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土地复垦适宜性估测——以水电站土地复垦项目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vicky 点击次数:84
论文字数:37445 论文编号:sb2014102010494110634 日期:2014-10-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1.1研究背景

根据1988年1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令,第19号文件《土地复垦规定》,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占、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釆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土地复垦可以恢复多种类型的土地:耕地、园地、林地等,土地复垦可以使破坏、压占的耕地,恢复到可以利用的状态,甚至提高其质量,改善耕作条件;可以使破坏、压占的林地,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甚至提高原有土地质量,改善林业种植技术等,这样,既可以缓解人地矛盾,又可以不占或少占用土地,达到集约节约用地的目的;这样既响应了国家的政策,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又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我国土地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正在逐年增加,究其原因是由于施工建设中,对土地的开挖、临时占用、施工设计等。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土地复垦率不到10%,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土地复垦率已达到50%以上,破坏、压占的土地没有充分的得到恢复和利用,使得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虽然我国国土绝对数量大,但是人均基数少,这样的情况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从1988年以来,国家大力支持土地复垦工作。相关文件的下发和颁布,是对土地复垦的有力监督,同时也是为做好土地复垦提供有力的依据。“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是土地复垦工作的原则,具体要遵循“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草则草”的原则进行土地复垦,废弃的土地优先复垦为耕地是我国的基本政策,复垦后的土地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如林、果、水产和畜牧等,这样既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又为农民增收、农业增长、社会和谐发展做了贡献;同时,既改善生态环境,又防止水土流失,为我国施工建设不占用耕地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也为守住亿亩耕地红线做出贡献。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1.1土地复垦的来源

土地复垦,来源于国外,欧美常用Restoration、Reclamation、Rehabilltion三个词进行描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习惯用“Restoration”,英国则常常用Restoration。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这三个词具有相同的含义,国外常常用这三个词中的一个代表其他词以表示所有的“恢复”工作。

1.2.1.2欧美国家的土地复垦

国外政府十分重视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为了支持和鼓励土地复垦工作,各国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如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最早幵始土地复垦的是欧美国家。

美国的土地复垦,主要研究露天矿的复垦,开采沉陷地的处理有土地复垦和湿地保护。其中,美国土地复垦包括三种方式:挖沟降水,回填,挖沟与回填相结合。

德国的土地复垦有完善的措施:不仅要遵守采矿、环境保护、水污染等方面的法律,还要釆取各种措施来保证土地复垦的顺利实施。其中,德国的土地复垦措施包括:排除空气污染、封闭污染源、观测和净化处理地下水、做好有关利用土地的准备;同时为保障已破坏的土地和土地污染顺利的完成复垦,要经过调查分析、土地收购、规划设计、资金筹措和复垦等过程。

同样,其他国家对土地复垦也很重视。在英国,主要以污染地的复垦和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复垦为研究重点。在波兰,土地复垦主要集中在露天矿和岩石山,复垦后土地主要用于种草和植树。

 

第二章基础理论研究

 

2.1基本概念

2土地复垦根据2011年2月22日国务院号《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1.2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是土地学科研究的内容之一。划分目的不同,土地评价的含义不同,关于土地评价的含义如下:土地评价是对生产力高低进行鉴定、评价的过程,是特定目的下为依据的;评价目的不一样,其评价过程不一样;综合上述,土地评价是在特定的目的下,通过土地质量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确定土地等级,提出土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的过程。

土地评价的实质是处理土地质量与土地用途两者之间的关系。

2.1.3土地质量

土地质量是土地的综合属性,具体是指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与否及适宜程度。土地质量可以用可度量测定的土地属性指标来综合表达,土地属性指标可分为土地自然属性指标(入土壤、气温、水文、生物等)和土地社会属性指标(产量、产值、劳动消耗、产投比、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

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的前提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

2.1.4土地适宜性

土地适宜性在中国又称为土宜,针对特定土地用途而言的评价就是土地适宜性评价。这些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可以从土地类型来分,如农业、林业、牧业、城建、军事等;也可以从更详细的土地利用来分,如小麦、桥橘、杉木等。由于土地特性或土地质量是千变万化的,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要求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这两者很难协调一致,这就是说某一种土地类型是很难完全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我们将某种土地类型满足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要求的程度称为土地适宜性。

土地适宜性分类是根据土地对不同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将土地进行分类它实际上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标,也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一种直观表示。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不同的用途分为宜农、宜林、宜牧、宜渔、宜灌溉等;一类是根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分来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等。

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最典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FAO于1976年正式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

 

2.2基本理论

2.2.1土地复垦规划

2.2.1.1土地整理规划概述

土地复垦属于土地整理的范畴,土地整理,英文Land Readjustment,Land Rearrabgement,Land Conso;idation,Land Repotting or Land Assembly该词源于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欧洲国家。我国土地整理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先秦时期的井田沟恤制,土地整理范畴见下图2-1。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土地开发整理的含义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的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和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既包括对现有已利用土地的整理,以提高其利用的集约度,也包括未利用地的幵发和废弃地的复垦以增加耕地总量,从地域上看,可涵盖城市和农村…。土地整理的范畴广泛,从地域表现形态角度可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两个方面内容,而农用地整理主要指农用地整理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其中,农地整理包括耕地征地、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农用地征地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其特点在于: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提供耕地质量为中心,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幵啊,改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条件,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2.2.1.2土地复垦规划的原则

土地复垦规划,要遵循“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局部利益服从整理利益;注重实效,讲究经济效益;土地复垦规划要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的原则。

1、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建则建”的原则,科学合理的确定其用途,尽量将破坏的土地恢复利用。

2、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近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规划要切实可行,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注重实效,讲究经济效益。复垦方法要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土地复垦要和生产建设统一规划,做到切实可行,合理安排,并结合生产情况,逐年实施。

4、土地复垦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土地复垦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以及矿区规划相协调,与土地管理密切结合。土地复垦规划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进行,并与城镇规划以下及矿区规划等相协调,做到地区建设布局合理化,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美化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第三章土地复垦技术体系研究.......23

3.1土地复垦质量要求.........23

3.2预防控制措施.......23

第四章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29

4.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29

4.1.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9

4.1.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30

4.1.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30

第五章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实证论证........41

5.1实例的概况..........41

5.1.1实例的性质........41

5.1.2自然概况.......41

5.1.3社会经济状况........42

 

第五章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实证论证

 

5.1实例的概况

5.1.1实例的性质

1、实例的性质:新建,建设项目,小型水电站。

2、名称:研究区水电站建设项目(以下文档中简称“项目区”)

3、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云南西南部,该建设项目是利用南片河中下游的河段进行开发的水电站项目,南片河属怒江流域南汀河水系,是南汀河干流中下游右岸加入的一条二级支流,其交通条件比较好。

5.1.自然概况

1、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处漠西横断系切割山地峡谷区南段,属深切割中、低山地形地貌。流域地势北东高、南西低,最高山峰为雪竹林大山,海拔2978.4m,最低处为电站取水口,海拔740m,相对高差2238.4m。地貌格局受构造控制,南片河东侧为北东南西走向的雪竹林山脉,西侧为北东南西走向的观音洞山脉,南片河夹在两山之中,山川分布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南片河为侵烛河谷,谷底陕窄,岸坡陆峻,呈“”形峡谷。下游区为碳酸盐岩分布区,岩溶发育,岩溶形态有溶洞、暗河、漏斗、泉水等。

2.气候特征

项目区流域海拔变化在970-2978.4m之间,中高海拔的山区气候温凉,整个流域属中、低山地区为典型的亚热带立体气候类型。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2380mm,据邻近流域内年设立的木厂雨量站实测降水量资料统计,年降水量的89%主要集中在讯期的5-10月份,多年平均降水日数183天,其中5-10mm的32天,10mm以上86天,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具有干湿季节分明的特点。

3.、水文

项目区流域位于南片河中下游,南片河属怒江流域南汀河水系,是南汀河干流中下游右岸加入的一条二级支流,南片河发源于镇康县木厂乡北面的雪竹林大山,海拔高程2978.4m,流域内的水系发育,水量充沛,南片河全长约37.17mm;流域面积315km2,总落差2200m。

 

第六章结论和展望

 

6.1总结

1、实例来源说明

1)实例来源——在实习的过程中,主要做建设项目的土地复垦工作,而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复垦工作中的关键,同时也是难点。在多次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写的过程中,要想明确土地复垦规划方向,就要把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做好,土地评价因子、评价单元、评价模型的选择不同,评价的结果是不同,即使土地评价因子、评价单元、评价模型的选择相同,选择不同用途的土地,其评价结果也不一样,所以选取其中一个项目作为本论文的实例论证。

2)项目类型选择——由于在实习过程中,主要工作是做建设项目的土地复垦工作,而对露天矿、井工煤矿、金属矿、石油天然气、铀矿类项目,只了解其规划过程、方案编写体系结构和成果组成等,没有具体参与过此类项目;所以本论文的实例论证选择建设项目。

2、论文中完成的工作

1)对基础理论做了概述,主要报土地复垦和土地适宜性评价两个方面的内容,为论文实例论证提供理论支持。将的空间分析技术融合到土地复垦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中,在本论文中,使用到的空间分析技术主要是空间叠加分析、属性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

2)将GIS的空间分析技术融合到土地复垦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中,在本论文中,使用到的空间分析技术主要是空间叠加分析、属性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

①空间叠加和属性分析临时地块的空间位置、属性分析借助于GIS软件MapGIS,同时MapGIS也是本实例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辅助制图工具。

②空间自相关在本论文中,虽然没有在实例中具体介绍空间自相关,但是在确定土地复垦方向的过程中,空间自相关是及其重要的,土地复垦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因地制宜,即在做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中,出了考虑评价单元本身的因素外,还要考虑评价单元周边的综合因素。

3)实例论证

①实例论证过程

首先是实地踏勘,实地踏勘是土地复垦工作开幵始的基础,在实地踏勘的过程中,主要是对项目区临时地块和永久地块的占地类型、地形、位置、使用情况等进行考察,并获取相关的文本和图片资料。

其次就是土地复垦规划的过程。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写和图件规划过程是在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评估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的基础上编写的;在土地方案的编写中,涉及到地质灾害预测、临时用地和永久用地面积统计等,这些资料都是在上述的基础资料为基础的。

②实例论证结果

将GIS技术、土地复垦技术、土地适宜性评价技术和实例结合在一起分析,通过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复垦责任范围的评价单元进行划分,得出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单元的复垦方向和复垦措施。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