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为推进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了各金融机构的调整和创新。利率市场化是指央行将资金的自主定价权赋予各商业银行,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过 1993 年制定利率市场化改革框架的前期准备,我国于 1996 年正式展开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稳步推进,直至 2013 年贷款利率管制的彻底放开,实现了贷款利率市场化,这是一次量的飞跃,大大加快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为了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2015 年,央行取消了对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实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部分,利率市场化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利率市场化通过放开存贷款的自主定价权,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业市场上价格的竞争,使得银行的议价能力大大减弱,各商业银行为了吸收资金和赚取利润,不惜上调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这很可能造成银行利差的收窄,对银行的运营带来极大的挑战,还会对银行的风险水平和绩效产生消极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前期经历的“阵痛期”。但另一方面,这些弊端也迫使银行自身不断调整和革新,积极拓展中间业务进行业务创新,减小利率波动的冲击;通过技术创新加大对利率风险的管控,尽量避免其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此外,还利用利率市场化这一契机,充分发挥银行对资金的自主定价权,将资金转移到风险相对可控的高附加值项目的投资上,提高银行的投资效率。同时积极有效的创新行为提升了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动化,降低了银行的营运和管理成本,提升了银行效率。综上可见,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运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大了银行的风险管控难度;但同时,也通过“倒逼”机制实现了银行自身的调整和改革,为银行的进一步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平台。所以,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更加需要通过对两者关系的深入研究明确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从商业银行内部的视角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其很多方面都造成了影响,而研究两者关系的意义在于银行需以此为导向更好的调整自身以适应并尽可能充分利用利率市场化这一契机。而对银行来讲最可控的就是投入,即银行的成本,目前最常用的衡量银行成本控制能力的指标是“成本效率”。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关系。另外,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体系内的“弱势群体”,一直不受重视,对其研究较为匮乏,所以,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来探讨利率市场化对城商行成本效率的影响。
.............................
3 利率市场化指数测度....................................... 23.............................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归纳梳理,本文首先对利率市场化程度进行量化测度,依据利率市场的划分建立一个综合的利率市场化指标体系,并在对指标进行评分赋值和权重计算的基础上合成利率市场化指数。其次,是对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测度,本文共选取了 50家样本城市商业银行,根据各家银行财务数据进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并采取超越对数函数模型作为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效率测度方法,选用了参数法,即随机前沿方法(SFA)对样本银行进行效率测度。然后,以成本效率为被解释变量,利率市场化程度为解释变量,选用 Tobit 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利率市场化程度对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并从股权异质性和区域差异两个视角进一步探析了其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最后,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提出城商行有效应对和积极融入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具体研究如下:
(1)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点。
(2)第二章,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首先对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效率等关键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阐述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包括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论、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最后对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测度、银行效率的测度,以及两者关系研究进行了归纳梳理;并在文献评述部分指出了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以及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3)第三章,利率市场化指数的测度。通过利率市场化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权重设定、指标评分赋值、指数计算四个步骤,测度利率市场化指数,量化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4)第四章,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测定。选取了 50 家样本城市商业银行,根据各家银行财务数据进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并采取超越对数函数模型作为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效率测度方法,选用了参数法,即随机前沿方法(SFA)对样本银行进行效率测度。
(5)第五章,利率市场化程度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以成本效率为被解释变量,利率市场化程度为解释变量,选用 Tobit 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利率市场化程度对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并从股权异质性和区域差异两个视角进一步探析了其对两者关系的影响。
(6)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结论提出我国城商行有效应对和积极融入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并对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说明,指出后续的研究展望。
..........................
1.2.1 研究内容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归纳梳理,本文首先对利率市场化程度进行量化测度,依据利率市场的划分建立一个综合的利率市场化指标体系,并在对指标进行评分赋值和权重计算的基础上合成利率市场化指数。其次,是对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测度,本文共选取了 50家样本城市商业银行,根据各家银行财务数据进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并采取超越对数函数模型作为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效率测度方法,选用了参数法,即随机前沿方法(SFA)对样本银行进行效率测度。然后,以成本效率为被解释变量,利率市场化程度为解释变量,选用 Tobit 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利率市场化程度对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并从股权异质性和区域差异两个视角进一步探析了其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最后,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提出城商行有效应对和积极融入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具体研究如下:
(1)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点。
(2)第二章,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首先对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效率等关键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阐述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包括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论、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最后对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测度、银行效率的测度,以及两者关系研究进行了归纳梳理;并在文献评述部分指出了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以及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3)第三章,利率市场化指数的测度。通过利率市场化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权重设定、指标评分赋值、指数计算四个步骤,测度利率市场化指数,量化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4)第四章,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测定。选取了 50 家样本城市商业银行,根据各家银行财务数据进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并采取超越对数函数模型作为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效率测度方法,选用了参数法,即随机前沿方法(SFA)对样本银行进行效率测度。
(5)第五章,利率市场化程度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以成本效率为被解释变量,利率市场化程度为解释变量,选用 Tobit 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利率市场化程度对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并从股权异质性和区域差异两个视角进一步探析了其对两者关系的影响。
(6)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结论提出我国城商行有效应对和积极融入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并对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说明,指出后续的研究展望。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利率市场化
(1)利率市场化内涵
利率市场化(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意为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使用的利率水平取决于市场供求水平,具体涵盖利率的确定、传导、结构以及管理的市场化。也就是说,利率水平由金融机构自己调节,水平高低依赖于机构的资金状态以及对整个市场的未来预期,所形成的市场利率体系一方面基于央行基准利率并将货币市场利率视作中介,另一方面必须明确存贷款利率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化的利率仅指商业性利率,而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以及再贷款利率等央行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并不包含在内。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是要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旨在将资金的定价机制演变为由供需双方自由支配,从而达到资金的最优配置。巴曙松等(2013)[1]将利率市场化视为金融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将其视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活跃金融市场、完善金融体系的有效途径。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利率市场化
(1)利率市场化内涵
利率市场化(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意为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使用的利率水平取决于市场供求水平,具体涵盖利率的确定、传导、结构以及管理的市场化。也就是说,利率水平由金融机构自己调节,水平高低依赖于机构的资金状态以及对整个市场的未来预期,所形成的市场利率体系一方面基于央行基准利率并将货币市场利率视作中介,另一方面必须明确存贷款利率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化的利率仅指商业性利率,而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以及再贷款利率等央行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并不包含在内。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是要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旨在将资金的定价机制演变为由供需双方自由支配,从而达到资金的最优配置。巴曙松等(2013)[1]将利率市场化视为金融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将其视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活跃金融市场、完善金融体系的有效途径。
(2)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正式提出始于 1993 年,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正式推进始于1996 年央行文件中指出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这一举措。1997 年,央行《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又指出银行间债券回购、现券交易利率也将不再受到管制。1998-1999 年,政策性金融债以及国债发行的利率也陆续放开。紧接着,外币存贷利率的市场化也拉开序幕。2000-2003 年,大额以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下限也先后放开。2003 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方针和改革路径:先突破货币以及债券市场的利率管控,再取消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其中存贷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顺序为:外币在先、本币在后,贷款在先、存款在后,大额长期存款在先、小额短期存款在后,从而大致确定了市场化改革的战略方向。以 2012 年为分水岭,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改革重点转移到存贷利率的市场化,且进程大幅加快。截止 2015 年,对存贷款利率的限制已经完全取消。即以国家政策的视角,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步完成。然而,与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程度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就需要在后续的贯彻实施中逐渐完善,从而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
............................
2.2 相关研究理论
2.2.1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是由 Mckinnon 和 Shaw(1973)[34]先后提出的,这两个理论认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金融抑制较强,进而不利于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金融管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自由化水平的提升。而利率市场化又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两个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金融抑制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自由度较低,政府对金融领域的干预行为相对较多,使得金融体系缺乏一定的活力,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而这会进一步导致政府更多的干预,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此,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正式提出始于 1993 年,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正式推进始于1996 年央行文件中指出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这一举措。1997 年,央行《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又指出银行间债券回购、现券交易利率也将不再受到管制。1998-1999 年,政策性金融债以及国债发行的利率也陆续放开。紧接着,外币存贷利率的市场化也拉开序幕。2000-2003 年,大额以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下限也先后放开。2003 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方针和改革路径:先突破货币以及债券市场的利率管控,再取消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其中存贷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顺序为:外币在先、本币在后,贷款在先、存款在后,大额长期存款在先、小额短期存款在后,从而大致确定了市场化改革的战略方向。以 2012 年为分水岭,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改革重点转移到存贷利率的市场化,且进程大幅加快。截止 2015 年,对存贷款利率的限制已经完全取消。即以国家政策的视角,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步完成。然而,与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程度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就需要在后续的贯彻实施中逐渐完善,从而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
............................
2.2 相关研究理论
2.2.1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是由 Mckinnon 和 Shaw(1973)[34]先后提出的,这两个理论认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金融抑制较强,进而不利于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金融管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自由化水平的提升。而利率市场化又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两个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金融抑制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自由度较低,政府对金融领域的干预行为相对较多,使得金融体系缺乏一定的活力,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而这会进一步导致政府更多的干预,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此,
Mckinnon 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即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要适当减少,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能够反映资产真实价格的利率和汇率机制。基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事实,充分考虑到其经济发展,尤其是金融发展较为落后的情况,Mckinnon 主要提出了以下三点对策:①取消或放宽对利率的管制;②取消银行信贷限制;③放松对外金融限制。这一对策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升金融自由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同时,也被很多发展中国家采纳,其中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提升金融自由度的重要举措。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政策制定之前,也充分借鉴了 Mckinnon 和 Shaw 的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但同时,这两个理论虽然考虑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与金融不发达的现状,但其并不能紧密贴合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前提条件,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管制存在巨大的体制依赖性,短时间内难以迅速改变,而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又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条件,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的提出预设了一个前提,就是国家处于封闭环境的条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所面临的的风险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在借鉴该理论时要辩证的看待,将其合理的部分予以采纳,更要紧密地结合本国的国情。
...............................
3.1 利率市场化进程.......................................... 23
3.2 利率市场化测度方法............................. 24
3.3 利率市场化指数的测度............................ 25
4 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测度研究................................... 35
4.1 样本数据说明................................ 35
4.2 成本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36
5 利率市场化程度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55
5.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55
5.1.1 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分析................................ 55
5.1.2 股权异质性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城商行成本效率的影响......................... 62
5 利率市场化程度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5.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利率市场化从本质上讲就是放开资金的定价机制,由金融机构自主定价,以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王月卉(2015)[105]指出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在于放开对商业银行资金自主定价的限制,也正因为如此,使得银行间同业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对商业银行的营运模式、盈利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带来了消极影响,但同时,利率市场化提升了金融自由度,优化了银行资源配置,推动了银行的创新行为,对整个金融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利率市场化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利率波动和银行间价格的竞争,不仅使得银行利息成本上升,净利差缩窄,净息差减少,还加大了银行利率风险的管控难度,进而触发银行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增加银行的风险管控成本;还可能造成不良贷款率上升,资金投资质量下降,资金投资成本增加,进而降低银行成本效率。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由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逼迫银行自身进行战略调整,开展创新业务,提升银行的资金投资效率,降低银行投资成本;同时,革新技术和管理方式,加强对利率风险和不良贷款的管控,降低银行资金的管理成本,优化商业银行的管理运作模式,解放部分劳动力,降低人工成本,提升银行的成本效率。因此,利率市场化与银行成本效率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但通过对两者关系的梳理可得,利率市场化主要是通过“竞争”和“倒逼”两种机制对银行成本效率产生影响的。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业的弱势群体,在业务开展和风险管控方面都落后于大银行,这就使得其面对利率市场化这一契机时存在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从本质上讲就是放开资金的定价机制,由金融机构自主定价,以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王月卉(2015)[105]指出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在于放开对商业银行资金自主定价的限制,也正因为如此,使得银行间同业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对商业银行的营运模式、盈利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带来了消极影响,但同时,利率市场化提升了金融自由度,优化了银行资源配置,推动了银行的创新行为,对整个金融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利率市场化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利率波动和银行间价格的竞争,不仅使得银行利息成本上升,净利差缩窄,净息差减少,还加大了银行利率风险的管控难度,进而触发银行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增加银行的风险管控成本;还可能造成不良贷款率上升,资金投资质量下降,资金投资成本增加,进而降低银行成本效率。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由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逼迫银行自身进行战略调整,开展创新业务,提升银行的资金投资效率,降低银行投资成本;同时,革新技术和管理方式,加强对利率风险和不良贷款的管控,降低银行资金的管理成本,优化商业银行的管理运作模式,解放部分劳动力,降低人工成本,提升银行的成本效率。因此,利率市场化与银行成本效率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但通过对两者关系的梳理可得,利率市场化主要是通过“竞争”和“倒逼”两种机制对银行成本效率产生影响的。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业的弱势群体,在业务开展和风险管控方面都落后于大银行,这就使得其面对利率市场化这一契机时存在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文在对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对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首先,依据利率市场的划分构建一个全面的利率市场化指标体系,进而采用指标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赋值和权重设定,在此基础上合成利率市场化指数,量化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然后,选取随机前沿分析法,通过对样本城商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和超越对数函数评价模型的构建,测度了我国 50 家城市商业银行 2011-2017 年的成本效率值。并在此基础上,理论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从股权异质性和区域差异两个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最后,构建以成本效率为被解释变量,利率市场化程度为解释变量的概念模型,采用 Stata 软件对样本模型进行 Tobit 回归,并分别以股权异质性和区域差异性为标准将样本数据进行分组,划分为国有控股城商行和非国有控股城商行、东部地区样本城商行和中西部地区样本城商行,进一步探究股权异质性和区域差异对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城商行成本效率关系的影响。文章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