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车工业出口发展之战略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95
论文字数:36900 论文编号:sb201308261444057877 日期:2013-08-26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确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汽车产业的国际化程度正逐渐凸显,汽车产品的进出口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全球货物贸易,占比为 10%。美国、日本、韩国等汽车强国出口所占总销量比重更是远大于中国汽车出口所占总销量比重。近几年,中国汽车出口形势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消退呈现快速回升趋势,其中,轿车出口数量增长最快。据统计,2011 年中国整车出口(含成套散件及各类底盘)84.99 万台,同比增长 49.96%,出口金额同比增长 56.72%,走出了 2009 年的低谷,在政策支持和国际市场回暖的双重作用下,2011 年创历史新高。早在 1957 年,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就已经形成。60-70 年代,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主要形式是以无偿援外为主,80 年代才真正产生汽车出口贸易,但当时汽车产品整体出口水平不高,无论从出口产品种类、出口数量及出口市场都相对有限、单一。90 年代,由于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汽车工业技术和设备,使汽车产品和质量有了大幅改进,出口情况也有所好转。1990-1999 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金额由 1.27 亿美元增长到 11.87 亿美元,增长了 10 倍,汽车产品种类涉及轿车、专用汽车、载货汽车、摩托车及汽车零部件。2000 年开始,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产品出口的发展态势较为迅猛,出口金额达到 35.1 亿美元。2005 年,首次实现整车出口量超过进口量,出口额达到 197.15 亿美元。2010 年,中国出口汽车整车、挂车及半挂车、发动机整机、摩托车与上年相比均有大幅增加,零部件出口金额与上年同比增长 42.5%。2011 年,中国出口轿车及出口金额与上年同比增长 107.04%和 103.69%。随着国内汽车市场需求变化,同时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我国汽车产品企业海外战略早已提上日程,并抓紧开展拓展海外市场。从 2010 年我国汽车出口情况来看,整车出口中轿车仍是中国主要出口车型,轿车出口前三位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德国和智利,自主品牌轿车则是出口主力,并积极拓展出口区域,寻求市场区域的转变,以奇瑞、长城、比亚迪、吉利等企业为例,将原有市场区域转变以中东、东南亚、非洲市场为主。2011 年,中国汽车已经向 190 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出口金额前三位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巴西和伊朗。
中国汽车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同比均呈增长态势,其国际竞争力也显著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影响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发展的制约因素,如出口秩序乱、海外市场研究不深、出口风险意识欠缺、出口目标市场不集中等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至今,汽车产品出口遇到的问题也在发生改变,如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为保护本国汽车产品市场,采用加大关税、加大技术壁垒等手段阻止中国汽车产品进入本国。另外,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汽车产品出口价格升高,也对中国汽车产品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削弱了中国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优势,降低了产品竞争力。从国内方面来看,中国汽车产品多以劳动力、材料密集型及高耗能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因此,提升企业的实力,转变发展方式至关重要。从另一方面来看,部分出口企业依靠低价竞争获得市场份额,其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不足,影响产品声誉和国际市场环境。此外,国内劳动力和能源成本上升也降低了汽车产品的竞争力。本文将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战略定位及对策建议。


1.2 研究的意义
2009 年,商务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对中国汽车出口战略提出了目标和方向,指出到 2020 年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汽车产品贸易总额的 10%。2010 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再加上国内市场需求随着优惠政策的撤销而下降,国家政策导向也在向海外延伸,“走出去”战略已作为战略导向提上企业发展日程,国内汽车制造企业也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虽然汽车出口存在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但汽车及零部件价格优势仍然存在,尤其是汽车产品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优势较明显。同时,汽车企业出口也面临许多问题和风险。在汽车出口贸易的初期阶段,由于进入汽车生产领域的门槛较低,汽车企业及产品差别较大,再加上没有很好地对汽车出口市场秩序进行把控,出现低价竞争的局面,商务部等五部委于 2006年联合发文,实行出口许可管理,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或产品将限制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汽车出口秩序。海外市场与中国国内市场比较而言,有一定的差异,汽车出口到目的国之前要充分了解海外市场的信息,因使用环境不同,汽车产品的要求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对企业的海外经营产生影响。汽车产品相对于其他出口产品而言,对售后服务的要求较高,小批量整车出口将制约形成稳定的营销渠道和有规模的售后服务,削弱产品在当地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章 汽车出口理论基础


2.1 竞争力理论研究
对汽车产业的作用汽车产业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产业,汽车产品的出口,实际上代表了国与国之间汽车产业竞争力的高低。因此,在此对相关产业竞争力的理论进行综述。国际市场中企业扮演者主要角色,只有了解企业如何创造、持续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明白在竞争过程中的地位。一般情况,“产业”是分析竞争的基本单位,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竞争优势是否见效,竞争战略能够树立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地位。但是,竞争战略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所属的产业结构和所在产业中的定位是企业选择竞争战略的考察标准。如果竞争定位不正确,那么企业获利也会受到影响。产业结构和竞争定位是不断变动的,产业的吸引力会随着时间而消长,成为阻碍企业的障碍或促进产业结构的改变。产业能决定企业的方向,企业也能塑造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成功的企业能适应环境,也能改变环境。当产业结构改变或出现新的竞争优势条件时,竞争地位也会随之变动。建立竞争战略,要认识产业结构及它的演变过程,产业竞争因素包括新加入者威胁、客户谈判力量、供应商的谈判力量、替代产品或替代服务威胁、与现有竞争对手竞争五种。每个产业都有其独特的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会随时间而改变,产业趋势影响产业结构,评价一个产业的吸引力高低,应该依据产业结构的表现,而非产业规模大小、成长速度或高级技术等指标。


第三章 国外汽车出口发展经验............... 19-31
    3.1 日本汽车产业出口经验.............. 19-21
    3.2 韩国汽车出口经验 ..............21-25
    3.3 德国汽车产业出口经验.............. 25-28
    3.4 墨西哥汽车工业出口经验..............28-31
第四章 我国汽车产业出口现状与问题 ..............31-45
    4.1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31-33
    4.2 中国汽车工业出口概况 ..............33-35
    4.3 中国汽车工业出口现状 ..............35-44
    4.4 中国汽车工业出口存在的问题.............. 44-45
第五章 中国汽车产业出口的战略环境分析.............. 45-50
    5.1 中国汽车产业出口的优势分析 ..............45
    5.2 中国汽车产业出口的劣势分析 ..............45-46
    5.3 中国汽车产业出口的机会分析 ..............46-47
5.4 中国汽车产业出口的威胁分析.............. 47-50


结论


我国汽车产业 2011 年汽车产销超过 1840 万辆,再次超过美国,连续三年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尽管如此,我国汽车出口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距德国、日本、韩国等世界汽车强国的差距非常明显。本文基于竞争力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出口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研究的结论包括如下:
(1)对德国、日本、韩国、墨西哥等国的汽车出口进行了分析。本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当今世界汽车强国的出口模式中,既包括有企业的主观努力,也有政府的大力推动,是政企共同努力的结果。
(2)本文对我国汽车出口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我国汽车出口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我国汽车出口的历程、特点及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得出,我国汽车出口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规模较少,散、乱、差,附加值低及出口规划不明显等问题。
(3)对我国汽车出口进行了 SWOT 分析。本文对我国汽车出口进行了 SWOT分析,得出了我国汽车出口既存在创新能力快速提高、自主品牌发展势头良好、比较优势仍将长期存在等优势,也存在出口战略滞后、创新能力弱、出口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劣势。同时我国汽车出口也存在出口市场空间大、出口需求多元化、关税下降等机会,还存在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论证面临威胁大、知识产权弱等威胁。尽管如此,但是总的来说,我国汽车出口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只要措施得当,前景非常广阔。
(4)对我国汽车出口的战略定位和措施进行了研究。在对我国汽车出口现状及进行了 SWOT 分析的基础上,以相关的理论为指导,对我国汽车出口战略目标进行了定位,分别得出了未来分阶段的战略目标。同时,根据我国汽车出口的战略目标,研究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具体包括有制订出口战略规划,加强品牌建设,加强网络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李旭升,日本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4
[2]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编,2011 中国汽车工业年鉴[Z],2011
[3]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编,2012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年度报告[Z],2012
[4]郭文俊,中国汽车产业保护的政治经济分析,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1
[5]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编,2011 中国汽车出口年鉴[Z],2011
[6]郭文强,我国轿车工业跨越式发展模式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4
[7]张英,韩国发展汽车工业的成功之路,社会科学战线,2007,3
[8]王建军、曹巍,新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新发展,生产力研究,2007,3
[9]张万春、谭忠富,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整合思维,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1
[10]黄培伦,日本汽车进占国际市场的策略,中外管理,1994,3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