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工程硕士论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硕博网为大家推荐一篇工程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第1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013年10月,国务院召开部分城市物流工作座谈会,提出全面促进商贸物流发展,降低物流成本,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完善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供给,支撑国民经济稳步增长。2014年6月,国务院在一次常务会议上通过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重申了物流业规划政策。为更好的对以上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商务部提出要重视物流商贸工作、促进商贸物流发展、提高社会化水平⑴。最近几年,相关商务部门为推动商贸物流体系的发展而不断努力,改进商贸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提高供应链整合能力,完善服务功能,从而达到具有信息化、现代化的高技术水平。目前我国商贸物流企业依然存在规模小、作业流程散乱,专业化水平低,物流运作不标准、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相关商务部门要充分领会国务院部分城市物流工作座谈会的精神,把发展商贸物流作为未来工作重点,落实实际工作,使商贸物流的发展有更大的突破,更上一个台阶。生产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要改变原来落后的经营模式,外包部分物流功能,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实现互利互助、合作共赢的局面。为使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有所提闻,相关邰门应大力支持VMI、JIT等闻端服务在商贸物流企业中畅行,转变原有的运作模式和技术,向专业化、规范化、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靠拢?,发展壮大企业,最终达到第四方物流发展水平,支撑国内外物流业的发展。近年来,钢材生产企业逐步改善原来散乱的局面,推动钢材流通业的发展,从而促进钢材流通业的集中。钢材流通业正面临着产业整合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升钢材流通业的市场价值、社会价值和企业自身价值,如何融合现代化、国际化的服务模式,是钢材流通业需要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最新相关文献表明,虽然国外专家对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研究较深,但大多停留在工厂及物流设备方面,对物流基地的功能规划研究比较少,如下: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Richard. Muther采用系统分析的方式,创造了具有显著特性的系统布置设计方法一SLP(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将各作业环节之间的紧密度和物流因素相结合,利用作业区域间的紧密等级表示,对物流系统内的信息、人员、物品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使物流系统内的各元素配合达到最佳[6],SLP使物流设施布局规划问题上升到一个薪新的阶段。对于设施布置中的多层问题,Kyu-YeulLee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一遗传算法[7]。它使建筑中的各对象之间,比如楼梯、走道等,通过一种邻接图的方式表示,通过遗传算法计算它们相互之间的最短距离。在选择日本东京首府地区公共性物流中心的最佳位置和数量时,Shigeru Yurimotoand Naoto Katayama利用两个非线性的数学模型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形成了系统性的文件。这一重大突破为物流中心的选址及规划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随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兴起,人们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划有了新的思考,HyunJeung (2003)通过建立动态规划数学模型,初步实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布局研究?。这种方法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实际运营中的相关费用和顾客需求都是动态变化的,而建立动态规划数学模型需要固定精确的数值做支撑,这一点是不能满足的。并且该方法只能满足成本最小化,未考虑其合理性和规范性。现代GIS系统的问世对物流中的运输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Agatina La Rosa利用GIS系统,从运输成本的角度出发,对物流配送问题进行研究,再结合相关数学理论对物流中心的空间、设施等结构进行布局。
……….
第2章钢材物流基地功能规划相关理论概述
2.1物流基地概述
原来的物流企业都是单独运作,比如批发、运输、仓储等,物流产业的逐渐昌盛使原有相互分割的物流企业意识到,独立运作在时间、成本等方面都造成很大的浪费。不仅企业本身,政府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种单独运作的模式对整个城市的规划发展也十分不利,于是这些相互分割的传统企业幵始走向联合,这样物流基地就应运而生。物流基地最先出现在日本、德国等比较发达的国家,最初日本称物流基地为“物流园区”、德国称之为“货运村”["],虽然在这些最先兴起物流基地的国家称呼不同,各国给物流基地的定义也不相同,但目的都是相同的,物流基地所被赋予的服务功能也是相同的。在中国,物流基地是指符合相关条件的一家或多家企业或单位,采用相关设施设备管理、从事具有特定功能物流活动、在一定区域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物流基地汇集很多物流企业,将其进行统一管理,与以往零散的物流企业相比,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等优点,充分发挥各企业的优势和特点,提高整体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基本实现了共享信息、设备等,不仅整体降低了运作成本,还提高了整体效益。具体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
(1)物流基地是由多个不同类型的和共用相似物流设施、相关区域等的物流企业构成的,具有专业化、规模化、经济化的产业组织区域。这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与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经济幵发区等相似,汇集产业一致型、相关性的企业,集中占用物流土地的空间。
(2)物流基地不仅汇集各物流组织形成一个空间,还对各物流组织进行集中管理建设和发展,将各物流组织集中共用相关的物流设施和服务,开展釆购、仓储、加工、配送、销售等物流业务,通过各作业活动相互配合,达到节省时间、降低物流成本等目的,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具有规模效应的经济功能区。
……….
2.2钢材物流概述
第一、部分地区的钢材物流基地刚刚建立。从各地方的情况看,我国在生产、运输、加工、装卸、保管、信息传递等方面已经有实质性的开展,以及在这些业务过程中各环节之间已经发生物品流动,地方物流是实现区域间物流业务开展、衔接的重要元素和纽带,它使不同区域间的生产、分销、流通等环节有效联系、互相畅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起步早的一些大城市,现都已成为各区域钢材物流业的重心,并在全国范围内起到引领作用,利用现有的道路干线,拓展运输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若干物流线路,使我同的钢材物流按照从点到线再到而的模式逐步发展壮大。目前,我国在华南、中南和华东地区已建成二百多家加工配送类钢材物流基地,这些物流基地均达到技术先进、装备一流、服务专业、品质过硬等标准。而在其它地区,钢材物流业比较贫乏,这就造成了我国钢材物流业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南北地区物流业发展不平衡,东西及中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物流业差距较大。
第二、运输成为钢材物流发展的“栏路虎”。运输系统发展的快慢和完善与否,决定了钢材物流业能否达到节约时间成本、空间成本的目的。我国目前的钢材物流业状态,最令人不满意的就是钢材无法准时到达客户手中,经常性的出现延迟现象,因此想要更好的满足客户及社会发展需求,首先就要提高运输效率。在公路、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中,对钢材而言,最关键的就是铁路运输,但我国的铁路干线占比依然不高,不能满足物流业及全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要想发展钢材物流业,首先要解决运输这一环节的限制。
……..
第3章DXN公司概况分析......... 20
3.1 DXN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20
3.1.1 DXN公司现状分析......... 20
3.1.2 DXN新建钢材物流基地的必要性分析 .........20
3.2 DXN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1
3.3 DXN公司的规划分析......... 22
第4章DXN新建钢材物流基地功能规划分析......... 24
4.1 DXN钢材物流基地功能规划的指导思想......... 24
4.1.1 DXN物流基地战略规划的制定......... 24
4.1.2 DXN物流基地布置实施的基本思路......... 24
4.2 DXN物流基地功能布置原则....... 24
4.3 DXN物流基地功能布置规划方案.........26
第5章DXN钢材物流基地功能规划方案的选择......... 43
5.1物流基地功能规划方案评价方法选择及步骤......... 43
5.2 DXN物流基地功能规划方案的选择分析......... 43
5.3 DXN钢材物流基地功能规划方案的确定......... 48
第5章DXN钢材物流基地功能规划方案的选择
5.1物流基地功能规划方案评价方法
选择及步驟SLP涉及的往往是多目标、多因素的问题,既要考虑问题自身所具有的各种因素,又要考虑各种与之相关联的因素,这就构成了评价与选择的综合性、系统性。可以对物流基地进行方案评价的方法很多,比如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因子分析法等等,通过对物流基地功能规划相关文献的方案评价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各方面因素进行评价得出的结果相对较合理、科学,针DXN钢材物流基地的实际情况,本论文方案的评价选择釆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步骤如下:步骤一:建立各层次评价目标,即建立评估要素的层次结构图,为方便以后的评价。步骤二:建立要素评点基准。步骤三:当建立起层次结构图后,就要求出每一层次内各因素对于上一层有关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具体方法是评价者根据企业领导及相关有经验的专家讨论后,确定各评价因素的具体指标值,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各因素指标之间逐对的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再根据表5-1所示的9级标度法将这种判断结果定量化,从而进行AHP要素权重计算,以要素层次建立各阶层的要素权重分配表。
……….
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DXN钢材物流基地的功能规划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后,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国内外物流基地功能规划的现状分析研究,对功能规划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收集、分析,证明SLP应用在物流基地功能规划中是可行的。
(2)通过对钢材物流企业的行业状况、钢材物流行业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分析,证明在钢材物流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功能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3)分析DXN公司的运行现状,对未来发展做出规划,充分利用SLP方法对DXN公司钢材物流基地功能规划过程进行了分析论证,为DXN公司预新建的钢材物流基地提出了两个规划方案。利用AHP对两个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分析,并最终选出最适合DXN公司的规划方案,结果证明本文的研究过程是科学合理的,最终确定的方案对DXN公司以后的实施运行是非常有价值的。
............
参考文献(略)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行业的中枢神经,它存在于物流的每一个角落。物流信息系统(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是指通过物流相关的信息的处理与加工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的交互系统⑴。它能够降低物流的使用费用、提高物流的工作效率、合理化物流水平,是物流行业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地进步与完善,物流信息系统也随之快速地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服务业的快速变革和经济信息的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对物流信息系统也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经典的物流信息系统经历了集中信息管理、分布式管理、客户/服务机管理等发展阶段[2]。但是在通常情况下,这些系统却集中在同一种数据服务器、同一个平台上。数据源之间、物流信息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始终阻碍着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物流行业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数据源的多源异构问题,它使得数据的共享变得困难,阻碍了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加重了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费用。其中,物流信息系统异构主要分为三个层级:数据的异构、模型的异构和系统的异构。数据的异构主要表现在各数据库、数据源之间的异构;模型异构主要表现在大量的信息数据在存储模型上的异构;系统异构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的之间的异构I3];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的信息量越发庞大,信息源的种类也越来越具有层次多样性,因此,检索有价值的物流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如今,物流企业不但要能够访问传统的数据源,例如Oracle、SQLServer等关系型数据库,而且还要处理诸如Web页面、文本格式信息、XML文件、图像信息等各式各样的数据源。这对物流信息化数据集成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传统的信息数据集成技术一般关注着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集成性。但物流行业的数据集成除此之外,还对数据查询的实时性有较高的要求,如车辆的实时位置信息等。对于物流的数据集成,人们也研究了很多种可行但复杂的办法。但过于复杂的方法往往造成技术和成本的浪费。所以,在当前的技术框架中,合理并高效地制定物流信息集成的解决方案与体系架构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4]。
………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变革就是物流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现代的物流行业需要进行快速、精准的信息传输,才能使得各大生产商进行高效能的生产发展。目前,各个物流公司为了处理业务流程,都建立了系统级、企业级的高效物流信息系统,并希望能够以此和用户行高效的业务沟通与资源共享。但大部分物流企业在建立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标准[8]。大部分物流企业只依据自身的业务量、需求模型、效能分析等来决定使用何种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互联网络之间的应用程序、网络结构、模型协议、数据库等。复杂多样的物流信息系统也引发出了复杂庞大的异构数据源,如何实现这些庞大的异构数据源的集成与采集是物流企业之间实现信息的协作共享所面临的巨大考验。针对此问题,目前迫切地需要开发出一个异构数据服务层来连接下层的物理设备和高层的物流信息系统。异构数据服务层通过提供统一的接口向下管理物理设备,向上提供数据服务,以进一步标准化通信节点,使得整个应用具有良好的跨平台和可移植性。把此种模型物流信息系统中重要的数据异构集成模块来设计,不仅可以统一各种底层设备的复杂接口,还能为整个信息应用的开发减少重复性代码,从而间接地降低开发周期和开发成本。因此,本文论述的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异构数据服务层的解决方案,有着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
第二章物流信息系统异构数据采集相关技术研究
2.1物流信息平台开发技术
本文所研究的自适应异构数据采集技术基于物流信息平台进行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第一代的物流信息平台是集中型应用,所有物流信息系统模型都集中在一台设备上,十分不利于系统的扩展。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第二代系统提出了基于C/S的两层体系架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应对系统的复杂性,在物流信息系统中又革新出了三层模型的体系架构。从系统的模式层次来说,物流信息系统又经历了从C/S两层模型到B/S三层模型的发展过程。目前,B/S架构己经占据物流企业体系架构的主流,如现己被广泛使用的J2EE技术。J2EE模型有着优秀的健壮性、可维护性,它能够提高系统的效能,带来较高的稳定性,而且能够实现代码的复用,节省项目的开发时间。
……..
2.2异构数据集成技术
物流信息自适应异构数据采集系统关联了许多异构的信息数据,因此,在设计系统的过程中,首先要处理的是各个异构数据的模式集成,处理好对数据源、数据服务器、表示层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合作直接影响了系统的框架,所以,采用优良的设计模式来解决异构数据的集成技术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建立异构数据集成系统的目的所在。目前,有很多与物流信息系统异构数据源集成的相关的格式、协议标准、集成技术和使用方法。本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各种数据集成方法。其中包括数据转换迁移技术、模式集成技术、巾间件数据集成技术、基于视图的数据集成技术、XML数据集成技术等。数据的转换迁移的概念为:系统采用一种格式迁移转换模块,转换并统一异构数据源,使各个异构数据同一化的一种方式。该方法相对来讲操作起来较为容易,目前已被很多类型的信息系统采纳。但这种技术也会带来一些同步问题,数据的更新也会由于转换模块的不同出现异常,容错度较差,所以只适用于小型的应用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对数据的更新较为频繁、实时性要求很高,所以对数据的迁移转换技术并不适用。
……….
第三章物流信息系统异构数据的自适应采集模型的设计..........18
3.1中间件模型......... 18
3.2物流信息系统异构数据采集的研究目标......... 20
3.3物流信息系统异构数据采集模型的设计......... 21
3.4异构数据服务层的功能设计......... 22
3.5异构数据服务层的详细设计......... 25
3.6本章小结......... 26
第四章物流信息系统异构数据自适应采集模型的应用......... 28
4.1应急成品粮自适应采集模型应用系统概述......... 28
4.2成品粮物流信息平台自适应采集模块概述......... 32
4.3自适应采集模型在系统中的应用 .........36
4.4本章小结......... 39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40
5.1总结......... 40
5.2展望.........41
第四章物流信息系统异构数据自适应采集模型的应用
4.1应急成品粮自适应采集模型应用系统概述
应急成品粮项目属于“国家级863项目”,按照《北京市储备粮管理办法》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要求,北京市粮食局要维持一定量的粮食规模储备,提高对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应对能力及防范意识。为满足粮食供给突发事件的指挥要求,应该建立并完善成品粮应急调度系统,按照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原则,把具备相关资质、交通便利且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设施较好的粮食加工企业,作为应急成品粮的指定企业,纳入本市应急粮食加工任务,建立粮食应急投放系统,并定期进行调整、更新。任务组将结合我国区域应急成品粮仓储实际,通过部署区域跨平台的信息路由与交换引擎,融合现有的应急成品粮仓储、物流、运输、配送等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构建面向储备粮应急调度的分布式自组织信息网络系统。区域应急成品粮物流信息平台包括如下几个层次:
1、专业追踪设备层。通过部署在各个应急成品粮储备仓库和运输年辆上的可视化专业信息采集和追踪设备,实时采集到应急成品粮在库和在途信息,为上层提供基础数据。
2、数据汇聚层:本层进行异构集成应急成品粮专业追踪设备获取的各类采集信息数据,以及一些现有的成品粮管理信息设备信息。通过对异构数据进行处理,解决数据一致性、完整性、集成性能、语义冲突、附加约束、访问安全性等问题,并通过数据过滤、去噪等操作,为上层提供标准化的有效结构数据。
3、自组织重叠网络层。通过在实际数据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参考应急成品粮物流通道的实时情况,构建一套虚拟的成品粮物流重叠信息网络,以对上层决策提供更加符合实际的支撑。
………….
总结
目前,物流信息系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系统数据源的多源异构问题,然而单独为各种异构数据源制定解析规则并进行代码实现不仅工作量大、容易出错,而且通用性很差。针对此问题,目前迫切的需要一个中间件来衔接底层的终端设备和上层的物流信息系统。中间件技术通过提供统一的接口向下管理物理设备,向上提供数据服务,以进一步标准化通信节点,可使得整个物流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跨平台能力。本论文把中间件作为物流信息系统应用中重要的数据采集模块来设计,不仅可以统一各种底层设备的复杂接口,还能为整个应用的幵发减少重复代码的开发,从而间接地降低开发周期和开发成本。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研宄成果如下:首先,介绍了物流信息系统的平台开发技术,包括J2EE技术、MVC设计模式、ORM技术三个方面,以及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自适应异构数据集成技术,包括数据迁移和转换技术、经典的模式集成手段、中间件技术、三层结构的处理技术、基于视图的数据集成技术、XML数据集成技术等,以及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其次,根据异构数据源的弊端,设计了一种物流倍息系统中间件模型。该模型是一种数据服务中间件。主要设计了数据层、异构数据服务层和接口层等三方面的内容。再次,设计了物流信息系统异构数据集成模块,模块上要负责向各个车载终端发送数据采集命令,釆集各车辆的地理位置、视频流、音频流等数据信息,并存储到相应的异构数据库中。
............
参考文献(略)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第二次大战崩间,由于战争中地探测、预警及定位的需要,发展出了目标识别技术。此项技术发展到现在,己经在各行各业里均有成功的应用。目标识别技术中比较主流的有:雷达识别、红外成像、声信号识别、射频识别以及图像识别。所谓图像识别,是指用机器对采集到的数字图像进行预处理、分析及理解,从而成功识别不同模式下的目标及对象的技术⑴。图像识别技术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在农业、制造业、医学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研究,目前来说是多个领域中的研究热门。随着中国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利用图像识别方法来实现物品的高效和快速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但其研究发展的实际成果并不多,远未达到成熟应用的阶段。因此,我们认识到需要进一步对图像识别技术进行研究,如何实现实时化、智能化和高度精确地检测及控制是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方向。目前的图像识别方法主要包括文本规则法、模板匹配法、神经网络法、统计机器学习法。文法规则法是指,把符号与规则的概念引入图像中,从而构建出对象的某些形状,通过对“终止符”进行分类来决定它所代表的图像对象类别。但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本身存在噪声与失真、对象重叠等情况的图像。另外在很多的时候,对象的相似性很难被表示引入文法中,所以这种方法现在己经很少使用了。神经网络法提供了一种普遍且实用的方法,即从数据中先学习值为连续的实数值、离散值或是向量的函数,这些函数可用做匹配或者分类的模型。神经网络法在图像领域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应用,但其主要缺点是选择网络结构的时候往往依靠经验,并且其学习周期过长。机器学习法涵盖了能让计算机程序利用经验提高某任务处理性能的各种行为,它与神经网络一样学习时间过长,并且可控性不强。模板匹配法是指,把不同传感器或同一传感器,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成像条件下,对同一景物获得的两幅或多幅图像在空间上进行对准,亦或是根据已知模式到另一幅图像中找寻相应模式的识别方法。
………
1.2模板匹配技术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
模板匹配算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二值图像的质量,是在目标形状特征表现出来的前提下进行特征的提取及模板的构造。这项技术有三个技术难点:模板匹配特征选择、相似性度量功能和匹配搜索策略。目前,国内外研究模板匹配的核心,均是围绕以上三个问题展开。关于模板匹配特征的选择,基本特征有灰度、边缘、纹理,另外还有它们的各种的特征变换。常见的变换算法有:傅立叶变换,K-L变换,小波变换,Hough变换和坐标变换。此外,如果目标可以获得更精确的轮廓,也可将其傅立叶描述子用作匹配的特征。基于灰度的特征提取是最基本的特征选取方法,对标准算法的改进很多,应用也很广泛。如国外的Takahashi提出的车牌识别算法克服了传统的由灰度图像二值化和特征提取引起的图像退化问题,但该算法在车牌位置定位的过程中可能耗费大量时间[5]。国.内吉林大学的周科嘉在行人检测中利用灰度直方图在梯度方向上的特征来检验头肩部模板匹配的准确率,该方法能在动态视频以及静态图片中均很好检测和跟踪行人,但同时在行人密度较高时很容易造成漏检[6];中国科学院的陈暗用十字特征的灰度统计代替了传统的灰度值特征来进行模板匹配,能大大提高匹配速度和算法鲁棒性,比传统的灰度值匹配快2?3个数量级[7];中国科技大学的许蜻在手写签名认证系统中引入多模板匹配的算法,并用灰度的动态时间弯曲距离为特征进行聚类分类,能大大减少手写签名的误识率,不过该算法对模板的选取要求很高[8]。
………..
第二章图像预处理技术研究
2.1三种图像增强算法的实现及比较
图像增强速算法包含空间域增强以及频率域增强两种。空间域培强是直接对图像中所有像素的灰度进行处理,而频率域增强则是在图像的某个频率域中对变换系数进行处理,然后通过相关的变换再得到增强图像。在这里重点介绍空间域增强技术,它在图像的空间域内进行点运算,能改变图像像素的灰度值,得到一幅新图像对数变换和直方图均衡化是使用最多的图像增强算法。对数变换是通过压缩原灰度图像的动态范围来避免灰度丢失,只适用于图像的动态范围过大而输出时超出某些显示设备的允许范围的情况;直方图均衡化能通过扩展像素点多的灰度值,缩减像素点少的灰度值来增大总体的对比,该方法不能选择要处理区域,具有盲目性。两种算法的缺陷将通过实验来说明。本节主要研究顶帽变换的思想,并将应用于条烟图像的增强,有选择的突出条形码区域,降低背景图形、符号以及光照噪声等的影响,并通过对比不同结构元素对增强效果的影响来选择合适的结构元素获取最佳增强效果。
……….
2.2 改进的倾斜矫正算法
霍夫变换是图像处理中的一种特征提取的技术,它通过一种投票算法来检测具有特定形状的物体。该过程是在一个参数空间中通过计算累计结果的局部最大值得到一个符合该特定形状的集合作为霍夫变换结果。霍夫变换于1962年由Paul Hough首次提出,后于1972年由Richard Duda和Peter Hart推广使用[26],经典霍夫变换用来检测图像中的直线,后来霍夫变换扩展到任意形状物体的识别,多为圆和椭圆。Hough变换检测直线是运用点线的对偶性,即图像空间中共线的点与参数空间里相交的线一一对应,来进行两坐标空间之间的变换。它通过将图像空间中有相同形状的直线映射到参数空间的一个点上形成峰值,从而把图像空间里的直线检测转化为参数空间里统计峰值的问题[27]。由于Hough变换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可以用来在复杂图像中检测目标边缘,实现图像中对目标倾斜的矫正。但其也有运算量大,耗时长的缺点。为了进一步加强Hough变换的适用性,本文在此对其进行改进,使其对边缘检测到的线段进一步处理,从而减少Hough变换中的搜索点,达到降低耗时的目的。另外由于增强后的条烟图像中条码区域的特点,其边缘检测会造成一定的细节丢失,因此检测到的最长直线可能是平行于长度、宽度两个方向的直线中的任意一条,本文还对最长直线进行判断,再来得到倾斜角。
………
第三章模板匹配技术研究........... 23
3.1 改进的Hough变换算法提取直线段边缘........... 24
3.1.1 实现过程........... 24
3.1.2 与经典Hough变换算法的对比...........25
3.2 Hu不变矩特征提取........... 26
3.3 二值化图像轮廓特征提取........... 28
3.4 改进的字符模板匹配法........... 30
3.5 小结........... 33
第四章基于模板匹配的AGV视觉导航软件系统设计........... 34
4.1 图像预处理........... 35
4.2 路径模板匹配........... 37
4.3 工作站标志模板匹配 ...........38
4.4 小结........... 40
第五章基于模板匹配的条烟识别软件系统设计........... 41
5.1 图像预处理........... 41
5.2 条形码区域定位及提取........... 46
5.3 数字定位及提取........... 49
5.4 数字识别........... 51
5.5 条烟识别实现及结果分析........... 52
5.6小结........... 53
第五章基于模板匹配的条烟识别软件系统设计
本文中设计的条烟识别系统是识别卷烟分拣线上的条烟,同样对算法的实时性要求很高,因此,与AGV视觉导航一样,条烟识别系统仍然要注重算法的时效性。而在条:烟识别中,由于条烟表面信息和工作环境都很复杂,会给识别带来很大干扰,因此在模板匹配之前,需改进图像预处理的技术,使其在尽量保存目标有效特征的情况下对复杂背景进行简化,减少系统的运算量。条烟识别中主要采用的图像处理技术有:图像预处理、条形码区域的定位及提取、条形码数字部分定位与分割以及数字识别。其中,图像预处理中釆用了基于顶帽算法的图像增强、改进双峰法进行图像分割、以及改进的倾斜矫正算法等。而条形码区域定位及提取中使用了一种利用正方形自适应结构元素进行形态学处理并与基于外轮廓的子区域筛选相结合的模板匹配算法,而数字识别中则使用了特征加权模板匹配与模糊判别准则相结合的方法。最后对不同条烟种类在不同环境下的识别效果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模板匹配技术在物品图像识别中的应用。主要以AGV视觉导航中的图像处理系统以及卷烟分拣线上的条烟识别作为应用点,分别以食高AGV路径识别和工作站标志识别实时性和稳定性、保证条烟中条码数字识别率及速度为目的。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1)对图像预处理技术进行了改进,使得他们能够适应于AGV视觉导航系统以及条烟识别系统的实际应用。本文对基于Hough变换的倾斜矫正算法进行了改进,在最长直线提取后加入检验算法,提高倾斜矫正算法的鲁棒性。提出了改进的大律法和改进的双峰法两种阈值分割算法,改进的Otsu算法能对背景噪声较多图像取得良好的分割效果,而对双峰法的改进则使丼能适用于灰度直方图出现多峰的情况。
2)同样针对AGV视觉导航系统和条烟识别系统的应用,对模板匹配算法进疗改进。本文结合MHT和PHT的思想改进了经典的Hough变换提取直线的算法,在保证直线识别率的情况下有效减少识别时间,使其更适用于AGV路径的实时检测。本文还从两个方向改进了字符模板匹配算法,一个是字符细化算法,提取0~9数字的骨架作为匹配模板,能减少计算量,符合实时识别要求;另一个是特征加权改造结合模糊判别准则的算法,对二值化的数字模板进行加权改造,使其适用于有图像质量差,有污损、遮挡、断裂等情况的字符模板匹配。
3)设计了一套AGV视觉导航的软件系统,包括图像预处理、路径模板匹配以及工作站标志匹配。在路径模板匹配中,将提取得到的偏角特征进行分段拟合,来减少控制系统的复杂度并增强其可靠性。在工作站标志识别中,本文设计出一套简单可靠的AGV控制站标志,可完成加速、减速、停止、开始、充电以及转弯的操作。并提出通过匹配标志外轮廓的Hu不变矩特征来进行标志识别的方法,在保证算法鲁棒性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处理时间,能满足小车运行的实时性要求。
............
参考文献(略)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己经超过5亿吨,成品粮约占其中的三分之一,加上每年进口大豆、小麦等粮食品种,我国粮食流通量每年大致保持在2亿吨左右的水平。粮食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资源,是维系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粮食物流运输作为社会物流运输的重要组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粮食物流是指粮食在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中的一切增值活动。它包含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加工和信息应用,是一条完整环节链。粮食物流在全社会物流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仅粮食运输和货物周转量在全国各类物资运量中就名列前茅⑴。但是我国粮食流通模式是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其体制机制、传统观念、工作习惯、工作方法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以现代物流的观念对粮食流通模式进行整合已经变得迫在眉睫[2]。2013年1月15日,李克强考察国家粮食局粮科院,就提出要以信息化的思路来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因此利用现代物流的思想,将粮食的存储、运输、加工、配送等各方面的信息高效融合,组成完整的、系统化的信息平台,将粮食物流的全过程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展现,为用户提供实现多样功能的综合性服务,这是非常至关重要的。目前,各种粮食领域的信息系统的大量建设,使我国在粮食信息追踪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但应用于成品粮物流运输管理的信息系统并不是很多,然而成品粮的流通在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成品粮物流信息系统的研宄有助于落实2012年12月国家粮食局关于“大力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粮食现代化的物流信息体系[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领域变得越来越广泛,GIS在对地理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方面的强大功能,为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实现物流信息实时化和可视化、优化物流运输决策、提高运输效率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应用意义。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物流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控制物流信息,以管理和控制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提高物流运作的自动化程度和物流决策的水平,达到合理配置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物流信息化具体分为物流管理和物流装备的信息化。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强调将物流各个环节的方方面面以数据信息的方式进行融合,以实现物资在采购、存储、运输、销售等环节,相关企业和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物流装备信息化则强调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应用于物流装备中,使物流装备能够实现智能化、信息化运作,减少人力成本。粮食物流信息化就是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粮食物流业务进行整合、优化,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与其他行业的物流信息信息化相比,粮食物流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粮食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不能单靠某个企业,不仅需要宏观层面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需要多方面的专业领域先进技术的密切配合[7]。
……..
第二章成品粮物流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2. 1 Java Web系统开发技术
在系统开发框架和语言方面,本系统选择SSH集成框架和Java高级程序语言进行编程。SSH集成框架是Struts2+Spring+Hibemate三个框架的综合框架,是当前使用率较高、发展十分成熟的一种Java Web系统开发的开源框架,它集合了三个基本框架的各自优点,使Java Web系统的开发更加规范、方便和快捷。本节将介绍三个基本框架的优点及工作原理及SSH集成框架的特点。Struts2 体系结构是第二代基于 Model-View-Controller (MVC)模型的 Web应用框架。Struts2核心功能就是栏截器和栏截器栈(由多个栏截器形成的栏截器链),利用控截器将前端JSP页面向服务器发送的请求进行栏截,进而根据请求的内容,寻找对应的方法进行处理。页面请求经过一系列过滤器(Filter)后,过滤控制器FilterDispatcher被调用,过滤控制器通过ActionMapper来判断是否需要调用某个Action;如果ActionMapper判断需要调用某个Action,过滤控制器则把页面请求的处理交给 ActionProxy; ActionProxy 通过 Configuration Manager 访问框架的配置文件 struts.xml 屮的配置内容,确定所要调用的Action类中对用的方法;ActionProxy 创建一个 Actionlnvocation的实例。 Actionlnvocation实例使用命名模式来调用,在调用Action的过程前后,涉及到相关栏截器的调用。
………..
2.2 GIS技术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综合多种学科的产物,能够对地理空间数据和动态地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能够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为地理信息研宄和分析决策提供服务。利用GIS技术,可以将地理数据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实现对信息的加工、分析和应用。利用GIS技术可以将不冋来源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及应用。例如,将你所在的省份的气温情况与你所在的省份的地理地图相结合,就能够制作出该省份的气温趋势分布专题地图。为此,必须准确知道测量每个气温数值是所对应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信息可以由经度、维度、海拔高度的X,y,Z坐标来标注,或者由其他地理信息编码系统来标注。GIS技术是通过使用数字信息的方式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事物。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事物主要根据其数据信息的特点可抽象为:离散对象和连续对象。这两种抽象对象在GIS系统中主耍有两种数据存储的方式:栅格(网格)和矢量。栅格(网格)数据由存放唯一值存储单元的行和列组成。在栅格表达中,对空间实体的最小表达单位是?个準元或象素,每个单元或者像素的位置是由它的行列号来定义。依行列构成的中-元矩阵叫作栅格。它与栅格(网格)图像是类似的;矢量数据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X、Y坐标来表示地图中的点、线、面,以这三种基本元素来描述现实世界屮的地理实体。
………….
第三章基于GIS的成品粮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 25
3. 1成品粮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25
3. 2成品粮物流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27
3. 3成品粮物流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33
3. 4系统的安全性设计......... 38
3.5本章小结 .........39
第四章基于GIS的成品粮物流信息系统的实现 .........40
4. 1成品粮物流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40
4. 2成品粮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代码结构......... 42
4. 3成品粮物流信息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44
4.4成品粮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测试......... 50
4. 5 本章小结......... 53
第五章总结和展望......... 54
5. 1 论文工作总结......... 54
5. 2论文未来展望......... 54
第四章基于GIS的成品粮物流信息系统的实现
4. 1成品粮物流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因为采用Java技术语言进行系统开发,而Java语言鱼油支持跨平台的的优点,另外GIS服务器也能够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综合考虑到本人自身的开发习惯和开发效率,因此开发过程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进行的。Java是功能齐全的通用程序设计语言,可以开发可靠的、要求严格的应用程序。Java能够用于开发服务器端的应用程序,可在Web服务器上运行[33]。系统使用MyEclipse开发工具进行系统开发。MyEclipse企业级工作平台(MyEclipse Enterprise Workbench,简称 MyEclipse)是在 eclipse 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插件开发而成的功能强大的企业级集成开发环境,利用它能够使在数据库和J2EE的开发、发布以及Web服务器的整合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它是功能丰富的JavaEE集成开发环境,包括了完备的编码、调试、测试和发布功能,完整支持 HTML,Stmts, JSP, CSS, Javascript, Spring, SQL, Hibemate[34]。Web服务器选用Tomcat6.0。Tomcat服务器是一个免费的、开源的、轻量级的Web应用服务器。考虑到成品粮物信息系统应用范围,用户数量有限且并发量不大,属于中小型的应用系统,GIS功能的开发对前端JSP的修改较多,因此选用Tomcat6.0,能够满足系统要求,使用技术先进,便于开发和调试JSP程序。
………
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经过了 50多年的发展,至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技术,并且得到了极广泛的应用。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向企业以及普通大众用户的信息服务将成为GIS应用新的增长点,GIS信息系统与互联网页面相结合、移动GIS等方面,其创新空间十分巨大。本论文课题主要研宄的是GIS在成品粮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经过近一年的对本论文课题的理论研宄和实际幵发,目前己完成对GIS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宄、成品粮物流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和技术开发的工作。完成的主要的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传统GIS资源分布封闭性高、服务对象要求专业性强、用户使用成本较高等问题,采用WebGIS针对非GIS行业的标准GIS服务模式,实现了基于SuperMap iServer的地图服务的幵发和应用。这种地图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实现针对大众化互联网用户的GIS服务。
2.针对现有成品粮物流信息系统中,多以单粮库位置为配送起点的不足,给出了多粮库位置为配送起点的路径规划方案。在使用两点间最短路径规划算法的基础上,计算各种配送次序和路线的总花费,选取花费最小的方案进行输出。经过代码编写,能够实现给定M个配送起点和N个配送目标的路径规划问题,为物流运输提供了决策支持。
3.本论文基于成品粮物流的业务需求,将Java Web系统开发技术、GIS技术紧密结合,开发完成了一个成品粮物流信息系统。本系统实现了 GIS在粮食物流系统中应用,主要体现在地图服务显示功能、车辆实时位置跟踪、历史路径回放査询、物流运输路径规划四个子功能。本系统在成品粮物流基本信息的管理,以及成品粮物流运输实时跟踪监控的可视化展现方面具有很好的工程价值。
............
参考文献(略)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的货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煤炭、钢铁等大宗物资货运量逐渐减少,邮件包裹、电子产品、工业零配件、食品、医药等高附加价值货物逐渐增加。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商业模式,导致了物流需求变化,小批量货物运输成为了新常态。而这些小批量、高附加价值货物对物流需求的显著特点就是时效性强和全程“门到门”服务。我国快运企业以此为契机,搭建了覆盖主要城市的配送网络,推出了准时快速的全程物流产品,在竞争激烈的物流行业中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壮大。这些快运企业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升级。近来年,铁路运输量逐渐下降,市场份额不断被侵烛,铁路转型任务艰巨,日益增长的高附加价值货物成了铁路货运转型发展的新方向,幵展“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成为了铁路的主要任务。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进一步推进货运组织改革的意见》(铁总运[2013]5号)明确要求:要整合相关资源,推进货运与物流的高度整合,建立覆盖全路货源吸引区的接取送达网络。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开展货物门到门运输的指导意见》(铁总运[2013]24号)明确提出:为推进铁路货组织改革,加快铁路货运转型发展,进一步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服务,要全面开展货物门到门运输服务。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做好货物快运配送工作的通知》(运营物流电[2014]2242号)要求:建立市场需求的配送网络,认真组织落实货物配送方案,不得出现到货不及时送达和配送需求不满足的现象。而目前我国铁路快运时效性差,准点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迫切需要调整。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铁路快速货物运输发展起步较晚,但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货物运输时效的要求,加之铁路近些年在推进行包、行邮专列、五定班列、集装箱班列等快捷货物班列方面作出的努力,铁路快运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由此引发学术界、新闻界对国内外快运发展的关注。结合论文研究主题,本文借助“维普中文期刊”、“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中国知网学位论文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以及“Pro Quest学位论文数据库”、“Science Direct期刊全文数据库”、“外文学科科技报告数据库”等国外专业文献数据库对此领域的相应科技文献进行了检索。在检索词方面,为保证文献的全面性和可参考性,本文釆用了“铁路”、“快运”、“配送”、“网络”、“规划”以及“railway”、“express”、“distribute”、“network”、"plan"等关键词进行了文献检索。具体中外文检索情况如表1-1和1-2所示。文献⑴提出一个完整的运输空间演化过程“塔弗网络模型”。文献[2]提出“重商模式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共有五个阶段的商业网络模型,范斯针对此模型以北美和欧洲之间的海洋运输货物贸揚发展过程为例,着重分析了北美城镇有关运输线路体系渐进形成的过程。文献[3]提出“利默演化模型”,该模型分四个阶段来描述城镇体系变迁以及运输网络的演化过程。文献[4][5P]分别提出了松弛线性规划算法、双向斜坡算法、局部搜索算法等来求解物流配送设施选址优化问题。文献[7]在求解离散选址问题时提出利用精确算法,构造的模型中目标函数由固定费用以及运输费用构成。文献分别提出利用模糊方法、启发式算法和贪变启发式方法加搜索启发式方法来求解大规模分散的物流设施选址问题。文献⑴等也提出多种算法来求解多目标物流设施选址问题。
……….
2国内外快运发展状况分析
2.1国外快运业发展状况分析
快递业是从邮政的送信业务发展而来的,1907年UPS的创始人吉姆?凯西依靠从朋友处借来的100美元在美国的西雅图市创建了美国信使公司,主要从事西雅图市内的文件快送业务,主要业务集中在消息的传送上。但是随着汽车和电话的普及,信使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公司开始将业务侧重于零售商店的包裹递送,公司名称也改为“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二战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与新兴工业的崛起、国际贸易来往的日益频繁,对时效性、安全性要求更高的商品需求猛增,运输物品由最初的贵重物品逐步转变为高附加值产品,传统的邮政和货运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美国的UPS和Fedex、荷兰的TNT以及德国的DHL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快递将业务重心转移到“隔夜送达”服务上,通过融资,购买了 33架飞机,开创了 “Hub-and-Spoke”系统的运作模式,极大的压缩了运输时效,提高了运输效率,奠定了 Fedex航空之王的地位。“Hub-and-Spoke”系统的运作模式也迅速推广开来,推进了快递业的发展。在国内市场结核稳定和经济全国化的趋势下,快递公司将重点向海外延伸,四大快递公司在全球多个地区设立了区域中转中心,220多个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国际业务已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快递业已比较成熟。目前全球较大的三家快递公司UPS、FedEx和DHL,占全球国际快递业务约80%份额。2011年国际快递市场份额如图2-1所示。
………..
2.2国内快运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过去十年,我国快运市场规模保持着高速发展,其主要驱动因素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2万亿元,同比增长29.9%[43]。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快运业的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快递业。2013年我国快递业完成快递业务量91.9亿件,同比增长61.1%,快递业务收入完成1441.7亿元,同比增长36.6%。全年我国快递业务量接近美国,保持了全球快件量第二大国的地位。截止到2014年11月,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经突破100亿件。而在快递业务量中,有70%左右的快递业务量来自于“网购”快递,这充分证明了快递业务量的增长与电子商务有必然联系。2009-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统计图如图2-4所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煤炭、钢铁等大宗货物需求下降,食品、机械、电子等“白货”需求上升。下面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分析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及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近几年的增长情况。农副食品加工业。近五年来保持28%的年均增长速度,尤其是近三年增长较为明显。精制食用植物油2013年产量实现6219万吨,近十年平均增速达40.4%。
……….
3铁路快运配送网络规划的概念与内涵分析........25
3.1铁路快运的概念界定 .......25
3.2配送网络规划的定义....... 26
3.3铁路快运配送网络规划的内涵分析....... 27
3.4我国铁路进行快运配送网络规划的意义....... 28
4铁路快运配送网络规划的模型与方法研究....... 31
4.1铁路快运配送网络规划的理论基础....... 31
4.2铁路快运配送网络规划的总体思路....... 32
4.3铁路快运配送网络规划的基本原则....... 34
4.4铁路快运配送网络规划需求分析....... 34
4.5铁路快运配送网络规划的供给分析....... 44
4.6铁路快运配送网络规划模型的建立....... 46
4.7铁路快运配送网络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设计....... 48
5铁路快运配送网络规划实证分析....... 51
5.1北点市铁路快运发展的基本情况....... 51
5.2北京市铁路快运分区配送量....... 52
5.3北京市铁路快运配送中心候选点的选择....... 56
5.4北京铁路快运配送中心网络规划....... 59
6铁路快运配送网络的建设与运营发展对策研究
6.1铁路快运配送网络建设模式运营模式分析
在铁路快运配送网络规划中,涉及的主体主要有铁路总公司、铁路局、铁路专业运输公司和社会物流企业。由于铁路实行二级法人,三级架构。铁路总公司原则上是不参与铁路局的经营管理,因而铁路总公司主要是对各铁路局和中铁快运配送网络的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全路运输资产进行统筹协调和分配,对铁路局与中铁快运的配送网络进行协调,保证铁路资源的综合利用,并不参与具体的投资建设。因而建设主体主要是铁路局、铁路专业运输公司和社会企业。铁路快运配送网络的建设模式可以分为自建和联合建设,其中自建包括铁路局自建、专业运输企业自建。联合建设包括铁路局和专业运输企业的铁路内部联合建设,铁路和社会物流企业的联合建设。由于铁路快运的货运量非常大,需要建立庞大的配送体系才能保证其配送需求。而网络建设具有成本高、建设周期长、流动资金量占用大、风险高等特点,其建设风险不是铁路物流企业可以承受的,因而必须与社会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新合作模式,综合快速构建铁路配送网络。因而铁路快运配送网络的构建应是一种包含自建和联营混合模式,铁路局、中铁快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构建网络,也可以与社会企业合作,但必须统筹进行规划,以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
结论
本论文围绕铁路铁快运配送网络规划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分析国内外快运的发展状况和典型快运企业的运作及配送状况,得出了我国铁路在发展铁路快运的几点启示:以全程时效为核心,构建快运产品体系;发掘市场多元需求,拓展物流增值服务;扩大网络规模,构造竞争壁垒;注重信息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加大设施设备投入,发展集装化运输。
(2)对铁路快运网络规划的内涵与定义进行了界定,即以铁路物流企业着眼于铁路快运配送网络,以客户为中心,确定铁路快运配送网络上配送中心的数量、地址、规模、配送线路以及信息平台的功能组成及运作机制。
(3)提出了铁路快运配送网络规划的方法体系先通过定量分析,确定了铁路快运配送中心的选址范围。然后根据货物量预测、重力模型、广义费用模型等模型确定了城市细分到行政街道的配送需求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时间价值的0-1整合混合规划模型,并用遗传算法进行了计算。
(4)以北京铁路快运为例设计了北京铁路快运网络规划的建议方案用定量的方法分析了北京铁路快运细分到街道配送量,并结合交通区位因素、地区物流政策因素和成本因素,确定了铁路快运配送中心的选择范围。以黄村为转运基地,根据基于时间价值的0-1整合规划确定了北京铁路快运的规划方案,即在牛栅山和回龙观建立铁路快运配送中心,并给出了配送中心的覆盖区域。
.........
参考文献(略)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分化,物流产业逐渐成为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据国务院最新印发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97.8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3.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5%。物流业增加值2013年达到3.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1.1%,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6%提高到2013年的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8%。物流业吸纳就业人数快速增加,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78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2890万人,年均增长6.2%[1]。总体上看,我国物流业已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但是,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主要表现为:一是物流成本高、效率低。2013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高达18%,高于发达国家水平1倍左右,也显著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二是条块分割严重,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打破。企业自营物流比重高,物流企业规模小,先进技术难以推广,物流标准难以统一,迂回运输、资源浪费的问题突出。三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仍显不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体系尚未建立,高效、顺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尚不健全,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衔接、不配套问题比较突出。四是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一些地方针对物流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问题突出。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物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⑴。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中国物流行业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取得了许多惊人的成绩。但现阶段仍然存在效率低下、条块分割严重、基础设施及管理方式落后等不足,其中仓储设施落后管理方法陈旧这一问题更是亟待解决。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实现我国物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以京东、阿里巴巴、当当等为代表的国内电商巨头在物流仓储这一环节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仓储物流中心投入使用,仓储硬件方面同国外巨头差距越来越小。但在管理水平方面,我们同国外巨头仍然有着巨大差距。众所周知,Amazon以其先进的仓储配送体系闻名全球,而Amazon仓储系统的一大特色是米用随机存储的库位管理模式。国内电商巨头例如京东等则采取分类检索型的库位管理模式。因此,通过实证分析探究各种库位分配方案的优劣对于企业提高仓储运作效率、减小仓储运营成本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某配送中心的订单数据,结合其实际仓储库位分布情况,针对库位优化这一问题,以累积拣选距离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不同的库位分配方案。通过对ABC分类模型、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优化模型、随机存储模型的实证分析和模拟实验,我们总结出不同库位分配方案的优势和长处,并对各种方案的缺点和不足进行分析。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我们得出每种库位分配方案的使用条件以及内在规律,这对于企业仓储管理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提高仓储作业的效率、降低物流运作成本,进而缩小与国外仓储物流管理方面的差距也有所帮助。
……..
第二章相关理论与方法
2.1库位管理的基本理论
所谓库位管理,就是指对库存商品的库位进行合理的规划、分配、使用等工作,使商品处于被保管的状态,当商品位置发生变化时能够实时准确的跟踪,使管理者能够随时掌握商品的数量和位置信息,以便进行企业经营的决策。库位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仓库的空间利用率,二是准确无误高效地完成商品的出入库操作。提高仓库利用率不是简单的将货物堆积到仓库当中,而是要根据所存储商品的具体情况以及出库订单特征进行库位的合理规划。例如,某些化工产品的物理或化学属性决定了存储的相互位置或温度湿度等环境,而不同企业的产品类型也决定了不同的库位管理模式。此外,即使是同一家企业,随着季节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出库订单数据的变化,这也会对库存管理的方案产生影响。而库位管理就是希望通过对各种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评价,为商品在仓库内的存放模式和位置提供一个合理的方案,以提高仓库空间利用率和仓库运营效率,进而降低库存管理成本。根据Coyle, Bardi, and Langley (1996)等的研究,5Q%~75%的仓库运营成本发生在订单拣选阶段,而订单拣选的主要作业成本在于拣选距离的长短[33]。因此,如何将订单拣选作业的便利性融入到库位分配中,是众多库位优化论文所关注的焦点。通常而言,根据出入库频率来确定商品的储位是很多存储方案所遵守的原则。
………
2. 2 ABC分类法
ABC分类法(ABC Analysis)又称帕累托分析法,是维尔福雷多•帕雷托于1879年首次提出来的。帕累托在研究个人收入的分布状态时发现,少数人的收入占了全部人收入的大部分,而多数人的收入却只占小部分,他将这一规律用图表示出来,就是著名的标准帕累托图,见图2-1。ABC分类法的核心思想是,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复杂因素中要分清主次,要识别出少数的但却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性因素和多数的却对事物影响较少的非关键性因素。后来,ABC分类法被不断应用于各个方面。1951年,著名管理学家戴克将帕累托分析法应用于库存管理,命名为ABC法。在进行ABC分类时可以采取不同的准则,有的以订单数据为基准,通过对订单数据进行分解整合,进而区分出重点商品及一般商品;有的则以出入库周转频率和周转的总量为基准,对商品进行分类管理;还有的则以库存价值为准,将库存商品进行分类,然后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ABC分类法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我们在应用它时需要着重了解它的核心理念,即在处理问题或进行管理实践时要注意分清主次。在库位管理中,按照ABC分类法的思想,我们可以把商品按照不同的数据进行分类。有些学者着重考虑商品的周转率,有些则着重考虑商品的价值。本文在应用ABC分类法时以商品的订单数量作为划分的依据,对于划分的种类,本文将进一步细化。对于将所涉及到的商品,我们将会在对出库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逐个为每种商品进行库位划分,以期望获得更好的库位分配方案。
………..
第三章基于ABG分类法的库位优化........21
3.1案例龍分析........ 21
3.1.1公司简介........ 21
3. 1.2仓库布局分析........ 22
3. 1.3订单分析 ........24
3. 2基于ABC分类法辦位优化........ 27
3.3本章小结........ 32
第四章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库位优化........ 33
4.1 M公司遗传算法的库位优化模型........ 33
4.2算法设计........ 34
4.3实例验证........ 38
4.4本章小结........ 45
第五章基于随机存储的库位管理研究........ 47
5.1随机存储简析........47
S.2.模型假设及参数设定........ 47
5.3随机存储算法设计........ 49
5.4实证分析........50
5.4本章小结........ 51
第五章基于随机存储的库位管理研究
5.1随机存储简介
随机存储从其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即入库的货物随机的选择存储位置,不加任何其他规则。但这种字面理解只强调了随机两个字,实践中企业采用的随机存储并非是用随机数来决定入库货物的存储库位,而是根据一定的规则来完成入库操作。随机存储的出入库规则简单而言只有两点,一是入库货物存入最靠近出口的位置,即就近存储,二是入库货物按照大在下小在上及重在下轻在上的规则。随机存储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库房空间,因为所有库位都是共享的。此外,随机存储能够动态的根据市场订单的变化自动的调整不同货物的存储位置。随机存储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足,由于随机存储库位分配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发生货物错放丢失的情况。因此,随机存储需要有强大的后台计算及先进的仓储技术作为支撑,RFID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随机存储的存取和造作的准确率。由于操作上的复杂性,随机存储一直以来是一种不经常被采用的库位分配策略。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型的综合性存储仓库应运而生。相对于传统的单一制造或超市而言,电商仓库有着商品种类更加丰富,出库订单更加分散的特点。目前而言,几大不同的电商平台釆取了不同的库位分配策略,国内知名电商JD采用的便是分类存储的方式,几大品类的商品按照字母进行排序。与JD不同,知名电商Amazon则采用了随机存储方案。两大巨头选取不同的存储方案一定有自己的前期分析和测算,不同的存储方案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本文的该部分将试图以上文的订单数据为基础,用MATLAB来模拟随机存储情况下的订单出入库过程,该部分的评判标准同样为10月份的订单总拣选距离。
………
总结
本文以M卷烟配送中心的订单数据集仓库信息为基础,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库位分配方案进行了模拟验证,得出了各自条件下的实验数据。上文中得到的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本案例背景下的库位优化方案中,在以累计订单拣选距离最小为评判标准的前提下,随机存储库位分配方案的拣选效率最高,其次是基于GA算法的库位分配方案,再次是ABC库位分配方案。这三种库位优化方案均可以缩短订单拣选距离,但又各自拥有不同的特点。基于ABC分类法的库位分配方案简单易行,且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但也有其局限性。当不同商品订购数量或价值区别不那么明显时,ABC分类法很难对商品进行分类,该种情况就难以釆用ABC分类法进行库位分配。本文改进的遗传算法可以给出优于ABC分类法给出的库位分配方案,但随着商品种类的增加,遗传算法的运算量急剧增加,此时启发式算法的求解效率将大打折扣,因此当商品种类十分巨大时,遗传算法的适用性也随之降低。随机存储策略在本案例背景下优化效果最明显,但随机存储对仓储硬件水平要求较高,传统企业在釆用该策略时需要对原有仓库等基础设施进行大幅度改进。
............
参考文献(略)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云计算”一作为一个新近出现的术语,它整合了虚拟化、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以及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等技术[1]。全球云计算产业虽处于发展初期,还没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占全球IT支出中的比例比较小,但该领域却具有快速的增长速率和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许多科技界的巨头开始在云计算领域薪露头角,Google、IBM> Amazon.Yahoo.Sun等大型科技企业已经针对云计算开发出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案,如IBM推出的"Blue Cloud”计划设计一个基于分布式、可对全球计算资源进行调用的云架构,使数据中心能够在这样的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交互式的计算。Amazon公司提供的一项云服务Amazon EC2则可以让使用者租用其云端的服务器来运行其所需的应用,并可以让使用者以弹性的需求来控制虚拟主机的计算能力以及物理主机的地理位置,用户可以随即定制个性化的计算能力来完成诸如数据挖掘或科学仿真等数据密集型任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的云计算市场的发展整体表现出良好的态势,连续几年达到每年20%的增长速率,预计到2016年达到2066亿美元。在政府及企业的联合推动下,中国政府及企业也正合力推动云计算产业大力发展。据赛迪顾问2012年9月发布报告,中国的云计算市场规模在两年内将达到1153亿元[2]?云计算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其他领域的技术开始与云计算融合,令许多原有的技术通过云计算的配合下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工作流就是其中之一,工作流技术与云计算的结合也被称为云工作流。云工作流是对工作流技术与云计算相关技术的整合,云工作流能够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等需要高效计算性能和大规模存储支撑的跨组织业务协作的领域中[3]。云计算能够根据需求的变化提供相应的计算资源来应对,因此,高能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天文学、生物信息学等科学团队已开始利用云计算来处理大型复杂数据集。为了能支持复杂的科学实验,分布式资源如计算设备、数据、应用、科学仪器需要在工作流操作申请到来时在云环境或网格环境中进行规划[4]。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云计算领域内的一些学者对云计算下的能耗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如:李强等[8]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遗传算法来优化云计算下的虚拟机放置,减少虚拟机迁移次数与资源的使用数量。邓维等[9]从绿色数据中心的现状与评价体系等五个关键方面进行阐述,进而提出了新能源的预测模型。Bdoglazov等提出一种向能源与性能的自适应的启发式算法来动态的整合数据中心中的虚拟机资源。aoudSim工具箱来为云计算提供建模和仿真环境,能够在CloudSim下对资源节点的能耗进行仿真。这些模型算法通常没有考虑工作流的特性,资源节点执行的任务之间通常是不存在前后继关系的。与此同时,一些学者结合云计算环境下的工作流执行的特点和需求,对云工作流执行/调度优化算法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如:Yu和81130^3[12]提出了利用遗传算法来解决最后期限与预算约束的科学工作流的调度问题。Sakellariou等[13]提出3一个利用迭代来进行反复调整的调度策略,由基于时间优化的启发式算法或基于成本优化的启发式算法产生解决方案来满足预算约束。其中,时间优化的启发式算法试图最小化执行时间,而成本优化的启发式算法试图最小化执行成本。上述两种策略通常在迭代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他们不适合运用于存在许多并发实例的实例密集型工作流调度。Liu等[7]提出了云计算环境下面向实例密集型的工作流成本时间折中优化调度算法。Pandey等[14]提出一个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的启发式调度算法,综合考虑计算成本与数据转移成本,实现对云计算环境下的资源进行调度优化。
………
第2章云工作流及相关技术概念
2.1工作流应用的分类
针对现实中的不同情况,本文将工作流应用分为三种,数据密集型工作流、计算密集型工作流以及实例密集型工作流。其中数据密集型工作流与计算密集型工作流都是属于数据密集型计算下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工作流。实例密集型工作流则是指那些拥有大规模简单流程任务并行计算的工作流。由于计算密集型工作流与数据密集型工作流同属于数据密集型计算,且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这里将两者一同进行介绍分析。数据密集型计算是指那些使用数据并行方式处理TB、PB级数据量的并行计算应用,这些数据也被称之为大数据。在计算应用上花费大部分执行时间来完成计算需求的数据密集型计算被称为计算密集型应用。而那些在计算应用上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I/O操作和数据处理的[25],则被称为数据密集型应用。而数据密集型工作流则是指那些面向流程的数据密集型应用。同理计算密集型工作流则是指那些面向流程的计算密集型应用。互联网的快速增长导致了网络上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此外,商业、政府和科研组织产生了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并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连接。并连接。存储、管理、访问和处理这些海量数据给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计算密集型工作流与数据密集型工作流都能用并行处理的方法执行。计算密集型工作流应用将大部分执行时间花费在计算需求上,通常需要相对少量的数据。计算密集型工作流应用在并行处理时通常需要并行的独立算法,并且分解工作流应用找到没用依赖关系旳并行任务,然后可以在适合的计算平台上实现高于串行处理的整体性能提升。在计算密集型工作流应用中同时执行多个工作流任务,每个工作流任务解决具体问题的一部分,通常这被称为任务并行性。
………..
2.2经典任务调度算法
对于云环境或网格环境下的任务调度算法有许多,大多数都是面向时间或成本的任务调度算法,本节列举了 Min-Min、Max-Min、HEFT、FCFS4种经典的任务调度算法,同时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作为目前大多数网格调度算法的基础研究之一,传统的Min-Min调度算法[27]通过计算两次最小值来完成任务与资源之间的映射,Min-Min算法的目的是将待完成的任务调度到执行时间最短的计算资源上去,从而使全部任务的整体完成时间(Makespan)最短。通过计算每个任务在各个计算资源上的完成时间,Min-Min算法选取其中的最小完成时间,再将每个任务按最小完成时间排序从中选取完成时间值最小的任务-资源对t-r,任务t经过调度算法被分配由资源r计算。
………
第3章 面向能耗优化的云工作流管理体系.........15
3.1面向能耗优化的云工作流管理体系........15
3.2工作流XML解析器........17
3.3服务主机(Host)........18
3.4工作流引擎组成模块 ........19
3.5 本章小结 ........22
第4章 面向能耗优化的云工作流调度算法策略........23
4.1问题模型描述........ 23
4.1.1工作流模型的定义........23
4.1.2资源模型的定义........24
4.2资源节点功耗的计算方法........27
4.3HMPC调度算法........ 29
4.4本章小结........33
第5章 面向能耗优化的云工作流仿真实验........34
5.1仿真工具扩展........ 34
5.2仿真实例介绍 ........35
5.3仿真实验........ 41
5.4本章小结........ 49
第5章面向能耗优化的云工作流仿真实验
5.1仿真工具扩展
本文的仿真实验使用开源工具Workflow Siin[29]进行,Workflow Sim是基于CloudSim扩展开发而成的,提供了工作流级模拟的支持。本文主要设计并开发了 Host Comsumption Monitor、HMPC Scheduling Algorithm 类,以及 CloudSim中的Power Model类,实现了 HMPC任务调度算法用于仿真实验中。Host Comsumption Monitor类主要用于实时跟踪主机、CPU、Vm的运行状态,计算主机当前的负载水平,并将这些数据传递给HMPC Scheduling Algorithm类,以供HMPC算法在调度任务时能够准确的获得主机、CPU、Vm的相关状态数据。Host Comsumption Monitor类,下面介绍两个主要关于统计主机功耗的方法:HostW StatisticsO与Total Host WO,前者用于统计单台主机至当前时刻为止产生的功耗,后者用于统计所有分配有虚拟机的主机至当前时刻所产生的功耗。
……….
结论
云工作流作为工作流技术与云计算相关技术融合的产物,为处理计算密集型、数据密集型与实例密集型工作流任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科学团队、商业工作都将会从中收益。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面向能耗优化的任务调度算法,通过了解国内外对云工作流的相关研究,分析不同调度算法的优势与劣势。为了改善数据中心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我们根据以往的云计算模型,根据工作流的特点,提出了面向能耗优化的云工作流管理体系。并对云工作流管理体系中的具体模块与资源实体进行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工作流模型以及资源模型进行定义,并给出了资源节点的能耗计算方法。在工作流调度算法的研究上,针对本文所关注的重点(资源的能耗优化)上,设计了 HMPC算法,在保证云计算环境下工作流执行的时间效率的同时,改善工作流执行中服务节点能耗大的问题。
............
参考文献(略)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1章引言
1.1选题背景
能源供应的持续增长,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量。能源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之一,而能源发展战略的关键就是如何选择能源的利用方式。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的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2011年,我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达到2.6吨标准煤,可见我国的能源消费量非常之大。然而,传统的能源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社会对能源资源的不断利用,传统的能源资源已经日益枯竭。因此,近几年来,能源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国家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日益成为我国安全的隐患和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新能源资源对传统的能源资源具有替代作用,并且不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污染,还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新能源资源的利用技术已经渐趋成熟,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因此,幵发和利用新能源成为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由此可见,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新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光伏叠加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可以用如火如荼来形容,只是短短的数年时间,逐渐从一个没人知道的行业变成我国目前的朝阳行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组建的光伏生产量和世界各国相比较起来,已经远远超过了 1/3,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生产中心。太阳能电力系统以其供电稳定可靠、安装方便、操作容易、维护简单等特点,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常规电力的一种补充和代替。目前,我国的物流仓储与运输业在流通过程中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能源资源,还对整个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近年来,随着能源资源的日益枯竭,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开发高效清洁的新能源资源成为世界各国面对这一困境的重要举措。
……….
1.2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K太阳能材料公司目前存在的仓储的问题为:(1)目前使用的仓储技术比较落后,不能够适应企业现行物流运输发展的需要。由于整个物流系统缺乏信息性,导致该公司的库存经常存在挤压的情况,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浪费以及增加了仓库之间内部互相调拨的二次费用。(2)整个物流系统平台不够信息化,物资信息不流畅。K太阳能材料公司原有的仓储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现行物流活动的需要,企业的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变低,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3)仓储资源利用的效率不高。目前,由于该公司的仓储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浪费,其库存积压的情况每每得不到改善,整个物流运输的效率较为低下,在物流仓储与运输中处于劣势地位。(4)仓库布局相当地不合理。K太阳能材料公司现有众多的仓库,每个仓库的库存也比较的杂乱。每个仓库的库存达不到理想状态,有的仓库库存紧缺,而有的仓库库存大量积压,从而造成了这样一个布局不合理的、两极分化严重的局面。同时,由于K太阳能材料公司仓库过于分散,经常会出现仓库之间货物的频繁调拨,在调拨过程中,传统的运输包装屡屡破损,无法保证货物的完整性,已经不适合运输中的使用。同时,传统的木箱结构运输包装操作复杂,容易腐烛,不能够长期的重复使用。而且木箱结构运输包装操作复杂、体积较大,作业员会经常感到劳累,浪费了作业员的劳动体力,不利于物流仓储与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不能够节省企业的运输成本。因此,不管是晶娃太阳能电池,还是非品娃薄膜背板,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于运输的整体包装设计的影响很大。
………..
第2章相关理论综述
2.1太阳能材料的特征
新能源,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目前在中国,可以形成产业的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主要指小型水电站)、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与案例公司相关的太阳能新能源。太阳能光伏板组件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由几乎全部以半导体物料(例如桂)制成的薄身固体光伏电池组成。由于没有活动的部分,故可以长时间操作而不会导致任何损耗。其最主要的材料来源就是我司所生产的太阳能背板叠层薄膜AKASOL,此背板薄膜由聚合物薄膜和含氟聚合物薄膜组成,例如TEDLAR-PCF薄膜和KYNAR-PVDF薄膜,它与众不同,具有杰出的机械,电学和化学特性,以及异常的耐久性,因此,在光伏模块长达十年的使用寿命期间AKASOL能够有效防护紫外线辐射和潮湿。简单的光伏电池可为手表及计算机提供能源,较复杂的光伏系统可为房屋照明,并为电网供电。光伏板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组件又可互相连接,以产生更多电力。AKASOL具有不同结构,由于聚酯薄膜不易变形,可用于厚度为至33(VM的内层,以便获得局部放电所要求的稳定性,从而取得模块系统电压的稳定性,1000V是最大系统电压的现行标准。近年,天台及建筑物表面均会使用光伏板组件,甚至被用作窗户、天窗或遮蔽装置的一部分,这些光伏设施通常被称为附设于建筑物的光伏系统。
……….
2.2仓储与运输包装管理的绩效管理
所谓绩效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解决让无形资产有效的创造价值的问题,它针对的是技能、知识以及人的管理。绩效管理既是企业典型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又是企业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绩效管理强调的是对过程的监控,它通过对行动过程中各项指标的观察与评估,以及分析与研究,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它不是基于目标的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而是基于一种事实的管理(Management-by-Fact,MBF)。由此绩效管理理论的出现,使得企业战略已不再是企业决策层少数几个人的任务,从而上升为从一个CEO到每一位企业员工所有人的事。新能源材料企业的仓储与运输的绩效管理,根据企业的机构设置、仓储的组织定位,以及运输的最佳实践,物流绩效管理的最好方法是建立在以物流能力为核心,以供应链成本和最终客户满意度的灵敏性分析以及配合支持生产的能力为基础,作为公司对于物流部门的绩效考核。具体的衡量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供应链物流能力考核、公司物流绩效考核以及物流部门绩效考核。 一加强仓储及运输管理绩效的意义表现在:(1)、对内可以加强仓库管理/降低仓储成本。仓库可以利用生产绩效考核指标对公司内部考核仓库各个环节的计划执行情况,纠正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具体表现如下:有利于提高仓储管理水平;落实责任到户的岗位责任制;分配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加强主人翁精神。有利仓库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改造;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髙仓储经济效益,降低成本。(2)、对外可以进行市场开发,接受客户评价。提高服务水平。具体表现如下:有利于说服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客户的服务及满意度,有利于稳定客户关系。
………
第3章K太阳能材料公司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6
3.1 K太阳能材料公司简介........ 16
3.2 K太阳能材料公司仓储及运输包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17
3.3 K太阳能材料公司仓储及运输包装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2
3.3.1 仓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
3.3.2运输包装问题的原因分析........ 23
第4章K太阳能材料公司仓储管理的改进方案........ 24
4.1 虚拟仓储平台的优势........ 24
4.2虚拟仓储平台构建的作用........ 25
4.3 K太阳能材料公司虚拟仓储平台的构建........ 27
4.4 K太阳能材料公司虚拟仓储平台的运作建议........ 32
2第5章K太阳能材料公司运输包装管理的改进方案........ 35
5.1 K太阳能材料公司运输包装改进的目标........ 35
5.2太阳能背板运输包装的具体方案设计........ 36
5.3 K太阳能材料公司产品缓冲系统三维仿真模型的建立........ 38
5.4 K太阳能材料公司背板运输包装改进方案 ........40
第5章K太阳能材料公司运输包装管理的改进方案
5.1 K太阳能材料公司运输包装改进的目标
运输包装,是包装学的一个重要学科,是为了尽可能降低运输流通过程对产品造成损坏,保障产品的安全,方便产品装卸,加速交接点验,并以运输储运为主要目的的包装。运输包装,又称外包装,其主要作用在于保护商品,防止在储运过程中发生货损货差,并最大限度地避免运输途中各种外界条件对商品可能产生的影响,方便检验、计数和分拨。因此,运输包装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避免货物因为冲击或者振动而发生损坏,即安全可靠性。目前,新能源资源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其市场前景相当的开阔。近年来,国内外的能源导向政策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鼓励开发新能源资源,从而代替传统的石化能源;一种是研发采用先进技术的绿色节能产品,避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太阳能作为新能源中最有潜力的能源之一,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其广泛。太阳能光伏产业近几年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的极为迅速,现有的新能源材料的物流运输包装也成为物流运输业的重要课题。以往的运输包装成本较高、操作复杂,不能够长期的使用,无法满足产品的运输要求。因此,通过分析对第3章的运输包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运输包装方面,我们进行了新的运输包装设计。从而来改善其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搬运效率低,成本过高以及由于包装容器产生的服务水平不佳等问题。设计新能源材料的运输包装,除了要考虑安全可靠性,还要便于操作,能够迅速装箱,还要可以长期使用。对此,应根据新能源材料的自身特点及装箱特点,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运输包装,能够满足新能源材料运输的需要。
………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K太阳能新能源材料物流的仓储与运输包装,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对该主题进行了阐述:1)通过对K太阳能材料公司存在的物流现状分析,提出了存在的二个主要问题:服务水平不佳及物流成本过高。具体的服务水平不佳表现在:(1)成品交付时间过长,准时交货率较低。(2)缺货率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3)完好率的下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物流成本过高表现在:(1)仓储及二次运输成本过高。(2)运输包装不良造成的成本。(3)运输过程中完好率的下降造成的成本2)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结合新能源材料的特点,从仓储及运输包装两个方面归纳总结导致上述问题的具体原因并进行了分析。3)针对上述原因,本文从仓储及运输包装展开改进方案,提出了构建虚拟仓储平台和优化运输包装的两大改进建议,结合了 K太阳能材料公司的物流仓储与运输包装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说明了 K太阳能材料公司迫切需要构建虚拟仓储平台的必要性以及设计出了胶合板箱作为K太阳能材料公司太阳能产品的运输包装容器。本文最主要的创新点就是对K太阳能材料公司所生产的新能源产品的仓储问题提出了虚拟仓储平台这一建议以及进行了可拆卸式运输的胶合板箱的包装设计。如今的市场竞争是异常的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那么企业就必须要提高竞争能力。物流的仓储与运输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方面,企业应该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来提高仓储与运输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效益,因此,在物流仓储与运输包装的技术开发上,企业一定要跟紧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企业的物流仓储与运输技术,从而适应市场的发展,提髙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利润。在提高物流仓储与运输技术的同时,还应该对物流包装进行设计,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要求,以及安全高效的要求。包装设计要考虑到企业的成本、利于仓储与运输,满足企业对运输包装低成本、髙效率、绿色安全的要求。这是未来物流包装行业的重要课题。
............
参考文献(略)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改善,然而毫无节制的资源开釆,使得人类社会在创造了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得到了资源与环境破坏带来的沉痛教训⑴。全球非再生资源存量日趋减少,铜、石油、天然气等主要资源的可使用年限只有62年、35年和54年[2]。除了资源的消耗,人类社会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1952年在英国伦敦发生了著名的烟雾事件,1968年日本发生恶性米糠油事件,1986年由于管理疏忽在苏联发生了核泄漏事件,2011年我国又发生了油田漏油事故等,这些都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恶果。因此,随着资源与环境压力的日益严峻,人类调整原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势在必行。只有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兼顾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3]。各国政府以及环保组织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应对环境问题,从而引导或强制企业和个人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1972年6月,人类环境会议在联合国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呼吁世界各国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这之后,各国为了加强企业对于环保的重视,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由欧盟2005年开始实施的《废旧电子电气设备指令》(Directive of Waste Electrical and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以及2006年幵始实施的《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estriction of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ROHS)是最具影响力的[4]。指令规定,在欧盟市场上流通的电子电器产品的生产商负责废弃商品及其包装的回收以及循环再利用过程。同时,IS014000系列标准为关于环境管理的影响最为广泛认证标准。该系列标准是为了规范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及组织的环境相关行为[5]。各国政府对于环境问题日益重视以及采取的相应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及发展。
…………..
1.2研究意义
为了丰富和发展绿色供应链的相关研究理论,本文突破了己有的绿色供应链的分析思路,基于绿色供应链中政府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绿色供应链中政府激励政策对于不同行业企业的实施效率,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政府激励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结果可以对资源的分配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绿色供应链中政府进一步完善对于企业的相关政策提供借鉴。因此,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可以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本文首先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研究中,涉及到政府政策法规制定以及产业引导等相关的非量化因素,构建了绿色供应链中政府激励政策的评价模型。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将组合融合方法(CFA)作为一种新的可行方法应用于政府激励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中,拓展了绿色供应链的研究领域与方法。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激励政策评价效率所产生的原因,为政府提高对不同行业绿色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思路;资源优化配置策略也为其制定环境政策提供了宏观的理论依据。综上所述,本文旳研究丰富和发展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能够在理论上指导并促进政府的绿色供应链相关政策的完善。因此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第2章绿色供应链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
2.1绿色供应链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品市场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市场运作也因此而更为敏捷和精细。当前,单独的企业己经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来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因此,供应链管理思想也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理念从20世纪中期起就迅速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然而,在经济和技术以及社会生活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人类对于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严重。而起初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旨在使得供应链节点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了供应链系统运作过程对于资源和环境的统筹兼顾。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没有贯穿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理念,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对于生态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人们幵始逐步关注环保问题,关注起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需要依赖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在传统供应链理论的基础上,综合了环保、资源配置、绿色科技、回收物流等理论,最终产生了兼顾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绿色供应链”理论,这一理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初只是在传统供应链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环保问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最先提出了有关绿色供应链的定义[7]。当时绿色供应链的表述为: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科技的绿色化革新,涉及到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主体,综合考虑资源利用率与环境效益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其管理目标是使得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能够将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贯穿始终。当前,各界关于绿色供应链的定义尚未统一,其中比较著名的定义包括,Walton等[8]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即在供应链系统的运营过程中融入环境理念,实现业务流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企业环境策略的选择。
……….
2.2相关研究综述
核心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是整个供应链绿色化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前文的研究论述也已经表明,政府的激励政策将是企业在收益层压力下展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动力。因而,政企关系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多年来,很多学者都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Damania[i4]的研究提出,政府向寡头企业征收排污税,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绿色创新技术,并通过多次的重复博弈计算最终确定企业能够发展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Benchekroun等[15]提出了一个依赖污染物存量的最优税收政策,以此来正确引导企业的排污行为,在发展初期,政府的税收优化措施可以有效引导企业少控制排放废弃物。王齐[16]分析了企业为何排放污染物,并且介绍了中国政府关于环境政策的来源和近年来的变化,通过建立政企博弈模型给出了理论上何种政府方案才是最优的。8匕611等[17]研究了产品的回收率和政府的财政补贴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模型来优化回收过程中的物流方案,闭环物流问题利用多目标规划的数学方法来分析解决,从而以此来提高回收过程的收益。张伟丽等[18]分别构建了两次动态博弈模型:环保部门和政府间、环保部门与企业间,综合考虑两组模型的解,给出政府该实行怎么的政策来保护环境的建议。
………..
第3章政府激励政策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 18
3.1引言.......... 18
3.2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8
3.3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9
3.3.1政府激励政策指标集.......... 19
3.3.2指标集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0
3.4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22
3.5本章小结.......... 24
第4章绿色供应链中政府激励政策效益评价研究.......... 25
4.1引言 ..........25
4.2政府激励政策效益评价模型.......... 25
4.3实证分析 ..........27
4.4本章小结.......... 32
第5章政府激励政策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33
5.1引言.......... 33
5.2政府激励政策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35
5.3实证分析.......... 36
5.4本章小结.......... 41
第5章政府激励政策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5.1引言
从第四章的算例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在绿色供应链中政府激励政策总投入相对较大的情况下,所获得的收效也并非皆尽如人意。这主要带来两点启示:第一、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没有综合考虑利益相关企业的预期和诉求,并利用其来指导资源在各项激励政策领域的分配。第二、政府激励政策资源分配没有充分考虑到各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从而导致了分配到各行业中的份额不够合理。在绿色供应链中,政府激励政策资源能够实现科学合理的配置,是实现激励资源高效利用、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针对第四章评价所揭示的两个问题,本章将进行政府激励政策的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关系到系统整体发展的程序化过程。它涉及到系统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所以在绿色供应链的运营管理和实践中,需要通过协调规划政府激励政策所面向的各个利益相关行业的意愿,以此来保证资源规划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在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中,王宇康等提出公共的利益和资源可以由政府进行调整和控制来实现其分配的标准化和合理化。有学者专门关注了多利益相关者的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问题[63-64]。李长健等[65]通过建立优化模型,给出了实现土地使用的资源配置有效性的一些措施。Y.P.Cai[66]开发了一个能够支持在地区进行长期能源系统优化配置的大规模动态模型。不过这些研究多数为基于纯理论研究的定性分析,资源优化配置最终所对应的应该是具体指标的实施,我们需要采用一种定量化的方法。
……….
结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改善,然而毫无节制的资源开采和生产生活过程中废弃物的过度排放,使得人类社会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考验。综合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因素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在这一形势下应运而生。但是现阶段,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迫于收益层压力,实现绿色化管理的积极性和效率都有所限制,使得政府的激励政策在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目前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应用和时间都处在起步阶段,政府激励政策作用于不同行业的效果究竟如何,政府该怎样合理配置资源才能更有效?结合以上这些问题,本文基于以往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角度,在政府激励政策效益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政府激励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法。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主要包括:
(1)论述了绿色供应链理论的产生背景,并介绍了其相关含义,从理论上阐述了其管理体系结构,并且分析了绿色供应链区别于传统供应链的特有属性,概述了我国政府政策和企业环境战略的现状。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分析了绿色供应链中政企关系的研究现状,并对绿色供应链的相关评价研究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2)系统地介绍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相关内容,首先阐述了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并且详细分析了政府对于企业的各类激励政策及其形式,分析了不同激励形式的内容及意义。在此基础上,综合选择了政府补贴政策投入、税收政策投入、政府采购投入、经济效益产出、作为定量化指标,产业政策引导、制度标准制定、知识产出以及社会效益产出作为定性指标。从而构建了绿色供应链中政府激励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
............
参考文献(略)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1 引言
1.1研究背景
连锁零售具有价格实惠、快捷便利和轻松自由等诸多特点,因此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超市是以经营食品和日用品等中低档商品为主,实行高周转率和低利润率的一种新型零售业态,这种“顾客自我服务、一次购齐”的方式也给零售业带来了革新。连锁超市间的竞争实质在于争夺货源与顾客,这取决于其商品结构、品类与供货能力。配送中心作为连锁超市的重要供货枢纽,其主要功能就是保证对超市门店的供货以减少缺货。然而,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库存管理的难度加大,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整个库存系统进行分析,充分发挥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库存控制与协调功能,提高整体库存系统的管控水平以降低库存和减少缺货。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总体规模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根据《2013年中国零售连锁企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⑴显示,2012年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总体情况表现良好,连锁总店数为2524个,连锁门店总数为192870个,连锁门店商品购进总额为30825亿元。其中统一配送商品购进额为23975亿元,包括自有配送中心13932亿元、非自有配送中心3522亿元。2011-2012年我国连锁零售企业总体情况的数据如图1-1所示,对比可知近两年来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总体规模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此外,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到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250000亿元,这将大大提高连锁零售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为了给论文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做好基础,本文检索了国内外有关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库存控制的相关文献。在检索过程中,为了保证文献的全面性和参考性,本文采用了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库存控制”以及“chainsupermarket”、“distribution center“、“inventory control” 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情况如表 1-1和1-2所示。当市场需求相对稳定时可将其视为一个常数,Harris和Wilson(1963)[5]假定需求为常数而提出经典EOQ公式。该公式自诞生以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它面对的是理想条件但现实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该经典模型的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此也促使更多学者对其进行扩展研究。①价格折扣问题。Max和Candea(1984)[6]从零售商角度提出一类具有基本增加量的价格折扣模型;Banerjee(1986)[7]W供货方和销售商库存费用之和最小化为目标建立联合经济批量模型,并研究了价格和订货量对双方费用的影响。②多阶段库存控制问题。对于变化需求率的处理可将计划期分成若干个阶段,而每阶段的需求用不同量去逼近以解决多阶段库存控制问题,这类问题通常采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Federgrueii和Tzur(1991)[8]提供了一个解决n阶段动态批量问题的前向0(n)算法。Fortuin(1980)建立了五种随机需求分布函数的定期订货模型;Rao(2003)对随机需求下定期订货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关于定期订货的很多良好性质;Janakiraman和Roundy(2004)研究了带有缺货损失、允许交叉订购以及确定前置期的定期订货模型;Eynan和Kro:pp(2007)对于随机需求下的周期盘点给出了一个类似EOQ模型的结果;Silver和Robb(2008)[”]进一步研究了随机需求下的定期订货问题,并探讨了最优订购周期对库存系统参数的影响。
……..
2基本理论与方法
2.1连锁超市与配送中心
姜登武[57]在《连锁超市经营管理》一书中将连锁超市定义为经营同类商品的若干家超市以一定式合并,通过实行统一进货与配送,发挥独立超市和连锁经营的双重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它通过企业形象标准化、经营活动专业化、人员管理规范化及内部手段现代化等方式,使复杂商业活动变得简单化以达到规模经济效应。连锁超市实行低利润和高周转原则,采取开架销售与顾客自选的方式,是一种适应大量流通与消费的新型零售手段。迈克尔?利维[58]在《零售管理》一书中将连锁超市的特点描述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以食品和日用品为主要经营项目,经营方式一般为自助服务和一次结算;其二,以大量销售为原则,连锁经营模式的引入使超市得到了迅速发展,通过多店铺来扩大销售是常见的做法;其三,以低费用和高周转为特色,连锁超市采用自助服务的方式,这样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且顾客与营业员可以共享货贺和店铺通道,加快周转;其四,以低价销售为方针,连锁超市具有营业面积大、商品陈列直观、流通成本低、购买时间短等特点,这些对消费者都有很强的吸引力。配送中心是连锁超市购销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它协调了总部和门店、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关系、通过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将企业的运作有序衔接起来[59]。其运作流程如图2-1所示,它反映了配送中心在连锁超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配送中心可称为整个连锁超市运作系统的神经中枢,从其内涵中不难看出配送中心的主要功能就是有效缓解供需矛盾,满足顾客需求。
………..
2.2库存控制
库存是为了应付未来需求而进行的临时储存,它在缓解供应与需求间的差异和矛盾、维持生产连续性以及保证市场不确定需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库存控制是指在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中管理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使其库存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目标就是以较低库存成本实现最佳的客户服务。沃尔特斯在《库存控制与管理》一书中对库存管理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涵盖了库存管理领域最新的理念和实践。订货点是指当库存量降到该点时必须立即进行补货,否则会造成缺货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而在所订货物未到达前该点的库存量应能满足等待期间的正常需求。其中,订购的数量称为订货批量,等待时间称为订货提前期也即是从发出订单开始到货物到达为止的这段时间。其中涉及的库存成本主要有订货、维持和缺货成本三类。其中,订货成本是指订购货物所需的固定费用;维持成本是货物在库存保管期间发生的成本;缺货成本是指由于外部中断供应所导致的损失成本。此外,服务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库存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由于企业实现零库存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一个客户可接受的缺货水平,一般而言服务水平可从订货周期、需求量和概率论等角度进行定义。另外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库存,它是为避由于需求或市场等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预测与实际间差异而进行的缓冲库存。其主要目的是应付需求的随机变动以减少缺货的可能性进而降低成本,但安全库存增大也会增加库存维持成本,因此需要权衡二者成本。库存管理主要包括订货、进货、保管及供货四个阶段,因此库存控制既可以针对订货和进货过程也可以按照出库过程,两者均可达到库存控制目的。其中,通过优化订货和进货来管理库存的基本思想是制定合适的订货策略,实现对订货时间和数量等的优化,从而达到库存控制的目的。
………
3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库存系统分析..........26
3.1 问题描述........ 26
3.2 需求特性分析........ 27
3.3 库存系统分析........ 30
3.4 本章小结........ 33
4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库存控制PI-SD模型........ 34
4.1 基本库存控制模型描述........ 34
4.2 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库存控制:PI-SD模型........ 41
4.3 库存控制策略与效果........ 54
4.4 本章小结........ 60
5 实证研究--以A连锁超市为例........ 61
5.1 A连锁超市概况........ 61
5.2 库存控制与效果 ........65
5.3 本章小结 ........71
5实证研究——以A连锁超市为例
5.1 A连锁超市概况
A连锁超市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连锁超市”)成立于1994年,经过20年的发展成长成为以经营日用消费品零售及批发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A连锁超市集大卖场、综合超市和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为一体,分布有280家零售网点、营业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遍及北京市16个区县。其门店分布如图5-1所示。A连锁超市的组织架构如图5-2所示,其中涉及到库存管控的部门有采购中心和零售营运部等。采购中心负责制定商品采购计划、商品陈列和价格管理、商品存货、补货和退货管理、促销谈判、授权店铺自采商品及供应商管理等工作;大卖场营运部、超市营运部和便利店营运部要从全局出发对其营运进行管理和监督,包括将公司下达的任务指标分解到所辖店铺并制定考评办法、制定运营计划、策划营销方案及各项工作的推进、负责所辖店铺的后勤工作等。其中,大卖场营业部服务的门店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朝阳区,目前有华威商场、京源商场、华安商场、劲松商城、松榆里商场、针织路商场等13家大卖场;超市营运一部服务的门店覆盖北京城区,例如东城区有和平里店,西城区有西单店、永安路店和里仁街店等,朝阳区有甜水园店、三里屯店和酒仙桥店等,海淀区有中关村东路店、万柳店和西二旗等综合超市;超市营运二部服务的门店覆盖北京郊区,例如昌平区有回龙观店,通州区有北关店、九棵树店、新华大街店等,顺义区有天竺店等综合超市,综合超市门店总计有72家;便利店营运部服务的门店分布于北京各区,共计34家。
……….
结论
面对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和快速化需求的条件下,配送中心必须能对连锁超市的需求做出及时且有效的响应。然而由于连锁超市与配送中心的库存与订货决策不协调,导致出现库存成本与缺货水平同时高的现象。因此,需要从整体库存系统角度考虑,将连锁超市和配送中心结合起来实施库存控制策略。本文在对连锁超市消费者需求特性、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库存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系统动力学(SD)与比例积分控制(PI)方法相结合,构建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库存控制PI-SD模型,通过仿真模拟结果与参数的灵敏度测试得到具有最优库存控制效果的库存控制策略。本文分别对日常性、季节性和随机性三种不同需求下的库存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各自的库存与订货决策,最后从库存系统总成本及消费者服务水平角度说明该库存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在该状态下配送中心和连锁超市的订货量与库存量波动较小,整体库存系统比较稳定;配送中心与连锁超市的实际与目标库存偏差较小,库存控制效果显著;库存系统总成本和缺货水平均较低、顾客满意度较高。因此,在实施连锁超市配送中心PI-SD控制策略下,库存系统总成本低、消费者服务满意度高,这为持续开展我国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库存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工作提供了分析依据和决策支持。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