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架构基础上中医药科技查新管理程序设计与实现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yezi 点击次数:174
论文字数:70000 论文编号:sb2014070319560410002 日期:2014-07-04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引言

 
1.1课题背景和意义
 
科技查新工作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科技查新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检索手段,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的方法为科研立项、成果、专利、发明等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情报咨询服务形式“]。科技查新委托书是指查新委托方和查新机构之间就查新科学技术内容的新颖性而约定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合同。科技査新委托书是检索人员进行检索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委托客户有效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查新委托书填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会直接影响查新报告的质量。
因此,科技查新委托书填写的是否规范、是否全面是保证科技查新质量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单位的科技查新工作基本是还停留在查新委托人员与查新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查新委托书的填写、修改也需要和查新机构的工作人员面对面咨询,这样不但工作效率较低而且工作流程也较为繁琐。在我单位査新室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查新工作。此外,查新委托人与查新室工作人员的交流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客户不是查新课题的直接参与人员,对需要查新内容的表达不是很清楚;委托书容易出现错漏,委托书填写的内容和申请书的内容不一致,甚至委托查新的项目名称出现漏字、少词或次序错误,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不重视委托书中要求填写的内容,如对关键词、主题词分不清,选词太少或者过多,不能确切反映主要内容;另外有的用户不提供参考文献或者提供了非密切相关文献。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查新人员的正常工作[3]。因此,方便、快捷、准地指导查新委托方如何在填写查新委托书时如何写明自己的查新项目名称、查新目的要求、技术要点、检索范围等以及如何与查新
............................................

1.2国内外现状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电子信息资源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交流方式的出现,网络上的文献数据库大量增加,网上信息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文献档案的管理也逐渐数字化和电子化。计算机网络的便利优势逐渐渗透到了科技查新领域,并推动科技査新工作向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给科技査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
目前,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加和完善,获取信息手段的不断改进,查新工作的效率也逐步得到提高。但是科技查新管理系统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得到同步发展。不少科技查新工作人员由于身处计算机应用较为丰富的办公环境中也开始逐步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对科技查新工作的巨大帮助和深远影响,并且对以网络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查新管理系统进行了一些探讨。可是大部分研究目前还处于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介绍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辅助查新的一些经验总结,缺乏在网络环境下对科技查新工作的深入研究和web技术在科技查新工作中的优势的充分利用与开发。现在己经有不少查新机构己经开始通过建立网站在网上发布信息,利用即时通讯工具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查新委托人进行沟通,利用网络上的文献数据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查新项目网上协同管理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网络环境下基于web的科技查新工作的尝试。

1.3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第一章是引言,描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

2.1系统概述

中医药科技查新管理系统基于B/S架构,用户可以很方便的使用浏览器访问本系统,为查新委托用户可查新工作人员搭建起一个查新委托和查新受理的网络平台。本系统根据科技查新的工作流程,将以前完全手工的、依靠人来控制流程的查新工作加以规划和优化,重新移植到网络平台中,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节约成本、没有地域限制等优点,较好的解决了查新委托业务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本系统重点解决了查新用户远程填写査新委托书的问题,只要用户能上网即可填报查新委托书;解决了查新员对查新委托受理不及时的问题,查新用户提交了查新委托后查新员登录系统即可看到新报上来的查新委托书;解决了查新委托书的检索、二次检索、修改、査新报告统计、查新员工作量统计等管理问题;解决了查新员对不符合要求的查新委托书的反馈问题;解决了查新用户信息的管理与统计问题;解决了查新审核员对查新员查新工作的促进和监督问题。该系统节省了以往查新委托业务中所消耗的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规范了查新委托书的填写标准从而提高了查新用户个人填报查新委托书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查新员重复修改查新委托书的工作量,提高了查新员的工作效率。
另外,本系统实现了查新报告信息的检索与统计功能,解决了纸质委托书的查找和统计的难题,为查新工作人员掌握查新热点、科学技术要点、查新用户来源、查新工作量等提供了便利、全面才参考信息。因此,本系统的实施为我单位的查新工作带来了普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系统基于B/S架构,用户可以在线填写查新委托书,查新员可以在线受理、修改委托书,填写查新报告,查新人员还可以对查新报告进行修改、检索、管理、统计等操作。
本系统具有以下主要功能模块:
1、用户注册登录。查新用户使用本系统前需要进行用户注册,填写好用户的基本信息,设置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后即可在登录界面以查新用户的身份登录系统。这样既可以使查新管理员人了解查新用户的来源,又可以方便查新用户随时查看提交的查新委托书的查新状态。2、在线委托书填写。查新用户登录系统后即可填写查新委托书并在线提交,查新员如果在线即可看到委托书。
.................................

2.2系统目标

使用ASP和SqlServer2000数据库,建立基于B/S架构的、开放式的中医药科技查新管理系统,将查新工作全部移植到网络环境中去,为查新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实用的、便利的、基于web的查新委托、受理、管理平台,从根本上规范了查新管理,提高了查新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科学化、网络化水平,减轻了查新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和重复劳动,提高了查新工作效率,方便了查新用户的委托信息提交,满足了查新用户的查新需求。
本系统在设计实现过程中,重点考虑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将目前查新室的以人力控制的查新流程集成和转移到网络环境中。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较为复杂也较为专业,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科技查新工作流程化管理和实施可以大大提高委托用户和查新人员的工作效率。本系统针对科技查新中的问题将查新工作抽象化、模块化,设计成实现特定功能的模块集成到査新系统中去,较好的将科技查新的流程整合到网络环境中去。
2.尽量减少查新工作过程中查新员的工作量,方便查新员操作。查新员在使用本系统进行查新工作的时候,主要精力要放在如何做好查新报告,为查新用户出具准确、全面、权威的科技査新报告书,其他的功能都是围绕这项工作展开和服务的。因此,在系统前期设计的时候尽量考虑查新员在使用本系统过程中的便利性。例如,查新用户查看完查新委托书后进行查新报告填写的时候系统自动将查新报告与査新委托书中的公共字段填写完毕,査新员只需填写查新内容即可,节省了查新员的工作量。
3.满足查新员提出的查新数据统计功能。使用计算机系统实现科技査新管理的另一个优势就是方便了查新员对查新报告的检索和统计工作,这在我单位以往的对纸质查新报告管理的过程中是无法实现的。在本系统中实现了归档查新报告的精确和模糊检索,初级和高级检索,实现了查新报告数量统计、查新目的统计、创新性统计、查新用户单位统计、关键词统计和降序排列、技术要点统计和降序排列、查新来源地统计、查新员工作量统计、技术要点发展趋势统计等等。
4、对查新委托进行跟踪,查新用户可以随时查看查新进度。本系统对每一个查新用户提交的查新委托都进行了状态跟踪,室查新用户可以及时了解到查新进展状况。如:用户刚提交查新委托后查新状态显示为“已提交”,查新员受理查新委托后查新状态显示为“已受理”,等等。

...........................

第三章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12
3.1系统设计目标............................12
3.2系统整体架构......................13
3.3系统运行环境..........................13
3.4系统逻辑架构..........................14
3.5系统功能架构............................16
3.6系统开发模式...........................18
第四章系统详细设计..........................20
4.1用户角色设计........................21
4.2査新用户功能详细设计…..........................22
4.3査新员功能详细设计 ......................24
4.4审核员功能详细设计 ..............................30
4.5系统管理员功能详细设计..........................32
4.6数据库设计..............................34
4.7系统安全性设计.......................41
第五章系统关键功能实现 ..........................45
5.1 ADO 对象...........................45
5.2事务处理..................................47
5.3分页显示..............................47
...............................

第六章系统测试

一个软件系统完成后进行测试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系统中进行各种测试才能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对系统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以达到系统的预期设计目标。

6.1功能测试

系统功能测试是根据最初的用户需求方案来测试系统的功能和行为,以确定它满足最初的设计需求。功能测试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程序以用户期望的方式运行,确保系统内数据的输入输出符合用户的期望,通过对一个系统的所有的特性和功能都进行测试确保符合需求和规范。
本系统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测试:
(1)页面功能测试
页面功能测试的目的是测试系统内所有页面中的按钮、超链接、显示内容等项目与预期设计相符,确保不出现功能失效、链接错误、显示内容错误等问题。本系统在完成后对各个页面进行了全面测试,发现了一些相关问题并及时进行了修复,保证系统在投入使用后的可靠性。
(2)数据库操作测试
数据库操作测试的目的是测试系统内所有对数据库的读、写、查、删的操作与预期设计相符,确保不出现数据读不了、数据写不了、数据查询结果错误、数据删除失败或删除错误数据等问题。
本系统在开发过程完成每一个设计数据库操作的模块后都进行了数据库操作的测试,确保每个功能模块中数据库操作的正确性。在最后系统全部完成后又进行了全面的数据库操作测试,尤其是对程序中同时操作多个数据表的事务操作进行了测试,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3)业务流程测试
业务流程测试的目的是测试系统中实现的针对查新业务的流程与预期设计的是否相符,确保业务数据流是按照预期设计的步骤进行存取。本系统在幵发过程中严格按照用户需求的业务流程进行,针对系统的四个用户角色分别设计了相应的业务流程,在测试过程中由查新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辅助测试,确保每一步流程都符合预期设计目标。
.............................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7.1总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医药查新管理系统的背景与现状,分析了査新业务的基本流程,就科技查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做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阐述,通过运用现代的管理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实现了基于web的中医药科技查新管理系统。在工作中应用该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服务质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系统需求分析
在本系统的设计初期经过与查新工作人员的多次交流,对系统的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四个基本的用户角色,并对每个用户角色的功能进行了设计与规划。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对每个角色所拥有的功能进行了定义,并对每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了描述。此外还对一些非功能需求的模块进行了描述,如规范化、用户界面统一、数据安全性等。
2、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在总体框架设计中对系统要实现的目标进行了定义,并描述了系统的整体架构、系统运行环境、系统的逻辑架构以及系统开发模式。在总体架构设计中描述了本系统实现的分层结构、系统部署结构、以及B/S架构下该系统的优点。在功能模块设计中描述了系统所有的功能模块以及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
3、系统详细设计
在系统详细设计中对系统中的四个角色的各个功能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四个角色的活动图和系统界面截图的方式,描述了系统中各个模块的详细功能。在数据库设计方面以E-R图的方式描述了数据库中各个实体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各个数据表的详细设计。在系统安全性设计方面详细描述了保障系统安全的措施和方法,如:防SQL注入、防站外提交、MD5加密等。
4、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在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中,详细描述了系统中的几个关键模块的代码实现,如:数据库连接及创建数据记录集、事务、分页、生成word文档、统计几个部分。
5、系统测试
在本系统完成后分别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在功能测试中主要是通过开发人员和使用人员对系统实现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手工测试,从而发现和修改功能实现上的问题。性能测试中使用了微软的Microsoft Web Application StressTool工具来模拟大量用户访问系统从得出访问统计报告来衡量系统的性能。

7.2展望

随着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今后本系统将进一步引进个性化设计的思想,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突出个性化,将本系统建设成为更具个性化、聚合性的查新平台,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1)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页面,减少用户在信息获取过程中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2)允许用户整合有相同研究方向的用户资源,将有相同兴趣的用户构建起自己的交流群体,为更加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
(3)查新工作人员通过信息聚合技术,把所需信息最快的聚合起来,去重整理加工后,将有价值的信息推送给用户。
(4)实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还涉及到资源、技术、工具的集成和二次幵发等各种问题,这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