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范文:以长沙为例分析公交反扒窃在公共安全视域中的情况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代写毕业论文 点击次数:142
论文字数:40000 论文编号:sb201208261627182649 日期:2012-08-26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问题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

    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任何一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公共安全,缺乏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就无从谈起。所以,维护公共安全是关系社会安定、社会发展、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国家实施法治、安邦的重要职能,更是加强公共管理和建设管理型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公交工具作为城市大动脉的发展和延伸,在给百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由于其他的原因)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究其原因是由于公交车上人流量大、空间小、人多拥挤,给扒窃犯罪以可乘之机。虽然各级职能部门加大了对公共安全的防控力度,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公共交通工具上扒窃案件以及由扒窃衍生的抢夺抢劫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不断变化的犯罪形势给相对滞后的社会公共安全管控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本人在公安部门的工作经历,加上通过三年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特选择“公共安全视域中的公交反扒窃”进行研究,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同时希望能对促进长沙的社会治安稳定作出贡献。

2学术界得相关研究

    经多方查找资料,笔者收集到一些关于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著作如:夏保成〔美]著《美国公共安全管理导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战俊红、张晓辉著《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褚晓明著《沿海城市公共安全系统构建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版)、冯凯著《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集成研究》(中南大学2006年版)等都对公共安全管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笔者发现迄今为止,尚无以“公共安全视域中的公交反扒窃犯罪”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著,少数学者在其著作中对扒窃犯罪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对反扒窃的涉及甚微。笔者收集到的论著主要包括:靳新著《多发性侵财犯罪实证对策的理论与实践》  (2006年版群众出版社)、张忠斌著《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2008年版知识产权出版社)、魏东著《教唆犯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肖显志著《扒窃对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陈胜杰著《市民防扒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赵辉著《犯罪防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泰罗著《科学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西蒙著《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R·登哈特著《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King, Betty Nygaard ((Famous Women in Crime))(Ottawa:Borealis Press, 2001),Avadon, David ((A Brief History of Pockets and the People Who Pick Them))(Chicago:Squash Publishing, 2007)笔者通过以上资料悉心研究,开展论文写作的。

3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网络数据资源,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对有用文献进行细致的分析性研究,以期加强对本课题相关理论的了解与认识。

      (2)数据统计比较分析法。对公共安全管理视域中历年来抓获的公交扒窃犯罪分子进行数据统计、比较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3)填表调查法。又称“问卷法”,是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调查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方法,即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询问表,请求填写对有关问题的认可与否以及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信息和材料的一种方法。本文将运用此方法,制定乘客被扒问卷调查表,请求对问卷内容进行如实填写,以获取被扒窃的详实信息。

    (4)访谈调研法。访谈就是以谈话为主要方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或态度的一种调查方法。一般是由调查者探访调查对象,把要调查了解的问题逐一讲给调查对象听,由被调查者根据调查者的要求一一作答。同时,调查者将访谈对象的观点意见及调查者对访谈对象的印象详细记录下来,然后由调查者对这些访谈记录进行汇总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本文将运用此方法,先制定调查方案,将部分公交公司作为调查对象,后对其进行单独访谈或以座谈会方式进行座谈,了解掌握司机和乘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进而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症结所在。

    (5)实地研究法是指不带有理论假设直接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采用观察、访问等收集资料方法去收集基本信息或原始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第一手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方法。本文将运用此方法,深入到龙骤公司、湖南巴士公司、红光公司等在长沙具有代表性的国营公司和私人公司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通过看、听、查、访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得出防治扒窃犯罪治理的对策思路与措施。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本文运用公共安全等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与分析,选取长沙为个案,从理论与实践的方面,对扒窃犯罪的防治提出了采取法律措施、教育措施、打击措施、技术措施等措施。文章最后采用科学而又系统的分析方法对长沙反扒工作的措施和相应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归纳总结。

参考文献
A中文著作类:
[1]战俊红、张晓辉.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概论[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2]褚晓明.沿海城市公共安全系统构建理论与应用研究【MJ.中国海洋大学,2005.
[3]冯凯.小城镇灾害数字仿真与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集成研究[M].中南大学,2006.
[4]贾宇.罪与刑的思辨「M].法律出版社,2002.
[5]靳新.多发性侵财犯罪实证对策的理论与实践「M].群众出版社,2006.
[6]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新华出版社,2004.
[7]余凌云.警察预警与应急机制【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8]公安部政治部.公安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9]张忠斌.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0]魏东.教唆犯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11]肖显志.扒窃对策〔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12]陈胜杰.市民防扒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3]赵辉.犯罪防卫【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14〕狄小华.犯罪心理矫治导论〔M].群众出版社,2004.
[15]  F}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M].法律出版社,2000.
B期刊论文类:
[16]刘铁.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TJ.学习与探索,2004 (05)
[17]战俊红.公共安全管理—安全科学学科新发展【J] 0 2006(沈阳)国际安全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9月第1期
[18]李夔.‘多发性侵财犯罪研究「N].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年6月
[19]邹文.“两抢一盗”犯罪防控对策研究[J].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05月
[20]方阳麟.“公交反扒队”:维权之路能走多远?[N].民营经济报,2006年O1月
[21〕赵霞.“扒”“扒窃”和“扒手”[J].语文建设,2005年03月第1期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绪论 9-11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 9
    1.2 学术界得相关研究 9-10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0-11
第二章 公交扒窃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11-21
    2.1 有关概念的界定 11-13
        2.1.1 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的定义 11
        2.1.2 公共安全管理理念 11-12
        2.1.3 两者的关系 12
        2.1.4 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 12-13
    2.2 公交扒窃犯罪的界定 13-14
        2.2.1 公共交通的范围 13
        2.2.2 公交扒窃犯罪 13-14
        2.2.3 公交扒窃犯罪与一般盗窃的区别 14
    2.3 公交扒窃犯罪状况与特点 14-18
        2.3.1 公交扒窃犯罪的状况 14-15
        2.3.2 公交扒窃犯罪的特点 15-16
        2.3.3 特殊群体犯罪——聋哑人 16-18
    2.4 长沙公交扒窃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18-21
        2.4.1 长沙公交扒窃犯罪的现状 18-19
        2.4.2 长沙公交扒窃犯罪的特点 19-21
第三章 公交反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26
    3.1 存在的问题 21-23
        3.1.1 受害人对扒窃犯罪放纵 21
        3.1.2 公安机关对犯罪对象难处罚 21
        3.1.3 团伙作案难以破获 21-22
        3.1.4 扒窃分子反侦查的意识强 22-23
    3.2 存在的原因 23-26
        3.2.1 犯罪的主体原因 23
        3.2.2 受害人原因 23-24
        3.2.3 社会不良风气的原因 24
        3.2.4 法律制裁不严的原因 24-26
第四章 公共安全视域中公交扒窃犯罪的防治措施 26-40
    4.1 法律措施 26-27
        4.1.1 完善惩治扒窃行为的法律 26
        4.1.2 加大对组织利用未成年人犯罪的惩处力度 26-27
    4.2 宣传教育措施 27-28
        4.2.1 公民道德教育 27
        4.2.2 防扒宣传 27-28
        4.2.3 车上警示与反扒热线 28
    4.3 甄别与抓捕 28-32
        4.3.1 识别扒手并发现其扒窃规律 28-29
        4.3.2 抓捕扒手 29-31
        4.3.3 审讯深挖 31-32
    4.4 技术措施 32-33
        4.4.1 加强反扒队伍建设 32
        4.4.2 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科技含量 32-33
        4.4.3 各地警方协同作战 33
        4.4.4 反扒工作坚持不懈 33
    4.5 改善社会环境 33-36
        4.5.1 乘车养成有序 33-34
        4.5.2 堵住窝点和销赃渠道 34
        4.5.3 建立见义勇为机制 34
        4.5.4 确保收入分配的公正 34-35
        4.5.5 政府加强宏观管理职能 35
        4.5.6 扶持基层组织的建设 35-36
    4.6 加强涉窃人员的管理与转化 36-40
        4.6.1 加强特殊群体管教 36
        4.6.2 刑解扒窃人员的转化安置 36-37
        4.6.3 聋哑人扒窃犯罪的防治措施 37-40
第五章 长沙公交反扒的经验及启示 40-45
    5.1 警民合作,群防群治 40-41
        5.1.1 公安机关加大打击力度 40
        5.1.2 加强警民联系 40
        5.1.3 建立公交反扒联防队 40-41
    5.2 加强日常重点防控 41-42
        5.2.1 重点人员的防控 41-42
        5.2.2 重点场所的防控 42
    5.3 长沙公交反扒的长效机制 42-44
        5.3.1 建立和完善情报信息机制 42-43
        5.3.2 建立和完善全警联动机制 43
        5.3.3 建立和完善科技强警机制 43
        5.3.4 建立和完善侦查破案机制 43-44
    5.4 几点启示 44-45
结语 45-46
参考文献 46-49
致谢 49-50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0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