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把“教育为生产服务”提出,1958 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①,这对明确我国教育的性质、方向、培养目标,对新时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个方针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偏差,全国相继创办了许多农业大学、工业大学、劳动大学,这些大学用枯燥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代替劳动教育,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教育工作造成了损失。文革期间,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造成了文化教育的混乱与停滞,劳动教育被推向极端的地位。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高考,高校纠正了文革时期赋予劳动教育的至高无上地位,忽视教学的错误做法,建立和恢复了稳定的教学秩序,但是对劳动教育采取完全放弃,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做法。80 年代后,高校劳动教育得到恢复,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发展,但受之前影响,目前高校劳动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2010 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②。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安徽师范大学 2011 年开设劳动实践课,该举措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具有示范作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媒体都对此进行了采访。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劳动教育的确存在,但是比较薄弱,现有的劳动教育不少流于形式,与大学生生活世界相疏离,这反映人们对劳动教育存在疑惑,没有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人文价值,没有将劳动精神薪火相传。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秀品德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生活。劳动与大学生生活世界隔离,使一些学生形成了对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不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基于国家教育方针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当前劳动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我认为有必要反思并深入探讨这一现实教育问题。
1.1.2 研究意义
劳动教育是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针对当前劳动教育得不到重视,远离大学生生活,本文尝试性地从生活世界的视角,探索开展劳动教育,以利于人才的培养。第一,开展劳动教育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和大学生劳动实践理论。第二,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形式,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有助于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劳动法律法规教育。第三,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劳动让学生体验生活的意义,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彰显了新时期的校园文化风貌。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某个国家的劳动教育或者是某个人物的劳动教育思想。苏振芳的《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提到新加坡提出德育要与生活相结合,新西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离不开人这个主体、韩国近年则把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列为必修课;黄南婷的《古巴劳动教育的意义》指出开展劳动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了学生个人的发展空间,是古巴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有效补充;何国华、燕国材的《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研究》、吴式颖等编著的《马卡连柯教育文集》指出劳动是道德教育的最重要条件,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劳动的最大益处在于人们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王天一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从劳动的含义、劳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的意义几个方面阐述;王朝霞、高艳荣的《论卢梭的劳动教育观及其启示》指出卢梭非常重视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品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詹虎的《托尔斯泰的教育思想》指出托尔斯泰有意识地安排劳动教育课,认为劳动是自觉的,这反映了托尔斯泰重视实践、反对脱离生活实际而死读书的教育思想。
第 2 章 解读与认识:生活世界观照下的劳动教育···········7
2.1 生活世界的理论意蕴··········7
2.2 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阐述··········· 10
2.3 劳动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契合··········· 14
第 3 章 疏离与成因:劳动教育远离生活世界········ 16
3.1 劳动教育与生活世界相疏离的主要表现········ 16
3.2 劳动教育与生活世界相疏离的成······· 19
第 4 章 实践与探索:劳动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 24
4.1 高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 24
4.2 营造劳动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 31
4.3 大学生要立足生活,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 34
结 语
劳动教育并非一个新话题但是常说常新,常说不兴。为何我们这样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会将劳动排斥在生活之外?为何大学教育没有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学校教育中而是置之不理?这里面有思想观念的问题、有学校制度的缺陷、有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劳动是什么?有的人说劳动是一种快乐;有的人说劳动是一种负担;有的人说劳动是一种享受。但是我认为,劳动是一种情感。大学生参加劳动,青春的朝气写在脸上。渐渐淡化的劳动概念,应该在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中建立。
劳动是需要情感支撑的,劳动这种情感又该怎样培养,只能依靠我们的校园、社会、家庭、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培养完整的人的需要,不仅培养了学生基本的生存能力,还能康心健体、培德育智。劳动教育的开展能够更好地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劳动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何国华,燕国材.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4]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5]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6]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埃德蒙德 胡塞尔[德]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8]埃德蒙德 胡塞尔[德]著,克劳斯 黑尔德[编],倪梁康,张廷国译.生活世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9]张世欣,周凌.思想教育活力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若干甄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0]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