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工程硕士论文,工程硕士论文主要是对作者撰写的工程论文推荐发表,论文专业范围包含土木,电力,电气,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林业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化工工程, 控制工程,工业工程, 系统工程, 水利工程,工程师职称,公路工程, 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工程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8年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一
第1章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建设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的难度,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在企业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由于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刚刚起步,没有完整的监理体系,导致了没有充分发挥监理的效果,所以,监理行业需要提出并构建比较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体系。本章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并提出了预期的创新之处。
1.1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正在处于结构优化升级的阶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中,我国明确指出企业要做大做强。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在“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指导方针下,信息系统建设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可帮助各种各样的企业增进企业运作的效率和效益,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加强其在国际市场竟争中的地位。无论是在产品开发,客户关系管理,还是在电子商务事务处理方面,信息系统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所有企业都必须顺应潮流,更新企业基础设施,更新企业运作过程,同时开发适合这种需要的新一代企业信息系统。大型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是投资大、周期长、知识密集、高风险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既由于技术的复杂,又由于管理的复杂,而且当两者结合起来以后,其复杂性就尤其突出。有调查表明,大约70%的企业信息化项目超出预定的开发周期,大型项目平均超出计划交付时间的20%至50%,有90%以上的软件项目开发费用超出预算,技术风险、过程风险、质量风险、进度风险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存在于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如何建设好企业的信息系统,这不仅关系到系统的应用,而且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方面,从国家到企业,都在寻求各种方法规范信息系统建设,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1999年11月信息产业部发出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试行)}),决定从2000年1月l日起实施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制度[4]。2002年8月28日,信息产业部发出《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办法(试行)》,决定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行业推行项目经理制度I5]。国家也在大力鼓励第三方参与信息系统建设,发展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协助规范项目建设。近年,信息产业部相继发布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程师资格管理办法》,这些文件初步确定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管理体系的框架,为我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2005年,国家标准GB/T-9668-《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第l部分:总则》的发布,使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有了基本的工作流程和职责。
随着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逐步发展,它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用户和社会认可,主要表现在协调和保障业主和承建方进行成功合作,确保工程项目质量、进度和投资,弥补业主在人力资源和经验上的不足等等。但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要求监理人员拥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和组织能力,导致人员的水平直接决定了监理的效果,而目前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作用和效果因人而异,因单位而异;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由于目前的国家标准只规定了监理的基本流程和职责,并没有明确规定监理工作内容,所以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行业存在形式监理的情况,这些问题都制约这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发展,也制约着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具体来分析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没有比较完整地针对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的体系结构,监理人员工作无所适从,最终造成了监理过程中问题的出现。目前,监理行业特别需要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监理体系,让监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规范监理,同时提高监理的实施效果。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并构建比较系统的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体系。通过监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规范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工作,解决监理工作不统一、实施效果不同的问题,进而规范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企业的运作,规范整个监理市场。
第2章文献综述
本章将具体对系统分析理论、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理论、全面质量过程控制理论进行了回顾与评述,信息系统生命理论是体现了信息系统的一般特性,企业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对象,全面质量过程控制理论是监理的主要控制方法,通过论述这些理论,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切入点与理论依据
2.1系统分析理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中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之一就是“SWIH”法,它是美国陆军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按照“sw1H”法进行系统分析,即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何因)、对象(何事)、地点(何地)、时间(何时)、人员(何人)、方法(何法)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具体内容如表2-1。系统分析方法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铃理、改造或创造一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系统分析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它是一种高屋建扳的分析方法,它抓住了事务发展的规律,是对事务主要矛盾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商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系统分析方法站在时代前列,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
第3章 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模型的设计.......... 35-45
3.1 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的阶段划.......... 35-36
3.2 企业信息系统工程各阶段的主要活.......... 36-38
3.3 企业信息系统工程各阶段的监理目标..........38-39
3.4 监理的方法描述.......... 39-43
3.4.1 企业信息系统工程计划的监理.......... 40
3.4.2 企业信息系统工程执行过程的监理.......... 40-41
3.4.3 企业信息系统工程检查过程的监理..........41-42
3.4.4 企业信息系统工程改进过程的监理.......... 42-43
3.5 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模型的设计 ..........43-45
第4章 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体系的分析 ..........45-74
4.1 工程招标阶段监理的任务分析 ..........45-52
4.2 工程设计阶段监理的任务分析.......... 52-57
4.3 工程实施阶段监理的任务分析.......... 57-62
4.4 工程验收阶段监理的任务分析 ..........62-68
4.5 工程支持过程监理的任务分析.......... 68-72
4.5.1 文档管理的活动分析.......... 68-70
4.5.2 配置管理的活动分析.......... 70
4.5.3 质量保证的活动分析.......... 70-71
4.5.4 变更管理的活动分析.......... 71-72
4.6 本章小结 ..........2-74
第5章 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体系.......... 74-84
5.1 验证方法 ..........74-75
5.2 案例1的项目背景.......... 75-76
5.3 案例2的项目背景.......... 76-77
5.4 验证过程..........77-83
5.5 本章小结 ..........83-84
结论
本论文构建了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体系。利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明确了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的阶段,基于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分析、归纳了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基于全面质量过程控制理论,分析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方法,形成了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模型;然后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具体的监理工作进行分析,构建了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模体系:最后通过若干案例分析对本监理体系进行了验证。(本文的总体结构如图1-5所示.本论文第一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体系,并首次把全面质量过程控制理论比较系统的应用到监理活动中,详细归纳了监理的工作内容。通过构建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体系的整个过程以及案例的验证,可以说明,本监理体系结构严谨、整体内容比较完善,经过较多的典型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的实践,此监理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本论文中此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体系及监理工作规范的提出,将有利于规范监理的工作,提高监理的工作效果。当然,一个体系的应用,还必须应用人员对体系进行深入理解,根据具体的项目合理剪裁和应用。下一步基于本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体系的研究可以进行如下方向的拓展:
(l)理论、体系完善:使用更广泛的企业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实践来进行理论的验证,针对现实情况进一步修正模型,使之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2)更广范围推广研究:本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体系可以推广到整个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应用当中,当然,这需要对部分内容进行完善修改,并通过大量的案例进行应用,以适合整个信息系统工程的范畴。
(3)体系深入研究:可以对企业信息系统工程进行分类细化,针对不同的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类型,详细工作内容,进一步细化企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体系。
参考文献
[1]Cho,Y.J. Inefficiencies from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in the absence of wellfunctioning equity market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86(18)
[2]Levine,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
[3]Kumar,P.C. Inefficiencies from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absence of wellfunctioning equity markets: A comment[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1994(26)
[4]Mehra,Y.P. Velocity and variability of money growth: Evidence fromgranger-causality test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9(21)
[5]Loungani,P.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inflation, and growth in transitioneconomic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7(29)
[6]Pagano,M. 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An overview[J].European EconomicReview,1993(37)
[7]King,R.& Levine,R. 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32)
[8]Stiglitz,J.E.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s,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Supplement to the World Bankeconomic[J].Review and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994(2)
[9]Douglass,C.North.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2(10)
[10]Hayek, F.A.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48
2018年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二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还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2]。全民的信息化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知识需要进一步普及,信息化技能需要进一步培训[3]。建国以来,国家、广东省和中山市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了水利工程建设,大大增强了中山市水利工程抗御水旱风灾害的能力,同时也采取了一些非工程措施。但是,这些设施仍不能满足三防指挥决策的需要,亟待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防洪工程,尤其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工程建设是有标准的,我们不可能花巨资无限制地提高工程标准。在发生超标准水旱风灾害时,非工程措施则成为很重要的减灾手段。因此,为了减少水旱灾害的损失,加强三防指挥的科学性,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防汛调度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必须尽快建设采用现代技术的中山市三防指挥系统平台。
1.2 中山市防洪体系现状
根据中山市洪水特征及地理、地形、气候等条件特点,多年来中山市防洪工作遵照实施“堤库结合,以泄为主”的防洪方略,重点立足于加大河道的允许泄量,提高堤防抗御洪(潮)水的能力,以及巩固和提高水库群的整体防洪调蓄能力,以此形成中山市防洪体系的基本架构。因此,总体的工程措施任务重点立足于“挡”、“泄”、“蓄”三个字。“挡”是指加高加固堤防、整治险段、加固水闸等,形成外挡洪(潮)水的屏障;“泄”是指疏浚河道、整治口门,增加河道允许泄量,使洪水顺畅出海;“蓄”主要是提高水库群对区内径流水的蓄(滞)洪能力等。目前,中山市的水利工程设施已初步形成了具备防洪、排涝、灌溉、发电、供水、航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水利工程体系,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广东省中山市江河流域综合规划》的实施,水利工程体系将进一步加强、完善。但是,庞大、复杂的工程体系必须与相应的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更大程度发挥作用[7]。特别是防汛期间,各种各样的汛情预报和众多水利工程的监控、调度,更加需要一个系统、全面的软件平台来协助、支持完成,解决三防指挥各项工作的协调性、连贯性、紧密性问题。这就是三防指挥系统建设的重要性所在。
1.3 中山市三防综合数据库现状
目前市水利局大楼及三防指挥中心建设部分,已经初步建立起通信接口、局域网络、多功能指挥中心、电子屏等工程,硬件及基础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基于局里内网运行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也开发完成,正在运行。但是作为三防指挥系统核心部分的三防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尚未开展,这无疑制约着三防决策支持系统有关的一系列应用系统的开发实施。近期来看,现已建设、配置起来的软硬件环境等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得不到整合和应用。
1.4 中山市三防指挥系统现状
中山市防洪(潮、涝)任务十分繁重,加强防灾减灾的非工程措施,重点是建立一个高效、可靠的三防指挥系统。一旦出现大洪水或热带气旋袭击,各级三防指挥部门就能根据收集到的各类信息,综合掌握水情、风情、工情及灾情实况,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报和预测,制定防洪、防风决策,发布洪水警报,调度运用防洪工程,指挥抢险救灾,努力缩小灾害范围,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目前,中山市有灯笼山潮位站、马鞍潮位站、小榄潮位站、横门潮位站和长江水库报汛站等 5 个省报汛站以及 40 多个由中山市水利局及其下属单位建设的遥测站和一般测站。由于站点太少,不能有效覆盖全市,加上功能不全、分布不均,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全市的水风咸情况。中山市三防指挥部门在三防决策支持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初步建成了水情信息自动采集报汛网络,开发、应用了水情、台风实时查询、洪水预报作业等一些小型数据库及其应用软件,在三防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防洪调度、抗洪抢险方面,设计、率定了一批重要水闸、电排站的调度方案,对五乡联围、民三联围、中珠联围、张家边联围、文明围、大南联围等六大联围按责任单位(区镇)、责任人划分落实了抗洪抢险的地段范围,拟定了遭遇不同频率洪水六大联围抗洪抢险队伍人数分配情况以及六大联围紧急撤退的措施、线路和台风防御措施等预案。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三防指挥系统现状分析
中山市三防指挥系统平台是中山市三防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它在数据采集、通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支持下运转,集中体现对三防指挥决策过程的支持。三防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三防决策属事前决策、风险决策和群体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为实现三防决策的目标,掌握防洪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水情、风情、咸情、工情等三防信息的收集处理、暴雨和洪水预报、工情险情预测和抢护、制订和实施防洪调度方案、预测估算洪水灾害和损失以及实施对策和防洪组织管理等多项工作。由于洪水等灾害的突发性、历史上的不重复性和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还要能迅速、灵活、智能地制订各种可行的方案和应急措施,使决策者能有效地应用历史经验,筛选最佳方案进行实施,以达到在保证工程安全和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防洪工程效益,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
中山市三防指挥系统平台是广东省三防决策支持系统的下级节点(地区级)系统。该平台对上主要是及时、准确报送区域内重点站实时水情资料、工情和最新灾情及其统计资料等;通过水利信息网从上级节点系统接收上游控制站水情实时资料、更大时空跨度的气象产品等;接收、传达上级防汛部门的调度指令等。中山市三防指挥系统平台主要定位为中小区域性的系统。在宏观背景方面,主要实现以水情预报模型预测来自西、北江洪水及风暴潮产生洪水、高潮位和预测其对区域内将会造成的洪涝灾害的功能、任务。在此基础上,系统重点定位在本区域内水利工程设施的微观预报、调度上,包括区域内大量的堤防、堤段、水库、水闸、机电排灌站等运行状况的监控、控制设施的调度方案的形成以及发生洪涝等灾害之后的减灾调度等的决策支持。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36-53
3.1 运行环境........... 36
3.2 体系结构设计........... 36-38
3.3 综合数据库库体架构........... 38-43
3.4 系统主要功能...........43
3.5 GIS 地图图层设计........... 43-47
3.6 子系统共有技术特性...........47-48
3.7 信息查询子系统设计........... 48-49
3.8 数据录入子系统设计........... 49-51
3.9 系统维护子系统设计........... 51-52
3.10 系统界面、权限控制........... 52
3.11 本章小结...........52-53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53-71
4.1 程序系统的结构........... 53
4.2 编码命名规则........... 53-56
4.3 性能........... 56
4.4 信息查询子系统详细设计........... 56-61
4.5 数据录入子系统详细设计........... 61-66
4.6 系统维护子系统详细设计........... 66-70
4.7 本章小结........... 70-71
第五章 系统实现........... 71-86
5.1 系统软件架构的实现........... 72-74
5.2 系统性能测试........... 74-78
5.3 信息查询子系统的实现........... 78-81
5.4 数据录入子系统的实现........... 81-83
5.5 系统维护子系统的实现........... 83-85
5.6 本章结论 ...........85-86
结论
在每个分项目实施前,先进行需求调查,确定项目的具体内容和预期目标。制订详细的商务要求和实施内容,通过公开招标方式,使项目实施有据可依。标书目标明确、需求清晰,中标公司只须按标书内容执行就可以完成项目,避免因对标书理解偏差而出现争议,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分步分项目实施可以针对各个子项目详细制订要求,把项目简单化:业主比较容易明确分项目内容,专业公司也比较容易完成项目要求。中山市水利局分步分项目的实施方式能快速响应需求的变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各领域专业公司的技术特长,有利于业主控制项目建设进度,保证工程的质量。节约了投资,降低了建设风险。
中山市三防指挥系统平台建设项目是三防指挥调度的重要一环,也是工程措施的重要补充。项目投入使用后,建成水利、三防资料电子档案库,建立一批规范化数据库,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三防决策、三防日常管理等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层。建立数据库维护更新机制,确保数据实体的有效性,权威性,现势性。提高中山市三防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处理手段自动化水平,促进信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通过这个综合信息应用平台,实现对现有的各类三防综合数据库进行查询、展示和统计分析应用,三防信息的查询和表达形象、生动,促进信息最大程度的共享,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提高中山市三防指挥决策支持水平,促进中山市三防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保罗.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黄顺基:《信息革命在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周宏仁:《信息革命与信息化》,人民出版社,2001
[4] 赵命柱:《六次信息革命:关于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思考》,新华出版社,1999
[5] 罗益群:《信息社会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6] 刘克:《“信息高速公路”与信息社会》,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8
[7] 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 李东:《企业信息化案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韩向东:《企业信息化及实施案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 吴刚、施利:《经济增长的引擎——信息化》,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2018年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三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标
彭克在 20 世纪初就提出了“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的著名论断(Hartshorne,1996)。钱学森高屋建瓴的阐述了“地理科学”的概念和内容,认为地理系统与地理建设应包括资源系统建设、能源系统和能量系统建设、环境保护及绿化、灾害预报和防治、城镇及居民点建设、人口控制等,并因此提出了地理系统工程的思想(钱学森,1994)。马蔼乃在解读钱学森有关地理科学的论述基础上,将地理科学划分为理论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系统工程三个层次,并且引申出了地理哲学与地理数学的基础研究(马蔼乃,2005,2006,2007)。在地理科学体系中,地理系统工程处于工程技术层次,它是一种软工程体系,以对地理现象的深刻认识和系统论为基础,根据要素相对独立性原则,结合所处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可划分为多个子系统,探讨各个子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为区域建设提供科学的规划方案。探索地理系统各个子系统内部发展及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对区域发展的规划,都需要进行观测、地理编码、地理建模与计算。科学计算是从计算数学发展而来,目前被赋予了与伽利略开创的科学实验方法、牛顿奠定的科学理论方法并列的三大科学方法之一(石钟慈,2000)。由于地理系统的状态存在多维性以及大时空尺度特性,要进行完备的实验观测有相当的困难,在地理系统中,并不存在控制其他变量保持不变而仅仅改变某一要素的输入,通过输出来理解系统的关联,地理系统的演化是暂时无法控制的(Hartshorne,1996),从而要想仅仅采用科学实验方法或者科学理论方法对地理系统进行研究,存在极大困难。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在现有的观测资料基础上拟合地理系统的发展规律成了目前较可行的办法。由此可见,地理系统工程在现代科学体系中,衔接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了科学研究与区域应用,对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的研究将能为区域建设提供更具科学性的方案。
1.1.2 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的简要研究现状
在钱学森提出地理系统工程的思想之后,张超阐述了其内涵,认为地理系统工程是地理学与系统工程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应用技术学科,是从系统理论出发,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模型技术和先进的计算工具,通过对地理系统的数理化、模型化,进行定量分析,与此同时,注意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紧密结合,相互印证,从质和量的两个方面深刻揭示地理系统的运动规律和机制,为研制地理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依据(张超,1993)。马蔼乃从地理系统的功能联系角度着手,论述了与生产力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八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名词层面的概念模型,对每个子系统内部的要素及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马蔼乃,2006)。上述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地理系统工程的概念及框架体系的构建上,尽管据此进行了一些区域的地理系统工程研究的尝试,比如长江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马蔼乃等,1999)、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钱正英等,2007),但相关研究还主要采用树状研究模式为主,没有体现地理系统工程的网状联系特性,另外,有关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的探讨也还不多,相关的计算都直接借用自然科学领域发展的演绎模型或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发展的统计模型,没有充分体现地理系统的本质特征——相似性基础上的空间差异性与时间发展性。因此,在现有的地理系统工程的论述框架下,吸取科学计算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地理系统本质特征,探讨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体系及其主要内容将有很重要的学术及应用价值。
1.1.3 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的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地理系统工程与生产力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探讨地理系统工程的科学计算需要以现阶段地理系统工程的模式探求为基础。同时,地理系统工程与其他系统在研究对象的本质上有较大的差别,从而其科学计算也应反映出这种研究对象本质的特征。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确定为建立与社会生产力阶段相匹配的地理系统工程模式支持下的反映地理系统相似性基础上的空间差异性和时间发展性等本质特性的科学计算框架体系,提供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研究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研究流程。其可能包含的内容如下:
其一,当前的地理系统已经是一个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并存且相互影响的系统(马蔼乃,2006),由于人类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理系统的演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出两个方面,特定地理系统内部的人类活动成为了区域地理系统演化的主要内生动力之一,另一方面,系统边界外的人类活动常以突变型的输入导致区域系统演化轨迹的偏移。因此,地理系统工程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区域地理系统内生演化规律基础上对外在突变输入的响应,地理系统工程的模式是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的基础,是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其二,地理系统本质上体现出一种基于相似性的空间差异性和时间发展性,从而在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的研究中体现出地理现象的相似性、空间差异性、时间发展性,是本论文的一个主要研究内容。
其三,由于现阶段地理系统工程体现出内生演化规律基础上的外在输入响应模式,从而在科学计算中分别提炼出内生演化规律与系统对外在输入的响应规律是另一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研究现状及启示
2.1 系统科学
1945 年,贝塔朗菲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创立了系统论;1948 年,维纳提出了控制论,同年,申农发表了《通讯的数学理论》论文,创立了信息论,其共同奠定了系统科学的基础。1960年代,普利高津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1969 哈肯创立了协同学,探讨了包括生命现象以及社会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1972 年,托姆发表了《结构稳定性与形态发生学》理论,创立了突变论,近年来,还发展了混沌、分形等分支,它们将系统科学发展成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思想与方法体系。相关分支的核心概念及主要进展总结为表 1。系统科学是要研究一个系统的来源、现有的要素、结构、特性及其未来的演化,如上图中土黄色纹理填充体所示,一般系统论是对虚线边界内的已经存在的系统的解剖阐述,关注诸如要素的聚集性、相互关联性等问题,面对的是对象世界的客体;控制论基于系统论,探讨对象世界中的相互关联性,提出反馈模型,并针对主体的择优性追求进行系统的调控;信息论本身是探索信息这一不可视的概念体系,在系统科学体系中,将其引申来用于作为相互关联性的媒介。耗散结构关注通过系统边界的输入对系统有序化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对于系统从近似混沌状态演化到有序状态的一种解释;协同论与耗散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关注系统边界内的要素之间的协同、组织,其作用涉及系统的有序演化历程;突变论与耗散结构、协同论的研究问题是一致的,只是采用的思想更加数学化,将系统的演化动力表述成某一特定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图像的突变,这些突变可以与自然界的某些突变现象相对应,从某种程度上讲,耗散结构和协同论探索的是系统演化动力的表现形式,而突变论追求的则是最根本的一致性的动力模型。
第三章 地理系统工程的模式.......... 42-60
3.1 地理系统工程的定义.......... 42-44
3.2 地理——发展律 ..........44-55
3.3 系统工程模式 ..........55-57
3.4 地理系统工程的模式.......... 57-58
3.5 总结及启示..........58-60
第四章 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研究.......... 60-85
4.1 地理系统状态.......... 60-67
4.2 突变输入 ..........67-71
4.3 地理模型形式的探讨..........71-73
4.4 地理特征模型 ..........73-77
4.5 区域响应模型 ..........77-79
4.6 模型分析工具及可视化表达.......... 79-82
4.7 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研究的流程.......... 82-84
4.8 本章小结 ..........84-85
第五章 东北地区地理系统工程初步研究..........87-111
5.2 地理系统状态变量.......... 87-94
5.3 东北三省地理系统状态变量影响模型.......... 94-95
5.4 数据整理.......... 95-98
5.5 模型解算与参数解释.......... 98-104
5.6 东北地区系统状态可视化表.......... 104-106
5.7 对区域地理系统未来状态的预测 ..........106-109
5.8 本章小结.......... 109-111
结论
通过对地理科学、系统科学与科学计算研究进展的总结,选定了能够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对区域地理建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系统工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对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当前的研究基础,确定了一个宏伟又具有可行性的研究目标——地理系统工程模式支持下的反映地理系统相似性基础上的空间差异性和时间发展性等本质特性的科学计算框架体系,提供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研究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研究流程。基于此研究目标和相关的研究现状,本论文主要进行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其一,探讨地理系统有别于其他系统的特征,确定对地理系统工程进行科学计算的基本模式。通过对地理研究与经典物理研究的对比发现,经典物理研究采用的是“物质-能量-时间-空间”的宇宙观,而且其中的时间与空间被假定为均匀的,具有对称性,而地理研究需要采用“物质-能量-信息-时间-空间”的五位一体宇宙观,并且需要把人类作为系统的客体进行研究,同时研究者本身又抱有一种人本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从而在“信息”不满足守恒律的特性以及人类生命具有时间单向演化特性的前提下,使得地理研究关注于系统的时间发展,从而可将地理研究的最终目标概括为“发展律”,区别于经典物理研究追求的“守恒律”。对地理发展律的深入剖析以及对发展观的探讨,确定了地理系统工程研究的模式——“内生演化+突变输入→期望状态”,并获得了突变输入研究的分类启示,在那些直接体现在系统某一要素上的输入之外,生产力的发展和政策法规的颁布也是两类主要的突变输入。
其二,要发展适用于地理系统工程的科学计算体系,需要综合考虑一般的科学计算体系、地理问题的本质以及地理系统工程的模式。本论文提出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的体系需要在模型描述之前注重对系统状态的提炼及其针对独特时空尺度的测度度量,对于那些反映社会经济要素的统计资料,如果不具有明确的地理意义,需要通过辅助手段将其转化到比例数据层次,有助于提升模型计算的科学性及模型参数的解释能力;在模型表述中,强调结合地理问题的本质,探讨了解释变量在模型解释中所具有的特征时空尺度问题,从而将一般模型中的无后效马尔科夫过程的均一时间尺度发展为无后效马尔科夫过程的各自特征时间尺度间隔;由于地理现象的唯一性和不可控实验特性,发展了针对变异系数地理模型分析的数据集设计方法,用以解算出更符合地理现实的作用力效应,在样本集足够的情况下,能籍此在那些存在模型研究基础的地区或者对未来的有效预测上提供比直接借用邻域一般模型更符合特定时空范围特征和发展阶段情况的模型;另外,还通过设定突变输入关联系统状态阈值的方法,实现了区域内生演化规律与区域对外在突变输入响应规律的分离。基于前述成果与可能的区域应用,总结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其三,结合对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体系主要内容进行实例展示的需求以及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热点,选择了东北地区的地理系统工程作为具体的应用研究案例,选择了高速公路与铁路的规划与建设作为主要突变输入,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紧密相关的人口、产业和城镇子系统作为主要的影响或响应对象,基于 2000 年、2003 年和 2006年的数据,探讨了子系统之间的地理模型。通过东北地区的案例研究,直观的展现了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区域分析基础上的系统状态变量的提炼及度量模型、突变输入向区域系统状态变量的定量转化、地理复杂模型的初建以及针对地理现象空间差异性和时间发展性的样本数据的分析及解算对比、以及区域系统内生的演化与系统对外部环境输入的响应规律的分离,佐证了本文发展的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体系及区域研究流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艾克武, 胡晓惠. 综合集成的内容与方法——复杂巨系统问题研究[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8, (7): 18-23.
2Bertalanffy 著, 林康义译. 一般系统论: 基础、发展和应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7.
3鲍振东. 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C].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薄雪梅, 李梦龙. 偏最小二乘法的简化算法[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36(2):396-397.
5蔡运龙. 自然资源学原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6常平凡. 中国人均食用粮食消费量的时序预测[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25(1): 87-92.
7陈才, 杨晓慧. 东北地区的产业空间结构与综合布局[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3: 5-13.
8陈传淼. 科学计算概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9陈建军. 地理本体的研究进展与分析[J]. 地学前缘, 2006, 13(3): 81-90.
10陈汝龙. 综合运输系统工程[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2018年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四
第一章绪论
1.1我国电力市场技术平台的现状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作为一种商品己走向市场。为了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需要,全国各级电力市场正逐步开展电力交易技术平台和网络的建设,电网的运营和管理逐步向企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电力市场的开放和商业化运营,促进了电能量采集系统技术的发展,同时将此技术应用推进到前台。2加3年8月1日国家出台了“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规范”,该规范明确了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主要由以下子系统组成:能量管理系统、交易管理系统、电能量采集系统、结算系统、合同管理系统、报价处理系统、市场分析与预测系统、交易信息系统、报价辅助决策系统;明确了支持电力市场运营的计算机、数据网络与通信设备、各种技术标准和应用软件的有机组合的规定。电能量采集系统是一个综合多个自动化系统互联所组成的数据应用平台,以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数据库应用技术为基础,对能量数据进行自动采集、远传和存储、预处理、统计计算分析、报表和信息发布,以支持电力市场的运营、结算、辅助服务和经济补偿计算等的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比较先进的电能量采集系统主要由主站系统、采集终端以及智能电能表辅以通讯网络组成。电网的运营和管理正逐步向市场开放,公平、公正、公开的电力交易原则,电能量采集系统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为此,科研设计、制造厂商和各级供电企业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开展这方面的开发研究和工程实施工作。
1.2国内外电能量采集系统技术现状
我国对电能量采集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下面分别介绍五种国产电能量采集系统和美国sun公司的JZEE系统。
(1) 淄博齐林电子公司开发的QLZ(X)5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
该系统是新一代跨平台电能量自动化系统,主要由QUoos主站系统、QU0065-JCloo系列电能量采集终端、电能表计组成。完成对发电厂、变电站、配变、大用户等应用场合电能量及相关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存储及对原始采集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计算,形成各种高层应用,能够以多样化的报表、场呢B应用以及图形化客户端等方式实现友好的人机交互。QU加5主站系统采用集成化开放式应用环境。采用三层架构即基础数据层、中间访问层、应用层。提供灵活方便的中间接口,便于系统扩充及二次开发,能够与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营销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ls)、SCADA/EMS系统、上下级电能量采集系统、负控系统、DMs等系统互联,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3l。
(2) 中国科学院D-2X EPM电网电能量采集与管理系统
该系统是发电厂、变电站(所)和电力企业进行高性能、高精度采集计费的装置,属于现代化和市场化电网的基础装备。它与主站(控制中心)通过电话交换网进行远距离报文传输,可实现电量的自动采集、计算和存储,并远传到控制中心。系统能满足64路脉冲量同时采集,键盘可进行路数、区号、站号、表底数、参数、日期、时间、表溢出等多种设定输入,液晶屏可进行二次电能表窗口值、一次电能值、时间、日期等多种显示,内置开关电源,具有过流过压保护,内设双UART口,可同时与主站及本地进行数据通信,主站可显示、打印多种图形和报表,主站可下装日期、时间,使主站与装置时间同步,主站可自动召唤和自动转发报文。该系统可配置1一块采集卡,单卡采集路数为16路,数据保存时间为各路15分钟数据保存15天,数据采集精度为正负一个脉冲,信号采集方式为脉冲式、触点式和光藕式输出,数据远传方式为通过调制解调器以24的波特率传送,程序数据可保存10年,系统异常自动恢复时间为40秒。
第二章电能量采集系统的整体结构研究
由于电力系统执行的管理模式一直遵循“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因此,电能量采集系统对于不同电力用户,其形成和规模将存在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讲应达到以下目标:电网各采集点、计量点、考核点电能量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储;电网重要关口电量准实时检测;电网线损、变损、网损电量计算与变电站电量、、母线电量平衡分析;双向通信,完成远程维护子站任务;分费率、分时段电能量统计结算的自动化;为SCADA/EMS、呱S等提供完整、准确的电量数据,为电力系统负荷调度模式和电量调度模式相结合(即电力电量平衡)提供条件;在通信手段、网络设计中,要保证所有数据易于转送到其他系统,实现结果数据共享。电能量采集系统应包括:主站系统、采集终端(含电能表)和通讯网络。系统应采用开放分布式体系结构,系统功能应分布配置,主要设备采用冗余配置。系统中配备的多台服务器通过局域网连在一起,局域网采用双以太网,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局域网为系统节点间提供高速数据通道,系统各节点间的协调通过系统网络控制软件来实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系统规模和特殊需求,方便灵活地进行软硬件的配置,在系统中单双网可混合使用,网络可自由升级,且不影响上层软件。
2.1电能量采集系统实现的总体目标
(l)电能量采集系统实现的功能涉及到电力企业和广大电力用户切身利益,因此电能量采集系统应具备一定的抗干扰功能,不产生新的计量误差,保证采集的电能量原始数据完整、准确,并且符合相应的计量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
(2)由于电力用户的电能消耗前后连贯,因此,电能量系统计量的是一系列随时间递增的电能量累加值,这要求在计量、传输、存储和处理的整个过程中,保证在任何环节出现故障后,都不允许丢失数据,特别是在进行分时段电能量统计结算时,数据的完整性成为完成该项工作的基础。在系统设计时,通过在计量表计、采集处理终端及传输等环节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前置机切换、软/硬通道切换、采集终端冗余备用、电能表冗余备用等方式)以确保数据完整。
(3)电能量系统一直处于电能的发、变、输、配、用的动态平衡状态,电力交易的产、售、购是同时进行的,电能量系统应当以标准时钟为基准,并实现网络对时功能以保证各个计量点基于相同时间基准完成对电能量的计量及电能量数据带时标的存储,为统计和结算做准备。
第三章 电能量采集系统的终端系统............. 20-29
3.1 采集终端系统的功能 ...........20-22
3.2 终端服务器 ...........2
3.3 采集终端的实用性要求........... 22
3.4 采集终端的其它方式........... 22-23
3.5 几种常用电能量采集终端........... 23-26
3.5.1 CNS-P50 ...........23-24
3.5.2 FHU-100 ...........24
3.5.3 DS3231远动终端装置........... 24-25
3.5.4 LY-E30........... 25-26
3.6 电能表 ...........26-29
第四章 电能量采集系统的通讯方式 ...........29-33
4.1 无线通讯 GSM ...........29-30
4.2 无线通讯 GPRS ...........30-31
4.3 其他通讯方式........... 31-32
4.4 通讯方式的选择 ...........32-33
第五章 电能量采集系统的主站系统........... 33-45
5.1 系统组成 ...........33-42
5.2 系统扩展功能 ...........42-45
结论
本文探讨的是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文章从系统结构入手,对采集终端系统、通信方式、主站系统以及系统软件模块进行了详细地描述。此外,本文着重研究了电能量采集系统在大理供电局的实际设计与应用,并对电能量采集系统应用后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优越性进行了论述。本文在对大理供电局所采用的电能量采集系统进行探讨时,从系统所选用的设备和网络拓扑图入手,就主站部分、主站应用功能、采集终端系统的技术指标及主要功能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探讨。
各个软件模块的支持使得电能量采集系统的功能变得丰富和强化,在完成数据处理的同时可以生成各种报表,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再由调度和线损分析等工作站作出相应的决定;系统有完整的安全认证机制,对数据的修改、查询、数据库访问、生成都有级别限制和安全认证;管理区域按区域划分,可方便工作界面、职责和使用权限的管理;同时基Internet技术的实时信息发布和数据查询,方便了查询。本文所研究的电能量采集系统通过合理的系统结构、硬件组成和软件支持,很好的实现了对电能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处理,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可靠性、精确性、实用性。该系统在大理供电局的采用,给电能量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优越性,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B W Arthur.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ereasing returns and lock in by historicalevent [J].The Eeonomie Journal, 1989
[2] Bain J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59.
[3] Bain J .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56.
[4] Batt Rosemary. Explaining wage inequality in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Custome rsegmentation,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union declme[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2001(10): 19-28
[5] Boyer, Mai cel. A Habit Forming Optimal Growth Model [J]. InternationalEconomic Review, 1978(19)
[6] Boyer,Maicel. Rational Demand and Expenditures Patterns under HabitForm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3(31).
[7] Brynjolfsson, Erik,Michael D Smith, Jeffrey Hu. Consumer surplus in the digitaleconomy: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increased product variety at online booksellers[J].Management Science, 2003(11): 87-89.
[8] Chakravorti, Sujit. Theory of credit card networks: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3(12):103-112.
[9] Chaloupka,Frank. Rational Addiction Addictive Behavior and Cigarette Smok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
[10] ChappelL Davies, Griffiths. Online Computer Gaming [J]. Journal of AmerieanAcademy of Business, 2004(7):87-96.
2018年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五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三维在线展示技术(web3D)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基于网络的三维物体仿真系统已经成为虚拟现实中的一个热点话题,这种将 internet和虚拟培训技术结合起来的虚拟培训,不仅是虚拟培训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且也是基于 internet 的灵境技术的重要应用。然而这种网络化的虚拟仿真系统对开发所需的技术要求是十分苛刻的,虚拟系统对三维景象显示的运行速度和虚拟景象的逼真度具有相当高的要求,若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就需要将虚拟的场景做的更加逼真,但这样做的弊端就是会导致系统开发任务很庞大,而这种庞大的三维景象的交互会使虚拟系统在运行时的效率大打折扣,所以既要求满足用户在体验感上的所有需求,又得使系统运行效率满足一定的标准,这就需要在系统运行效率和场景逼真程度之间找到一个可以一举两得的点,本文研究的重点即是三维景象的优化技术,有效提升系统运行效率需要良好的三维景象的优化,研究三维景象优化技术对提升虚拟系统在网络中的运行效率有很大帮助。这也是构建网络虚拟培训系统的技术难点,同样,系统模式的合理设计有助于提升系统的性能,也是构建网络化虚拟培训系统的基础,若要对虚拟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并解决,就应该深入研究三维景象优化和系统设计模式。
培训是使各企业对员工素质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企业向前快速发展的源动力,一种成熟的培训机制有助于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企业蓬勃发展路途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柱。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良好培训机制为企业带来良好发展的重要性,石油行业在我国不同行业中的发展速度是名列前茅的,石油开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油田井下作业,这对石油行业快速和稳定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 ,但井下作业施工工艺复杂,作业施工危险较大,很容易发生安全问题,而企业的发展、经济效益和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都离不开安全生产范围,石油行业安全生产又是制约公共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在石油企业作业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中,70%-80%是由于员工的错误或违规操作施工引发的,井下作业施工具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作业危险性大,井下作业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井下作业施工作业的正常安全运行,因此安全教育培训机制是作为有效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搭建井下作业施工作业的一道防护线,并得到石油企业对安全生产在井下作业施工中的高度重视。
目前,传统的定时、定点的集中式作业施工作业培训方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培训老师的个人对作业施工技术的掌握水准,这种方式不但会对人力、物力、经费等方面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也会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的限制。同时,不具备适合对危险作业进行必要的讲解性实验的条件,因此传统培训方式对培训的质量和培训的效果具有严重的制约性,无法满足石油企业对作业施工作业培训快速高效发展的要求。
随着快速发展的灵境技术,虚拟培训成为灵境技术在培训机制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应用,在社会中被各行各业所广泛认同,虚拟培训与传统培训相比虚拟培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虚拟培训不会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并且还能有效地节省培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经费,在井下作业施工的培训中应用虚拟培训技术,可以使员工了解井下操作时可能发生的一些安全隐患进行展示,有效地提升了石油企业职工井下作业安全意识和专业施工技能,使传统培训的不足得意填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虚拟现实应用现状
灵境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世界各国在油田的应用中都对灵境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同于其他领域中所应用研究的灵境技术,对应用研究井下作业模拟系统开发要晚很多,近几年在石油钻探开发领域,钻探开发中运用科学有效的开发策略对复杂多变的地层结构是十分重要的,依据灵境技术所展现出的特点及优势,可以利用此技术通过三维立体的形式将地层复杂的结构通过三维的方式显示出来,通过观察三维景象并设计可行的开发策略可以缩短钻探开发的时间,并且对钻探方案设计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钻探开发领域中引入此项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对钻探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十分有效,目前在国内外的实际生产中已经开始运用灵境技术,以下是灵境技术在国际石油公司的油田领域应用的实例。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2.1 虚拟培训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培训称为虚拟培训,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抽象出虚拟环境,并利用计算机模拟出来,以人机交互的形式对人员进行培训。虚拟培训隶属于虚拟现实技术,并在社会的各领域都有广泛的运用。虚拟培训技术也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和深入,其外部的硬件设备也不断得到更新。最近几年,虚拟培训在军事、教育、医疗等行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其应用范围还在不断的扩大。人们从虚拟出来的环境中得到所需的知识,满足需求,在间接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18-23
3.1 井下工程事故展示系统设计............................ 18
3.2 三维交互演练模块设计............................ 18-21
3.3 三维考试模块设计............................ 21-23
第四章 系统中涉及到的 WEB3D 建模技术............................ 23-47
4.1 三维模型的构建 ............................23-25
4.2 WEB3D 建模技术............................ 25-34
4.3 三维场景构建技术............................ 34-36
4.4 改进的基于 LOD 场景优化方法............................ 36-43
4.5 相关实验 ............................43-46
4.6 小结 ............................46-47
第五章 系统开发与实现............................ 47-60
5.1 系统实现............................ 47-59
5.1.1 井下作业模型的创建............................ 47-48
5.1.2 井下作业模型的优化............................ 48-49
5.1.3 井下作业模型转换............................ 49
5.1.4 关键技术实现 ............................49-55
5.1.5 优化策略实现 ............................55-59
5.2 小结 ............................59-60
结论
本文结合井下工程事故管理系统,阐述并研究了 WEB3D 的建模技术,和场景优化方法。其中 WEB3D 的建模技术不单单包含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模型的构建,还包含贴图的制作、材质的制作、粒子效果的制作等等,在本文中详细阐述了简模的制作和两种烘焙贴图的制作,极大地减小了在 WEB 上传输的文件量和客户端处理数据量。同时利用改进的基于 LOD 场景优化方法对场景进行优化,主要方法是将井场地面进行分块,利用人物与分块区域的距离判断模型是否进行渲染,对渲染区内的模型进行二次简化处理。经实验验证,此方法降低了系统需要渲染的模型网格数,大大地减少了系统渲染的计算量,提高了系统图像帧率,从而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本文提出的几种 WEB3D 建模技术是综合了前人经验,并且从实际项目工程事故管理系统出发,得出的一套在 WEB 环境下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案,难免会有不妥之处,但是本文也是尽量在保证实用性的前提下进行建模方式的研究的,所以在实际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本文还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由于带宽的不断增加和 PC 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革新,将使得 WEB3D 技术对于客户端的限制条件更少,应用范围也更广,对于三维场景的优化方式可能会转化到对大场景甚至是超大场景的处理方法上,优化策略也必定会随之也发生变化,至于到底以何种方式进行优化还有待于相关研究人员及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2018年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六
1引言
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自1905年Clements将ecotone的概念引入生态学以来,引起了国内外生态学界对其的极大关注(高吉喜等,2009),但直到1985年,SCOPE/MAB工作组才依据等级结构理论和景观斑块动态理论,将ecotone的概念向景观生态学延伸。1989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幵的第七届SCOPE会议上,把生态交错带(ecotone)的概念明确定义为“在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与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生态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空间域”(牛文元,1989)。生态交错带是一个基本的景观单位(DiCastri et al.,1988),是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基础(Neilson,1991 ; Kupfer et al.,1996; Allen et al., 1998)。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交错带逐步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点。生态交错带的特殊功能是边缘效应(edge effect),边缘效应已经成为植被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所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曾辉等,2002;常禹等,2002;李丽光等,2006)。目前人们从植被和群落尺度上开展了许多有关边缘效应的研究(Chen et al.,1992;马友義等,1998; Harper et al.,2001 ;刘文杰等,2001; Honnay et al.,2002; Li et al.,2007;林露湘,2007)。但如何在空间上定量确定各生态系统核心区和边缘区的位置及面积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常禹等,2004; Farina,2006;李丽光等,2007)。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当前规模最大,投资近千亿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伟大工程(刘宇等,2007),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支玲等,2004),本文摘自无忧论文网,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org专业提供硕士论文库,博士论文库,留学生论文格式参考,联系方式:QQ357500023,电话13795489978。是从根本上预防我国当前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的措施之一(佘方忠,2000)。
自工程实施以来,许多学者针对此工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如用GIS技术和遥感技术对退耕还林进行监测(曹建君等,2004;李登科等,2009);退耕还林工程对山区土地利用的影响(郭正模,2002);撂荒地的群落演替(El-Sheikh,2005; Castellanos et al.,2005; Zhang,2005);分析工程对农户生存状态的影响(郭晓鸣等,2005);分析不同的退耕还林模式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李世东等,2004)等。然而,针对退耕还林工程所引起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和过程的文章不曾多见(赵峰等,2006;张志明等,2009),定量分析和研究退耕还林和植被恢复程度和植被恢复效益等问题目前并不多见(杨光等,2006)。
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多样的生态交错带类型,研究较多的有森林草原交错带,水陆交错带,农牧交错带等。森林草原交错带由于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对气候变化的潜在指示作用(Risser,1993 ),更具有时空变化的波动性(Loehle,2000),对揭示全球气候变化更具有积极意义;海陆交错带与相邻陆地生态系统或者海洋生态系统相比,对经过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具有较强的栏截和过滤作用(高吉喜等,2009);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和过渡性,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脆弱性(高吉喜等,2009)。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退耕还林工程影响下农林生态系统生态交错带,其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和显著的时空动态性对认识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相邻生态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生态过程,预测该工程驱动下景观和生态系统恢复及将来的变化趋势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1.2研究目的和意义
生态交错带概念主要强调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傅伯杰等,2001 ),生态交错带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是深刻理解景观功能和过程的基础,通过生态交错带研究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景观和生态系统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因此开展生态交错带的研究是景观格局和过程研究的切入点。
生态交错带既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又是全球变化及区域响应研究的关键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高吉喜等,2009),尤其是在种群尺度异质种群、斑块尺度格局与动态和群落尺度种群统计的行为研究、片断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管理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科学地进行野外监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石培礼等,2002;陈利顶等,2004;李丽光等,2006)。
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地处西部地区的云南省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省份之一,自2000年3月开始对9个县进行试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全面实施此工程。该项工程驱动和影响着景观和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的变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尤其是山地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变化。本研究区位于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傑僳族自治县(图2-1)。概况如下:
地理位置:维西县地处滇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南端,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中南部纵谷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98°45' ~99°34',北讳26°53' ~28°02'之间,东与中甸隔江相望,东南连丽江,南接兰坪,西以碧罗雪山山脊为界,紧靠贡山县和福贡县,北与德钦山水相依。东西宽79km,南北长122 km,国土面积4508 W。
地形地貌:维西县位于三江并流区,为起伏极大的高山峡谷地貌,属横断山脉纵谷区。碧罗雪山、澜沧江、云岭由西向东相间排列,自北向南纵贯全境,高大的山体和深切的河流形成巨大反差。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有:高山深切割地貌,中山深切割地貌,碳酸岩溶地貌。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3-35
2.1 研究区概况 ............................23-25
2.2 研究方法 ............................25-33
2.2.1 样地选取............................ 25-26
2.2.2 最小样方面积的确定............................ 26-27
2.2.3 取样方法 ............................27
2.2.4 移动分割窗技术 ............................27-29
2.2.5 土样测定方法............................ 29-31
2.2.6 数据分析............................ 31-33
2.3 技术路线............................ 33-35
3 研究结果 ............................35-50
3.1 基于交错带物种组成结果 ............................35-40
3.2 基于交错带土壤养分结果............................ 40-47
4 讨论 ............................50-54
4.1 退耕影响下农林生态交错带物种分布............................ 50
4.2 退耕影响下农林生态交错带土壤分布............................ 50-51
4.3 生态交错带宽度的测定 ............................51-5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移动分割窗技术对退耕影响下搭荒地-天然次生林地交错带进行定量判定,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物种丰富度、群落相异性指数Pj和ps曲线变化基本趋于一致,在林缘位置均出现1个峰值。从撂荒地到交错带再到天然次生林地,不管是物种丰富度,Pj和Ps、还是Cody指数,交错带都是最大,天然次生林地次之,摆荒地相对较小。这体现了边缘效应的作用有增大物种多样性的趋势。
(2)基于物种丰富度、群落相异性系数Cody指数和重要值5个指标的SED曲线在样带系列29m附近距离系数最大,均出现1个峰值,表明此位置异质性最大,此位置附近的植被和群落生态格局发生了突变,产生了此峰值。
(3) 土壤pH值、有机质和全钾含量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揭荒地pH值和全钾含量较高,沿着摆荒地-天然次生林地交错带,pH值和全钾含量逐渐降低,天然次生林地pH和全钾含量最低。摆荒地有机质含量较低,沿着撂荒地-天然次生林地交错带,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天然次生林地有机质含量最高。
(4)基于pH、有机质和碱解氮3个土壤指标的SED曲线在样带系列29m附近距离系数最大,均出现1个峰值,表明此位置这3种土壤指标异质性最大,此位置附近的土壤空间格局发生了突变,产生了此峰值。
(5)物种组成和土壤养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退耕影响下摆荒地-天然次生林地交错带的宽度。但由于碱解氮19m附近出现了 1个较大波峰干扰,而且土壤指标更易受样带长度限制,与物种丰富度、群落相异性系数Pj和ps相比,这3个物种多样性指标对撂荒地-天然次生林地交错带的宽度有更好的划分结果,物种组成方法具有更大的优势。
2018年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七
第一章引言
本章将主要介绍,目前高科技型企业以及工业机器人行业的背景情况。分析研究工业机器人行业采购工作的重要意义,积累为高科技型企业寻求有效开展采购管理工作的经验。介绍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节研究背景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人们对釆购管理工作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采购管理工作不仅是一种买入零件的简单操作,而是成为公司保持持续竞争力、实现公司利润、完成公司战略决策和目标的关键环节,采购管理已经上升到公司的核心地位。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持续转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逐渐被转移或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高科技型企业,而其中相当一部份企业在供应商管理当中遇到了供应商资源稀缺,难以开展长期合作等问题。工业机器人行业就是其中的代表行业。工业机器人是一种高精度、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因此对其采购的零部件也有很高的要求。这些零部件具有结构复杂,材质性能要求高,加工精度等级高,交付周期短,需求量波动大,品种繁多等特点,加之工业机器人行业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没有成熟稳定的供应商群体。因此在供应商开发和采购管理方面困难重重,很难找到合适、稳定的供应商。
第二节研究意义
采购管理除了能够直接降低产品价格,还能在多个方面为企业进行价值增值。如改善库存管理,提高公司产品的交货周期及交付及时率;与关键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使公司能够掌握核心资源以巩固公司在本行业的竞争力;技术前期导入,降低设计成本缩短设计周期,为公司把握市场抢得先机并支撑公司的战略实现等等。俗话说人马未动,粮草先行。釆购部门就是各个企业在激烈商战中的粮草保障部门,而釆购管理就是做好保障的制胜法宝。在工业机器人行业及其它高科技型企业,采购管理也同样重要。由于工业机器人行业自身的一些特性,其采购管理工作也遇到一些有别于传统行业的新问题。工业机器人行业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在国内的采购管理中遇到新的挑战。传统的采购管理发方法己不能够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供应商在采购管理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居于强势地位。而高科技型企业是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研究此类企业的釆购管理,找到适合对路的管理方法,帮助类似企业做好采购管理工作,进而推进高科技型企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研究内容
本文将以工业机器人行业作为背景,针对工业机器人零部件的需求特点,分别从供应商开发、供应商结构调整、供应商评估考核体制、供应商长效合作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整合自身需求资源,优化供应商队伍,帮助供应商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进而增强企业在供应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等采购管理方法,建立动态管理,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从建立长效、稳定、互赢的供应商关系着手,最终解决企业遇到的采购问题。并结合机器人零件特性,寻求一种适用于高品质高要求、多品种多规格、多批次小批量型高科技企业的采购管理方法。
第二章工业机器人制造业釆购管理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及ABB公司的概况;工业机器人的功能和主要应用范围;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发展方向等国内工业机器人的背景情况。同时,还描述了工业机器人工艺的大致流程,并同步说明其客户订制的行业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采购计划管理、供应商维护及发展、工业机器人供应商管理的基本特征几个方面介绍工业机器人零部件釆购管理状况。
第一节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一、 工业机器人行业介绍
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自从196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技术及其产品发展很快。目前国内外主要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厂商包括:瑞典的ABB Robotics,日本的FAMJC、Yaskawa,德国的KUKA Roboter,美国的 Adept Technology> American Robot、Emerson Industrial utomation、S-T Robotics,意大利 COMAU,英国的 AutoTech Robotics,加拿大的 Jed International Robotics,以色列的 Robogroup Tek 公司,这些公司已经成为其所在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在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刚刚起步,但增长的势头非常强劲。如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投资组建的新松机器人公司,年利润增长在40%左右。与此同时,ABB,Kuka, FANUC等也纷纷在国内开办工厂,以占据日益壮大的中国以及亚洲市场。
二、 ABB工业机器人
ABB是全球领先的电力和自动化集团,总部设在瑞士。ABB机器人部致力于研发、生产机器人已有30多年的历史并且拥有全球160000多套机器人的安装经验。作为工业机器人的先行者以及世界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厂商,在瑞典、挪威和中国等地设有机器人研发、制造和销售基地。ABB于1974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并拥有当今最多种类、最全面的机器人产品、技术和服务,及最大的机器人装机量。2005年,ABB在中国上海投产国际领先的机器人生产线,同年设立全球性机器人研究中心。ABB集团是目前唯一一家在华从事工业机器人生产的国际企业。2006年,ABB集团将五大业务部门之一的机器人业务总部落户中国上海。2007年,ABB集团扩大在华机器人生产业务,引入最新型号机器人生产线。2008年,ABB机器人柔性精加工亚太区技术中心落户上海,这使得ABB在柔性精加工应用领域能更好地贴近客户、开拓亚洲市场提供便利。
第三章 工业机器人采购管理现状分析 ............15-24
第一节 采购管理基本内容 ...........15-16
第二节 工业机器人采购管理流程........... 16-17
第三节 工业机器人采购管理组织结构...........17-18
第四节 工业机器人供应商管理体系........... 18-24
第四章 工业机器人零部件复杂性分析........... 24-28
第一节 工业机器人零部件的高精密要求........... 24-25
第二节 工业机器人零部件的小批量采购 ...........25-26
第三节 工业机器人零部件的多品种需求...........26-28
第五章 工业机器人零部件采购策略研究........... 28-43
第一节 工业机器人零部件采购流程优化........... 28-31
第二节 工业机器人零部件采购组织结构优化........... 31-32
第三节 供应商管理策略........... 32-37
第四节 质量控制策略........... 37-38
第五节 交付期管理策略 ...........38-40
第六节 采购成本控制策略........... 40-43
结论
通过本次对ABB公司采购管理的分析思考,使我对采购管理的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供应商开发,供应商管理、供应商考核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将部分理论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并取得显著效果。
1、供应商开发策略得到调整。通过对开发策略的转变,已开始使用新的采购策略进行日常工作,如通过应用“一品一厂”与“多渠道采购”并进的工作方法,在供应商之间已产生激励效应并逐渐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采购系统有效完成了供应商的调整,减少供应商数量,配合新产品幵发布局优化了供应商网络。公司和供应商之间形成定期的高层互动机制,探讨供应商战略合作。
2、在釆购成本管理方面。己改变了以前片面追求价格,轻视质量与交付的思维模式。同时还正在尝试引入“目标成本”机制。在有效完成降本目标的同时,供应商的质量不良率PPM和及时交付率OTD也在不断改进,出于稳步提升的上升通道。
3、在服务互惠方面,公司已成立专门的技术改进项目组,派驻两位专家到供应商现场服务,为其4个零部件开展缩短工时,提高产能的优化工作。预计项目完成后可以节省近百万元的加工成本。
ABB公司乃至机器人制造行业的各环节还在不断地发展当中,一些措施的实施效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同时因为企业商业秘密所限,对一些数据的引用不够充分。在本文中笔者对ABB公司的釆购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对一些问题理解还不够透彻,另因能力所限,难免有诸多错误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Christoph Glatzel, Stefan Helmcke, and Joshua Wine,《构建不确定时期的灵活供应链》[J].2009.麦肯锡季刊
[2]埃尔拉姆(Ellram,L.M.)(美),(美)乔伊(Choi, T.Y.)著;王微怡,张涵,温卫娟译.《采购供应管理价值增值》[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陈赞罗邵阳《供应链采购与传统采购的比较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8:9
[4]大卫.奇一利维(美)(David Simchi-Levi),菲利普.明斯基(PhilipKaminsky),伊迪斯.奇一利维著(Edith Simchi-Levi),季建华,邵晓峰译《供应链设计与管理一概念、战略与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5]弗林(Flynn,A.)(美),(美)法尼(Famey,S.)著;李伊松,鞠颂东译,《采购供应管理领导过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福西特(Fawcett,S. E.)(美),白晓娟,梁晨,王红江译.,《釆购供应管理环境》[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7]陈晓川张暴暴冯辛安,《面向成本的设计的关键技术及其概念模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39.
[8]张秀萍,《供应链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胡从旭,《福特汽车公司釆购流程再造》[J],物流科技,2005,29.
[10]雷德斯(Raedels,A.R.)(美)著;徐杰,鞠颂东译.《采购供应管理流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018年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八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煤炭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和生产原料,在我国能源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煤炭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增长方式较粗放,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相应的环境治理滞后等。鉴于当前国家能源和环境所面临的严峻现实,节能和环保问题已经被国家上升为基本国策,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降低 GDP 能耗、二氧化硫减排提出了指令性要求。有资料显示,今后 30 到 50 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因此,如何对煤炭资源进行高效利用、洁净燃烧是如今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除了改进燃烧设备和工艺外,助燃剂也被公认为是实现煤高效洁净燃烧的有效措施。煤燃烧催化机理大致上可分为氧传递学说和电子转移学说,由机理可知,助燃剂的助燃效果取决于物质所含的成分,从化学成分上看,燃煤助燃剂可分为:碱金属、碱土金属以及过渡元素的氧化物或者氢氧化物及其盐类,如K2CO3、Na2CO3、Ca (OH)2、CaO、Fe2O3、NaCl、KMnO4、Al2O3等。助燃剂的加入能有效提高煤的活性,降低煤粉着火温度,促进煤粉的燃烧,提高煤粉燃尽度和发热强度,同时还伴随着优良的脱硫作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于节能和环保而言具有双重效果。特别是近年来,煤炭紧俏,价格走高,各地电厂用煤告急,而电厂的用煤煤质逐年变差,经常出现掺杂劣质煤的现象。由于煤质的下降,煤粉着火不易,不仅容易灭火放炮,危及安全,而且由于着火的延迟,燃烧变的不稳和不完全,使锅炉机械的未完全燃烧损失增大,同时,由于排烟的温度和燃烧过剩空气系数的增大,又使排烟的热损失变大,结果造成锅炉的效率下降和发电煤耗上升。要使劣质煤能够满足电厂的要求,必须寻找改善劣质煤燃烧特性的途径,从本质上解决劣质煤着火难、不完全燃烧、污染大的问题。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开展对劣质煤助燃剂的研究,来改善煤的燃烧特性,因此,寻找适合电厂运行的催化燃烧技术是使劣质煤得到应用的有效途径[1-2]。
1.2 助燃剂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助燃剂作用机理
助燃过程的实质是使分子活化的过程,添加的助燃剂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煤自身的裂解反应,使反应系统中不易被氧化、转化的物质发生氧化、转化反应,使煤的挥发分释放量增大,有利于燃烧,这种作用对于低挥发分的煤更加明显。助燃剂中的金属供电子能力使煤燃烧过程中碳环或碳链活性增强了,这有利于固定碳的燃烧和燃尽[3-4]。助燃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煤在助燃剂的作用下,不仅降低了挥发分的挥发温度,而且增加了挥发分的释放量,从而对挥发分起到催化助燃的作用;二是降低了固定碳的着火温度,加快了燃烧速率。三是助燃剂在煤的燃烧过程中,充当氧的活性载体,促进了氧的扩散。对于煤的催化助燃理论,目前所有的研究结论可以归结为两种理论,即氧传递理论和电子转移理论[5-7]。
(1) 氧传递理论氧传递理论:在煤的燃烧过程中,助燃剂含有的金属类物质先被碳还原为金属,然后吸收氧气被氧化为金属氧化物,而金属氧化物再次被碳还原,这样助燃剂中的金属类物质不断的被还原和氧化,从而使氧气的传递速度加快,使煤更易燃烧。
(2) 电子转移理论电子转移理论:在煤的燃烧过程中,助燃剂含有的金属离子被活化,从而发生了电子转移,变为了电子的给予体,形成了金属离子空穴,使碳的表面电子结构发生改变,这种电子的转移加快了某些反应,从而增加了燃烧的速度,使碳燃烧更加完全。
1.2.2 化工产品的助燃研究概况
煤炭是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但它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对其燃烧的基本原则是“高效率、低污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改进设备和操作工艺外,添加助燃剂也被认为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燃煤助然剂的开发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上述研究侧重于对单一化工产品的研究,主要针对不同煤种,对加入不同的助燃剂后煤的燃烧特性、助燃机理和固硫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一定的规律。如谢峻林等对催化燃烧技术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作了研究。为了扩大水泥工业煤种的选取范围,针对水泥生产的特点,选择 Fe2O3,MnO2,CuO,BaCO3为助燃剂,通过煤的燃尽度测定,着火指数、燃尽指数分析,以及挥发分释放特性实验研究等,进行了不同煤质的催化助燃研究,讨论不同助燃剂和助燃剂含量对煤燃烧特性的作用效果;同时还对水泥熟料的游离钙、矿物组成进行分析,探讨了助燃剂对水泥熟料质量的影响[8]。陈海峰等人研究了助燃剂对煤着火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过渡金属氧化物、碱、碱土金属氧化物和碱、碱金属盐都对煤燃烧的反应都有催化作用[9-10]。张和平等人从煤燃烧机理出发,从工业应用的角度分析了煤燃烧助燃剂的研究和开发方向。煤燃烧助燃剂的研究方向为助燃剂的原料选择、助燃剂的配方、添加方式、最佳添加量研究和针对煤种的专用助燃剂[17]。
第二章 单一废渣的脱硫助燃实验研究
为综合考察废渣助燃剂的助燃、脱硫脱硝效果,本研究借助于热重分析仪和小型流化床对煤的燃烧特性以及脱硫脱硝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其中小型流化床中煤粉处于流化态燃烧,与锅炉中煤粉的燃烧状态接近,其结果更具有代表意义。
2.1 实验准备
本实验采用堆锥四分法缩分的方法制备煤样,所有煤样与废渣都经过煤粉粉碎机粉碎。热分析实验粒度为 80 目,流化床所需的煤样粒度为 30 目~60 目,干燥后备用,废渣粒度与煤样粒度相同。实验样品的制备具体操作:称取所需煤样,分别按照不同的助燃剂制备干混煤样。搅拌方法参照国标 GB/T5447-1997,具体如下:坩埚倾斜 45 度左右,逆时针转动,每分钟大约 15 转,同时搅拌丝作顺时针转动,每分钟大约 150 转,3 min45 s 后,一边继续的搅拌,同时将坩埚与搅拌丝的位置逐渐转到垂直,4 min 的时候搅拌结束。(搅拌丝是由直径 1mm~1.5 mm 硬质的金属丝做成)。
第三章 复合助燃剂的实验研究........... 34-42
3.1 实验条件.......... 34-35
3.1.1 复合助燃剂的配方优化方案.......... 34
3.1.2 样品的制备.......... 34-35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41
3.2.1 热分析实验结果分析.......... 35-40
3.2.1.1 复合助燃对煤燃烧着火温度..........35-39
3.2.1.2 复合助燃剂对煤燃烧燃尽温度.......... 39
3.2.1.3 复合助燃剂对煤燃烧燃尽指数.......... 39-40
3.2.2 复合助燃剂的热值评价.......... 40-41
3.3 小结..........41-42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2-44
4.1 全文结论 ..........42-43
4.1.1 单一废渣的脱硫助燃实验研究.......... 42
4.1.2 复合助燃剂的实验研究.......... 42-43
4.2 研究展望.......... 43-44
结论
全面查阅了关于助燃剂方面的理论研究以及应用的相关文献报道,认真分析并总结了助燃剂的成份以及作用,评价其优缺点以及工业炉窑的适用性。同时,对国内钢铁工业废渣的种类、来源、特征以及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催化理论以及废渣的 X 射线荧光检测结果,对武钢目前主要的废渣进行了评价与筛选。提出了电厂锅炉用助燃剂选择的基本原则,选择钢渣,粉煤灰,水渣,炼钢脱硫渣,冷轧氧化铁渣,干法脱硫渣作为本研究的废渣脱硫助燃剂。
为综合考查废渣助燃剂的助燃、脱硫效果,本文借助于热重分析仪和小型流化床对煤的燃烧特性以及脱硫脱硝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其结论如下:
(1) 煤种、废渣种类对煤燃烧特性的影响很大,是影响助燃剂催化性能的重要因素;
(2) 借助于实验室流化床对工业锅炉的煤粉燃烧进行了催化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 1#煤,二炼钢脱硫渣、干法脱硫渣、一炼钢脱硫渣和钢渣起到较好的催化助燃作用;对于 2#煤,冷轧氧化铁渣是较好的助燃剂,因此,不同的助燃剂对于不同的煤的助燃作用不一样,相差比较大。而不管是对于 1#煤还是 2#煤,废渣的加入都可以降低煤燃烧烟气中 SO2的含量,所以废渣的加入能够起到脱硫助燃一体化的作用。同时,烟气中 NOx也有所降低,对两种煤来说,冷轧氧化铁渣效果最好。
(3) 借助于热重分析仪对催化燃烧特性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助燃剂的加入均能降低煤的着火温度,缩短燃尽时间。同时,提出了评价燃烧好坏的燃尽指数。对于 1#煤,除一炼钢脱硫渣对燃尽指数没有促进作用外,其余添加 2%的废渣后,煤粉燃烧燃尽指数均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助燃剂的加入能改善煤的燃烧活性。
(4) 经过综合分析对比,本项目得出的较优助燃剂为:钢渣和冷轧氧化铁渣。
参考文献
[1] 马振兴,郭兴修,李京,等.燃煤助燃剂的研究与应用[J].热能动力工程,2001,16(6):579-581.
[2] 梁建民.工业含碱固体废弃物固硫性能的试验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5.
[3] 徐谷衡,蒋君衍,张鹤声.煤催化着火机理[J].同济大学学报,1993,21(3):415-420.
4] 谢峻林,肖天来,冯小平.助燃剂对水泥窑用煤燃烧性能的影响[J].新世纪水泥导报,2000,(2):26-28.
[5] 温必宏.锅炉燃煤添加剂的开发[J].广东化工,1999,(4):46-47.
[6] 杨燕.燃煤助燃剂的作用机理及对比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8):137-138.
[7] 程军,周俊虎,刘建忠等. 电石渣催化煤燃烧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燃料化学学报,2004,32(1):37-41.
[8] 谢峻林,何峰.水泥窑用无烟煤的催化燃烧[J].硅酸盐学报,1998,26(6):792-799.
[9] 徐谷衡,蒋君衍,张鹤声.煤催化着火机理[J].同济大学学报,1993,21(3):415-420.
[10] 陈海峰,沙兴中,徐依青,等.助燃剂对煤着火特性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1993,21(3):288-292.
2018年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九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瓷器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距今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而陶器的烧制则更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技术改进,传统日用陶瓷工艺成熟稳定,制品优良深受大众喜爱。但是利用传统技术烧制,我们发现如日用陶瓷的烧成温度高达1280~1380℃,且烧成周期长,单位产品耗能约为4.1×104kJ/kg,属于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消耗型行业[1],如不加以改进,那么陶瓷工业发展将因不符合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而受到阻碍。因此在陶瓷生产中节能减排,控制污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尤为重要,同时我们发现烧制陶瓷的能耗中有61%是用于烧成工序中,据热平衡计算,在陶瓷生产中,如果我们将烧成温度降低100℃,则单位产品能耗可以降低10%以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降低烧成温度是陶瓷生产节能的关键,也是我国日用陶瓷生产中减少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技术手段,同时还是增强陶瓷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一条必由之路[2]。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固体废渣的利用率仍旧不高,随着脱硫装机的快速增长,脱硫石膏的年产量由 2005 年的 500 万吨增加到 2010 年的 5230 万吨,库存达到近 8000 万吨。除了石膏板行业外,烟气脱硫石膏综合处理应用的主要领域仍旧比较表窄,脱硫石膏的利用在总体来说发展比较缓慢,尚未形成工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当我们面临着钙质废料的产量增加,库存量越来越多也导致脱硫副产品的大量堆存,占用土地浪费资源[3,4,5]。最大化利用钙质废料,寻找清洁环保方法仍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陶瓷工业发展现状
中国陶瓷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的石器时代烧制陶器开始,而随着生产力技术的发展,虽然瓷器的发明时间较晚,却也代表着辛勤劳动人民累积丰富制陶经验后所获得的丰硕成果。瓷器的发明,更在世界上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博得了“瓷国”(China)专有的称号。陶瓷工业发展到现代,烧制技巧和烧成工艺逐渐成熟,以我国日用瓷为例,日用陶瓷的产量为全世界第一,在全球占有约为 62%的比例,出口量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陶瓷消费国,每年消费 60 多亿件,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5%[6,7],这也就说明中国陶瓷工业发展仍有很大潜力。然而我们也发现我国日用瓷存在产品档次低,单位产品价格低,大都以低价批量售出,而且受到经济波动影响大,近年来由于能源价格上涨,陶瓷业的发展也开始受到遏制,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机制的转变,许多陶瓷企业无法适应,逐渐萧条,也就是说如若按照原先的产销模式运作势必会产生更多不利影响。同时随着现代化生产与发展,国家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使陶瓷行业这一高能耗高排放传统产业面临新的问题。如“十一五”纲要提出,到 2010年,建筑陶瓷的能耗标准从目前的 10.04kg 标准煤/m2降低到 9.2kg标准煤/m2,2020 年降低到 7.2kg 标准煤/m2。这无疑也将预示着陶瓷行业发展将要面对和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针对节能减排这一要求进行一系列改革。具体改革方法就是在合理有效利用各类资源,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烧成温度。
1.3陶瓷的低温烧成
当今陶瓷行业的主要节能手段是降低烧陶瓷原料成温度和缩短陶瓷烧成时间。到20世纪90年代陶瓷行业降低烧成温度方面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效果,同70年代相比,卫生瓷烧成温度下降了100℃~140℃,日用瓷烧成温度下降了70℃~120℃ ,釉面砖下降了70℃~130℃。而在推进快烧与缩短烧成周期方面,卫生瓷烧成周期由以前的40小时缩短至10小时左右。而像釉面砖的烧成周期则只需几小时左右[8]。采用低温快烧技术的优点在于,如果将烧成温度在1300℃的日用瓷降至1230℃,同时烧成周期从20小时缩短至2~3小时的话,单位产品能耗则由4.14×104kJ/kg瓷以上降至1.13×104kJ/kg瓷,也就是说能耗降低达到75%左右[9]。这一结果不仅节省燃料成本,也大大减少了废弃污染物的排放量,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研究陶瓷材料一般都选用固相进行反应,此反应的四个阶段:扩散、反应、成核和生长,和很多因素如反应物纯度、分散性、粒度以及反应温度、外界压力等有关。固相反应尤其与温度有关,能否进行固体反应取决于整个反应的吉布斯函数ΔG<0。而反应能否发生以及反应速度则取决于固体反应物的结构。如果我们能够选用合适原料并且选用合适工艺就能达到低温快烧效果。低温烧成的方法主要有:改进生产工艺,加入低温快烧的原料,掺入烧成添加剂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本课题所取的工业聚合铝来源于河南巩义,是采用铝矾土或铝厂副产铝灰、工业盐酸或废盐酸为原料,一步法生产聚合氯化铝,产品质量符合 GB15892-1995 标准,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仪器原理:热重分析(TG)为使样品处于一定温度程序(升/降/恒温)控制下,观测样品的质量随温度(T/℃)或时间(t/s)的变化过程。而针对样品的失/增重分析方法有:1、在 TG 曲线上外推起始点:在曲线中以水平处做切线与曲线拐点处做切线的相交点,即可做材料起始质量变化的参考温度点,较常用于表征材料的热稳定性;2、TG 曲线峰值:质量变化最大的温度点,对应于 TG 曲线上的拐点;3、质量变化:分析TG 曲线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质量差,此质量差主要用来表示某一失/增重步骤导致的样品质量变化;4、残余质量:测量差热分析结束后样品残余的质量。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是将存在物相转化的样品和在所测定温度段内不发生相变的且不产生任何热效应的参比物,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等温加热或冷却,当样品发生相变时,样品和参比物之间就会产生一个温差。放置于他们下面的一组差示热电偶即产生温差电势 UΔT,经差热放大器放大后送入功率补偿放大器,功率补偿放大器自动调节补偿加热丝的电流,使样品和产比武之间温差趋于零,两者温度始终维持相同。
第三章 莫来石添加剂的制备........... 32-48
3.1 引言........... 32
3.2 不同体系合成添加剂的研........... 32-35
3.2.1 硅溶胶与聚合铝 ...........32-34
3.2.2 活化硅酸与聚合铝........... 34-35
3.2.3 两种体系对比...........35
3.3 烧成添加剂研究 ...........35-40
3.3.1 烧成添加剂的配比研究........... 35
3.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38
3.3.3 烧成添加剂性质研究........... 38-40
3.4 烧成添加剂的应用........... 40-46
3.4.1 在高温泥料中的应用........... 41-44
3.4.2 在中温泥料中的应用........... 44-46
3.5 本章小结 ...........46-48
第四章 钙质工业废料降低烧成温度........... 48-66
4.1 引言........... 48
4.2 钙质工业废料对高岭土的研究........... 48-57
4.2.1 钙质工业废料的特征........... 48-49
4.2.2 钙质工业废料对蕉窠高岭土........... 49-53
4.2.3 钙质工业废料对洋子湖高岭土........... 53-57
4.3 钙质工业废料对陶瓷烧成的影响........... 57-63
4.4 本章小结........... 63-66
结论
本文研究了将莫来石类添加剂及石膏废渣掺入陶瓷坯料中制备陶瓷制品。采用了X-射线衍射分析、DSC-TG 分析、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聚合铝、添加剂、石膏废渣等原料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热性能等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制备的陶瓷制品的相关性能进行了测试,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1)采用工业聚合氯化铝和活化硅酸在硅铝比(分子比)为 0.56,70℃下水解沉淀反应时,能够合成性能优异的添加剂,添加剂在 900℃煅烧后即可大量形成莫来石,具有明显的低温优势,这一添加剂的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具备工业推广的前景。
(2)将合成的烧成添加剂引入高温陶瓷坯料中,在工业生产条件下,莫来石生成量增加,石英相减少,陶瓷显微结构得到改善,陶瓷抗折强度增加。当掺入 4%添加剂时,1350℃烧成,陶瓷抗折强度为 121.2MPa,降低烧成温度至 1280℃,缩短烧成时间3 小时,陶瓷抗折强度为 119.2MPa,均高于空白样的 111.3 MPa。在中温陶瓷坯料中加入添加剂后,能较好改善陶瓷显微结构,同样可以降低烧成温度,同时表明烧成添加剂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3)将钙质工业废料——脱硫石膏掺入洋子湖高岭土及陶瓷中,烧成过程中将促进石英相的熔解,并形成钙长石与莫来石的复合结构,有助于产品致密度提高,在保持产品显微结构特征的同时,有助于降低烧成温度。在一定掺量的前提下,掺入 1%脱硫石膏,在烧成温度 1210℃时,陶瓷显微结构优于 1280℃煅烧的空白样。
(4)较大脱硫石膏掺量及较高烧成温度时,将大量生成玻璃相,石英、莫来石和钙长石熔解,会导致产品变形,材料结构疏松,不利于陶瓷烧成。
参考文献
[1] 崔俊彦.低温快烧环保日用细瓷[J],陶瓷工程,2010.6:36-38
[2] 张文杰.陶瓷的低温快速烧成[J],河北陶瓷,2000.28(2):21-24
[3] 闵国强,李川,郑可敦.日用陶瓷辊道窑快烧窑具的研制[J],中国陶瓷,2002.38(6):17-18
[4] 王方群,原永涛,齐立强.脱硫石膏性能及其综合利用[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4.1:41-44
[5] 范俊韬 , 李俊生 , 罗建武 , 等 . 我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分析 [J], 环境科学研究,2009,22(6):742-746
[6] 邱伟志.广东日用陶瓷产业现状分析[J],2010,20(7):1-4
[7] 刘垚.中国日用陶瓷工业现状及发展方向[J],山东陶瓷,2003.26(5):3-8
[8] 刘志国.低温快烧陶瓷原料技术概况[J],中国建筑卫生陶瓷,2006.3:93-95
[9] 檀墙.浅谈低温快烧环保日用细瓷[J],山东陶瓷,2009.32(2):33-34
[10] 林衡,饶平根,吕明.日用陶瓷低温快烧技术的发展现状[J],佛山陶瓷,2008.18(9):39-42
2018年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工业作为首席产业,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推进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主要力量,是一个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工业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表明,现代工业发展过程既是一个总量增长的过程,更是一个结构升级的过程。区域工业发展与区域工业结构升级高度相关,并且是影响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可以说,现代区域工业增长过程,就是区域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工业结构的不断演变与升级是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乃至核心特征。
1.1.1 国际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的显著特点。世界贸易额大幅增长,不仅其覆盖区域大幅增加,而且其贸易内容也从商品领域进一步扩大到技术及金融服务业等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彼此间的依赖性增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迅速调整产业结构,大力促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引发全球工业结构升级的浪潮。世界性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领域的竞争加剧。长远来看,以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时期内还不会根本改变。以上能源的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其稀缺性将长期存在,全球能源市场将长期处于供给偏紧的状态。在需求保持刚性的条件下,能源的国际市场价格持续走高,未来其价格将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并将在高位持续频繁波动。能源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国际经济结构重组的基础上,除了国际产业的竞争重点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外,还强调从降低能源消耗视角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以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1.2 国内背景
自 1952 年底开始,中国进入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时期,经过近 5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绩效。然而,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和国际分工的深化,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知识化融合速度的加快,中国工业经济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矛盾,正面临着一个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从总量调整到结构升级的战略阶段,实现工业结构升级将是工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基本方略,也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工业结构升级缓慢制约我国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工业结构经过了两次较大的调整。第一次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二次是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这两次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业结构,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工业结构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转变,工业结构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2010 年我国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 71.36%,轻工业所占比重仅为 28.64%;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突出;出现了主导产业的阶段性“断档”;产业整体素质低,技术开发能力严重不足,产品更新缓慢、工艺陈旧、设备老化,不能随市场变化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生产集中度低,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结构相对分散;企业经营机制落后,重生产、轻开发,对市场变化反应迟缓。因此,只有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才能解决深层次的结构矛盾,增强工业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为我国工业结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经济运行规则的一致性,世界贸易组织以有效的方式推动着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一致化的进程。中国可以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当然,加入 WTO 后,由于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国内经济势必面临国际市场的强大竞争压力。为此,在更加开放、更加竞争的新形势和大背景下,必须积极推进中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工业的竞争力。在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的条件下,工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保障能源供应将是我国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009 年全国能源消费量达 30.67 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 70.4%,石油占 17.9%。全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 20.93 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 38.17%。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能源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能源不足,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资源节约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2 甘肃省工业结构变动及其特征分析
2.1 甘肃省轻重工业结构变动分析
甘肃省自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下,建立起了符合甘肃省实际情况和符合国家总体生产力布局的产业结构体系,及以重工业为主,以能源和原材料为辅的工业结构体系。从改革开放到 1998 年西部大开发期间,国家对甘肃省的投资力度明显减小,国家的生产力布局开始走向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市场调节,甘肃省市场经济环境严重滞后于其他地区,从而导致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结构调整缓慢等问题。这一时期是甘肃省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甘肃省的工业结构主要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演进。“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指导下,甘肃省作为全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以重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如石油、有色金属、能源资源开发与加工等。“三线”建设时期,甘肃省进一步强化了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的工业结构。“三五”、“四五”计划时期,一批骨干企业,包括机械、电子、轻工等从工业发达的省、市搬迁到甘肃省。因此,在这一时期,甘肃省工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受国家宏观战略的影响,走的是一条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重型化工业结构形成时期,重工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轻工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具体的轻重工业比例变化如表2-2所示。
3 甘肃省工业能源消耗分析............ 31-45
3.1 甘肃省工业能源消耗........... 31-34
3.2 甘肃省工业能源消耗的投入产........... 34-38
3.3 甘肃省工业能源消耗变动特征分析........... 38-45
4 甘肃省工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5-51
4.1 甘肃省工业能耗变动与工业结构变动........... 45-46
4.2 甘肃省工业对地区经济贡献的分析........... 46-51
5 基于能耗降低目标的甘肃省工业........... 51-68
5.1 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必要性........... 51
5.2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51-53
5.3 甘肃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 53-57
5.4 甘肃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57-68
6 基于能耗降低目标的甘肃省工业结构优化...........68-73
6.1 符合能耗降低目标的工业结构优化原则........... 68-70
6.2 符合能耗降低目标的工业结构调整...........70-73
结论
从工业化理论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可以看出,工业化的程度和工业化的水平是以重工业化的程度来衡量的。重工业是国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工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从以轻工业为核心转向以重工业为核心,但这应该是自然演进过程,而不是人为强制干涉所能达到的。在建国初期,甘肃省和全国一样,为了实施特定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强化重工业而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为改善这一状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为了优化轻重工业结构,应根据轻、重工业内部各行业的规模、发展状况、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市场前景调整产品结构,以此来带动行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今后我们应当在稳定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加快轻工业发展。一方面要保持重工业的总体生产规模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另一方面,扩大轻工业的生产规模,使轻工业的增长速度快于重工业。
第二,大力扶持轻工业的发展。虽然甘肃省轻工业已有一定的基础,但甘肃省轻工业在甘肃省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的关键在于其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轻工业内部,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发展更是严重滞后。因此,促进甘肃省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扶持轻工业的发展。首先要努力提高轻工业的增长质量,例如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花色,以提高其轻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重点抓好名优土特产品加工业。对具有甘肃省特色的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系列开发,形成具有甘肃省特色的名优产品。最后,积极调整轻工业的原料结构。由于甘肃省具有丰富的化工资源,具有发展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的有利条件。因此可从重化工领域开辟更多的原料来源,大力发展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纺工业,提高其产值比重,以促进轻重工业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李悦,产业经济学(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2][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A.G.B.Fisher, The Clash of Progress and Security[M]. London, Macmillan, 1935.
[4]C.G. Clark, Condition of Economic Progress, 3rded[M]. London,Macmillan, 1957.
[5]Kuznets, Simon, Quantitative Apects of the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 IndustrialDistributon of National Product and Labor Force[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1957(5):5-10.
[6]H.B. Chernery, Structur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Polic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7]邓伟根.产业经济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8]Kambara T. The Energy Situation in China[J]. China Quarterly, 1992(131):608-636.
[9]王达.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4-5.
[10] Bert H and Kelly L. Structural change and energe use: evidence from China provinces[J].2006 China Working Paper Series, First Version: November, This version: April 2007: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