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时期云南哈尼族文学生态意识的来源
第一节 哈尼族民间文学的引导
中国的少数民族拥有独特厚实的生态资源,在少数民族的民间口头文学、传说、神话、谚语、民歌中或多或少地留下了本民族生态知识以及生态思想的印记,通过口耳相传、世代延续。在后来的本民族作家的写作中,这些从小耳濡目染的生态知识、生态思想影响着他们。
这种生态知识、生态思想不仅与现实的民族生活相结合,同时又体现出了超越性。主要表现为对本民族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生存状态或者是生存困境的反映。各民族神话和史诗的历史就是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关系史,神话和英雄史诗中的反面形象都是恶劣自然环境的人格化结果,表现了人类与其他生灵争夺可贵的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剧烈冲突,在与自然的巨变做艰苦争斗的过程中,人的需求、欲望不断地膨胀。但从创世史诗和其它神话、传说中我们还是可以寻觅到人类与其生态环境和谐平衡的一面。①云南的哈尼族在一代又一代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流传于世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世代相传的艺术的结晶,是典型的集体创作,具有群众性。这个生长于大山的民族的民间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这种生态思想融于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因为文学创作虽然是作家个人的创作,但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家的想象离不开现实的土壤。②此外,这种生态思想意识也是哈尼族全民族的生态思想意识,这是由哈尼族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和群众性所决定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的赖以生存的条件,生存环境决定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传统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文学艺术的产生首先就与环境长期在人们心中的积淀相关,尤其是人类早期先民们形成的万物有灵观念,对各民族表达情感的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自然界的天地水火、江河湖海、风雨雷电、山石树木等无不以其超人的威力震慑着人类。③哈尼族的先祖们通过给自然的风雨雷电、山川树木等赋予神性,以此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敬仰之情,闪烁着生态理念的光辉。从民间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与自然既有和谐、又有对立的过程,其间也折射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面孔、双重色彩。①哈尼族的生态意识反映在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中,在哈尼族的民间文学中拥有一个独特的自然世界。特别对于哈尼族这个在中华民族共和国成立之前并没有文字的民族而言。因为在文字的运用之前,他们文化思想的传播完全就靠口传心记,靠口耳相传的古歌谣、民间故事;所以,在他们的民间文学中高度凝练了哈尼族文化的精髓。
.........................
第二节 自然地理生活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学者热衷于文学地理学这一新兴的文学研究学科。文学主要是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所以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者的研究的方向也大致分为两个:第一,研究地理与作家的关系;第二,研究地理与作品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文学研究如果脱离了时间和空间,只对其中一点进行研究,那么都是不够精确和合理的。他们认为:“作品中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当然来自于作家身上的时间和空间,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所写的,离开了作家就不会有作品,离开了作品就不会有所谓的文学,而时间和空间正是我们理解文学的两个重要维度。”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中有强烈的地域意识,他们通常表达自己对于不同地理条件下多姿多态文化的认识。正如阿来在《大地的阶梯》中所说的那样:“地理从来与文化相关,复杂多变的地理往往预示着别样的生存方式,别样的人生所构成的多姿多态的文化。不一样的地理与文化对于个人来说,又往往意味着一种新的精神启示与引领”。②所以,从地理、自然环境这个角度来分析云南的地理环境对哈尼族作家所产生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一、云南哈尼族聚居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云南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普洱、玉溪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学者将云南哈尼族主要分做以下几个支系:红河县哈尼族支系、墨江县哈尼族支系、元阳县哈尼族支系、绿春县哈尼族支系、金平县哈尼族支系、元江县哈尼族支系。在哈尼族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哈尼族最终主要建寨、聚居在哀牢山、无量山和澜沧江畔。“哀牢山和无量山均属于横断山系纵谷区下段,是云岭山脉的重要分支。哀牢山脉为横断山脉南段云岭南延的东部分支......哀牢山区,总的地貌特征是: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V”形地貌发育充分,山脉脉状分布明显,主干山脉与水系干流平行相间分布。无量山分布于把边江以西,澜沧江以东,它北窄南宽,山势必哀牢山低,比较缓和,......无量山区总的地貌特征是:北高南低,地势相对缓和,扫帚状分布,大小坝子分布其间。①所以,从总体上而言,哈尼族聚居之地,有陡峻的高山,神秘的森林,阴森的箐谷,湍急的河流,人与大自然的距离无限地接近,在哈尼族人民的血液里流淌着与大自然的亲昵。哈尼族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他们自己独有的一套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对生态的感知方式,建立了属于哈尼族自己独有的生态文化。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作家,骨子里也自然地流露出对大自然的亲昵。
......................
第二章 新时期云南哈尼族文学的生态忧思
第一节 对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展示
哈尼族作家笔下的民族生存之地,是奇妙壮美的高山峡谷,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是神秘莫测的崇山峻岭,世世代代的子民在那里繁衍生息。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现代文明之风吹遍了全球的各个角落。即使云南哈尼族聚居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现代性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和不充分的阶段。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全球现代化的现状之下,由于资源开发还是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保守与开放、传统与现代之间产生了剧烈的矛盾,原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被打破,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作家作为对时代最有敏感性的人,他们的文学写作不仅仅是以情感来打动人,进行自我的表达,而是更应该以文学写作对社会生活进行反映。在文学写作中应当用文字表达出作为人类的最真实的情感,理应承担起写出人类共同困境、共同的苦处的使命,这也就是文字的伟大意义。正如白先勇在谈《我的创作经验》时所说的那样:“我们作家的职责,是要写出人的困境,人的苦处。我写的常是人的困境,因为人有限制,所以人生有很多无常感。在这种无常的变动中,人怎样保持自己的一份尊严?”①哈尼族作家亦是如此,关注时代、为国为民、不追求个人闻达。
学者王诺认为,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字。生态责任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的特点。②哈尼族作家在时代的巨变中,切身感受到所处环境的变化,亲眼目睹地球生态环境日渐恶劣,对生态环境感到忧思;所以他们主动担起了生态责任,用文字批判人们对生态的破坏。生态批评是在一种环境运动实践精神下开展的,生态批评家不仅把自己看作从事学术活动的人,还深切关注当今的环境危机,参与实际的生态运动。他们坚信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可以为挽救生态危机做贡献。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新时期云南哈尼族文学
第二节 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活方式的省思
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要广泛地树立关于“人无力去影响自然进程”的认识,......一步一步地把他从骄傲的地位上击退,使他一寸一寸地叹息着他曾一度认为是属于自己的地盘,使“他承认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支配事物”。①弗雷泽在此处极其不赞同人类中心主义。同样,有学者提出:没有任何一种丑恶的意识形态,能够比得上与自然对立、自我放纵的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危害。②当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生活时,将会滋生放纵的贪婪的欲望。人们必须省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必须将自己作为地球生物圈的一部分,这也正是生态批评的任务:“不只在于鼓励读者重新亲近自然,而是要灌输一种观念、一种真切的人类生存意识,使每个人都认到‘他和他所栖居的地球生物圈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③在哈尼族作家的写作中,不仅观照到了哈尼族传统生活方式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而且观照到了现代文明视野下的人类中心主义。
一、哈尼族传统生活方式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在哈尼族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人民还处于原始的生产方式的状态,因为文化、地理等因素,他们大都还以刀耕火种、狩猎、采集为生。在哈尼族的传统社会中,狩猎是哈尼族生产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历史上,哈尼族狩猎既是抗野兽、保护人畜庄稼丰收及其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又是补充蛋白质、脂肪的重要食物来源。①所以,在传统社会中,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进行狩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必须处在一个合理的度,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我们自然的欲念是有限的,它们是我们达到自由的工具,它们使我们能够达到保持生命的目的。所有那些奴役我们和毁灭我们的欲念,都是从别处得来的;大自然并没有赋予我们这样的欲念,我们擅自把它们作为我们的欲念,是违反它的本意的。”②卢梭在这里所说的“自然的欲念”的意思是:如果人类是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从而从大自然有规律的节制的获取一些资源,所获取的在一个合理的度,这是被允许的,这是人类人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他反对那些超出生存发展之需之外的欲念,这些将是毁坏自然环境的元凶,同时也正是这些“非自然的欲念”将最终摧毁人类。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新时期云南哈尼族文学
...........................
第三章 新时期云南哈尼族文学生态观的价值和意义...............................44
第一节 新时期云南哈尼族文学生态观的价值........................44
一、从边缘向中心的反思................................... 44
二、处于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警示............................. 45
第二节 新时期云南哈尼族文学生态观的意义.........................47
一、文学需要终极关怀................................. 47
二、文学需要现实关怀........................................ 48
结语............................. 50
第三章 新时期云南哈尼族文学生态观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新时期云南哈尼族文学生态观的价值
一、从边缘向中心的反思
哈尼族以前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以口传心记的方式传播交流神话、歌谣、叙事诗等,直到解放后,哈尼族才有了自己的文字,直到 70 年代才有人开始了书面文学写作。到 80 年代更多的人加入了书面文学创作,到 90 年代开始有人称他们为“哈尼族作家群”。存文学、郎确、哥布、艾扎、诺晗、黄雁等作家的作品都曾获得过全国性的文学奖,在《哈尼族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还有哈尼族作家艾吉、陈曦也被纳入了《哈尼族文学史》,哈尼族文学创作越来越热闹!中国自进入新时期以来,现代化快速发展,各少数民族地区也被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哈尼族作家开始书面文学创作的时间大致与这个时间相重合。现代化浪潮的席卷必然会引起现代与传统、村庄与城市、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文学是作家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发出的声音、体现其精神思考与选择的艺术形式。②一方面,在有生态意识的作家看来,人类应该意识到长久以来对自然的掠夺,该改变了。尽管有些被毁坏的自然已经不可能再恢复,但仍有自然形态具有可逆转的变化;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应该被期待改善。①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生态责任是一个涉及全人类的、世界范围内的社会问题;生态文学写作是作家承担责任的一种体现,主动承担生态责任是我们每一个都应做的事情 。所以在人类的发展的进程中,生态文学写作必然会成为一种有意义的主流的文学。而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中,长期以来汉文学和汉文化一直处于文化的中心位置,而哈尼族的文学和文化长期以来则是处于边缘位置的,对生态文学这样一种宏大的涉及全人类问题的文学的书写,一方面是哈尼族作家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哈尼族文学能在不损失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条件下,使哈尼族文学能逐渐从边缘位置向中心位置靠拢。正如哥布所说的:“在一些发达和理性的民族中,写作越来越走向个人化,文学的意义退缩到自我言说的快感,但面对像哈尼族这样的民族,文学好必须充当一面旗帜,得努力走向公众。”②这并不是说哈尼族文学被汉文学这种主流文学所同化,更多的是在坚守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哈尼族文学能更广泛的传播出去。
从另一方面而言,哈尼族作家生态文学作品的生态危机促使我们省思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民族地区从边缘向中心的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现代化发展成熟的城市、地区而言,是人类不合理的行为,人类膨胀的贪念导致了生态问题。但是,对于民族地区而言,现代化发展远远比不上城市,为什么还会有如此严重的生态危机?是什么导致了现代与传统、村庄与城市、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追根溯源,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所导致的。
......................
结语
从文学的角度而言,生态写作、生态意识绝不仅仅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绝不能浅显的理解为爱护环境、爱护植被、保护动物。生态写作应该带给我们反思,以生态批评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这能够使我们从生态视域反思人性,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学、文化。自然是人类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哈尼族作家的生态写作将写作的关注点从最初的只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转到关注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范畴。这是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与视野探索“人”的问题,探索人性的问题,这是文学创作进步之处,写作将不再局限于“文学即人学”这一概念范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简单武断的否定“文学即人学”这一概念,但要真正地理解人,同时必须能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是人学,同时也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学,是人类的生态学。人们议论纷纷的文学危机、文学终结,在更深层面上其实是和现代社会面临的生命危机、自然危机终结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哈尼族作家的生态写作中对自然的关注,对自然与人关系的重新探寻,实则有利于重振文学中的自然之维。他们的生态文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从自然与人的关系这一新角度,为自然在文学中寻求到了一席之地。另外,文学本身并不只是一个封闭的文本,它更是一个活动的过程,是文学创造主体在一定环境中的活动过程。文学活动自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与文本批评、社会批评、心理学批评相比,生态学批评完全应该拥有自己的一个席位,一个不容小觑的席位。哈尼族作家的生态写作正是对文学界、文艺理论界、文学批评界对生态问题漠视态度的回应。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