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虚构”的城市与乡村
第一节 “虚构”与先锋文学
传统的西方文论认为“虚构”是与“现实”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因为一切文学都是虚构的,“虚构”也自然成为对文学与非文学进行区分的重要标志。而“虚构”在先锋文学中则表现为一种叙事策略,它来源于后现代主义,是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写实相对的一种假定的“虚构”。苏童的先锋短篇小说就是利用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策略,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位移,虚幻空灵的人物塑造等营造了一个虚构的城市与乡村。
一、文学理论中的“虚构”
“虚构”这个概念最先来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几位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最先提出“模仿”一说,把艺术当成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这种模仿有想象加工的成分在里面,自然构成了虚构。亚里士多德也继承了模仿这一观点。后面的文学理论家在对文学进行定义时直接通过想象与虚构,重要代表斯达尔夫人指出,我们所谓的文学指那些基于虚构和想象的写作——诗、散文体小说和戏剧。②福斯特、韦勒克等重要文艺理论家也基本沿袭了文学即想象与虚构这一观点。文艺理论家伊瑟尔对虚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在著作《虚构与想象》中提出文学是一种虚化的行为,虚构的文本特征就是现实、虚构、想象的“三元合一”。文本的真实是假象的真实,它的功能是赋予对象以想象的空间。③虚构化的行为来自作者对现实世界的选择,文本中语言、语义层面的越界,以及读者对文本的一种自我理解。可以看出,他已经关注文本在创作过程中对语言的利用制造的一种虚构效果。法国解构主义的代表德里达在语言的层面上提出“延异”一说,通过延缓化与间距化来克服日常语言的特点,使文本达到虚构化的效果。由此可见,虚构是一种特有的文学现象。
......................
第二节 作家的人生体验与“虚构”......................
作家的人生体验是他们对人的生命存在意义的审美把握。12人作为生命的个体,要时刻思考着为什么而活,以及自己的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同时在情感的参与过程中,体会着一种文化审美内涵。所以,作家在体验人生之时是一种进入虚幻境界、物我两忘的感觉。这反映在文学创造中就是一种对现实经验的超越性虚构。
一、作家体验中的“虚构”
文学是作家体验的表述,体验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作家的体验是反映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一方面,它需要情感的参与,即创作是作家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体验是在以往经历过的事情的基础上,进行的回忆、醒悟与加工。可见,体验触及到文学及其文学创作的本质内含。作家体验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虚构的过程。
首先,作家的体验融合了自身的主观情感,它不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真实再现。作家对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这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就成了虚构。例如,在封建科举制的影响下不乏一大批落第、破败的读书人,但只有蒲松龄写出了鬼魅奇幻的《聊斋志异》。蒲松龄对屡试不中的迷茫,以及生活的穷困潦倒深有感触,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自然也夹杂了主观的感受,在他的作品中就体现出了想象与虚构。当然,情感活动越浓烈,想象力越丰富,作品的虚构之风与艺术力量就越强大。李白的作品就充分地展现了虚构的力量,他没去过天姥山却能凭借做梦的游历,写下了恣意飞扬的篇章。可见,文学作品被情感活动深深浸润着,笼罩着作家的体验。人们也是通过文学中的虚构穿越古今,重新体验先人们的生活境况和内心活动,透视世界各民族的心灵和他们沟通对话。
其次,体验是一种双向互渗的过程,当它生成记忆之时已经掺杂了虚构的成分。心理学认为,“人的记忆不是原有印记的简单保持与复现,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变化和不断地重建”。因此当作家进行回忆的时候,他此刻的感受就会对曾经变化过了的记忆进行一次体验,而曾经经历之时的体验在回忆中其实已经面目全非了。当然,作为记忆中的体验也会反过来影响当下的感受与体验。所以,一些作家在创作时大都是根据先前印象深刻的心灵体验,而非此刻的感受。来自心灵的深刻人生体验往往会成为作品的灵魂,而非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鲁迅与农民的接触不是很多,大多来自童年,但他却刻画了一批经典的农民形象,如闰土、祥林嫂。这主要来自于他心灵的一种深刻体验及想象与虚构。
........................
第二章“写实”的城市与乡村
第一节 “写实”的文化背景
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创作受到了“文革”的影响,是在写作集体失语之后的一次有力呐喊,展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反叛。而“先锋”到“写实”的转变则是在九十年代末,市场经济崛起的时代而进行的一次被迫改变。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作家创作姿态发生了改变,他们由哲学上的精神探索回到了对现实的描摹,开始着力书写时代的转型与普通群体的生活状态。从创作理论上看,这里的“写实”是不同于现实主义的一种“新写实”,它是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思想和写作技巧,又把它融合到传统的现实主义之中的体现。所以苏童在“先锋”后的“写实”小说是在承受着时代压力与创作思潮后的一种展现。
一、市场经济下的文艺形态
当代文学发展到九十年代,自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进行与发展,人们的传统观念与文化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更倾向于一种大众化、世俗化的文化形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普遍热衷于追求金钱与利益,而不再专注于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文化的崇高性与指引性正在逐渐消失,文学也逐渐退居到一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此时,文学正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亟需一种突破性的发展。其次,随着文化传媒的市场化,人们更加喜欢在视听媒介中获得文化,传统的纸质文化传媒逐渐被淘汰。人们呆在播放器前与电影院的时间要比在图书馆多得多,视听娱乐带来的刺激与享受,也要远远超过沉默黝黑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的精神与价值逐渐淡化,文学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可以看出,在九十年代市场化与商业化的环境中,文学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考验。
先锋文学在市场经济的文化语境下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亟需一场裂变性的选择或转型。一方面,文学的大众化与世俗化使先锋文学的接受群体发生了改变,人们对艰深晦涩的先锋小说失去了阅读兴趣,更加倾向于接受大众化的文学读物。另一方面,曾经支持先锋小说的刊物在市场化机制下为了迎合大众审美趣味,追求市场利益而相继停刊,先锋文学失去了强有力的阵地。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假如小说真的应该消失那并非是它已经精疲力竭,而是因为它处在一个不再属于它的世界之中”58。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先锋文学出现被迫集体转型的现象。余华抛却暴力书写回归传统,重塑民间写作,在温情中展现生存主旨。格非走出“叙事迷宫”,回归传统叙事,对现实中人的生存价值进行探索。苏童在先锋文学整体转型的大背景下,顺应时代的创作潮流进行了自觉的转型,在短篇小说创作中表现为先锋向写实的转变
..........................
第二节 “写实”下的城市与乡村
新写实小说的主题就是展现生活之流,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尤其展现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无所适从。苏童后期的写实短篇小说已从先锋时期对过去的描写转向了对当下的描写,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呈现了城乡底层人的生活状态,揭示了他们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
一、城乡底层人的生存困境
新写实小说对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做了细致地描摹,苏童在写实短篇小说中也对底层人物进行了更多的关注。苏童曾说过他自小就在苏北老街长大,在南京工作之后又租住在市民小区,每日与市井之人打交道,对底层人物的生存境况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他在写实短篇小说中呈现了形形色色的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表现出对底层人物的生存境遇的关注,以及悲悯、同情的心态。
当代文学发展到九十年代,自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进行与发展,人们的传统观念与文化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更倾向于一种大众化、世俗化的文化形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普遍热衷于追求金钱与利益,而不再专注于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文化的崇高性与指引性正在逐渐消失,文学也逐渐退居到一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此时,文学正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亟需一种突破性的发展。其次,随着文化传媒的市场化,人们更加喜欢在视听媒介中获得文化,传统的纸质文化传媒逐渐被淘汰。人们呆在播放器前与电影院的时间要比在图书馆多得多,视听娱乐带来的刺激与享受,也要远远超过沉默黝黑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的精神与价值逐渐淡化,文学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可以看出,在九十年代市场化与商业化的环境中,文学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考验。
先锋文学在市场经济的文化语境下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亟需一场裂变性的选择或转型。一方面,文学的大众化与世俗化使先锋文学的接受群体发生了改变,人们对艰深晦涩的先锋小说失去了阅读兴趣,更加倾向于接受大众化的文学读物。另一方面,曾经支持先锋小说的刊物在市场化机制下为了迎合大众审美趣味,追求市场利益而相继停刊,先锋文学失去了强有力的阵地。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假如小说真的应该消失那并非是它已经精疲力竭,而是因为它处在一个不再属于它的世界之中”58。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先锋文学出现被迫集体转型的现象。余华抛却暴力书写回归传统,重塑民间写作,在温情中展现生存主旨。格非走出“叙事迷宫”,回归传统叙事,对现实中人的生存价值进行探索。苏童在先锋文学整体转型的大背景下,顺应时代的创作潮流进行了自觉的转型,在短篇小说创作中表现为先锋向写实的转变
..........................
第二节 “写实”下的城市与乡村
新写实小说的主题就是展现生活之流,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尤其展现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无所适从。苏童后期的写实短篇小说已从先锋时期对过去的描写转向了对当下的描写,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呈现了城乡底层人的生活状态,揭示了他们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
一、城乡底层人的生存困境
新写实小说对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做了细致地描摹,苏童在写实短篇小说中也对底层人物进行了更多的关注。苏童曾说过他自小就在苏北老街长大,在南京工作之后又租住在市民小区,每日与市井之人打交道,对底层人物的生存境况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他在写实短篇小说中呈现了形形色色的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表现出对底层人物的生存境遇的关注,以及悲悯、同情的心态。
苏童在写实短篇小说中展现了底层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比如《二重唱》里的出租车司机与无家可归的醉汉;《垂杨柳》中的货车司机以旅店女接待员;《香草营》里的医生与养鸽爱好者;《点心》里的食品店女店员与浴室锅炉工;《手》中的火葬场工作人员;《马蹄莲》里的保险推销员与负债的花店店主;《万用表》中工厂里的工人等。相比先锋时期活跃在香椿树街上的市井平民,写实短篇小说中的人物类型更加丰富。苏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底层的各类人物,真实地再现了底层人物的日常生活图景。
在写实短篇小说中,苏童着重刻画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展现他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无奈。苏童首先关注到了乡村人的生存困境与悲惨命运。《堂兄弟》讲了枫杨树乡的德臣与道林堂兄弟俩为了盖新房子的艰难困境,尤其对道林一家的困境进行了详细描写。德臣家的新房要动工,与他家房子挨在一起的道林没钱盖房心里不是滋味,回家和媳妇诉苦。夫妻俩看着自己家发黑的房梁和椽子上面结了蜘蛛网,老鼠在上面乱跑,于是道林狠下心来借钱盖房。由于被堂兄弟德臣抢先一步,道林不仅没有从亲戚那里借到钱还听了很多难听的话,回家只能拿媳妇撒气。后来终于从媳妇娘家借到钱,新房盖好后又只能从牙缝里省钱还债。孩子吃不到肉就闹,换来的是大人的毒打,被打怕了,就抢同学的饼干吃,从家里偷鸡蛋煮着吃。孩子不仅吃不到肉,还天天喝稀饭,连干饭都吃不到。道林和德臣两家的厨房挨着,谁家煮啥饭孩子鼻子一闻就知道,为了怕孩子哭闹,他们两家就商量着煮干饭的时候通知对方。后来德臣家来客人吃肉忘了通知道林家,孩子们闻到了肉味哭闹不止,嚷着要杀猪。道林被逼得摔锅砸碗,躺在饭桌上吼叫,“来,你们都来,把我吃了吧!”又捶着胸和腿,让他们割那里的肉吃,道林一家的生存困境由此可知。他们穷困到不仅从自己牙缝里省钱,还要从孩子的嘴里省。苏童对乡村人的生活习惯和状态的细致描写,真实地再现了他们的生存困境。
.......................
第三章 先锋到写实的转变 ...................... 38
第二节 叙事的转变.......................... 41
第三节 风格的转变....................... 45
第三章 先锋到写实的转变
第一节 主题的开拓

...........................
第三章 先锋到写实的转变 ...................... 38
第二节 叙事的转变.......................... 41
第三节 风格的转变....................... 45
第三章 先锋到写实的转变
第一节 主题的开拓

...........................
结语
短篇小说的创作是一个自觉地对艺术追求的过程,雷达认为“短篇最能见出一个作家的语感、才思、情调、气质、想象力之水准,有些硬伤和重要缺陷,用长篇或可掩盖过去,一写短篇,便裸露无遗矣。对一个作家艺术表现力的训练,短篇是最严酷和最有效的。”①苏童三十多年来笔耕不辍地坚持短篇小说的创作,不仅是来自内心恒久的热爱,更是对短篇小说创作艺术的不断打磨。从先锋到写实的转型是苏童在先锋文学整体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下做出的自主改变,也证实了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文体自觉与艺术水平的提高。
短篇小说的创作是一个自觉地对艺术追求的过程,雷达认为“短篇最能见出一个作家的语感、才思、情调、气质、想象力之水准,有些硬伤和重要缺陷,用长篇或可掩盖过去,一写短篇,便裸露无遗矣。对一个作家艺术表现力的训练,短篇是最严酷和最有效的。”①苏童三十多年来笔耕不辍地坚持短篇小说的创作,不仅是来自内心恒久的热爱,更是对短篇小说创作艺术的不断打磨。从先锋到写实的转型是苏童在先锋文学整体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下做出的自主改变,也证实了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文体自觉与艺术水平的提高。
苏童先锋时期的短篇小说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与艺术手法,在“文革”的背景下,通过血腥、暴力、死亡来展现人精神的颓废与人性的丑恶。小说的荒诞性与不确定性主要通过一种虚构的文体来展现。苏童先锋短篇小说的文体策略表现在对独特的语言与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的运用上。在语言上通过长句、色彩、陌生化,表现出一种舒缓绵长的特色。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通过叙述人“我”的不确定性实现小说的虚构特征。而写实的短篇小说主要吸收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想与艺术手法,在展现底层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的同时发现人性与人情的美好,是对先锋短篇小说的主题的开拓。写实短篇小说的文体策略主要是通过对叙述语言的调整与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运用,使小说更好地展现现实生活,达到写实的效果。
从先锋到写实,苏童的短篇小说主题得到开拓,语言、叙事、风格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可以看出,苏童在创作上更加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实践着作家对社会与生活的关照。此外,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中保持着强烈的文体意识,努力构造着小说的血肉,致力使每一篇小说都丰盈、饱满,打上“苏童”的印记。他的短篇小说通过语言特征的变化、结构的成熟、叙事的调整实践着短篇小说的文体自觉。可见,从先锋到写实的转型体现了苏童短篇小说创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略)
从先锋到写实,苏童的短篇小说主题得到开拓,语言、叙事、风格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可以看出,苏童在创作上更加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实践着作家对社会与生活的关照。此外,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中保持着强烈的文体意识,努力构造着小说的血肉,致力使每一篇小说都丰盈、饱满,打上“苏童”的印记。他的短篇小说通过语言特征的变化、结构的成熟、叙事的调整实践着短篇小说的文体自觉。可见,从先锋到写实的转型体现了苏童短篇小说创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