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8455 论文编号:sb2023101910521451208 日期:2023-10-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供给主体,基于交易费用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进行了现状及问题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DEA模型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服务效率水平较低。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农业论文怎么写
农业论文怎么写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基础地位依然不能动摇,三农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基础不稳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并且农业农村的发展面临着劳动力不足的困境,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因为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而产生了变化,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农业生产向老龄农户集中。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农村全体人口中有20.04%人口年龄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13.82%。2020年全国农村总流出人口达到2.86亿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6.3%,相较2010年增长了1.4亿人,增幅近1倍。随着城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人口流失速度还会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因此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村空心化、土地撂荒化现象更加严重。我国“大国小农”的农情决定了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存在“小农经济”的弊端[1]。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失会导致劳动力的短缺,进而对农业生产造成冲击。农民既想保留土地,又希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但是土地耕种离不开劳动力,就使得外出务工与家庭承包经营之间产生矛盾。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这一从实践中创新而来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可以有效缓解“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问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一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亟待发展,服务效率可以衡量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反映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供给主体质量和服务能力,由此可以体现出提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的重要性,提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供给主体的服务效率是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主推服务方式和重要工作抓手。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推进过程离不开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供给主体,培育服务供给主体,实现服务供给主体的托管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提高,是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中强调,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完善,建立多层次、多体系的农业生产托管方式,加强农业生产托管方式的引导,因地制宜的开展农业生产托管示范。2020年发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指出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实现由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并举转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通过本文研究,明晰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现状,以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供给主体为研究对象,建立计量模型分析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出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为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1.2.2研究意义
1.2.2.1理论意义
(1)通过文献查阅发现,当前针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的研究较少。本文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前提下,设计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建立能够评价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的指标体系,丰富服务效率的研究理论体系。
(2)运用Tobit模型进行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提高的对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
1.2.2.2实践意义
(1)本文依据一定指标选取原则,建立了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评价体系,并且通过评价体系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水平较低,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扩大服务规模改进,为未来提高黑龙江省托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提供基础。
(2)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生产托管供给主体服务效率水平,有针对性的解决制约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提高的因素,为政府制定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2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农业社会化服务
1978年农村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迅速推广,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来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在此背景下,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渐产生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服务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且服务主体种类多,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服务组织。段大恺(1990)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包括资金、物资、机械、技术、信息、水利等“硬服务”,以及观念更新、政策支持、宏观调控等“软服务”[49]。在本质上,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分工,充分发挥了专业化分工的比较优势,实现生产经营效率的提升,达到增收的目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内涵拓展、逐渐完善和发展三个阶段[50]。在《关于199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提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概念,是指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夏英(1993)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农业系统中,除农业生产部门外,其他部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的补给和保障等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51]。孔祥智等(2012)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为农业生产各个阶段提供服务的组织或个人所形成的网络与组织系统,包括了农用物资、农业技术、农业信息、金融支持等在内的各种类型服务[52]。尽管这些概念有所偏重,但其核心内容一致。
本研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农业生产全过程为农户提供服务的总和。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概念进行理解:一是服务的内容一般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三部分。二是托管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涉农企业等。三是托管供给主体通过利用自身资源或整合社会资源的方式来提供服务。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是公益性无偿的,也可以是经营性组织提供有偿服务。
..........................
2.2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最早由Coase提出,又被称作交易费用理论,是对古典经济学的完善和补充。交易成本理论是指在进行交易过程中,参与双方在交易前后所承担的与该交易相关的成本,包括直接的货币成本和间接的非货币成本,如时间、精力、信息搜索、合同谈判、监督实施等成本。Coase认为交易成本可以解释在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市场中存在市场失灵现象,以及组织存在的现象,因为除了生产活动产生成本,交易过程也会产生成本。组织的产生本质就是为了通过资源配置来减少交易成本[59]。在交易成本研究中,存在两个经济学的行为假设,一是交易双方为了增加交易的确定性,采取一些不必要、额外的措施来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二是指机会主义行为。参与方在交易过程中会利用自己的信息垄断地位、权力地位或其它方面的优势,以获取更大的利益。Standifird和Marshall指出整合社会资产以降低信息搜集成本、过程监督成本以及合同建立成本,避免机会主义对交易成本的影响[60]。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是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分工的基础形成,服务的供求双方进行交易,在交易过程中参与方之间需要协商制定合同、监督执行情况、保证质量和担保履约等,不能避免产生交易成本。在交易过程中,供求双方都追求低交易成本和高经济效益。这就需要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托管供给主体,提升供给主体的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
2.2.2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某时间内,单个产品成本会随着产品数量不断增加而下降。实际上就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规模经济的优势就在于生产规模越来越扩大,那么它的成本就下降,效益就增加了。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将规模经济分为规模内部经济以及规模外部经济。规模内部经济是指企业通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协调好生产要素之间关系,从而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的规模优势。规模外部经济则是指多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彼此形成互补性,从而形成的市场规模效应。马歇尔提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时,会导致内部组织机构臃肿,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和降低经营成本的目标,从而导致效率的降低。生产规模的不断会让企业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阶段。在初期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会使企业节本增效。
..........................
3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6
3.1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现状..............................16
3.1.1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规模.............................16
3.1.2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相关政策...............................17
4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评价................................26
4.1评价方法的选择....................................26
4.2模型构建...........................................27
5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影响因素分析............................33
5.1模型选择.......................................33
5.2模型构建........................................33
6提升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的对策建议
6.1发展适度服务规模

农业论文参考
农业论文参考

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的评价可以发现,在现阶段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整体发展存在投入不足的现象,大多数的供给主体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少部分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对此应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规模适当,使服务规模与拥有的资源相匹配,减少资源的浪费。在调研样本中的服务效率无效的托管供给主体,其中有24家托管供给主体由于规模效率无效导致的。对此,应该调整托管主体的服务规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资金和劳动力是托管供给主体发展的基础,因此农业生产托管供给主体应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自己的经营规模适度,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主体可以增加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并且将资金和劳动力合理分配到农业生产各环节中,完善农机、农技、农资、人力、物力的配置,实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的提高,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托管供给主体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
7结论
本文以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供给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并且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选用DEA模型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进行评价分析,最后运用Tobit模型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以上实证分析提出提高黑龙江省规模化肉牛场的管理效率的对策建议,得出以下结论:
(1)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平均值为0.3024,处于较低的效率水平,其中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5380,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5718,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处于中等水平。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提升空间很大,由于服务规模偏小、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的低下。因此,应该有针对性性地提高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处于规模递减的托管供给主体应将服务规模与人力、物力、资本等相匹配,重点放在优化主体内部管理模式和提高生产水平,形成重视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式发展。规模递增的托管供给主体在扩大规模的不应只追求规模扩大,同时也要重视人员管理和生产能力的提升,力求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2)借用Tobit模型,选取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为被解释变量,托管土地面积、成立年限、农机数量、规章制度、成员培训、政府支持程度、新型农业技术水平、平台建设、负责人文化程度、负责人年龄和金融支持为解释变量,研究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如下,托管土地面积,成立年限,农机数量,规章制度,成员培训,政府支持程度,新型农业技术水平,平台建设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但是负责人文化程度,负责人年龄,金融支持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之间没有显著影响关系。
(3)根据以上结论提出提高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率的建议,发展适度服务规模,强化政府协调管理,完善评估监管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生产经营规范程度,发挥金融保险支持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