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统与现代
1.1 传统文明下的担忧
老舍在其散文《我热爱新北京》谈及北京对他创作的影响时说过,虽然离开北京很久,直到一九四九年末才重新回到北京,但在他的心里没有一天不想念着北京,愈是想念,北京的各种印象在作家的头脑里愈是清晰、真切,比亲眼见到还更真实,更加有感情。在实际创作中,北京更成为老舍散文中常常出现的故乡。老舍在评价康拉德时,曾说过“海”就是康拉德的世界,海与康拉德相伴相生,没有海,康拉德就失去了创作的对象,成不了世界一流的作家;没有康拉德,很少有作家能赋予海如此真实的生命力,康拉德依靠海,让虚幻的一切都真实起来,他把海装在心里成为寄托。康拉德与海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如同老舍与北京的不可分割。
老舍在其散文《我热爱新北京》谈及北京对他创作的影响时说过,虽然离开北京很久,直到一九四九年末才重新回到北京,但在他的心里没有一天不想念着北京,愈是想念,北京的各种印象在作家的头脑里愈是清晰、真切,比亲眼见到还更真实,更加有感情。在实际创作中,北京更成为老舍散文中常常出现的故乡。老舍在评价康拉德时,曾说过“海”就是康拉德的世界,海与康拉德相伴相生,没有海,康拉德就失去了创作的对象,成不了世界一流的作家;没有康拉德,很少有作家能赋予海如此真实的生命力,康拉德依靠海,让虚幻的一切都真实起来,他把海装在心里成为寄托。康拉德与海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如同老舍与北京的不可分割。
1.1.1 北京情结
1936 年,在老舍离开北平六年后,在青岛写下《想北平》一文,作者把北平比作母亲,借此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作家以“想”北平为题,没有用“忆”北平、“赞”北平、“念”北平命名是有深意的。写作此篇散文时,老舍客居青岛,身份是漂泊的游子。老舍曾在 1935 年发表的《有钱最好》和《青岛与我》中表示青岛是一个让人“受洋罪”、适合给有钱人游玩的地方,而老舍并不能与青岛发生联系,青岛对于老舍来说只是一片“美丽的沙漠”,他更适合生活在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由此看来,《想北平》的主人公显然就是作家自己。作家用“想”而不用“忆”,因为一“忆”体现不出自己对北平炽热、眷恋的感情;不用“赞”,因为一“赞”就有为北平刻意“说好话”的嫌疑;不用“念”,因为“念”的主观感情色彩没有“想”的贴切和深沉。老舍在文章开篇就坦陈“下笔”之难:虽然作家从小生长在北平,一直到二十七岁才离开,但是也说不尽北京的名胜古迹、风土民情。老舍生长在北平,但却谦虚地表示对北平知之甚少,如果真正离开北平,距离不但会产生美,更会产生“想”、产生爱,爱要几乎说不出,于是他用爱自己对母亲的情感来表达。在老舍的散文中,讲述母爱的有《抬头见喜》(1934)、《宗月大师》(1940)、《病》(1942)、《贺年》(1944)等,特别是《我的母亲》(1943),都有诚挚动人的情感流露。在《想北平》中,再次拾起这份爱来表达对北平的思念。爱北平与爱母亲,两种爱是相近的,爱到想起来时可以微笑,也可以落泪。这爱与老舍的心灵相黏合,作家与北平相爱相融,每一个北平的小事件中都可以看到类似作者这样的普通大众,作家的每一个思念中都有一个北平,只是爱在心头口难开。但说不出也要说,于是就有了《想北平》说得那么情真意切,质朴深沉。
3.1 摆脱不了的“中国情” ..................... 271936 年,在老舍离开北平六年后,在青岛写下《想北平》一文,作者把北平比作母亲,借此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作家以“想”北平为题,没有用“忆”北平、“赞”北平、“念”北平命名是有深意的。写作此篇散文时,老舍客居青岛,身份是漂泊的游子。老舍曾在 1935 年发表的《有钱最好》和《青岛与我》中表示青岛是一个让人“受洋罪”、适合给有钱人游玩的地方,而老舍并不能与青岛发生联系,青岛对于老舍来说只是一片“美丽的沙漠”,他更适合生活在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由此看来,《想北平》的主人公显然就是作家自己。作家用“想”而不用“忆”,因为一“忆”体现不出自己对北平炽热、眷恋的感情;不用“赞”,因为一“赞”就有为北平刻意“说好话”的嫌疑;不用“念”,因为“念”的主观感情色彩没有“想”的贴切和深沉。老舍在文章开篇就坦陈“下笔”之难:虽然作家从小生长在北平,一直到二十七岁才离开,但是也说不尽北京的名胜古迹、风土民情。老舍生长在北平,但却谦虚地表示对北平知之甚少,如果真正离开北平,距离不但会产生美,更会产生“想”、产生爱,爱要几乎说不出,于是他用爱自己对母亲的情感来表达。在老舍的散文中,讲述母爱的有《抬头见喜》(1934)、《宗月大师》(1940)、《病》(1942)、《贺年》(1944)等,特别是《我的母亲》(1943),都有诚挚动人的情感流露。在《想北平》中,再次拾起这份爱来表达对北平的思念。爱北平与爱母亲,两种爱是相近的,爱到想起来时可以微笑,也可以落泪。这爱与老舍的心灵相黏合,作家与北平相爱相融,每一个北平的小事件中都可以看到类似作者这样的普通大众,作家的每一个思念中都有一个北平,只是爱在心头口难开。但说不出也要说,于是就有了《想北平》说得那么情真意切,质朴深沉。
...........................
1.2 现代文明下的反思
1930 老舍赴济南担任齐鲁大学民族研究所文学系主任、文学教授。他在济南工作和生活了四年,写下了《趵突泉的欣赏》《大明湖之春》等优美的写景散文。1934 年 9 月,老舍受聘离开济南前往青岛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主讲欧洲文学概论、文艺思潮、欧洲通史等课程。期间曾与人合办《避暑录话》,并作了《诗与散文》和《中国民族的力量》等演讲。1937 年因青岛局势混乱,老舍再次返回济南任教。老舍在山东时期创作的散文取材广泛,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反映社会现实。
1.2.1 济南印象
老舍在其文论中常常自谦其恭逢良辰美景时缺乏鉴赏力,但在其以“美景”闻名的散文中,如《一些印象》(1930)、《趵突泉的欣赏》(1932)、《更大一些的想象》(1932)、《大明湖之春》(1937)、《五月的青岛》(1937)中,老舍写花草四季,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将古朴的画境与诗美融合,自成一格。
老舍在《一些印象》中,赞叹了济南的秋天有诗一般的境地。老舍用绚丽的颜色展示了济南秋天的山水。青黑色的松树,灰中透黄的草地,山脚像是镶着各种颜色的条子,黄的、灰的、绿的、藕荷色的层层鲜明。山腰中也随着太阳的变动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各种黄色、绿色时而明亮时而昏暗,都随着阳光的照射变化而变化。阳光、蓝天、青山、绿树、翠林,济南的秋天呈现出一幅和谐的画面,各种颜色调和相应,全是淡美的色道儿。作家在描写美景的背后,表现出的是自我内心的安宁、祥和。在当时动乱的时局中,老舍依然保持一颗善意的、平和的赤子之心,超脱于政治、功名的牵绊,发自内心地追求平淡、美好的生活。随后老舍又突出描写了水中的“绿藻”,将绿藻比作翩仙的女子,展现了绿藻柔美、飘摇的模样。作者对颜色的描绘是如此精细、微妙。作家赋予颜色以生命,仿佛不是作者体味出色彩的感情,而是色彩本身就蕴含着情感。
1.2 现代文明下的反思
1930 老舍赴济南担任齐鲁大学民族研究所文学系主任、文学教授。他在济南工作和生活了四年,写下了《趵突泉的欣赏》《大明湖之春》等优美的写景散文。1934 年 9 月,老舍受聘离开济南前往青岛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主讲欧洲文学概论、文艺思潮、欧洲通史等课程。期间曾与人合办《避暑录话》,并作了《诗与散文》和《中国民族的力量》等演讲。1937 年因青岛局势混乱,老舍再次返回济南任教。老舍在山东时期创作的散文取材广泛,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反映社会现实。
1.2.1 济南印象
老舍在其文论中常常自谦其恭逢良辰美景时缺乏鉴赏力,但在其以“美景”闻名的散文中,如《一些印象》(1930)、《趵突泉的欣赏》(1932)、《更大一些的想象》(1932)、《大明湖之春》(1937)、《五月的青岛》(1937)中,老舍写花草四季,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将古朴的画境与诗美融合,自成一格。
老舍在《一些印象》中,赞叹了济南的秋天有诗一般的境地。老舍用绚丽的颜色展示了济南秋天的山水。青黑色的松树,灰中透黄的草地,山脚像是镶着各种颜色的条子,黄的、灰的、绿的、藕荷色的层层鲜明。山腰中也随着太阳的变动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各种黄色、绿色时而明亮时而昏暗,都随着阳光的照射变化而变化。阳光、蓝天、青山、绿树、翠林,济南的秋天呈现出一幅和谐的画面,各种颜色调和相应,全是淡美的色道儿。作家在描写美景的背后,表现出的是自我内心的安宁、祥和。在当时动乱的时局中,老舍依然保持一颗善意的、平和的赤子之心,超脱于政治、功名的牵绊,发自内心地追求平淡、美好的生活。随后老舍又突出描写了水中的“绿藻”,将绿藻比作翩仙的女子,展现了绿藻柔美、飘摇的模样。作者对颜色的描绘是如此精细、微妙。作家赋予颜色以生命,仿佛不是作者体味出色彩的感情,而是色彩本身就蕴含着情感。
在 1932 年发表的《非正式的公园》里,老舍将齐鲁大学描写成美丽的公园,被绿色包围的世界。楼前是大片的绿色草地,楼四周全是绿树,深绿色的“爬山虎”铺满屋顶,有风经过便形成了绿色的波浪,再加上绿槐、绿枫,绿的群山、绿的田野,作者将视觉与听觉联用,使静态的绿叶变成动态的绿浪,视野由近及远,一切颜色都消沉在绿的中间,成为一片“绿海”。
............................
2 亲情与友情
2 亲情与友情
2.1 亲情中的人生感怀
2.1.1 母亲——生命的教育
老舍从小饱受生活之困,他在《昔年》一诗中写道:“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倘无共产党,荒野鬼为邻!”本事描写了老舍艰辛的童年生活。老舍没有写过严格意义上的自传,但对其散文抽丝剥茧,可以寻得一些关于老舍家庭的线索。从散文《宝地》中得知,老舍的父亲因为保卫紫禁城,被八国联军杀害,甚至连尸骨都没有找回。自幼丧父,跟着寡母长大,母亲的一生对老舍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
2.1.1 母亲——生命的教育
老舍从小饱受生活之困,他在《昔年》一诗中写道:“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倘无共产党,荒野鬼为邻!”本事描写了老舍艰辛的童年生活。老舍没有写过严格意义上的自传,但对其散文抽丝剥茧,可以寻得一些关于老舍家庭的线索。从散文《宝地》中得知,老舍的父亲因为保卫紫禁城,被八国联军杀害,甚至连尸骨都没有找回。自幼丧父,跟着寡母长大,母亲的一生对老舍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
写于 1943 年的《我的母亲》是老舍自己记述母亲的一篇散文,而且是篇幅最长记述最祥的一篇。作者回忆说因为穷人家只顾求生,不讲什么“家谱”,所以老舍除了对姥姥家略知一二外,其他的都说不出,而对给了他“生命”和“性格”的母亲,虽然只是一种回忆,但字字声声都在呼唤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女性。穷困的母亲独立抚养三儿两女,加上一个吸鸦片、摸纸牌而且脾气极坏的“父亲的寡姐”,更是苦上加苦,难上加难。她给人洗衣补衣,双手终年鲜血微肿,但做事永远不敷衍。她终年无休息,而且事事都不马虎,连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臭袜子,她也给洗得雪白;破旧的小院子,被她收拾的井井有条、有花有草;有客人来,不管手中怎么窘迫也要设法款待;母亲最肯吃亏,宁可吃亏而不逗气。
这样写来,也许读者会以为老舍的母亲是个逆来顺受的劳动妇女,但是错了,作家特别强调了“母亲并不软弱”。表面上看,母亲一年四季做最苦最累的工作来支撑家庭,甚至面对吸鸦片、摸纸牌、脾气极坏的父亲的寡姐也从没反抗过。她仍能在忙碌中把家里收拾得清清爽爽,没有丝毫怨言,这就是母亲真正的、“软中硬”的性格。但是在骨子里,母亲的性格十分刚强。她能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母亲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母亲爱干净整洁的习惯也影响了老舍。老舍书写母亲,更多地依附于“此在”的世界,把对母亲的爱融入日常生活中,写出了母亲的辛酸与伟大,表现出了含蓄内敛、刚柔相并的母爱。
这样写来,也许读者会以为老舍的母亲是个逆来顺受的劳动妇女,但是错了,作家特别强调了“母亲并不软弱”。表面上看,母亲一年四季做最苦最累的工作来支撑家庭,甚至面对吸鸦片、摸纸牌、脾气极坏的父亲的寡姐也从没反抗过。她仍能在忙碌中把家里收拾得清清爽爽,没有丝毫怨言,这就是母亲真正的、“软中硬”的性格。但是在骨子里,母亲的性格十分刚强。她能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母亲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母亲爱干净整洁的习惯也影响了老舍。老舍书写母亲,更多地依附于“此在”的世界,把对母亲的爱融入日常生活中,写出了母亲的辛酸与伟大,表现出了含蓄内敛、刚柔相并的母爱。
母亲的教育对老舍来说是“无声”、“无言”的,是其终生为人处世的法则,老舍通过对母亲性格的展示,也总结了自己的性格,这也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母亲是作家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给予作者生命的教育和性格。养成。以至于影响作家成年之后的社交和行事,成就了一个对任何事都平和、淡然的老舍。这种性格的传承,生命的教育,是不求回报的。在儿子当了小学校长后,母子两人都一夜未合眼,儿子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母亲的回应只是“一串串的眼泪”。她并不等待儿子的回报,只要儿女好,哪怕全离开了自己,自己过着终日没有人说一句话的日子。直到大年三十,儿子只能回家陪伴她两个小时,她与冰锅冷灶相伴守岁,也只是给儿子抓了一把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没想到竟是诀别!
............................
............................
2.2 友情中的真情乐趣
2.2.1 朋友——友情的见证
老舍在散文《可爱的成都》(1942)中,发自肺腑地说:“一个人的生命,我以为,是一半儿生活在朋友中的。”[1]这文字不是他随随便便写下的,而是他人生经验的结晶和升华。纵观老舍散文,写友情的所占颇多。关于友情的散文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悲悼英年早逝的挚友;另一类是刻画活着的好友。两种类型风格迥异,但都能体会到作家的情真意切。
2.2.1 朋友——友情的见证
老舍在散文《可爱的成都》(1942)中,发自肺腑地说:“一个人的生命,我以为,是一半儿生活在朋友中的。”[1]这文字不是他随随便便写下的,而是他人生经验的结晶和升华。纵观老舍散文,写友情的所占颇多。关于友情的散文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悲悼英年早逝的挚友;另一类是刻画活着的好友。两种类型风格迥异,但都能体会到作家的情真意切。
发表于 1934 年的《哭白涤洲》,可看作老舍对友情的一个诚挚而神圣的纲领。贯穿全文的一条轴线就是“哭”。对于“哭”,老舍流泻得有条、有理、有序。作家先说明了白涤洲的身体好,这一点朋友们都知道,以至于在接到病危通知时,作家并不信那个电报,因此隔了一天才动身去北平。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竟然晚了一天,所以作者说“梦也梦不到他会死”。于是作家先翻出白涤洲给他的一封信,其中讲述了友人在半个月中的遭遇:大孩子蓝死、夫人死、女孩苓死,接着是菊死和白老伯死,一气死了五口人,这位好友“情形极惨”,在冰寒的月光布满的庭院中,只能流泪寂呼“老天欺侮起来好人没完”。朋友哭着给老舍写信,看信的人也只能以“哭”抒感,哭“人生是什么呢?”只有在散文中,老舍才能这样直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友人的哀思。虽然家里一连死了五个人,但白涤洲的精神并没有被打垮,还去了西北调查方言。接着老舍从正面对这位好友作评价:“朋友里,他最好,他对谁也好。有他,大家的交情有了中心。什么都是他作,任劳任怨的作,会作,肯作,有力气作。”一连五个“作”字,使散文节奏急促,情感表现更加强烈,以至于将友人之死归罪与“无知的老天”。在老舍的作品中很少流露“咒天”这样悲愤的情感,但对于好友白涤洲,老舍不能不为其鸣不平,为其学问,为其思想,更为他们之间的友情。
老舍敬悼的又一位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许地山。在发表于 1941 年的散文《敬悼许地山先生》中,作者没有谈许地山的文学创作,而着重回忆其学问与人品。反复运用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发出悲叹——他本应长寿,竟这么早就会死;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本应长相厮守,而他已经死了。文章如泣如诉,动人心弦,说完自己的悲哀,再叙他与许地山的亲密过往。老舍 1921 年认识许地山,同在北京基督教会做些社会服务工作。许地山比老舍年长六岁,待老舍如同亲爱的大哥哥。之后许地山留英深造,研究比较宗教学,他兴趣广泛,博学多闻。1924 年,老舍前往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讲师,与许同住一屋。由许地山带着老舍逛伦敦城,看图书馆博物馆,听他谈天说地,既有趣又有益,由此可见二人关系既相敬又亲密。
...............................
3 风格与成因........................ 27
3 风格与成因........................ 27
3.2 对“幽默”的不懈追求 ..................... 29
3.3 对国外文化的借鉴 ................... 34
3 风格与成因
3.1 摆脱不了的“中国情”
中国现代作家文化心理的演变有两个参照系:一是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形成的文化氛围,二是民族面临的国情、民族的命运和未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人,他们几乎都背负着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压力,充满了发展意识的历史意识,向往现代化和突破。老舍作为社会价值判断的一份子,也深感困惑。一方面,他感到国内危机、国情衰弱的痛苦和软弱,渴望国家的强大;一方面,他对现代文明影响下的传统文明的衰落深感忧虑。他从文化史和国民性的角度对时代和民族进行反思,创作出文化内涵丰富、意蕴深厚、融睿智和性灵于一炉的文学作品。
老舍的散文与他的其他文体创作一样,围绕始终摆脱不了的“中国情”,从三个方面展现作家的情感贯注。首先,从道德的观点,把中国看做是“一个受精神疾病所困扰的国家”,并由此引发传统与现代性两极尖锐对立。这种疾病根植于中国传统,现代性就是消除传统迷信,并寻求精神上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在现代作家中,从东西方文明对比的宏观角度去批判中国国民性,老舍堪称独步。在比较中,作家深感自己民族在发展中的迟滞,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老舍独特的生活环境、教养和文化素质,决定了他对传统文化不可能全盘否定,并将传统文化中美好的素质融入新的时代潮流中,并渗透到他作品的深层结构中。老舍的作品给我们展示了在千百年来传统文化沉积物的重压下,现代文明必须吐故纳新,重新生成。
中国现代作家文化心理的演变有两个参照系:一是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形成的文化氛围,二是民族面临的国情、民族的命运和未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人,他们几乎都背负着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压力,充满了发展意识的历史意识,向往现代化和突破。老舍作为社会价值判断的一份子,也深感困惑。一方面,他感到国内危机、国情衰弱的痛苦和软弱,渴望国家的强大;一方面,他对现代文明影响下的传统文明的衰落深感忧虑。他从文化史和国民性的角度对时代和民族进行反思,创作出文化内涵丰富、意蕴深厚、融睿智和性灵于一炉的文学作品。
老舍的散文与他的其他文体创作一样,围绕始终摆脱不了的“中国情”,从三个方面展现作家的情感贯注。首先,从道德的观点,把中国看做是“一个受精神疾病所困扰的国家”,并由此引发传统与现代性两极尖锐对立。这种疾病根植于中国传统,现代性就是消除传统迷信,并寻求精神上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在现代作家中,从东西方文明对比的宏观角度去批判中国国民性,老舍堪称独步。在比较中,作家深感自己民族在发展中的迟滞,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老舍独特的生活环境、教养和文化素质,决定了他对传统文化不可能全盘否定,并将传统文化中美好的素质融入新的时代潮流中,并渗透到他作品的深层结构中。老舍的作品给我们展示了在千百年来传统文化沉积物的重压下,现代文明必须吐故纳新,重新生成。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的反传统的立场是从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条件出发,而不是从精神或艺术的方面去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是国家与社会差距拉大的必然结果。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根植于社会时代,反映了作家积极参与构建社会的政治诉求和和对恶劣环境的批判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五四”以来最宝贵的成果。三十年代的普遍文学期待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从政治功用的角度出发,批评了当时盛行的幽默之风。老舍也因与“论语派”的种种关联,被划分为“帮闲”文人。事实上,老舍是一位关注国家事务、民族命运以及民生疾苦的爱国作家,他通过揭露社会的落后、国民的种种陋习,同样能反映“文学是时代的呼声”,表现出老舍对民族命运的至深关切。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