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城镇化,是人口不断地向城市聚集的一个动态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摒弃了传统城镇化道路的缺点,发展了传统城镇化道路的优点。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的最鲜明的特点是,更加注重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更加注重居民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且发展速度较快。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吉林省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而且提高速度较快,2012 年的镇化率为 53.7%,相比 2000 年的 49.66%提高了 4 个百分点。而且,在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方面,吉林省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还存在着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大、区域间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以及城镇化进程导致农业土地资源紧张等诸多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就必须协调好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农业土地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而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首先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影响。
1.1.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对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农业土地资源进行回归分析,更加客观、全面地分析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影响。
现实意义:为破解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大、区域间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以及城镇化进程导致农业土地资源紧张等诸多问题,提供切实的理论依据。并为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及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供可行的对策建议。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城镇化区位理论研究
1909 年,韦伯(A. Webber)研究将经济布局划分包括城市经济在内的三种类型,这为以后的城镇化区位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39年,廖什(A. Losch)研究认为在集聚效应下,非农企业区位通过点状集聚而形成了城市,随着大规模工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大型城市的产生是必然的,聚集效应促进了大型生产综合体的形成,这也成为促生城市的重要因素。
(2)城镇化结构理论研究
1954 年,刘易斯(W. A. Lewis)提出了“农村-城市人口移动模型”,其假设条件是农业劳动力无限供给;1961年,拉尼斯(G. Ranis)、费景汉(JohnC. H. Fei)研究修正了“农村-城市人口移动模型”,提出了要想保证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顺利,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是必不可少的;1961年,乔根森(D. W. Jorgenson)构建了二元经济模型,其研究认为随着资本不断积累和技术不断进步,农业与工业的工资水平将不断提升;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M. P. Todaro)在研究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时,建立了人口流动的“收入预测模型”。
(3)城镇化人口迁移理论
拉文斯坦(E. G. Ravenstein)的“人口迁移律”,是人口迁移理论的起源。人口迁移律认为,迁出地的推动因素对迁移行为产生推力,迁入地的拉动因素对迁移行为产生拉力,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对人口迁移产生合力。其中,农村对人口迁移产生的的推动因素,主要包括:农村收入相对于城镇收入偏低、科技发展造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产生以及农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等;城镇对人口迁移产生的拉动因素,主要包括:城镇就业机会多、城镇收入相对于农村收入较高、城镇生活条件优越等。
(4)城镇化生态学派理论研究
1898 年,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了“花园式城市”这一理论,认为吸引人口向其区域集聚,是城市所特有的功能;20世纪20年代,昂温(R. Envi)提出了“卫星城市理论”,对霍华德的“花园式城市”理论,作了进一步阐述,并作了深入分析;1916年,美国学者帕克(Robert Ezra Park)建立了“古典人类生态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土地价值变化轨迹、趋势,与植物对空间的竞争这种变化轨迹、趋势十分相似;1942 年,美国学者沙里宁(E. Saarinen)提出城市化发展要在科学的城市规划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应当能够使城市既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周边自然环境产生危害。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分析方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镇化水
城镇化水平,是用来衡量城镇化所达到的程度的标准。传统城镇化水平多用单指标评价法进行评价,即用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评价。另外一种评价方法为复合指数评价法,即在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评价。在城镇化水平评价研究实践中,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2.1.2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最鲜明的特点是,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质量,更加注重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更加注重居民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2.1.3 新型城镇化水平
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与传统城镇化水平评价具有显著差异,这是由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所决定的。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应当更加注重城镇化科学发展水平、集约高效水平、功能完善水平、环境友好水平、社会和谐水平、城乡一体水平。
2.1.4农业土地资源
农业土地资源,是指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土地资源。主要包括:耕地、林地、牧地、养殖水面。农业土地资源,是城镇化特别是空间城镇化(城镇化空间扩张)的基础。城镇化进程,需要占用农业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因此在本文研究中,农业土地资源特指耕地资源,农业土地资源数量以年末耕地面积衡量。
2.2 相关分析方法
2.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学家T.L.Satty提出的,是系统工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决策方法,主要的过程如下。
(1)建立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在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后,就会发现这一问题有诸多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之间也必然存在着主次关系、包含(被包含)关系,按照特定关系将问题的影响因素划分成多个层次。
(2)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设有 m 个目标(方案或元素),根据某一准则,将这 m 个目标两两进行比较,把第 i 个目标(i=1,2,…,m)对第 j 个目标的相对重要性记为aij,(j=1,2,…,m),构造的 m 阶矩阵,记作 A=(aij)m×m,就是判断矩阵。Satty 于 1980 年设计出判断标度矩阵说明表,用一定数值量化重要性,标定重要等级,具体见表2.1。在专家打分构造比较判断矩阵时,就利用该表取aij的值。
第3 章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3
3.1 传统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13
3.1.1 单项指标测度法的局限性..................... 13
3.1.2 多项指标测度法的局限性..................... 13
第4 章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与分析.................. 23
4.1 评价对象的遴选.................. 23
4.2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23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23
第5 章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土地资源影响的实证分析.... 39
5.1 定性分析................. 39
5.1.1 正面影响............... 39
5.1.2 负面影响.............. 39
第 5 章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土地资源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定性分析
通过相关阅读文献、著作,可以了解到,新型城镇化进程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
5.1.1 正面影响
新型城镇化各个方面统筹协调发展,则会对农业土地资源产生正面影响。主要包括农业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农业土地资源质量提高两个方面。
(1)农业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新型城镇化各个方面统筹协调发展,意味着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协调水平、集约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城乡协调水平的提高,将减少城乡差距,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减少农民对土地收益的过分索取;城乡集约发展水平的提高,将增强城乡协调互动,吸引更多农村居民向城镇聚集,减少建设用地需求。这些都有助于保护耕地,进而促进农业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2)农业土地资源质量提高
新型城镇化各个方面统筹协调发展,也意味着城镇经济更加高效、城镇功能更加完善、城镇环境更加友好。城镇经济更加高效,将吸引更多农业从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进而降低单位土地上所供养的人口比重;城镇环境更加友好,将对城镇化发展所占用土地以及周边农业土地资源起到保护作用。这些都有助于保护农业土地资源质量,进而促进农业土地资源质量的提高。
第 6 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与分析方面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与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方法,对吉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20个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具体如下:
(1)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得分较高的地区为梅河口市、九台市、榆树市,得分分别为0.6443、0.6010、0.5348;而得分较低的地区龙井市、和龙市、图们市,得分分别为 0.4119、0.3955、0.2931,得分最高的梅河口市的得分,比得分较低的图们市的得分高出近 1 倍。由此可以推知,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地区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
(2)地区影响因素各异
通过“较高水平地区驱动因子分析”可以得出,梅河口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社会城镇化水平及设施城镇化水平,九台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环境城镇化水平,榆树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经济城镇化水平及人口城镇化水平;通过“较低水平地区阻碍因子分析”可以得出,龙井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的主要阻碍因子为环境城镇化水平,和龙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的主要阻碍因子为经济城镇化水平,图们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的主要阻碍因子为城乡协调水平、社会城镇化水平、设施城镇化水平及人口城镇化水平。由此可以推知,吉林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各异。
6.1.2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对农业土地资源影响方面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对农业土地资源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吉林省城乡协调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农业土地资源回归显著。具体结论如下:
1)为加大对农业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必须提高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水平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水平对农业土地资源产生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专家打分得到的“两两指标比较打分表”显示,目标层“人口城镇化”包括两个准则“科学发展”与“规模扩大”相比较“明显重要”。因此,“人口城镇化”中科学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业土地资源的保护作用十分显著。用以描述“科学发展”的指标包括:“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这两项指标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的加大,这必然能够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压力,进而起到对农业土地资源的保护作用。由此可以推知,为了加大对农业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必须提高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