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身体观及身体叙事理论阐述
㈠ 从缄默地心到历史地表
1. 男女有别
众所周知,性别与生俱来,千年未变的男女有别的价值观念就是始于生理性别的差异。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生理性别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染色体,携带 Y染色体的精子与携带 X 染色体的卵子结合则孕育出男性(XY),携带 X 染色体的精子与携带 X 染色体的卵子结合则孕育出女性(XX)。这两种性染色体基因不仅决定了个体的外在身体形态,在个体的成长发育过程中,还作用于其认识世界的内在方式。然而,现如今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上有一部分人的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并不一致,男性化的女人和女性化的男人大量存在,这从侧面也显示出生理决定论的局限性。1遗传学判定父母双方的基因都会遗传给下一代,并无主次之分,两性生理差异客观存在,但性别差异并不意味着男优女劣的等级划分。男权社会以生理性别为前提,逐渐衍生出男尊女卑的价值体系值得我们反思和质疑,这种性别等级的价值观念并不完全建立在身体性别的差异基础之上,更多的应源于性别利益的需求。
第二章 “去势化”男性身体书写
三、陈染小说中女性“私人化”身体书写·············29
女人是逐渐形成的,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2波伏娃在《第二性》的核心观点“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为我们如何看待女性问题带来很多启示。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借用朱丽亚·克莉斯特娃的字眼,父系社会的建立源于一场“性别之战”。3女性作为败北者被定义为了第二性,在男性统治秩序中成为被统治者,此后,身体的政治属性逐渐凸显。父系社会权力统治结构以君权、父权、夫权等为表现形式,建立了一整套以男性为价值标准的社会文化体系来固化男尊女卑的性别等级秩序。西欧社会在古希腊思想影响下对性别持二元对立观点,将负面价值赋予女人/女性/雌性的,将正面价值赋予男人/男性的/雄性的。4中国先秦文化中也存在阴阳二元思想观念,天为阳,地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阳具备着积极、刚强、火热等品质,而阴则含有消极、柔弱、冰冷的特性。
..............................
⑵ 一种“嵌进去”的语言
男权意识形态下的语言谱系和话语系统是以男性的视角制定和建立的,凝聚着男权秩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这种象征符号里很难发出女性的声音,无法真正的表达女性意识和女性立场,女性只能处于缄默的“失语”地位。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提到,当女作家提笔写作时,她所发现的第一件事大概是没有一句现成的普通句子可以用,这些男人的句子都不适合女人。
在“失语”的境遇下,女性作家也在探索写作的话语方式,埃莱娜·西苏认为对于作家和理论家而言,比政治倾向更重要的是做“语言的捍卫者”。如何摆脱男权话语系统的控制,更好的展现女性的生存体验和心理感受,“女性书写”理论主张打乱这种既有的男性话语秩序,“为自己创出一种嵌进去的语言。”1妇女通过身体进行写作,用肉体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女性身体语言能够摧毁男性话语秩序,让陈旧的、一成不变的男性话语以多种语言发出回响,打破男性话语的确定性、权威性,形成无法攻破的多元化语言形式。“女性书写”理论倡导的“嵌进去的语言”大胆突破了男性话语体系的惯有形态,运用女性的体验和感悟去丰富语言,运用隐喻、虚构等写作手法使语言陌生化,逐渐摧毁传统话语体系中的陈规戒律,瓦解和更新传统的话语体系。通过女性的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乳汁”、“血液”等写作对男性中心话语体系进行反叛和突围,用语言飞翔也让语言飞翔,才能让妇女保持飞翔的姿态。在“女性书写”理论中,埃莱娜·西苏呼吁女性创造出一种“嵌进去的语言”并付诸于写作实践,不仅具有挑战男性传统话语系统的意义,更具有建构女性语言符号的价值。这种话语书写方式的突破和创新突显了女性写作的自觉和主动,也表明了在妇女解放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女性不仅主体意识已经觉醒,而且话语意识也已经觉醒。
..............................
⑵ 一种“嵌进去”的语言
男权意识形态下的语言谱系和话语系统是以男性的视角制定和建立的,凝聚着男权秩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这种象征符号里很难发出女性的声音,无法真正的表达女性意识和女性立场,女性只能处于缄默的“失语”地位。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提到,当女作家提笔写作时,她所发现的第一件事大概是没有一句现成的普通句子可以用,这些男人的句子都不适合女人。
在“失语”的境遇下,女性作家也在探索写作的话语方式,埃莱娜·西苏认为对于作家和理论家而言,比政治倾向更重要的是做“语言的捍卫者”。如何摆脱男权话语系统的控制,更好的展现女性的生存体验和心理感受,“女性书写”理论主张打乱这种既有的男性话语秩序,“为自己创出一种嵌进去的语言。”1妇女通过身体进行写作,用肉体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女性身体语言能够摧毁男性话语秩序,让陈旧的、一成不变的男性话语以多种语言发出回响,打破男性话语的确定性、权威性,形成无法攻破的多元化语言形式。“女性书写”理论倡导的“嵌进去的语言”大胆突破了男性话语体系的惯有形态,运用女性的体验和感悟去丰富语言,运用隐喻、虚构等写作手法使语言陌生化,逐渐摧毁传统话语体系中的陈规戒律,瓦解和更新传统的话语体系。通过女性的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乳汁”、“血液”等写作对男性中心话语体系进行反叛和突围,用语言飞翔也让语言飞翔,才能让妇女保持飞翔的姿态。在“女性书写”理论中,埃莱娜·西苏呼吁女性创造出一种“嵌进去的语言”并付诸于写作实践,不仅具有挑战男性传统话语系统的意义,更具有建构女性语言符号的价值。这种话语书写方式的突破和创新突显了女性写作的自觉和主动,也表明了在妇女解放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女性不仅主体意识已经觉醒,而且话语意识也已经觉醒。
...............................
㈠ 厌父
陈染文本中的男性,不再是进行思考和行动的主体,他们退出了舞台中心,成为了空洞能指,而传统文学史中处于客体地位的女性一反常态成为了主体。陈染在对男性的叙述中,否定他们的存在价值、强者地位以及男性的能动作用,对他们的形象进行了弱化、虚化和符号化,创作出了很多“无父”文本并塑造了很多仅有象征意义的男性形象。
陈染文本中的男性,不再是进行思考和行动的主体,他们退出了舞台中心,成为了空洞能指,而传统文学史中处于客体地位的女性一反常态成为了主体。陈染在对男性的叙述中,否定他们的存在价值、强者地位以及男性的能动作用,对他们的形象进行了弱化、虚化和符号化,创作出了很多“无父”文本并塑造了很多仅有象征意义的男性形象。
1. 不在场的男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对人或事最好的否定策略就是无视,对他们敬而远之、置之不理或者令其空白。也许是童年的缺失性经验,陈染小说中的主人公基本上没有一个拥有幸福完整的家庭,几乎都是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成为了女主人公的唯一亲人,父亲永远是家庭的缺席者。陈染在文本中设置家庭父权的空缺,让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令其成为孩子的创伤性记忆或者心理阴影。那么,女性主体在回忆过往、言说自己的过程中,父亲只是一个被讲述、被言说的符号客体,一个非主体性的他者,这种叙述本身就消解了男性存在的意义,是对无上父权的颠覆和否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对人或事最好的否定策略就是无视,对他们敬而远之、置之不理或者令其空白。也许是童年的缺失性经验,陈染小说中的主人公基本上没有一个拥有幸福完整的家庭,几乎都是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成为了女主人公的唯一亲人,父亲永远是家庭的缺席者。陈染在文本中设置家庭父权的空缺,让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令其成为孩子的创伤性记忆或者心理阴影。那么,女性主体在回忆过往、言说自己的过程中,父亲只是一个被讲述、被言说的符号客体,一个非主体性的他者,这种叙述本身就消解了男性存在的意义,是对无上父权的颠覆和否定。
尼姑庵里的少女永远是缺乏父爱的、“黛二”们总是和母亲相依为命……但是,父亲的缺席并没有给女主人公的人生带来破灭感,除了父母刚离异期间的物质生活的短缺,她们并没有什么精神负担。相反,由于专横、暴怒的父亲离开,
母女俩的生活充满了希望。《私人生活》中的父亲是一个暴君般的专制家长,夫妻感情一直不和,离婚后的父亲离开了家,“他的彻底离去,终于使我在这一文明战场的废墟上,真正像个成年女人一样站立了起来。”1家里的父亲没有给予年幼的女儿以心灵上的依靠,还成为了压制女儿主体成长的力量,父亲的离开成了女儿成长的助推器,它拓宽了女儿主体成长的空间,当压迫在身上的专制力量轰然倒塌,女儿才可以真正的长大。另外,“我也从不把自己对于世界的种种怀疑与否定,像某种陈腐的观念那样,归罪于这个破灭的家庭的泥淖。”2在传统的思想观念里,女儿在一个父亲缺席的不完整的家庭下成长,会形成一些对世界或者人生的偏见,并常常归咎于外在的家庭力量。但是,在陈染的小说文本中,女主人公不相信破碎的家庭会给人带来对世界强大的否定能力,反而支持和促进自己的父母“自由解放”。《人与星空》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中文系的瘦弱的学生,父母离异,家里只有一座会唱歌的古老的钟和病弱的母亲,在这种父亲缺席的家庭环境里,“我却在和母亲两人组成的家里,充当着男子汉的角色,”3因为“我”心里清楚自己就是母亲的整个世界,在母亲面前,“我”永远是双重身份:女儿和男子汉。“我”要保护“我”的母亲,她比“我”更缺少应付世界的能力。
............................
㈡ 弑父
在传统的文学形象中,古今中外的“崇父”与“弑父”的角色定位里,主人公只是子一辈的男性,女儿却被放逐在文本之外。正是由于女性长期以来的处于依附性的客体位置,与父子之间的关系相比,针对父女之间关系的刻画就经常被忽视。但是,在陈染的小说里,女性就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客观存在,文本就是以女性的视角和感受展开叙述。文中的“父亲”,男权的代言人,要么在女儿的个体成长阶段缺席,要么化身为残暴专制的象征符号,成为女儿童年回忆永远的精神创伤和心理阴影,导致她们内心深处就暗藏着“弑父”的冲动。
1. 男权的象征
父亲,作为家庭和社会中最重要的角色,早已超脱了具象的个体功能,具有生理血缘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范畴,对于其他成员来说,他不只是人伦上的血脉亲人,更是家庭秩序的核心人物,是文化上的象征符号,是不容置疑与反抗的权威存在。《说文解字·又部》中介绍了“父”的含义:“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矩”即规矩,被引申为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法则,“杖”是权力的代表,这里阐释的父亲形象是手持木杖、教化众人,代表不可违背的权威与秩序的一家之长和法定力量。法国学者拉康也认为,“父亲的形象作为纯粹的能指是一切约束性规则的来源和依据,对主体来说,是既定的必须无条件的接受和服从的一种标志”。
《私人生活》中倪拗拗的父亲是家中绝对的权威,无论是从生理优势、经济实力还是地位权力,其他成员都无人能及。父亲的粗暴专制不仅体现在他对家庭成员的压制,还表现在对侵犯他权威的惩罚:驱逐。家里的索菲亚罗兰公狗是女性成员的忠实同盟,对家庭事务的参与性极强,在一次父母争吵中它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对父亲大吼一声并送给他一个无与伦比的耳光,这种挑战父亲地位的行为致使它被彻底的驱逐,成为了一条野狗。家里的保姆奶奶默默地为家庭奉献所有的精力,每日不知疲倦的重复劳作,也许是犯了类似于索菲亚罗兰的错误,反抗了父亲的意志,同样被父亲赶出了家门。父亲的威慑、压制与“我们”的软弱、顺从共同铸就了他至高无上的权威,促使他上升为男权的代言人和外在秩序的象征。
...............................
............................
㈡ 弑父
在传统的文学形象中,古今中外的“崇父”与“弑父”的角色定位里,主人公只是子一辈的男性,女儿却被放逐在文本之外。正是由于女性长期以来的处于依附性的客体位置,与父子之间的关系相比,针对父女之间关系的刻画就经常被忽视。但是,在陈染的小说里,女性就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客观存在,文本就是以女性的视角和感受展开叙述。文中的“父亲”,男权的代言人,要么在女儿的个体成长阶段缺席,要么化身为残暴专制的象征符号,成为女儿童年回忆永远的精神创伤和心理阴影,导致她们内心深处就暗藏着“弑父”的冲动。
1. 男权的象征
父亲,作为家庭和社会中最重要的角色,早已超脱了具象的个体功能,具有生理血缘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范畴,对于其他成员来说,他不只是人伦上的血脉亲人,更是家庭秩序的核心人物,是文化上的象征符号,是不容置疑与反抗的权威存在。《说文解字·又部》中介绍了“父”的含义:“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矩”即规矩,被引申为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法则,“杖”是权力的代表,这里阐释的父亲形象是手持木杖、教化众人,代表不可违背的权威与秩序的一家之长和法定力量。法国学者拉康也认为,“父亲的形象作为纯粹的能指是一切约束性规则的来源和依据,对主体来说,是既定的必须无条件的接受和服从的一种标志”。
《私人生活》中倪拗拗的父亲是家中绝对的权威,无论是从生理优势、经济实力还是地位权力,其他成员都无人能及。父亲的粗暴专制不仅体现在他对家庭成员的压制,还表现在对侵犯他权威的惩罚:驱逐。家里的索菲亚罗兰公狗是女性成员的忠实同盟,对家庭事务的参与性极强,在一次父母争吵中它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对父亲大吼一声并送给他一个无与伦比的耳光,这种挑战父亲地位的行为致使它被彻底的驱逐,成为了一条野狗。家里的保姆奶奶默默地为家庭奉献所有的精力,每日不知疲倦的重复劳作,也许是犯了类似于索菲亚罗兰的错误,反抗了父亲的意志,同样被父亲赶出了家门。父亲的威慑、压制与“我们”的软弱、顺从共同铸就了他至高无上的权威,促使他上升为男权的代言人和外在秩序的象征。
...............................
㈠ 成长的个体·············29
1. 成熟的表征·················30
⑴ 盛开的花朵···············30
⑵ 体内的宫殿···················31
第三章 女性“私人化”身体书写
㈠ 成长的个体
在陈染的小说中,我们几乎都能找到第一人称的叙事者和一位女性主人公,小说在述说女性的过程中始终倾注着对个体成长的关注与省思,闪现着女性作为独立个体对自身和外在世界的自主意识和孤独情怀。成长的涵义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作为自然人在生理方面的生长发育,即个体从出生到童年、青年、中年、老年这样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一是作为社会人在心理方面的趋于成熟,“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协调个人意愿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3成长意味着一种突围,一种突破现状后的另一种生存形态,陈染在书写女性成长、思悟个体价值、探索人类精神家园的过程也是一种构建女性话语书写的过程。
在陈染的小说中,我们几乎都能找到第一人称的叙事者和一位女性主人公,小说在述说女性的过程中始终倾注着对个体成长的关注与省思,闪现着女性作为独立个体对自身和外在世界的自主意识和孤独情怀。成长的涵义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作为自然人在生理方面的生长发育,即个体从出生到童年、青年、中年、老年这样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一是作为社会人在心理方面的趋于成熟,“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协调个人意愿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3成长意味着一种突围,一种突破现状后的另一种生存形态,陈染在书写女性成长、思悟个体价值、探索人类精神家园的过程也是一种构建女性话语书写的过程。
1. 成熟的表征
个体的成熟包含内在的心理与外在的身体,一般来说,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心理的成熟,身体的成熟只是一种表征。我们区分儿童期与青春期的界限是身体第二性征的发育,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后,身高体重迅速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趋于成熟,开始出现第二性征。对于女性来讲,月经来潮、乳房隆起是最显著的标志,第二性征的凸显也会让青春期的少女对身体进行格外的关注,性别意识增强,
个体的成熟包含内在的心理与外在的身体,一般来说,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心理的成熟,身体的成熟只是一种表征。我们区分儿童期与青春期的界限是身体第二性征的发育,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后,身高体重迅速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趋于成熟,开始出现第二性征。对于女性来讲,月经来潮、乳房隆起是最显著的标志,第二性征的凸显也会让青春期的少女对身体进行格外的关注,性别意识增强,
情欲萌生。在陈染的小说中,女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敏感于自己的身体变化,夹杂着她们对未知的新奇与恐惧,成为她们人生中难以忘却的记忆.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