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90年代文学小说的上海书写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8766 论文编号:sb2019020215354024823 日期:2019-02-1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王安忆的上海书写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首先,作为海派在当代的后人,王安忆的上海书写在内容上有对海派写作传统的传承;其次,王安忆发展了都市女性文学,在作品中对女性精神进行了新的探索;最后,王安忆的上海书写并没有停留在世俗生活表面,而是在创作中注入了个人对社会问题和人生价值的思考,体现出现代化的人文关怀。虽然王安忆的小说创作意义重大,但在细节描写、形象设置等方面也存在着缺陷,这些是不能够忽视的。

第一章  王安忆 90 年代小说上海书写的文本展现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物质都市
王安忆一直在找寻上海的灵魂,这个灵魂就埋藏在上海的日常生活中。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没有高楼林立,没有莺歌燕舞,有的是弄堂老街,有的是杯盘灯盏,这些普普通通的事物组成了王安忆作品中的上海日常景象。
一、老上海的典型景观
在城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上,不少作家选择从时间入手做纵向考察,如一些反映历史变革和时代发展的作品《子夜》《日出》等,而王安忆更擅长从空间着眼对城市进行立体展现,所以在对上海日常生活进行描写时,王安忆将大量笔墨用在了上海城市空间的建构上。那么,上海这座城市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在王安忆看来,真正可以代表上海建筑群落的是弄堂这种典型的空间意象。
正如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城市建筑,弄堂是上海特有的居民形式。弄堂又称作“里弄”,大约出现在 19 世纪 60 年代,它是近代上海政治、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兼有中国江南地区民居和西方建筑的特色。谈及上海的繁华,陆家嘴的高楼林立不能不提,而讲到上海的历史,那就要从弄堂去找寻了,弄堂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见证过城市的繁华与沧桑。弄堂与市民关系密切,人们在弄堂中待客接物、生老病死,上演着一幕幕的人间真情,它是最能够展现市民真实生活状态的地方,相比繁华热闹的商业街、绚丽魔幻的舞厅,弄堂更加具有市民的生活气息。弄堂有相对稳定的居民群体,且市民长期聚居生活形成了较为一致的风俗习惯,所以,了解了弄堂便了解了上海的城市文化和精神内涵。年幼的王安忆跟随父母来到上海后便居住在淮海路的弄堂里,一住便是 15 年,15 年的弄堂生活使她极其了解弄堂并且对它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她偏爱着上海的弄堂:“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可知的,有一些私心的。”[1]。上海的居民住宅有很多类型,像是花园洋房、公寓住宅,但是这些都不曾出现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她只是写新式里弄,或许花园洋房更加符合资产阶级身份的程乃珊,而公寓住宅又是前辈张爱玲的专利。90 年代以后,王安忆创作了多部上海题材的作品,虽然讲述的内容各异,但故事展开的背景都选择了弄堂,她让人物在弄堂中往来穿梭,叙述他们在弄堂里的点点滴滴。
.......................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女性主体
小说的基本要素有三个,环境、故事与人物。在王安忆的上海书写作品里,环境是上海弄堂,故事是日常生活,而将弄堂变得斑斓,故事变得温情的人物便是上海女人。王安忆在 80 年代初期着手写上海故事,从初期的《雨,沙沙沙》《小城之恋》到《流逝》《长恨歌》等作品,女性无疑是上海书写的主体和英雄。无论是绝代风华的“上海小姐”,还是土生土长的弄堂女儿,甚至是漂泊无依的外来移民者,王安忆始终对她们温柔相待,关注她们的日常起居和心路历程,挖掘她们身上特有的精神品质。
一、城市生活中的精神代言
在中国历史中,女性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她们没有独立人格,也鲜有话语权,是一群被歧视的对象,所以能被写入文学作品中的更是寥寥无几。上个世纪 30年代,社会变动带来中国文坛的繁荣,城市文学发展迅猛,上海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如“新感觉派”小说和左翼作家茅盾的《子夜》。这些男性作家们在作品中也塑造了一些女性形象,她们有的是富家小姐,有的是歌厅歌女,有的是商人太太,有的是失足少女,但这些女性人物的存在只是为了突显主要人物,为了衬托男性形象的伟岸而设置,她们并不是作家真正关心的主体,作品自然不会出现有关于女性意识的内容。真正将女性作为主角,从女性角度、女性心理写女性人物的作家是后来出现的张爱玲、苏青等人。新时期,王安忆延续着这种“女性化”的传统,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来诠释上海文化。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性作家占据了半壁江山。女性作家写女性是非常普遍的,但像王安忆这样在全部城市题材作品中将女性作为主人公却是少见的,但她并不希望自己因此被贴上女性主义作家的标签,她只是写了一个有关于女人的情感世界。写作 40 余载,她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女性角度思考女性问题,从早期的“雯雯系列”到 80 年代中期的“三恋”,再到后来的《长恨歌》《富萍》《逃之夭夭》,这种对女性的关注一直没有停止过。王安忆对女性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男性,男性只是作为女性的一种点缀而存在,她之所以颠覆传统,是因为她认为:“我们写作更多的是从审美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觉得女性更为情感化、更为人性化,比男性更有审美价值。”[1]她笔下的女性既不是新感觉派作家笔下流连于都市夜生活的现代女郎,不是张爱玲笔下不食人间烟火的富家小姐,更不是卫慧笔下放纵自我的颓废女孩,而是将全部身心投之于日常生活并在其中锤炼自己的普通女性。
.............................

第二章  王安忆 90 年代小说上海书写的文化特质

第一节 世俗文化的展现
每一座城市在崛起的过程中都会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品格,上海也不例外。上海的历史很短,但文化特色鲜明,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世俗性。王安忆说,“上海这城市在有一点上和小说特别相投,那就是世俗性。”[1]她笔下的上海是俗的,带着些烟火气息,相比上海的摩登文化,她更加肯定并且热衷于表现城市世俗性的一面,在小说创作中大量地描写日常世俗的场景,表现出强烈的市民意识。虽然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故事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但却隐藏着作家独特的价值观念、写作立场。
一、日常性视角
日常生活从明清起就成为中国小说的主要书写对象,但是到了 20 世纪中后期,由于文学过多地受到时代的干预,使得以讴歌英雄人物、反映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题材作品大行其道,而单纯地表达个人经验的小说则一度遭到怀疑和批判,文学中难见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社会环境的改变带来文坛新面貌,文学史中涌现出了一批“新写实小说”,作家们开始摆脱政治意识的束缚,重新关注人及其生存空间,使日常叙事回归,其中的代表作家就是王安忆。
王安忆在她的每一个上海故事里都展现一个不同时代的上海形象,《流逝》描写的是“文革”时期的上海,《长恨歌》记叙的是解放前夕的旧上海,《妹头》书写九十年代市场经济洪流中的上海,虽然时代不同,但是作者始终坚持从日常视角讲述上海历史。王安忆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作家而不是历史学者,所以她不会在文学创作中直接谈论历史问题,而是将关注点放到了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上。在创作中,她避开了宏观叙事,注意从细微处着手,在这一点上,她是继承了海派文学传统的。在王安忆的上海故事里,没有金戈铁马、风云变幻,历史人物、政治观念统统被消解,民众的日常生活始终是她浓墨重彩的地方。对于上海,王安忆始终有着不同的理解,纵使上海高楼林立、华灯璀璨,日常生活才是它的精髓,所以,她选择了日常生活作为书写上海的切入点,用独特的视角观照上海,描绘出上海的另一种风景,同时,上海的文化传统也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得到彰显。
...........................

第二节 市民文化的流露
市民群体是城市的主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和审美理想。对于上海的市民来说,由于受到商业文化的影响,他们往往更加世故、务实,热衷于物质满足和感官享受,形成了上海特有的市民文化。王安忆在小说中也以市民为描写对象,其中最主要的女性,全方位地展示她们对美、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和欲望,从独特视角展现上海市民文化。
早在清末,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就描写了上海妓院中的生活,展现了一个充斥着女人欲望的世界,此后,作家们对大城市中女性欲望的书写始终在继续。城市对女性形成天然的吸引,城市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多,吸引大量女性涌入城市生活,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女性释放自我,身体和精神都获得了新生,同时,现代的、摩登的城市多是欲望的聚集地,城市的繁华热闹和开放自由对女性形成一种诱惑,唤醒内心深处被压抑已久的欲望。在消费至上的社会,追求物质满足和身体享受都被视为合理,而城市人性的表达,往往离不开对这些欲望的挖掘。知识分子身上肩负的道德使命促使王安忆不断地去关照普通人的内心诉求,尤其是其中的女性,除了关注她们的日常起居外,更加注意挖掘她们内心的现实欲望。注重对女性物欲和情欲的表达,是王安忆上海书写在创作内容上的又一显著特点。
一、物质营造的欲望世界
城市是人类欲望的聚集地,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更是滋生各种欲望的舞台,物欲、情欲、权欲争相吞噬着人们的灵魂,使人欲罢不能。相比较男性,上海的女性更容易为欲望诱捕,而对女性形成最大吸引的便是物质。二十世纪末期,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大步向前,迅猛的发展给上海的女性带来更多的机遇,另一方面,城市的繁荣和发达刺激了她们内心的物质欲望,悄然改变了她们的思想,引诱她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物质满足。然而对物质的无限追求又让自己变得被动,不可避免地成为物质的俘虏,有时甚至被带入歧途,坠入罪恶的世界。王安忆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用笔触记录着都市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欲望挣扎。
............................
第三章 王安忆 90 年代小说上海书写的审美追求......................... 28
第一节 浓郁感伤的怀旧氛围...................................... 28
第二节 细腻精致的细节描写...................................... 30
第三节 客观理性的全知视角...................................... 32
第四章 王安忆 90 年代小说上海书写的文学史意义....................... 34
第一节 王安忆 90 年代小说上海书写与海派文学的传承............... 34
一、凸显上海的都市性....................................... 34
二、着力描写都市男女....................................... 36

第四章  王安忆 90 年代小说上海书写的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王安忆 90 年代小说上海书写与海派文学的传承

.........................

结语
陈村在《长看王安忆》中写到:“在中国的职业作家中,她是最像作家的一个。没有宣言,没有旗帜,没有花絮。在长长的岁月中,她总是有作品,总是有新的好的东西。对她,你可以期待。你可能比她辉煌,但没她古朴。在中国的女作家中,她是最像女性的一个……她是一层层做起来的:是她自己,是女人,是人。她把每一层都做得扎实,还不曾歪曲自己。用比较俗套的说法,她像走向河口的河,饱经世故,渐渐开阔、舒缓、宠辱不惊。”这可以说是对王安忆及其作品较为中肯的评价。
王安忆从 70 年代末期开始文学创作,时至今日已走过 40 多个年头,在这40 多年里,她始终对文学怀抱热情。她求新求变,从不限定自己的写作范围,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领域,最终将目光落在上海这座城市,她关注上海的方方面面,并将它们写入作品。特别是在 90 年代,王安忆的创作热情不可阻挡,先后创作了多部以上海为题材的作品如《长恨歌》《米尼》《我爱比尔》等,不断刷新着对上海的认识。
王安忆的上海书写从来没有离开过日常生活,她关注市民百姓的日常起居,挖掘其中折射出来的市民精神、价值观念。她用绵密细腻的语言,理性客观的口吻,讲述平凡岁月里的上海精髓。她偏爱女性,所以上海故事的主角大都是女性。她们具有精明务实、坚韧顽强的品质,这些品质是上海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同时女性的魅力为城市增添了光彩。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