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社会学主要是从社会文化和制度等方面出发来研究社会中存在的信任关系,例如双方关系对信任程度的影响;社会文化制度对人们信任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具体的社会事件所造成的公众信任度的变化等。心理学则从个体特质和内心感受上研究信任形成的原因,强调信任产生更多的基于个体的自身特质、态度和所处情境性等原因。经济学主要是从社会资本出发,研究合作领域中信任的产生,涉及内容包括;风险投资,双方博弈等问题。而管理学则着重探讨组织行为中个体与组织,或者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任的产生、维系、减退等问题。总之,以信任为主体的研究已经渗入到众多学科领域,为众多学者所关注。
信任之所以得到如此重视,与它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首先,信任在社会及人与人之间扮演“黏合剂”的角色。有研究显示:具有高度信任水平的社会,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际也会更加活跃,而社会体制也就能更好地获得民众地肯定认同和支持,这样就有利于促进社会合作的产生,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其次,信任被经济学者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本”。一方面信任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相互欺诈行为的发生,有助于维持社会经济秩序;另一方面相互信任的关系能够降低经济交易中因防止相互欺骗和破坏所额外增加的经济成本,因而能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最后,卢曼(Lumann)曾指出“信任是一种简化社会复杂性的机制”,当人们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时候,通过对过去一贯经验的回想,进而采取信任行为可以增加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包容程度,提高人们行动的可能性,因而也就促进了人们不断向前发展,不畏将来。
然而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生活中不论是系统信任还是人际之间相互信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受全社会关注的“毒奶粉”事件导致了民众对奶制品相关企业的不信任;学术作弊行为导致公众对学术科研领域的不信任;金融危机之后,就业问题所带来的各种困难日益严重,使得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和制度的不信任等等。诸多的不信任日益累积必将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问题,进而必将转化为民众对整个社会执行者的政府的不信任。因此,为扭转这种不良现象,提升整个社会的信任水平需要对信任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信任的概念分析
2.1.1 信任研究的发展
当代社会学对信任最早进行研究的是齐美尔(G.Simmel),在他的两大著作《货币哲学》和《社会学》中分别对信任有关问题进行过阐述并指出了信任的重要性。齐美尔认为社会是由人们相互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构成的,而交换和互惠都是构成互动关系的因素,信任则是作为交换的前提条件存在的,没有信任,社会都将瓦解。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信任是介于“知与无知之间”,指出了信任的不确定,然而也存在一种超验的因素是处于“知与不知”之外的,这在宗教信仰中尤其明显,是属于心灵状态的。
20 世纪 50 年代继社会学之后,心理学家多伊奇(M.Deutsch)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信任,著名的囚徒困境就是最先从冲突的角度来对信任进行研究的。同时,多伊奇也是心理学界最早对信任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学者,他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其他人或者事件存有期望,并相应的采取某种行动,当结果与预期不同时,个体会遭受比与预期相同时的正面心理更大的负面心理。多伊奇同时也指出了信任是一种个体的主观的态度,而不同个体由于对风险认知的不同,他们的信任度也是不同的。之后,罗特(J . Rotter , 1967)和赖兹曼(L.Wrightsman ,1974)沿着多伊奇的方向,开始开展从个体特质层面对信任的研究。
20 世纪 70 年代,对信任的研究成为经济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从古典经济社会学将信任作为非契约因素到新经济社会学将信任作为特定社会资本形式都强调了信任的经济功能。其中新古典经济学是基于“经济人”的假定以“理性选择理论”来展开对信任的研究,强调了个体是以自身的最大利益和最小风险为目标,经过理性的分析后所采取的行动。而当代的一些社会学家,如福山则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指出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并对信任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但总的来说,信任对维持经济秩序,降低经济成本,促进经济繁荣与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对信任的研究形成了一种多学科交叉的视野,不论是文化领域、管理学领域、组织行为学领域还是计算机科学都纷纷将信任纳入学科的研究内容中,自此信任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各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我国对信任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理路也基本遵循西方对信任的研究,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郑也夫的《信任论》是国内较早的一本关于信任的专著,张维迎的《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以大规模的样本研究了中国人整体的信任水平,此外还有彭泗清、杨中芳等都对信任问题做出了积极探讨。我国的信任研究正朝着本土化思路前进。.........................
..............................
第 3 章 研究设计.................................. 20
3.1 研究内容 .............................................20
3.2 研究假设 ..............................................20
3.3 研究方法 ..............................................21
3.3.1 被试 ....................................................21
3.3.2 研究工具 ................................................................21
3.3.3 研究过程 ................................................................22
3.3.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2
第 4 章 问卷编制与预测.............................................23
4.1 研究目的 ...................................................................23
4.2 研究方法 ...................................................................23
4.2.1 被试 .........................................................................23
4.2.2 材料 ..........................................................................24
4.2.3 程序 ............................................................................24
4.2.4 统计方法 .....................................................................24
4.3 结果与分析 ...................................................................24
4.3.1 描述统计分析 ............................................................24
4.3.2 项目分析 ...................................................................26
4.3.3 探索因素分析 ............................................................26
4.3.4 信度检验 ......................................................................30
4.3.5 形成正式问卷 ..............................................................30
第 5 章 正式问卷研究分析................................................ 31
..................................60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情境领域感知到的风险水平不同,大学生所表现的信任水平也有所差异。但是风险是作为中介变量还是作为如其他学者所指出的阈限水平,还是与外界影响信任水平的其他因素共同作用,这还要在以后对风险和信任关系的研究中作进一步的探讨。而本研究更为关注的则是不同情境风险下信任的水平是否有所差异,这也是本研究结果分析的问题所在。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大学生的风险感知与其信任程度之间的关系,得出了风险感知中的一些维度(隐私性风险和经济性风险)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的信任感。而对于大学生总体的信任水平和风险感知水平均处于中等,一方面可以充分表明当前大学生处于一个基本良好的信任阶段,但同时在当前的社会竞争面前,风险是不可避免和需要谨慎考虑,但如何能同时处理好提高大学生的风险意识但又不降低大学生的信任感,是今后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研究的方向。
(1)关于问卷的编制。大学生风险感知评定问卷在编制过程中经过了反复修订和检验,最终形成了有19个题项的正式问卷,虽然问卷编制应求精炼,但是题项数量过少,可能不能完全涵盖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包含的所有情境,因而可能仍然有部分会影响大学生信任程度的风险存在,这是以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2)关于被试样本数。本研究选取的被试均来自于云南昆明地区的五所高校,而由于地区文化的差异性等存在,被试样本并不能代表中国全部大学生群体,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深入到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大学生,此外还可将被试扩展到大专和研究生群体,增加被试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卢曼.信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齐美尔.货币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薛天山,翟学伟.西方人际信任研究的路径与困境[J].南京大学学报,2009(2):127-134.
[4] 董才生.西方经济社会学关于信任的研究述略[J].社会科学辑刊,2006(3):75-80.
[5] 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6] 陈欣,叶浩生.行为博弈视野下信任研究的回顾[J].心理科学,2009,32(3):636-639.
[7] 马中英,王艳玲.“信任问题”的现代性之维—吉登斯“信任观”的研究理路及哲学反思[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5):52-55.
[8] 蔡翔.国外关于信任研究的多学科视野[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6(5):178-180.
[9] 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0] [波兰]彼得.信任[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1] Akerlof George A.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Mechanism[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84): 488-500.
[12] Mattisa J. Viklund. Trust and risk perception In http://sblunwen.com/ssyjslw/ western Europe: a cross-national study [J]. RiskAnalysis,2003,23(4):727-738.
[13] Yamagishi T ,Yamagishi M. Trust and commi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J]. Motivationand Emotion, 1994(18):12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