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本文主要针对朱吴镇空心村的治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能否真正实现有效治理,需要长期投入物力、人力和财力,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到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从整合土地资源到不断完善土地管理体系,从不断投资基础设施到全面改善公共服务,通过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等力量的参与,形成合力,推动空心村逐步实现全面振兴。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农业论文怎么写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突出位置。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这是党中央切实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提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方针,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三农”工作的导向标。同时,中央制定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在2018年提出的《中央一号文件》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方面制定了更加细化的具体目标,乡村振兴要注重农村的基层的治理,加强人才保护,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展开全面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城市化和产业化进程在我国持续加快,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伴随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民的收入不断上升,农民想要提高生活水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很多农村地区,人口大量外流、农村结构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村庄环境脏乱差。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如土地资源的浪费、农村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劣、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经济的停滞、村民自治权的大幅削弱、基层党建的弱化等一些列问题。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民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离开农村来到城市,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型城市。空心村逐步从人口的空心转变为土地、产业、技术、文化、服务和公共设施空心的转变,使一部分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发生倒退。这不仅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而且对于我国发展城镇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
第二节文献综述及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现有文献,学者们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我们国家有关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农村人口构成、村落布局及农村的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并且面对我国农村产生的新现象、新特征学者们开始用“空心化”、“空心村”一些词来进行描述,本文通过多学科互动的角度研究空心村的治理。
(一)空心村概念的界定
至今,空心村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大致可分为地理和经济上两个角度。
从地理的角度上来说,张昭(1998)认为“空心村是一个具有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房大多在村外开发,村内出现大面积闲置宅基地”[1]。刘彦随(2010)和何良雄(2011)认为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过程的一个负向发展过程,基于农村“人走屋空”,农村宅基地“建新不拆旧”的现象都是农村人口非农化导致的结果,外加村子附近不断建设新房。这些要素结合使得村庄的用地面积不断增长,村庄的布局越发混乱且缺乏规划[2][3]。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徐勇(2000)认为,“空心村”的形成是因为大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技术和资金流失,导致农村治理困难,发展乏力[4]。王海兰(2014)和张贵友(2019)认为,空心村是指由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村里的中青年村民开始在村外盖新房,由此使得村里的旧宅基地闲置、空置甚至废弃,形成了孤寡老人居住村内、青壮年居住村外的不平衡现象[5][6]。
此外,王文龙(2010)认为,另一类空心化问题将对农村未来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也就是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产生服务、精神、文化上的空心化。这种无形空心化是相对于具体有形的乡村规划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空心问题而言,对农村发展的消极作用不容忽视[7]。
.............................
第二章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概念界定
一空心村
查阅文献可知,学术界目前尚未对空心村的概念进行具体而规范的界定,根据上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所提及的,国内学者对空心村的定义主要从地理、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根据学者的研究,空心村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迁入城市,导致农村居住人口减少;二是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空心化。由于人口大量流出,农村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滞后、缓慢等特征,除此之外还表现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公共服务的建设和发展滞后缓慢的现象;三是农村村庄形态的空心,农村村民在村庄外围建新房,建新不拆旧,导致内部区域闲置浪费。
二空心村治理
空心村治理是一项综合管理较为复杂的大工程。空心村治理需要基于现实出发结合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等诸多因素进行实地研究。空心村治理的目的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土地的利用率,使农村地区能够良性可持续的发展。农村居民的住宅环境、耕地、资金投入方式、生产劳动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与空心村治理息息相关,它关系到农村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遵循“科学规划、政府引导、村民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持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高村集体发展能力,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农村全面发展。
..................................
第二节理论基础
一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是指通过开放且公开的渠道和平台,让有关公共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进来,在共赢的基础上,发挥特长,达成一致,形成集体决策,促进集体的共同行动。协同治理的优点包括:治理主体多元化,即除传统的政府治理外,参与治理的主体还包括社会组织、公民等各方的全面积极参与;治理模式的动态性,协同治理非固化治理,从实际出发协调多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适时科学的调整和变化的高效治理;治理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多个治理主体要目标一致,并共同努力实现相同的目标。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表明我们不但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不伤害子孙后代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它以公平性、可持续性和公共性为三项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和达成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长远发展。土地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其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土地生态环境面临的难题正在变得逐步严峻,农村的建设用地所占有的比例过高、土地滥用以及农业资源稀缺变得更加严重和不堪,这使得中国的农村土地利用掉入了不良循环。提高和稳定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科学合理的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增加耕地的面积,使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农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自然—社会—经济相结合的协同发展目标也是可持续治理理论在农村治理中的实践意义所在。
..............................
第三章海阳朱吴镇空心村现状及治理困境..................................17
第一节海阳朱吴镇概况及空心村现状...................................17
一海阳朱吴镇概况........................................17
二海阳朱吴镇空心村现状..............................18
第四章海阳朱吴镇空心村治理的村民意愿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24
第一节海阳市朱吴镇空心村治理村民意愿分析..........................24
一空心村治理村民意愿概况..........................24
二空心村治理的村民意愿分析.........................25
第五章切合村民意愿的海阳朱吴镇空心村治理对策建议...................................39
第一节制定空心村治理的激励政策,吸引青壮年农民回流...............................39
一为返乡创业农民制定奖励政策.....................................39
二提升空心村对返乡农民的吸引力..................................39
第五章切合村民意愿的海阳朱吴镇空心村治理对策建议
第一节制定空心村治理的激励政策,吸引青壮年农民回流
农业论文参考
人口是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要对空心村的蔓延进行制止,最为关键就是空心村治理政策的吸引力,对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村进行鼓励。作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如果大量的青壮年从农村流向城市,就会让整个农村缺乏生机与活力,形成空心村。所以应该加大对青壮年由城市回到农村的激励机制,让青壮年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为返乡创业农民制定奖励政策
对农民返乡后的工作以及创业提供更加积极的政策支持,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青壮年农民愿意从城市返回农村,在青壮年农民想要创业时,应该提供给他们利于他们创业的条件,以及一些贷款性的资金支持,以及技术性的支持,让更多的青壮年农民更愿意在农村进行创业,而且能够取的一定的成果。
二提升空心村对返乡农民的吸引力
努力提高空心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尤其是在教育、医疗以及交通等方面需要达到不弱于城市的水平,让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吸引更多人返回农村发展,能够使回流的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从而更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
第六章结语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农村人口对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日趋增高。为了提高生活品质,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和村庄等多方面的空心化。农村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弱化、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生活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朱吴镇空心村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山区空心村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中国其他地区空心村在治理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对空心村治理困境及原因分析,根据村民参与空心村治理的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并结合实际提出鼓励青年农民回流,增添治理主体活力;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生活质量;针对空心村治理提高村级干部素质,增强村级组织管理能力的对策和建议,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进行空心村治理,不断完善治理基础,有效促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和农民发展。空心村的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本文主要针对朱吴镇空心村的治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能否真正实现有效治理,需要长期投入物力、人力和财力,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到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从整合土地资源到不断完善土地管理体系,从不断投资基础设施到全面改善公共服务,通过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等力量的参与,形成合力,推动空心村逐步实现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