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背景下企业劳动关系调整制度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inbingkun 点击次数:162
论文字数:24332 论文编号:sb201308272201537910 日期:2013-08-3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绪 论
 
1.1 选题背景及理论、实际应用价值
1.1.1 选题背景
现阶段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失衡所导致的劳资冲突现实,已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显现出其经济风险、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
(1)经济风险:劳资冲突增速远超同期 GDP 增速。1995-2004 年,劳动争议案件由 3.3 万件/年增至 26 万件/年,年均增长率 31%,而同期 GDP 增长率 8.7%,十年间劳动争议案件增速为GDP增速的3.6倍1。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全国劳动争议案件 2000 年 9.4 万件,2008 年 69.3 万件,2010 年 60.1 万件,涉及劳动者 81.5 万人;2010 年各省市百人以上集体停工 69 起,集体示威游行、非正常与重复上访 40 余起(全国总工会,2010);截止 2012 年 8 月,全国围绕工资纠纷的规模百人以上的集体停工事件 120 多起(全国总工会,2012)。从劳动争议内容看,主要分布在劳动报酬与劳动条件等方面:劳动报酬方面,由企业主逃逸引起的逃薪欠薪最为突出,以浙江省为例,截止 2011 年 9 月,由于经济危机影响,浙江温州等地 228 家民营企业主逃逸导致共拖欠劳动者 7593 万元薪酬;劳动条件方面,由于劳动条件恶劣引起经济赔偿与劳动保险福利最为突出,以北京市为例,仅 2011 年上半年,北京市劳动争议中经济赔偿类案件 8173 件,劳动保险、福利类案件 3305 件,这两方面占案件总数近 40%1。统计数据和现实观察充分说明,如果不能满足劳动者充分分享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果的合理意愿,社会与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将难以实现。
(2)政治风险与社会风险:必须充分明确,绝大部分劳资矛盾的本质是经济矛盾,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被侵害,如果某些地方政府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依然坚持“GDP 第一”资本偏好的政绩观,在处理劳资矛盾时忽视普通劳动者的合理诉求,简单粗暴地介入劳资冲突,其后果非常严重,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劳动者与企业的冲突转化为劳动者与地方政府的矛盾,经济矛盾转变为政治社会对立的后果将会影响和危害党的执政基础。现阶段劳动者因为工资、劳动条件等发生怠工、罢工群体性事件时,作为弱势一方的普通劳动者如果得不到相应的资源与制度支持,在博弈渠道堵塞的情况下,极易绑架公众利益,通过集体行动维权,其后果往往是将社会风险与成本转嫁给普通公众,增加不必要的公共管理支出,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
例如 2008 年 3 月 31 日昆明东航集体返航事件与 2008年 11 月 3 日重庆市主城区出租车全城停运事件等等2。
1.1.2 理论及实际应用价值
(1)将中国民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与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实践进行比较研究,借鉴相关理论中的中国意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自身所嵌入的社会制度、经济技术环境、资源禀赋、文化环境与价值判断与中国现实条件迥异,其中隐含着西方社会对劳动关系的自有价值选择,因此直接引用西方理论,不能充分揭示与阐明现阶段中国劳动关系问题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因此通过比较研究借鉴相关理论的中国意蕴。
(2)寻求劳资力量失衡与劳动关系和谐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解析其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现状、构成和特征。必须承认民营经济中已显现出“资强劳弱”型劳动关系失衡格局,对此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才能将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价值目标与现实条件结合,以期达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现实的统一。
(3)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公平分配政策导向的深化,民营企业协调机制构建的体制机制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有利于和谐共赢的变化,对此进行理论概括与总结,本文的研究将更具有政策方向性与实践可行性。
(4)本文的理论研究具有跨学科、多领域的鲜明特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为基础,在政治经济学语境下的规范分析中,就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问题,结合研究自身所包含的跨学科性质,在案例实证分析中引入大量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劳动法学、劳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相关文献资料,多学科、全方位地实现各相关领域的理论杂糅与优势互补是本文研究中的一大亮点,也是这一领域日后研究工作的发展趋势。
 
第 2 章 劳动关系理论综述及启示..............17
2.1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解析 ............ 17
2.2 西方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 ............. 23
2.3 对中国劳动关系实践的当代启示与借鉴 ........... 30
第 3 章 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历史变迁与现状解析................45
3.1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变迁的影响因素 ................. 45
3.2 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存在问题、性质及现状解析 ........ 53
第 4 章 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支撑格局分析............63
4.1 制度框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 63
4.2 顶层设计:政府公平分配的政策导向 ............66
4.3 动力机制: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深化劳动者经济自由 ........ 68
 
结 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增加劳动者收益以实现劳动者和企业和谐共赢的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支撑格局正在形成,这是构建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制度环境与体制支撑,为协调机制构建提供现实可能,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可行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环境下,民营企业与劳动者依存合作,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但不可否认,当前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存在许多亟待解决问题,例如因薪酬、加班等劳资纠纷发生的集体停工事件:截止 2012 年 8月,全国围绕工资纠纷的规模百人以上的集体停工事件 120 多起(全国总工会,2012)。
企业主逃逸引起的逃薪欠薪:截止 2011 年 9 月,浙江温州等地 228 家民营企业主逃逸导致共拖欠劳动者 7593 万元薪酬。劳动条件恶劣引起经济赔偿:仅 2011 年上半年,北京市劳动争议中劳动保险福利类案件 3305 件,共占案件总数近 40%。这些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但个案式与一事一议的碎片化解决方式无法保证处理机制的长效与公平,必须从制度构建角度出发,研究民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基本经验的总结,更为制度化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明晰方向。
 
参考文献
[1]米尔顿 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思拉恩 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4]迈克尔 詹森等.企业理论:经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4
[6]韦森.社会秩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7]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C·A·摩尔根.劳动经济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4
[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荣兆梓.通往和谐之路——当代中国劳资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