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部编版”小初语文教材的鲁迅选篇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2655 论文编号:sb2020120822195233813 日期:2020-12-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认为只要选择适合儿童特定年龄阶段的作品,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学习,鲁迅教学就会获得十分有益的效果。但目前鲁迅选篇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少的,只有这些问题能引起重视并切实改正,小初语文的鲁迅选篇教学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一章 鲁迅与儿童

第一节 鲁迅的儿童观
(1)鲁迅认为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救救孩子”应当强调“幼者本位”。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不是把儿童当作“缩小的成人”,便是把他们看作“不完全的小人”,总是以成人的经验和标准来对待他们,忽视了他们的年龄特质和心理特征。同时认为“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的人的萌芽。”[13]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长者本位”中的从属关系,根本不承认儿童的独立地位和生命价值。
鲁迅对中国儿童遭遇的这种非正常待遇和不公平命运深恶痛绝,对此,鲁迅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的观点。学界普遍认为,鲁迅的“儿童本位”观是受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影响。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同年10月,鲁迅写了《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他在文中谈到:“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14]同时他提到父母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已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15]不论是“以孩子为本位”,还是“幼者本位的道德”,都体现着鲁迅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之上的,与杜威提倡的“以孩子为中心”有异曲同工之妙。除杜威的影响外,鲁迅还受进化论的影响,他用进化论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幼者本位”的道德。他首先指出,生命的继续是由于要发展,要进化,所以后来的生命,总比之前的更有意义,更接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为宝贵。所以父母对于子女是没有“恩”的,无论父母还是子女,最终都是去向生命的长途,“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16],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庸,父母对于子女也不过只是一个“过付的经手人罢了”,不应永久的占领子女;其次,既然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只是普通的人伦关系,鲁迅就反对中国社会古有的“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即在中国的旧见解中长者过于注重自己的权利,轻于责任和义务,“以为父子关系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就该做长者的牺牲”[17]的这种思想。鲁迅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只有“爱”,这是一切生物的天性,而且这种“爱”不仅“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让他的将来的生命,去上那发展的长途。”[18]这样他的“幼者本位”思想不仅仅是倡导要把儿童应有的地位还给他们,而且还呈现出长者应甘愿为幼者牺牲的进化论思想。
..................................
 
第二节 鲁迅的儿童文学观
(1)“儿童观决定着儿童文学的发生、发展,决定着儿童文学的创作思想、美学追求、价值承诺、表现形式乃至用词造句等。儿童文学从根本上是由成年人主宰、创造的文学,是体现成年人目的,目标,意志与理念的文学,因而这种文学与成年人如何理解、对待儿童的观念与行动也即‘儿童观’紧密相关。”[33]曾以一声“救救孩子”的呐喊穿过封建礼教的密网的鲁迅,站在关爱儿童,关注民族未来的双重视角下,把对儿童观的理性觉醒直接落在了儿童文学这一立足点上,鲁迅强调的儿童本位在他的儿童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首先,鲁迅认为儿童文学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贴合儿童的精神世界。旧中国的儿童读物因循守旧,死气沉沉,毫无新思想、新时代的苗头。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谈到,中国的儿童书即使是新印出来的,“依然是司马温公敲水缸,依然是岳武穆王脊梁上刺字;甚而至于‘仙人下棋’,‘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34],还有“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等,陈旧不说,而且浸染着大量封建意识,“叶叶害人”。他给杨晋豪的信中说:“关于少年读物,诚然是一个大问题;偶然看到一点印出来的东西,内容和文章都没有生气,受了这样的教育,儿童的前途可想。”[35]此外,当时中国的儿童读物在形式上也不适于儿童的阅读和理解。郑振铎就指出中国当时所谓的儿童读物就是“以严格的文字的和音韵的技术上的修养和高深莫测的道学家的哲学和人生观来统辖茫无所知的儿童。”[36]鲁迅在印给少年们看的刊物上见到描写岳飞、文天祥的文章时也讽刺说:“我疑心那些故事,原是为办给大人老爷们看的刊物而作的文字,不知怎么一来,却错登在少年读物上面了,要不然,作者是绝不至于如此低能的。”[37]这实际上是,儿童读物成为长者思想的附属,这也正印证了封建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缩小的成人”。
............................

第二章 “儿童本位”视域下的“部编版”小初语文教材鲁迅选篇

第一节 鲁迅选篇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为了后文具体分析教材中鲁迅选篇的问题,要先对教材中出现的鲁迅作品进行归纳。故“部编版”小初语文教材中的鲁迅篇目概览分别如下表:
表2.1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鲁迅篇目统计
一、鲁迅选篇的合理性
“部编本”中的鲁迅选篇能够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三观,使他们初步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也能帮助他们丰富情感,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儿童成长道路上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1)选篇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价值。首先是关于爱的教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包含着对儿童天性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爱;《少年闰土》、《社戏》中表现了“我”与伙伴们之间质朴的友谊之爱;《孔乙己》中批判了人性的冷漠,写出对遭遇不幸的弱者的同情之爱;《藤野先生》中讽刺了国人看到同胞被残忍杀害仍然拍手称快的麻木不仁,意在告诉儿童小到有爱心和同情心,大到有爱同胞,爱民族,爱国家之心。同时这篇文章也表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跨越民族的友谊,表现了人类大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则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论断,进而指出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拥有着万万千千的“筋骨和脊梁”,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信心与热爱。鲁迅的选篇正是在以这种温暖的爱来美化少年儿童的精神生命,所以鲁迅的作品,也是在进行爱的教育。
............................

第二节 鲁迅选篇课后的“思考探究”的设计
语文教材中课后的“思考探究”或提示教学目标,或提示课文重难点,或渗透教法和学法。这些内容是辅助教师讲解课文,帮助儿童理解课文的重要帮手,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延申。若想使儿童更好的学习鲁迅选篇,必须对其有所重视。
一、课后的“思考探究”设计的不足
“思考探究”不够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以《社戏》这篇课文后“思考探究”的第四题为例:题目是“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74]接下来给了确定的五个句子,让师生进行探究。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把知识简单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之中,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通过主动建构得到新的经验。这样直接给出句子的做法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同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这五个句子感兴趣,认为这五个句子表现了童真和童趣。笔者认为这样设计不是为了把问题定位在学生主导学习之上,而仅仅是方便教师的教学。
自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参与语文课程改革的人其中就包括一些文学研究者和一些作家。可见语文课程也越来越看重文学性,而不仅仅是教育性。故课后习题仅停留在教育是不够的,还要抓住文学审美的问题。而“部编本”中的鲁迅选篇的“思考探究”习题中缺乏对其审美性的关注,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中课后习题几乎都是关注文章的思想和主题,很少针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分析和理解。小学教材中的两篇鲁迅作品《少年闰土》与《好的故事》,只有后者的课后习题二:“‘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75]中隐含着一点对课文语言的分析。笔者认为《好的故事》这篇文章放在六年级来解读,最应该重点解读课文的语言。该篇文笔优美,其中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的十分精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但“思考探究”中却完全没有体现。初中教材中虽有所改善,但都是单方面的注重语言或者写作方式,二者结合的问题几乎没有。譬如《社戏》的课后题二:“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
 
第三章 “部编版”小初语文教材鲁迅选篇的课堂教学......................29
第一节 鲁迅选篇的教学与现存问题辨析..................................29
第二节 鲁迅选篇教学中现存问题的成因.................................30
第三节 鲁迅选篇教学的策略...................................31

第三章 “部编版”小初语文教材鲁迅选篇的课堂教学

第一节 鲁迅选篇的教学与现存问题辨析
(1)教师教学模式的僵化单一。从语文和应试的角度来看,分析鲁迅的文章确实应该从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语句、挖掘作品深刻思想等方面来进行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并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本。在这里,笔者认为主要的问题是在鲁迅作品的讲授中,教师过于依赖教辅用书、网上下载的统一的PPT模板等等教学辅助材料,不愿意自己再去备课、学习。同时在课堂上以教条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的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小初语文教材中的鲁迅选篇比较倾向于小说与散文。故拿教材中的小说来说,虽然鲁迅小说与课本中其他小说同属于小说这一文体之下,但具体文本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同时相比其他小说来看还有其特殊性,譬如鲁迅的小说《社戏》,文章十分注意对环境的暗示性描写,不追求情节的变化和起伏,而是着重于细节的刻画。故面对不同的作品,教师也应细微地调整教学方式。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无论是谁的什么类型的小说,几乎都采用相同的教学设计,大部分形成了“导入——作者简介——作品写作背景——通读全文掌握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提炼主题”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鲁迅作品的特殊价值。
(2)学生对鲁迅作品缺乏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鲁迅,就要让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产生兴趣。然而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却与鲁迅渐行渐远。前文提到了语文科目在“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排名”中,列倒数第二名,而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应当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和鲁迅作品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是成正比的,长此以往儿童对鲁迅甚至可能产生抵触心理,至此学生也就失去了对鲁迅作品所传达的思想精神、审美特征等方面的接受能力。故如何让学生对鲁迅产生兴趣,已经成为鲁迅教学中教学方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
 
结论
鲁迅是中国的文化伟人。以上对小初语文教材中鲁迅选篇的研究表明,小初语文教材选取鲁迅的作品是非常必要的。只要选择适合儿童特定年龄阶段的作品,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学习,鲁迅教学就会获得十分有益的效果。但目前鲁迅选篇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少的,只有这些问题能引起重视并切实改正,小初语文的鲁迅选篇教学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