算中,开始采用简单的静态模型无法解释电压崩溃全过程,而后采用计及感应电动机、照明、冰箱、空调等用电设备特性的比较详细的负荷模型时才给整个过程以合理解释,足以说明选择适当的负荷模型是决定电压稳定仿真计算结果准确度与可信度的关键。而从目前我国负荷模型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电网规划、调度部门采用的负荷模型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采用ZIP静态负荷模型,例如40%恒阻抗+60%恒功率或30%恒阻抗+40恒电流十300/0’恒功率等;二是采用包含一定比例电动机的动态负荷模型,即采用电动机动态模型+ZIP静态模型的综合负荷模型。
第二章数学模型全过程
混合动态(FHD)仿真是全时域(FTS)仿真、准稳态(QSS)仿真和基于连续参数的准稳态(CQsS)仿真三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并根据转换判据在三种方法之间适时切换,以实现长期电压稳定的精确而又快速的仿真计算。FHD仿真的各部分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其中FTS仿真采用计及快速元件动态的全时域详细模型,QSS仿真和CQSS仿真则采用忽略快速元件动态而只计及慢速元件动态的准稳态模型。
2.1元件详细模型
2.1.1发电机
在对大型电力系统的仿真分析中,离故障点电气距离较大的发电机由于受故障的影响较小,可以采用简化的数学模型,例如经典模型;而在故障发生区域附近的发电机受故障的影响较大,宜采用高阶的详细模型,使得整个系统的仿真结果可信而计算过程又不失高效性。在本文的研究中,发电机可以采用经典二阶模型或3-6阶详细模型。
发电机经输电线路并列运行时,在扰动下可能发生发电机转子间的相对摇摆,并在缺乏阻尼时引起持续振荡,同时输电线路上的功率也发生相应振荡,这种振荡常出现在远距离、重负荷的输电线上,且在采用现代快速、高顶值倍数励磁系统的条件下更容易发生。这种振荡频率很低,一般为0.2-2.5赫兹,这就是低频振荡。电力系统稳定器(Powersystemstabilizer,PsS)是抑制低频振荡的有效手段,它通过在励磁系统的输入端叠加一个变量来增强系统阻尼,进而抑制振荡的发生。但PSS只需要在系统的少数发电机上配置即可,本文在几台重要发电机上配置的PSS采用图2-3所示的三阶模型,对应的三阶微分方程表示为式(2-20)-(2-22),限幅环节表示为式(2-23)。
第三章 四种仿真方法.................. 32-40
3.1 全时域仿真方法 ..................32
3.2 准稳态仿真方法.................. 32-33
3.3 基于连续参数的准稳态仿真方法.................. 33-37
3.3.1 基本原理.................. 33-36
3.3.2 基于连续参数的准稳态仿真方法..................36-37
3.4 全过程混合动态仿真方法 ..................37-40
第四章 算例分析 ..................40-60
4.1 New England 10机39节点系统.................. 40-48
4.1.1 故障一:按区域增负荷+断线.................. 41-45
4.1.2 故障二:切机+按节点增负荷.................. 45-48
4.2 IEEE 50机145节点系统 ..................48-60
4.2.1 故障一:扰动远离限制器.................. 48-54
4.2.2 故障二:扰动靠近限制器 ..................54-60
结论
本文通过详细论述全时域(Fullme-seale,FTs)仿真、准稳态(QuasiSteady-State,Qss)仿真和基于连续参数的准稳态(eontinuation-basedQuasisteady-state,CQss)仿真三种仿真算法的数学模型、仿真原理和具体实现方法,并针对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全过程混合动态(FullproeessHridDamic,FHD)仿真法。最后为验证QSs仿真的缺陷和FHD仿真的适用性,以FTS仿真为准绳,将三种仿真算法应用于NewEnglandlo系统和IEEE50机145节点系统,通过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电压稳定被普遍认为是负荷侧的稳定性问题,因而选择适当的负荷模型是决定电压稳定分析结果可信度的关键。在目前一般的长期电压稳定仿真中,负荷均采用描述功率缓慢恢复特性的自恢复负荷模型;但实际负荷还具有低压失稳特性,这和负荷中含有大量的电动机有关,因此这种负荷模型使得仿真结果偏于乐观。为了描述大扰动后负荷的功率恢复特性和低压失稳特性,本文的负荷模型采用自恢复负荷、电动机负荷和ZIP静态负荷按一定比例的并联组合。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这种综合负荷模型的仿真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2、本文对电枢电流限制器进行了建模,进而提出了通用励磁、电枢电流限制器模型;并提出在发电机的动态运行过程中,当同一台发电机的励磁电流限制器和电枢电流限制器都动作后,只需满足其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限制条件,另一个限制条件就可自动得到满足,并通过凸极发电机容量曲线的推导给予了理论解释。仿真结果表明,限制器动作前后发电机的实际运行点的移动规律符合容量曲线的理论解释,证明了本文提出的通用励磁、电枢电流限制器模型的正确性和根据容量曲线确定起作用的限制条件的方法的适用性。
3、QSS仿真法假设系统的机电暂态过程平息,将快动态元件的微分方程用其平衡方程代替,从而大大加快了长期电压稳定的计算速度;然而QSS仿真速度的提高是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的,当故障较轻或扰动远离发电机限制器时上述假设可能成立,当系统发生严重故障(如切机)或扰动与限制器的电气距离较近时,系统可能在暂态过程就失去电压稳定性,而并不进入后续的长期动态过程,此时QSS仿真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另外本文的仿真结果还证明了QSS仿真对离散装置的动作次序和时刻判断不准确,严重影响了其仿真精度。
4、原CQSS仿真法通过引入并适当选择连续参数,有效解决了雅克比矩阵奇异引起的收敛性问题,使仿真能进行得更远;且将自恢复负荷模型写成指数形式,避免了求解负荷状态变量的微分方程,进一步加快了仿真计算的速度。但正是因为将所有负荷状态变量转化为相应的负荷指数(代数变量),导致离散装置动作后CQSS的仿真轨迹逐渐偏离失真。针对CQss仿真的上述缺陷,本文提出了只将一个负荷状态变量指数化、其它负荷状态变量和Qss仿真一样差分化后联立求解的改进方法。改进后的CQSS仿真法在sNB点附近仍能通过选择适当的连续参数保持良好的收敛性,且仿真精度和QSS仿真的相当。本文的仿真结果证明了上述改进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5、针对QSS仿真的局限性,将FTS、QSS仿真和改进后的CQSS仿真有机结合,实时转换,得到FHD仿真法。仿真结果表明,在切机等剧烈扰动或故障与限制器电气距离较近的情况下,Qss仿真结果并可不信,此时应该用FHD仿真。故障后和离散装置动作后采用详细模型的FTS仿真,保留了系统的机电暂态过程,克服了QSS仿真不能判别暂态失稳和对离散装置的动作判断不准确的缺陷;当系统机电暂态平息后,转入Qss仿真以加快仿真速度;当系统运行到sNB点附近时,通过切换到改进的CQSS仿真,在保证精度不降低的前提下很好地解决了雅可比矩阵奇异引起的收敛性问题。因此,FHD仿真法是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的快速仿真算法,适用于长期电压稳定仿真。
参考文献
1苏永春,程时杰,文劲宇等.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及其研究现状(一)[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6,26(6):97-100.
2苏永春,程时杰,文劲宇等.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及其研究现状(二)[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6,26
3. 徐泰山,鲍颜红,薛禹胜,等.中期电压稳定的快速仿真算法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24(24):9-11.
4倪以信,陈寿孙,张宝霖.动态电力系统的理论和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5-89
5马世英,印永华,汤涌等.短期和中长期电压稳定仿真及评价[J].电网技术,2006,30(19):14-20.
6张红斌,汤涌,张东霞等.负荷建模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J].电网技术,2007,31(4):6-10
7汤涌,张红斌,侯俊贤等.负荷建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电网技术,2007,31(4):1-5.
8张东霞,汤涌,张红斌等.负荷模型的应用与研究调查报告[J].电网技术,2007,31(4):16-23.
9李欣然,陈元新,蒋铁铮,等.电压稳定研究中的负荷模型及其建模方法[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2,12(6):9-13.
10刘益青,陈超英,梁磊等.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动态分析方法综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3,15(1):105-105.
精选工程硕士论文篇七
第一章 绪论
中国电力行业 IT 服务管理还处在基础应用的阶段,还主要停留在 IT 管理软件的深化应用、管理流程的梳理和优化、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的阶段。受到企业现有体制、文化和管理水平的影响,企业内部基于服务级别协议和财务关系的 IT 服务模式还没有建立,IT 部门内部的绩效管理较难实行,管理流程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够彻底、服务意识不强、维护人员知识技术更新慢等还是普遍问题。自 2001 年以来,IBM、HP 等国际金融 IT 厂商在为中国电力行业提供最新 IT 服务时,都碰到很多的障碍。即使在国外有最佳实践和百分之百成功率美誉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引进到中国电力行业就是套不上去,如同开着宝马行驶在乡间凹凸不平的小土路上,还不如弃车步行。如果在国外,这是典型的 IT 服务管理问题,只要严格实施 IT 治理,问题会迎刃而解。然而,最近国内电力行业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当前还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因为很少有银行敢在不阻断交通的情况下,修筑一条能尽快与国际接轨的大路。
IT 服务管理的应用,首先是管理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表明,中国电力行业深化应用和实施 IT 服务管理,需要首先解决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培养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建立内部可行、科学的服务模式;其次,借助软件系统,优化或改革旧有管理流程,在实现系统监控和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 IT 基础系统与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中山供电局在 2006 年开始已经开始信息通信运维的标准化工作,但是仍旧缺乏一套标准可行的理论体系,运维工作的流程只针对自身的管理岗位,无在全方面的角度进行统筹规划,更无切实可行的流程度量方法,流程是否合理、高效,运维人员的运维指标没有设定、分析,这一切严重制约了中山供电局信息通信运维工作的提升,急切开展研究工作摆脱困境。
1.1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以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提出以 ITILV3 标准来提高中山供电局信息通信运维(下面称:IT 服务管理)水平,提高用户满意程度,并紧密围绕中山供电局的实际情况,以适合其运维需要的 IT 服务管理模型展开 IT 服务标准研究。ITIL V3 有着 20 年的研究和实现作为基础,该标准可适应各行业的 IT 服务管理。根据电力行业的特点和中山供电局的实际人力、物力情况,在 IT 服务管理系统中全面实施 ITILV3 的各个方面是不符合经济性原则,而且带来的管理额外成本也将超出人员编制所能承担的工作压力。秉承“实用性、经济性、可靠性”为原则,根据分步建设、逐步完善的思想,本文将只探讨 ITILV3 里面的最核心 SLA 协议和五个管理模块(分别是“服务台、事件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和问题管理”),给出,开展下列主要工作:
1. 深入研究 ITIL 理论标准的发展、历史背景、适用场合和具体内容。
2. 以中山供电局 IT 服务管理系统建设为例,通过层级分析法(AHP)、模糊理论和TOPSIS 法分析出建设的内容和步骤。
3. 根据上面的研究成果,和中山供电局的组织架构、实际人力物力情况,设计 IT服务管理系统的流程,并提出需要使用 Petri 网理论,量化流程的执行时间。
4. 研究 Petri 网理论,介绍其发展过程,重点研究随机 Petri 网的内容。
5. 使用随机 Petri 网理论,使用历史运行数据,量化事件管理和变更管理的执行时间,并据此制定 SLA 协议。
6. 研究与用户密切相关的事件管理模块的事件处理优先级算法。
7. 展望、规划 IT 服务管理系统的未来建设内容。
第二章 ITIL 的体系研究
信息时代的来临,带领着信息科技不断的创新、发展,也使得整体产业的发展环境诡谲多变,带给了中小企业许多营运上的冲击与挑战,也让各行各业对 IT 部门的依赖都逐步加重,IT 的基础设施也成了各公司营运的基本平台。对中小企业而言,有效的利用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妥善规划和配置现有的资源,并强化对 IT 部门的管理,已成为许多中小企业管理上的重点。但地方供电企业普遍的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资源的缺乏,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确保企业内 IT 基础设施能稳定且有效率的运作,关系到企业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也影响到企业本身竞争上的优势,也是本研究所要关注的议题。本章旨在说明研究的背景与动机,在信息科技的采用下,延伸出本研究之目的,以期达成提升企业之竞争力。接下来进一步的说明如何进行理论与实务的整合研究,探讨相关性的议题,从而发展出研究结论与建议。
2.1 研究背景、动机与目的
近年来,客户意识逐渐抬头,IT 服务开始由技术导向渐渐转变为服务导向;技术专家型的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转而进入注重用户服务的效率和符合企业的营运策略的阶段。IT 服务将转为更加专业化和流程化,减少 IT 服务对支持团队中特定技术专家的依赖,及需要对 IT 服务的结果做出明确、合理的评测标准。这个阶段受重视的焦点已由各项 IT 基础设施的先进和稳定,逐渐转移到 IT 服务有价的新观念。在这种背景之下,ITIL 体系应运而生。但仔细查阅了 ITIL 的规范,发现它所呈现的内含是一些指导性的标准,而并非所谓具体的流程,面对 ITIL 中山供电局所要做的是依据 ITIL 所列出的标准,经过审核评估与企业内的策略方针配合,设计出一套专为企业量身订做的 ITIL 规划,并调整企业内的流程或组织以达成公司所设定的策略目标。这也意味着,面对 ITIL 这套最佳实践的规范,企业很难仅仅透过 ITIL 所提供的文件直接部署和实施符合 ITIL 规范的 IT 服务管理。针对 ITIL 的理论和企业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差距的情形,我们除了企业组织及相关流程的改善之外,还需要一套能够协助企业进行管理的 IT 服务管理系统。因此本研究目的,将以 ITIL 为基础所提出的 IT 服务管理标准,去探讨以 ITIL 规范建置企业 IT服务管理系统之策略评估。以期可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顺利评估并架构出一套可符合公司策略需求、有效地管理 IT 组织、提升 IT 服务质量,把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的 IT 服务管理系统,并顺利解决 IT 部门所遭遇的窘境。
本章以中山供电局为研究对象,作为一家在广东电网公司出于大型规模的供电局来说,IT 技术的发展使得岗位、流程于一年之内数度更换,IT 部门陷入极大的危机,急需一套标准化的 IT 服务管理系统,以解决 IT 主管所面临的难题,而 ITIL 的核心模块IT 服务管理就是一种可用来协调 IT 服务部门内部运作、协助 IT 人员提升 IT 服务质量、降低 IT 服务成本、改善 IT 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及帮助企业对 IT 基础设施的规划、建置和运营进行有效管理的规范。本章主要先确认研究的主题,继而研究的动机与目的。其次进行相关文献的探讨与资料收集,并讨论文献提出的模型与假设,藉由文献的探讨和回顾,发展出本研究的架构与假设,而后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经由整合与分析所得的数据加以分析,最后获得结论及提出建议。
第三章 中山IT 服务管理模型研究.................. 25-36
3.1 研究分析模型.................. 25-26
3.2 分析方法.................. 26-29
3.2.1 层级分析法.................. 26-27
3.2.2 模糊评估.................. 27-28
3.2.3 TOPSIS 法排序.................. 28-29
3.3 中山IT 服务能力成熟度分析.................. 29-30
3.4 中山IT 服务管理模型评.................. 30-36
第四章 中山IT 服务管理实施.................. 36-42
4.1 服务台 ..................36-37
4.2 事件管理.................. 37-38
4.3 问题管理 ..................38
4.4 配置管理 ..................38-40
4.5 变更管理 ..................40-42
第五章 服务架构和流程模型.................. 42-54
5.1 IT 服务组织架构.................. 42-46
5.2 流程模型 ..................46-50
5.3 SLA 的设定与流程量化方法.................. 50-54
结论
本项目基于 J2EE 技术与 HP Service Manager 平台,建设完成中山供电局 IT 服务管理系统。系统的建设和实施,参考了 ITIL 规范,从人员、流程和技术三个方面建立健全的IT 服务管理规范与制度并进而建立 IT 服务管理与运维模型,建立了中山供电局 IT 服务管理的服务体系,确定 IT 服务管理与使用部门的工作界面与关系,实现中山供电局 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的评估体系。项目完成对 IT 基础架构的集中监控、集中维护与集中管理,依靠流程实现由被动式支持向主动式服务演进,实现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和配置管理四大服务管理流程与功能,并提供了知识管理功能,建立了共享知识库。
“IT 服务管理系统”在中山供电局建立起 IT 服务的整体运维支持体系,建立面向 IT运维部门的 IT 服务门户,为 IT 服务管理系统的管理对象扩展到其它应用系统的工作做好准备。整个项目的上线运行改善了 IT 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提高了报障工作单的处理效率,借助于 IT 服务管理系统,能进行快速故障定位,快速寻求帮助,从而达到快速解决故障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减少 IT 基础架构的损失。同时管理人员可随时了解 IT 基础架构的运行状况,对工单进行跟踪,促进运维人员高效工作,对流程进行优化调整,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上海信息化培训中心.ISO/IEC 20000 IT 服务管理国际标准白皮书 V2.1,2003.11.
[2] Brian Johnson,Paul Wilkinson. IT Service Management from hell based on Not – ITIL.2007-01-01:20-21
[3] 孙强,左天祖,刘伟. IT 服务管理:概念、理解与实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31-32
[4] Itil Lifecycle Approach Based on Itil V3 ,Van Haren Publishing.
[5] 刘亿舟. IT 服务管理市场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7.
[6] 刘亿舟. ITILV3:从服务产品化到服务工程化. 翰纬 IT 管理研究咨询中心. 2008.8.
[7] 张锐.基于 ITIL 的电信业 IT 服务管理实施的方法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
[8] 朱建.基于 ITIL 的南通邮政 IT 服务管理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9] 刘辉.IT 服务与 IT 服务管理.中国科技投资,2007.10:29-30.
[10]曹汉平,王强,贾素玲.现代 IT 服务管理:基于 ITIL 的最佳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
精选工程硕士论文篇八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在需求侧节能管理方面,代写论文首先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研究和引进节能项目,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用户制定相应的节能计划;其次是采取补偿让利方式,鼓励用户使用节能产品,为用户提供高效的电能使用方案,并建立节能标准。在供电侧管理方面,主要由智能资源((Resourcesmart)系统来完成,其方法是:分析和搜集数据资料,数据评估分析;考虑优先实施改造的目标;形成数据库,建立评估标准,用于评估用电容量、效率、员工能力水平、市场环境等,然后对用户及其管理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实行相应的营销策略和措施。
法国则主要采用实时电价,在低谷时段实行低电价策略,鼓励用户多用电,以降低用户用电成本;与大用户签订高峰限电合同,在工业企业实行面向需求侧的电力购买合同,通过削减部分负荷需求、改变用电时间、峰谷电价政策,使用电客户从低电价中受益。法国的实时电价政策充分考虑了用电客户的利益。目前我国已经实施了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并得到明显的效果,用户客户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削峰填谷。英国在供用电环节上,已经打破垄断,逐步形成竞争市场,建立供电企业的竞争机制,其用电市场已全部放开。从1998年开始,所有的用电客户都可以自由选择区域内电力供应商,竞争促使各个供电企业改变了对用户的服务态度,提高了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对用户的交费实行分类管理,客户交费方式通常分为一般用户、企业用户、特大用户三种类型,一般用户3个月交费一次,企业用户按月收取电费,特大用户则通过合同谈判的方式来确定交费力一案。而在电价方面,可以根据购电成本和用电市场的供求关系,在政府规定的电价范围内上下浮动。同时,供电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精简人员,提高效率,也为供电企业降低销售电价和运行成本提供了保障。
1.2国内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供电行业的垄断性和区域的专营性,以及电能一直处于卖方市场的特殊环境,造成了我国供电企业管理的组织体系与电力营销市场不相适应。我国电力市场研究受国外电力市场发展进程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起步,目前的现状是模仿多、创新少,偏重模式分析,缺乏理论研究。国内的电力市场还在改革和探索中不断前行,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电力体制改革经验。为推动我国电力工业健康持续发展,2002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面对改革的大背景,国家电力公司已经制定了《构筑面向21世纪的电力营销战略》,各级电网公司、供电公司也在加快营销机构的设置和营销模式的改革。普遍制定了适合本网、本省实际的电力营销战略,进行了营销机构的改革,建立了较完整的营销管理体系,充分运用价格机制,出台了鼓励用电的多种电价政策,如超基数电价、分时电价等,把开拓和培育电力市场作为经营主线,充分运用折让销售策略,采取灵活的营销手段,扶持、鼓励大工业用户多用电,通过价格杠杆,出让一部分利润,实现了客户市场份额扩大,效益提高和电力企业电量增长的“双赢”;基层供电企业已经实现从计划经济时代“等客上门”模式向市场经济时代“服务上门”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转变,变“用电管理”为“客户服务”,成立了专职营销机构,普遍采取了客户服务中心模式,结合本地实际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等。安吉供电公司运用价格策略,成功保持了电量持续增长,2003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110%;客户中心实行“一窗通”服务,做到让客户“进一扇门,找一个人,办所有的事”。优质服务成为各供电企业市场营销的一个重点。
通过城市供电规范化服务达标活动,社会民主评议旦活动及社会承诺服务,使供电行业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事实证明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以往的“重生产、轻营销”观念不再适合供电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未来的供电公司将成为“营销的公司”。只有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电力营销理念,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手段,建立一个能适应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分层高效运作,功能齐备且具有较高服务水准,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才能使供电企业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的新环境变化。深入的研究电力市场、开拓电力市场己成为摆在电力企业营销人员面前的一道必选课题。
电力市场的开拓和营销策略的制定有利于供电企业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建立起一整套合理、有效的营销体系,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市场的竞争也将变得日趋激烈和白热化,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规范的电力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地区电力市场对电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开拓更大的电力市场,实现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高企业效益已是每一位关注电力发展和愿意为电力发展出力的电力职工的共识。因此,地区电力市场的开拓和营销策略的分析将有利于适应改革形势,尤其是适应未来电网改革的趋势。安吉供电公司如何在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下运用有效的营销策略,做大所在地区电力市场这块蛋糕,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策略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己经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如何因地制宜的制定电力营销策略,保证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供电企业营销工作的重点。
第二章电力市场营销基本原理
2.1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
市场营销哲学是指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利益所持的态度、思想和观念。市场营销哲学可归纳为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生产观念是指导销售者行为的最古老的观念。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那些可以随处买得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显然,生产观念是一种重生产、轻营销的商业哲学观念。它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生的。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它也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生的。推销观念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阶段。
在市场产品供过于求,卖主之间竟争激烈的新形势下,许多企业家感到,即使有物美价廉的产品,也未必能卖得出去;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竟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推销工作。市场营销观念是针对上述诸观念的挑战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哲学观念。它认为,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竟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或服务,进而比竟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从本质上说,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顾客需要的欲望为导向的哲学,是消费者主权论在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的具体体现[z2]。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修正和发展。它产生于二十世纪了口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能源短缺、通货膨胀、失业增加、环境污染严重、消费者保护运动盛行的背景之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要求市场营销者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要统筹兼顾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三方的利益。
第三章 安吉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环境................... 35-44
3.1 安吉供电公司用电市场宏观环境................... 35-38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6-37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7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7-38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8
3.2 安吉供电公司所面临的微观环境................... 38-40
3.2.1 供电公司 ...................39
3.2.2 用户 ...................39
3.2.3 竞争对手 ...................39-40
3.3 供电企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40-44
第四章 安吉供电公司经营现状................... 44-50
4.1 安吉供电公司概况 ...................44-45
4.2 通安吉供电公司近几年售电量分析................... 45-47
4.3 安吉供电公司电力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47-50
第五章 用电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定位................... 50-58
5.1 市场细分原则................... 50
5.2 用电市场细分................... 50-56
5.2.1 按照用电客户(产业)行业细分................... 50-52
5.2.2 按照用电客户分类电价细分 ...................52-55
5.2.3 按照用电市场品质细分................... 55-56
5.2.4 按照人口密度细分................... 56
5.3 安吉供电公司目标市场选择及定位................... 56-58
结论
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市场己经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同时,供电企业也面临着其他替代能源和发电企业的竞争等问题。电力市场营销面临的诸多辣手问题不是能一劳永逸就解决好的,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作为供电企业来讲,应当首先从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逐个逐个地解决,推动电力营销工作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成效,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因此,研究电力市场的规律,制定电力营销策略对提升供电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的研究过程与主要结论如下:
(l)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电力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并提出开拓安吉用电市场和制定营销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查阅大量资料等工作,从宏观、微观环境、竞争环境等各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安吉供电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和电力营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简要介绍了安吉供电公司的经营现状。
(3)在对安吉供电公司营销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安吉地区用电市场特点,对安吉地区用电市场进行了细分和定位,确定了安吉地区电力营销重点目标市场为工业用电和居民生活用电市场。
(4)针对确定的目标市场,并根据前面所提到的安吉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和环境分析,结合4PS营销理论,制定了适合安吉供电公司的营销组合策略,主要有:积极开展目标市场开拓策略、用电优质服务策略、电能价格策略、电能产品策略、工业用户营销策略等。最后,提出了安吉供电公司实施电力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由于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营销工作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许多方面都需要完善。鉴于论文篇幅和作者水平有限,以及资料获取情况,论文只能对安吉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策略的研究做简单分析,希望能在今后的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再做进一步的研究;同时,文中提出的一些措施、方法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改进。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媛.电力市场细分浅析[J].大众科学,2007(1):110.
2吉涛.安吉用电市场细分及电力营销策略研究[M]:硕士学位论文.安吉:安吉大学,2003.
3倪慧君,丛阳.电力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23-124,138-139,145,171.
4吉涛.安吉用电市场细分及电力营销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安吉:安吉大学,2003.
5孟昭朋.电力公共关系[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323-326.
6宋慧英.运用价格策略开拓电力市场[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1,3(2):31-33.
7陈学彬.价格竞争决策的博弈分析[J].经济理论,1998(3):8-12.
8刘秋华.电力市场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3,62,66,111-114,118,123-124.
9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9.
10迈克•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1:76-83
精选工程硕士论文篇九
1.前言
1.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产业,代写论文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作为一个传统而又特殊的公共事业性产业,电力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也是最重要的基础能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电力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电力行业从1882年至1949年,经过67年的发展,装机容量只达到185万千瓦,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至2000年的半个世纪中,全国的总机容量已达到3.19亿千瓦,是建国初期的15倍,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电力行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引入了多种竞争机制,国家制定了“电厂大家办,电网国家管”的电力政策,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办电的积极性,电力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在“十五”期间,我国电力产业发展迅速,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电力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的机组快速增长,电网的覆盖面不断加大,电力行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提高,我国电力行业已经进入了大电网、大机组、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全国联网的新的发展阶段,并正向高效、环保、安全、经济的更高目标迈进。但是,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风暴的席卷下,以煤电为主的一次性能源价格持续快速上涨,电力企业的财务费用不断增加,整个行业经营情况持续恶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1月至n月,电力行业利润总额280亿元,同比下降82.29%,其中火电行业亏损面同比提高27.2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为一392亿元。但2009年电力行业有所回升,12月份全国发电量34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90k,总体呈现出增速稳步回升的趋势,我国的电力企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1..2问题的提出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的根本大计,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统领和核心,战略制胜是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一条重要经验,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科学、明晰、规范的发展战略,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复苏,为电力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随着世界电力工业体制的改革,即“打破垄断,建立竞争”,中国也进行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体制改革,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电力企业需要深刻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制定出适应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通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那么,如何选择适合电力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这些发展战略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又有怎样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我国理论界还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因此,本文将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1.2研究的意义
1.2.1研究的理论价值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电力行业战略选择类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电力行业的战略选择类型,电力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是当前电力企业战略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丰富电力行业战略理论研究的成果。同时,对其他自然垄断行业的战略选择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第二,为中国电力行业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引入竞争战略机制,是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企业战略的一般理论入手,分别从四个维度对电力行业的战略选择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电力企业战略选择类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中国电力企业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和电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1.2.2研究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电力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初步形成了“厂网分离”的格局,改革实施后,以往电力企业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核算的格局被彻底打破,电力行业被推向市场竞争的前沿,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但大多数电力企业仍受长期计划经济以及行业垄断意识的影响,缺乏竞争意识,更缺乏着眼于长远的战略意识,许多电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企业战略规划重要性的理解也比较浅薄。因此,提出清晰可行的企业发展战略对促进电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从中国电力行业自身特征着手,结合电力企业发展状况,对电力企业的战略选择类型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着眼于解决中国电力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中存在的异议与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适合电力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对战略选择类型的研究
企业由于所处的市场环境、产业结构、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竞争地位等因素的不同,需要高层管理者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选择不同的战略类型。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略选择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迈克尔•波特在其第一部著作《竞争战略》中,提出著名的“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只有通过仔细分析这五种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灵活运用战略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并根据竞争内容不同,提出了三种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costleadershiPstrategy),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strategy)和专业化(foeusStrategy)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对采购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严格管理,外加生产环节的规模优势共同降低企业产品的总成本使其在市场中占有有利位置。差异化战略是将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行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起基础的是全行业的独特性。专业化战略是指公司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
MilesandSnow根据组织战略,按照竞争方式的不同,把战略分为:防御型(Defenders)、探索型(ProspeCtors)、分析型(Analyzers)、反应型(ReactorS),每种战略类型都有独特的市场与其相一致。防御型战略重视现有产品和市场份额的维持,强调组织内现有能力的发挥,积极防御以阻止竞争者进入,战略方向是“求稳”,对新兴市场兴趣不高,对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竞争格局的变化所做出的反应也不迅速;而探索型战略则完全与防御性战略相反,战略方向是“求变”,高度重视创新与改革,注重新产品和新市场及新品牌的开发,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以新产品的高回报来强化自身维持创新的能力;而分析型战略介于两者之间,战略方向是“跟着变”,分析探索型战略在某一市场的经验教训后,跟随其进入市场;防御型,分析型和探索型企业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第三章 中国电力行业战略选择类型................... 23-45
3.1 关键概念.................. 23-26
3.1.1 企业战略 ..................23-25
3.1.2 战略选择 ..................25-26
3.2 中国电力行业特征.................. 26-27
3.3 中国电力行业战略选择的理论分类.................. 27-32
3.4 中国电力行业战略选择类型.................. 32-37
3.5 中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战略选择.................. 37-45
第四章 电力行业增长型战略选择类型.................. 45-57
4.1 研究假设.................. 45-47
4.2 样本与方法 ..................47-50
4.2.1 样本选择 ..................47
4.2.2 研究变量.................. 47-49
4.2.3 模型设计 ..................49-50
4.3 实证分析与结果.................. 50-54
4.3.1 统计性描述 ..................50-51
4.3.2 回归分析结果及说明.................. 51-54
4.4 分析与讨论.................. 54-57
第5章 总结.................. 57-60
5.1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57-58
5.2 本文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58-60
结论
本文以中国上市电力公司为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分析了在中国电力行业背景特征下,企业的战略选择类型,又通过因果关系研究探悉了电力企业各种战略选择类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化电力行业战略选择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线索:
第一,本文结合电力行业的行业特征,按照是否有战略投资,将战略选择类型分为增长型战略和稳定型战略。其中,又从不同的角度重点研究了增长型战略选择类型。从投资内容的角度,将其分为产品密集型增长战略、市场密集型增长战略、纵向一体化增长战略、横向多元化增长战略、非相关多元化增长战略;从投资空间的角度,将其分为区域性战略、全国性战略、国际性战略;从投资方式的角度,将其分为投资新建、控股投资、参股投资、全资、合资新建。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的电力企业在投资内容上选择横向多元化增长战略为主,其他战略选择为辅,主辅相结合的战略;在投资空间上,由于受到我国政府的管制政策,除了五大电力集团之外,大部分的电力企业只能选择区域性战略,另外,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国际性战略的选择也局限于靠近邻国边界的电力企业;在投资方式上,为了减少兼并、重组、扩张的成本,大部分电力企业选择控股投资的方式。
第二,电力企业的战略选择与企业绩效密切相关。本文仅从投资内容的角度入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产品密集型增长战略、横向多元化增长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与企业长期绩效正相关。市场密集型增长战略、非相关多元化扩张战略与企业长期绩效负相关。由于投资空间、投资方式受到政府管制、宏观环境等不可抗拒的外界因素影响,因此,本文不从这两个角度分析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第10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6月,P305-316。
2崔民选/主编:《中国能源发剐民告2008年》[J],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P15-102、204-257、371-387。
3曹艳爱: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战略选择的思考一基于企业资源能力理论的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6),P46-45。
4曹志来著:《零售业高层管理团队、战略决策与企业绩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l版,2009年5月,P97-126。
5戴德明、毛新述、邓播:上市公司战略选择弹性与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9(4),P76-83。
6亨利•明茨伯格、詹姆斯•沃特斯:战略类型和战略选择[J],《IT经理世界》,2006(5),P88-90。
7罗双:组织设计:战略选择、组织结构和制度[J],《当代经济管理》,2008(5),Pl-6。
8罗眠:战略选择论的起源、发展与复杂性范式[J],《外国经济管理》,2006(l),Pg-15。
9罗兴、陈宏辉:“贴牌”是一种过时的战略选择吗一来自广东省制造型企业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P96-103。
10蓝海林:企业战略的类型[J],(企业管理),1999(11),P44-45。
精选工程硕士论文篇十
1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目前,在电力系统分析研究中,不可能在实际系统中直接进行各种扰动试验,一般是采用计算机仿真等手段进行模拟研究。数字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究电力系统在各种扰动情况下的动态特性提供一个方便、有效的平台。目前,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已成为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分析研究和控制决策的主要工具。电力系统各元件的数学模型以及由其构成的全系统数学模型是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的基础,模型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仿真结果和以此作为基础的决策方案。仿真所采用的模型和参数是仿真准确性的重要决定因素,其中包括发电机、原动机、励磁系统、调速系统、变压器、线路网络和综合负荷。
目前发电机组和输电网络的模型比较成熟,已经得出适应于不同仿真精度需求的数学模型,相对而言,电力负荷模型的研究却由于负荷自身的特殊性,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电力系统计算中所采用的负荷模型仍比较简单,往往还是从基本的物理概念出发采用简单的模型,常用的模型有恒阻抗模型,恒功率模型,恒电流模型,或三者的组合。当前川渝电网调度部门在计算分析中采用负荷模型也是恒阻抗+电动机的简单模型,其中电动机比例设定在 40%~65%之间。研究表明,这种粗糙的负荷模型与精确的发电和配电模型的严重不协调大大降低了仿真计算的精确度和可信度,在临界情况下甚至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对系统的实际负荷特性进行研究,将尽可能反映实际负荷特性的负荷模型应用于电力系统的仿真,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价值。
负荷建模与电力系统其他元件的建模有所不同,由于负荷具有随机性、时变性、分散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得负荷建模远比其他电力元件建模困难。随机性是指用户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偶然因素造成的用电设备或馈线的随机投切而引起的负荷特性的随机变化。时变性是指除了电压和频率是必然的输入量以外,负荷建模还有一些隐含的输入,如:地理气候条件、生活方式、社会经济情况等,这些因素中人们活动的共同规律使得负荷模型中的参数在一天的不同时段或一年的不同时期都是变化的。分散性是指一个负荷母线的用电设备和馈线分布地区广大,数量众多,联系复杂,很难收集到所有相关数据,无法直接对其进行数字仿真。多样性是指某些主要用电设备的特性很不统一。准确的负荷建模由于以上原因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虽然经过数十年来的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远没有达到工程实际需要,负荷建模仍是电力界公认的难题。
1.2 负荷模型对电力系统分析的影响
负荷建模研究的并不是针对各用电设备分别建立模型,其所涉及的负荷为母线负荷,如图 1.1 所示。描述流入母线的功率(有功和无功)与母线电压幅值和频率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即为负荷模型。
电力负荷作为能量的消耗者,在电力系统的设计、分析与控制中有着重要影响。而且随着我国主要电网的全国性互联进程的推进,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电网的动态稳定性及电压稳定性问题更加突出,负荷模型对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结果的影响已不容忽视,不恰当的负荷模型大大降低了系统仿真分析的可信度。目前,由于受实际现场实验的限制,负荷特性对电力系统行为影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进行的。大量仿真计算表明:负荷模型的变化对系统暂态稳定、小信号动态稳定、电压稳定及潮流计算的结果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临界情况下,计算结果会发生质的变化。
1.2.1 负荷模型对潮流计算的影响
1988 年 IEEE 负荷建模工作组对北美电力系统中 85 个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事故前、后的潮流仿真计算中,大部分企业都是使用恒功率负荷模型,只有小部分采用功率随电压变化的负荷模型。电力系统仿真分析表明,当处于良好的电网运行条件时,节点电压运行于额定值附近,潮流计算中可以采用恒功率负荷模型,收敛性一般不存在问题。但电网运行条件比较恶化时,比如故障后线路断开或发电机组切除等,系统电压扰动范围很大,潮流计算中就不宜采用恒功率负荷模型,且存在收敛性问题,而采用考虑实际负荷功率随电压变化特性的负荷模型时,如幂函数模型,就可以改善潮流计算的收敛性。
1.2.2 负荷模型对暂态稳定计算的影响
对于暂态稳定计算的影响,负荷模型是通过负荷功率随电压、频率的改变影响于发电机转子上的过剩转矩,致使其加速、减速来表现的,即随着电压的变化,负荷消耗的功率会影响发电机的输入输出功率的平衡性,进而影响功角的偏移和系统第一摆的稳定性。在对实际负荷特性不甚清楚的情况下,许多人都认为为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可以采用较悲观的负荷模型,由于实际中电力系统非常复杂,同一种负荷特性如果处于系统的不同地点以及处于不同的故障条件下,会对系统稳定产生不同的影响,很难找到这样一种负荷模型使电力系统的分析结果总是偏于悲观或总是偏于乐观。例如,实际负荷特性为恒电流,负荷功率随电压幅值变化,用恒阻抗模型来表示时,负荷功率是随电压的平方变化,对那些位于加速发电机附近的负荷点,其分析结果会偏于悲观,因为恒阻抗模型加剧了发电和功率消耗的不平衡;位于减速的发电机附近的负荷,分析结果则偏于乐观;相反,用恒功率模型表示恒电流特性时,对位于加速的发电机附近的负荷,分析结果偏乐观,对位于减速的发电机附近的负荷,分析结果则偏悲观。国外一联合系统经过分析计算也证实,当降低地区负荷对电压的灵敏度时,如果该地区在受端,则联络线的送电功率极限将降低;如在送端,则联络线的送电功率极限将增大;所以应该对系统建立切合实际的负荷模型,而不能一概地根据经验采用某种负荷特性。同时,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静态负荷模型不足以准确描述系统在电压和频率变化较大情况下的负荷特性。在研究加拿大安大略西北部一局部电网从大互联系统解裂后的动态行为时,文献[19]发现采用静态和采用动态负荷模型的仿真分析结果有很大差距,因此该文献特别指出暂态稳定计算中动态负荷模型的重要性。在考察负荷模型对暂态稳定计算的影响时,不仅是注意对发电机功角摇摆幅度的影响,还应着重注意对诸如极限切除时间、最大传输功率等稳定极限的影响。
2 负荷建模的理论基础
在电力系统仿真计算中,负荷模型的重要性越来越为科研工作者所认识,想要建立切合实际的负荷模型,就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本章将对负荷建模的理论基础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研究。
2.1 负荷建模方法
迄今为止,在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的研究中,国际上公认的负荷建模方法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元件特性综合的间接法,即统计综合法;另一类是基于现场辨识的直接法,也称总体测辨法。
2.1.1 统计综合法
统计综合法的基本思想是把综合负荷看成成千上万用户的集合,先将这些用户的电器分类,并确定各种用电器的平均特性(如日光灯、电机、空调等的平均电气特性),然后调查统计出各类 (如居民、商业、工业等)负荷中电器的种类和比例,最后通过综合算法得出总体的负荷模型,建模过程如图 2.1 所示。
在采用该方法时,需要用到三种数据:单个用电设备的平均特性;各类负荷中用电设备的组成(中央空调、荧光灯等)和比例;总负荷中负荷的分类和组成比例,即(工业负荷、居民负荷等)所占的比例。前两种数据相对比较稳定,其中用电设备的平均负荷负荷特性数据可以通过实验室测试和理论推导得出,负荷类型中所含用电设备的种类和比例数据可以通过典型统计获得,最后一种数据则属于负荷群特殊性的具体体现,是具体进行负荷建模时必须统计的。统计综合法的优点在于建模时不需要现场试验和实测,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系统和不同的条件,所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解释性,概念明确,便于人们定性了解负荷特性,且无需安装测辨装置,花费较小。当然,这种方法也有很多局限性,表现在: l)三种统计数据的获得费时、费力,统计困难,且难以准确;2)统计综合工作不可能随时进行,更不可能经常进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负荷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尤其是各种负荷所占的比例、是否投入使用随时间变化明显;3)有时存在对无功电压特性、频率特性和动态特性难以较好描述的问题。
3 基于实际变电站的负荷静态建模................... 29-47
3.1 引言.................. 29
3.2 综合负荷静态建模的基本思路.................. 29-31
3.3 综合负荷静态建模的方法步骤.................. 31-38
3.4 变电站负荷静态建模实例.................. 38-44
3.5 实例验证分析 ..................44-46
3.6 小结 ..................46-47
4 基于负荷动特性分类与综合的动态建模..................47-81
4.1 引言.................. 47
4.2 负荷动态模型结构及参数辨识.................. 47-54
4.3 动态建模中的负荷时变性研究.................. 54-56
4.4 负荷动特性分类的意义.................. 56
4.5 模糊聚类理论和方法研究.................. 56-67
4.6 聚类分析在负荷动特性分类中.................. 67-69
4.7 负荷动特性分类算例 ..................69-73
4.7.1 仿真算例与分析.................. 69-72
4.7.2 仿真实例与分析.................. 72-73
4.8 负荷动特性综合的意义.................. 73-75
4.8.1 负荷动特性综合的意义.................. 73-74
4.8.2 负荷动特性综合方法.................. 74-75
4.9 负荷动特性综合算例.................. 75-80
4.9.1 仿真算例与分析.................. 75-78
4.9.2 仿真实例与分析.................. 78-80
4.10 小结 ..................80-81
5 负荷动特性分类与综合的动态建模实例.................. 81-89
5.1 建模实例与分析.................. 81-85
5.2 与相关模型的对比分析.................. 85-88
5.3 小结.................. 88-89
结论
电力负荷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负荷模型在电力系统规划、运行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建模工作早己引起了国内外电力界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重视。本文在对负荷建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之后,结合实际电网项目,提出利用典型日负荷曲线分析变电站行业负荷构成的方法,并进行了静态建模实践。另外针对目前动态负荷建模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电力负荷动特性的分类和综合方法及其在动态建模过程中的应用,该研究对解决电力负荷的时变性、差异性等给实际负荷建模工作造成困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成果概括如下:
① 基于统计综合法负荷建模原理,提出利用典型日负荷曲线分析变电站行业负荷构成的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统计工作量大、统计费时的问题。详细阐述了综合负荷静态模型建模的方法、步骤,结合某地区电网实际情况,考虑负荷时变性,在负荷特性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地区各行业负荷不同季节的综合负荷静态幂函数模型。
② 分析总结了各行业负荷的主要特点,基于变电站实际负荷数据,通过典型日负荷曲线分析方法,构造了变电站按季节分时的分行业负荷构成方程,最终建立了变电站按季节分时的综合负荷静态幂函数模型。通过实际调研数据验证了建模方法的有效性,为负荷建模从理论走向实践做了有益探索。
③ 对动态负荷模型结构以及模型参数辨识算法进行了研究,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三阶感应电动机综合负荷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负荷动态特性,同时加权最小二乘法是优秀的负荷模型参数辨识算法。
④ 负荷建模的最大困难在于负荷的时变性问题。针对当前综合负荷动态建模研究与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负荷动特性分类的必要性,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并应用于负荷动特性分类,此方法具有无需人工干预,可自动给出聚类数的优点。通过算例分析和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负荷动特性分类中的有效性。
⑤ 以负荷动特性分类为前提,研究了负荷动特性的综合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对综合方法的比较,研究了加权平均综合法在负荷动特性综合中的应用。通过仿真算例、实测建模实例以及与相关模型的对比,分析并论证了负荷动特性分类与综合方法在解决综合负荷动态建模问题方面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参 考 文 献
[1] 鞠平, 马大强.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2] 贺仁睦. 负荷模型在电力系统计算中的作用及发展[J]. 华北电力学院学报, 1985, 12(3):1-8.
[3] Concordia C, Ihara S. Load representation in power system stability[J]. IEEE Trans on PAS,1982, 101(4): 969-977
[4] 周文, 贺仁睦, 章健等. 电力负荷建模问题研究综述[J]. 现代电力, 1999, 16(2): 83-89.
[5] 鞠平.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理论与实践[J]. 电力系统自动化, 1999, 23(19): 1-7.
[6] 段献忠, 汪馥英, 何仰赞等. 负荷模型研究现状综述[J]. 电力系统自动化, 1994, 18(8):60-68.
[7] 章健. 电力系统负荷模型与辨识[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8] 贺仁睦, 王卫国, 蒋德斌. 广东电网动态负荷实测建模及模型有效性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2, 22(3): 78-82.
[9] 贺仁睦. 电力系统精确仿真与负荷模型实用化[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4, 28(16): 4-7.
[10] Les P, Dmitry K, Peter M . An interim dynamic induction motor model for stability studies inthe WSCC[J]. 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 2002, 17(4): 110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