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林语堂教育思想的时代检视
第一节 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论
我们现今常提起的所谓“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它是以每个个体固有的人格特性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修补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①林语堂自幼在西化的环境下长大,受西方教育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独立自由的人格特性,体现在教育理念上便形成了以人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而林语堂提倡“人”的教育思想的现代性恰恰与“素质教育”不谋而合。
一、教育,立人是根本要务
林语堂在《论学问与知趣》中谈及,中国教育的问题,简而言之可用一句话概括为:“教育为考试,考试为升学”,换言之,就是偏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之根本②。他指出,中国学校教育存在着三种弊端:一是课程科目过于繁杂,且内容过于枯燥无用;二是填鸭式的机械教学,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性;三是教学过于功利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此他提出,要把“立人”作为教育之首,提倡“学侣”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去引导学生“寻找到文学情人”,鼓励学生兴味读书,擅长激发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鉴赏力,注重“空气教育”,即要具备“良好的校风”,营造出学校特有的“面目”,使得人人见贤思齐焉,他强调学校要加强“文化管理”,使得学生真正有所得,人才才能有所出。
“沉默无聊,半死不生”①,是林语堂对中国旧教育体制的评价。他在《论读书》一文中提到,现在的人读书目的极不单纯,有的是为了升学、拿学分、取得学位资格,有的是为了获得功名利禄的敲门砖,有的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还有的则是为了娶到颜如玉……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这冠冕堂皇的名义,达到功利的目标,均是违背了读书的本意。因此,“现在的教育,可以说国家有计划地摧残青年的健康最美满的制度。”②相比之下国外的教育课程安排显得人性化得多,学校“一放学,学生应该休息时得休息。比方说四点以后,应该忘记书本,在地上滚才是。纽约城十三点以后十五六岁大姑娘就在街上滑冰,所以他们身体那样棒。”③而我们则是用钟点安排满各科课程,把重担压在孩子身上,这是违背儿童自然成长规律和压抑天性的行为,根本没有想到孩子们是否承受得起,枉顾儿童的身心健康。
..............................
第二节 以“快乐”为要义的教育观
谈及教育,哲学家柏拉图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林语堂则说:“一切课程功课,须以儿童身心体力为第一限制”①,通过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来学习一些无用的知识是极不合理的,他自始至终都强调自由学习,不要束缚学生的天性,使学生无处不感受学问的生动有趣。不论是家庭教育,亦或是学校教育,林语堂始终秉持快乐学习的理念,鼓励大家兴味学习。
一、快乐学习法
第二节 以“快乐”为要义的教育观
谈及教育,哲学家柏拉图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林语堂则说:“一切课程功课,须以儿童身心体力为第一限制”①,通过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来学习一些无用的知识是极不合理的,他自始至终都强调自由学习,不要束缚学生的天性,使学生无处不感受学问的生动有趣。不论是家庭教育,亦或是学校教育,林语堂始终秉持快乐学习的理念,鼓励大家兴味学习。
一、快乐学习法
“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林语堂秉承这种理念从各方面培养女儿们的兴趣,比如,他与女儿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不走寻常路:他集有一百张唱片,不是简单地一首一首地聆听,而是制造一种氛围,让女儿们在熄灯的黑暗房间中静静聆听,充分欣赏音乐,曲目也无定性,可以是中国的《妹妹,我爱你!》,也可以是外国的华尔兹,大家一起用心聆听,共同感受,让孩子们充分享受音乐的盛宴。
30 年代在上海,林语堂经常逛书店,成堆地买书。女儿看到后总是问:“爸爸,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读完这些书?”林语堂用手摸着女儿的头笑着说:“读书是快乐的事,你要从中获得乐趣才是,千万不要把它当成苦差事。我最反对‘苦学’二字。学问都有‘趣味’而来。②同样的,“学校教育也应该是为启发儿童对学问的兴趣及求知欲而设的”③,上课和自学的区别在于,讲课时许多东西即使你已经掌握了或是无用的,但苦于课堂压力却不得不听;读书则不然,知晓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则可以自由随意的在喜欢的知识中遨游,不感兴趣的则略过甚至抛之脑后。第二,讲课的目的毕竟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便偶遇精彩之处,也稍纵即逝,无法细细品味;读书则大不相同,随时能够因为精妙之处而停下来拍手称赞,咀嚼回味。第三,被迫上课时,老师常常一脸严肃,而学生也要正襟危坐,痛苦多,快乐少;读书则相反,你可以躺着,坐着,趴着,只要是你喜欢的姿势,你喜欢的作者,只管阅读,只管与其进行灵魂交流对话,其余皆随意。
..............................
第二章 林语堂的教育实践
第一节 教育及教育工作者实绩辑录
林语堂一生担任的教师职务可谓丰富,且看他的教学履历及为教育事业做的一些贡献:

笔者分别从教学工作、教育管理及服务指导活动、教研活动、教育文章发表四个方面分门别类,以便能够以史料的形式更加直观清晰地看出林语堂是个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教育者。充分说明了林语堂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勤勤恳恳官方认证的教育工作者,其教育工作涵盖了职业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等领域,可见范围之广。值得一提的是,他发表过相当数量的提倡女子教育的文章,在五四破除封建思想“立人”浪潮中不禁让人眼前一亮,还担任女子职业补习学校校董,为女性教育发展尽绵薄之力,值得称赞。
当过教师、做过年段长、出国教科书、编过工具书、担任过校长、发明过学习工具……试问,倘若一个人没有任何教育敏感性,担任得起诸多教育头衔吗?答案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可见,语堂先生实在称得上是一位教育者,而且是理论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家,知行合一、不空谈理论的实干派。他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应用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的成功又反过来论证教育思想的正确性,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这其中蕴涵的哲理性以及前瞻性在如今依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

..............................
第二章 林语堂的教育实践
第一节 教育及教育工作者实绩辑录
林语堂一生担任的教师职务可谓丰富,且看他的教学履历及为教育事业做的一些贡献:

笔者分别从教学工作、教育管理及服务指导活动、教研活动、教育文章发表四个方面分门别类,以便能够以史料的形式更加直观清晰地看出林语堂是个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教育者。充分说明了林语堂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勤勤恳恳官方认证的教育工作者,其教育工作涵盖了职业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等领域,可见范围之广。值得一提的是,他发表过相当数量的提倡女子教育的文章,在五四破除封建思想“立人”浪潮中不禁让人眼前一亮,还担任女子职业补习学校校董,为女性教育发展尽绵薄之力,值得称赞。
当过教师、做过年段长、出国教科书、编过工具书、担任过校长、发明过学习工具……试问,倘若一个人没有任何教育敏感性,担任得起诸多教育头衔吗?答案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可见,语堂先生实在称得上是一位教育者,而且是理论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家,知行合一、不空谈理论的实干派。他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应用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的成功又反过来论证教育思想的正确性,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这其中蕴涵的哲理性以及前瞻性在如今依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
第二节 以师生互动为主题的课堂教学
听说过苏格拉底式教育,就会知晓,从教育关系层面上来说,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并无高低之分,教师摆脱了传统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学生也并非是只接受灌输的一片空白,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这种教学方式开创了老师和学生双向交流学习的模式,教师转换成“助产式”①角色,教师主要担任抛砖引玉的角色,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在似懂非懂间自己寻找答案。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互教互学,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师生间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②林语堂就是在擅长这么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轻松氛围中输出知识的技能,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学习的深刻性。
一、生动活泼的上课形式
听说过苏格拉底式教育,就会知晓,从教育关系层面上来说,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并无高低之分,教师摆脱了传统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学生也并非是只接受灌输的一片空白,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这种教学方式开创了老师和学生双向交流学习的模式,教师转换成“助产式”①角色,教师主要担任抛砖引玉的角色,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在似懂非懂间自己寻找答案。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互教互学,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师生间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②林语堂就是在擅长这么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轻松氛围中输出知识的技能,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学习的深刻性。
一、生动活泼的上课形式
比起林语堂的作家生涯,他的教学生涯算是短暂,自然也就看不到桃李满天下的盛况,但他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用笔杆子发表了很多批判当下的教育制度及教学实践的文章。虽然他鲜少提及自己的课堂教学,或许是认为自己的方法难以服众,不随大流,
与众不同。不过,根据林语堂学生的回忆来看,林语堂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成功的,否则也不会令人印象如此深刻。独特的“林氏教学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林语堂痛恨上课点名,但怪在他的学生却从不逃课。不像其它课,老师点名后,还有人乘机溜走。他上课时,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连别班别校的学生,也会赶来旁听。学生来不来,悉听君便;如何讲,讲什么,则悉听林语堂之便了。他从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上课时,笑颜常开,笑话连篇。讲课时跟着自己的情绪走,③听课的同学则随着他的情绪兴致起伏,轻松愉快,趣味浓厚。林语堂从不强迫学生学习,他认为,学生有权利选择学亦或是不学的自由,学生想学,自是皆大欢喜,学生心里排斥学习,就算强迫他学,终究是达不到学有所得的效果的。既然不想学,有这些时间,不如让学生们自行选择喜欢做的事,喜欢读的书,学到的反而更多。
其次,林语堂上课从不用教科书。他上课所用的教本是《新闻文选》,都是选取自己在报章杂志上看过的文章,内容生动有趣,又实用易懂,与时俱进,而且涵盖多个方面,包括社会、思想、文化、生活、人生等,可以说,一堂课所学到的知识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
首先,林语堂痛恨上课点名,但怪在他的学生却从不逃课。不像其它课,老师点名后,还有人乘机溜走。他上课时,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连别班别校的学生,也会赶来旁听。学生来不来,悉听君便;如何讲,讲什么,则悉听林语堂之便了。他从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上课时,笑颜常开,笑话连篇。讲课时跟着自己的情绪走,③听课的同学则随着他的情绪兴致起伏,轻松愉快,趣味浓厚。林语堂从不强迫学生学习,他认为,学生有权利选择学亦或是不学的自由,学生想学,自是皆大欢喜,学生心里排斥学习,就算强迫他学,终究是达不到学有所得的效果的。既然不想学,有这些时间,不如让学生们自行选择喜欢做的事,喜欢读的书,学到的反而更多。
其次,林语堂上课从不用教科书。他上课所用的教本是《新闻文选》,都是选取自己在报章杂志上看过的文章,内容生动有趣,又实用易懂,与时俱进,而且涵盖多个方面,包括社会、思想、文化、生活、人生等,可以说,一堂课所学到的知识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

..............................
第三章 林语堂教育思想的来源解析及其与时代的呼应..........................35
第一节 林语堂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来源.........................35
一、思想来源.................................35
二、环境因素....................................38
第二节 林语堂教育思想的时代反思....................45
一、丰富现代素质教育理论..................................46
二、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践............................49
第三章 林语堂教育思想的来源解析及其与时代的呼应
第一节 林语堂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来源
纵观林语堂的教育思想,无论其教育目的、师资建设、教学方法以及空气教育诸方面都是以现代人文主义为内核的。人文主义思想极大地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智慧。它以探寻快乐和幸福为人生目标,目光聚焦于人本身,以人为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强调人首先应该关注自我,才能够考虑其他问题。因此,林语堂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才会提出以人为本位的呐喊,主张人是一切学问的中心,而不是屈从于以学问为中心,由此延伸出许多独特的有深度的教育见解。故而,探究林语堂人文主义思想来源,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怀十分必要。
一、思想来源
林语堂素来是矛盾的集合体,主要体现在思想方面。他的一生,成长于以神为主的基督教,痴迷于孔子的道德信条,肯定希腊关于人生价值的世俗文化,高扬佛教的人性,也曾以知识分子的面貌受到“新人文主义”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但他从不迷失于其中,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从精神层面汲取这些文化中有益的部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人文主义教育观。
纵观林语堂的教育思想,无论其教育目的、师资建设、教学方法以及空气教育诸方面都是以现代人文主义为内核的。人文主义思想极大地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智慧。它以探寻快乐和幸福为人生目标,目光聚焦于人本身,以人为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强调人首先应该关注自我,才能够考虑其他问题。因此,林语堂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才会提出以人为本位的呐喊,主张人是一切学问的中心,而不是屈从于以学问为中心,由此延伸出许多独特的有深度的教育见解。故而,探究林语堂人文主义思想来源,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怀十分必要。
一、思想来源
林语堂素来是矛盾的集合体,主要体现在思想方面。他的一生,成长于以神为主的基督教,痴迷于孔子的道德信条,肯定希腊关于人生价值的世俗文化,高扬佛教的人性,也曾以知识分子的面貌受到“新人文主义”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但他从不迷失于其中,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从精神层面汲取这些文化中有益的部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人文主义教育观。
(一)宗教思想
林语堂的家庭信仰颇有渊源,他的祖母是一位虔诚的基督信徒,由此影响了他的父亲林至诚,子承母业,他的父亲早早就进入教会神学院学习,而后受教会派遣成为一名乡村牧师,可以说,林语堂是位十足的“教童”,这对于林语堂本人及其家庭,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意义。自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顺理成章地,林语堂的小学和中学上的都是教会学校。中学毕业后,林语堂决定到圣约翰大学完成大学的学业学习,在此学习期间,正好遇上文艺复兴思潮的兴起,林语堂深受影响,于是,林语堂在潜移默化中开始用人文主义来思考自己是否应该继续接受宗教思想的观念。文艺复兴中宣扬的“人本主义”是一种主张以人为中心,试图通过唤起人的自我本我意识来对抗以神为中心的中世纪思想。它主张的是人的自知和自我,人首先要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人无法取代神,神也无法取代人。这次文艺复兴思潮对林语堂的思想观念转变具有开辟性的作用,可以说,是人文主义打开了他思想转变的闸门,既是认同以人为本观念的第一步,也为日后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以人自身的发展为主体、遵循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让孩子自由快乐成长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结语林语堂的家庭信仰颇有渊源,他的祖母是一位虔诚的基督信徒,由此影响了他的父亲林至诚,子承母业,他的父亲早早就进入教会神学院学习,而后受教会派遣成为一名乡村牧师,可以说,林语堂是位十足的“教童”,这对于林语堂本人及其家庭,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意义。自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顺理成章地,林语堂的小学和中学上的都是教会学校。中学毕业后,林语堂决定到圣约翰大学完成大学的学业学习,在此学习期间,正好遇上文艺复兴思潮的兴起,林语堂深受影响,于是,林语堂在潜移默化中开始用人文主义来思考自己是否应该继续接受宗教思想的观念。文艺复兴中宣扬的“人本主义”是一种主张以人为中心,试图通过唤起人的自我本我意识来对抗以神为中心的中世纪思想。它主张的是人的自知和自我,人首先要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人无法取代神,神也无法取代人。这次文艺复兴思潮对林语堂的思想观念转变具有开辟性的作用,可以说,是人文主义打开了他思想转变的闸门,既是认同以人为本观念的第一步,也为日后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以人自身的发展为主体、遵循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让孩子自由快乐成长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
综上所述,林语堂的教育思想是其思想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时代性、前瞻性、现代性、哲理性、实践性的特点,对中国现代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概括地说:
一、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立人的观念。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懂得“人情事理”的人,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尽管在当时,同时期知识分子提出的“教育救国“的进步意义不容低估,但林语堂以此为契机,提出的教育思想表述得更加具体、也更联系实际,具有积极的建设性。
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且具可操作性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措施,他本人还在教学中身体力行,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其科学性仍大放异采。
综观林语堂的教育思想,无论其教育目的、师资建设、教学方法、读书艺术以及学风培养诸方面都是以现代人文主义为思想内核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发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自我创造,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体现在教学中,则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仅作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辅助者,而不是权威者。而在生活当中,课外的生活经验学习同样是一门重要的课程。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兼顾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设置,它把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生长过程有机联系起来, 重视学生的素质的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一言以蔽之,就主张是活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这一切正是林语堂所一贯主张的。在今天,这些观点对深化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